Bitcoin Forum

Local => 离题万里 => Topic started by: piterlove on December 28, 2017, 02:42:23 AM



Title: “关怀式谣言” 应当如何遏制
Post by: piterlove on December 28, 2017, 02:42:23 AM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12月15日《北京晨报》)
从粗放的“震惊体”进化到温柔的“提醒式”,谣言的面目越来越贴心暖心了。不过,谣言终究是谣言,背后仍是昭然若揭的灰黑产业链。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据称,仅微信安全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发布了几十期“十大谣言”,其中“关怀式”谣言占有很大比例。
可是,为什么“关怀式谣言”如此之多呢?回答这个问题,不妨看个数据。市场研究公司GfK近来发布的一份“美好生活”组成要素调查报告显示,健康是最受大多数受访者重视的,73%的受访者都将其列入美好生活的必备因素。这也不算奇怪,健康是“1”,其他皆“0”。《尚书》言及“人之五福”,首当其冲的便是“寿”。喝杯凉茶延延寿的调侃也好,延缓衰老的全球实验也罢,老来倍觉生命美好。更何况,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3亿。老龄化一路狂奔,即便这世间少了几个演技派的“道长”和“大师”,养生保健的圈套依然是最红火的朝阳产业。
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只有从人性的常理常情角度,才能理解各色保健品骗局里比重不小的高知“入套者”。此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当之无愧位居第一。说得再通俗一点,“想长寿”大概是解决温饱需求之后更大的刚需了。
如果公众的健康素养和科学素养能跟得上,如果“想长寿”的刚需被正视,何以还能让“关怀式谣言”四处溜达又风光无限呢?事后的治理,是市场的功夫;事前的防范,是科普的功课。子女没时间关心、社会没心情关心,谣言来“贴心”慰问,继而感动得老人分分钟转不停,大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关怀式谣言”的问题,还是在养生刚需上。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保健品市场有多诡谲,养生谣言就有多得宠。靠辟谣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辟谣本身无法在养生刚需上一劳永逸。一言蔽之,也许还是要从“关怀式科普”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