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May 24, 2024, 02:42:52 A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 89 »
121  Local / 媒体 / Re: 互联网圈有关外包的那些故事 on: May 27, 2015, 02:39:10 AM
行业之骗

前面我们聊过那些利用外包幌子捞金的黑手以及外包码农的苦楚,下面再来讲讲行业内其他和外包有关的坑骗之事。

听闻腾讯将要进军手机维修领域,看来这块潜力市场也终于被巨头们重视起来了。不过,极具潜力的手机维修市场目前但仍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原始到越是大品牌的所谓“维修中心”往往越不可靠。

小内犹记得自己读书时曾因手机故障跑过一次诺基亚的维修中心,虽然当时以顺利解决问题告终,但回来后从前辈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却令我十分后怕。我得知所有的诺基亚维修中心不过只是外包授权,而无论是哪个级别的维修中心,价格不透明是它们唯一的共同规则。这一点,在如今的众多三星授权维修点、苹果授权维修点里仍然继续存在。此等乱世,的确需要有新势力引发变革了。

如果说欺骗消费者只能算是“小骗”的话,那欺骗投资人则可算是“大骗”了。在广泛运用外包的游戏领域,这样的“大骗”就比比皆是。就在去年,小内曾听说这么一个故事:来自成都的80后小秦率领自己的团队一个月便做出游戏demo,并以此开始寻求天使投资。他最初表示只需几十万元,凭借一副梦想家的高逼格姿态,最后70万元投资到手。

投资到手之后小秦就开始耍起了花样,他声称需要上海美术外包公司以呈现游戏效果,可90万起的高额费用使得此前的投资只是杯水车薪。投资人在经过一番了解后,选择了追加90万。然而,事实却是小秦所谓的美术外包公司就在成都本地,费用才不到20万元。剩下的70万元,被双方根据早已定下的协议辗转通过各种费用“洗”出来,由涉事诸人私下分了。

类似的故事在业内其实屡见不鲜,比如去年曾轰动整个游戏界的“成都育碧总监门”中,伪造履历的当事人张文军便是以游戏外包公司创始人身份招摇过市。他通过自己手中的鸿尚科技,这个连固定办公场地都没有空壳公司,力邀了不少行业精英相助。张文军经常动辄大谈什么千万大单,实际上不但私吞外包费用甚至还克扣工资。然而,这些也不过只是游戏行业过热发展中的荒诞一幕而已,更多的闹剧还远未结束。

如开头所说,外包在“把剩下的事交给别人去做”之宗旨下,成功案例肯定是大大多于坑爹货的。但正因为外包这样的模式早已广受欢迎,它反倒成为了不少人别出心裁捞金的工具。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做自己做得最好的,还应把剩下的交给正确的人。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57.shtm
122  Local / 媒体 / Re: 互联网圈有关外包的那些故事 on: May 27, 2015, 02:38:44 AM
码农之苦

作为行业的核心力量之一,广大程序员们早已把通宵达旦不分昼夜的工作当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广大外包码农,他们的苦逼程度甚至可让什么“凌晨四点的洛杉矶”都成为浮云。

然而,在生死攸关面前,这一切为了工作、为了前途的苦逼却都成为了死神的帮凶。今年3月份,就职于深圳某公司的张斌在负责华为外包业务时,因长时间的熬夜加班最后猝死在了酒店的卫生间。根据知情人士的透露,为了这个项目,作为团队骨干的张斌是“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随着智能手机的井喷式发展,用透支生命的方式工作已经成为行业常态。而外包公司则压力更大,程序员们往往面临上级催,客户问,外包方顶,所以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在张斌离世前的几个月里,他和同事们为了项目进度已经不仅是加班到零点,经常是做到二三点甚至五六点才告以收工。高压之下,他们只能选择用透支生命来换取时间,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2012年,某通讯设备公司在检查自家主服务器的异常VPN访问时意外地发现了自家明星程序员Bob的惊人秘密。作为公司核心员工,Bob从来都是解决问题的专家,他凭此拿着6位数的高薪。可这些年来,Bob之所以可以让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的原因竟是因为在雇佣外包。

根据了解,Bob拿出自己工资的20%雇佣了中国沈阳的一家外包公司来负责自己的编程工作,所以他才会无所不能。他甚至把VPN认证令牌也通过联邦快递寄给了对方,这正是他露馅的原因。有了中国小伙伴后,Bob每天如同公务员般的喝茶、看新闻、发推特、逛网店,然后再例行公事般的发工作总结,下班回家。我们不难想象公司在得知真相后的反应,可那些沈阳外包码农们对此会有怎样的心情,小内却是不忍去想。

需要面对生死的考验,还可能沦为海外同行的廉价劳动工具,外包码农的工作岂一苦字可以形容。
123  Local / 媒体 / 互联网圈有关外包的那些故事 on: May 27, 2015, 02:38:17 AM
在高度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外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然而,很多人仍对它既感到熟悉却又不知其一二三。简而言之,外包其实就是“做你自己做得最好的,把剩下的交给别人去做”。

所以,在互联网圈内有不少追求专注的公司会去选择外包以节约成本。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外包都大获成功。在那些成功与失败之外,外包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有关外包的传说。

网络之黑

最近,小内听闻包括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在内的不少正规网站,均被查有涉嫌网络敲诈的情况。经过仔细了解,其实是因为网站的部分频道被外包经营,那些“临时工”在干着“舞文弄墨,意在金钱”的勾当。

很早开始,包括门户在内的不少网站,出于节约人力的原因会将部分二级频道无外包给一些公司,这已是行业传统。外包公司只需每年缴纳一定“代理费”便可独立运作代理的频道自负盈亏。由于这些频道“背靠大树好乘凉”,不少人便盯上了这些肥肉。接下来,他们就会使出早成套路的“索要广告费-不成则进行负面报道-通过网络途径扩散-再有偿删帖”以获取利益。

众所周知,先黑文攻击再有偿删稿的伎俩从来都与法律背道而驰。这些年来,不管是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不少人因此而锒铛入狱。可如今被披露的情况却有所特殊,因为门户网站部分频道外包其实早已是行业惯例。所以某些人才能凭借外包的方式掩藏在正规网站中,不易让人察觉。

除了隐藏在门户网站下属频道中的罪恶,网络推手、公关公司们往往也会跟外包亲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利用外包打掩护的人,是以瞒天过海的方式攫取着大笔黑金。

先来说说推手的外包玩法。推手们通常在整个计划中只负责策划环节,下面的执行往往要依靠水军,这时外包就要显神威了。通过外包,他们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水军以QQ群、微信群为单位组合在了一起,部分大V口中的所谓“十万铁骑”便是由此而来。根据所发帖子的类型,水军们通常可拿到从几毛到几块不等的单帖报酬。虽然雇佣水军的费用不菲,但与推手们凭此可拿到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推广费相比,简直就是太便宜了。

再来谈谈一些公共公司是如何耍外包花样的。由于很多大企业在需要网络营销时往往会在广告公司、公关公司间几经辗转,而最后联系到的公司很多时候会采取外包的方式作为解决方案。他们的外包方案其实就是雇佣写手加水军,这时问题来了,网络水军内部组织松散,容易出现例如采取极端手段来攻击对手的一些失控行为。此外,价码因为层层转包中的抽成儿不断提升,而质量却根本无法保证。不过,钱已经到手,他们也就不管那么多了。
124  Local / 媒体 / [20150527]区块链技术属于长尾效应 on: May 27, 2015, 02:34:45 AM
本文内容大部分摘选自维维( Vitalik Buterin )发表的以太坊官方博文,亦包含作者自己的解读。

比特币和区块链出现已经不是一天二天了,到目前都没有出现对于用户来说必不可少的杀手级应用,这表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不在于解决大部分人的生活所必需的问题,而是属于长尾部分。
长尾是什么意思呢。根据维基百科

长尾(英语:The Long Tail),或译长尾效应,最初由《连线》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于2004年发表于自家的杂志中,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公司、Netflix和Real.com/Rhapsody之类的网站之商业和经济模式。是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
对区块链技术的重定义
对于区块链技术可以重新定义如下:

一条区块链是一台神奇的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向这台电脑上传程序并让程序自我执行,其中每个程序当前的和所有过去的状态始终是公开可见的,并且带有非常强的加密经济的安全,能够保证该程序会一直继续按照区块链协议规定的方式来执行。
区块链有以下用处:

可以存储数据,并且这些数据被保证具有高度的有效性。
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并且这些程序被保证具有极高正常运行时间
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并保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具有极高的正常运行时间
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并说服用户,应用程序在逻辑上是诚实的,确实在做其所宣称的事情
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并说服用户,即使你对维护程序失去兴趣,即使你被贿赂或威胁来以某种方式操作应用程序的状态,即使由于利益动机你想以某种方式来操纵应用程序状态,应用程序也将继续一直以来的工作。
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如果有必要的话给自己留个后门钥匙。钥匙的使用被加上“最高级”的限制 – 例如,要求软件更新前必须通过公开的、一个月期限的等待期才可以推出,或最低限度的通知用户更新
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并给一个后门钥匙给特定的管理算法(如投票),并说服用户这些特定的管理算法拥有应用程序的实际控制权。
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并且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拥有100%可靠性的通信​​-即使底层平台只有99.999%的可靠性
多个用户或企业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应用程序,而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极高的速度进行交互,而无需任何网络消息,并且同时确保每个公司可以完全控制其自己的应用程序
可以很轻松地构建应用程序,并且可以利用其他应用程序生成的数据的优势(如合并支付和信誉系统或许可以获得最多的好处)
以下的2个区块链的优势会在第二部分里继续写出来。
认证
减少成本

作者:Andy
原标题: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一)
来源:以太坊爱好者
编辑:Miner
http://www.8btc.com/qkljz1
125  Local / 媒体 / 当微博动了信息流的奶酪后 on: May 21, 2015, 09:19:27 AM
你的信息流中不会诚实的将所有关注的人所发出的所有微博显示出来了。它“智能”的筛掉了一些它认为不值得出现在你信息流中的微博。如果你想要看某个关注的人的微博,请去他或她的主页才能全部看到。

这是事实,也是现实。你的信息流不再是你真正的信息流了:它被控制了。就像《复仇者联盟1》里鹰眼被洛基用权杖在胸口轻轻一点鹰眼就不再是原本的鹰眼了一样。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关注的某个KOL所发的几乎每一个广告都会出现在笔者的信息流中,但是我进入那个KOL的主页中却发现,他发的一些咨询类的微博没有一条出现在笔者的信息流中。当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感到很恶心。

“我的微博还是我的微博吗?”

信息安全、信息自由、微博团队的咖啡

如果微博将这个KOL的广告能屏蔽一些,同时将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展示给,或许我还不会特别的不满。但是想到新浪微博会在每条广告里抽成,我就可以理解所谓的算法、智能和控制究竟是为谁服务了。

但是我不明白的一点是,新浪微博靠着给一些人删帖辟谣屏蔽信息所赚的钱不够他们买咖啡吗?答案是够的,远远足够。可是总有人不满足喝咖啡,总有人希望再买台特斯拉。

因此我们的微博信息流就不再是我们所关注的人所发布的所有信息的整合界面,上面除了一些广告和广告的转发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有内容的信息。

微博对于盈利变现的想象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它在信息安全(删帖、屏蔽关键词)和信息自由(选择性提供微博)上做足了文章。

不过好在绝大多数用户由于过量信息负载造成他们的间歇性疲惫让他们对timeline有什么信息没有什么信息不那么敏感,要么就是微博对一些超级明星(比如TFboys)的过度友好态度使他们不敢轻易地将这些明星的微博从粉丝们的主页上拿掉,至少现在,这个功能悄悄的进行,几乎没什么人抱怨。

可是在我主观看来,信息流是一块非常危险的奶酪。

就是因为它是微博中最最基本的信息自由的体现。我关注了一个人,如果他所发的营销内容即广告的内容过多,我是可以选择取消关注的。

但是如果将我和我所关注的人中间设置一堵墙,他所发的信息我收不到,但是他所发的广告我照单全收,第一我会更快的取消关注,因为他所能够提供给我的有用信息也不存在了。

第二,如果被我发现我会有一种被欺骗甚至被控制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没有理由不对新浪微博产生厌恶感,而随着发现的用户的不断地增多,这种厌恶感也会越积累越高涨,也许某一个新一对多公众型媒体平台出现以后,这些用户会出现集体性脱离新浪微博。而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真实可以预见的。

不过在此之前,我非常喜闻乐见看到微博在变现盈利且不择手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凯铭 | 来源:iDoNews 专栏
126  Local / 媒体 / [20150521]比特币社区需要作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on: May 21, 2015, 09:17:33 AM
 比特币社区需要作出一个关键决定: 随着比特币的流行,它的核心软件面临着一个瓶颈将会影响未来的增长潜力。比特币神秘的创始人中本聪在销声匿迹前将区块的大小设置为1MB,在每区块1MB 的限制下,比特币网络只能每秒处理三笔交易。相比之下VISA的网络每秒能处理超过2.4万笔交易。

如果比特币想要成为一个主流支付系统或日常交易使用的 支付平台,它需要提升其处理能力。比特币软件的核心开发者早就知道这一问题,在中本聪之后领导比特币开发的Gavin Andresen提议从 2016年3月开始将区块容量增至20MB。Andresen认为改变的需要是迫在眉睫,指出逼近瓶颈后网络有可能变得不可靠。

另一位比特币开发者 Mike Hearn称,升级需要时间,他们需要现在就准备好。但比特币社区的人并不都同意Andresen的建议,他们的一个观点是更大的区块容量有利于富有的矿 工,会在挖矿社区制造危险的“中心化”趋势。另一些人的观点是比特币软件的核心设计不需要大的改变,只需要小的调整就行了。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http://digi.163.com/15/0521/16/AQ5C68VE00162OUT.html
127  Local / 媒体 / 2025年的世界:对未来十年的8个预言 on: May 21, 2015, 06:09:31 AM
根据摩尔定律,随着我们离一个真正充盈的世界的实现越来越近,到2025年,变化也将发生得越来越快。在下个十年,我们将见证以下八个领域发生非凡的变化。

只消1000美元的「人类大脑」

到2015年,你只需花1000美元就能买到一台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16(10,000万亿)次的电脑。这个运算速度与人类大脑相当。

万亿-传感器(trillion-sensor)经济

「万物互联」(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IoE)描绘的是一幅这样的图景:一切都被联结起来,无论是设备、人、程序抑或数据。这个「万联网」将在2025年包含超过一千亿个连接设备,其中每一个都包含不少于一打的数据收集传感器。 「万亿-传感器经济」将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数据革命。思科的近期报告估计「万物互联」将创益19万亿美元。

理想的知识

我们正朝着一个理想的知识世界迈进。有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收集数据(自动驾驶汽车、卫星系统、无人机、可穿戴设备、摄像机)助力,你可以随时随地知所欲知,并查询数据以获得问题的解答。

80亿个「超联」(hyper-connected)人

Facebook的Internet.org服务、SpaceX、谷歌的Project Loon项目、高通和维珍创办的OneWeb公司正计划让地球上每个人都能使用到速度不低于1Mb每秒的网络连接服务。

在未来,被互联网覆盖的人口将从30亿增长到80亿,为全球经济增加50亿新消费者。这庞大的人数预示着多达10万亿的新美金涌入全球经济。未来的网络用户不再像我们20年前那样在AOL平台上使用带宽9600bps的调制解调器来上网。他们会使用一个带宽1Mbps的连接器,并通过Google、3D打印云平台、亚马逊网络服务、人工智能,借助Watson系统、众筹、众包或其他方法来使用网络。

现有医疗保健体系的分崩离析

现有的医疗保健机构将受到新兴商业模式冲击,因为后者将提供水平和效率更高的保健业务。成千的创业公司和今日的数据界巨头(Google、Apple、Microsoft、SAP、IBM等等)将会进入利润丰厚而且聚资达3.8万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行业。他们所采用的崭新的商业模式也将消解、废弃并民主化当今官僚作风明显又低效率的系统。

生物传感技术(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将会使我们每一个人成为自己身体健康的CEO。大规模的基因测序和机器学习会使我们能够探明癌症、心脏疾病和神经系统推行性疾病的究竟病因并找到相应的对策。机器人外科医生能够完美地执行每一次外科手术的程序,而且价格低廉、物超所值。每个人都可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再生一个心、肝、肺或肾,而不再需要苦等捐献者死去。

增强现实与虚拟实境

Facebook (Oculus头戴式显示器)、谷歌(Magic Leap可穿戴式增强现实技术)、微软 (Hololens全息眼镜)、索尼、高通、HTC 和其他公司所作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将会带来显示器和用户界面的新时代。

你的手机、电脑和电视的屏幕将消失并被眼镜所取代。这种眼镜和当今穿着入时的时尚达人所佩戴的一样有型有款,而不是像Google眼镜那样技术宅感十足。大量的产业将会在这浪潮中被冲击,包括从消费者零售到房地产、教育、旅游、娱乐和其他人们生活中的基础产业。

JARVIS的方兴未艾

人工智能研究将在下个十年大步向前。当下你觉得siri好用,而下个十年中的新一代siri的将会更像钢铁侠里的有着理解和应答能力的JARVIS。IBM Watson、 DeepMind和Vicarious等创业公司正在继续沉心开发下一代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十年之内,用智能设备去进行所有与他人的对话,查阅电子邮件和扫描你的生物数据将因其显著的优势和极大的便利而成为你的日常。

区块链(Blockchain)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区块链,我强烈推荐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听说过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那是一种去中心化、民主化、高安全性的数字加密货币。但是真正的革新之处在于区块链。它是考虑到安全性的数据交换协议,是对价值和资产(像金钱、合约、股票、网际协议)直接而无需中介的数字转运。像Marc Andreesen等投资商已倾注数千万去开发区块链,他们相信这是个和互联网的产生同样重大的机遇。

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妙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且变化正在加速。

本文来源Singularity Hub,作者:PETER DIAMANDIS ,机器之心子牙翻译。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39.shtm
128  Local / 媒体 / Re: 拿破仑·雷是否会遭遇滑铁卢的宿命? on: May 21, 2015, 06:06:17 AM
五  被过高评价的波拿巴与雷

虽然这几年小米炒得很热,不过从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和拿破仑帝国一样, 小米的兴起也许并不能对中国的IT产业产生多大的影响。它的历史意义也许不过是一个幕间剧。

《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的翻译者吴畋指出,多年后回看,拿破仑时代是“一个很精彩的幕间剧”。在欧洲大陆的多数人看来,当时也许是精彩万分的群雄逐鹿的时代。

但是,长远来看,欧陆竞争不管谁赢谁输,都并非国家之福,向欧洲以外扩张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所在,某种程度上,1789-1815年间影响后世最深远的或许是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了它霸权支配下的“帝国秩序”,以及美国在大西洋那头的崛起。很多年来欧洲人却似乎都沉迷于这个时代的本洲战事,在1815-1914年的一个世纪中无数次为其谱写华章,诞生了许多令人沉醉的杰作。

同样, 小米这几年轰轰烈烈,简直就像是IT界的创业典范,但实际上既没有技术进步也没有商业创新。就好像彼得泰尔对于Twitter的评论,“曾经我们想要的是飞行汽车,而不是短短的140个字符。”“这些改变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却不是进步。”每个机型里的那些高通处理器+夏普屏幕+索尼镜头等等的标示,只不过说明了作为装配能手的中国手机界的可悲现状。

但是当中国的资金、智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智能手机这种已经稳定化的普通消费品上面, 为了屏幕大小和边框粗细做无休止的争论,下一轮的科技创新也许又绕着中国悄悄走了。

在知乎里学到一个很有趣的词"硬件屌丝" 。现在大陆有个现象很奇怪:说到科技,各大媒体的科技板全是什么手机笔记本电脑,简直跟卖电子产品的广告一样。一问科技是什么,总有数不清的"硬件屌丝"跟你说什么手机配置参数。他们见识太短浅,总觉得自己是个"Geek",他们总觉得卖手机卖电脑就是科技的全部。

另外, 拿破仑战争也可以看作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长时段的英法竞争的一个重要节点。一直到十八世纪法国也不落下风,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还可以横渡大西洋,在美洲击败英国军队,使得英国丧失了最大的殖民地。

而拿破仑的一时辉煌,究其实质,却是海上全部舰队被消灭, 在陆地上被英国军费补贴的俄奥普击败,从那以后法国就失去了挑战英国的能力, 在十九世纪的历次战争中都成为英国的跟班。

小米这几年的辉煌, 从长时段来看, 也可以说是承接了2003年前后那波TCL、夏新、波导等国产功能手机辉煌之余绪。那时和这时的手机厂商的竞争力一样,还是来自低成本和本地化的噱头。所以实质上, 小米也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的“农民工时代”的余晖。

更有甚者,小米这个庞然大物最近发布的新品是49元的插线板。难道中国真的缺一个几百亿美元的公司去做插线板吗?

《冬吴相对论》里有一期《冬与夏的轮回》,吴伯凡谈到2003年的戴尔:“那时候我也明白盛极而衰的道理。但是我使劲地想象,戴尔会怎么衰呢?我想不出来。它创造了一个不可战胜,不可复制的一个神话。

到2003年那个时候,PC行业的利润已经降到了2%以下,但是呢,戴尔它能够做到8。也就是说它卖一台电脑,相当于别人卖四台电脑、五台电脑。2003年的时候,应该是它业绩最顶峰的时候,就一家靠PC起家的一家公司做到了财富500强。“

然后他说了个比喻: “夏至时,应该说从那一天,太阳应该是要开始减少它的热力了。在北半球。就是那个太阳光它的直射点往南移了,这样北半球就开始变冷了。但是我们实际的感觉恰恰相反,6月22到7月22这一个月的时间,是北半球最热的一个月,因为三伏就在这一个月里头。

也就是说:在事情已经发生逆转的时候,在我们的感觉里面其实还在延续……不是在延续反而在加持。很要命啊,就这可能跟我们个人的命运啊、公司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就是在你转折点已经来临的时候……你是没有感觉的,你甚至会感觉更好。就它已经开始变坏的时候,你反而感觉很好,越来越好。”

1810年4月1日,18岁的奥地利女大公玛丽·路易莎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婚礼在卢浮宫举行,现场花团锦簇,烈火烹油,但是从后世来看,这却是拿破仑帝国的夏至。 小米的夏至来了么?

所以《圣经·传道者书》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38.shtm
129  Local / 媒体 / Re: 拿破仑·雷是否会遭遇滑铁卢的宿命? on: May 21, 2015, 06:05:40 AM
四  形攻实守的波拿巴与雷

到了1811年,拿破仑 治下的法兰西帝国表面上非常强大,几乎占据了整个西欧和南欧地区,并把中欧和东欧的大大小小的国家都纳入自己的附庸,但是这是一个异常脆弱的帝国。拿破仑帝国扩张到这个程度, 其实是被迫的,是出于制衡海洋帝国英国的战略目标。

可是对于海洋帝国来说,法国处于内线作战的不利处境,虽然法军击破了其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的敌人,但是她从未对于英帝国构成真正的威胁,而英国及其盟国的海军却能够对法国实施有效的封锁和包围。

为了和英国对抗,拿破仑不得不陆续控制了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陷入游击战,损失数十万军队),要求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加入抵制英国货物的大陆体系,直到最后被迫入侵俄罗斯。

同样, 刚满五岁的小米,估值已经达到 460 亿美元,去年全年卖掉 6122 万部智能手机、投资 数十家不同领域的公司,风光无限,其实却是和拿破仑帝国一样,表面上是采取的是进攻策略,实际上是防御策略, 防御的是不仅是自己的市场份额,更是自己的估值。

根据雷军公布的数据,小米2014年全年含税销售额743亿元,折合美元不过119.5亿美元。而现在的这个估值460亿美元已经是联想的3倍,这绝对不是在以一家硬件公司的溢价进行估值。因为硬件公司表面上很光鲜,其实都是过得非常辛苦的。

小米一开始就敢于把价格调低, 是基于对摩尔定律的信心( 每十八个月,计算机等 IT 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 IT产品,每十八个月价钱会降一半)。但是随着小米的发展,反摩尔定理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它的头顶。

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理,一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理。反摩尔定理对于所有的 IT 公司来讲,都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一个 IT公司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以前一半的收入。

反摩尔定理逼着所有的硬件设备公司必须赶上摩尔定理规定的更新速度。一旦不能做到摩尔定理规定的发展速度,它们的盈利情况就会一落千丈。所以硬件厂商都处于低利率的境地。

所以, 如果小米还是以手机为主营业务, 这个估值完全没有道理。 为此,小米不断进入新的行业,手机、平板、电视、手环、路由器、净化器、移动电源,手柄。但是从讲求性价比的公司基因出发,小米自己肯定是缺乏创意和技术突破的可能。那么新的增长点来自何方呢?来自对外的各种投资。

雷军的目标是“投资100家智能硬件公司”。选定行业后,小米从20家公司中选择1家来投资,它对这家公司输出小米的品牌、全国第三大电商的流量、供应链资源以及赖以成功的“小米模式”和“小米价值观”。这些小米生态链中的企业就像一支支装备优良的雇佣军,杀入各个领域。

在向这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很多新公司站到了它的对立面。“现在大家都很警觉,小米每个行业都会进去,我们的想法是只有把自己做好,小米做低价,那我们就去做品牌”

这就好像拿破仑后来所处的矛盾地位。 我们都知道这么个小故事,贝多芬本来要把《第三交响曲》献给 新时代英雄,但是称帝后的拿破仑违背了平等与自由的崇高理想,因此乐谱封面题献的“波拿巴的大交响曲”被贝多芬划掉了,改成英雄交响曲。

拿破仑为了维护他的位置, 处于极度的的自我矛盾中。他是革命之子,而法国是却是革命产下的帝国;他宣扬革命的理念,自己却要登基称帝,而且压迫和破坏其他民族的自由。

同样,小米表面上是创业的模范,实际上“ 小米生态链产品”对同类中小以及创业企业市场空间进行了扼杀 ,破坏了整个创业环境。

在同行们看来,小米这是可笑的战略选择。联想的杨元庆和华为的余承东都对此表示,这是一种“不可理解”和“贪婪”的举动。但这其实对小米来说是迫不得已的,他们必须喂饱他们的野兽。

皮克斯的创始人艾德·卡特姆在《创新公司》里,提出了“饥饿的野兽与丑陋的婴儿”两个概念。90年代初的迪士尼里,“我们必须把野兽喂饱”这句话不绝于耳。所谓的“野兽”,是指靠吞噬不断翻新和再加工的原料和资源得以生存的大规模团队。

这头猛兽力量奇大,连最敬业的人也难逃被吞噬的命运,那时的迪士尼不断出片、快速出片,导致质量的全面下跌,最后陷入困境。而独到的创意刚刚诞生之时,往往与光鲜扯不上关系 ,好像“丑陋的婴儿”。这些婴儿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去培养,才能茁壮成长。

可是在不少行业中,野兽无节制地膨胀起来,这背后的原因在于野兽的成本不容忽视。可是,如果把喂饱野兽当作工作的重心,简化流程或增加产量就会本末倒置地取代了企业的最终目标,那么,新生的构想——也就是丑陋的婴儿——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无法茁壮成长。这样一来,婴儿们不是被遗弃就是遭遇胎死腹中的命运。

由于上面说的反摩尔定理使得 IT 行业不可能 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这就是说, 没有婴儿,野兽也难以生存。 可是小米既然走上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性价比之路,为了喂饱自己的野兽,只好去走上捷径,夺取别人家的婴儿。

可是这样一来, 小米这盘生意就不太像创业,而像金融业了。小米通过低利润低成本的快速增长,取得高估值和巨额贷款,然后再大量对外投资,基本上小米手机就变成了一个吸引投资的杠杆而已。

而且,小米这样无选择地投资,说明它对未来的技术方向心中无数。 这就好像《从零到一》里说的,金融其实是不明确思想的集中体现 ,虽然你渴望成功,但市场具有随机性,如果你脑海里的未来只是一团迷雾,无法预测,那你就会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只好惯例,尽量把多种选择组合起来。这就是小米不怕触犯众怒到处伸手背后的逻辑。

然而,小米的这种策略,反而有极大的风险。 投资的好项目要有几个条件:

1. 容易横向扩展,产品一旦做出了,很容易低成本的复制并扩展到相关领域。2. 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 3. 必须具有革命性。

那么我们可以考虑下小米的哪些投资是符合这一点的。

小米的投资,不过是进入了他们能想象的各种领域(好吧, 就算是“去到那别人连梦想都未曾抵达的地方”), 在不成熟的领域用非正常低价占据本来就小的市场,在大的领域(就像最近开始的活期宝之类)做个无特点的跟随者而已。

内心出于恐惧,行为归于贪婪。看起来气魄很大,恐怕最后就像拿破仑一样,每多一块领土,就是多了一块会受到攻击的软肋。
130  Local / 媒体 / Re: 拿破仑·雷是否会遭遇滑铁卢的宿命? on: May 21, 2015, 06:05:05 AM
三 作为理性型品牌的波拿巴与雷

我们再回来看看拿破仑。虽然他对后人来说魅力无穷,但是就当时来说, 他的权威是建立在他打的胜仗的基础上的,他必须不断胜利才能证实他的执政合法性。和其他动辄绵延千年的古老王朝相比,一个科西嘉小贵族的儿子有何资格登上皇帝宝座?

拿破仑称帝时,著名画家安格尔通过《皇座上的拿破仑一世》形象地展现了他对皇位合法性问题的构想。画中的拿破仑肩披白鼬皮披风,身着红色皇袍,端坐在镀金的宝座上。从头顶上象征罗马皇帝荣耀的金色桂冠开始,画家给每件装饰都赋予了象征意义,用来构建从罗马到法兰西帝国的历史源流。

红色皇袍上遍布的金蜜蜂是墨洛温王朝克洛维——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蛮族国王的标志。而墨洛温王朝之后的加洛林王朝则体现在拿破仑右手中的权杖上。拿破仑又仿制了查理大帝的宝剑,佩戴在左腿外侧,既强化查理大帝继承人身份,又凸显军事统帅地位。

而拿破仑左手所持的人手形权杖则是圣徒国王圣路易使用的司法之手,象征着最高司法权力。最后,拿破仑脖子上佩戴的那串巨大的金色大链章则是他创立的功勋精英集团——荣誉军团司令的象征,表明他是法国各界精英的领袖。

拿破仑这一身不伦不类的佩戴讲述了欧洲近两千年的帝王史,通过画家的巧妙安排,拿破仑皇帝被塑造成欧洲历史上众多皇帝和法国国王的继承人,而拿破仑帝国也成为欧洲和法国历史的唯一归宿。

而小米发布会的典型描述是:"雷军借鉴了已故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很多风格——身穿牛仔裤和深色T恤,亲自主持嘉年华般的产品发布会,精心策划的现场演讲。当他宣布1999元的低廉售价时,台下的“米粉”兴奋地尖叫起来。"

当然, 前面那些都是噱头,雷军和乔布斯没有一点关系,小米和苹果也一样。"米粉"们尖叫, 肯定不是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或者小米产品的技术突破,而是因为1999这个数字。 

雷军也不敢说他想学苹果公司,后来说了几个他想要学的对象,正好能说明小米的品牌的本质。

第一个是同仁堂,雷军说了它的司训:“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换句话说,要真材实料。但是同仁堂这个其实是有破绽的,因为对现代药品来说,关键是疗效,根本不用考虑用的材料贵不贵。

同仁堂的药效是否比较好没有客观确证,但这个说法确实是可以让顾客觉得他们占了便宜。 这也是小米希望顾客感受到的一点。所以小米的所有卖点,其实都是在拼机器的元件性能是否很好很新,这样说法,和因为面料贵做工难所以这款衣服很划算一样, 颇有淘宝爆款内页的感觉。

第二个是向海底捞学习:口碑的核心是超越用户的预期。

帆船酒店的服务肯定比海底捞的要好,但是他没有超越用户的预期,海底捞破破烂烂的,但是很多细节征服了客户,所以海底捞的口碑是无敌的。所以超预期的核心在于控制预期。但是,按照这个逻辑,对小米来说,品牌形象反而一定要保持在低端,不然顾客预期就会过高。

第三是向沃尔玛、Costco学习:低毛利、高效率是王道 。

但是这种零售企业有个优势, 他们无需研发产品,所以只需要善于谈判,把供应商的现成产品的价格压得死死的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小米这样的自有品牌的企业, 这种低毛利、高效率,必然就只能走上压缩研发成本和周期,借用他人创意的道路,做出没有吸引力的超市味道的产品出来。

所以归结起来,小米的各种仿效对象,都是要体现出性价比出来。 那么会做出的是什么品牌呢? 我觉得可以叫做理性型品牌。这是来自马克斯·韦伯的权威类型说的衍生。

韦伯把权威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权威(建立在古老传统和惯例的神圣性之上的权威)、超凡魅力型或克里斯玛型权威(凭借超人的才能、杰出的品格、英雄主义及其创立的典范、信仰而拥有的权威.)和理性型权威(建立在对理性、法律及官僚体制和法定授权的信任之上的权威).

这种权威的分类如果用在品牌上。 传统型权威品牌就是类似奢侈品这类, 品牌的价值来着它的传统和历史;克里斯玛型权威品牌就是类似苹果或无印良品这类,品牌的价值来着创始人、设计师或公司文化的魅力。 理性型权威品牌呢,则是顾客通过理性衡量,觉得这种东西值得买,那就是类似沃尔玛、美特斯邦威之类的性价比品牌了。

正如政治领域的理性型权威, 他们与公民之间要有无休止的协商谈判,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对公民的用处。理性型品牌也需要不断自我证明自己的性价比(“我真的没多赚你们钱, 我配件成本都列给你们看了,而且也比友商的便宜”)。

相反,克里斯玛品牌则只要保持它的酷,传统型品牌则标榜它的历史就足以说服消费者,而消费者也愿意为它们付出溢价。所以理性型品牌相比之下是过得非常辛苦的。

拿破仑皇帝虽然几经宣传,但不仅无法获得欧洲君主国的认可,连他信任的元老院也先后两次为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铺设红毯。所以,拿破仑感叹,路易十四即使打一百次败仗还是国王,而他只要失败一次就什么都不是了。

因此,拿破仑以战功出道, 却很难提升到类似帝王那样的传统型权威的位置,而陷入到要不断证明他百战不殆的陷阱里, 这为他将来的失败铺就了道路。

小米也是一样,从一开始的1999出道,就被迫不断证明比别的手机划算,销量也高的基础上。如果哪一天这两点无法证明了, 那么它的品牌价值就要打个很大的折扣了。就像某些国家的政客, 被迫不停地讨好选民自我证明, 但是还是逃脱不了有一天被选民厌倦的命运。

小米从1999一直减低到红米的699时一路势如破竹, 但是要可做比较贵的版本, 只好不断强调材料好贵,成本好高。可怜的雷军为了这个NOTE顶配版的定价真是百般纠结:

“我犹豫过是定 3000 块还是 2999,我真的想了一个小时,最后和合伙人商量,采用了务实的做法。它是一个心理上的支持,让米粉感受到小米的性价比,实际上2999 和 3000 没有区别。昨天推小米 Note 顶配版,对小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上,3000 元的机器就是非常高端、非常贵的机器。”

可是, 如果去沿海工厂看看, 就会发现没有技术的杂工月工资也早就过了3000,做衣服鞋子的流水线边一水的IPHONE。所以小米的这种性价比的无尽之探求想起来也是有点悲凉。

最后小米决定还是把价格停留在2999, 保持性价比的定位。 就好像当初拿破仑向地位平等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妹妹叶卡捷琳娜女大公求婚,但是被一口回绝,说明他被拒绝加入欧洲皇室的圈子,拿破仑帝国还是无法升级成具有传统权威的皇朝代代相传。

拿破仑只好向他的手下败将奥地利皇帝的女儿求婚,但是与被多次打败的哈布斯堡公主的婚姻,还是只能证明他武力上的强大,却不能证明他被欧洲各君主认可。 拿破仑只好继续设法打败英国, 来消除对自己权威的质疑。

而占据中国市场份额14%,号称世界第三大的手机公司 , 却犹豫再三后不敢发布一款超过3000元的手机,也说明小米的自我证明之路极其漫长。
131  Local / 媒体 / Re: 拿破仑·雷是否会遭遇滑铁卢的宿命? on: May 21, 2015, 06:04:20 AM
二 似新实古的波拿巴和雷

马歇尔-康沃尔的《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 指出,所谓拿破仑发明了一套新的战法,那是拿破仑传奇中所固有的一派荒诞之说,事实并非如此。拿破仑的天才,在于他能在实践中借鉴历史教训并灵活运用于实战之中。他的军事思想应该感谢布塞、吉贝尔、格里包发尔和杜特兄弟这批十八世纪法国卓越的军事思想家。

拿破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对前人的遗产去修修补补,而是去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历史的拐点, 学习刻苦的科西嘉人拿破仑正好身在那时的法国,承接了法国军事传统和法国大革命唤起的国民精神,成就一番事业。

同样 ,雷同学作为PC时代的元老级人物,虽然号称“豹变”成功, 有各种“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之类的新鲜招数,其实小米的商业模式,几乎就是对PC时代的戴尔模式的像素级模仿。

《浪潮之巅》里分析了戴尔在PC时代的虚拟工厂模式。一个传统的制造业需要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七个环节才能收回投资、获得利润。(当然,产品需要市场推广和广告推销。)

所有的公司总是在尽可能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以获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润率。 其实,最聪明的办法是直接减少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环节, 戴尔将上述七个环节减少到两个,使得它打败各家兼容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

以下列举的戴尔的模式, 可以看到和小米的模式几乎是完全对标的:

1. 和很多制造业外包一样,戴尔为了降低成本干脆不设工厂,而由东南亚主要是台湾的OEM工厂加工。这样,它就不需要投入资金于建工厂和维持工厂的开销。小米也一开始就坚持做OEM的外包。

2. 戴尔干脆将产品设计也外包了。自己攒过PC机的读者会知道,PC机的设计其实没有什么学问,和搭积木差不多。至于原料采购,戴尔每年和英特尔、AMD、Seagate等几家主要PC的芯片和配件生产厂商谈好协议,由这些公司直接将货发给那些OEM厂,便省去了原料采购和一半的仓储运输的环节。同样,小米其实在设计上也很薄弱,主要的卖点也是各种国际品牌的配件。

3. 戴尔在销售渠道上做文章,一直坚持直销,戴尔有自己的销售人员负责向企业级的大客户推销产品。而对于个人和小企业,戴尔以前只提供电话订购、邮购和网上订购等购买方式。

戴尔的直销方式很简单,它像顾客发放各种配置的计算机的价格表,上面个人计算机的价格比其它品牌计算机的零售价会低很多。很多顾客会被它的价格吸引。这也是小米的做法,一开始就以1999的超低价和高配置来吸引顾客,通过直销来节约渠道成本。

戴尔这是一个典型的印钞机式的商业模式,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牢牢控制住订单处理和零售(主要是市场推广)这两个环节。正是靠着这个革命性的商业模式,戴尔才能从众多兼容机厂商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主流的微机生产厂商。

戴尔的流程,几乎也就是小米的所有流程,所以小米开始时被讽刺成带有品牌的山寨机,其实就是戴尔这种带有品牌的兼容机的商业模型。这也是小米所谓的用做PC的思路来做手机的一个重要侧面。

但是,小米和戴尔的不同之处,在于戴尔针对的主要是企业级用户,因此最重要的是为客户服务的呼叫中心,因为企业级用户是相对理性的,总数又少。而小米面对的是海量的个人消费者。

所以,戴尔作为一个品牌来说,就是消失了也没有人回忆或者怀念,而小米作为个人消费品就不能这样,一定要有一定的品牌吸引力。那么,小米又是个什么样的品牌呢?
132  Local / 媒体 / 拿破仑·雷是否会遭遇滑铁卢的宿命? on: May 21, 2015, 06:03:43 AM
多年以后,当雷军回想起他决定把小米NOTE顶配版由发布价3299调低至2999时, 他会想起两百年前的一个瞬间,当时拿破仑皇帝向俄罗斯的皇妹叶卡捷琳娜女大公求婚失败,只好退而与奥地利的玛丽·路易莎公主成婚。

一 风口上的波拿巴和雷

欧洲史上名将名君如云, 拿破仑却自有其魅力。 因为他是十九世纪初的“创业英雄”。拿破仑·波拿巴出身平凡,没有贵族的姓氏或显赫的背景,在学校里还因为科西嘉口音受同学的愚弄和嘲笑;但是他最终抓住了时代给他的机会,成为了不可一世的欧洲之王 。

“从穷小子到百万富翁” ——这样的故事原型虽然有点俗气,但永远不会过时。

很多人会觉得拿破仑生平打了无数胜仗, 主要是由于他的军事天赋。 但是经过历史学家的多年研究,拿破仑的功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正好处于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个拐点,而他准确地把握了这个风口。 这一点,也多少可以解释小米的崛起。

在十八世纪,战争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较有节制,会战都是井井有条,好整以暇,大家都遵守公认的规则。但是,其实这种优雅的战法其实是受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制约而不得已为之,实际上成本很高。

相应的, 在09年之前, 除了HTC 和三星, 只有中华酷联这样的通过营运商销售的品牌, 他们既与用户隔离, 开发不力,同时又由于销售渠道的关系,价格高企。 所以手机的市场发展看起来不温不火,但是也还挺有规矩。

但是,到了十八世纪后期,虽然燧发枪的技术没什么变化, 但是法国炮兵在格里博瓦尔指导下 ,取得了很大改善, 他们成功生产出真正机动灵活的野战炮,几乎可以和行军的步兵一样及时赶到战场,而且可以轰击1100码左右以内的目标。拿破仑抓住了这一点,作为科班出身的火炮军官,他是第一个完全领会火炮的杀伤力的指挥官,其对手在战场伤亡的50%以上都是由他的火炮所造成的。

相应的,09-10年那个可以用来比拟是手持智能设备代替PC的阶段。在战场上火炮的火力替代燧发枪火力的阶段。 正如法军把原来相对固定的火炮和步兵结合起来,雷军则把手机当电脑做,利用了已经成熟的PC市场的经验“我们做了30年的PC,PC最后胜出的招只有两条:高性能、高性价比。”

十八世纪中期,为了实现当时流行的线式战术,士兵需要五年以上才能训练成功, 而且士兵都是招募来的雇佣兵,因此士兵的成本很高,各国的正规军的规模都非常有限。但是,法国革命带来的征兵制,使得军队规模可以大大提高, 而且改用的纵队战术, 使得入伍不久的士兵就可以完成战术动作,因此带来了军队和会战规模的急剧扩大。

回到手机方面, 智能手机其实替代的不仅是功能手机,而且还包括PC。原来人们使用PC绝大多数是在家里和办公室的,或者去网吧短期租用。 总数既有限,而且使用时间也不长。但是智能手机出现后, 智能设备的使用者也由可以由白领扩大到类似保安、工人这样的普罗大众,这样总需求量就大大增加了。所以和以上军队数量一样,成本的降低带来了市场的扩大。

制约十八世纪的欧洲军队的另外一个因素, 就是供应。每次军队行军,君主们就必须设法从后方向军队供应物资,大家也更愿意进行围攻战,以便沿着行军路线按一定间隔建立补给基地, 这样战略机动性受到极大限制,而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当时欧洲的道路情况已经大大改善。

因为繁荣的增进需要较好的道路,而道路发展之后,周围地区就会进一步繁荣。结果就使军队在行军时较易就地觅食,所以拿破仑的军队可以做到因粮于敌,不受后勤供给的制约

说到手机领域,在供给方面,在之前为国际品牌的代工过程中中国聚集了大量的高水准的加工厂。 这样, 不像联想这样的传统手机厂商还习惯依靠自己的工厂来制造,小米一开始就可以寻找高标准的 和专业的代工厂来制造, 只要设计出来就可以投放市场。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推出新品和产量爬坡的速度。

同时, 电商和快递的发展,特别是雷军亲眼目睹的凡客的腾飞, 使得在销售方面的新的廉价解决方案唾手可得,那就是.在渠道上,减掉传统的运营商和中间商环节,以电商直销渠道为主。

1772年法国的军事理论家吉贝尔伯爵写到“让我假设在欧洲有个活跃的民族兴起,他们将自我克制的美德与一种全民的武装和一个坚定的扩张计划融为一体。他们知道如何使战争变得廉价,如何靠胜为生,这样一个民族决不会因为财政考虑而被迫限制其战争范围。我们将坐视着这个民族征服邻国,推翻脆弱的政府,有如狂风扫落叶一样。”

同样的, 在2009年, 手机业界如果可以设想出这样的一家公司, 知道如何使得智能手机的成本和渠道费用都变得廉价,依靠销售的迅速增长来不断自我突破业绩(也因此得到越来越高的估值),而不会由于财务考虑而限制它的发展速度。 那我们就可以坐视它如同狂风一般卷过整个市场。
133  Local / 媒体 / 豆瓣,被PM绑架前行 on: May 21, 2015, 06:02:09 AM
首先说,豆瓣是一个烙印特别明显的产品,它的定位导致它无法成为一个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东西,例如,李志和凤凰传奇。

它的特色在于,凭借较高的用户门槛保证了内容和社区的活跃。这种门槛不是靠几个硬性指标把用户挡在产品外,是个人都可以注册豆瓣,而是依靠用户自身的条件和意愿主动去挑选。

拿豆瓣小组为例,有数十万个小组,这些小组只能通过搜索才能找到,如果你不是某个圈子里的人,你也许都没听过这个小组,这就保证了内容相对的高质量,而基于共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用户则会主动提供内容,保障社区的活跃度。

不过无论用户如何提供内容和活跃,文艺始终比较小众,尤其在移动端上,豆瓣的表现也许没有那么亮眼,比不上百度贴吧,比不上陌陌之类的,但是豆瓣的失误不在于大方向错了,而是移动端的用户体验做的不够好。

我觉得社区类或者社交类的产品一味的追求用户基数不见得是一种好现象。我觉得这类产品应该考虑的是,单个用户的价值,首先应该想的是如何充分挖掘现有用户的价值,而非盲目的去扩张,拉低整个用户群的价值。

这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用户群价值越低,只能去拉更外层的用户,从而再次稀释用户价值。还不如,保持一贯的高质量,毕竟豆瓣电影、音乐、阅读等都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

而一旦豆瓣丢失自己的特色,豆瓣电影、音乐、阅读和其它产品还如何做有效区分?郫县电影?郫县音乐?郫县阅读?有没有感觉一股浓浓的城乡结合部风格?

在天涯、新浪等沦落的今天,豆瓣能存活到现在已经证明豆瓣现在的模式起码不是失败的,它是需要改变,这种改变应该是从使用体验上的改变,而非变得从众,盲目的去扩张,去迎合新用户的口味,说难听点叫“邯郸学步”,最后还丢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说,最近豆瓣把非常有特色的“豆邮”改为让人无力吐槽的“私信”。很难想像,阿北竟能干出这种事来,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感觉完全从一个小清新变成了一个大LOWB。

据传,这次改动是豆瓣换了一个新的PM,还是一个没玩过豆瓣的PM,我觉得这是阿北的一个失策,用户体验固然重要,但是用户体验不是靠改名字来实现的呀。

就如同微软的移动部门一样,把Windows Mobile改成Windows Phone、又改成Windows10 ForPhone,现在又改成Windows 10 Mobile。尽管多数人倾向,Windows Phone更深入人心。

豆瓣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尽管绝大多数用户已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是豆瓣官方仍然用一堆可笑的说辞给自己错误的行为开脱。也许在PM看来,用户都是一群跟疯狗,他们才是追求产品极致的人。

作为豆瓣用户,我们理解豆瓣在移动端的想法,毕竟作为一个产品,一个公司,它最终目的肯定是商业的变现,作为用户我们也理解,但是,作为一款有想法的产品,当这款产品逐渐丢失自己的特色,它的商业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要那么多用户又能如何?门槛低了,大量各种用户图新鲜感来了,新鲜感过去了,出了个新的产品又走了,反而以前的社区气质也没了,老用户也没留下来。天涯、猫扑的例子还不够明显吗?!

作者:科技快评段子手 | 来源:iDoNews 专栏
134  Local / 媒体 / 猿题库要做应试教育的高科技推手? on: May 21, 2015, 06:01:24 AM
很久没有新花样儿的在线教育最近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猿题库要从线上进军线下,直接攻入学校了。

5月18日,猿题库移动教育大会上,猿题库公司发布了战略性产品“猿题库老师版”,通过支持老师在线布置作业的功能正式进入学校内教学环节,猿题库老师版采取与猿题库一样的免费运营策略,产品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均完全免费。

乍一看上去,猿题库的新产品和新思维有“革了教辅资料命”的味道,又通过其手机出题、一对一出题、作业自动批改等技术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用猿题库联合创始人李鑫的话讲就是:“我们相信,猿题库老师版的发布将会是对教学环节的一次效率革命,真正通过互联网和数据计算,让这么多年以来学习过程中的练习环节有一个显著的优化。”

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我感觉味道不太对,我甚至越发的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猿题库的新产品、新思维,有可能就是披着互联网思维外衣的“题海战术”。猿题库,难道要为应试教育做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推手不成?

很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艰苦的前行,但改了这么多年,题海战术这个应试教育的“左膀右臂”始终未曾触及。海量的课上习题,海量的课下作业,几乎成了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全部。冲出题海,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愿望。

尤其是到了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更希望在互联网思维之下教育能有新的发展。谁知,盼来盼去,却盼来了猿题库对应试教育、对题海战术的“推波助澜”。

业界这么看好的举措,为何被我说的如此不堪?我们不妨仔细看看。

首先,猿题库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习题集,其容量超过了之前任何的单行本习题集。

根据报道,猿题库老师版试题库包括猿题库各个学科60万道试题(并且平均每月新增10000余道优质题目),支持初中和高中的全部学科,适配全国所有的75个教材版本。

由此看,猿题库就是学生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习题集。

其次,在猿题库的帮助下,老师将成为技术更加娴熟的题海战术高手。

猿题库联合创始人帅科表示,“猿题库希望用云计算等技术带入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来,对于一个猿题库的新用户,猿题库可以根据和学生同学校的学生数据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题目。”

在纸质习题时代,老师批改学生习题是个很难的任务。很显然,猿题库未来越发成熟的自动批改作业功能将大大的缓解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纸质习题时代,很多习题是低效、重复、缺乏针对性的,而猿题库的一对一出题功能的个性化试题模式,会让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单个攻破”。

其中的因材施教元素确实是个进步。可是,依然运用题海战术进行因材施教的话,这还算进步吗?无非是让同学们做的题更多、更准,然后教师更方便罢了。

第三,在猿题库的帮助下,家长、教师会榨尽学生的每一寸课余时间。

平心而论,我们的学生究竟有多少课余时间?学生心里明白,家长教师心里清楚。可就是那么不多的一点课余时间,今后估计也要被猿题库们给榨干净了。

在宣传中,猿题库声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用户在猿题库的累计答题量达到了16亿次,每天做题的用户有超过四分之一练习时间超过40分钟,猿题库已经成为中国中学生课外最常用的学习软件。”

40分钟,孩子们除了上学、睡觉、上厕所、完成作业外,还得要40分钟做这个高科技的结晶,我不知道这宣传是不是太讽刺了。

另外,猿题库公司表示,“老师版不仅仅针对公立学校的老师,社会培训机构的老师和学生家教均可以免费使用。”这也就意味着,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来对学生进行家庭辅导了。在猿题库这个高科技产品的帮助下,家长、教师会榨尽学生的每一寸课余时间。“用户每天在猿题库产生大量的练习行为数据,每个月处理的数据量已达到60T。”这样的数据,听一听就感到替孩子们悲哀。

据说,猿题库中还有游戏的环节,但这已经不重要。而猿题库进军校园的战略,估计会引来诸多同行的效仿。到时候,可有我们学生受的了。虽然手机等终端是否能进入课堂还是个问题,但在资本的推动下,这却并非没有可能。

我很佩服猿题库的战略制定者,能想到这么一个办法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是,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在这里,我却只看到了猿题库要做应试教育高科技推手进而占领学生课上和课下的“野心”。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如果猿题库的“野心”实现,我不知道这是学生的幸事还是不幸!

作者:姜伯静 | 来源:iDoNews 专栏
135  Local / 媒体 / 老员工起底:顺丰嘿客为什么不成功 on: May 21, 2015, 06:00:35 AM
作为国内快递行业标杆的顺丰速运,不仅在快递时效上代表着“中国速度”,其在行业思维上的乐于超前及创新,更是深受业界人士的关注和揣测。重击邮政,下乡辟点、豪气批量购买全货机、时效快件超时退运费……

顺丰每每的大举动,都能起到让业界同行或突破或效仿、重新审视自身格局的重大影响。

但在去年5月,行业老大的顺丰给我们带来的却不再是惊喜了——铺天网般地建立嘿客门店、全面抢滩02O的这个大布局,虽然在业界一如既往地炸开了锅,但跟以往的津津乐道不同,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出了对嘿客的担忧。

而这个担忧在一年过后的今时今日、在王卫针对2014年顺丰一系列举措的沉重反思的话语中更是得到了印证——“2014年是顺丰成立20多年以来创新变革最多的一年,虽然创新很多,但是在我看来,差不多有一半是不成功的。”

嘿客,就是顺丰去年最大的不成功。

专业人才缺乏,部门之间沟通无能

2014年5月18日9:58am,全国518家嘿客店同时开业的盛事占据了当天所有互联网行业的头条,顺丰携着与“黑客”同名的“嘿客”,就这么入侵了电商界。

嘿客是顺丰O2O的敲门砖,也是低利润的快递行业不得已为之的跨界探索。可是对于这么一条要摸着石头过河血淋淋的路,顺丰竟然不做足准备地赤脚上阵了。

XX经理的亲戚担任店长;入职10天旷工6天的神员工等;商业部、速运部两大经理之间沟通困难等等,这些都是在嘿客发生过的事。

先说人员招聘,虽然内推什么的各大企业都有,但是作为顺丰耗费巨资的新项目,在员工上不是应该下足功夫吗?嘿客归属顺丰商业部门,按理说其招聘的员工应是在营销、市场方面经验的为主,但是嘿客的老员工透露因为嘿客首轮扩张范围太大,人员需求也太多,担心完成不了招聘任务的HR们顺眼不顺眼的都逮着揽进来了。

就这么入职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程度当然跌破眼镜的低:新入职员工招呼也不打直接旷工6天;嘿客营业员监守自盗商业收入,一个月后才发现;营业员上班时间里忘情玩店内ipad,叫同事帮忙招呼顾客;理解接受能力过低,简简单单的邮件任务都屡错屡犯……

HR们到底是缺到什么程度才能招进这么多不靠谱的员工呢?原来已经缺到就连一贯是公司内部晋升的高管层都要外招。

而嘿客高管层的外招就直接导致了嘿客门店与顺丰点部之间的沟通无能。因为嘿客店的建立主旨之一就是要解决物流上“最后一公里”这个难题,所以嘿客门店不仅要在推广门店产品上下功夫,还要再快递业务上不拖后腿。但是外招的高管新官三把火,全心全力在抓着商业销售,那还管你速运业务达不达标,即便有这个心,可是不懂速运方面标准也是没办法出这个力。只是这样就苦了顺丰的点部主管——每个嘿客店的速运指标完成率直接影响所在辖区的点部指标。这样一来,被嘿客拖了后腿扣奖金的点部主管和高层们当然不开心了。店长天天被约谈、没有快递员愿意配送“嘿客区”、嘿客物资缺乏,上级点部不紧急应援这些事就经常在上演。

如此基石不牢固、专业人才不足直接导致这个不被看好的嘿客项目愈发岌岌可危。曾经在内部,嘿客还大肆嚷嚷过要单独成立子公司,包括收派员也不跟顺丰速运签合同,看如今这声势是要偃旗息鼓了。

产品佣金太少,入不敷出

根据老员工的透露,也就几家在江浙沪地区的嘿客门店有盈利能力之外,绝大部分的嘿客都是赔本状态。并且门店收入的主要来源70%以上都来自快递部分,产品销售上的盈利真真是少得可怜。

以四川M店为例,此门店总面积约60平方米,店内有8名全职工作人员,店长1名外,2名内勤和5名送货员,社区活动日时还会加派1至2名兼职人员。而全国的嘿客平均面积皆为30到60平方米,工作人员最少为5人。包括租金、人力、装修等第方面,一间在市中心的嘿客门店一年投入大概是100万元,如此表明月销售额要超过9万元,日均销售要达到3000元,才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但是进口食品、冷链生鲜、母婴方面的高端产品佣金也才约20%,而话费、电费、火车机票这类的便民服务佣金更低,在5%之下。而在嘿客刚成立的5—7月份时,区部下达的各门店月收入指标也才是2万即可,就连这么低的营收标准都还有很多门店不能完成。嘿客如此大的收入缺口,即便升级成“顺丰家”,至少在两年内也将处于烧钱亏损的状态。

不宣传不推广,产品只能内部购买

顺丰的低调是业界闻名的,想一睹王卫俊容都难,找遍了百度来来去去就重复的那么几张。而跨入销售行业的嘿客,竟然也袭承了顺丰这个“坏习惯”——不做广告、没有宣发。在这么一个硬广软广都能莫名其妙火起来的互联网时代,嘿客这么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急需商业推广的项目竟然什么动作都没有。哦,顺丰官微和顺丰公众号上有发过嘿客的小广告?那也真是“高调”。

可是结果却是悲伤的:不论城市大小,不论白天黑夜,嘿客店都门庭冷清。就连随机问的朋友或路人,答案也无一例外的是——听说嘿客,没进去过,不懂卖啥。

嘿客做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美梦,但却弄错了时代。

嘿客门店选址基本都是围绕高档小区,意在上层人士不仅购买力较强也比较能接受新型的购物模式。初衷是好的,只是要想实现愿望就真是见鬼了。上层人士谁不忙啊,从早到晚基本就没几个小时沾屋,下班了谁不赶着回家享受天伦啊!就算是可以旷班的CEO、无所事事的小三那也娇贵得很,拿着Ipad买买买都足不出户的好吗。

嘿客臆想中的主力军客户沦没了,那些匆匆忙忙的路人就更没几个进店了。 所以说白了嘿客就是有4000万顺丰客户的潜在资源,在嘿客店O2O闭环的网购模式下客户就图个放心。但是再说白一点,嘿客就是一个“淘宝实体店”,但是嘿客的优势淘宝都有,淘宝的优势嘿客却都!没!有!

那嘿客门店的业绩和销量怎么来呢?那就是业内老招了——自行解决。除了员工们自己发动朋友圈的人买买买之外,有头脑的店长们还把主意打到了员工福利上。

顺丰快递员夏季每个月有100元的补贴,50是现金另外50则是点部自行购买等值商品。有了嘿客店之后,店长就会让快递员们在嘿客的线上购买等值产品,这不就一下能有业绩了嘛。还有说个绝的,有店长直接跟隶属点部主管沟通成功,点部每个月都要在嘿客店消费1000元。看吧,如此情深意重之举简直让听者落泪。

总结:

一周年的嘿客,没想到就要脱掉嘿客的帽子、回归顺丰来过它的周年庆。

嘿客作为顺丰试水O2O电商的产品,这一年下来亏损的业绩确实是没有给我们任何惊讶。何况顺丰商业事业群CMO王平都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嘿客已经非常成功的完成社区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服务”。

看吧,嘿客就是一个赔钱卖东西的仓库。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35.shtm
136  Local / 媒体 / 曲终人散的UGC,PGC才是未来 on: May 21, 2015, 05:59:20 AM
众人的智慧共同协作出优质的内容,系UGC(用户贡献内容)最美的愿景,但在未来和私欲面前,平台方攫取绝对的利益后,悄然离场,亦或是用最平静的方式守护着平台,而底层的用户们或因为精力问题,或因为利益问题,也悄然离去,彼此共鸣的曲子也只能在过去定格。

维基百科系UGC模式最为成功的代表,尔后,众多领域均延续了UGC模式,如ask.com、百度百科、网络视频、分类信息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在线旅游产品等,移动端的则是“百花齐鸣”,各种UGC模式的APP都有。

推他网关闭、百度空间关闭、网易微博关闭、新浪爱问共享至今未重新开放、国际在线论坛关闭、网易社区关闭,一系列曾经我们熟知的名字均已关闭,还有更多的平台虽然没有关闭,但也日不复当年,由络绎不绝到门可罗雀仅几年光景。

双方离场,人往多处走

UGC主要有两层组织关系,一层是用户,即内容贡献者,一层是平台,充当内容运营者和内容审核者的角色。有了人气,平台就会越来越大,平台越来越大,人气就会越来越旺,反之亦然。

得益于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产品兴起的时候,均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他们乐此不彼的在平台上贡献内容,即使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是零,但用户需要被关注,需要吐露心声,需要找到共同的兴趣伙伴。

相对来说用户的利益层面要小一些,他们只是凭个人爱好和兴趣在贡献自己的内容,而平台方则不一样,他们的目的是吸引大量用户贡献内容,再通过这部分内容变量盈利,他们可不是在做慈善。

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双方的利益是会出现冲突的,还有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对平台方内容运营的考验,如何保证有大量用户在“消费”内容,如何保证大量用户长期贡献内容,博客和论坛的凋零,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当内容消费者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时候,他们仍然保持着PC端的经营习惯。

即使到现在,能够在手机端编辑的UGC平台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碎片化形式的,然而,即使是碎片化的模式,平台方亦没有能力让内容消费者和内容制造者留在平台上,内容制造者不会希望自己只是一个人在“独舞”,没有看客,有何动力呢?内容不运营,就等同于数字垃圾场。

用户的迁移也是非常快的,而这个是UGC平台方所不能控制的,他们如何能保证用户一直都在平台上呢?每个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博客、论坛、微博、新媒体等都是这样的状况,当用户不再乐于在博客、微博上贡献内容的时候,大趋势不在,他们也无法扭转。

所以,我们看到如今不少博客产品处于“等死”状态,平台只留少量的人员负责服务器维护,运营人员则完全被分配到其他产品线上,名义上虽然没有关闭,但实际上和关闭无异,主流的用户不在啊。

内容制造者往更方便、人群更多的地方迁徙,如从微博到微信,而平台方则试图制造出主流的产品,吸引用户入驻,如移动社交产品,当然,各个公司的策略不同,也有公司会直接放弃该产品线,向其他产品线发展。

PGC引领未来

和UGC不同的是,PGC(专业生产内容)有着一定的优势,它从根本上对内容制造者进行了筛选,即它首先保证了内容的“优质”。如果把内容比作商品的话,UGC制造的内容就是大杂货店里出来的,参差不齐,而PGC们制造的内容则是品牌店里的,虽然也有劣质品,但大部分的质量还是值得一看。

各个视频网站上的热门内容,一定不是UGC的,虽然PGC的形式上也是用自由上传的,但制作内容的团队自身是专业的,不可能随随便便一个普通用户制造的内容,就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各大网络视频厂商们正是明白这个道理,再加上传统电视台对内容的垄断,他们选择了自制,选择了投资、扶持优质的视频制作团队,从而保证内容的优质性,其次才是运营。

58同城、赶集网们并没有消灭中介,相反,为了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他们反而在吸收优质的线下中介,让他们的内容出现在平台上,而不是自身对海量用户进行审核,对用户进行审核的难度太大,而中介们虽然信息也无法保证真实性,但有正轨的营业执照,有平台的规则制约,一定程度上倒是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

微博的推荐关注中,推荐更多的当然是各个加V的用户,普普通通的用户,肯定不会被系统推荐出去。

网络音频平台同样如此,被热门推荐的内容,大都是PGC的内容,或是平台方自己花高价购买的内容,或是自己合作的游子内容,非优质内容,只会成为大平台的内容“肥料”,平台方在和投资人接触的时候,可以自豪的宣布自己拥有多少多少条内容,而不是多少多少条优质内容。

至于市场上流落的各种走UGC模式的APP产品,其更多的还是依靠平台的活力,一旦平台自身出现瓶颈,用户就很有可能大量流失到别的平台上。PGC模式相比UGC而言,对于平台的价值要更大。

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场景下,深度的、有价值的内容反而愈加显得弥足珍贵,而这显然是来自于PGC的,UGC是无法大量、持续的制造出优质内容,至于各种段子、八卦,貌似算不得主流的内容吧。

寄生于PC端的UGC模式,和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形势颇有些格格不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UGC产品被“消亡”,曲终人散。而当前的PGC,则会引领优质的内容走向未来。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34.shtm
137  Local / 媒体 / [20150521]数字时代最大未解之谜之一:比特币之父究竟是谁? on: May 21, 2015, 05:56:19 AM
这是数字时代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一直没有现身,而就连那些认为虚拟货币是某种庞氏骗局的人,都在着迷似地寻觅着他的踪迹。从各种混乱的事实中,一个传奇浮现了出来:2009 年初,某个人用中本聪这个名字发布了比特币软件,并通过电子邮件和这个新兴货币的用户们沟通——但他从来没有打电话和别人交流过,更没有露过面。然后在 2011 年,这项技术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电子邮件交流便停止了。突然之间,中本聪消失了,但关于他的故事却越来越多。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写一本关于比特币历史的书,却很难避开近乎神秘的中本聪的身份之谜。就在我开始我的研究的时候,2014 年 3 月,《新闻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引起了轰动,文章说,中本聪是一位 60 多岁、住在洛杉矶郊区的无业工程师。但是在出刊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大多数对比特币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新闻周刊》找错了人。

当监管机构在为比特币的优和劣争论不休时,这种变化无常的数字货币已经引发了人们的疑问:究竟是什么让钱成为钱?

许多比特币社区的人告诉我说,由于比特币的缔造者明确表示想保持自己的隐私,所以他们也不想看到这位魔法师的真面目。但即使在说这话的人中间,也还是有极少数的人其实在抵制自己的欲望,不去讨论比特币之父留下的各种线索。当我与和比特币渊源最深的一批程序员和创业者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种在私下广泛为人认同的说法,那就是在大多数令人信服的证据中,很多都指向了一个隐居的匈牙利裔美国人,他的名字叫作尼克·萨博(Nick Szabo)。

萨博几乎像中本聪一样神秘,但在我做这个报道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暗示把我的追寻引向了更深处,我甚至碰到了十分罕见的一个人,他曾经在一个顶级比特币程序员和创业者的私人聚会上见到过萨博。

正如他一直以来在各种电子交流的渠道(包括周三的一封电邮里)上说的那样,在那次聚会上,萨博否认了自己是中本聪。但他承认,几十年来,他曾经和一小撮人进行着有时合作、有时竞争的工作,为比特币奠定了基础,他写过的许多程序后来也被用在了这种虚拟货币上。萨博最值得一提的贡献是比特币的一个前身,它的名字叫 bit gold(比特黄金),使用类似的高级数学和密码学工具,它实现了许多和比特币一样的功能。

也许在比特币背后那个人或者那个团队决定走上前来、证明他(他们)拥有中本聪原来的电子账号之前,他的身份是不可能被确认了。在这个时候,对于比特币的未来来说,它的缔造者的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了。由于萨博在 2011 年停止了对比特币项目的贡献,大部分的开源代码已经被一群身份不明的程序员改写了。

比特币诞生的细节常常被人误解,但萨博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此事的视角。这个软件并非如人们有时猜测的那样突然出现的,而是许多人几十年想法的集合。

这一历史并非只是出于好奇的探究。学术界和金融界已经把这个软件看成了计算机科学的一大突破,认为它可能重塑货币的形态和走向。最近,高盛等银行已经在接纳比特币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萨博本人还在默默地参与着这项工作。2014 年初,萨博加入了 Vaurum,它是一家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比特币创业公司,公司运营很是隐秘,旨在让比特币的兑换变得更好。在萨博加入公司以后,他重新教会了公司如何充分利用比特币软件所谓的“智能合同(smart contract)”功能。据听过这家公司运营情况简介的匿名人士称,智能合同可以实现自动生效的金融交易。

这些知情人士说,在萨博把公司引向新的发展方向以后,它被重新命名为 Mirror,最近它还从几家著名的风投资本家那里筹到了 1250 万美元。该公司拒绝就本文置评。

他们还说,萨博在 Vaurum 的职责被看作是秘密,因为他想要保持这一隐私,而且由于因为担心在公众面前曝光而紧张不安,他于 2014 年晚些时候离开了公司。不过在他还在公司的时候,他所具备的一系列晦涩难懂的技能和知识让几位同事都认为,就算不全是他的功劳,萨博也很可能参与了比特币的创造过程。

2014 年 3 月,在太浩湖(Lake Tahoe)一处度假房里办过一场比特币的活动,那个地方属于前高盛高管丹·莫海德(Dan Morehead),现在他经营着一家专注于比特币的投资公司 Pantera Capital。当时萨博还在 Vaurum 工作。莫海德和其他在场的对冲基金高管穿着价格不菲的懒汉鞋和修身剪裁的牛仔裤,秃顶周围有一圈椒盐色头发的萨博脚蹬破旧的黑色运动鞋,身上的条纹衬衫都没塞进裤腰里。

尽管他一直保持着不和人接近,但我还是在鸡尾酒时间在厨房里堵住了他。萨博非常矜持,而且总会把关于他住哪儿、在哪儿工作的话题叉开去,但当我引述网上关于他的说法(比如说他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法学教授),并说是他缔造了比特币时,他就怒了。

“为了澄清事实,我想说,”他带着讥讽的语气说,“我不是中本聪,也不是大学教授。事实上,我也从来没当过大学教授。”

当我问到那些复杂的代码和密码学是怎么被用到比特币里、又是谁有这个本事把它们拼到一起的时候,交流的气氛缓和了一些。萨博提到了 bit gold,说它也利用了同一个复杂概念,比如让比特币成为可能的安全的财产契据和时间码。

“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对我说,“我是说,人们之所以会给我贴上这个标签,是因为你可以看到这些财产契据和 bit gold,而它和比特币之间有太多你在别处无法看到的相似之处。”

当我问他相不相信中本聪肯定很熟悉他做的东西时,萨博说,他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他自己的身份有着诸多猜测:“我想说的就是,(就算)它们之间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说我是中本聪也太可笑了,对许多其他人来说也太可笑了。”

正餐这时开始了,我们的谈话被打断,我再也没能找到机会和萨博聊聊。

我周三发邮件给他,他再次表示了否认:“正如我之前许多次说过的那样,这种猜测让我受宠若惊,但你们猜错了——我不是中本聪。”

许多比特币的核心概念都是在一个叫 Cypherpunks(密码朋克)的网络社区里开发出来的,这是一个由一群组织松散的数字化隐私激进分子组成的社区。作为他们的使命的一部分,他们打算打造一个像实体现金一样的匿名电子货币。萨博是这个社区的一名成员,1993 年,他写了一段给 Cypherpunks 同僚的话,描述了刚刚结束的一个团体聚会的参与者各自不同的动机。他写道,一些人“是想把政府清除出我们生活的自由论者,有的人是反抗国家安全局(NSA)的自由派,其他人则觉得用牛叉的技术敲打敲打当权者是件有意思的事儿。”

萨博是个自由派。他跟我说,由于他父亲曾在 1950 年代在匈牙利打过共产党,后来才到的美国,所以在美国出生、今年 51 岁的他从一定程度上被自由派的思想所吸引。萨博在华盛顿大学读的计算机科学,这在华盛顿州并不多见。

在 1990 年代 Cypherpunks 的帖子列表里,进行着好几个数字化现金的流通实验。英国研究人员亚当·巴克(Adam Back)创造的 hashcash 后来成为了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另一种则是由一位身份极度保密的计算机工程师 Wei Dai 设计的 b money。

当这些实验最后都没能有所起色之后,Cypherpunks 上的许多人都失去了兴趣。但萨博没有,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他为一家叫 DigiCash 的公司当了半年的顾问。1998 年,他把他写的、被他自己称为 bit gold 的数字货币的框架发给了一个依然在做数字化货币项目的小团队,团队成员里就有 Wei Dai 和哈尔·芬尼(Hal Finney),后者是加州圣芭芭拉的一名程序员,曾经努力想做一个可用的 bit gold。

bit gold 背后的概念和比特币的非常像:它包括了一种数字令牌,这种令牌像黄金一样稀少,可以通过电子方式发送,不需要经过像银行这样的中央机构。

这段历史证明了萨博和其他几个人在为比特币开发基础组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当中本聪描述比特币的论文在 2008 年出现的时候,里面引用到了巴克的 hashcash。巴克和 Wei Dai 都说,自己是最早收到中本聪电邮分享他的论文的人。而根据最近去世的芬尼和他的家人和我分享的电邮显示,他在 2008 年秋天比特币软件公开发布之前,曾帮助中本聪完善了这个软件。

但是,萨博在比特币问世的 2008 年的一些举动,引起了人们对于他在该项目中所扮演角色的怀疑。那年春天,在还没有任何人听说过中本聪和比特币之前,萨博就在他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再次提起了他关于 bit gold 的想法,而且在一次关于创造一款在线虚拟货币的网络对话中,他问他的读者:“有谁想帮我编一个(虚拟货币)出来吗?”

当比特币出现之后,萨博修改了那篇博客文章的日期。网站的存档显示,修改之后,它看起来似乎是发表在比特币发布之后,而不是之前。

自那以后,萨博文章中关于 bit gold 的描述,就和中本聪对比特币的描述有了许多明显的相似之处,其中包括一些类似的措辞甚至是写作习惯。2014 年,英国阿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比了几个被怀疑是中本聪的人写的东西,发现没有谁写的东西能和萨博的文章相比。领衔这次研究的讲师杰克·格里夫(Jack Grieve)说,萨博和中本聪文章之间的相似性“非同寻常”。

当我回过头去读萨博在网上写的文章的时候,很明显在中本聪出现、比特币发布之前,萨博又再次认真地考虑过电子货币的事。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经常写到电子货币涉及的一些概念,其中包括智能合同——这个概念太过专业,以致人们常常认为是萨博创造了这个术语。智能合同后来成为了比特币软件中的核心部分。

萨博的博客解释了为什么他会在这些问题上有如此大的热情:当时正在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他意识到,货币体系出了问题,需要寻找一个替代品。

“对于那些热爱我们曾经拥有、未来也将继续拥有的自由的人来说,现在到了反击的时候,”萨博 2007 年在他的博客上写道。他在文章中支持了自由派的罗恩·保罗(Ron Paul)竞选总统,部分的原因就是基于保罗对于金融体系的看法。

对于许多关注比特币的人来说,和萨博在那段时期所写的东西一样值得注意的,是他在2008 年 10 月比特币出现之后的沉默。毕竟虚拟货币是他数年来都在写的一项实验。和 Wei Dai、芬尼和巴克不同的是,萨博没有公布过任何他在那段时间和中本聪的通讯信息,也没有承认过和中本聪有过交流。

到 2009 年中的时候,萨博才在他的博客上简要提及了比特币,2011 年,当比特币还在努力赢得广泛认同的时候,他再次以较长的篇幅写到了它,指出了 bit gold 和比特币之间的相似性。他承认,几乎没有人会有技术和直觉写出这两种虚拟货币中的任何一种:

“我自己、Wei Dai 和哈尔·芬尼,是我知道的仅有几个喜欢这个想法的人(Wei Dai 只是有类似的想法),也是仅有几个在中本聪之前,会有足够动力去奋力追求它的人(假定中本聪并不是芬尼,也不是 Wei Dai)。”

这篇 2011 年 5 月的文章,也是萨博在长时间的工作空档之前写的最后几篇文章之一。后来他说,他那段时间是去搞一个被他称为时间编程(temporal programming)的概念去了。

2011 年 5 月也是中本聪和其他比特币贡献者进行私下交流的最后一段时间。在那个月写给最初的参与者马尔蒂·马尔米(Martti Malmi)的一封电邮里,中本聪写道:“我已经在忙别的事情,很可能将来都不会再出现了。”

不管他是谁,真正的中本聪有很多说得过去的理由保持匿名。也许最明显的理由就是潜在的危险。阿根廷研究人员塞尔吉奥·德米安·勒那(Sergio Demian Lerner)认为,在比特币出现的最初几年里,中本聪很可能收集了一百万枚比特币。考虑到现在每枚比特币价值 240 美元,这笔隐藏的财富总额可能超过了 2 亿美元。这可能会让中本聪成为一个目标。

凭着他普通的穿着和不爱出风头的作风,萨博可能就是那种有钱却不怎么花的人——甚至还可能会把银行保险箱的钥匙都扔掉。认识他的人说,他开的车都是 1990 年代买的。

普通的外表并没有消除人们对他在比特币专家中的敬意。在 Vaurum 采访的时候人们说,当听说萨博曾在 Vaurum 工作过以后,很多找工作的人都慕名而来。他们想和那个被自己认为是中本聪的人——或者至少是参与缔造了比特币的人——一起工作。

(Nathaniel Popper)

翻译 is译社 葛仲君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
http://tech.163.com/15/0521/09/AQ4L166I000915BF.html
138  Local / 媒体 / [20150521]区块链公司否认顾问Yanis Varoufakis的 “利益冲突” on: May 21, 2015, 05:49:56 AM
日前有消息声称希腊财政部长作为顾问的角色代表了政治家的“利益冲突”,区块链技术公司Tembusu Systems对此进行了反击。

在周一的希腊周报领先报(Proto Thema)中,有一封来自公司代表的电子邮件,声称Varoufakis教授仍然“以顾问的身份隶属于Tembusu公司”。

报纸中提到,在Varoufakis支持一种金融交易的极端创新方法这一方面,这个角色引起了人们对其利益冲突的合理问题。

在网上发布的声明中,Tembusu公司表示,到2014年年底Varoufakis已经帮助新加坡公司构建其关键的基础战略。声明还提到,正因为这一贡献,该公司仍然承认他是作为一名顾问的。

自从他决定参加希腊的选举后,财政部长对Tembusu公司并没有发挥任何积极的作用。他最后的贡献是在2014年12月。

自从希腊领先报的文章刊登之后,Varoufakis的名字和照片就已经从Tembusu公司的团队网页中删除。

缺乏对比特币的了解

Proto Thema(译为“领先报“)每周出版一次,它是一份平民主义的,具有小报风格的希腊报纸。据报道,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销量最高的周报,在这个小希腊市场中,发行量通常高达二十万。

在生命中,Tembusu公司对报纸上报道的某些地方提出异议。除了Ian个比特币描述为“过时且危险的”,领先报英文版的文章介绍Tembusu公司是“推出数字货币比特币的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新加坡公司”。

Tembusu公司澄清说,它并没有被该报纸联系:

“在任何时候领先报都没有试图采访过Tembusu Systems,这也许可以解释在他们的报告中有许多空白的评论。”

该公司还否认它可以被称为“比特币公司”,并称它的角色是为商业应用发展区块链技术,包括支付系统,汇款和数字钱包。

该公司补充说:“我们不处理比特币或任何现有的加密货币。”

Varoufakis和比特币

在Varoufakis一月份成为希腊财政部长之前,他是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作家,演讲家以及媒体知名人士。曾经的经济顾问到前希腊总理Georges Papandreou,他现在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意志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长期以来一直对更加广泛的比特币和加密货币都十分关注。

他对比特币的想法今年二月份再次出现,卫报(Guardian)的一篇文章指出,在Varoufakis2013年至2014年的博客文章中,他第一个说明了对货币不受政府控制的担心。

最近的文章认为比特币技术在建立电子支付系统方面是具有潜力有利条件的,但是作为欧元或美元的一种普遍货币替代是非常通货紧缩的。

上个月,他在推特上发布了一个具有明确标记的愚人节玩笑,他称如果在欧盟和希腊的严重国债谈判中不能确保满意的交易,希腊已准备放弃欧元,并将采取比特币作为本国货币。

Tembusu公司的重新关注方向

Tembusu Systems开始是作为一家生产比特币自动取款机的公司,而现在它的关注重点已经不是比特币,同时已经建立了一个称为TRUST的新数字财务框架。

TRUST网络是一个非比特币的,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瞬间对各类资产进行转移和管理。

它依赖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来建立声誉,并可以连接到现有的金融机构、汇款网络、政府服务和其他服务,可以用于个人和企业。

网址:http://www.coindesk.com/tembusu-denies-varoufakis-conflict-advisor/

作者:Jon Southurst

编译:Joanna@比特币中文网
http://www.bitecoin.com/online/2015/05/13648.html
139  Local / 媒体 / [20150521]论数字货币摧毁法币垄断体系的必然性 on: May 21, 2015, 05:46:23 AM
1、感恩伟大的中本聪和数字货币
 
1700年以前,欧洲人都觉得国家、土地、资产都是国王、贵族或教主的,自己生来就应该屈从他们;  非洲亚洲美洲被殖民地的国家,觉得就该给宗主国上税和提供服务,殖民主国家都是上等人,就应该过上不劳而获的幸福生活;  闭关锁国的中国老百姓,则认为天下万物、包括百姓的头颅皆应皇帝说了算……整个世界处在君主、贵族、教会、皇帝对普通老百姓的奴役和剥削中。

2000年代,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老百姓都觉得自己国家的货币,就应该由本国政府发行,尽管滥发货币引起的通货膨胀无情地吞噬掉自己的非不动资产,让所有人都缺乏财富安全和幸福安宁,但这一切是天经地义的;  只要出现国际贸易,各国就应该用国际货币—“公正”的美元进行结算,甚至为了保障本国汇率的稳定还必须囤积一定数量的美钞维持贸易平衡……全世界人民处在被本国政府通胀和美元债务货币的剥削与掠夺中!

1780年后美国13个殖民地组成联邦政府发起了抵抗宗主国英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爆发大革命,美国人和欧洲人率先从启蒙运动的发起人伏尔泰、孟德斯鸠哪里得到思想启发,坚信“天赋人权,人生来平等,有追求自由、民主、幸福的权利”,并通过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起源》、《社会契约论》找到推翻旧世界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体系,美国人用《独立宣言》, 法国人用《人权宣言》为受压迫的平民描述了理想的未来社会,革命取得成功,美国独立、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200年后,全球所有国家在启蒙运动思想的推动下,均实现了民族独立,旧王朝、皇帝、奴隶主、贵族被赶下台,人类历史向人格平等与自由跨越一大步。

2009年比特币诞生,谜一般的中本聪为我们发起新世纪货币发行的启蒙运动,倡导“天赋人权,公民与政府对物质社会与财富享有平等的权利,政府只能通过合理的税收和财政保障国家管理和建设需要,不能把无节制地印发货币作为剥削和掠夺公民资产的工具;  美国人更不能用不平等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条约强制的国际货币-美元骗取全世界各国人民劳动成果,特别是1971年消除金本位后,美联储滥发债务货币美钞,用负债和单向购买维持美国霸权和掠夺。

货币发行应顺应网络时代扁平化、无国界、无集权社会特征,完全去中心化,P2P,并全球公平流通和交换”。电脑区块链密码技术与网络分布式记录确保去中心化货币交易的真实性,由此而诞生的数字货币比特币、以及为满足不同货币应用需求而衍生的一系列二代数字货币应运而生,人类进入一个更为平等、公正的新世纪。

可惜的是,上面这段话只是笔者理想化的愿望,在现实社会中,尽管比特币已经诞生了6年时间,但由于人们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对政府法币和美元的迷信,对政权和国家机器的畏怯,人们还无法想象数字货币真的有这么大的震撼!人们对它的未来还充满疑惑!这,才是比特币走到今天,难以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更快速度被各国政府和民间投资接纳并付诸实践的最大根源,所以,我把此篇定义为“货币发行的启蒙运动”,也通过对近代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演绎的剖析,最终让所有投资者建立“数字货币必然摧毁法币垄断”的坚强信念。

2、摧毁法币垄断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启蒙运动促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推进了全世界民族国家的独立,消灭了殖民主义与全球霸权,对全世界民众而言,本以为从此获得了平等和自由,过上更为幸福的生活。

却不曾想,统治者或强权帝国再次将剥削与奴役以更为残酷而垄断的形式出现;如各国政府无节操地印发纸币,用通货膨胀不断地洗劫和无偿回收国民金融资产;美国通过国际货币美元,殖民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供养它的的富裕;银行利用空头支票,重复贷款持续盘剥弱势平民群体。全球国家间的不平衡、每个国家内部政府与普通平民的不平等更为加剧。

原来法币和美元的剥削与掠夺,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欧洲列强利用坚船利炮对东方殖民国的领土与赤裸裸的战争掠夺,更具残酷性和欺骗性;比旧封建君主与贵族对平民的剥削更垄断;明明美国侵略他国就是强盗,和平国家还得感谢它的国际宪兵;明明滥发法币是奴隶主在掠夺劳动成果所有权,老百姓还要感恩政府的强权与统治。

现行的法币制度和国际货币美元,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最大的不平等的起源,这与人类社会走向普世、幸福的终极目标完全背离!!! 在人类面对法币陷入绝望之际~因为离不开商品交换和银行贷款只好让法币剥削,数字货币诞生了,这就绝不是一次简单的电脑技术或密码学层次的创新,这完全是一次最伟大的革命。

但这场革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复杂的革命,此前的所有革命都有鲜明的对抗性~都可以靠反抗或战争推翻旧体制实现,敌人是谁,一目了然。但这场货币战争太隐秘,我们没有人格化的敌人,因为我们需要依赖政府治理国家、需要国际货币保证全球贸易! 原来,我们的敌人,就是纸币和现行法币体系,就是我们的思维惯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黑人,作为利润最高的活物商品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他的后代因南北战争的革命胜利,奥巴马尚做了美国的总统。在面对法币剥削和压迫面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反抗?比特币第一次投机风潮冷静后,整个行业陷入步履蹒跚的阶段,其中,一个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们对法币体系的敬畏迷信和依赖。

在人们意识深处,对政权和法币垄断的与生俱来的服从,让法币剥削和美元掠夺持续肆虐,只要对法币上帝般的信仰不倒,数字货币就只能是一场毫无结果的笑话!试想,有谁会对一个注定没有未来的事业奉献终身?所以说,当下数字货币的发展,最大桎梏不是技术、代码、应用层面的研发拓展,而是关于生死存亡的“信念”。

如果你没有“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一定是走向不断平等、公正、和谐、幸福”的终极,或没有“数字货币必然摧毁法币垄断体系”的信念,那你现在的参与只能算是个投机过客,仅是赌博的境界!  2015,我们呼唤“数字货币的启蒙运动”,让我们坚定地拥有对未来的信念吧!

有了对历史必然性的解读,我们才有了目标,才有对胜利的期许,才会为了光明的未来不惜踏尽千难万险的勇气,才会有人积极地升级软件、完善钱包、研发应用、接受支付、激烈推广、投机屯币、巨额风投豪赌、跨国汇兑摧毁美元,你持有的比特币、狗狗币才真的有了生命!

从本质上来说,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也是“互联网+”时代的召唤,在传统的农业、工业、电子革命时期,几乎人类一切重大活动,都离不开政府和国家机器的“中心化”干预~中心化社会,但网络将人类带入了只有技术协议、没有中心、没有霸权的去中心化社会,数字货币就是为这个时代服务的,自然而必然。

对货币发行去中心化的理解上,也别那么倍感神秘和了不起,事实上,在现行债务货币体系~铸币纸币的中心化发行之前的贝币、铜币、金银币,均有非中心化的成分,甚至1971年前“金本位”时代,你挖矿淘的金就等价于拥有货币,现在的区别仅是“互联网+货币=数字货币”,电脑挖矿你不也可以赚钱吗?

去中心化的理念和习惯并不复杂,我们每日总惦记的网络就消除了国界,消除了政府与平民的差异,取缔了不平等,若不是专治国家为了维稳控制网络内容和舆情,你打开的哪个窗口和奥巴马、普京、习总、范冰冰、联合国秘书长完全一样,这就是平等和幸福的一种体验! 你说,这去中心化好不好?有了网络,我们为什么不用数字货币?

从今天起,就树立完整的货币发行启蒙运动理念:天赋人权,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有追求平等、自由、幸福的权利;在劳动成果与个人资产上享有神圣不可侵犯、不被人为通货膨胀贬值、不受法币和美元债务货币剥削的权利,如此才符合人类更加公平、普世、幸福的终极愿景!……我们已经在黑暗中看到曙光,朋友们,勇敢地前进吧!



文/王博  2015年5月20日

 作者狗狗币地址:DP45rdBotPj9VL5rh4Umrq3CgiUdiZAyxK
http://www.8btc.com/digital-currency-and-fiat-currency
140  Local / 媒体 / 小米的粉丝战略真走到穷途末路了吗 on: May 20, 2015, 03:17:31 AM
前不久,在360奇酷的品牌发布会上,周鸿祎点评了对手小米,他说“小米我非常钦佩,雷总开创了互联网手机这个模式,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启发,最了不起。我认为雷总是中国营销第一人,他是我国最牛的营销大师。”

小米这套互联网营销,起初有些学当年魅族的意思,首先是通过小米论坛和MIUI培养来核心用户,然后高配低价打时间差吸引广泛的关注。

但是在营销上,小米有很多独特的经验。黎万强总结为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其中这个粉丝战略就是小米的发明,在小米之前,很多厂商包括手机厂商都有粉丝,但是小米是第一个经营粉丝的,并且引发了业内华为荣耀,酷派大神的模仿。不过在2015年,小米的粉丝战略正在走向尽头。

一、 粉丝战略的威力

其实,在小米之前,甚至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就有产品粉丝的存在,“索尼大法好”就是典型。汽车方面,比亚迪、奇瑞的粉丝,其狂热的程度也非常凶猛。

但是,小米搞粉丝战略赶上了好时代,就是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媒体和自媒体之间是互相竞争的,眼球吸引力就是战斗力。读者喜欢什么话题,媒体和自媒体就会写什么话题。

小米充分利用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小米不仅仅是有粉丝,而是通过小米之家,通过各地线下的小米活动,通过发布会,通过论坛互动,不断培养自己的粉丝,同时不断提升粉丝的忠诚度。

这些粉丝喜欢看小米的信息,虽然他们购买小米的产品不一定频繁,但是媒体写小米,这些人就是铁杆读者。

这样,写小米的新闻就有点击,而媒体就愿意要小米的素材来写东西。

然后,小米时不时推波助澜放出消息,或者制造一些新闻,就会有很高的宣传效果。小米xx秒一抢而空,xx节日销售额多少亿,雷军频频露面讲演,小米频频发布各种产品,小米进行各种资本运作,都是在抢头条,制造新闻传播的起点,最终就是小米没有大手笔的巨额广告,但是小米的名字却家喻户晓。

粉丝是小米营销战略的一个核心,三三法则里面,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都是为了粉丝战略服务,而扩散口碑事件,做自媒体,不过是粉丝培养起来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 竞争对手的模仿

小米搞这套确有成效,自然就引起了竞争对手的模仿。初期,小米的对手没有认识到粉丝战略的威力,把重点放到产品上。

荣耀、大神、一加、IUNI的产品同样高配低价,同样做工不错,配置不低,但是缺了粉丝营销,他们的声音就没有小米大,而销量也就上不去。

于是,荣耀,大神也开始搞粉丝战略。华为搞花粉俱乐部,酷派大神搞大神节(5.20这个日子是网络上的半个情人节,酷派很会挑日子。)

小米搞米粉,荣耀就搞花粉,大神就搞神族。小米的“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华为因为品牌身份,没有特别的动作。而大神独立于酷派品牌,搞起来比小米还狠。

大神搞大神节,虽然也搞手机促销,但是它和粉丝互动直接送大众高尔夫汽车……,手笔远比小米送几个手机大。(顺便说一句,小米当年搞线下活动是相当吝啬的,一个城市活动数百人,给爆米花,最后抽一台手机……)

而且,大神可以搞无节操的口碑事件,去年让兽兽带一批车模围攻小米总部,大神节,官方发出“啊啊啊啊啊啊”的微博,节操满地,但是制造媒体传播热点这点是做到了。

类似的还有小米的师傅魅族,在MTK和阿里合作后,营销也颇见亮点。

小米的粉丝战略虽然有,但是模式已经被竞争对手模仿。从效果看,在趋势反映很准确的淘宝销量榜上,小米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和荣耀、大神、魅族分享,小米的粉丝战略从独门武器变成了常规武器。

三、粉丝战略的缺陷和小米的尽头

搞粉丝战略,最大的收益,在于低成本的传播,这种模式这种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品牌再向上走就遇到了瓶颈。

廉价的粉丝营销,只能传播品牌,传播不了高端形象。高端用户只是用产品,他们不屑于当粉丝,也不屑于与粉丝为伍。搞粉丝营销的品牌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同。

小米手机、雷军、小米公司通过一轮轮廉价的、四两拨千斤传播,已经被戴上了廉价品、性价比、屌丝之友的帽子,再想向上走,挖掘品牌价值,获得高利润就会比较困难。

而小米的量已经足够大而利润不够。小米已经到了产品、品牌向高端走的阶段。小米Note是向上走的尝试,雷军最后还是定在2999元,也是一种无奈。其实小米note从产品力来说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小米的品牌成了瓶颈。搞粉丝战略的品牌档次不高,价格也就上不去,利润同样上不去。

而酷派的大神是一个独立品牌,本身就是做中低价位,它不怕形象被粉丝营销拉低,也不怕无节操的营销。

至于,高端市场,注重品牌的用户。酷派准备了具有工匠精神,做工工艺都很不错的IVVI,这个品牌不搞粉丝战略,不搞无节操的营销。

同样,华为虽然没有把荣耀公司独立出来,但是品牌是独立的,荣耀搞的粉丝战略,不会拉低华为P系列、Mate的高端形象。

而小米继续走他的粉丝战略,就无法去做高端。小米或者另立门户新建品牌,或者放弃这个战略重新塑造小米形象。

如果小米选择后者,那么这个粉丝战略就到了终结的时候,如同陌陌上市后就不做“约炮神器”了一样。

也许,小米的粉丝战略在2015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作者:maomaobear | 来源:iDoNews专栏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 89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