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3, 2024, 02:29:05 PM *
News: Voting for pizza day contes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 73 »
21  Local / 媒体 / 真真假假二代币 on: June 08, 2015, 11:36:57 PM
谈到二代币,币圈的各位想必都能罗列出一大堆,瑞波、BTS、NXT、达世币、刚出炉的智能坊、还有那犹抱琵琶的以太坊……甚至有些毫无技术含量的传销币在推销的时候也煞有介事地罗列出一系列相对于比特币的“优势”,并自诩为“比特币2.0”。

但是,究竟哪些山寨币能称之为“二代币”呢?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在笔者眼里,它们都不是。(尽管如此,某些开发团队比较活跃的币种还是有希望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从而破茧成蝶,变成真正的二代币的。)接下来,本文将对市面上存在的所谓“二代币”逐一进行抽丝剥茧,以图还原其真实面目。

传销币当然不是二代币
虽然那些低级的传销币骗局会轻易被那些久经沙场的老鸟识破,在此讨论这个话题显得也是多此一举,但还是想不厌其烦地啰嗦一下,也好让那些初入币圈的新手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总体来说,这类币往往采取传销模式进行推广和宣传,而其本身的技术条件极其薄弱,开发成本几乎是微乎其微,但其往往利用新手经验和知识相对匮乏的特点,对其进行欺诈式宣传。另外,这类虚拟币发布时往往遮遮掩掩、或利用线下模式进行推广,目标人群多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者或对数字货币不甚了解者;因为不可能被主流交易所接纳,故其往往自建简易交易所进行交易;因为怕被质疑,开发团队不敢公布身份,或公开源码;很明显,这些没有任何创新的简单克隆币,即便是被吹到天上,也不能划归到二代币的范畴。

瑞波币是不是二代币?

瑞波网络其实诞生于比特币出世之前,而瑞波币仅仅是瑞波工作室在瑞波网络上发行的一个虚拟币,瑞波币的兴起也许要归功于比特币的联动效应引发的关注度增加。瑞波的网络有一个很存在争议的地方就是其不断放弃自身的独立性而主动向各大银行机构靠拢的行为,而且其中心化的运行模式几乎与传统金融系统并无二致。所以,从它这些最基本的特征出发,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其与数字货币世界所倡导的去中心化基本理念相去甚远。鉴于其频频向传统金融机构伸出的橄榄枝,也许应该称之为传统金融2.0系统更为形象。

NXT、BTS、达世币是二代币吗?

就像大家所看到的,它们往往被许多人称之为二代币,而这些人群中不乏许多圈内的大咖、大V,甚至某些知名数字货币媒体也顺大溜直呼之为二代币。所以,这个就显得很具有迷惑性了。说实话,笔者有时也会不自觉地把它们称作二代币。那么,在进行剥皮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叫“二代”?能被称作新一代产品的,应该是那些具备了相当大程度的技术突破的革新性产品,而不能是简单的小打小敲,修修补补。就像电视机、通讯设备、交通工具一样,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人力车到机动车,像这种程度的产品升级通常才可以被看作是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像诸如屏幕变大一点、厚度变薄点、重量变轻点,这样的产品升级往往不能被视同为“换代”。当然,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痛不痒的修修补补,参数的调整、算法的修改、甚至是附加了某些所谓的“新功能”,如果将这些所谓的创新放在数字货币较长一段的发展历史中,在它们的老大哥比特币的面前,也许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二三年就划一代,那几十年后该有多少代了?

像以太坊、智能坊这种币,又算是什么?

以太坊,连同国内的智能坊,步伐迈的算是比较大的,单单从其开发进度来看就可以窥其一斑,以太坊与智能坊的项目几乎是同时开启,皆历经一年有余,但时至今日,以太坊仍未有一个方便可用的钱包客户端,应用更是无从谈起。而智能坊虽然开发进度还算较快,钱包、应用一个个地也都做出来了,但很显然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做到最细致地优化和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是摆在国产币团队面前的重要挑战。

这类项目的开发,往往需要开发团队有超人的毅力和庞大资金量的支撑,以太坊是靠项目开启初期的IPO募集的一亿左右的资金,而智能坊则是靠某上市公司天使投资人的100万资金支持,另外,智能坊目前的IPO众筹也正是为其后续的开发募集充裕的资金支持。

它们在技术上具备共同的特征,就是其核心技术在于将虚拟机的技术运用到了数字货币的系统,以此来实现各类P2P应用的便捷式开发,与传统的分布式加密数字货币相比,它们在保证了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无须进行钱包的硬分叉即可实现新功能模块的拓展。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字货币发展的瓶颈问题。鉴于此,如果把评判二代币的尺度略微放宽一点,我们可以暂称之为“准二代币”,如果严格地说,也可以称之为“加密数字货币系统1.5”。

综上所述,结合目前数字货币的发展现状,我们基本可以判定的是,加密数字货币2.0时代还没到来,也许只能等到比特币日趋成熟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突破,期待数字货币社区早日传来好消息。无论如何,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是毋容置疑的,我们每个人也都即将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

http://www.btcside.com/new/detail/3945
22  Local / 媒体 / [20150608]比特币的兴盛与衰败 on: June 08, 2015, 11:34:38 PM
比特币是否会继续存在下去?有许多例子证明加密货币失去其光彩,就只能随后东山再起。自从中本聪在2008年宣布关闭丝绸之路和Mt. Gox开始,比特币初创公司以及爱好者就都希望比特币蓬勃发展。

有趣的是,一位比特币的追随者Jordan Tuwiner编辑了加密货币所有负面消息,并称其为比特币讣闻。

比特币讣闻

Tuwiner解释说:“我想收集这些文章,并做一个纪念碑来显示比特币的恢复能力。我知道这个网站将会很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示比特币的实力。”

在他最喜欢的讣闻中写着:“比特币是不安全的,正如最近的盗窃和密码问题显示的一样。他们不是液体,也没有储藏价值,就像价格暴跌显示的一样,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交易所良好的媒介。很难了解货币对它产生兴趣。”此后,比特币的价值已经飙升了约1500%。

Tuwiner补充说:“作者对比特币如何工作或基础经济并没有认识。就拿上面的第一句来说:‘比特币是不安全的,因为最近的盗窃和这个密码问题都显示。’在历史上比特币本身很可能是最安全的货币。你可以自己安全地储存它。第三方交易所导致被盗,比特币不会。”

这一刻,大约有71个讣闻已经在网站上公布。Tuwiner鼓励读者通过该网站的提交页面发送更多。对Tuwiner来说,他从阅读和编辑所有这些消息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即使比特币经历过黑暗的日子,也没有理由再次造成恐慌。

网址:

http://www.newsbtc.com/2015/06/08/the-rise-and-fall-of-bitcoin/

作者:Sarah Jenn

编译:Joanna@比特币中文网
23  Local / 媒体 / [20150608]比特币云服务推出转介奖励 on: June 08, 2015, 11:33:35 PM
最近,比特币云服务(BCS)为用户推出了一款新转介程序,客户可以通过这个程序转介新客户,并赚取10%的奖励。

培养商誉基本上都是公司的首要目标,这家公司在客户眼中也是好评如潮,789份投票平均分为4.9(总分5)。因此,该公司依托口碑营销的决定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有信心向全球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云矿服务。

比特币挖矿云服务

“我们有信心,你会很高兴地与我们在一起挖矿,”BCS在其网站上说,“我们提供的比特币云矿合同:透明、便捷并且成本效益最高。我们为您提供了开始比特币挖矿的机会,您无需面对一些购买挖矿设备会遇到的常见问题,比如交付延误,破损,电力不足等。”

但这些并不只是说说而已,BCS从客户收到的评论一般都是,“适合所有人”,“与其他网站相比非常优质且诚实”,“竞争很公平”等等诸如此类。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服务和计划,请访问www.bitcoincloudservices.com

作者:Gola Yashu

编译:cici@比特币中文网

网址:http://www.newsbtc.com/2015/06/08/bitcoin-cloud-services-launches-earn-by-referral-program/
24  Local / 媒体 / [20150608]纽约证交所主席给出对比特币和块链的看法 on: June 08, 2015, 11:32:33 PM
纽约证交所主席杰弗里·斯普雷彻近日出现在了CNBC( 美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的《权力午餐》节目上,他简要表达了自己对数字货币比特币和块链技术的独到看法。

这位华尔街资深人士表示,和平年代的人相比政府支持的法定货币更愿意信任比特币,他还认为比特币有潜力改变游戏规则。通过软件应用程序,斯普雷彻认为:

“年轻人都相信自己的APP,比如,从APP上看这个司机被评了几颗星,这比纽约出租车部门给出的奖章更可信。并以同样的方式,人们会更愿意相信一款不是由政府创造的货币。”

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公布了自己的比特币指数NYXBT。在此之前,由斯普雷彻的洲际交易所支持的美国证券交易所宣布将巨额投资加利福尼亚州的比特币初创公司Coinbase。

现在,比特币已经度过了投机阶段,我们很难从斯普雷彻那里听到一些关于比特币的惊人意见。不过说实在的,这些也清楚地表明了传统和未来支付市场之间距离正在消失。这无疑将有助于比特币在全球各地的机构、投资者和交易商之间获得更多的关注。

作者:Gola Yashu

编译:cici@比特币中文网

网址:http://www.newsbtc.com/2015/06/08/nyse-chairman-gives-his-point-of-view-on-bitcoin-and-blockchain/
25  Local / 媒体 / [20150605]法胖:现在的交易平台仍在重蹈Mt.Gox的覆辙 on: June 05, 2015, 07:37:15 AM
自 Mt.Gox 倒闭以来,其创始人马克•卡珀利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法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事实上,他似乎并没有退出比特币的世界。

近日,卡珀利斯在其推特上发声了

之后,他在自己的博客(Tumblr)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难道我们还没接受教训吗?”在文章中,他发出警告称:

“目前的情况只不过是在等待另一场灾难的发生。”
他解释说,现在这一行业的交易平台和当初的Mt. Gox差不多,这些交易平台竟然还在直接持有客户的资金,这会使它们遭到和Mt.Gox类似的攻击,比如平台遭到盗窃,更不用说它们很可能违背反洗钱法律。

他写道:

“我不是说改变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很惊讶这些交易平台竟然什么都没做。”
不像比特币,交易所本身还不够去中心化,它们在很多方面都会接触到法定货币。

蒂姆•斯旺森是在 OfNumbers.com 上分析比特币的作者,他也同意卡珀利斯的话。

“总的问题是,从资金控制的角度来说,比特币交易所(比如 Mt.Gox 或 Bitstamp)更像是一个经纪商、托管商,或者银行。它们所有的业务都处在一个地方,这会导致滥用的问题。至少在传统的金融世界,这些不同的机构是分开的。”
卡珀利斯的解决方案:在交易平台的不同部分之间建立更严格的防火墙。

“每次交易执行后,金融机构都要将资金转移到数字货币交易平台,那么数字货币交易机构将处理该交易,如果这笔交易被拒绝了,那么资金将重新返还给发送者。”

另外,他表示,最重要的是交易平台绝不能接触法币,而应该把比特币放在其他数字货币(比如莱特币)中进行交易。

但是斯旺森指出,这可能会进一步暴露交易平台的洗钱行为。

斯旺森说:“我猜想,莱特币每日的交易量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涉及到洗钱这种类似的行为。”

斯旺森认为比特币社区一定要重视卡珀利斯的话。

“这篇博文(指卡珀利斯的博文)唯一的问题在于上面有他的名字。如果这是一篇匿名的博文,那么也许会有很多人积极地相应他,肯定他的观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遭到很多人的讽刺。”

赞恩•塔科特(比特币交易平台 BitFinex 的代表)说,对于现在的许多像我们这样的交易平台来说,避免持有客户的资金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现有的安全功能(比如多重签名认证)可以弥补这一点。

塔科特说: “Bitfinex 交易平台已经在逐步采取措施来解决开普勒在博客中提出的问题了。”

但是 Bitstamp 的代表没有立即出来就这个问题作出任何评论。


原文:http://fusion.net/story/143307/former-mt-gox-ceo-current-bitcoin-exchanges-are-a-disaster-waiting-to-happen/
作者: Rob Wile
译者:printemps
责编:printemps
稿源(译):巴比特资讯(http://www.8btc.com/mt-gox-ceo-comment)
26  Local / 媒体 / 约租车管理办法未出,各地“先下手为强” on: June 05, 2015, 07:27:22 AM
作为忠实的专车用户,淼叔这几天连续看到了三条新闻。第一条是北京市交委约谈滴滴,说租赁车当专车违法;第二条是首汽租赁要推出专车服务;第三条是交通运输部开了个闭门会,讨论出租车改革思路,会上提出要把专车纳入出租车范围(简称网租车)。


看到第一篇新闻时淼叔觉得北京交委跟上海交委一样蠢,因为他们不久前还说过租赁车进入专车市场不违法;看到第二第三篇新闻时明白了,北京的优势毕竟在于讲政治,这时候对专车发难一点不蠢,阴险得很。我们一起来看看。

玩条文,交委出尔反尔阴滴滴

首先我们要明确,从媒体公开报道看,6月2日北京交委约谈滴滴,声称滴滴专车“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配备驾驶员,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运服务,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这种行为很明显的是在玩弄辞句,为部门利益张目。因为无论是交委当时引用的条文,还是此前全国各地对专车打击是引用的各类文件,最高级别都只到国务院规定,一部法律都没有。但政府部门对这些文字把戏当然玩儿得比平头老百姓熟练,顺口一句“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就把一个可能仅仅“违规”的事,上升到了违法。

何况,即使以规章条文来看,北京交委的这次约谈也未必站得住脚。有专业法律人士熊定中(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在他的公号“清法LAWYERS”中进行了分析,淼叔编辑引用如下(不算长,考验逻辑,建议学习):

“机智”的市交委表示,“根据《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租赁车不允许给承租人配备驾驶员,且承租人不得转租车辆。目前,有关专车平台通过从租赁公司租赁车辆并配备驾驶员从事客运服务也违反了《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

说这话的官员估计没问过法制办的同志,或者,法制办的同志嫌薪水低在划水。在《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中我并未看到对“配备驾驶人员”所谓“禁止”性的规定,无论是第十四条直接对汽车租赁企业义务的列举,还是第二十四条之后的罚则,都没有。更何况,根据XX专车在APP上公开的《专车用户协议》,很明确就能看出,专车平台的商业模式是“撮合用户、汽车租赁企业和劳务派遣企业的供需”。他们并不出租汽车,他们只是车辆和司机的搬运工。

且不说提供汽车租赁服务的压根就不是专车平台,而对于提供租赁服务的企业,他们服务的对象,也不是专车平台,而是实际的用户——司机从哪里来的?那是劳务派遣公司派来的。

也就是说,被北京交委拿来打击滴滴专车的《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其实根本是管不到专车的,因为专车公司所采用的“四方协议”形式(用户、租赁公司、司机所在的劳务公司和叫车软件平台),恰好规避了对汽车租赁设置的禁则。这个结构设计得像VIE一样完美。

这个例子其实说明,即使按照现有法规框架(注意,不是法律!),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专车服务也并没有像各地交委号称的那样违规,更何况正如任志强所说,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傻子瓜子雇佣工人、三资法允许租地给三资企业,都是违法了当时的法律乃至宪法的,时至今日,自贸区也一样违反了宪法。为什么这些行为可以作为正面典型大量宣传,而深受用户欢迎的互联网专车服务却屡遭当局非难呢?他们并没有违法,只是可能与一些部门规章抵触,众所周知,在立法基础薄弱的中国,行业规章很多时候反映的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和强势企业的利益。

占地盘,国企亲儿子搞专车

其实在淼叔以前讨论专车的文章“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因为有交委官员那样的蠢货”里面已经详尽讨论过当局对专车打击的不合理、不合法之处了,从有互联网叫车服务开始,专车的发展道路、监管方式、法律法规适应性修改的各类讨论也已经连篇累牍地问世。为什么北京交委仍然要逆骂声而上呢?秘密就在本文开始提到的第二、第三条新闻。

在打击滴滴专车之后,紧接着就由放风说首汽租赁要做互联网约租车业务。首汽租赁是首汽集团的控股子公司,另外一个大股东也是北京市根正苗红的全资国企,北汽控股。北京市两家大国企的儿子要进军专车市场,交委会放一个屁么?估计他们不敢放,可能还得跑前跑后赶紧把各种绿灯打开,以示扶持。这并不是阴谋论:前不久,广州交委已经联合几家广州本土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叫车平台“如约”。据内测司机透露,这个平台上用车的价格是出租车的三倍,份子钱有5000元左右。这就是国企和政府联合进市场的结果。

据南方日报记者叶丹在其自媒体“丹声道”上透露,广州这个自建约租车平台其实也是上任市委书记拍脑袋想出来的,既想解决出行问题,也想扶持一下广州本地车企。结果该书记不久后被中纪委带走双开,这个方案在广州交委查封优步(uber)后,又借尸还魂出来。

明明广州官方扶持的互联网约租车平台已经骂声一片了,北京交委为什么还要逆流而上呢?其实政府插手市场的恶果这帮官员都懂,体制内都是人精。其中的奥妙就要看第三条新闻了。

交通运输部召开闭门会议讨论出租车行业改革,这个会议有多荒谬也不用说了,出席的全是出租车公司老板、司机和第三方专家,一个互联网公司代表都没有,可是会议的主要内容居然是讨论互联网租车该怎么管。让对专车恨之入骨的出租车行业来定管理办法,你觉得能有啥好结果?据参加会议的一个山东司机回忆,除了提到要降份子钱之外,这个改革方案大篇幅都是对互联网约租车的管理,例如要求车、司机都有营运证(这个营运证由哪个部门发不用多说了吧),互联网约车必须确定价格方案(人家公司自己愿意烧钱培养用户,配备政府专车的官员们也看不下去了),建立准入门槛和监管制度等等。

钱投票,行动起来维护自身利益

好了,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这三条新闻得出结论了。交通运输部原来是支持互联网专车尝试的,但突然又搞了这个闭门会议,汇合出租车代表商量怎么管理专车,应该是受到了近期全国此起彼伏的出租车抗议及群体性事件影响(例如天津的专车出租车斗殴聚众),想要安抚一下出租车系和各地交委。这个会议召开得很突然(上述济南司机说3日下午的会2日下午才通知她),但北京交委消息更灵,抢在会议前收拾了滴滴一道,并且放出风声要让国企进入专车市场。这种行为背后的动力,就是漫天要价。

一个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很多时候并考虑合理性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考虑对现有利益格局的最小伤害,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在政策指定过程中,很多时候普通用户群体根本没发言机会。如何在政策制定时获取最大利益?那就是在政策制定前先固化自己的既得利益;如前所说,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不伤害现有利益。所以只要把自己的既得利益固化下来,政策出台后,这部分利益就获得了更高一级的背书,可以放心地动用法律法规武器,打击那些胆敢影响自己利益的势力。

北京交委之所以在承认租赁车进入互联网约租车服务不违法之后,又突然出尔反尔地重拳打击,其目的就是通过扶植一个国有约租车平台、强化自己的执法合法性等手段,“漫天要价”,划分势力范围,从而在交通部即将出台的出租车改革方案中,占有更多话语权,维护更多自己的既得利益,包括对出租车行业的绝对管理权。所以说首都首都懂政治呢,上海交委在去年年底就对专车动手,毫无布局观念,仅仅因为几个人大代表吐槽,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北京交委这次出手虽然出尔反尔也一样会被痛骂,但至少划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拥有了影响全国性法规的讨价还价资本,这盘很大的旗算下起来了。

我们普通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首先,可以对北京市交委发起行政诉讼,他们打击专车的做法影响了我们普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损方是可以根据行政诉讼法提起诉讼的,只要立案,交委的行政首长就得出庭。

其次,还是像淼叔上篇文章建议的那样,快速、大量、深度地投入到对互联网专车服务的使用中去,让他们的规模快速扩张、市场影响力变得更大。这就是他们的既得利益格局,也可以拿去在全国制定中讨价还价的。交委和出租车那边明显不带用户玩儿了,就想着他们那一亩三分地;相比之下,频频补贴司机和用户的互联网公司,目前利益跟我们用户是一致的。所以尽快去下载滴滴、快的、易道、AA租车和uber吧!用起来,这就是为你自己的利益投票。

作者:阳淼 | 来源:山寨发布会
27  Local / 媒体 / 猎豹在美起诉APUS,趋利避害还是多此一举 on: June 05, 2015, 07:22:00 AM
“为什么在美国,而不在中国起诉?”

相信这是很多人看到猎豹移动起诉APUS侵权时第一反应。


日前,猎豹移动对外宣布,已正式在美国加州北区联邦地方法院提起了对APUS Group的诉讼。

在起诉状中,猎豹移动列举的APUS Group侵权行为包括:诽谤、商业诋毁、版权侵权、针对猎豹移动联邦和加州的商标贬损、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故意干扰猎豹移动的预期经济优势、及故意干扰合同关系。

猎豹移动要求法院对APUS Group颁发停止侵权的禁令,并要求APUS Group赔偿因侵权行为造成的商业、声誉等经济损失;要求APUS Group因不当行为获得的收入交付给猎豹移动;要求APUS Group支付惩罚性赔偿;要求APUS Group支付猎豹移动律师费和支出。

事实上,不论是猎豹移动还是APUS Group,其实都是中国公司,两家中国公司之间的法律纷争,为什么会选择交付美国司法系统裁决?

换句话说,猎豹移动为什么舍近求远,跑到美国而非在中国起诉APUS Group侵权呢?

从其起诉状披露的信息及双方之间的竞争摩擦来看,猎豹移动选在美起诉APUS Group,可能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的考量。

首先,侵权行为发生在境外而非境内。事实上,不论是猎豹移动还是APUS Group,双方都致力于在海外推广自身的智能手机应用工具,猎豹更专注于加速、清理,而APUS则从桌面入手。

根据起诉状披露的信息显示,致使两家公司“交恶”的原因,是因为APUS Group在安装了其应用的手机中,弹出提示“当心,清理大师正在窃取你的数据!”(“WATCH OUT! Clean Master is stealing your data!”)诱导用户卸载猎豹的清理大师。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猎豹清理大师,还是APUS Group的相关产品,均主要面向国外市场,下载安装使用多为海外用户。

换句话说,可能很多国内用户并非收到类似提示,但是,很多海外用户,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地区的用户均收到了此类提示或警告。

由此可见,引发双方“交恶”的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基本在境外,而非境内。

其次,双方争夺市场占有重心在境外。猎豹移动当初能够成功登美国纽交所,其包装的概念主要是清理大师国际市场份额领先。

换言之,对猎豹移动来说,国际市场份额多寡及变化,将直接影响其投资者决策及股价走势。

而任何可能危及其核心利益的竞争行为必将招致猎豹移动的强烈反击。与此相对的是,APUS Group也致力于分羹国际市场。

显然,在智能手机应用管理及清理领域,猎豹移动和APUS Group属于直接竞争对手。当APUS Group在智能应用中弹出诱导卸载清理大师的警告或提示时,必然触及了猎豹移动的核心利益。

此类“相互卸载”的“戏码”,应该也算中国互联网厂商带给国际互联网竞争的“本土特色”。习惯了用“相互卸载”的手法争夺市场的中国厂商,在出海PK时,还是忍不住“重操旧业”。

最后,诉讼结果如何执行是关键所在。抛开美国司法制度或体系的优势不谈,信用体系健全的美国市场,对于“失信者”的直接或间接惩戒力度非常大。

事实上,APUS Group可能也在谋求在美上市。根据起诉状披露的信息显示,APUS Group在美国设有办事处,其公司创始人也曾在美国硅谷及大学发表演讲,以期吸引美国投资者的关注。

从竞争策略来讲,如果猎豹移动能借助此诉讼将APUS Group拉下马,那么,APUS Group规划中的赴美上市之路可能将会生出无数变化。

而回到案件本身来说,由于两家公司都将类似Google play平台作为自己的主战场之一,那么,诉讼结果的执行则将至关重要。

如能拿到一份在美生效判决,对于促使包括Google在内的各大应用平台对APUS Group旗下产品实施全面下架会更有影响力和可执行性。

而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针对APUS Group(北京麒麟合盛科技有限公司)的侵权行为,猎豹可以在中国起诉对方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侵权行为实施地或侵权结果发生地可能都在国外,但是,由于两家公司都是中国公司,基于属人管辖原则,国内法院同样具有管辖权,同样可以受理。

不过,到底选择在国内还是国外起诉,则属于猎豹作为原告的权利所在。

作者:李俊慧 | 来源:iDoNews专栏
28  Local / 媒体 / 创业者,你有制造虚假繁荣的技能吗 on: June 05, 2015, 07:20:00 AM
对于还未读过《引爆点》这本书的创业者来说,这笔钱似乎可以省下来了。通过搜索:“马化腾创业假扮女孩”和“卢梵溪打造《万万没想到》和《小苹果》”这两条关键句可以获取到更加直接的信息,用卢梵溪的话讲,就是“制造虚假繁荣”这项技能。



“虚假繁荣”是什么?

如果用马化腾的话来形容,就是“……后来回来真的开发系统,找到老东家瑞讯,tom.com,那时候要做到3万用户,于是去学校一个个拉用户。凑到3万人可能要两年后,公司就死掉了,又砸在手上了。那时候我们就想着做完卖掉,做完卖掉,大量开发。自己又去网上推广,最后用户上来了,最开始没人聊天,我自己要陪聊,(笑声、掌声)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嘛。”

如果用优酷的行为来解释,那就是“在请韩国导演拍摄了《小苹果》MV后,优酷这边还策划翻拍了48个《小苹果》的视频,覆盖了全社会不同人群,其中包括点燃EXO粉丝的“EXO新曲同步”MV,让EXO的视频画面配上《小苹果》的背景音乐,以及广场舞大妈随着《小苹果》起舞的“动人”画面。”

如果将这两者的共同点抽象出来,那么制造虚假繁荣大概就是以下几点:

制作者本身也是参与者或者花钱雇佣虚假的参与者参与,意图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吸引参与者的成功因素是可以满足参与者不同的欲望(社交欲望、凑热闹欲望);

如果我们默许在创业初期需要利用制作虚假繁荣来作为一项虽然有违正常商业道德但是成本可控且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来吸引用户,在制造虚假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一. 本身产品质量需要过硬,至少不可以有致命的瑕疵。

让我们回到千禧年以前的互联网泡沫时期看一宗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是曾经Borland公司创始人Philippe Kahn和以后成为了Delphi、C#两门语言创始人的微软核心Anders Hejlsberg。

在两人还未成立Borland公司之前制作的第一款明星产品叫做Turbo Pascal,当他们完成Turbo Pascal的开发后两人均没有足够的资金以推广这款工具。而当时的互联网传播力度还并没有超过订阅量巨大的杂志。Philippe为了在Byte杂志刊登Turbo Pascal的广告,和Anders商量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直接约Byte杂志的人到当时Borland的办公室讨论刊登广告的事情。

当Byte的人到了Borland之后,Philippe、Anders和公司的助理小姐故意忙着接电话,接受Turbo Pascal的订单,并且告诉Byte杂志的人等一下。过了一阵之后Philippe才进入房间向Byte的人道歉,说他们的Turbo Pascal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订单源源不断地到来,因此可能不需要在Byte杂志刊登广告了,接着Philippe向Byte的人展示Turbo Pascal这个产品。由于在当时的机器中Turbo Pascal能够在极少的RAM中常驻执行,又提供闪电般的编译速度,这立刻让Byte杂志的人当场震惊。凭着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Byte的人立刻知道这将是一个革命性的软件,因此马上希望Philippe能够在Byte杂志刊登Turbo Pascal的广告,并且愿意以半价刊登。当然,Philippe也立刻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一个革命性的软件Turbo Pascal终于在Byte杂志刊登出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两个主角采用了虚假繁荣的方式来吸引杂志降低条件进行广告。但是事实上,展示Turbo Pascal这个软件强悍优异的性能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当广告符合甚至稍微低于产品真实性能的时候,这个产品才会爆发出超乎用户期待的性能口碑。

而我们身边就有太多的反面例子,最为突出的就是PPT中的性能向来比实物更好、外观比实物更美观的各种国产手机。

二.最好不要让投资人知道,如果投资人默许也不要让用户知道,国内的用户知道也不能让国外的用户知道。

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的规则都变得更加透明公平化,但是人与网络的链接带来的与现实的隔离也诞生了许多灰色的规则,虚假繁荣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或许在以往,投资人相对看重的更多是真实、诚实的数据,如果他们发现某一个项目牵扯用户数虚假等等这种欺骗的行为是肯定不会放心投资进入的。不过时代变化的今天,投资人的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一些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投资人来说,创业团队做一点虚假繁荣是被他们默许的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是被推荐的。因为不是所有投资人都希望一个项目跟到底而是希望短期利益最大化,让创业团队在亮出足够下一轮融到更多的资本后撤出获利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因而会出现一些投资人手把手指导传授创业者制造虚假繁荣。

但是在这个投资人已经熟知情况下,创业团队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让用户知道,尤其是社交类的创业项目。在马化腾换头像装女孩骗用户聊天的事件中,一旦有人发现这些不同头像的女孩来自同一个IP地址会怎么想?如果那些观看《小苹果》的人们知道看到早期的《小苹果》视频全都是优酷花钱拍的,根本不是人们自发的上传的,《小苹果》还会像今天这么火吗?与《小苹果》相反的是,曾在2012年秋冬的Youtube等全球视频网站风靡一时的哈伦摇摆Harlem Shake舞是彻彻底底的纯用户参与的繁荣现象,它并没有背后推手,全是靠简单可行低门槛的创意释放来激发用户的展示行为。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点,看热闹是全世界的人共同拥有的特性,但是中国人更喜欢看热闹一点。如果创业团队想要制造虚假繁荣最好在中国本土,这样能获得最多的看热闹网民人群,而如果放在国外,效果可能很不理想。

而如果用户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引导甚至被欺骗的,对于创业者来说麻烦会很大,因为危机公关或许是创业者不甚擅长的技能。

最后的话:

这是一个作恶的世界么?从某种角度来看,我觉得是。

作者:凯铭 | 来源:iDoNews专栏
29  Local / 媒体 / 只有这样才能让应用毫不费力的排第一 on: June 05, 2015, 07:19:09 AM
现在手机软件竞争之激烈是人人可见的,一个新软件的诞生,随之而来的就是推广,不同软件商店渠道的分发。

一个软件成功与否现在更在于推广。如果推广不利,那么再好的软件也会死在巷子里。如果推广得利,一般的软件也会成为霸主。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互联网时代快速迭代,一定要主动出击。你以为只有你的酒香么,一定有比你酒还香的,并且还更努力走出巷子的。或者没有你那么香,但是也差不多,可是人家比你离人们近,那你也完了。

于是乎现在大家都忙于推广,推广的费用甚至远远高于软件制作的费用。推广有各种方法,有有奖下载,趣味传播,名人推广,还有最有效果的刷榜。

apple的app排行榜可谓是一个最好的广告榜,因为苹果用户体量巨大,而苹果又只有一个商店,所以苹果的榜单可谓是一个最好的宣传。于是很多人打起了算盘,刷榜,就如同淘宝刷单一个思路。这个排行榜,上面一般长期盘踞前列的都是我们常用的一些巨头家的软件,突然出现一个意外一定是爆款。并且一定火热满天,传遍微博朋友圈。但是近期有一款软件叫教育技术服务平台。销声匿迹的就窜到了排行榜的第一名。

这是个什么东西,既没有传遍微博,又没有火遍朋友圈,可他就是第一了。这到底是个什么鬼,不应该说,这到底是何方神圣。带着好奇的心理,笔者点击了软件介绍。看了一圈也没发现什么异样,这东西没特色,没趣味,怎么能这么火。然而就在笔者要带着疑问放弃的时候,发现在开发商的地方赫然写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短短几个字,顿时使笔者豁然开朗,好吧我知道了这个软件为什么这么火了。

秉承着要认真追寻事情真相的原则,笔者又去查询了该软件的一些信息。该软件的功能介绍是这样写的“为全国各年级学生、家长、教师及教育行政用户之间提供零障碍沟通。平台支持发送图片、语音、文字;支持单聊、群聊,接收公告、通知、附件上传与下载;实现学生学籍信息拍照存档,孩子信息管理;家长班级群:每位家长注册登录后直接进入学生班级群组,随时随地和其他家长讨论孩子成长教育,和老师班主任直接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单位组织:教育行政工作者、老师直接注册进入自己单位、学校;和同事随时都通交流。学籍信息拍照存档:给学生的学籍信息安全加份保障。”注意最后一点就是此软件拥有大量装机量的根本原因学籍信息拍照存档。对,你上学能不要学籍吗,现在学籍都要这个存档,想想中国学生千千万这软件高排名还不正常么。

对人家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登顶排行榜,让众多软件公司,包括bat都望尘莫及。马云会说,如果可以这样,我的来往会没人来往么。

官方应用走着必须使用的路子,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高排行,并且这些东西也只有官方能做,官方如果不做,其他人根本就不可能做,所以完全不存在官方抢占创业者机会的问题,只少从这里看是这样的。你顶多可以说他占了你一个位置。

官方软件一般用户体验都很差,比如之前的12306,但是官方应用存在一个你不用也得用的问题。而官方应用有没有竞争的压力,所以不会重视用户体验。

现在是互联网化的大时代,官方都出起了应用,除了用户体验,可以说这是个好事。会更加便捷方便。但是想想以后会不会排行榜上前八,都是八大部委的应用。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他们被苹果下架了呢,那他们会让苹果下架吧,想想还是好激动……

      作者:夏夜 | 来源:iDoNews 专栏
30  Local / 媒体 / [20150605]Bitfinex与BitGo携手向用户提供多功能比特币钱包 on: June 05, 2015, 07:01:26 AM
目前,世界上顶级比特币交易平台Bitfinex已与多签名技术提供商BitGo达成合作,这是继上月中旬Bitfinex平台就发生热钱包1500个比特币被盗事件后采取的举措。该交易平台通过美国商业资讯网(BussinessWire)发布了对于多签名技术的整合。
 
    Bitfinex已开始向每一位顾客提供多签名钱包,交易者可以在区块链上记录他们的资金。通过该技术改进,此比特币交易平台期望能够防止未来任何热钱包被盗的发生,或者至少可以最小化损失。由于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独立的多签名钱包,黑客将无法造成大规模的危害。
 
    该平台社区产品开发经理赞恩·塔克特(Zane Tackett)说,“交易社区长久以来一直探索能够在不牺牲安全性能前提下的个人化认证账户。”借助于BitGo的多签名技术,Bitfinex团队非常兴奋能够成为世界上首个采用“基于区块链”分隔用户钱包技术自动化比特币设置的交易平台。”
 
    伴随该合作,Bitfinex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实时比特币储备证明(Proof of Reserve Bitcoin)平台。所有的资金和个人交易都受到多机构、多签名、双重认证以及高级策略的安全保障,既支持个体,也支持机构交易活动。
 
    BitGo公司CEO迈克·贝尔希(Mike Belshe)说,“数月以来,我们一直在与Bitfinex通力协作,他们对于用户安全的全身心投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该产业一直在号召交易平台采用多签名模式,我们对于Bitfinex选择BitGo平台来完成这件事感到非常自豪。新水平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将会彻底防止Mt.Gox这类事件的发生。
 
    有趣的是,倒闭的比特币交易平台CEO马克·卡珀利斯(Mark Karpeles)最近描述比特币交易平台现行的状况“灾难正酝酿发生”。
 
关于Bitfinex
 
    Bitfinex创建于2012年,是电子货币领域中世界领先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提供最高级的交易平台。在该平台上,商人、支付处理商、个体以及交易者都可以体会最强劲的流动性。
   
    译:比特币之家/hwwbc555
 
http://www.btc798.com/article-7741-1.html
31  Local / 山寨币 / 以太坊的商业潜能(四) on: June 05, 2015, 06:40:38 AM
为什么商人应该关注以太坊?
以太坊的技术主要是为开发者而建立的。但是,就像信息技术,以太坊也能够促成新的商业机会。初始阶段以太坊是由技术人员构成的社区驱动的,一旦商人也理解了去中心化应用的潜力,以太坊的影响力将倍增。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以太坊开发这和技术爱好者明白:为了发掘所有潜在应用,只有开发者是不够的。开发者需要与理解以太坊潜能的商人合作。

在1990s年代,公司重构的趋势流行起来。这一过程是由废除陈旧的、不再产生价值流程的愿望驱动的,用更加简单的流程取代。那时候每家大型组织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流程,找出那些迟钝的、中心化的、昂贵的、陈旧的,或者没有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的部分。以太坊的出现也会伴随一个类似的重构。

以太坊带来的重构也上次类似,开始于找出迟钝的、昂贵的、陈旧的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应用,看看它们是否能够用分布式应用或者完全去中心化的应用重新思考。

商人必须了解去中心化,自问陈旧的商业流程是否能够被以太坊所促成的去中心化的流程所取代。特别是以前依靠中心化中介或者守门人–在与信任相关的环节享有最终的权力–的那类应用。以太坊使得分解信任成为可能,将信任运行在整个网络上。

一旦你理解了如何分解中心化流程,并把它们放到网络边缘时,唯一能够限制你的只有你的想象力了。现在是时候壮士断臂了,这样做总好于以后被竞争者干掉。

富有进取心的商业和IT管理者应该认清需要了解以太坊的团队技术资源,资助促进创新和重构的项目,发现和释放去中心化应用所有的潜能。

如果你处于以下范畴内,那么你处于探索以太坊的最好位置:

现有IT部门
具有新理念的创业公司
前卫的开发者
比特币爱好者
商业创新者、领导者、投资者和富有远见者
非营利组织、活动家、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
学习如何在以太坊上进行开发的最好出发点是以太坊维基
你可以用以太坊做些什么?
以太坊通过去中心化应用促成创新,也将影响到工业、政府和社会。

理解去中心化和区块链在哪些领域最有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不能将它们应用到所有事物上。

从技术角度而言,去中心化特别适合于“基础层”服务,例如身份系统、信誉系统、通信、社交网络、市场,使得它们无需依赖特定的信任中介就能够运行。这些基础层服务是每个上层服务所必需的。从软件应用角度而言,区块链对在数据库上执行去中心化共识有用,这是基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可以大放异彩之处。 以太坊交易账本可以用于安全地执行多种服务,包括:投票系统、域名注册、进入交易、众筹平台、公司管理、自我执行的合约和协议、知识产权、智能财产和分布式自治组织。

在促成去中心化方面,以太坊的部分愿景类似于比特币,但是重要的是实施细节。以太坊从底层开始就被设计为促成去中心化应用的平台,然而,比特币只是一个金融网络,已经过载许多额外的服务和性能。建立在比特币之上的协议对于轻客户端是不友好的,比特币区块链没有被设计成具有足够的可扩展性,不能支持每一种可能应用情景中的每一笔交易。

开发者正在选择以太坊,因为在以太坊上开发先进的去中心化应用比在比特币上更加容易。认为比特币的区块链能够实现以太坊的一切功能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实际上,比特币需要以太坊成功,因为这将为基于共识的应用开发的可行性增加证明和正当性。以太坊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正在解决这个领域中的大问题,他们的成功将启发整个密码学技术生态系统。

开发者用自己的代码做出选择。成功将基于每个应用或者商业创新所带来的益处。无论是运行在比特币应用,还是运行在以太坊上的应用,在开发阶段都非常重要,但是应用一旦进入市场中,用户通过使用决定最好的应用。所以,如果以太坊开发提供优势,你可以好好利用。

我们所需要的是大量用户、开发者、投资者和创新者,不仅是矿工。

从长期而言,比特币和以太坊都将成为可行的平台,分别吸引最合适的应用。

结论
看待密码学领域的另一种方式区分比特币应用和区块链应用。以太坊正处于区块链应用领域,这是一个十分有想象力的领域。它的优越性通过先进的去中心化应用开发体现出来,这是比特币区块链力不从心之处,尽管有覆盖层协议(overlay protocols)、侧链项目和其它比特币改进提议。

认为比特币是唯一的密码学货币和区块链,反应了对密码学计算科学这一更大领域的缺少理解。这将相当于说Fortran语言是1957年所需要的唯一语言,只是因为它作为第一个工业使用的高级编程语言,取得了一些成功。或者相当于,当房子刚刚被发明时,说用木材建造房屋是唯一的方式一样。不要忘记福特在1922年所说的:

“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所愿意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
许多认为比特币一统江湖的观点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或者一厢情愿的偏见。说到创新和采用竞争币协议,这个趋势已经流行起来了,比特币并没有注定成功,其它协议也没有注定失败。对于去中心化应用开发,比特币和它的区块链并没有提供万能药。在比特币区块链上开发非常困难,但是相同的开发在以太坊上更加简单。

当你与开发者交谈和看到围绕以太坊技术展开的活动时,你将快速地认识到以太坊正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商业和社会创新,同时为前所未见的应用打开了大门。以太坊正在领导去中心化应用协议,因为来自被以太坊平台性能优越性其社区成员的支持和活力。

但是以太坊没有幻想着一蹴而就,它计划逐渐解决大问题,同时开始更加基本、简单的开发。

如果说,比特币向我们展现了货币的未来,那么以太坊正在指明去中心化软件应用的未来。

如果你仍然不确定,问问你的开发者。

(完结)

转自:以太坊爱好者 (http://ethfans.org/2015/06/business4/)
作者:William Mougayar
译者:少平
责编:Miner
32  Local / 媒体 / 列国纷争看巨头如何布局移动医疗 on: June 04, 2015, 03:13:21 AM
O2O可以说是烧遍整个互联网,烧起各种传统行业。好像这就是传统行业进入互联网,互联网包围传统行业最好的方式。

医疗行业完全不例外,并且作为一个这样如此复杂庞大的行业,看上他的人有很多。现在O2O几乎成为了移动医疗一个必要的元素与口号。所谓O2O其实就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的前台,形成所谓的交易闭环。

医疗对于科技而言是很前沿的行业,但是对于互联网而言是很传统的行业。与线上结合最好的方式就是联盟互联网巨头。强强联手交换资源真的是一种特别好的方式。

现在移动医疗仍然处于极度初级状态,巨头大佬纷纷涌入,移动医疗因为涉及医疗,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行业又因其涉及相关政策制度,所以极不易实行,这也是这个行业才被互联网点燃的原因。

因为医疗是一个可以涉及到生命的行业,所以有很多问题与很多限制。比如医生不可以在医院意外的地方对患者进行诊断。这个政策是为了确保诊断的安全与准确性,但是其又扼杀了上门医疗的种种可能性。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门槛极高,只能从现今的从业人员中进行筛选。这又大大降低了参与人员的基数。诸如此类,医疗行业互联网化都面临了太多问题。

但是究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群众习惯问题,这不像外卖,很简单,做饭么。不好吃也不会怎样。看病可不同如此,看不好,可能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虽然生命科学对于现今的其他领域是极度落后的行业,很多疾病都在探索,医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成功。但是谁都希望自己的病好的快些。这也是为什么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了。要改变这种习惯问题,真的比手机买一个电影票困难多了。

其实现在,在移动医疗的很多问题,是根本解决不了的。能解决的就是一些不涉及直接医疗的问题,比如减少排队预约时间,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再比如提高医生的收入,可以开展简单的资讯服务,还有相对更直接的,通过电商解决群众购药买药问题。这些都是非直接的医疗服务。要改善直接医疗服务尚需很久。

互联网巨头们是不会放过医疗这个大风口的。医疗是现在少数几个互联网属性较低的行业。巨头们的到来意味着这个行业开始真正的互联网化。

因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巨头们开始的步伐都是选择收购,选择合作。与原本的行业实体巨头合作,与已经较早进入这个行业,并耕耘多年的互联网公司合作。与新兴的健康硬件厂商合作。采取资本运作的方式,使这个行业得到了一定的热度。

说互联网巨头基本就是bat现在还有小米。那他们都是怎样进行布局的呢。百度开设了健康、医生、dulife这三个自主的板块,分别对应医院、医生和硬件。还对行业老牌的好大夫进行了投资。随着时间的发展百度对医疗行业的投资是非常广泛的。

再来看看阿里,阿里最显著的战绩是收购了中信21世纪,更名成立了阿里健康。以其作为他在医疗领域的主力军。阿里健康几乎涉及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可以涉及的全部阶段。有连接医院的云医院,连接个人的健康移动,连接数据的数来宝,最后还有涉及药品全部过程的电子监管平台。并且和全国最大的医疗数据软件提供商,东华软件进行合作。随后阿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诸如华康全景网、寻医问药、U医U药等等。

而腾讯则主要采取投资的战略,目前主要投资了丁香园、挂号网、pocooc、邻家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在不同的继续投资的。最后说小米,小米基本都是对硬件厂商的投资,比如九安医疗。也对一些诸如好大夫的医疗网站进行投资。

现阶段巨头们的布局都是非常前期的布局,几乎都采取自主平台与投资收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较快速的对已有的格局进行快速的整合。所谓巨头一定是整顿秩序与创造秩序的。而这又是一个非全新的行业,所以巨头是来整顿秩序的。

互联网进入一个崭新的行业一定会面临很对问题,尤其还是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行业,那面临的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多了。首先是政策问题,这也是好多行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应对不好了意味着你多好的项目都没有用。应对的好了,可能会少掉一大批对手。因为医疗是一个复杂的行业,涉及人最宝贵的生命,所以会有很多政策问题,比如现阶段上门医疗或者远程医疗,反正是不再医院的医疗,都是不可以被诊断的。这些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但是也会阻碍一些此类项目的发展。

再比如这是一个传统行业,一旦被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接入就会面临很多问题,医院愿不愿意,医生愿不愿意。这都是最基本的问题,这个行业有很多问题,因为涉及到所有人,所以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也是医患问题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原因所在。但愿会被解决

还有最重要的习惯问题,人们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没有特殊差别的东西,搞定了用户习惯,就搞定了用户。但是看病是一个长久认知形成的习惯。是非常不容易变化的。为了保险起见,人们最初是不会对其抱有热烈的尝试心态。所以医疗行业只得由浅入深的,从健康入手,逐步深入。

传统医疗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巨头会有怎样的措施,是坐以待毙,反正你们拿我没辙,还是热情合作,亦或者是自己努力。坐以待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想要长久就必然要发展,而迎接互联网对于现在是一种必然发展。

现在一些巨头是主动与一些医院进行合作的,这样是一种互惠互利。既能帮助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这个项目,又能帮助医疗机构发展数据网络化,带动其互联网化。但目前没有医院采取自己互联网化的方式,这其实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因为你们真的离互联网太远了。

巨头的到来会帮助医疗机构解决很多问题,是医疗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因为互联网的根本就是数据便利的共享传输,节约成本,加快效率。互联网公司想解决排队的问题,这个很容易,但是看病难的问题,还是不容易的,但我相信还是会改善的。最后可以让真正的高级手艺人,刚性需求满足者医生,得到一些收入的提高。

最后医疗互联网还是巨头的,会不会因此但是一个新的巨头,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巨头们现在走在了前列。

虽说医疗是刚性需求中的刚性需求,但是医生和医院还是会在其中得到收入的提高,互联网公司更是会得到更大的利益,最后群众会更便捷的治疗疾病,以及更容易的保持健康。

现在是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一切都会有互联网的侵入。但是这其中的巨头集团都是扮演着拉车开地的角色,带动起一个将要互联网的行业火热起来真的都是他们做的,而这个行业被带动起来,创业,新人才更加有机会。同样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只是医疗行业更关乎我们每个人。

作者:优道 | 来源:iDoNews专栏
33  Local / 媒体 / 政府约谈滴滴,专车服务会如何收场 on: June 04, 2015, 03:12:24 AM
最近一段时间,专车、快车、顺风车,滴滴、快的、优布把互联网租车市场搅的热火朝天,各地频频出现出租车司机与互联网租车司机的冲突。监管部门查处互联网租车的新闻时不时见诸网络。

2015年6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和北京市公安局公交保卫总队共同约谈“滴滴专车”平台负责人。明确指出该公司推出的“滴滴专车”及“滴滴快车”业务,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配备驾驶员违法。

而滴滴专车负责人表示,将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开展合法业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数据监测平台并与政府部门对接,开放平台人员、车辆及订单相关数据信息。

这意味者互联网专车服务即将被规范。

一、政府的底线

早在数月之前。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永远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专车范畴进行运营。这个其实就是政府的底线。而且根据杨传堂透露的消息,政府正在考虑出台对互联网租车的指导意见,将对运营许可、定价做出规定。

如果互联网租车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那么互联网租车在野蛮发展了两年之后,就会被戴上紧箍咒。现在各地只是在零敲碎打的按照黑车查处互联网租车,而将来指导意见出台,各个互联网租车公司将会被纳入管理。如果继续打擦边球让私家车参与运营,那么,滴滴、快的、优步的中国总部和各地分支机构都有可能被查封。而数据库中的司机和专车,可能被一个个点名处罚,谁都跑不掉。

这次,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和北京市公安局公交保卫总队共同约谈“滴滴专车”平台负责人,很可能就是互联网租车的指导意见出台前的一个预热。

二、最后的疯狂

因为滴滴快的目前正在筹划IPO,需要在上市前尽可能的把蛋糕做大,把份额占足。所以这一段,滴滴快的在疯狂测试擦边球。

快车、顺风车,都是明目张胆的私家车,完全触及政府的底线。其实滴滴快的很明白,快车的推出会引发出租车行业的强烈反弹,而这种反弹肯有可能加速互联网租车指导意见的出台。

但是它们已经管不了那么多,IPO启动在即,打好时间差,在监管出台前搞一把最后的疯狂。不怕矛盾,不计后果,大量烧钱。争取提升市场份额,提升销售额,提升签约车辆数量,把估值泡泡吹的再大一点。

而事情的发展如我之前的文章所料,各地出租车司机与快车司机之间开始冲突,监管层也开始约谈。疯狂反而加速了监管的力度,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结束。

三、未来的互联网租车

从政府角度,并不想阻碍创新。但是互联网租车的定位应该是现行出租车制度的一个补充,而非黑车的洗白。

政府不能坐视互联网租车公司来分以前被政府和相关机构垄断的利益。互联网租车公司可以革出租车公司的命,但是不能革政府的命。

另外,从管理和安全的角度来说,政府强力部门介入也有利于保护乘客与司机的安全,避免不法分子利用这一平台实施犯罪,危害社会。

所以,在政府的构想中,互联网租车公司,汽车租赁公司都要提供数据,缴纳税收和管理费用。政府在获取利益的同时,提供监管和安全保护,共同把蛋糕做大。

而从互联网租车公司的角度看,不允许私家车加入,车辆来源有限,价格难以做下来,无法与出租车竞争,实际上做了租车的高端市场。这样虽然也有利可图,但是利益没有最大化。

目前,上海的车管部门已经在和多家互联网租车公司谈判,探讨出一种合理的管理方式。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私家车通过某种方式获得营运权利,互联网租车公司与政府分享利益,把租车市场最大,蛋糕最大化是一种多赢的选择。

具体操作,政府可以设立一些管理门槛,譬如私家车通过某种注册获得运营资格,纳入政府管理,缴纳管理费,就允许进行运营,但是受到监管。

这样一来,市民的用车需求,私家车的牟利需求,政府和互联网租车公司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如果互联网租车的指导意见能够采用这种多赢的方式,那么会皆大欢喜,现在球在政府这一边,它会如何踢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maomaobear | 来源:iDoNews专栏

34  Local / 媒体 / 性能过剩是智能硬件的最大挑战 on: June 04, 2015, 03:11:19 AM
当众人的关心的话题已经从手机跑分转移到如何不用盯着手机屏幕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硬件的指标就已经不是那么重要。iWatch的出现,正是将人的时间更多的从手机屏幕释放出来的第一步。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iWatch还未正式上市之前,三星Gear,MOTO360,已经在市面出售,或许正是迎合这样的趋势。

市场研究机构GfK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穿戴式装置销售量接近一千七百六十万套,其中近八成皆为健身与健康追踪装置,如健身手环。但GfK预估,2015年穿戴式装置销量将跃增至五千一百二十万套,近半数为智慧手表。

市场研究公司IDC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放缓,导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将趋缓。IDC表示,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增速将从2014年的27.6%下降至2015年的11.3%。

市场环境已经正在发生急速的转变,数据上看貌似智能穿戴设备反过来又成为了智能手机的竞争对手,侵蚀原本属于手机的增长份额。

智能手机的出现,方方面面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智能硬件基于这种智能生活的衍生,背负的使命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但为了简单的计步器活着监测一下心率,肯定不能成为刚需,至少不是消费者普遍的购买理由。

因此BMO的资本市场分析师即使在声称第一年的苹果手表因为健康和健身的因素销量为手机的10%达到3350只的时候,补充说明要达到20%的话需要在职业/工作的领域做更多的创新。

但如果把智能手表简单看做可以更加方便的看新闻,收发信息的电子设备,这样的用户最后会发现买了块小手机而已,续航时间和语音通话体验都不如人意。华强北领先于全世界生产的各种手表没有像功能手机那样迅速分得一杯羹,已经说明这不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Gfk说2015年智能手机增长率环比2014下降16.3%(27.6%-11.3%),IDC说穿戴设备中一半的是智能手表那么是2560万套。Gfk预测的智能设备下滑率高于BMO预测手表的弥补率,IDC预测的总智能手表数也低于BMO预测的理论数量。

然而不管是三星还是MOTO还是苹果,在媒体都预测手表会大卖的时候,并没有如预期般火爆。不仅仅是因为iWatch是不享受运营商补贴的,iPhone则不同,还因为作为使用者个体上与自身进行的人机交互,很多时候功能都与手机重叠,可替代方案太多,而支撑智能终端交互的智能硬件生态体系远远没有成型。

不得不说的是市面上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尝鲜用户,凭借蓝牙和NFC等各种无线技术,穿戴设备作为信息处理终端,会促进线下使用场景的确立。但这不依赖手表,手环就足够支持,这也是小米手环在中国畅销的缘由,而小米手环谁去测试硬件性能?

正如苹果颠覆诺基亚是凭借iOS凭借AppStore一样,Homekit的正式商业化,虽犹抱琵琶半遮面,更多的是基于别人的试错上,推出一个更加成熟的解决方案。

这次苹果再次准备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如果我们国内某些厂商,就不能停留在自己劳动力成本和量产能力来沾沾自喜暂时的领先,要认识到自身创新和用户需求把握能力的不足。否则历史就会一遍又一遍的重演,下一个诺基亚下一个滑铁卢,只是不同的人来演绎而已。

国内智能硬件的市场远远未如预期般热火朝天的情况下,大疆不追求将自己的产品卖的越来越便宜,而是走出国门连接世界,让消费者找到更多人机交互的场景,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又是不一样的风景。

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中国智能穿戴市场谁领风骚,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廖峰 | 来源:iDoNews专栏
35  Local / 媒体 / 你并非Uber,更应该降低你的价值链 on: June 04, 2015, 03:10:21 AM
编者注: 在Uber大行其道获得异常成功的今天,不同行业的很多企业都想照虎画猫,照搬人家的模式,常把提升价值链挂嘴边。但是你有考虑过提升价值链是否真的就适合你的行业和你的企业呢?也许正好相反,降低价值链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下面请看来自HBR的Bradley Staats是怎么说的,中文版由天地会珠海分舵进行编译...

当今很多企业的高层,无论是从事制造业的,还是从事软件服务业,抑或是从事咨询行业,甚至是保健行业的,一旦说到该如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的时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需要提升我们的价值链”。这种说法乍一听上去是挺有道理的: 让企业做更高价值的事情,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比如在本人之前编译的一篇文章《十亿美元级别的“独角兽”企业是怎么养成的》里面所提及的Uber的做法:

将企业功能进行扩展,将乘客和司机的交互谈价钱等业务剥离出来,完全交给乘客和司机进行处理,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边际成本,而自己之关注对自身具有更高价值的平台服务。

但是,是不是提升价值链的这种做法对每个公司都适合呢?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这些企业的高层要三思而后行: 不应该人云亦云的去盲目接受这种这种大众化的观点,而是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去认真的分析下人家那些并没有随波逐流去提升价值链,反而是通过降低价值链而获得成功的公司,看下有没有值得自己借鉴之处。

总的来说,降低价值链的做法有时候却会带给你下面的一些好处:

——让你的公司运作起来更高效

——催生出更多的机会

——提供更大的运作空间

——以防养虎为患

——让你的声誉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

下面我们对这些好处逐项进行分析。

提升效率

随着企业对它们自己的运作模式和供应链有着越来越深刻的认知,企业有时反而会很感激它们那些“低价值(low-value)”的供应商们。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处在加利福利亚的Morning Start这家企业,该企业可以说是世界上制作番茄酱这个产业的佼佼者。

在过去,它会将番茄运输到在加利福利亚的工厂进行加工,将这些番茄弄成番茄酱。后来它们开始觉得工厂效率太低,应该进行改进,以提升价值链中加工这一环节的价值 -- 比如提升对番茄进行加热分解和冷却的技术以及改善番茄酱包装发货的流程等。

不幸的是,工厂价值提升上去了但公司收益却不升反降。Morning Star的高层发现问题的瓶颈竟然是,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们的番茄供应商 -- 那些种植番茄的农民的“低价值“所导致的。这些农民并没有因为工厂的效率提升了而很好的去计划番茄的播种和收成,所以提供不了足够的番茄给Morning Star。还有一种更甚的情况是,有些些农民竟然还在番茄中参入了很多杂质来滥竽充数。最终的结果就是,工厂效率上去了,但是番茄供应的数量却没有增多,反而是番茄的杂质增多了,番茄酱的质量也就下来了,最终导致公司收益也下来了。

所以Morning Start当机立断:开始投钱自己组织农民进行系统的番茄种植和收成以满足需求,而不是为了提升价值链而完全将番茄的供应外包出去。最终Morning Start通过对整个番茄由头到尾的生产进行掌控,开始获取巨大的收益。

催生机会

除了能提升效率之外,降低价值链的方式还能给你带来新的增长方式的机会。还是拿Morning Star这个番茄酱产业巨擘为例,自己组织农民进行系统化种植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除了能种植番茄,还能种植其他植物。所以,最终公司就有机会可以给客户提供除了番茄酱之外的产品品种来让客户获得惊喜,从而拓展出更多的市场机会出来。

另外一个例子是印度那边的一些IT公司的做法,比如TCS, Cognizant, Infosys, 以及Wipro。 在传统做法上,它们是通过追求给客户提供更加稳定成熟和高利润的服务来提升价值链的。所以它们可能会将,为客户提供对大型主机的技术支持和理赔流程以及其他服务,外包给外面的专业的服务供应商,尝试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整个价值链。

但是,如果这些公司不是这样去提升价值链,而是去降低价值链,效果又会怎么样了?在自己的公司内部整合出一些资源来专门做理赔和技术支持以及客户意见收集 -- 对客户的需求和投诉进行更全面的跟踪,这样收效应该会更明显。因为你既可以通过把控整个流程来获得向客户销售更多其他业务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更容易的把握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以便今后进行更好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更大的运作空间

降低价值链还可以让你带来更大的运作空看。在这里,时装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20世纪末期,大部分时装的零售商的做法都是自己对时装进行设计,然后将时装的生产外包给成本非常低廉的如远在亚洲的工厂。这就意味着整个前置时间(lead time - 是指从订购到供应商交货所间隔的时间)将需要超过九个月的时间。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零售商们在本季度的时装还没有卖完的时候,就需要匆匆忙忙的对下个季度的时装进行设计和订购了。

我们看下在全世界88个国家都拥有连锁店Zara是怎么做的,Zara是西班牙Inditex集团(股票代码ITX)旗下的一个子公司。Zara拥有自己的服装制造工厂,所以它就能做到从时装创意的产生,到时装生产出来上架,仅仅需要几周的时间而已。所以它完全不需要去猜测下一季度吹的是什么流行风,因为它完全可以在获知这种潮流的时候以很短的时间就将时装给生产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它每年都能在不同季度提供多款时装的秘密了。

以防养虎为患

我们新的竞争对手来自哪里呢?其实往往都是来自我们同行业的面向低端市场或者接受你的外包的那些企业,它们一直都在磨刀霍霍的准备着寻找机会对你进行逆袭。一旦它们学会了能打造出跟你一样的产品的技能,它们自己就能对自己的价值链进行提升,给予曾经是它们的衣食父母的你致命的一击。在个人计算机,自行车,软件服务,以及音乐乐器等行业都曾经发生过类似惨剧。

所以为了防止重蹈覆辙,我们也许应该有所保留,而不应该去盲目的进行外包,不然帮你的做外包的公司很有可能反过来第二天就成为你的竞争对手,何必养虎为患呢?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现在很多公司的供应链都是错综复杂的,复杂到这些企业自己都往往搞不清楚哪个打哪个。这就让你很难保证你给客户提供的产品是否真的是优质的,比如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从孟加拉吉大港所采购回来的钢条是不是拆自某一艘破船的,你也不能保证你远在亚洲的外包合作伙伴是否是个血汗工厂,更不知道你交给日本邻国(避讳,自己猜是谁)的供应商所打造的产品是否里面存有黑心棉。

这并不是说我们非要亲力亲为的去完成这些事情,但,至少我们应该去找那些没有道德问题的口碑好的知根知底的合作伙伴。比如,总部在柬埔寨的提供超细纤维产品的Pactics这家企业,它们就敢于向客户保证所提供的产品的整个制作流程都是没有违反人类的道德观念的。它们的做法就是亲力亲为的进行生产,如果当忙不过来真要外包出去的时候,它们会对外包公司进行非常深入的调查。

星巴克的做法也很类似,大家都知道,它开发出了一套"咖啡与种植农公平惯例准则(CAFE)",里面有着它们的供应商应该满足的条件的完全指南,并且还提供了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以确保供应商有切实落实和满足这些条款。正是这种策略一直在守护着公司的金漆招牌和优秀的声誉。

所以说,降低你的价值链也许看上去是个很愚蠢且疯狂的想法。但也许却正是你可以给你的客户带来更多价值,扩展你的企业,维持不败金身的最聪明的做法!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418.shtm
36  Local / 媒体 / [20150604]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电子资料安全 on: June 04, 2015, 02:46:51 AM
    比特币之家讯 6月4日 newsbtc报道 爱德华·斯诺登对于美国安全局(NSA)关于因特尔公司的公开泄密表明,资料安全是威胁机构安全和声誉的最大威胁之一。加密货币产业专家表示,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彻底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区块链技术是指比特币交易公众总账,每一笔确认的交易都会增加一个区块。确认交易过程是借助于电脑网络在系统机制中解决复杂的算法问题来完成的,该系统机制最初是由中本聪在2008年创建。
 
区块链技术应用
 
    比特币一直努力摆脱过去因应用于洗钱和地下市场而带来的坏名声,而区块链技术可以说,一直是比特币的可取之处。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比特币交易记录可以安全和匿名的处理,这种处理过程已经开发用于各种实际应用,如洪都拉斯当局的安全、不可变更的地契数据库。
 
    该技术还可以用于加密电子资料来记录转存,并且可以保障未经授权无法发布。据爱沙尼亚的一家名为Guardtime的公司表示,对电子资料采用区块链技术同样可以保障,无人能够修改信息,甚至是高级执行官或IT部门成员也无法更改。
 
    Guardtime的Black Lantern就采用同样的方法应用到各种大量数据上,如登陆日志,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区块链技术也可以去分化应用到每一个员工,进而保障任何人无法修改资料。Guardtime首席技术官马特·詹森表示,“它可以让诚实的人永远诚实,并且它也让他们无法撒谎”。詹森是空军特别调查机构和国防合约商的前探员。
 
    目前,爱沙尼亚当局正在使用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种目的,这其中包括保护数据文档和病人健康记录。
 

      译:比特币之家/hwwbc555
37  Local / 媒体 / [20150604]比特币价格短期内无法上涨的原因 on: June 04, 2015, 02:39:56 AM
往事不要再提
币圈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底
真的要断了过去
让明天好好继续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某人消息
币价他是个难题
让人目眩神迷
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它却太不容易
币不曾真的离去
币始终在我心里
我对币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
————《当币价已成往事》

币圈总是有三个恒久的问题困扰着广大币民,一、比特币为啥涨了?二、比特币为啥横盘?三、比特币为啥跌了?

这三个币圈内的问题简直就如同天问一般,而且所有的人都试图找出一些能够为比特币的三个方向做出佐证,更有不少所谓“技术达人”要玩命展示A线长B线短顺带搞出个什么黄金分割W底啥的,总而言之大意就是“听我的盈利妥妥的”,不过前提先把群费交了之类云云……当然传销大佬们肯定是不认同的,只会高声叫嚷:买买买!比特币必然十万刀!

今天异客也是闲坐无聊,随便扯扯现在的行情,不算预测,而且全部是一家之言,若是写的切中要点,也不妨点个赞叫个好,若是写的观点和读者有分歧,倒也可以伺机抛砖引玉,引发出一些新鲜的观点来。

闲言少叙,下笔动刀。

 

一、没钱啊
 
比特币自从2013年12月《五部委》文件下达之后,就被断了奶,价格逐步呈断崖式下跌,虽然间歇有从2000反弹到6000,但是很快就再次回落,随后又有从2000反弹上4000,但是也没有支撑很长时间,一步步阴跌到今天的这个价格,甚至还出现过大崩溃的900元低价,真是让各位币民听者伤心,闻者流泪,这来回来去的大行情,炒币玩家几乎是输的连裤衩都不剩。叫骂着“我艹尼玛”然后离场跑路,有多远滚多远了。

就连以前当“死多”的顽固分子,都实在是忍不了这种波动,不少人匆匆割肉了结,发誓再也不干屯币那种傻逼事了。

很简单,就是币市里没钱了,比特币的市场里面接盘侠一个挨一个跑路,带走的是仅存的一点资金。他们作为韭菜被收割了一次又一次,已经对虚拟货币失去了信心,断然不愿意再将工资砸到这个生死未卜的市场上面来。但是这些散户可是比特币买盘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顶推,币价很难上涨,随着他们一个个伤心离去,币价自然只有不断的阴跌再阴跌。

这时估计有读者就开始不高兴了,说异客你胡扯,明明有大资金涌入比特币市场,你怎么还说没有?那个XX风投投了好多钱,还有哪个XX大户花大钱搞芯片,还有XX土豪如何如何疯狂买币……哎,可惜都不是买盘啊,风投给交易所,都是去打通关系或者给研发人员开工资了;芯片研发就更不用说了,算是交给台积电支援台资企业了;至于土豪买币,呵呵,传说总是很多,不过现实是否确实属实,有待考察……就算是真的,多半也是买多狠砸多狠,根本也没有停留很长时间,割了韭菜爽歪歪。对了,还有不少大户干脆自己开起了矿场,矿机挖矿慢慢来,实际上就是买了“期货币”。反正就是不把钱直接扔到比特币的资金池子里,旁敲侧击围绕着市场来刮钱。

就算是金山银山,天天那么一点点弄,也得被愚公移山磨平掉,更何况这个市场本身的资金量就不大。

下一波傻乎乎的接盘侠和肉肉有嚼劲的韭菜在何方呢?不知道。啥时候他们会到来呢?也不知道……

 
二、电费有点贵
 
大规模集中挖矿本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2014年中旬起就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那时候有个几百T都能算个中型矿场了,现在大佬们手里没个几P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那么问题来了,电费谁出?

既然是大规模集中挖矿,必然是有组织有规划的进行,每天多少电费,肯定算的是一清二楚,必须要确保盈利的情况下才去搞,模式为:挖出来的币—交电费的钱—运营人员工资=盈利的币/钱(赔钱谁干啊?拉闸,老子TM的不挖了。)从这个逻辑来看,每天盈利是妥妥的,只要有一点利润可以榨出来,他们都不会放过。以前异客也说过,大规模挖矿会形成非常稳定的抛压盘,所以……每到月底交电费的时候,币价总是起伏起伏。

眼下比特币市场上有约300P的庞大算力,这么多的算力,有多少是使用最新功耗值得商榷,就算暂时以1W/G来计算,平均电费3~4毛每度,那每天的电费数也是非常吓人的。

异客曾经专门撰写文章,分析未来零元电费的可能性,比如新能源中的风电和光伏,能够吸纳很多的过时淘汰的矿机,只可惜也是只能在未来的时光里去畅想,在眼下这种“为了挖矿而挖矿”的大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你又不能拿着一堆比特币去给国家电网交电费去,工作人员一定会让你滚粗。

而且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矿机成本也不低啊,矿机商还要依靠矿机来获取高额利润呀!所以,矿机成本支出也是很大的一笔钱财,几乎占到整个投资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当然这对大矿场来说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在盈利到一定程度之后,将矿机折旧卖给其他的人而采购新设备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虽然币市里面没人充钱买币,可买折旧矿机的人还是很多的,毕竟这是资源市场,不少人可以投机钻空子,跟电网搞关系拿到更便宜的电。久而久之,继续上面的挖矿卖币循环,最后还是要从市场盘子里抽血。

不过大幅的算力起码保障了比特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对价格虽然暂时有压制,但是从长久来看,电费支出终归是恒定而且逐渐走向越来越低的洼地。


三、市场衍生品不足

针对虚拟货币市场上,衍生品严重不足。这里的衍生品不单单指支付应用,更涉及到一些金融类衍生品。

可能这时候又会有人站出来反对异客的说法了,还嫌金融衍生品不足?IPO比特币是啥?三倍杠杆是啥?借款借币是啥?期货是啥?股票配资是啥?都是这些个东西,搞得比特币人不人鬼不鬼的,还害的老子赔光了裤衩!

异客看到这里长叹一口气,那些说的是什么衍生品啊?指向性明明很有问题啊!这些都是币圈内的割草机,都是针对于比特币的,而不是针对于法币的。IPO实在是币圈内的血泪史,骗子跑路者络绎不绝,即使如烤猫一般技术达人,也转身人间蒸发;期货杠杆啥的不但不能对市场上扬起到帮助作用,将资金引流到虚拟货币市场当中,反而是不断造成场内倾轧,不断的收割场内存量;股票配资就更不用说了,比特币进去,法币出来……

异客所提到的金融衍生品,起码也得是双向的,好歹也能将法币引导到虚拟货币市场上面来,就算是作为流通媒介或者其他媒介之类,增强了法币和虚拟货币之间的相互流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法币流出。

老外在这一点上做的还不错,美国双胞胎兄弟的比特币ETF基金正在鼓捣中,因为bitlicense没有得到彻底核准,也不知道未来体量能搞多大,但是起码合理合法。相比国内,就有些乌烟瘴气,2014年末还有一些骗子专门搞“炒币基金”,将好多人坑了个稀里哗啦,实在是可恶可恨。他们依仗的就是“国家针对比特币没有明确立法”这条,才如此无法无天。

不过随着天朝内币圈中一些人的不断努力,这种状况也在逐渐得到改善,异客看到暴走恭亲王引领的DACX团队通过虚拟货币BTS,来进行美股的众筹投资,就是直接采用吸收法币的形式来搞。还有就是杜九一和赵国峰组织的搬砖团队“比特购”也是采取既支持比特币套利也支持法币套利的双管齐下模式。不得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在逐渐取得进步。

鼓励和支持要有,可是一些问题也是要提的,那就是关于法律担保问题,因为是法币入账,起码比比特币集资要靠谱很多,但这两个网站上仍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出现系统崩溃,是否会对投资人进行赔偿?如何赔偿?这些都没有详细指出。虽然币圈内创业不易,可是投资人的保障是万万要有的,如果能将这些法律细则确定,那这种方向的金融形势无疑是非常好的,开启币圈新的创业大潮也说不定。

比特币没有涨,那些坚守的企业很苦,那些坚守的币民们更苦。这一场伟大的货币实验,经历高潮也经历低谷,但是仍然在艰难的跋涉前行着。是否能够“沉舟侧畔千帆起,病树前头万木春?”就让我们耐下心性,拭目以待吧!


文/☆☆EVA☆☆(孤独的异客)
BTC地址:1MphxevQMMPn47CheGkGbukmj3BVV4UmmD
稿源:巴比特资讯( http://www.8btc.com/bitcoin-price-2)
38  Local / 媒体 / [20150604]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利与弊,我们需要反思 on: June 04, 2015, 12:16:56 AM
在关于比特币和加密货币技术的普林斯顿公开课的最后一讲中,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助理教授阿尔温德•纳拉亚南(Arvind Narayanan)与我们分享了未来几十年中比特币会如何发展的一些想法。纳拉亚南承认比特币及区块链技术为各种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但是他仍然不认可那种以去中心化为目的的观点:

“我认为比特币的未来是使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种用途,如令各种事物去中心化:股票、债券甚至财产(不论什么都可以)。这样一来,人们就会认为:嗯……我们可以令货币去中心化,而且这的确是可行的,既然这样,那不如让我们把所有一切都去中心化吧。”
为什么我们想要把一切都去中心化呢?
 

在通过区块链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去中心化之前,我们要重点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人们能从去中心化的行为中得到什么好处呢?。现在区块链行业中的很多项目似乎都把重点放在了去中心化上,而不是为人们创造一些真正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这一点是纳拉亚南希望开发者在未来能够避免的。

最近在纽约举行的一次名为“探索比特币”(Inside Bitcoins )的会议上,这一问题也成为了 比特币2.0版本(Bitcoin 2.0 panel)的讨论话题。不是说去除了中间人就能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开发者应该仔细想想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纳拉亚南在演讲中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我觉得人们常常会混淆两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加密技术往往(很不幸地)用在缺乏信任的群体中,因此缺乏信任只是起点,密码学是它的一个解决方案。但这往往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噢,既然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加密技术,那就让我们利用这个技术将世界变成一个不需要信任的世界吧。” 要知道,信任最小化不是目的,缺乏信任的世界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反之,这样的世界会成为我们不幸的起点。”
去中心化有时会引发新问题的出现
 

纳拉亚南在演讲中以卖出一辆车为例来说明区块链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除中间人的。虽然他指出去中心化有诸多好处,但是他同样指出在利用区块链进行去中心化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甚至比它能够解决的问题还要多。这些新产生的问题有:

• 比特币的安全性——在现实世界中,比特币的安全性仍然是个难以处理的大问题。如果你把一辆汽车存储在区块链上作为智能财产,但是你却不小心把私钥弄丢了,这意味着你的车不再属于你了,它从此变成了一件没有用的东西,恐怕人们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吧。正如纳拉亚南解释的那样,安全性是人类本身的问题,远远高出科技能解决的范畴。

• 纠纷调解期间资金不可动用——尽管多重签名地址使用的是一个民主化的非托管代理机构,但是在纠纷调解的过程中人们不可以动用他们的资金。

• 没有法律保障——这是去中心化模式的整体问题。我们都知道,在比特币领域人们很少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寻求帮助。纳拉亚南指出,智能财产模式的确可以让一切事物都能以更高效、更平稳的方式运作起来,而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好解决了。

• 证明代币真的存在——虽然你可以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创建新的资产代币,但是这些代币的发行人必须能够证明他们口中的代币确实存在。

• 纠纷调解非常复杂——纳拉亚南指出由于涉及到产权和法院系统,争议调解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虽然将这一过程去中心化可以使个人拥有选择调解员的自由,但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他们可能在另一方面就要放弃一些东西。

在以智能财产出售为例讲述了可能产生的问题之后,纳拉亚南说:

“我知道用这个销售汽车的例子有些极端,但是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的确需要政府这样的机构存在。”
原文:http://www.miningpool.co.uk/princetons-arvind-narayanan-on-the-pros-and-cons-of-bitcoin-powered-decentralization-part-1/?utm_source=bitcoinweekly&utm_medium=email
作者:KYLE TORPEY
译者:比比特
稿源(译):巴比特资讯(http://www.8btc.com/decentralization)
39  Local / 媒体 / [20150604]纽约州发布最终版BitLicense监管框架 on: June 04, 2015, 12:14:47 AM
6月4日凌晨消息,纽约金融服务部门(NYDFS)今日发布了最终版本的数字货币公司监管框架BitLicense。

该版本的Bitlicense在经过了近两年时间的调查以及争论后正式推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纽约州登记处(New York state register,纽约州政府每周颁布的规章制定指南)出版该法案之后,该监管框架才能正式成为法律。

机构认证
今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BITS新兴支付论坛上,纽约金融服务部门主管本杰明.罗斯基(Benjamin Lawsky)阐明说,最终的法规意味着,该机构不需要为每一个企业的软件更新或者风险投资进行批准。

另外,企业还可以“一站式”提交BitLicense以及货币汇兑许可证的申请。

罗斯基表示:

“我们很高兴看到,数字货币具有帮助我们驱动僵化支付系统的潜力。我们只是希望确保落实到护卫栏,在保护消费者和根除非法活动的同时,也不会扼杀创新。”
变化有限
罗斯基在讲话中指出,相较于上一版本,新版的BitLicense只改动了200.10部分的内容,本节旨在阐明,当数字货币公司在进行某些操作时,或者“变动”时需要经过纽约金融服务部门的批准。

在最新版本的规定中,变动的定义为“新提出的产品、服务或者活动与此前申请许可的版本存在重大差异。”

其中就包括由更新所导致的现有法律或监管问题,或者由更新引发的安全问题。

罗斯基说:

“我们对于应用程序的微观改动并不感兴趣,我们不是苹果公司。”
在今年二月发布的修订版BitLicense中,由数字货币社区提出的若干建议得到了纽约金融服务部门的认可,包括豁免了从事开源协议开发、小额支付、以及2年安全期阶段内的创业公司。

罗斯基在声明中强调,该法案只适用于“金融中介”公司,而非软件提供商。


原文:http://www.coindesk.com/new-york-releases-final-bitlicense/
作者:Pete Rizzo
翻译:洒脱喜
稿源:巴比特资讯(http://www.8btc.com/new-york-releases-final-bitlicense)
40  Local / 媒体 / 马航宣布技术性破产 专家称不影响空难赔偿 on: June 03, 2015, 09:31:42 AM
新京报讯

  (记者赵嘉妮)6月1日,马来西亚航空新任CEO穆勒宣布,马航已经“技术性破产”。马航还宣布了一项重整计划,将裁员三分之一,预计大约有6000名职员将被解雇。2014年马航MH370飞机失事,业内称,“技术性破产”不会影响空难家属赔偿。

  空难之前,马航生意也难做

  据外媒报道,马航6月1日以邮件形式向员工发布了全面重组计划。根据重组计划,一家全新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即将成立,接手现有马航的资产和债务,新马航定于今年9月开始运营。穆勒表示,马航重组计划将分三个阶段,希望在2017年至2018年实现盈利。

  邮件称,马航将会提供至少1.4万个工作岗位,但目前马航一共有约2万名员工。这意味着将有6000员工失业。

  除了重组计划,马航也在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自救。比如,通过缩减航空餐食成本、出售其持有的非核心业务股份等手段,开源节流。

  尽管马航去年12月停牌后退市,但从退市前的财报数据中,不难看出,在两起空难之前,马航的经营已经出现严重问题,空难的发生,更是雪上加霜。

  分析认为,因马航的国企身份,成本一直高企不下,让其无法在外部市场因素变化之时,灵活处置。同时,东南亚地区以亚航为代表的新兴航企,让该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且快速蚕食马航的市场份额。

  2014年第二季度,马航净亏损3.07亿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1林吉特约合人民币1.6765元),加上第一季度净亏损的4.43亿林吉特,马航在2014年上半年总计亏损7.5亿林吉特,这比2013年同期的亏损额大幅增加65%。

  调整航线能否提振业绩?

  新马航将削减飞往西方国家的长途航班,更专注于区域中程航线。

  对此,民航专家、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专家委员綦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亚洲地区飞往欧美的长航线,竞争对手数量多、竞争激烈,裁员后的马航可能无法占有竞争优势。而在区域航线中,原本在服务质量等方面享有较好口碑的马航,仍将占有市场。虽然裁员,但对其服务能力不会有影响。

  对于境遇有些凄凉的马航,綦琦认为,让大家“忘掉过去”是扭转局面的好办法。通过时间的淡化,通过对品牌的重塑和宣传,马航可以重头再来。6月2日,新京报记者欲向马航中国区公关负责人对“技术性破产”做进一步了解,但截至发稿,对方一直未接听电话。

  释疑

  何为技术性破产?

  对于马航提到的“技术性破产”,新京报记者昨日咨询专业财务人士了解到,“技术性破产”指的是已经违约并欠缺偿付能力,但没有申请破产或尚未被法庭宣布破产。也可以说是实质上破产,但形式上可以并未破产。

  在财务管理意义上的破产,有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一是技术性的破产,此时企业的财务制度还比较健全,只是因财务人员在筹资时存在技术上的失误,造成了暂时的不能偿付。二是事实上的破产,即债务人因连年亏损,负债超过资产(即资不抵债)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此时债务人财力不足,实际上已不可能清偿全部债务。三是法律上的破产,即债务人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这时,债务人员资产可能低于负债,但也可能高于负债。

  在发生两起震惊世界的空难后,马航宣布“技术性破产”,在引起外界感叹的同时,也引发疑问:马航会不会因此摆脱赔偿责任?一位航空法学专家昨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技术性破产”不会影响空难赔偿。

  延伸

  空难可致航企“关门”

  两起空难后,马航不仅退市、裁员,还不得不宣布“技术性破产”。究竟空难会对航空公司的影响有多大?民航专家綦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曾有航空公司发生空难后关门。

  据介绍,当年世界领先的泛美航空,正是因为1988年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的恐怖主义分子安放的炸弹发生爆炸事件,而于三年后破产(洛克比空难造成270人遇难)。

  1996年,环球航空TWA800从纽约前往巴黎,毫无征兆地在空中爆炸解体,坠入海中,机上230人全部罹难。业内普遍认为,这次空难给予环球航空致命一击。公司经此事故后,在2001年被美国航空并购。

  綦琦认为,正是马航拥有国有身份,逃过倒闭的结局。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 73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