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3, 2024, 02:11:31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 73 »
201  Local / 媒体 / 外媒称深圳经济规模超越香港指日可待 on: May 12, 2015, 03:43:41 AM
腾讯财经讯    据彭博社报道,从深圳两次脱胎换骨的经历来看,深圳经济超越香港指日可待。

报道称,深圳这个曾经代表了中国在制造业领域飞速崛起的地方,这个跟香港隔河相望的珠三角小渔村,后来变成了一个工厂林立、污染严重的地方,并且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万移民。而现在,这座城市已经再次脱胎换骨,今年的经济规模有望超越香港。

那种挤满了打工仔、为全世界生产玩具、服装乃至电子产品的工厂都已经消失殆尽。农民工走了,取而代之的是银行家、科技创业者、研究人员和时尚达人。

深圳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7.8%,在中国一线城市中位居榜首。过去尝到的廉价劳动力加外商投资的模式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带动这里经济增长的,是中央政府希望在全国复制的模式:创新。

“如果你想创业,这里真的是天堂,”今年39岁的互联网创业者James Wang表示。“深圳不再是渔村或者血汗工厂。在这个园区有几千家跟我一样的创业公司。”他的互联网创业企业位于深圳的科兴科学园,这里的食堂大到可以容纳1.2万人就餐。

中国政府在1980年将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而这个城市取得的成功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在深圳的科技核心地带南山区,去年的人均GDP为308,700元人民币(49,730美元),比日本、德国和香港都要高。这个城市里拥有一大批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包括电信巨头华为、互联网企业腾讯、金融巨头中国平安。

新的希望

“在中国,虽然东北锈带或者山西产煤区等重工业地区陷入经济停滞,但深圳带来了新的希望,”瑞穗证券亚洲驻香港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深圳的增长依靠创新、技术和有效利用资本。”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创新和金融,帮助深圳经济在截至2014年的五年中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照这个速度,其经济规模今年将超越增速慢得多的香港。

在这种经济增速的背后,是热卖无人机生产商大疆创新和智能手机生产商一加手机等公司。一加手机正在从三星电子和苹果手机那里争夺市场,而它的共同创始人Carl Pei才25岁上下。

“如果你要做什么或得到什么,这里都能帮你实现,”风险投资公司Oneworld Investment Co.的总监Hellen Tse在她位于一栋大楼30层的办公室里边品茶边说道。办公室四周摆满了书籍和佛像,窗外,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拔地而起。在这座城市,高度超过200米的摩天大楼差不多有十几栋。

贪腐和污染

跟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时期一样,深圳崛起过程中同样不乏腐败和污染。原深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蒋尊玉涉嫌受贿超过2.50亿元而被调查,导致深圳的佳兆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债务违约的房地产公司。

虽然深圳的空气质量好于多数中国大城市,虽然广东省已经投入巨额资金清理水道,但这里的河流依然收到工业污染。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榜上有名的广东污染最严重河流中,有两条就流经深圳。

尽管如此,深圳的情况也好于中国多数地方。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990年以来最低水平,而中央政府正在大力反腐,并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今年第一季度,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8%。

基因不同

“国有企业重视资历和程序,但深圳的基因不一样,”今年36岁的Shorn He表示。他4年前来到深圳,之前曾在北京一家国企工作10年之久。他在机场附近租了一家小车间,加工智能手机屏幕。

“深圳有我需要的一切:客户、材料、技工和知识。”这种组合让无人机生产商大疆创新成为投资者的宠儿。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该公司从一家初创企业变成了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

“这是首次由一家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全球市场,”该公司发言人、来自德克萨斯州的Michael Perry表示。他预计该公司将卖出全球超过一半的私人无人机。Perry一年半前加盟该公司时,该公司办公面积是3个楼层;如今已经有11个楼层。

股市上涨

在位于市中心的深圳证交所门前,大屏幕上滚动播报着股价,满眼的红色说明这一天中国股市又涨了。这个证交所的基准指数过去12个月上涨超过一倍。

在城西的前海,新兴的金融自贸区里的企业享受着特殊待遇,可以从香港借入人民币资金,利率比内地银行利率低很多。

根据一份官方报告,这里每个工作日平均有100家新企业注册。中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建立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份,李克强在这里按动按钮发出了首笔贷款。

富士康的机器人

对于深圳传统的制造业,它们面临升级换代或者变迁到地价更便宜的内陆地区的选择。在城郊的龙华,深圳最大的雇主富士康为苹果、微软和索尼等企业生产各式产品。这里曾经独家生产苹果iPhone和iPad,但如今,其深圳员工规模已经从5年前的35万减至20万,部分装配线已经转至郑州和成都等地。

留下来的很多岗位都需要更高技能。这里的团队负责开发机器人,并为其他工厂培训机器人操作工人。工厂工人接受再培训,成为软件工程师或者动画设计师。

“虽然劳动力成本更高,但你得考虑这里的劳动力质量也更高,”富士康发言人刘坤在厂区一个小餐馆的太阳伞下接受采访称。

广告印刷公司TCK Printing的总经理Feng Wanzhi不得不将她的工厂搬得越来越远,如今落户于布吉镇联创科技园,距离新的平安大厦超过10站地铁。她抱怨说,同行竞争、价格下跌和工资上涨挤压了她的利润率。

也许最大的变化是新的归属感。年轻女性驾驶着Mini Coopers,嗖嗖超车奥迪SUV;双玺花园这样的豪华公寓地产项目每平米售价达到20万元(折合每平方英尺3,000美元)。

别的地方

“深圳没有外来人的概念,因为所有人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深圳市远恒佳教育集团副总裁宋利丰表示。该公司在深圳经营私立学校和十几个幼儿园。

2014年,深圳市小学入学数量首次超过北京。这是中国一线城市中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市,去年平均年龄只有34岁。

“我记得这里还只是田地和山野的日子,”今年40岁的冯志峰(音译)表示。这位室内设计师兼餐馆老板1995年求学来到深圳。

在蛇口的海滨,冯志峰的餐馆供应松露烤鸭和澳洲红酒。而在70年代,这里曾是难民乘坐小渔村逃难香港的地点。

在深圳,有一点没有变:人们依然感觉这里是中国的特区。在这里,做事方式不一样。

“深圳最大的优势曾经是政策,在中国其他地方不可能做到的事,你在这里可以做到,”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表示。“这个优势已经完全没有了。对深圳而言,新的优势就是人,年轻、有野心、热爱这个城市的人。”
202  Local / 媒体 / 上市公司换个马甲就涨停 20年股龄老股民已目瞪口呆 on: May 12, 2015, 03:39:21 AM
     匹凸匹、中国巨石、神州高铁、洲际油气、天神娱乐……换个"马甲"就涨停匹凸匹、中国巨石、神州高铁、洲际油气、天神娱乐……没错,这些都是A股上市公司的简称。股民们纷纷感叹,上市公司更名已经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
  昨天,更奇葩的更名就发生在多伦股份和特锐德身上。多伦股份发布公告称,将立志于做中国首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因此将公司名称更名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公司还获得www.p2p.com域名的使用权。而特锐德则将全资子公司"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昨天,这两只更名股全都"一"字涨停。
  如今,上市公司流行"换马甲",改个名字就能涨停据记者通过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仅去年下半年以来,除去被交易所"摘星戴帽"等原因改变股票简称,多达89家上市公司已经更名换姓。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上市公司更名并不是企业主业变更后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披上"高大上"的外衣,赢取市场关注。
  "这年头,人靠衣装马靠鞍。上市公司也靠更名来博得市场眼球。"昨天,有着近20年股龄的李先生告据记者,早在10年前,随便说出一只股票代码,他都能快速地说出股票名字。但现在,别说是新上市的股票,就是一些老上市公司,名字变得已经让他目瞪口呆了。李先生一边说,一边敲出了中国股市的"元老"--爱使股份(600652)的代码。作为上海市场的老八股,爱使股份今年3月也顺应改名大潮,正式更名为"游久游戏"。
  此外,今年高铁概念格外火爆,在成功收购了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产后,宝利来(000008)就迫不及待地更名为"神州高铁"了。尽管目前的名字看上去那么"高大上",但老股民都知道,这家公司之前叫过"深锦兴A"、"亿安科技",还曾经是有名的庄股。
  事实上,公司名字变更、股价便大涨的"更名行情"并不新鲜。去年12月23日,开元投资公告称,拟将中文名称变更为"西安国际医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月13日,公司证券简称正式变更为"国际医学"。而自宣布更名以来的那一个月,开元投资的累计涨幅超过50%。
  此外,远东股份(000681)更名为视觉中国,远东电缆(600869)更名为智慧能源,熊猫烟花(600599)更名为熊猫金控后,均产生了一波轰轰烈烈的"更名行情"。
  "改名也要审批,报备,很麻烦,不过有些改了会吸引大家的眼球,起到广告作用,带动股价上涨,公司还是会去更改。"昨天,一位券商投行人士据记者表示,"通常来说,因重组带来的更名,市场炒作延续的时间会长一些。而一些公司在主营业务没变的情况下,经营策略方面做出调整,将来股价表现如何还要看调整的具体效果。"
  ■出镜
  那些奇葩的更名公司
  "深达声"-"零七股份"深达声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股票代码--(000007)。2010年2月16日,深达声任性地摇身一变,零七股份(000007)诞生了,很多股民误以为跟英国赫赫有名的电影《007》有关,但事实证明,真的没关系。
  网友点评:这样的代码这样的名称,绝对是沪深两市最帅的马甲。
  "熊猫烟花"-"熊猫金控"一直主营烟花的熊猫烟花,去年执着地搞起了互联网+金融,并在今年果断地把名字改成了"熊猫金控",并因此遭到上交所两次问询。
  网友点评:不做炮仗了吗?不好好放炮,连上交所都看不下去了。
  "湘鄂情"-"中科云网"湘鄂情这个赫赫有名的餐饮公司,在中央八项规定出来以后,日子愈发不好过了。于是,其从环保到影视,再到新媒体,转型动作让人应接不暇,最后正式更名中科云网。
  网友点评:一个抡大勺的厨子,突然转型做互联网大佬,不但让投资者没有信心,也让"整个团队都蒙了"。
  "中国玻纤"-"中国巨石"中国玻纤公告称,为充分利用"巨石"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名称拟变更为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更名后,股价连续大涨。
  网友点评:竟然不是中国巨硬?要不然可以跟美国微软对着干了。
  "捷利股份"-"中国中期"几年前,有一个股票叫捷利股份,听这名字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干啥的。后来,公司倒腾一番,改了一个特霸道的名字--中国中期。从此以后,但凡和期货搭点边的利好,它就一通乱涨。
  网友点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被"期货第一股"忽悠太多了。
  "海隆软件"-"二三四五"今年一季度最牛的个股之一。3月13日,"海隆软件"正式更名为"二三四五",股民说,一周就周一到周五五个交易日,这股票占据了四个交易日,它不涨谁涨?
  网友点评:前面加个一才是神改名。
  "宝利来"-"神州高铁"亿安科技在庄股时代曾经名动江湖,后来这只股票叫做"宝利来",而今年,在收购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产后,它的新名字叫做"神州高铁"。
  网友点评:怎么感觉中国中车是给神州高铁打工的?

     北京晨报 王洁
203  Local / 媒体 / 互联网合并常态化,是悲是喜? on: May 12, 2015, 03:37:09 AM
4月17日58同城正式宣布与赶集换股合并,按照其官方说辞,合并后的公司市值将突破100亿美金。

抛开什么“减少营销成本”、“协同双方业务”、“共同做大本地生活市场”不谈,姚劲波为什么着急合并、杨浩涌为什么放弃独立上市?我想目的就是这个“100亿”,以及潜在的“200亿”、“300亿”。双方都不愿意看到因为互相扯皮拖后腿,而被其他本地生活玩家弯道超车(最近美团与点评已经进军到家服务领域)。这种合并折射的一个大背景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轰轰烈烈,催生了以O2O、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大量新机会,巨头的护城河不再牢不可破,行业前几名合并能迅速催生一家体量不小的公司,规模甚至比肩巨头。

合并真的会上瘾

除了本月58与赶集合并外,近几年选择合并的中型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2012年流血上市的土豆与优酷合并,2013年百度全资收购PPS并将其与爱奇艺合并,2014年腾讯剥离电商业务将其与京东合并,2015初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而传出合并流言的还有搜狗与360搜索,美团与点评,甚至还有搜狐与新浪。这些合并中国互联网的过去少有、传统行业少有、硅谷也少有,而且其一个鲜明特点是双方在体量上虽然有差距,但至少是同一个量级的玩家,即使是相对弱势的一方也完全有独立IPO的可能,甚至有的合并之时已经上市,例如土豆。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频繁合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合并背后的动机

1,业务互补

合并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公司业务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合并来解决弥补。回头看以上几家公司,58同城与赶集合并,不仅有效节约了营销投入,还有利于其专注精力从信息平台向交易拓展,比如58的到家、招聘,赶集的租房、汽车,行业的剧变使得58与赶集的对手不再只是对方,而是各种O2O细分领域的玩家;滴滴与快的也是如此,由于尚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合并后不仅可以减少补贴规模,还能专注于出行领域的其他场景的拓展(比如拼车、顺风车等);京东与易迅合并,则可以获取微信入口继续保持用户的有效增长,而腾讯则顺势剥离了不赚钱的电商业务,优化其财务报表的利润率;至于优酷土豆、爱奇艺PPS的合并,则是因为视频行业版权高企、流量严重依赖搜索、自制偶然性太大、宽带烧钱等因素,不得不抱团取暖。

2,资本推动

很多时候,或者说绝大部分时候,资本才是推动企业合并的第一作用力。尤其是对很多尚未上市的企业,上市也许是创业者的目的,但退出才是投资者的目的,一旦一家企业创始团队股份被稀释过度,那么很容易成为资本的附庸,被资本意志左右。土豆当年与优酷合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豆的大股东IDG的推动,虽然IDGA轮就获得了土豆1/3股份,但以当时土豆处于竞争劣势的状态,再不合并4亿多美金的市值将会继续走低,所以IDG章苏阳一手促成了优酷土豆合并,即使王微并非那么情愿。京东合并易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腾讯受易迅拖累严重,管理层想尽快剥夺这块拖累利润率的业务,虽然易迅CEO卜广齐希望借腾讯支持继续死磕京东,但并无力左右大局。

3,新对手出现

咦,58与赶集的对手不正是对方吗?从某个角度看是的,但其实双方的对手不再是彼此,而是美团、大众点评、河狸家、阿姨帮、功夫熊这些新玩家。最近美团和点评已经切入了上门O2O领域,而河狸家、阿姨帮为代表的上门服务早已将多个细分领域瓜分。58和赶集的流量受困于其平台服务的低频性,本身就不如美团和点评,所以不得不重视这几个新对手。

综合上面三点。一方面是公司业务层面,同行之间与其相互撒钱竞争,还不如合并双赢;另一方面,创业公司早不是创业者的公司,投资者越来越多在背后推动双方合并,尤其是在竞争双方都在浪费同一家投资者的钱大玩补贴大战的时候,不知道投资者心里是何滋味。总之合并后的公司不仅节省了大量营销投入,还补短了自身劣势,本质是双赢的局面,当然这对合并劣势一方面的创业者的情怀是一种打击,但谁都别跟钱过不去。

巨头依赖症降低

如果你仔细观察,近年一众中型互联网公司甚至创业公司,其对BAT的依赖已经降低很多了。而巨头对创业公司的影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巨头抄袭,创业公司挂掉,典型的时期就是04-11年腾讯在PC端的大肆抄袭、批量复制的年代;第二阶段:巨头抄袭无效,选择投资控股,典型时期就是近两年BAT对一众中等规模公司的投资入股,巨头自身涉及的行业有限,所以拿资源对换股份,而创业公司也是痛并快乐着与巨头结盟;第三阶段:巨头无力,创业公司独立性增强,代表性的企业就是京东、美团、58等崛起,虽然其仍然有BAT的股份,但自身独立性非常之强,这些公司也数次表达成为下一个巨头的意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对BAT等巨头从“紧张害怕”到“不屑一顾”的转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战线太长,巨头无力顾及

之前基于PC端的互联网产品基本是上工具类,包括播放器、浏览器、下载器等等,但现在的创业项目基本上都是线上结合线下,而且领域过于细分,这就不是巨头随便拉几个产品、技术、运营做完然后借流量一推就能搞定的事情,移动互联网以及其对传统行业的侵蚀,使得创业的领域战线太长,巨头根本不可能全部顾及,比如出行领域就是打车、专车、拼车、顺风车、代驾等创业公司,巨头不可能全部涉及。

2,融资遍地,创业不差钱

天使轮都可以上千万了、A轮B轮相差只有几个月、成立没多久就估值上亿了.......这就是当下互联网创投市场的现实,创业公司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具有一定体量以及已经建立护城河的中等规模公司。京东上市前融资7轮,手头有数亿美元现金,这比一般的上市互联网公司还有钱。所以,“不差钱”使得这些公司有信心对巨头说不,而选择一条更符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3,用户自觉,流量不值钱

前些年,流量引导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款产品的生死,比如360浏览器,就是典型的流量产物。但现在变成了用户自觉的时代,用户自觉的意思是当下互联网新产品、新模式教育用户的成本越来越低,因为更多的用户有主动发现、使用、传播新鲜玩意的欲望,毕竟互联网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小公司获取流量的能力增强,这就使得巨头的流量不再如以前那么值钱。当然这或许是术业有专攻的因素,不一定有流量就能做好任何事。百度做电商、腾讯做搜索、京东接入微信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合并或许是件好事

还是那个永恒的话题,如何打破BAT对中国互联网的垄断?合并或许可以。合并能最快的优势互补、实现规模扩张,最后形成1+1大于2的效果。这对于创业者的借鉴意义就是在当下传统行业全面互联网化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几乎,如何判断谁才是你真正的敌人和朋友,与其与同行火拼最终两败具伤被巨头收购,不如选择合并大步快跑。合并或许不失为即独立上市、巨头收购后的又一种发展路径选择。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80.shtm
204  Local / 媒体 / 中美移动医疗大不同,你知道几点? on: May 12, 2015, 03:21:26 AM
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可谓齐头并进。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联网公司,中国占据4席,美国占据6席。而在移动医疗/数字医疗领域,中美差距却比较大。比如,在美国,该领域的上市公司不下十家(比如Athena Health,Epocrates,Castlight),中国尚无一家。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这个领域,中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不同呢?

在用户方面,中国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把患者或健康人当作业务的中心;而在美国,为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服务的企业却是三分天下。中国医疗的主要瓶颈是患者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所以试图通过互联网打通这个“途径”的公司不少。而在美国,患者获得医生的服务不难,最主要的问题是费用高昂、效率低下。而对于美国的医生和医院来说,如何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提升医疗质量,也是刚需。因而,为之服务的企业很多。

医疗系统发展 中:注重提供就医途径VS美:注重医疗质量提升

在中国,移动医疗企业都爱采取“平台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构建患者、医生、医院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医生-患者或者医院-患者之间的“嘀嘀打车”,解决患者信息不对称和就医难问题。而美国则更多地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比如,2014年全美融资额最高的几家医疗互联网企业,NantHealth(1.35 亿美元)、Flatiron Health(1.3 亿美元)、Alignment HealthCare(1.25 亿美元),都有这个特点。总的看来,中美还处在医疗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更注重于提供就医途径,而美国则注重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控制成本。

医疗服务的价值链 中:“桌下规则” VS美:流程透明

医疗服务的价值链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很长。价值链的上中下游有没有良好的整合和互动,是移动医疗商业模式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中国,医疗服务的价值链涉及的成员很分散,很多价值传递还在“桌子下面”,缺乏良好的信息交互的途径。而美国则已经基本实现了端到端的整合。例如云端电子病历服务商Practice Fusion,提供了从医生转诊、在线诊断报告查看到开具处方的整合。探求背后原因,美国医疗服务部门的私有化程度高,进入的政策门槛较低,因而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得以蓬勃发展,而中国医疗体系归政府所有,较为分散,所以整合起来存在很大困难。不过,这些差别也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和移动医疗创业的机会。

技术方面 中:技术移植VS美:技术革新

在技术方面,中国创业企业大多应用现有成熟技术,从其它垂直领域移植到医疗行业。而美国企业则比较多致力于实现技术方面的真正革新。比如,前文提到的Nant Health,在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数据(例如电子病历、基因组数据、临床试验),如何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并提供反馈,以及在移动设备上高速传输大数据量数据,都有不少技术突破。而在这个领域的创新方面,中国的移动医疗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商业模式 中:患者支付VS美:多方支付

跟中美医疗体系价值链有关,中国移动医疗企业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成熟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很多企业尝试患者直接付费的方式,但患者的支付意愿和能力还有待验证,医药企业的E-marketing模式也有天花板。而在美国,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医院和医生诊所都是支付者,患者个人付费的情况反倒很少见。

保护隐私方面 中:安全隐患VS美:隐私保护

在美国,保护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移动医疗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很多创业企业都会按照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的要求来做。比如,在公司设立首席合规官,员工进行HIPAA培训,隐私信息加密等操作。中国因为该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用户习惯、价值链等因素的差异,中美移动医疗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较大的不同。盲目照搬美国移动医疗的产品及服务,在中国很可能因为“水土不服”。现有的很多移动医疗的产品都把目标客户定位于患者,努力搭桥。而笔者认为,在中国,如果不解决高质量医生数量少、相对效能低的问题,无论蛋糕怎么切,还是会不够。在医患供需严重不匹配的市场,医生用户才才是移动医疗业务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来源。切入医生这一细分市场,为医生提供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在对患者的医疗服务和其他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增加产出,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服务供给,进而服务更多的患者。

作者:张遇升,医学博士,移动医疗观察家 | 来源:动脉网
205  Local / 媒体 / 握有“奇酷”商标,周鸿祎会大意失荆州吗? on: May 12, 2015, 03:20:13 AM
精明者莫过周鸿祎。

日前,在360联姻酷派后的首场手机品牌发布会上,周鸿祎现场公布了新手机品牌“奇酷”,美其名曰“好奇心改变世界”。

但实际的情况是,奇酷的域名qiku.com多年前就已在周鸿祎手中,且360前几年就已对奇酷商标进行了一些布局和保护。

换句话说,由于360或周鸿祎很早之前就已经布局了奇酷商标和域名,所以在手机品牌打造上,仅此一项,360就能省去较大的硬成本。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还能折抵360在新公司中的部分出资,由此可见,周鸿祎的精明之处。

故事本来到此就该结束了,但围绕奇酷商标在手机品类上的最终归属,一些业内人士提出由于“奇酷”商标与他人在先注册的“酷奇”商标近似,有可能最终无法获得奇酷商标在手机类别上的核准,甚至可能面临改名的风险。

那么, 360在商标保护上是否存在漏洞?周鸿祎会不会大意失荆州,最终无法拿到奇酷商标呢?而奇酷手机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保护意识:累计申请1587件商标 360商标意识不差

Qiku.com的域名注册信息变更记录显示,该域名最早注册于2001年11月15日,并于2007年6月7日发生过一次变更。最新的Wohis信息显示,qiku.com的域名联系人为奇虎科技。由此推断,周鸿祎应该早在2007年就获得了qiku.com的域名。

而商标局网站(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5月11日,“奇虎系”已累计申请商标1587件,小米已申请商标1104件。

显然,从商标申请保护规模上来看,360较小米多43%,大幅领先小米。不过,奇虎系公司最早成立于2007年8月13日,而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3日,较360晚了近3年。因此,小米在商标保护上的重视程度和成果并不输于360。

其中,“奇虎系”的商标申请主体包括:奇虎科技、奇智软件、奇虎三六零、奇虎测腾和世界星辉等关联公司。而以奇虎科技为申请人的商标申请约占“奇虎系”商标申请总量的91.8%。

从申请意识看,小米最早提交的“小米”、“mi”、“小米手机”商标申请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4月21日,也就是在小米公司成立满1个月时,就提交了商标申请。

而华为最早在2005年4月21日就在9类“电话机等”申请了“荣耀”商标,随后于2012年在9类“手提电话等”追加了商标布局。

如今,360早在2006年9月8日就已申请“奇酷”商标,而在定名新手机品牌时使用“奇酷”,360或周鸿祎的精明可见一斑。

“奇酷”现状:“奇虎系”已申请5件奇酷商标3件获核准

商标局网站(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5月11日,累计已有15件“奇酷”商标申请,涉及8家单位或人。

“奇虎系”下的奇智软件已申请了4件“奇酷”商标,类别包括35类、42类、9类和38类,其中,9类、38类和42类的3件“奇酷”商标已获核准注册,所涉商品或服务保护类别包括“仪器相关”、“设计相关”和“通信相关”。

此外,奇虎科技还申请了1件9类的“奇酷qikoo”商标,申请保护的范围包括“网络通讯设备、智能手机”等,商标状态暂处于“等待驳回复审”。

简单说,“奇酷”商标的争夺并不激烈,且360此前已经有所布局和保护,从策略上来说,与其选择一个新品牌,重新布局和保护,不如从已有品牌保护库中选取一个做深度保护,更为省事和划算。

“奇酷”归属:在先商标“酷奇”会否影响“奇酷”商标核准?

商标局网站(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显示,由韩通株式会社2005年7月22日申请、2008年6月7日核准注册的“酷奇”商标,与360拟用于手机类别的“奇酷”商标,所用文字相同仅顺序不同。

由于韩通株式会社已获核准的“酷奇”商标保护类别范围涉及“便携式通讯设备”,不论是处于“等待驳回复审”中的“奇酷qikoo”商标,以及后续360可能已提交或将提交的“奇酷”、“qiku”、“奇酷qiku”、“奇酷手机”等商标,都可能因与韩通株式会社的“酷奇”商标相同或近似,核准过程一波三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360或周鸿祎就一定无法获得手机类别上“奇酷”商标的核准注册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首先,在商标组成相同或相似的情形下,有同类别中共存的可能。比如在小米公司的“mi”商标中,江苏海达眼镜有限公司2004年6月22日申请、2006年9月28日获得核准注册的9类“mi”商标类别中包含“眼镜”,重庆麦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2006年10月16日申请、2009年8月28日获得核准注册的9类“mi”商标类别中也包含“眼镜”。

其次,如果类别不同,“奇酷”可能不会构成对“酷奇”的混淆。韩通株式会社持有“酷奇”商标,保护类别涵盖“便携式通讯设备”。但在实践中,“便携式通讯设备”与“手提无线电话、手提电话、可视电话”等电话类及“手机、智能手机”等手机类虽属同一大类,但并非属于同一小类。

换言之,在韩通株式会社“酷奇”商标申请保护的“便携式通讯设备”之外的“手提电话、手机、智能手机”,360或周鸿祎的“奇酷”还是有可能获得核准注册的。

其三,从滴滴系列商标纠纷看,未来奇酷手机的品牌知晓度也会影响到360或周鸿祎能否获得“奇酷”商标核准注册以及是否构成对韩通株式会社“酷奇”商标的侵权。

众所周知,在海淀法院审结的广州睿驰诉小桔科技侵犯商标权一案中,海淀法院认定“滴滴打车”所属服务类别与广州睿驰获得商标注册的“嘀嘀”不同,且公众不会混淆两者之间的商品或服务,所以,认定滴滴打车未侵犯广州睿驰“嘀嘀”商标专用权。

当前,不论是在商标审查核准环节还是司法诉讼环节,产品或服务的知晓度以及公众会否产生混淆,是商标局、商评委和法院认定异议或侵权的核心所在。

如果奇酷手机未来打不开市场,无法取得较高的知名度或占有率,奇酷手机的商标风险将会大幅上升,但如果奇酷手机通过持续的市场投入,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占有率,即使与韩通株式会社“酷奇”商标类别相同或相似,也依旧能取得商标核准。

发展前景:奇酷手机未来可能取决于“老友价”有多低

换句话说,360或周鸿祎能否拿到“奇酷”手机商标可能很大程度取决于奇酷手机未来的发展情况。那么,奇酷手机还有多大机会呢?

诚如周鸿祎在发布会上所言,智能手机已经进入“血海”竞争阶段。小米抢跑5年靠“粉丝经济”崛起,随后华为、中兴凭技术实力追赶反超,而智能手机新玩家乐视则通过公布“成本清单”号称要实现“硬件免费”。

显然,留给360或周鸿祎可用的“营销利器”已不多。或许只有曾经的360特供机用户以及数量庞大的360安全用户有可能成为奇酷手机逆流而上的机会。

通过给这些用户定制“老友价”,以前瞻的技术应用和更低甚至免费的价格杀入智能手机市场,奇酷手机或许还有一搏。

否则,奇酷手机的发展前景难言明朗。

作者:李俊慧 | 来源:iDoNews专栏
206  Local / 离题万里 / 陌陌为何大变脸 on: May 12, 2015, 03:19:14 AM
陌陌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领域的胜利者,对是胜者,尤其对于微信而言。这家伙简直非凡,成就了多少人想在社交领域,不被腾讯打倒的梦。面对强大的腾讯他做到了,并且在某些领域是领先的是独到的。

而现在早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并已经大肆宣传,稳固阵局的陌陌,开始变脸了,开始革自己的命了。就在不久前陌陌推出了最新的6.0。作为整数版本号一般会迎来比较大的更新,但是陌陌这个更新是非常大的,如同整容的angelababy——变脸。

陌陌可以说在陌生人交友领域是独占鳌头,那他为什么就革了自己的命了呢,这要从陌陌有什么变化说起,在最新的版本中,陌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把他之前最重要的版块,附近的人的位置权限降低,由第一层级变为第二层级,取而代之的是附近的留言。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最新引入的聊天室版块并且是第一层级。最后一个大变化就是引入了一定的“条件标签”。也就是对行业、家乡、住址、学校、工作地、兴趣这几个维度进行适当的匹配。

这些变化绝对是革命级的,几乎完全改变了自己曾经的设计方式。一般对于这种用户级别的软件是很少有这样大改变的,那么陌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陌陌自己的表述是因为发展,已经影响了陌陌最初的发展意图。一个陌生人交友工具因为用户群巨大,最重要的附近的人一项,被拥有其他意图的人占满,已经严重的变成了“桑拿同城”、“附近的微商”。这严重的违背了陌陌的意图,属于发展中出现的意外。

随着这些东西的增多,用户活跃度变得低了。你抛出去一个招呼,对方会飞快的回复,可是回复的内容完全不是你想要的,如同去一个party,结果都是卖面膜的。看见心仪的人满心狂热要去搭讪,说了一句,你好。结果人家回头对你说,买面膜吗。顿时狂热化作沉默。如果你客气的说,小姐,你好,对方可能会说对的我是。当一群人无法通过陌陌结识新的朋友;当一群人的陌陌个人首页高挂不闲聊的牌子;当一群人都开启了隐身;当一群人屏蔽了群消息;当一群人熟识了之后就去了微信。面对这些变化显然是可怕的,陌陌顺势成为微商第二平台,桑拿第二平台。走在了服务O2O与微商的前列。可是这不是陌陌了。

于是陌陌改版了,大变脸了。陌陌想用这一系列的改变,重新寻回他当初陌生人交友的使命。陌陌把留言板放在最前,代替了附近的人,不再以人以脸为一切的开始。陌陌把留言加入你之前填入的那几个信息维度。这样促使你认识新朋友,并且留言板,更方便开始对话,因为有开始话题的内容。陌陌还开启了聊天室。聊天室是一种古老的东西,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被陌陌复活了。陌陌启用聊天室板块,是为了近一步方便大家社交,有话题,有人群,并且采用20人的小型规模,这样十分有利于沟通。不同于组群的是聊天室更有公共性,任何人都可以随来随走,完全开放,完全陌生,其实陌生和开放是对等的,这种陌生人交友就是应该这样开放的,也就是第一步,而组群就是之后的步骤了。这样也更符合陌陌,陌生人交友的理念。

人们总是拥有交友意愿的,在各种基本生理需求都可以满足的和平年代,交友的需求被更大化,但是因为生活习俗、生活习惯,大多数人总是想交友,但是难以开口。这就是陌陌致力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个伟大的行为。但愿陌陌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夏夜 | 来源:iDoNews 专栏
207  Local / 媒体 / 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真不是万能的 on: May 12, 2015, 03:18:30 AM
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所有这些互联网时代的著名言论和概念,都让传统行业既迷茫又兴奋:迷茫于是否以及如何求助互联网;兴奋于终于有了解决各种行业问题的大救星。

一时间,医院诊所、律所等等开始进军互联网,开了公众号等,把网站的信息再搬运一遍,安排一个客服管理后台,定期推送文章,做好各种服务的自动回复指南;移动支付也完成开发,线上采购健身卡、购物卡,交钱环节从柜台、电脑变成了手机。满怀一腔热忱,组建专门的线上团队,整装出发之后——咦,为什么没有变化?钱和人都打了水漂?互联网也不那么灵嘛。

这里,需要厘清两个概念。

首先,将传统的运营模式加一层互联网的壳,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化”。开公众号、做移动站、开发app——这些都只是增加了一条到达用户的渠道。对比原有传统行业模式,未发生任何变化。如果这些渠道够精准,还可以看作是对业务拉新的有效途径;如果并不精准,那确实只是打水漂。

对传统行业而言,在执行上“互联网化”之前,应该先去理解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行业思维的区别,并将互联网的优势融合或改进原来传统模式,从而扩大价值。例如,互联网服务的精髓:注重用户体验;互联网工具下的效率最大化;工具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等等理念,如果能有效与传统模式的资源相结合,在原有业务基础上,一定能找到突破点。

其次,即使将互联网思维和原有的传统业务模式有机结合,也未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最大价值之一,在于提升效率,从而实现成本节约、资源优化配置等变革。如果传统行业的痛点就是效率低下,那么互联网能够对传统行业起到根本性的结构变革和业务提升。

如果传统行业的问题根源并不在于“效率”本身,那么很难用互联网去解决问题。例如,医疗行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资源不足,互联网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却无法从根本解决根源不足,当利用率最大化时,仍然供需不平衡,那么,互联网也并无更多技可施;健身行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行业,忙时忙死,闲时闲死,而成本却一直在持续——是不是可以用互联网解决效率问题?

答案仍然是“未必”,因为健身场所的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健身需要业余时间,而所有人的业余时间是基本重合的,很难做到区别时段健身,除非做到所有行业和机构错时上下班。互联网无法解决;也许任何人都无法解决。

在有些生活服务领域中,互联网可以构建全新的模式,例如滴滴解决出行;但在更多的传统行业领域,互联网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全新的手段。不假思索盲目跟风,也仅仅是增加了一种手段而已;手段使用不当,则更是事倍功半。

作者:泉四 | 来源:iDoNews 专栏
208  Local / 媒体 / 国外互联网企业为何在华总是“水土不服”? on: May 12, 2015, 03:17:56 AM
中华英才网被58同城收购的传言飞了几天后,终于落地。背靠58赶集这棵大树,中华英才网是否能走出没落的颓势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外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互联网行业遭遇的又一次滑铁卢。不幸的是中华英才网,这个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并称中国三大招聘网站的互联网企业,遭遇了两次。

中华英才网的遭遇是国外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遭遇滑铁卢的一个缩影。在中国,这些高档大气上档次的“老外”经常风风光光而来,灰头土脸而去。

中华英才网国际化道路“一波三折”

上一次是2013年初,美国在线招聘巨头Monster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将中华英才网“甩给”了爱尔兰尚龙集团。而之前,为了得到中华英才网,Monster付出了2.43亿美元的代价。短短两年后,爱尔兰人也撤出了中华英才网,将它彻底地留给了中国人。

Monster是美国在线招聘巨头,全球最大的专业招聘网站,也是全球最大的招聘服务供应商。然而,因对赌协议收购中华英才网却成为它少有的败笔。据知情人士透漏,收购英才网后的最初几年里,Monster虽不情不愿,但也为了改变中华英才网的尴尬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换高管层,进行网站改版。由于Monster的急于求成,动作过于频繁,导致中华英才网很多政策、想法无法落地,走向下坡路,2009年、2010年全面被智联超越,到2012年销售额和流量已远远落后对手。

痛定思痛,Monster在2012年决定将其在美国的系统全盘照搬到中华英才网。但这次全面更换后台系统,全面的改版却给中华英才网带来直接的灾难和崩溃。在2012年上半年,Monster不顾中华英才网的实际和中国招聘市场的现状,强行套用其美国系统,推行改版,造成了后台和前台的不兼容,系统不稳定,用户使用不习惯的一系列问题,使中华英才网流量大幅缩减,致使用户大量流失。这件事直接促使了Monster加快了做出甩掉中华英才网这个包袱的决定,并导致当年轰轰烈烈的员工和高管对峙。

Monster在中国的失利,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决策失误,属于人祸。网上有中华英才网匿名人士透露,那些年,Monster对中华英才网投入甚少,对中国市场研究不够,生搬硬套其美国模式,是造成后来局面的根本。

尚龙集团号称是全球发展最快的网络招聘集团,目前业务遍及全球四大洲,在全球27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旗下拥有超过500个活跃网站。但至今,其主站Myjob.com页面依然十分简陋,名气不大。中华英才网内部员工透露,被收购后,尚龙集团从Myjob派来了相当的管理人员,但中华英才网留下的老员工认为这些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混乱,对业务整合效果不理想,业绩不理想。这些或许是尚龙集团脱手中华英才网的主要原因。

外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目前来看,外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还没有一家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几个案例。

eBay。2001年,eBay已是全球首屈一指的C2C公司,易趣则是当时中国电子商务C2C领域的老大。2002年3月,eBay收购了易趣33%的股份。2003年5月,马云开始筹建自己的C2C交易平台——淘宝。针对中国市场,两者采取了不同,甚至是对立的做法。

eBay对卖家收取费用,而淘宝对卖家始终免费,对增值业务收费;eBay阻止卖家与买家私下沟通,以确保不会流失交易佣金,而淘宝则鼓励买卖双方进行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称;eBay主打二手商品拍卖,而淘宝二手商品则从来不是主营业务;eBay缺乏交易担保手段,而淘宝的支付宝担保交易,则消除了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不信任感……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亚马逊。亚马逊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网站,2004年亚马逊收购中国卓越网,开始进入中国。但是多年来,其对卓越网改变一直非常缓慢,2007年卓越才改名为“卓越亚马逊”,2011年更名为“亚马逊中国”。

这些年里,亚马逊在中国一直不温不火,知名度赶不上京东这些本土电商。综合来讲,亚马逊目前被人诟病的主要有这样几点:埋头技术,营销羸弱,对中国电商市场判断后知后觉;页面设置照搬西方模式,产品分类、显示不符合中国消费者页面阅读习惯;物流速度慢,赶不上京东等网站,在竞争中再度落后;启用外籍高管,中国团队与外籍管理层存在不信任,沟通效率低下;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传统技术强项上,面临阿里等本土电商的强力竞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B2C网络零售市场上排名第一的依旧是天猫商城,占50.1%;京东名列第二,占22.4%;而马逊中国仅占2.7%,排名第五。

……

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如雅虎、谷歌、AOL、Myspace等等,无一不是灰头土脸退出中国。如今,特斯拉、Uber也开始遭遇类似境地。对于Uber,最新消息是广州Uber多个办公地点已经关闭,但Uber软件仍在正常运营。成都Uber办事处也遭到了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舶来品”Uber成了互联网专车服务的最大受害者。而特斯拉也遭遇“滑铁卢”。马斯克在1月份公开承认,“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出乎意料的差”。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2014年在中国的进口量不超过5000辆车,远低于特斯拉总部给中国区下达的10000辆车的销售指标。

为何总是遭遇“滑铁卢”

如此众多的外国互联网公司在华遭受失败,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总体来说主要是对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估计不足,市场研究不足,导致的“水土不服”。

一、对中国市场研究不够深入。

对外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有着很大的特殊性。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非常庞大,城市人口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甚至超过西方国家,外国巨头来到中国往往会面临很多本土友商的竞争,这些友商往往具备很多他们没有的优势。比如,对中国消费者的天然的了解。比如,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中国消费者大多钟情于免费的互联网模式,国外盛行的收费模式在中国没有市场,eBay的失利很大程度源于此。比如,由于物流业发达,中国消费者对物流要求很高,外国人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总是那么急躁,总是希望上午下单,下午就收到货。再比如,外国企业对中国政策研究不够深入,某些企业屡屡触犯中国政策红线。这些都导致外国企业的不适应。

二、本地团队权力过小,中外双方存在不信任。

综观从Monster到亚马逊,再到谷歌,都存在着国外总部对本地团队授权过小的情况,总是希望中国公司完全西化。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与激烈竞争,如果任何事务,比如政策、营销、产品、数据中心配给、用户界面等等都需要经过总部认可才可以执行,就会在时效性和执行力上大大落后于中国的本土企业,本土团队在运营企业时感到时时受限,不能针对中国市场展开本地化的应对战略。同时,这些国外巨头将他们的运营管理模式从国外照搬到中国,在管理上也使得中国管理人员与外国管理人员之间不信任感加剧。

三、文化和习惯上格格不入。

从Monster到亚马逊,中国用户最纠结的要算是这些外国企业最引以为豪的页面了,由于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用户在使用时往往这个功能也找不到,那个功能也找不到,需要的功能也没有,用不到的功能一大堆,导致用户流失。Monster对中华英才网的改版,以及亚马逊照搬国外的页面设置,都被用户广为诟病。同时,中外工作人员由于文化差异,在沟通上必然会存在各种障碍,这使得很多政策难以执行。同时,对西方国家来说,中国这个国家既传统又新潮,在商业上,中国的管理和工作模式有其特殊性,某些方面还比较激进,而西方国家则较为传统。网上一个笑话就表明了这种差异:一位日本高管来到中国分公司,说我是个加班狂。可几个月后,他就无奈的离开了中国,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

也有不少科技企业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微软、苹果。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是非常大的,但他们还算不上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技术门槛要比互联网企业高的多,因此面对的竞争也要少的多。不过,他们的做法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参考。

总体来说,我认为一家国外互联网企业要想做到在中国能风生水起,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管理上中国本土化,给予中国团队足够的权力。由于中国文化、市场和营销环境的不同,导致中国管理者在企业运营方面与国外注定有着极大不同。在国外行得通的管理模式,在中国未必行得通,在中国玩,你就得按照中国的规则。前不久,领英(LinkedIn)中国总裁沈博阳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领英为什么找我来做中国区总裁,是因为我曾经创办过团购网站糯米网,有过成功的本土创业经历,同时也有过在跨国公司的工作和管理经验。

架构方面,我是中国区的第一个员工,作为全球副总裁直接向全球CEO汇报,下设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向我汇报,这在以往的跨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国分公司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二、在产品开发上启用“中国通”,开发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产品。想当初,微软为了在产品的汉化上做到入乡随俗,专门组建了中国人构成的团队负责产品的内核汉化,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国政府和高校进行紧密合作。而LinkedIn在中国产品开发方面,也不仅仅限于简单的汉化,而是聚焦于本土化,比如与微信、QQ邮箱等产品进行整合,接连推出微信内应用“领英名片”、与QQ邮箱绑定的“领英职业签名”等。

Evernote在2012年5月进入中国市场,官方设立了本地的团队并且取了一个新名字。同时,在中国的运营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服务,它断开了Evernote的国际版,在中国他的名称叫做印象笔记,启用了中国的管理团队。

三、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和相关规定。谷歌就是因为打着互联网开放共享的旗号,在这方面与中国政府对抗,最终不得不离开了中国这个大市场。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国外互联网巨头身上也存在,比如twitter、Facebook等,由于在内容方面得不到中国有关部门的认可,他们不得不被拒之门外。而反观同属社交产品的LinkedIn就不同,LinkedIn从来没有在中国被屏蔽。

因为LinkedIn严格遵守中国法律监管关于媒体内容的规定。对于删除政治敏感的内容,LinkedIn曾发布官方声明称,“确实存在一些服务的审查关系,而且,对于我们来说很清楚的是,为了保持我们在中国和世界所有会员的价值,我们需要移植中国市场关于内容的审查规定。”

作者:长弓 | 来源:iDoNews 专栏
209  Local / 媒体 / [20150512]比特币区块容量悬崖 on: May 12, 2015, 03:07:35 AM
本文将讨论通不通过扩大区块容量的方式提高比特币网络处理交易能力的一些提议,特别是Lightning网络(Lightning network)提议。但是这些讨论都是通用的,也适用于其它提议。

首先,介绍一下背景。

多年以前,中本聪对比特币源代码做了一项突然的修改。他人为地限制了比特币处理交易的能力,以此避免流氓矿工的恶意行为对人们造成不良影响(即区块过大问题),要知道在那时候使用比特币意味着需要使用缓慢和未被优化的客户端下载整个区块链。

这一区块容量限制(即每个区块容量上限是1MB)本应该被消除的。事实上,当SPV钱包(即普通用户不再需要下载区块链即可使用比特币)开发完成后,中本聪本人打算解除这个限制。

我知道中本聪的想法,因为在2010年末,我给他发送了邮件,询问此事。下面是他的回复:

一旦比特币的交易数量接近区块容量限制,一个更大的区块容量限制应该被制定,确保网络交易处理顺利进行。
最终当我们有了纯钱包(client-only implementation)时,区块链的大小就将不再重要了。在那一阶段以前,因为所有的用户仍然需要下载整个区块链才能使用比特币,所以如果我们能将区块的容量限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他所说的纯钱包(client-only)就是为安卓开发的比特币钱包、MultiBit、BreadWallet等。那时候还没有SPV(Simplified Payment Verification,简单支付验证)钱包这一术语,这是我在开发第一个此类钱包时提出的术语。

根据中本聪的最初想法,区块容量限制在几年以前就应该提高。但是,我们却一直将这项工作拖到了最后。根据我的粗略计算,比特币的交易数量在冬天会增长,在夏天停滞。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进行下去,在2016年冬季初,比特币的交易处理能力将达到上限,这一天也很可能提前数月到来。因为升级需要花费时间,所以我们需要现在就为提高区块容量上限做准备。因此,加文·安德森发起了这一讨论。

一些人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增加比特币的交易处理能力,避免改变现有的容量上限。这些人不是实干者(implementor)。我认为其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在本文我将解释它们为什么不可行。

最后,向那些不了解我的人介绍下我的背景。在过去的五年,我一直在开发比特币钱包,在这之前,我在谷歌工作近八年。其中三年时间在谷歌的地理团队(Geo Team),那时候我是世界上最繁忙网络的一名专业性能规划者(capacity planner)。就像现在一样,性能规划需要提前很久就开始做。在谷歌世界,因为我们需要制造实体的设备和建造数据中心。在比特币世界,因为升级需要花费用户的时间。所以,我对目前的困境并不陌生。

Lightning网络

什么事Lightning网络?它是一个老理念的最新名字:为了传输支付信息,在不同的低信任度的中介之间使用的支付通道。实际上,它是一个运行在区块链之上的清算网络。

这一技术的首要用途是微支付。但是,可以在客户端/服务器和服务器/服务器之间建立支付通道网络,使得双方之间可以进行快速、低信任的支付。

这样的一个清算网络应该比大多数清算网络要好,因为运行在区块链上的要求将保持中介的诚实。理论上,与比特币自身相比,它可以处理更多的交易,因为区块链只看到聚合的支付。

它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理念,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一家来自瑞典、被称为StrawPay的创业公司正在开发它。

StrawPay设计了一个被称为Stroem的协议。它定义了钱包、交易中心(hub)和商家如何交互,并在他们之间设置了支付通道。他们也开发了一个跨平台的图形界面钱包。

Stroem协议并不与Lightning完全一样,在一些技术细节上有不同之处。Stroem与现有的比特币协议一起工作,它详细说明了Lightning白皮书忽略的所有细节。

我欣赏StrawPay的开发者们,祝他们顺利。我认为Stroem有潜力使得微支付通道更加快捷和简单。它很可能会在比特币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使用它并不是必须的。

利用这种方法扩展比特币的处理能力并不是一个很好选择的原因有好几个。

第一个原因是,实施它所带来复杂性将危害到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

复杂杀死猫
 
人们关注仍未解决的问题,忽视运行良好的事情,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比特币社区成员倾向于担忧挖矿、交易所和支付处理的中心化问题。我们没有思考已经取得的成功,钱包市场取得了去中心化的巨大成功。

现在,可能存在数百种不同的比特币钱包,利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底层算法。没有一种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都在为争取用户而竞争。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用户只使用一种或者两种钱包,那么这些钱包就将成为比特币系统的守门人,可以随意改变比特币的规则。区块链将无关紧要,因为人们通过他们的钱包体验区块链。

开发一种比特币钱包并不容易。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我在过去的五年内,一直在开发bitcoinj(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钱包引擎”,多个比特币应用和服务的核心使用它)。但是,没有大型开发团队的个人仍然可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发出新的钱包。比特币钱包与HTML5不同,HTML5只能由大公司进行开发。比特币协议并不像看起来的那样简单,但是也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复杂。比特币协议的简单性是多种钱包并存的关键。

不幸的是,支付通道并不简单。特别是,一旦你引入Lightning提出的更加先进的特性,代码将更加复杂和庞大。有少数开发者创建了玩具版的支付通道,但是只有bitcoinj才是真正可用的产品。玩具版的支付通道没有考虑许多事情,例如文档、单元测试、用户界面整合、错误管理等等。玩具和真正产品的区别是:是否被用于为非技术人员开发的应用之中。

Bitcoinj中的支付通道被用于制作PayFile(让你可以对下载的文件按KB支付费用)和用于StrawPay中。StrayPay的底层是完全建立在bitcoinj之上的,它们的图形用户界面是利用了MultiBit HD钱包的界面。所以,我们知道StrawPay的代码可以运行。这意味着我们也知道开发它需要多少精力。幸运的是,大多数开发工作有公司资金的支持。

你可能会认为我会对明年夏季初每个人都将被迫实施支付通道的想法感到高兴。许多开发者可能得出结论:他们自己的代码将很快被bitcoinj/StrawPay取代,我将获得更多的用户。但是我并希望人们马上被迫使用我的代码。更多人的使用bitcoinj,也会给我带来开发支持难题,我不希望它有损于去中心化,即使分叉bitcoinj非常容易。开发者将怨恨被“要求”使用我的软件,这也不是我所希望的。

所以,如果我们使得开发钱包更加困难,那么钱包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StrawPay的开发者说:

我们有一个用Java写的库,钱包可以使用它,目前正在开发中。还没有对iOS钱包的支持。
即使拥有库,钱包开发者仍有许多图形用户界面工作和其它工作需要做。
最终,钱包市场可能只剩下几个钱包引擎,就像游戏行业的做法。但是,我们不需要加速这一不必要的趋势。它是不必要的,因为它在解决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比特币的核心技术可以扩展性能,不需要任何外部的帮助。
问题举例

引自Lightning白皮书: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广播一笔交易,对方(counterparty)可能盗窃资金。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指定的第三方发送资金的方法解决。一笔输出费用可以被加到交易中,以此激励第三方观察网络。
这类问题似乎太学术化,但是“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广播”可能是其它问题引起的,例如你的手机没电了,或者进入信号较弱的地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一个半可信(semi-trusted)的第三方解决…,但是这再次增加了复杂性。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极为快速的微账单,没有其它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忍受它带来的复杂性。对于我们能够避免它的情况,我们应该不使用它。

另一种问题:

当一方丢失数据时,对方有可能盗窃资金。
另一个问题:

可能有办法解决发送者和接收者被攻击的威胁,中介节点必须在线,并自动处理交易。出于这个原因,中介节点将面临风险,不应该在“热钱包”中存放大量比特币。
在长期中,具有更好安全性的中介节点将能够胜出,能够处理更多的交易量,因为它的费用更低。传统金融费用的最主要的一部分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对手风险–比特币金融费用的最主要部分将来自与安全风险溢价。

轮辐模式支付通道网络(hub and spoke payment channel networks)需要拥有签名钥匙的服务器一直在线运行。这显著不同于平常的比特币使用,即只有发送者需要签名,进行线下签名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StrawPay/Lightning增加了复杂性,从而增加成本。

 
比特币节点比交易中心更加简单
 
人们对扩展比特币性能的抱怨之一是,它将使得运行一个完全节点更加困难。这些抱怨者认为支付通道是一种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它只是通过将需要做的工作转移到到不同种节点(更加难以设置和运行的节点)上使得运行一个全节点变得更加简单。

主要原因是支付通道网络中的交易中心是有状态的(stateful),所以你不得不确保它们非常可靠并一直在线运行。与此相反,比特币节点几乎是无状态的(stateless),所有连接P2P网络的软件都知道如何从一个节点恢复。这样的事情一直发生,对用户也是透明的。

这使得运行一个全节点非常容易和安全:如果你用10美元购买的VPS出问题了,没人会注意到或者抱怨。如果它丢失了大量数据,你只需重新安装节点,它将重新计算所有的数据。如果它被攻击了,没有东西可以被偷窃。支付通道 和节点的这些特性完全不同。

 
性能风险高
 
StrawPay没有使用普通人直觉想象到的设计,即通道将发送者和处理中心(hub),处理中心和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和接收者连接起来。相反,处理中心向接收者发行本票(promissary notes)。设计者如此说:

我一直在等待这个问题。这可能是我们遇到的最长的讨论。原因如下:
1)安全:保持支付通道服务器一直运行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必须安全。大多数商家对此了解很少,钱包可能被黑。我们设计的本票不能被除了此商家意外的人使用,所以盗窃本票是没有意义的。

2)性能:我们担心,在一个交易中心的网络中,从交易中心到交易中心的微支付过程不够迅速。最好告诉商家消费者已经尽可能快地付款了,并让商家持有本票。
非常困难的选择。

我们已经解释过安全问题了,所以关于安全的问题并不令人意外。但是你可能对它的性能不够好感到意外。不必意外,因为支付通道协议包括许多往返消息,签名创建/确认。单个步骤并不慢:以毫秒计。但是如果每个步骤耗时200毫秒,你需要经过十个步骤,那么支付也就变得有点迟钝了。

在比特币网络中广播一笔比特币交易所不会比StrawPay更快,但是它还有大量优化空间。一笔交易可以在本地极为迅速地被确认,只受传播延迟的影响。经过轮辐模式网络的支付与此不同。StrawPay的支付速度比不上现有的支付系统。

可能是StrawPay的开发者过于保守了--问题在于,还没有人知道,因为没人尝试建立和部署这样的一个网络。因此,许多重要的问题还有待回答。

时间不多了
 
让我们忽略以上所有的提议,假定支付通道网络是最好的东西。但是,它再好也没用了,因为最迟在明年年中,我们需要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上面提到的网络到时候还不存在。

我们没有时间了。在未来的12个月中,除了提高区块容量上限以外(这是目前每个人都理解的方式),没有其它的技术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

我喜欢Stroem/Lightning微支付快速通道的理念。我喜欢发送者/接收者之间微账单(micro-billing)支付通道的理念。我们可能有一天会使用支持这些系统钱包。但是,这些解决方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是没有用的。

一些人似乎认为,如果我们到达了比特币交易处理能力的上限,交易费用将会平稳上升,自由市场将会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不正确的。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会写如果我们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将会发生什么。
原文:https://medium.com/@octskyward/the-capacity-cliff-586d1bf7715e
作者:Mike Hearn
译者:少平
稿源(译):巴比特资讯(http://www.8btc.com/the-capacity-cliff)
译者打赏地址:1JtgQcqAoU65VY2NZy25FT9dAcuXrUKhfG
210  Local / 媒体 / 三星Note 5 Edge配置疑似曝光 拥有双曲面屏 on: May 11, 2015, 09:01:43 AM
腾讯数码讯(水蓝)尽管现在距离三星GALAXY Note 5正式发布还有些时日,但这款跨界旗舰的相关信息却在网络上不断被曝光。日前,在陆续泄露该机的开发代号及部分配置信息之后,曲屏版的三星GALAXY Note 5 edge又出现在HTML5test网站上,并显示该机的代号为Samsung ZenZero,以及搭载全新的Android5.1.1系统,这或许意味着三星对该机的相关测试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预计在九月份发布应该没有什么悬念。
曲面版现身
从此次国外网站SamMobile公布的信息来看,被看成是曲屏版的三星GALAXY Note 5 Edge 已经在HTML5test网站上开始进行测试,并显示该机的代号为Samsung ZenZero,以及搭载全新的Android5.1.1系统,至于浏览器的版本则要比GALAXY S6更高一些。当然,作为测试手机浏览器运行HTML5的流畅程度的网站,HTML5test网站上此次出现GALAXY Note 5 Edge的信息如果不是刻意的伪造的话,那么则意味着三星对该机的开发测试已经进行一定的阶段。

而在此前,同样是来自SamMobile的爆料称,曲面屏版本的三星GALAXY Note 5 Edge在配置方面要略低于GALAXY Note 5,据称该机将搭载骁龙808六核处理器,采用5.4英寸Super AMOLED双曲面显示屏,拥有16GB机身存储空间,并配备800万像素前置镜头和1600万像素组摄像头,支持光学防抖功能,并将附带一支手写笔。
调整产品战略
当然,此次三星GALAXY Note系列新机出现配置上的差异则是产品战略调整所致。根据国外网站SamMobile此前援引内部消息爆料称,三星在今年将不会再像GALAXY Note 4 和Note Edge那样推出配置相当的两个版本,而是在平板手机领域只有GALAXY Note 5这样的一款旗舰机型。目前三星内部正在对该机进行测试,内部开发代号为“Project Noble” 将会配备2K或4K分辨率的Super AMOLED触控屏。

不过,这并不意味三星放弃了该机曲面屏版本的开发。按照SamMobile披露的说法,此前曝光的代号为“Project Zen”的新机,其实就是GALAXY Note Edge的后续接班人,但该机并不是GALAXY Note 5的曲面屏版本,因为两款机型的配置并不相同,而是硬件规格上要低一些。
或将9月发布
相比而言,作为唯一跨界旗舰推出的GALAXY Note 5则会配置上加入更多三星自家的产品,比如将搭载全新的Exynos 7422处理器,主要特色是将CPU、GPU、RAM、ROM以及调制解调器高度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不过,这款处理器也是三星的备选方案之一,三星还准备将Exynos 7430处理器装载到GALAXY Note 5的某些版本中,但目前该处理器还只是一个工程样品。

除此之外,三星GALAXY Note 5的触控屏配置也同样有两个备选方案,据称三星正在研发不同的原型机,一部分会采用2K显示屏,而另一部分则会在配备4K显示屏,但三星目前还未确定最终会采用哪种屏幕。目前,三星GALAXY Note 5和GALAXY Note Edge的升级版都已经出现在IMEI(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的认证数据库中,预计将在今年9月份的IFA展会上正式推出。

http://tech.qq.com/a/20150511/048050.htm
211  Local / 媒体 / 全球第一款6TB固态硬盘七月上市 on: May 11, 2015, 08:58:38 AM
腾讯科技讯 在个人电脑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中,传统的机械硬盘缓慢被淘汰,代之以存取速度超快的固态硬盘(SSD)。而据国外科技媒体报道,七月份,全世界第一款容量高达6TB的固态硬盘将上市销售。
据报道,日本固态硬盘生产商Fixstars公司,将会在七月份开售三款固态硬盘。
三款固态硬盘尺寸均为2.5英寸,型号分别为1000M、3000M和6000M,这三款的数据容量分别是1TB、3TB和6TB(1TB=1024GB)。
据报道,6TB的固态硬盘,创造了上市固态硬盘容量的行业最高纪录。
1TB和3TB的固态硬盘,均使用6Gbps的数据传输接口,它们均使用了19纳米工艺制造的闪存芯片。
6TB的版本,将采用了15纳米工艺制造的闪存芯片,读取速度为每秒540MB,存储速度为每秒540MB。
众所周知,固态硬盘采用了闪存芯片作为零部件,价格仍然居高不下。Fixstars公司宣布1TB的固态硬盘,售价为820美元,不过该公司并未公布3TB和6TB版本的价格。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公司的行业纪录,仅限于已经上市最高容量的固态硬盘。
今年三月份,美国美光科技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联合宣布,成功开发了垂直方向上叠加闪存存储单元的新技术,可以将2.5英寸固态硬盘的容量提高十倍,达到10TB。单位容量的固态硬盘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不过,美光科技和英特尔并未宣布基于这种新技术的固态硬盘,何时上市销售。
从上述日本厂商1TB需要820美元的成本来看,固态硬盘相比于机械硬盘的成本仍然较高。有观点认为,由于固态硬盘成本大幅下降,还需要若干年时间,因此机械硬盘完全被固态硬盘取代,暂时还不现实。
在笔记本电脑采用固态硬盘方面,苹果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电脑业的引领者。据报道苹果主要从韩国三星电子采购固态硬盘。(晨曦)
212  Local / 媒体 / PK小米,传统彩电企业该怎么做? on: May 11, 2015, 08:48:30 AM
近日,随着海信2014年财报的面世,国内主流彩电企业的29014年成绩单全部“揭宝”。结果,是绝大多数的惨淡。

海信,2014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4亿元,较上年减少11.55%;康佳,2014实现销售收入194.23亿元,同比下降2.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亏损了4.7亿元;TCL多媒体2014年营收同比下跌15.5%;长虹电器股份,2014年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88%。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海尔电器,2014年海尔收入671.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同比增长20.1%。但是,根据海尔财报,“报告期内,海尔电器2014年收入的增加主要源于渠道综合服务业务的较快增长,以及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的稳定增长。”至于彩电的业绩如何,人家没说,也许没法说。

传统彩电企业的业绩下降,固然有大经济形势冲击的因素,但业界有一种分析声音认为是小米和乐视的“低价来袭”造成了这种局面。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想想当初小米手机对手机市场整体价格的拉低作用,传统彩电企业今天的财务窘境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今天这个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在我看来,在过去的2014年,小米电视、乐视电视充其量是产品战略上的搅局者,不大可能会给传统彩电企业造成多大的杀伤性打击。因为2015年月1月根据中信证券、 中国经营报、中怡康等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主流电视厂商创造了总量为3110万的智能电视用户总量。其中,海信以800万位居榜首,TCL、创维分列以650万台和630万台分列2、3位。而乐视和小米用户量仅分别为150万和30万。

这个数字虽然肯定不完整,比如缺少了海尔这样的大家伙,但乐视和小米在销量上的“微不足道”却是显而易见的。当时,我在一篇文章中戏言“小米哑火”,谁知,销量没见多大规模的小米和乐视,却让绝大部分传统彩电厂商在价格上吃了“暗亏”,有苦说不出。小米和乐视让传统彩电企业受了“内伤”,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从2014年的结果看,小米、乐视赢了气场,输了数据;但传统彩电企业赢了场面,却受了“内伤”!那么在2015年呢?若想继续PK小米、乐视,传统彩电企业该怎么做?

2015年是一个关键,有了前几年的较量,双方都有了经验。小米、乐视肯定会吸取2014年数据不好的教训,继续拓展自己的客厅战略,继续优化自己的产品线、完善产品质量,其价格的冲击力会更强。而传统彩电企业应该怎么样应对价格搅局者?当然,寄希望于下一代新技术、新硬件是一条道路,可新硬件、新技术对于互联网电视企业来说同样适用,传统彩电企业依然难以占据上风。

古人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说,亦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那么在我看来,传统彩电企业用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方式来回击这些互联网企业才是不多的选择之一。否则,一旦小米、乐视这些企业的产品在硬件质量上越来越成熟,并且其智能客厅战略优势显现的时候,那传统企业的路子就更难走了。

传统彩电厂商的确在学习互联网的模式,2015年,国内主流彩电企业纷纷成立了互联网品牌,比如创维酷开、康佳KKTV、海尔统帅、TCL的TV+、长虹的QiCH、海信VIDAA。他们通过“拥抱互联网”去抄小米、乐视等互联网后路的野心不言而喻:“你搞智能客厅,我也搞智能客厅;你有互联网的粉丝、基因,我有传统的口碑。”但是,自己单独拼杀不如寻找同盟者,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合作“师夷长技以制夷”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彩电市场已经接近饱和、革命意义的硬件尚未出现、互联网电视品质并无显著提升的情况下,能吸引用户的产品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小米产品的特色,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物美价廉、粉丝众多,并且有着自己的互联网同盟阵营,云计算、互联网安全、影视产品内容等样样俱全;乐视电视产品的特色,除了价格,那就是乐视网庞大的内容库。而这几点,恰恰是未来智能客厅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统彩电企业想要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被边缘化,那我感觉他们在云计算、互联网安全、影视产品内容这几方面寻找同盟者显得很重要。

之前,康佳、海尔与阿里有了合作,TCL也与腾讯、未来电视有了合作。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传统彩电企业,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互联网生态链联盟,这样才会有可能在未来的智能客厅占据一席之地。举一个例子,小米永远不是一家企业在战斗,小米的互联网生态链联盟中,云计算有金山云,安全有猎豹移动,下载有迅雷,影视内容有迅雷、爱奇艺,家电有美的,再加上有小米电视、手机等一系列产品,具备了未来智能客厅所必需的几乎所有元素。

乐视虽然没有这么全面,但也在努力发展,并且它的汽车战略在未来也会有优势。那么,传统彩电企业想要在未来不处于劣势地位,最好的选择是在众多互联网企业中寻找在将来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同盟者。而这种同盟方式,互联网企业早就开始了,比如小米和美的的合作。那么,有志于在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传统彩电企业,与安全软件厂商合作,与影视内容提供商合作,与云计算企业合作,慢慢的,自己也就成了互联网企业,业也就无所谓传统不传统了,自己也就具有了互联网的思维。

拥抱互联网,不如融入互联网,把自己变成互联网的一部分,否则单纯的拥抱解决不了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潮流,这种形势下,彩电+才是正道。在新的一年PK小米、乐视,传统彩电企业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作者:姜伯静 | 来源:iDoNews 专栏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73.shtm
213  Local / 媒体 / 小米金融来袭!这次雷军能够押对吗? on: May 11, 2015, 08:47:54 AM
在中国的互联网大佬里,雷军是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一个人,从布局能力来讲,与马云不相上下,未来小米能成为一个什么量级的公司,很难有人敢打保票,因为小米真的不是一家手机公司。

在我看来,目前小米的市值超过百度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小米能在印度等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超过腾讯也不是没有可能,从小米目前的动向来看,雷军相当重视印度市场,不惜拿出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和诚意。

但是小米如果想成为一个千亿美元级别的互联网公司,那小米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进入的领域,或者说纳入自己生态圈内,从各类智能硬件(小米路由、小米手环、小米电视等)、到生活020、P2P平台、小米支付等等,小米的庞大让人无法忽视。

在互联网入口最底层的竞争中,小米依靠手机和MIUI要要占据领先位置。当雷军最初做手机的时候,行业观察者大多认为雷军做的是一家手机公司,对小米的前景并不看好。当时和魅族的合作上,黄章更在意的是手机本身,而雷军只是把手机当作入口。

所以,木匠会把一个手机做的非常接近理想的样子,而商人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手机,他眼中始终只是利益,对于雷军而言,他的野心实在太大,以至于很多人都没看出来,等看出来后,雷军和他的小米已然成为庞然大物。

虽然我使用小米手机,但我们这些人都不是小米的真正用户,或者说只是某一层面的用户。小米真正的用户应该是叁四线那些用户,因为对于一二线而言,互联网产品的竞争非常激烈,拿打车为例,烧钱数以亿计,成本非常高。

我们这些用户自然会注意到这些烧钱的互联网产品,然而在叁四线这些互联网产品并没有完全覆盖到,用户自然而然会使用小米提供的生活O2O等服务,而这些用户的数量非常庞大,远超一二线城市,消费能力并不比一二线用户弱。

所以,你会发现MIUI会渐渐添加许多默认的功能,或者投资的APP,它们渐渐成为你的默认选择,当有一天小米推出自己的金融平台,你也不会感到丝毫的意外,因为,它真的在做了,做的甚至可能会比腾讯、百度好。

在最新一期的MIUI更新中,小米金融赫然在目,类似于支付宝的界面,提供和余额宝一样的功能,在之前,大多数人并没有听到相关的信息,可它就突然出现了,让人措手不及。

而据小米官方发布的信息,小米金融将于 5 月 11 日举行虚拟本金体验活动,用目前得知的信息来看,小米选择和投资的基金公司合作,宣称收益会会比余额宝要高,不知道叁四线的用户看了会有什么想法?

对于雷军而言,小米金融基于小米超过8000万的互联网用户和数据增值业务。小米金融专注零售金融业务,主要为消费者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希望通过数据化的征信和运营体系,以极低的成本和极致的用户体验打动我们的用户。

“极低的成本”说明了小米的优势,在这个3块钱都不一定能买一个用户的时代,小米的竞争优势犹如“空对地”的打击,如果说腾讯的成功在于抓住了用户的关系沉淀,那小米的成功则在于找准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尽管,我们都视吐槽小米为政治正确。

小米值得吐槽吗?值得!抢购模式,曾经糟糕的做工和设计,当然现在的设计也没好到哪里,然而它就是一步一步的做大并做强!不是我们预估失败,而是我们根本就不是小米的目标客户,自然我们的结论无足轻重。

雷军押对了智能机的红利,但是小米的生态构建仅仅是初步完成,这一次,雷军能押对吗?

作者:麦可 | 来源:iDoNews 专栏
214  Local / 媒体 / Slack 的设计不是它成功的秘方 on: May 11, 2015, 08:47:12 AM
我读了 Andrew Wilkinson 几天前发表的那篇文章,他和他的团队负责 Slack 的品牌推广和界面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我是 Atlassian 的设计师,最近几个月一直负责 HipChat 这款产品。

以下仅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 Atlassian 立场。

好了这就开始,首先我们得肯定一下,Slack 是一款让人震惊的产品,公司非常出色。Atlassian 跟 Slack 的关系也一直很好。后者的联合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最近刚刚在我们位于 San Francisco 的办公室接受了 Pando daily 的采访。因此我们之间绝对没有什么不和。

现在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 Slack 是一个优秀的产品——而下面是我跟 Wilkinson 的文章观点相左的部分:Slack 的设计是它成功的一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

我不能否认 Slack 要比 HipChat 更具审美意味。它确实看上去很棒,用上去也很有趣。但问题在于,许多设计同样出色的产品从来没有被注意过。好设计并不是全部。为了让产品脱颖而出,你有太多部分需要考虑,太多事情需要处理了。

下面就是我对这些事情的一个排列。

时机要对

Slack 的时机太完美了。HipChat 从2009年就出现在了市场上。它从 IRC、GChat 和 Email 上获取用户,是这个市场的鼻祖。但它从来没有真正迈过这座山,改变足够多的团队。Slack 的出现恰好是利用了这个空缺。

销售一个目标,而不是聊天工具

那篇来自 Stewart 的文章,“We don't sell saddles here”,切中肯綮。我每个月都会读那篇文章。它 100% 正确但是太难做到。Slack 并不把它跟 HipChat 做比较,它只是说这是一种新的团队工作方式。这种围绕着 Slack 的信号太让人惊讶了——你需要,而恰好 Slack 就有它。

背景

Stewart 是 Flickr 的联合创始人。经年累月的智慧使得他可以坐在这个位置上创造从古至今增长最快的企业产品。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太多人有这个能力。

媒体炒作

如果我有一个项目然后给华尔街日报打电话说,“我有一个产品可以重新定义团队协作”,他们会立刻挂断。而当 Marc Andreesen 给华尔街日报打电话,说 Flickr 的联合创始人有一个项目可以改变团队协作,我们已经投资,那记者肯定会仔细听的。

团队

Slack 有一个知道如何协作的核心团队。他们从一个游戏公司转移过来,所以产生Slack 这个想法的时候他们就像一个运转顺畅的机器。这跟你挖来从未合作的员工以成立公司完全不同。建立团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现在脱颖而出了。

所有的一切

你可以有一个设计非常优秀的产品,但没有市场推广的话没人会知道它。如果你有好的市场策略,却拿着一个劣质产品,也没人会用。而如果你只有好的设计和市场,却没有解决一个实际需求,一样还是没人用它。Slack 就是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才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产品。

老实说,我太为 Slack 高兴了。这是一个优秀的产品,我甚至怀疑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看到类似的产品出现。当然,我希望 Slack 不是我们的竞争者,但这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最后,我希望我们可以让设计突破象牙塔,进一步地,承认是团队,而不是设计师,可以制作出来优秀的产品。讽刺的是,这就是 Slack 能够提供给你的东西——更好的团队协作。Slack 的设计并不是它成功的秘方,它只是一份美味食谱中的一个原料而已。

编译:丁泅  原作者:Matt Bond  | 来源:iDoNews 专栏
215  Local / 媒体 / 手机的生命周期还剩下多久? on: May 11, 2015, 08:46:34 AM
我们总是有两个视角来看待一个产品:一个视角专注于产品本身,拿这个视角来看手机就会看到屏幕大小、分辨率高低、有无边框等等;一个视角则专注于产品的共相,拿这个视角来看手机就会看到产业阶段、供应链、生态入口等。产品本身的具体特征决定产品成败,本质则决定产业趋势。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探讨后者。

手机像化妆品还是像QQ?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探讨手机像化妆品还是QQ是个离奇的问题,因为显然这是彼此八竿子打不到的品类,但抽象来看它们就确有相似之处。

大多产品可以被划分进两大类别,一类有网络效应,一类没有。这个区别非常关键,对于有网络效应的产品,后来者非常难以用“我做的更好”这种思路来打败当前的领先者,因为网络效应天生会促成强者越强。真要想挑战现有市场的领导者,那就要等待与自己产业相关的技术更迭或者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切入。QQ显然是有网络效应的,而手机这产品其实没有网络效应。

在没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两个大类别:一类是个性化有较大存在价值的,比如化妆品;一类是个性化存在价值较小的,比如PC。这点区别也非常关键,对于个性化没有存在价值的东西,规模本身就是效益;对于个性化有存在价值的,规模就没个性重要。与网络效应相对应,形容这现象的词语叫规模经济。

这点也非常重要,没网络效应,但有规模经济效应,那也会导致最终一个行业里没几家能生存下来,当然也有些行当是规模不经济,这点特质上的差别也会导致行业发展的趋势不同。

个性化在个分歧点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个性化没价值的行业,充分市场竞争会很快的让大部分企业死掉,现在来看PC就是这样的行当。个性化不怎么有价值,加上规模经济效应和充分市场竞争,最终导致大部分做PC的公司死掉了,但化妆品行业显然与这个不同,个性化更有价值些,于是各种类别的化妆品产品始终层出不穷,品牌也非常丰富。

所以说判断手机是不是具有化妆品特质对当前纷纷扰扰的做手机事件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手机像化妆品,那意味着各路做手机的就还有机会,如果像PC,那后来者就危险了。

总的来看手机的个性化价值重于PC,但应该不如手表和化妆品,否则就没法解释为什么iPhone以较弱的参数卖最高价格这事实。

据此推断的话,未来手机厂家的格局应该不会变成PC这样,会有更多的品牌共存,但是由于通用特征部分较大,如可用参数度量、换代较快,都解决通话问题和上网等,这个行业也达不到化妆品有那么丰富的品牌程度,并且可能会有两级分化,占据了最通用定位的是大销量(背后是实用主义者不关心个性化的人),侧重个性化的则在细分领域里占据优势。

全球PC厂家,上规模的现在剩下了5家(联想、惠普、戴尔、宏碁、华硕),化妆品的厂商则数不过来,非要探讨最终手机厂商个数的话,那只能说一定大于5,剩下的读者可以自己寻找能支撑独特品牌的概念,有几个理论上就会有几家。

与此相关的一个点则是对手机而言到底是生态重要还是产品重要,上面说的其实只是产品本身,如果生态更重要,那故事其实是会变样的。下节来探讨这问题。

对手机而言,生态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这点在之前写过的文章里探讨过一点,做生态其实就要有战略,产品显然专注与产品自身细节的雕琢,与这两点可以并列的大要素其实还有技术和管理,所以这背后其实折射的是产品、战略、技术、管理等的关系问题。这次我们则只聚焦于大家非常关注的生态和产品。

要想看清这问题其实要把视野放大一点,这样一来回顾下历史是有帮助的。

从沃尔玛,淘宝天猫这类例子来看,无疑的生态更重要,一旦平台内有网络效应支持,外有深入人们心智的品牌认知,在生态里的玩家一定没有主导生态玩家的发言权高。

从PC这个产业的发展来看,故事就有点不一样,做PC的其实远没有微软和Intel发言权高。从生态的视角看,PC其实更接近用户,和现在的手机厂家更像。对整个PC生态而言,Windows和CPU其实是个产品。

从这类完全相反的例子我们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利润其实按照充分市场竞争后的话语权大小来配置的。(真不是完全的按照市场配置资源)

那对于手机而言,到底是偏向那种,是手机背后隐含的生态属性更重要,还是手机的产品属性更重要?

这里的关键问题其实不在于手机自身,而在于生态本身的特质。

手机上的各种App看着彼此差不多,但其实差别极大。一类App的价值本身在于它自己,一类App的价值则在于它所代表的服务。前者典型的是浏览器,后者典型的则是淘宝。

越偏前者的,手机自身对它影响越大,越偏后者的手机本身影响就越小。这并不难理解,只要浏览器已经被预装了,还不太差,一般人并不会自己再安装浏览器;但不管用什么手机,只要打车还维持现在的状态,大家一定还会主动去装滴滴或快的。

所以谁拥有手机对偏前者的影响力大,对后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竞争状态不明朗的时候,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也就意味着所谓手机对生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偏前者的APP上,对几乎所有的O2O,互联网金融等的影响远没有想的大。这应该不难理解,很少有人会认为有手机入口就可以把O2O或者互联网金融搞定。

在偏前者的产品里面里面,所有社交网络类的也可以去掉,因为庞大的网络效应已经可以抵消所谓安装等可以带来的麻烦,谁会忘记安装微信呢?

总结来看,手机对几大品类的生态影响远没有想的大,比如电商、社交网络、O2O、互联网金融,这里面唯一不明朗的是搜索引擎,但这种不明朗不是因为搜索引擎不是侧重服务端的产品,而是因为搜索本身就有二级入口的属性,而移动则让这趋势加剧了。搜索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搜索引擎这种横向搜索,一类则是属于各个站点的那种纵向搜索。前一类搜索的前置条件是浏览器,后一类则是依托于单个站点的信息究竟多完备。移动互联网一来,导致在浏览器里搜索一定会被降级为二级入口,而各种超级App的崛起,导致纵向搜索变的更有价值。

入口诚然有价值,但在手机这个点上入口的价值似乎被高估了。

可预见的手机玩法?

各种产业总是会由新生而成熟,之后就进入持续改善的周期。对于电脑这个改善周期大概开始于WinXP的发布,IT这行当的老鸟可能会记得,在那之前,电脑每换一代,前一代的电脑其实是不能用的,而在那之后各种关键需求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满足,许多改善点其实都没法让人眼前一亮。这估计是为什么XP用户还那么多一个原因,毕竟你很难找到Windows 95的用户了。

一旦进入改善周期,产品典型的宣传卖点就会变成更大、更快、更强,手机有着电子产品的一面,这点应该不会改变。但这点以现状来看,很可能拉不开太大差距,从现状来看大家都是更多的依赖于类似的供应链,所以只要一家能消化,另一家应该也可以很快搞定。与此同时另外一种刚性约束则是如果走不出这圈子,局里的人活的都会比较痛苦,具体可以参照PC,回想下当年究竟有多少人在做PC,PC产业又是如何发展的。

这样一来,在大幅竞争,供应链趋同的前提下,手机厂商估计只能在工艺和体验上下功夫。积极引入新技术是让自己不落后于人,工艺和体验则是让自己与众不同。

而所谓生态,其实是手机厂商影响别人的砝码,大多时候不可能成为手机的卖点,谁的生态愿意只匹配几家厂商?所以苹果之外不太可能再出现一种大封闭的生态。这其实很致命,真要想这个成为影响手机的卖点,那除非手机厂商背后有自己一个独特的生态链,并且愿意让这产业链成为手机的配套物,这个可行性并不高。

比如说:如果智能家居扮演这角色,那就意味着智能家居不只背负着自身发展的使命,还背负着为手机配套的使命。这在当前的状态下看,其实是很危险的。其实你没办法让一家人都用你的手机,这样的话就只能靠App来普适所有机型,而不是让这套生态成为手机的卖点。

但有一类生态帮助可能会大些,那就是扩展手机基本功能的生态。所以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后,这个上应该会有新故事出来。

手机什么时候会被颠覆?

如果跳出来看手机,就会想到手机的生命周期到底会有多长?这无疑对这品类会有巨大影响。

在手机、Pad间接的削弱了PC的作用之后,PC虽然不能被称为夕阳产业,但至少也是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那手机什么时候会面对一种挑战自己的产品?

此外,需要注意到的是手机其实是汇合了两条技术发展路线的产品:一条是晶体管发明后,电脑一路变小变强的发展线路;一条则是通讯的2G,3G,4G发展线路。从结果来看是做电脑的更威武些,苹果主导了这场变革。很多人谈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都会给出各种原因,但其实一个根本原因是它们原来所专注的领域被降级成新产品的一个部分了。这种趋势很可怕,如果你只从局部来看,它可能通信确实还没有你原来的强,这就会导致认知错位。然而实际上新产品虽然局部没你好,但在总体提供的价值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你只是它的一个部分。

上面两个视角正是考虑什么会替代手机所必须关注的:一个说的是什么产品会弱化手机的功能,这其实是一种间接颠覆;一种则是把手机所专注的两个事情:通信和电脑再次变成局部。

前者的话非要选一个其实是智能手表和IoT设备;后者则暂时还看不见。

如果这世界变的随便那里都可以直接通话和上网,那无疑的手机的作用会被削弱,但这个很难彻底替代手机。比如用电视上网的时候,有电话进来,那不用找手机直接就可以通话了。抽象来讲可以这么说,只要SIM卡和屏幕越来越多,那手机的角色就会被削弱。

而现在比较火热的一些新技术,暂时看不到代替手机的可能性,比如AR/VR等。

所以手机的生命周期应该还有很长。如果拿2007年一代iPhone发布会做元年,那这类产品走过了八个年头,相比之下如果拿AppleII的1977来做PC元年那它大概走过了40年,发展期大概有30年。

小结

如开篇所说,我们总是可以有两类视角来看待一件事情:一类是上帝视角,自顶向下的看待东西,哲学家很多这样;一类是经验的视角,这是自底向上的看东西。在漫长的历史里很多大事件其实与这两个视角有关。前者需要关注本质问题,关注的其实是一种共相,更像古代中国人讲的道,但对成败的影响确实没后者来的实在。

以现实来看似乎真有价值的前者缺了些,有术、有法、无道,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尤其是落在人身上时。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68.shtm
216  Local / 媒体 / 去印度:中国手机厂商的机会或陷阱? on: May 11, 2015, 08:45:47 AM
随着小米CEO雷军的一句“Are You Ok”,印度手机市场再次让中国手机厂商充满想象。

目前全球第三大手机市场、较低的准入市场门槛、类似中国手机市场的用户需求等,让中国手机厂商纷纷将印度作为自己走向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和新的掘金地。事实真的如表面看起来这般简单吗?印度市场究竟是中国手机企业的机会还是陷阱?

在此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的厂商为何要去印度市场。对此有关媒体和相关评论已经很多,不再赘述。我们想说的是,中国手机厂商之一所以走向印度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量致胜的商业模式遇到了瓶颈,进一步解释就是我们的所谓“性价比走量”策略已经到了临界点。当然这个临界点会依照厂商实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什么临界点?对于部分厂商盈亏或者更亏的临界点。

当然我们并非否认“性价比走量”(俗称薄利多销)模式的可行性和现阶段对于中国手机企业的适用性。但从中国手机市场目前的格局看,我们怀疑中国手机厂商是否达到了“薄利多销”的规模。

首先,据HIS Technology的最新统计,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国厂商中,除了小米、华为外,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均在个位数,呈现高度的碎片化或长尾特点。这意味着中国手机厂商绝大部分未达到“薄利多销”的规模要求,即便是小米和华为,虽然市场份额达到了两位数,但出货量中也多以中低端手机为主。例如小米之所以在第一季度位居中国智能手机之首,主要得益于其千元以下红米系列手机的出货。

其次从此前TrendForce 研究报告显示的2015年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机出货2.91亿台,同比下跌9.2%,主要是受到中国手机市场内需疲软的影响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给予相关厂商走量的空间正在缩小,对于中国厂商来说,要想继续保持量的增长,惟有进一步下拉手机的价格,但如前面所述,中国手机厂商市场份的长尾,加之多数厂商已经达到或越过了临界点,要再想从量上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将面临亏损或亏损扩大的风险。

实际上在这轮临界点到来之时,不要说二三线品牌的国内手机厂商,就连昔日以实力著称的“中华酷联”,已有两家败下阵来,那就是联想和中兴(前5名之中已不见踪影)。可见中国手机厂商“走量”的模式已经触底。所以稍有实力的厂商走向海外市场(例如印度)既有主动的一面,更有无奈的成分。

在了解了上述中国手机厂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和增长方式之后,再来分析和判断近期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进军印度市场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相对就简单明了许多。即中国厂商在印度市场的临界点在哪里?影响这个临界点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提及印度手机市场的“临界点”我们不妨以具体的手机为例来说明更加直观。作为印度当地第一大手机品牌Micromax,其最近发布的一款手机yureka搭载了高通Snapdragon615芯片、2G内存、16G存储、500万前置摄像头和1300万后置摄像头,基本与小米4I相同,只是屏幕上有区别,yureka是720P的5.5寸屏幕,而小米4I是1080P的5寸屏,但yureka只要约882元人民币,而小米4I售价1272元人民币,华为荣耀6plus在印度的售价更是高达2649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Micromax相比中国手机厂商之前在中国市场创造和自身能够承受的“临界点”要低得多。但就像之前所述,这些中国手机厂商早已在中国市场突破了自身可以承受和拉动市场增长的“临界点”,这也他们希望拓展印度手机市场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印度手机市场的“临界点”比中国市场还要低,这意味着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厂商要么大幅降价原有手机产品,要么单独卡开发更低价的智能手机以让自己重新进入印度市场的“临界点”,之内才有可能在量上有所增长,并与印度厂商竞争。

但无论哪种方法,对于已经达到或者突破“临界点”,再次进入一个新的“临界点”的中国手机厂商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那就是营收和利润的进一步承压。

其实不仅是营收和利润,就算我们的厂商进入印度市场的“临界点”之内,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远超中国市场。据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统计,2015年第一季度,印度手机市场排名第一的是三星,市占率为27.8%,印度本土厂商Micromax市占率15.3%的紧随其后,而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厂商也是印度本土厂商Intex和Lava,市场率分别为9.4%和5.4%。

中国手机厂商中只有联想进入到前5,市占率为5.2%。需要说明的是,联想之所以在印度市场市占率上升之快,主要得益于之前并购来的摩托罗拉移动。如果去除摩托罗拉移动的话,单联想自己品牌手机的市占率不足1%。由此可以看出,近乎于零起步的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市场不仅面临三星这个宿敌的竞争,还有印度本土厂商的狙击。

而零起步又意味着在印度市场,中国手机厂商无论在品牌、渠道、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重新投入,这对于本就突破“临界点”而不得寻求符合新的印度市场“临界点”的中国企业又是额外增添的压力。

在此也许有人会称,三星算什么,在中国市场中国手机厂商不是将其从曾经第一的位置拉下马了吗?没错,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曾经的“中华酷联”已经解体,至少其中的三家且不说营收和利润,但在出货量上就被挤出了前5,中国厂商所占市场份额高度碎片化,且多数厂商过早进入了市场的“临界点”。而新的“临界点”的到来会让诸多国内手机企业在营收和利润的获得上更加艰难。

以此推断印度手机市场,且不说“临界点”低于我们目前中国市场,单从目前的市场份额和非本土化的劣势,就足够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然还会有人认为,印度市场空间巨大,中国手机有“性价比”的优势。表面看确实如此,目前的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销量仍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印度的平均工资为每月仅为295美元(仅折合人民币1620元)。这就决定了像大多数印度手机用户认为为100美元是最合适的价格,更有人仅愿意仅支付20美元至30美元(折合人民币125元至187元)购买手机,而在实际市场中,大部分在印度出售的智能手机售价在6700卢比(折合人民币约688元)。

由此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空间巨大的市场是只有在比中国市场“临界点”更低的“临界点”上对于中国的手机厂商才有实际的价值,同样所谓的“性价比”也只能是对于处在同一个“临界点”中的市场和用户才有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印度市场对于中国相关手机企业的“临界点”相较于中国市场更低,在造成中国手机厂商进军印度的初衷与实际结果可能相悖之外(即从一个不堪重负的‘临界点’今年入到了一个雪上加霜的更低的‘临界点’),进而可能付出更高昂的代价(营收和利润)。重要的是,印度市场更低的“临界点”决定了这个手机市场不可能是是以创新和价值拉动的市场,对于刺激和提升中国手机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任何裨益。由此看,印度市场对于中国手机厂商来说是陷阱的几率要远大于机会。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67.shtm
217  Local / 媒体 / 官方背景的如约靠什么干掉Uber? on: May 11, 2015, 08:44:46 AM
Uber在全世界的一部分国家因为过于火爆且带有种种”安全隐患”的业务而被政府管控甚至驱逐,在中国也不例外,只是现在没有进行全境封锁而只是在广州与成都发生了两例检查的事件。

笔者并没有频繁出行打车的习惯,因而笔者并没有使用过Uber。但是笔者在Uber诞生并且开始进军亚洲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个”科技改变生活”的又一个先锋,并且随着Uber在中国的一点点发展到现在的火热景象并不奇怪。此次Uber广州被工商部门”例行检查”的事件本身,笔者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关注,但是广州市交委随即宣布推出一款类Uber的专车服务”如约”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光。从广州市交委所披露的文件中可以看到:

1 如约平台第一期一共上路2950辆出租专车,均由不同公司进行运营管理;

2 在某成功招标公司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到,旗下如约的司机每月最少要完成10000的固定营业额才能够获得4900元的收入;

3 经过估测,如约的平均价格是普通出租车的3倍,是Uber的5倍;

4 原本广州市交委在3月就要开始如约软件的内测程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了对Uber广州总部的”例行检查”之后。

如约司机、Uber司机

民众在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对Uber喜欢的原因,多数有”Uber司机比出租车司机友善,服务比出租车司机周到”一条。

这个原因笔者感受过,那是在比较了上海和呼和浩特市的不同的出租车司机的坐车体验之后得出的:”上海的司机开车比呼市的司机稳,而呼市的司机常常说我听不懂的普通话”。相信经常在不同的城市穿梭并且打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有些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服务好些,有一些城市没那么好。

而如约能够做到比Uber更好的服务么?在一开始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最初上路的2950名司机一定要经过”投入足够多的重视与精力以期望起到示范作用的”培训。可是这样的培训又能持续给予多少如约的司机呢?对此,笔者是消极的。可是对于Uber司机的”贴心服务”,同样不会是一项长久的状态。这里要引入一种理论来进行说明:创新扩散理论。

随着创新扩散的过程逐渐接受创新的对象根据接受创新的时间点可以分成五类,分别为:创新者、早起采用者、早期众多采用者、后期众多采用者、滞后者。其中,最早接受创新的创新者多为”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并且具有更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的人,而最后采用创新的滞后者多为”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比较闭塞,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的人。

所以目前Uber司机多为”创新者”与”早期采用者”,如果当滞后者也接受了Uber的理念成为Uber司机,则是看上去Uber在市场上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同时司机也不会全都是早期Uber司机群的悖论结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如约和任何一个新型的车类服务企业。

不过,Uber司机的服务与友善程度或多或少的来自于”没有固定营业额的要求”,这点如约司机是无法体会到的,因为如约仍旧没有脱离原始的份子钱模式。这个因素或许会导致如约司机的服务质量下降的更快。除此以外,广州市民对于如约的热衷程度和使用频率也直接会决定如约司机的热情程度能维持多久。毕竟,在其他地方有过政府牵头主导交通新项目但是最终流产的案例。

最后的话:近日百度和Uber宣布开始深度合作后,笔者希望百度能够为Uber提供更多来自政治方面的帮助。

结论:

对如约,请在它的早期运营期间使用它,就像使用Uber一样。因为它最初的服务质量会是”示范性”的优秀;

干掉Uber的只能是比Uber更加优秀的服务,而更加优秀的服务一方面来自Uber服务质量逐渐的下降,另一方面来自具有更多创新者的竞争对手。

作者:凯铭 | 来源:iDoNews 专栏
218  Local / 媒体 / “婚礼背后的眼泪”:自古并购多裁员 on: May 11, 2015, 08:43:39 AM
2015年,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圈内公司忙并购”。在一场场大变动中,既有从对手变伴侣的华丽转身,又有如大鱼吃小鱼的主动出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家公司频频现身,没错,说的就是58同城。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们花了16亿美元,共计并购了14家公司。除了刚刚牵手的老对头赶集,中华英才网也在近日成为了他们的新猎物。

就在人们以为没落的贵族英才将被土豪58揽入怀中之时,却发现并购一事对于中华英才网的员工来说是一场“浩劫”。因为他们要先被老东家全体裁员解约,然后再等待新东家58的挑选。是失业,还是被失业,已经由不得他们自己选了,这对于一家号称ChinaHR.com的公司员工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其实“自古并购多裁员”,巨头的婚姻总是伴随着屌丝的眼泪。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悲伤的故事。

陪嫁丫鬟们的悲惨命运

多年来有太多的公司在完成合并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员,而且,往往是把弱势一方的员工扫地出门。

记得当年“优土”合并后,不仅创始人王微迅速隐退,老土豆的一众元老也纷纷离场。虽然优酷方面为了稳住局面表示不会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很多土豆老员工还是海投了把简历来防万一。可见,他们早已习惯这种合并必裁员的现象了。

无独有偶,在爱奇艺吞掉PPS仅仅20天后,所谓“职能重叠”的近10%的员工就被火速裁掉。此外,在酷6被盛大收购,56先后被人人、搜狐收购,甚至中科云网和快播的“假收购”中,裁员也都是随后的标配措施。

视频网站由于同质程度高,并购既裁员似乎是在所难免。本应是人多力量大的团购领域,并购也往往是“吞掉肉吐出骨头”。曾作为Groupon中文站高调入华的高朋网,在上线仅仅一年后便由于在竞争中败北而被迫与F团合并。作为败军,他们必然要接受各种“不平等条约”,不仅高管通通走人,甚至裁员幅度高达7成。而由于裁员时间紧急,当时他们对于各地分站的遣散甚至不惜使用断网断电等非常手段。

当年那场惨烈的“千团大战”中,失意者又何止高朋一家呢?不知道朋友们还得那个火爆得让人排队打印优惠券的维络城么,他们在短短时间声明鹊起后,也匆匆地从战场出局。2013年初,维络城在投资方的撮合下与嘀嗒团宣布合并,裁员比例则高达5成。这场弱弱联合,后来也未能走多远,2014年嘀嗒团宣告闭站。

在烧钱换份额的电商领域,并购就意味着弱者出局,而覆巢里的员工也难逃被裁的命运。京东在去年上市之前完成了与腾讯的联手,一把接过了对方的电商军团。可易迅、拍拍的员工们并没有喜上眉梢,80%的“改签指标”意味着剩下的人将会被扫地出门,而没有按时签署协议则“一个子也多拿不到”。在2013年,大步进行电商化的国美拿下了库巴网,成交后他们分三轮裁掉了对方共计数百名“重复岗位”的员工。

在移动互联时代,门户网站江河日下,他们纷纷美其名曰抛出什么变革计划,实际上就是在裁员。其实这几家门户一直都是裁员好手,早在鼎盛时期,他们就把并购+裁员的把戏玩得烂熟。新浪在与中华网、阳光文化的两次并购案中,都是以裁员的方式来加快消化与磨合。而在当年搜狐与Chinaren的合并中,不管是张朝阳还是陈一舟都直白地表示过“裁员实属正常”的论调。

说到陈一舟,他在执掌千橡之后同样继续着先并购再裁员的路线。无论是拿下校内,还是内部整合猫扑、DoNews,全部都伴随着所谓节流的裁员。而当年曾为千橡立下过汗马功劳的“kaixin.com”,在完成与开心网PK的历史使命与人人网合并后也难逃大幅裁员的命运。

互联网圈的这些并购案例,由于多发生在同类公司之间,或者干脆是以强吞弱,完事之后马上进行裁员其实早成惯例,甚至有人戏称裁员就是“财源”。无论是出于节约人力开支,还是因为什么“岗位重复”,被裁的员工不过就是大佬们心目中的弃子而已。

服下裁员这剂“苦口良药”,病也未必治得好

有种企业病叫做“并购症候群”,说的就是那些合并公司在磨合期里历经的困苦,或者因收购而生的消化不良。为了摆脱这种“1+1<2”的困境,他们往往会厉行裁员,试图剜肉以来医疮。

前段时间,黯然离开手机领域许久的诺基亚一举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似乎昭示着自己的回归为期不远。但你要知道,仅仅一年前他们还表示“自己什么也没做错,但就是失败了”,而落魄的手机硬件部门在改嫁微软后便被迅速裁员近万人。好在这次的收购,诺基亚没有报复社会,他们表示整合性的裁员只会在芬兰和法国以外进行。

说到“阿朗”,这家老牌通讯硬件厂商在并购路上可谓是历经磨难。阿尔卡特早年曾与TCL有过一段13个月的短暂跨国婚姻,他们在走出阴霾后又和美国爱人朗讯抱到了一起。为了避免再出现磨合危机,双方的并购案一敲定,一场涉及8000多人的大裁员也立即启动。而诺基亚其实也干过这样的事,他们在2006年并购了西门子的电信设备部门,并裁员9000人。可这两对新人在裁员后仍然深陷“并购症候群”的泥沼,最终他们在2015年团抱在了一起。

虽然惠普并购康柏没有诺西阿朗的“4P故事”来得曲折,但影响力和轰动性在当年均是空前的。但双方的联手并未能产生“1+1>2”的功效,他们不但没能压制戴尔并与IBM抗衡,反倒陷入严重的困境。时任惠普CEO卡莉·菲奥里纳旋即大幅裁员1.5万,可仍然收效甚微。在东亚那群猛虎们的追击下,惠普甚至第二名也不保,这位如今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只得黯然离职。

前面我们说到微软在去年万人大裁员,让刚改换门庭的诺基亚手机部门遭遇了惊天大劫难。而他们更早时甚至还搞过合并尚未谈妥,就提前告诉员工裁员在所难免的消息。2008年,微软差点就与雅虎完成了并购的谈判,只可惜雅虎要价太高,双方未能谈妥。由于当时谣言四起,微软总裁约翰森特地写了封公开信来安抚军心,“合并必然导致裁员”就是其中的措辞。

这个难缠的雅虎,不仅和微软在并购事宜上谈崩,就连同病相怜的AOL抛出的橄榄枝也磨蹭了一年多,至今未有结论。不过,倘若双方谈成,裁员肯定也是必然的,雅虎在梅姐治下已经主动裁员收缩许久了。而AOL这边,早年在和时代华纳的并购中就搞过大幅裁员以求顺利磨合,甚至还让旗下的CNN躺枪蒙难了一把。可哪怕如此处心积虑,这桩交易也未能取得理想成绩,相反它早已被誉为美国IT界的最失败合并。

这个和雅虎没能结合好的时代华纳,在中国也曾有过一段孽缘。他们早年与联想牵手搞了个FM365,最后却也以裁员撤退收场。在国内互联网圈的那个洪荒时代,还有家叫8848的公司曾开创了电商的先河。2001年,已经且战且退的8848与电商数据合并,在裁员10%后尝试进行一搏。可没想到,这奋力一搏却让他们迷失了方向,成为了压垮他们的最后那根稻草。

冷酷无情的裁员的确可以为企业起到节省开支的作用,很多公司也往往凭借这样放血治疗的方式而成功奋起。可放在并购的事情上,这个“症候群”并不是靠简单粗暴地靠裁员就可以治愈的,更多的问题还是由于双方在理念、路线、文化上的差异所致。

企业并购是场属于巨头的盛筵,但员工们等来的往往却是裁员之噩耗,这简直就是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场面。至于什么创始元老接老同事回家的故事,只能是个美丽的传说。俗话说“自助者天助”,在裁员已成为并购之标配的情况下,让自己强大到足以引发HR哄抢,才是最佳的自救方式。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65.shtm
219  Local / 媒体 / 手机测评能否真正做到独立自主? on: May 11, 2015, 08:42:43 AM
随着智能机大潮的来临,各种品牌、配置、系统的智能手机纷纷走入我们的生活中,从品牌上来讲,有专注高端的苹果,有专注抢购一百年不变的小米,还有专注木匠的魅族。

从配置上来讲,处理器有高通、三星、联发科等,屏幕有LG、三星、夏普等,CMOS传感器有索尼、三星、Aptina等,材料选择上有工程塑料、不锈钢、镁铝合金等。

而从系统上来看,目前主流的有安卓、iOS、Windows Phone三家,而安卓又分为原生、CM、MIUI、Flyme、Sense等,国内厂商称自己是OS,其实大部分只能算是UI,反正改的谷歌这个亲爹都不认识了,也算是长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对于普通用户来讲,他们没必要分得清奥氏体304就是不锈钢,IPS和AMOLED到底差别在哪里。当然还有很多小白用户坚定的认为MIUI是国产系统,呃,钓鱼岛是中国的。

这两年又兴起一股互联网手机风,厂商没有“粉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卖手机的,不,做互联网生态的。厂商哭着喊着说自己卖手机不赚钱,为的就是情怀,为的就是认真。

不过有的情怀值3000,有的情怀却只能卖1000,还有的情怀倒贴钱。正如同样配置的手机,有的卖到三四千的高价,有的却卖成千元机,有的被追捧,有的被嘲讽,也让广大用户纷纷学会站队,有崇尚千元机的,也有崇拜苹果教的,有以“米粉”自豪的,也有以“米黑”为傲的。

一款手机究竟好不好,到底值多少钱,值不值得买,往往造成几大势力的火拼。以著名的锤子手机为例,罗粉认为是这是一款肩比苹果的神机,而罗黑认为这就是一坨翔,果粉认为锤子抄袭了苹果,而原生党则认为锤子就是一个四不像。

拼到最后,终于拼出一场轰动网络的“罗质翔”事件,老罗大战王自如。通过这次事件,公众了解了两件事情,其一,有一种新的职业叫手机测评师,其二,作为手机测评师的王自如竟然收了手机厂商的钱。

先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手机测评师,他们的工作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比用户先一步拿到新机,包括厂商送的、自费买的、找别人借的,然后寻找手机做工、硬件、系统上的问题,再通过各种手段蹂躏这部手机,直到坏掉为止。

比如,测试防水功能,拿来一排旗舰手机,从iPhoe 6到索尼Z3、三星S5一字排开,然后全部扔进水里。测试防摔,从0.5米开始,逐渐开始加高,摔坏为止。据称有一个团队,拿iPhoe 6打水漂玩,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所以,如果爱好搞机的童鞋,不妨应聘这个职业,保证让你欲仙欲死。不过,建议去土豪的团队。

手机品牌中有土豪,有屌丝,测评团队自然也分土豪和屌丝。

土豪团队,诸如ZEALER,拿到的投资数额比较可人,其中还有雷军的投资,所以,这也成了王自如挥之不去的黑点。这不,消停了一段时间后,王自如最近宣布要进军二手机市场,看来老罗对他的打击挺大的。

除了ZEALER外,业内比较知名的团队还有FView、爱极客、科技美学等。

由于目前手机测评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所以,目前很多测评团队要么接受投资,如ZEALER、FView等,要么就甘心当个穷屌丝,比如科技美学。

不接受投资,或者找不到投资,做测评就完全成为一件靠兴趣的事情。比如科技美学的那岩,可惜,现在那岩宣布暂时离开。

基本上测试的样机都是自己自费购买或者网友提供,从测评过程来讲,由于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相对公平、独立,然而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团队专业化的合作,相对不那么专业。

从这里我们引申到第二个话题,就是手机测评能否做到独立自主?

手机测评往往会对一部手机的销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做的比较成功的团队,他们相对普通用户显得更为“专业、客观”,所以造成的影响更大,一旦得出和厂商不一致的结论往往不是厂商发一篇公关稿就能解决的。

从表面看,这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就好比煤矿出事故了,记者过去转一圈,口袋就被塞满了红包,但其实,手机测评团队往往无法从厂商那里拿到钱。

手机测评团队的立身之本就是“公信力”,ZEAL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接受厂商投资还是收取厂商的”咨询费”,都会让公众对ZEALER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那手机测评团队的盈利从哪里来呢?直接向观看测评的用户收费?无数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所以只能从其它路子上想办法,比如卖配件、维修手机、卖二手机。

但是这些收入目前来讲,远远不够资金上的投入。一个测评团队要做到“客观、公平、专业”需要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测评一场下来,花费往往过万,何况还要养人,维持团队的运作。

如前文所说,目前单靠手机测评是无法大规模的盈利,如果一个测评团队要做到“客观、公平、专业”则需要的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大多只能靠投资,而投资方往往都是互联网行业,与手机厂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即使测评团队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人却有主观上的好恶及审美上的差别,也许同样的设计,用在安卓机上就是丑,而用在苹果上就是经典呢?

所以对于用户来讲,如果你喜欢哪一款手机,不妨通过测评视频了解一下,毕竟很多产品都有线下的体验店,做人呢,一定得有主见。

作者:科技快评段子手 | 来源:iDoNews 专栏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64.shtm
220  Local / 媒体 / “倒奶”风波背后:乳企利润大涨 奶农担风险 on: May 10, 2015, 08:22:03 AM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内蒙古调研时发现,我国乳业“乳企+奶农”的发展模式正在陷入严重困境,中国乳业市场生态平衡遭遇潜在的巨大风险。

一方面,乳企随着产业集中度加强和市场回暖,其利润在大幅提升。2014年蒙牛和伊利两大乳业巨头营业收入双双突破500亿元,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44.1%和71%;另一方面,因收入连年大幅下降,大量奶农陷入困顿并纷纷退出养殖,2014年下半年甚至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倒奶”风波。

对此,本刊记者近日在我国奶业第一大区—内蒙古自治区走访了4个旗(县、区)的6个奶牛小区和牧场,倾听十多户奶农讲述乳业少为人知的另一面。

奶农骑“牛”难下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西海力斯台村,奶农魏占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2007年的奶价是3元/公斤,此后至今8年间每公斤才涨了0.4元,但同时期的成本却大幅度增加。2013年,蒙牛要求养殖户的奶牛都集中起来饲养,2014年进而要求奶牛必须购买蒙牛提供的高价草和料。“虽然牛奶质量高了,但是农户的费用也增加了。”

赤峰市平庄镇前进村奶农邢志永算了一笔账,自己喂草料的时候,一头牛一天的草料钱一共30元。现在用上企业提供的饲草料后要50元,每个月成本多出近600元。原来一头牛一个月能挣不到1000元,现在只能挣500元左右,这还不算牛被淘汰和生病等情况。

除了利润空间被压缩了外,奶农要承担的风险也大了许多。采访期间,魏占德家里两头奶牛得了乳房炎,拉回家里治疗,要近10天才能让药物残留指标恢复正常,“现在对质量要求严格,奶牛一有病就完了,一天一头牛赔70元钱。”

奶农普遍反映,乳企在质量上大幅提高要求,但没有给奶农足够的指导。比如,赤峰市的一位奶农只知道阿奇霉素不含有青霉素,就给病牛使用了,但牛奶检测时却被告知阿奇霉素含有另一项严查的指标—红霉素,而且奶牛体内的红霉素需要45天才能清除,于是他只好把这些牛都卖了,直接亏损十几万元。

邢志永抱怨,因为乳企讲的技术都是脱离实际的理论,所以奶农只能自己摸索,“实际上他们(企业)这几年就没怎么帮助奶农。”

对于这些还在坚持的奶农而言,最大的担忧就是难以坚持。这些年来,他们投入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其中不少人还有贷款。如今乳企要求升级改造,奶农只能无条件适应,否则“不配合就走人”。

一些奶农想卖牛,又正好赶上今年奶牛价格暴跌,不少奶农无奈地说自己是“骑牛难下”,“乳企在前头领路,也应该带着奶农共同富裕,不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而奶农却受苦受累、承担风险、减少收入、自生自灭。”

奶牛合作社“自力更生”陷困境

“看不到前景,去年只能把奶牛都卖掉了。”3月底,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乌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村)春寒料峭,牧民额日很白乙拉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自己养了一辈子牛,也曾满怀希望地加入奶牛合作社,但如今已对养牛失去了信心。这位曾经的乌日都巴嘎布拉格奶牛养殖协会的会长,今年却已经转行养马。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乌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屡次试图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奶业,但屡屡失败。该嘎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养牛,2002年被评为全市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牛的繁育基地,牛奶曾经是全嘎查580多位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行情最好的2004年,全年一头牛光卖奶的纯收入就有6000元以上。

嘎查长刘金山回忆说,2004年,一直在嘎查收奶的科尔沁乳业公司被一家外来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收购了。新企业不从嘎查收奶。奶农们突然没了交奶的地方,牛奶只能喂牛犊、自食、倒掉,养殖户的收入开始下降。2011年,乌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决心重振旗鼓,成立了养牛合作社,施行集中饲养,扩建养殖场,建设挤奶站,改良奶牛品种,将牛奶做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奶豆腐、奶皮子、手工酸奶等奶食品出售……但纯手工制作的民族奶食品没有国家标准,合作社拿不到相关的生产和销售许可证。

目前,乌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有1000头泌乳牛,每头牛平均日产奶20公斤左右,但许多牛都没有挤奶,因为奶挤了也卖不出去。刘金山说,如果牛奶能够有销路,牧民们的收入将增加占30%~40%,可达到每年万元以上,但现在就是苦于得不到支持。

“听说很多地方养奶牛都有政策,就我们这儿没有。”嘎查里的村民反映,这几年在基础母牛、选用冻精等方面也都没有得到支持。但同时,生态逐步退化,牧民们不得不改放养为舍饲,饲养成本又大幅度增加,靠卖牛犊和肉牛的收益越来越薄,如今特别渴望能够在牛奶上找到致富的途径。

陷入困境的乌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只是诸多濒临“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奶牛村里的一个。本刊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牛奶的质量,近3年来仅内蒙古取消了1000多家日交奶量1吨以下的奶站,但原来向这些奶站交奶的奶农的后续生计问题基本是自行解决。

乳企“霸王条款”压价收奶

采访中,不少奶农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反映,一些乳企存在凭借市场优势地位压价收奶,甚至出现强买强卖的行为。

赤峰市一家奶牛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宋女士说,奶价从去年到现在每公斤降了1元钱,其中公开掉价是几个月一次,“暗”的掉价则是常常发生。合作社生产的牛奶一直是一个标准,但到了乳企那儿检测时质量就有高有低,往往是政府相关部门去乳企检查工作,各项指标就要高些。她说:“我们签的合同是霸王合同,检测是乳企一家说了算,也没有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

奶农邢志永说,如今只要有一项检测指标稍微不达标乳企就拒收牛奶,问题是企业去年自行增加了很多化验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没有在合同上写明。他说:“我感觉,一到6、7月份,公司用不了那么多原奶,就增加检测数量和提高标准,好像在故意刁难。”

内蒙古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乳品企业在生鲜乳收购标准问题上存在“双重标准”。生鲜乳过剩时,乳品加工企业经常是执行相对较高的标准,企业标准中的诸如体细胞问题、最低供奶数量问题等都会成为拒收或压等压价的理由;当生鲜乳供应不足时,乳品企业间相互争抢奶源,此时检测标准相对降低,一切为保障奶源供应服务。

类似于这样的乳企单方面“霸王规定”,奶农就必须遵从的还有不少。比如,在赤峰市一些奶牛小区里,如果奶查出有抗生素,不仅当天的奶乳企都不收了,而且当月结算奶款时,所有奶的价格都要扣除0.2元/公斤。

此外,乳企除了强制奶农使用自己提供的饲草料外,还向奶农兜售纸巾、药浴、奶管、试剂、疫苗等产品。宋女士说,她家的奶牛2014年接种过政府免费提供的三介苗大约1个月后,乳企又非得让奶农再接种一次由乳企提供的同样的疫苗,每瓶2500元,这让她十分心疼与愤怒,“一头牛短时间接种这么频繁,且不说有没有必要,就是牛身体也受不了。但是不接种还不行,否则乳企就不收你的奶。”

赤峰市同心牧场的一位合伙人证实了上述说法。她说,乳企提出高的要求,出发点是好的,但也不能伤害奶农。自家的牧场从去年到现在,按照乳企的要求投入100多万元升级改造,恐怕今年还得投入,“企业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做,但我们的困难企业就不管了。”

奶农利益保护机制亟待建立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在乳业发达的国家,奶业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奶农、企业和社会之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一旦出现供需关系失衡的情况,各方都会站出来共同承担损失、化解风险。

内蒙古农牧业厅相关责任人认为,提高标准倒逼奶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虽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企业也要保护奶农的利益。如果乳品企业过度依赖国外奶粉,国内奶源基地进一步萎缩,一旦国外涨价,还要出现2013年的“抢奶潮”。

有经验的奶农过快流失,或将导致专业劳动力缺失。据行业统计,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因为奶农过快退出,2013年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奶荒”。据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内蒙古荷斯坦奶牛总数比2013年减少了9万头,其中规模化增加了32.5万头,但散养户退出了41.6万头。

为了应对“奶荒”再次出现的可能,各大乳企纷纷从国外进口“物美价廉”的大包奶粉,进而又出现了2014年的原料奶过剩,奶农倒奶现象。

全球食品安全倡议董事会主席奕傅睿说,如果中国想提升整个牛奶供应链的质量,必须从培训专业养殖者开始,中国在这方面比其他国家落后很多。保证专业奶农能保证乳制品生产原料的稳定供应,不至于受制于人。

现在,于光军认为,“除了同情奶农,各方还应该更多地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奶业的健康发展。”比如,需要政府与乳企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中小奶农提供扶持,通过企业“孵化”家庭牧场、丰富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奶农的准入门槛、多方合作加大对专业奶农的培训等方法,稳定养殖队伍,逐步培养现代化专业奶农。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殷耀 林超 于嘉
《瞭望》新闻周刊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 73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