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5, 2024, 10:53:15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
3521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市場調研,有獎徵集信息 on: May 13, 2014, 07:06:23 PM
还有我觉得,大陆政府收紧政策,主要是担心洗钱问题,BTC具有匿名性。
但如果某种程度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就可以正当交易了呢。听说最近北京实名买汽油了。
如果BTC也实名交易的话,我是指大陆,那些个平台不就可以继续经营了么 Roll Eyes
3522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市場調研,有獎徵集信息 on: May 13, 2014, 07:00:28 PM
首先感谢大家的回复和反馈。

节省篇幅现统一回复如下:

征集的信息不是政策或银行方面的,而是外贸企业方面的。

比如说,大陆外贸企业使用离岸人民币是否有额度的限制?

至于价格的高低是和信息的价值对等的。如果你是人才,可以和我一起创业或各种形式合作。

画龙点睛说一句,根据目前的情况,假设把BTC看成一般商品,外贸企业是否有权利进行购买?

ps, 我有LOGO,不需征集。
3523  Local / 中文 (Chinese) / 市場調研,有獎徵集信息 on: May 13, 2014, 03:23:03 PM
市場調研,有獎徵集信息

關於離岸人民幣的信息,特別是關於CHINA & HONGKONG外貿企業使用和結算等。

此徵集活動有效期60天,從今天2014.5.14算起。

活動結束後根據信息的價值性評出一名特獎,獎勵0.08BTC。 鼓勵獎一名,獎勵0.01BTC 。

注意,能夠GOOGLE到的信息就不必提供了。

可跟貼,可PM。

謝謝大家。
3524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 on: May 13, 2014, 03:11:07 PM
1年后btc10000块不是梦,没有人可以阻止btc前进的脚步。

bingo  Grin
3525  Local / 媒体 / Re: 2014-5-12加密的互联网:Tcpcrypt项目简介 on: May 13, 2014, 08:21:59 AM
mark
3526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国人主要玩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参考! on: May 13, 2014, 08:12:35 AM
非常欢迎国家监管比特币平台

不是已經管了嗎
3527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再牛逼的技术,也敌不过政府的一张纸 on: May 13, 2014, 08:09:34 AM
馬恩列斯毛鄧江胡習萬萬歲
3528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二次警告:比特币不具备公信力 on: May 12, 2014, 04:02:44 PM
胡扯,我要去SEC門口抗議其胡說八道
3529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 on: May 12, 2014, 03:58:01 PM
眾籌在第三世界更有發展空間
3530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数百人参加了中国第一个比特币峰会, 无视政府封杀数字货币 on: May 12, 2014, 03:53:50 PM
符合邏輯麼,奴才  Angry
3531  Local / 中文 (Chinese) /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 on: May 11, 2014, 10:05:34 PM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与启示

http://www.itf-mag.com/Detail-429.html

发布时间:2014-01-24 作者:蔡凯龙 来源:《互联网金融》

        虽然中美有很多不同,但是互联网是无国界的,金融的本质也是一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实践经验,也许能带来一些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现为德意志银行美国战略科技部点石资产管理公司(DeStone Captial Management)创始合伙人兼投资总监,曾任美国能源公司MXEnergy风控经理。注册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 金融和计算机双硕士,金融博士生
 
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差异
 
其一,制度是最大的区别。
美国监管金融组织从保护个人财产和隐私上入手,有一套相对健全和完善的体制。体系内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相互配合协调较好,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新形式,使之能在美国平稳有序发展。而中国的体制和监管相对年轻,对互联网金融基本上是空白,所以政府在出台的政策法规不仅时间上滞后,而且相互之间过于僵硬,不具有配合的弹性。就好像一块块有棱有角的积木堆在一起,里面的空隙非常大,这给中国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野蛮生长。
其二,经济结构。
美国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让各行各业根据市场调配资源。其中两大支柱产业──科技和金融,在竞争下均衡发展,互相交融但又各自专注自己的领域, 根深蒂固,谁也动不了谁的奶酪。 而中国的行业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金融业过多依靠政策扶持保护形成行业垄断,造成资源配置不当、服务跟不上大众需求、竞争力不高的尴尬局面。中国的科技业凭借自身优势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侵吞和蚕食传统金融业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其中也包含政府试图用互联网金融倒逼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意图。
其三,金融市场。
美国金融市场经过百年发展,提供比较完善的、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各家百年老店的银行金融机构也是实力雄厚,极具竞争力。由于竞争激烈,他们一直以来都很积极拥抱和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所以美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只能在有限的传统大金融企业涉及不到的新领域里发展。比如说成熟的信用卡市场就抑制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因此发展的空间和规模不能和中国同行相提并论。反观中国的金融市场,由于对外政策保护,对内行业垄断,造成普通老百姓只能被迫接受高收费和低质量服务的双重压榨。中国互联网金融以她独有的普惠、方便、快捷的特点,点燃民众被压抑多年的对创新金融服务的极大需求,因此瞬间爆发出巨大发展潜力和规模。
其四,个人的习惯也影响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美国人因为有完善的社保养老医疗教育体制,喜欢花光每月收入,甚至借债过日子,因此民众普遍没有储蓄投资习惯。而且大部分政府支持的退休养老教育的投资计划都由机构操作,造成美国的资本市场上以机构为主。个人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在美国资本市场并不是主角。反之,国内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国人都要存钱为养老、儿女教育、医疗等等做准备,因此具有很高的储蓄率和庞大的可投资个人资产。故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迫切的大众需要。   
其他习惯比如,美国民众爱打电话,不爱发短信,对智能手机接受度不如中国,这些习惯,也间接影响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如果在华尔街上随便找几个美国金融人士来问,没多少人知道互联网金融,有限的知道的那几个一定是中国人。所以只有在中国这个独特的环境里,才能产生这么朝气蓬勃的互联网金融产业。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实例分析和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中美有很多不同,但是互联网是无国界的,金融的本质和服务人的金融需求是一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几个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形式,也许能带来一些对中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启示。
 
货 币 市 场 基 金 MMF (Money Market Fund) 里 PayPal 的兴衰
 
大名鼎鼎的第三支付先驱 PayPal 在1999 年创立第一只 MMF, 到 2007 年规模到 10 亿美元。不仅仅 PayPal,  美国市场上 MMF 规模蓬勃发展,在 8 年内从政策开放时的一片空白到 2008 年 3.75 万亿美元规模。但是在 2008 金融危机时,撑起MMF 快速成长的两大基石——现金级别流动性和保本纷纷垮掉。由于 MMF 为了提供给客户比市场无风险基准利率更高的回报,不可避免投资在短期的政府债券、企业短期商业票据等高质量短期资产。
在 2008 年至 2009 年金融危机期间,以往被认为安全的资产全部陷入困境,大量MMF  破天荒第一次 Break the buck (1 元MMF 不值票面价 ), 不再保本了。投资者习惯假定 MMF 是保本的,哪怕损失一点都会产生极大恐慌。在当时金融危机环境下, Only Cash is the King, 只有手里持有现金才是王道。不开玩笑地说,那时候投资人晚上得搂着现金才睡得着觉。大量投资者的蜂拥赎回让另一块基石──流动性也垮了。最后美国财政和美联储不得不联手对其中一小部分 MMF 提供暂时担保,保 住 72 个 MMF 的 命 运。 当 时 MMF 市场也被毁得差不多了。后来再加上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把短期利率压到接近 0, PayPal 和其他在金融风暴后幸存的 MMF都大幅亏本,先后都无奈地退出这个市场。
国内MMF最近如火如荼,7%甚至10% 的 MMF 铺天盖地而来。但是投资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谨记金融界最重要一条金科玉律:No Risk No Return。任何高回报都是伴随着高风险的。由于新事物没有严格的监管,国内的业者为了抢夺MMF 这个大蛋糕,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创造”出较高的回报率:协议存款、用回购方式加大杠杆、买卖上时间差、收益和成本的不同计价方法,甚至自己倒贴钱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以投资者承担较大隐形风险换来的,这种方式在美国的监管体系里是不可能被允许的。业者为了让投资者放心,有的 MMF 还提供企业担保。但是这些担保在危机和风险真正来临的时候,企业还能独善其身吗?他的担保有多少可信度呢? Lehman(雷曼兄弟)在倒掉以前够大牌,它担保的企业债券最后还不是惨不忍睹!只有央行和美联储动用国家信用的担保才是唯一可以靠得住的。
不过,国内 MMF 倒是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国内利率水平整体偏高( 一年 SHIBOR,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都可以在 5%),这给老百姓摆脱低存款利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目前短期看不到市场下跌的趋势,但是利率本身也会上下波动也是一种风险。美国的经历对国内 MMF 从业者的启示在于:注意市场和信用风险的防范,加大教育大众其产品风险并彻底公开其操作方式,同时注意监管的变化。
 
纯网络银行 SFNB 的消失和网络券商 E*trade 的挑战
 
SFNB (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在1995 年建立第一家纯网络银行,开创无柜台全天候交易的先河。由于成本低,所以它的费用和存贷款回报率都很有竞争力,又加上其在当时是新兴模式,没有任何竞争者,大银行也还没电子互联网化,一时吸引众多用户,股价扶摇直上。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和大银行加快电子银行布局并降低成本,纯网络银行的优势逐渐消失。在 1998 年 SFNB 不得不把自己卖给加拿大皇家银行 (Royal Bank of Cananda)。
E*trade 成立于 1992 年,是以网络经营为主的券商,为目前美国三大网络券商之一,美国低佣金券商的先驱。其版图曾经囊括美、澳、加、德等十多个国家,最近几年一直在收缩,成长缓慢,股价也相对萎靡,高层变动频繁。原因在于,虽然E*trade 在开始依靠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拥有低成本和低佣金,迅速在经纪业务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后来各大银行和券商迎头赶上,不仅依靠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和佣金,而且整合本身线下优势,并利用长期积累的资源提供强大的投资咨询和丰富的投资产品,夺回大部分市场。
对此笔者有亲身体会。在 2002-2005年笔者也使用一家类似 SFNB 的纯网络银行叫 Virtual Bank, 后来转用美国 3 大银行之一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 (BOA),因为 BOA 整合了包括网络银行在内的所有资源,其优势是别的小银行无法比拟的。2009 年我也把自己用了多年的 E*trade 资金转移到 BOA 里的 Merril Lynch ( 大名鼎鼎的美林投行,在金融风暴中被BOA收购) 的投资账号。这里不仅有高端的一站式全方位产品和服务,而且我可以全部免费交易,只要保持一定数额不高的资产数额。
对国内银行业来说,SFNB 和 E*trade的境遇说明,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并不可怕,虽然现在声势浩大,其实互联网金融如果一定要选边站,还是更多属于金融业,只不过加入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只要传统金融业能以此为契机,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真正地拥抱互联网,虽然现在,看来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最终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这方面我更看好银行业,相对来说,互联网企业开银行的难度比金融企业拥抱互联网的难度大多了。国内这些争先恐后准备开银行的互联网企业,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P2P 的宠儿 Lending Club (LC) 和慈善家 Kiva
 
LC 成立于 2006 年,目前已经获得 6轮融资,最新一轮投资方是谷歌(google),融资估值是 15.5 亿美元,LC 有非常多的知名投资机构和个人。KPCB、摩根坍利前 CEO John Mack、美国前财政部长 Larry Summers 等。2013 年,LC 已经达成 20 亿美元的贷款。 LC 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接受借款客户的借款请求,并在得到用户授权后获取用户的信用分数,将高于某个分数线的借款人的借款请求放置于平台上进行筹资,筹款主要用来支付高息的信用卡债,LC 只收中介服务费,不提供担保。截止到 2013 年 3 月底,LC 的借款者用户平均 FICO 信用积分为 706,他们负债收入比(除房屋贷款之外)为 16%,人均 14年以上的信用记录,个人人均年收入为70491美元,平均违约率4%,贷款年利率6%到30%,平均16.34%。 LC2014年准备上市。
国内 P2P 由于没有成熟的监管,这一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00 多家,里面龙蛇混杂良莠不齐,欺诈、倒逼跑路时有发生,违规长债短借、自营资金池的屡见不鲜。贷款利率高得吓人,贷款利息都相对比较高,折算年利率 20%以上的不少见。国内 P2P 一窝蜂的盲目发展,终将损害投资人的信心,也必将引起监管的强硬介入,对 P2P 行业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
LC 的迅速崛起有 3 个重要因素值得国内借鉴和参考:
1. 充分利用政府支持的信用系统和社交网络的大数据来评价风险,给每一笔贷款制定精准的利率,并能保持非常低的违约率,既能让需要的人贷到款,又能保护贷款人的权益。
2.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渠道高效运作和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支撑极低贷款利率和手续费,让利于借款人和贷款人。
3. 严格遵守法律和监管,只做中介不担保,不碰资金。2008 年 4 月,LC 曾经全面无限期停止公司所有新贷款业务,就是为了向 SEC( 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 ) 申请新的 6 亿美金 “Member PaymentDependent Notes” 众人支付票据,同时申请改变贷款利率的计算公式。直到同年 10月 SEC 批准才全面恢复营业。这种做法对比国内 P2P 现状实属罕见。
Kiva 是比较另类的公益慈善性质的P2P 模式。其成立于 2005 年 , 通过互联网和全世界众多的小微机构,发放贷款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弱势群体摆脱贫穷。Kiva 现在遍布 5 大洲 73 个国家,已经有 100 万出资者,最低出资 $25,总共贷出 5 亿美金,只有 1% 违约率。近几年国内的慈善业丑闻不断,饱受公众诟病。如果我们也能发起个类似公益慈善性质的 P2P 来降低成本、提高透明度,恢复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心,那将是国内亟待帮助者的福音。
 
众筹明星 Kickstarter(KS)
 
KS 于 2009 年成立在纽约曼哈顿的下东城。笔者认识的一个朋友刚好在 KS,说他们今年准备搬到 Brooklyn 布鲁克林 , 据说是因为 CEO Perry Chen(一个华裔美国人)想工作时离家近些。KS 经过短短 4年迅速发展,到今天为止已经筹到 9 亿美金,资助 500 万个大小项目。KS 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募集小额资金,致力于支持和鼓励创新。成功融资项目涉猎电影、音乐、视频、游戏和创新科技等。最大的众筹项目是 2012 年的 Pebble 蓝牙智能手机及手表,筹到 1030 万美金。在这个众筹的资金帮助下 , Pebble 终于能如期在 2013年把产品推出,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圣诞节最火热的礼品之一。这个成功案例体现了
众筹对创新和中小企业的巨大推力,完美演示众筹平台连接筹资人和出资人的巨大魅力。
以 KS 为代表的众筹快速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2 年 4 月,美国通 过 JOBS 法 案 (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2013 年 10 月 SEC(美国证监会)依据 JOBS 法案公布细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 虽然 KS 目前业务还只限于融资(回报只限于产品服务 ),而没有像 Angelist 已经开始涉及股权资本的众筹,但在监管上已经铺平道路的条件下,可以预见众筹将把股权资本作为下一步重点。 从这可以看出,美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为新兴行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及时地制定法律法规从而合理引导行业发展,而不是让行业无序发展触到红线后,才用法律法规来严惩和治理,这个值得中国监管者学习。
KS 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值得借鉴,就是它非常注重利用其社交性。Creator 筹款人最开始在 KS 上设立一个项目的时候,支持的主要自于Creator 的社交网。随着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好的项目通过社交网和 KS 打造的互联网平台筹集所需的资金。很有意思的是,KS 不经常做广告,也许是在美国众筹竞争没有国内激烈,或者 KS 已经是龙头老大没有压力。
 
最负盛名的理财门户 Mint 和独具特色的财富管理网站WealthFront
 
美国最负盛名的免费个人理财网 Mint于 2007 年 9 月上线,至今注册用户超过1000 万,2010 年 10 月被著名的会计软件公司 Intuit 以 1.7 亿美金收购。 Mint 的特色在于,它创造性把客户收支资产状况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授权,把用户的所有账户信息 ( 例如支票、信用卡、储蓄、投资、教育和退休金等 ) 全部与 Mint 的账户连接起来,自动更新用户的财务信息和分类收支详细情况。通过对个人财务数据的整合,让用户在 Mint 上感觉就相当于拥有了个人财务中心,可对自己的财务状况与日常收支一目了然。在这基础上 Mint 利用数据统计等功能,帮助用户分析各项开支的,比重、制订个性化的省钱方案和理财计划等等衍生服务。
相比个人理财网 Mint, WealthFront 更加注重财富管理,致力于提供投资组合的专业意见来最大化客户的税后收益。WealthFront 根据用户的投资额收费,低于 1 万美元的投资不收取任何费用,超过这个额度则每年收取 0.25% 的服务费。截至 2013 年 6 月,WealthFront 管理的资产超过 2.5 亿美元,仅在 2013 年就增长了150%。
从 Mint 和 WealthFront 成功的经验看,Mint 利用联网个人财务信息,提供平常需要雇佣专门的 Financial Planner 做的个人理财工作,让个人理财更加普惠和大众化。而  WealthFront 其实就是把专业投资人士提供的财富管理互联网化、数据化、模型化,从而来减少投资分析的服务费,降低资产管理的服务门槛。 两者皆可称之为小微理财,服务于普通大众。这方面很适合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如上面对中美互联网对比的分析,中国民众极其渴望有门槛低、普惠的金融服务,特别是理财投资服务,而银行这类的服务门槛之高让大众望而却步。 但是有一点极大阻碍中国互联网金融在这个领域的发展,那就是数据的共享。国内各个银行各自为营,为了自己利益不会轻易共享客户财务数据。在美国,由于法律规定,个人的财务数据最终拥有权是属于个人,因此法律保障个人授权使用任何跟自己有关的金融数据的权利。这个符合互联网金融共享开放的精神。希望国内监管部门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为个人理财和投资扫除最大的障碍。
3532  Local / 中文 (Chinese) / 周晔:互联网金融的六个核心问题 on: May 11, 2014, 09:37:51 PM
周晔:互联网金融的六个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2014-04-30 作者:周晔 来源:央行观察

http://www.itf-mag.com/Detail-875.html

【编者按】4月27日,周晔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下简称“SAIF”)高端金融论坛暨SAIF金融MBA2015年的招生启动仪式上,系统全面地发表了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看法和观点。

过去一年,周晔和很多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一道,经历了行业的亢奋、喧嚣、争议和反思。不同于坐而论道的旁观者,作为资深市场参与者的他,对行业感触更深、所虑更远。

以下是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六个核心观点,供读者诸君参考:

1)货基十年路,为何“宝宝”一招鲜;

2)互联网金融核心是支付;

3)金融抑制是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

4)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长尾客户,且有可能服务这些客户;

5)互联网金融已在接受考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将成焦点;

6)互联网金融应瞄准普惠金融。

观点一:货基十年路,为何“宝宝”一招鲜?

首先我们说一下互联网金融怎么来的,互联网金融绝对不是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它整个孕育的过程有10年的时间。

2004年的时候支付宝成立,很快就获得了超过1亿的账户,今年春节前后的微信红包,三天之内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获得了8000多万账户,这是在传统金融当中匪夷所思的。也许是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金融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2007年,汇付天下第一个把支付加入了信用支付,为航空行业所有的机票服务提供信用服务,2009年快钱基本上把支付应用到保理。2010年中国证监会第一个给汇付天下颁发了基金支付结算的牌照,紧接着一年之后给东方财富等颁发了互联网基金代销的牌照。

可以看到在过去的10年当中,支付行业也好,其他的行业也好,围绕着金融的突破做了大量的工作,监管机构也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三张牌照——第一个是2011年的支付牌照,证监会基金支付结算牌照,包括2011年以后的基金代销牌照。

学界也对新生事物寄予巨大的期望,很多学者完整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确实产生了一种非直接融资也非间接融资新的业态,它可以为金融、期限、风险收益定价做迅速地匹配,使得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方可以迅速地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达到一个均衡,这是专家的描述。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开始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类的宝宝们纷纷出场。我们做这个行当的人有点很奇怪,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已经存在了10多年的金融产品货币基金借着互联网的形态一下子变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

根本原因我想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互联网介入金融使用户群变了,以前大多数基金用户都是高净值或者中产阶级,借助互联网使得货币基金一下子进入了屌丝的阶层,一下子让几亿人了解了货币基金,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它就是一个活期存款的替代品。

第二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渠道完全变了,我们问过很多基金行业的人,他原本设计这个产品也就这个意思,为什么以前没有达到呢?我们再看看以前货币基金靠谁卖呢?基金自己的渠道直销只卖了20%,80%是通过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怎么会把它的存款搬家搬到货币基金呢?这肯定是一个“与虎谋皮”的事情。所以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使得整个渠道的费用急剧下降,无论是获取客户的成本还是交易的成本还是接下来支付结算的成本,几乎降到一个可以让全国所有互联网的网民都可以来买,我相信这是让余额宝包括其他宝宝能够红起来的根本的原因。

观点二:互联网金融核心仍是支付

我的观点是,互联网金融里面核心还是支付。为什么?因为支付在过去的10年当中产生了一个完全金融或者银行体系之外的客户群。

设想一下,在以往所有的金融客户以及金融的资金都存在银行的时候,这个互联网金融会不会产生。我们甚至可以看一下,以前证券公司是很了不起的行当,去年中国所有的证券公司全部加起来的利润不足一个中型商业银行一家的利润,证券公司所有的客户尤其是资金都是到证券公司出差的,白天进来晚上又回到银行去,我们可以看一下基金包括其他证券业务的形态。

过去10年只有支付这个行业获得了银行以外账户群,而这个庞大的账户群是有资金的,这一点是中国的支付公司和美国支付公司最根本上的差别。美国最大的支付公司,他们并没有从一个支付公司过渡到金融业务,只做支付的授权,做清算或者结算的时候几乎都是把所有的这些信息交给了清算的发起行,由清算的发起行代为管理资金,并且清算给不同商户的银行,由不同商户的银行结算账户发行。

所以有了中国这样一个支付公司特别的形态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兴的金融成为可能,支付在过去几年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体量上来讲,去年整个行业处理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15万亿,行业的收入也已经达到了几百亿,而且大的机构都是获得了人民银行的支付许可证。

另外从模式上来讲,因为每天有大量的资金进入,所以很容易衍生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或者服务。另外以支付为基础的,以庞大的资金流为支持的,为所谓的众筹提供了一个快速资金的充值、提款这个通道,并且提供整个账户的托管。所以越来越多的金融形式在支付的支持下开始拓展起来,可以说支付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任何一个大一点的电商或者传统企业都纷纷开始办起了支付公司。

观点三:金融抑制是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一直纳闷,中国所有的这些新兴的业态几乎都有一个美国的爸爸,几乎都有一个美国已经存在的商业模式。但互联网金融是从中国土壤上长出来的,并没有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当然你也可以看到美国很多成功的企业和例子,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浪潮。

为什么在中国会产生互联网金融?我们认为金融抑制是理论原因。20世纪70年代斯坦福的两个教授在研究很多发展中国家金融或者经济起不来的原因,他们找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都会出很多政策或者出很多监管的措施,使得廉价的资金能够进入到银行的体系,银行这个体系又在政策的引导下以一个非常低的利率能够给到一些特殊的行业,刺激一些内需,刺激一些进出口,刺激一些基础行业,而其他行业呢?其他经济部门融资只能在一些不足的资金里腾挪进行满足。

我们来对照一下中国的情况,我们看具体资金的价格:如果你想获得资金,你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利率可能就是5、6%,最多7%;如果你是一个有办法的机构,不符合宏观的政策,你可以通过信托等等这些影子银行,以15—18%去获得这个资金;如果你是一个小微企业,你的来源只有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利息是多少呢?每个月2分利,差不多年化30%以上。

另外我们再看一看你资金的回报: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屌丝,可能你的钱只能放进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普通的存款,获得多少利息呢?1、2%,定期高一点;如果你是一个相对高净值的大佬,你可以买理财产品,你可以买信托,300万起买,获得8—11%的收益;如果你有更大的大额资金,你可以放进PE,你可以放进很多私募。

可以看得到,在中国现实的金融环境下,确确实实存在着资金不是双轨制、三轨制,包括利息也不是双轨制、三轨制。我们相信这样的金融是得到了比较大的压抑,虽然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政府也好监管机构也好一直在鼓励要发展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但是总体来讲效果怎么样呢?西南财经大学有一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专门做了长时间的跟踪调研,中国的小微企业资金可获得性的比例大概是26.7%,意味着有四分之三的希望获得融资的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拿不到资金。

观点四: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长尾客户,且有可能服务这些客户

互联网企业在过去10多年中获得了很多长尾的客户,这些长尾客户一般是很难获得的。

按照传统金融的游戏规则和监管,任何一个机构都是需要设网点,金融机构把这些基础设置建起来后,可能你的成本已经没有办法去服务这些长尾了。但是在互联网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长尾客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使得长尾更加大,这些长尾客户已经非常习惯地用互联网来购买各类的产品和服务,支付企业在过去的10多年当中积累了大量的长尾客户。我们讲银行发行的各类卡大概43亿张,也就是对应了43亿账户,我们相信互联网企业这些账户加起来的数量也不相上下。

支付企业在为长尾客户服务的时候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这个桥梁作用在哪几个方面能够体现呢?

首先是客户体验获得了极大地提升。我们一直在想为什么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的金融机构做出来很多产品客户体验会相差那么大呢?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金融做产品的时候两个东西考虑得最多。第一是这个产品本身能不能带来利润,收益率是多少;第二,合规、风控部门跟在后面。而互联网金融从第一天开始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开始的,以及客户的特性开始的。同样去追一个客户,一个讲究的是利润合规风控,另外一个完全就是从你的需求特性出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举个例子,我们去追一个女生,你如果天天脑子里转的今后你能不能生孩子,父母同意不同意,今后我们结婚之后两个人的收入能不能支撑这个家庭的开销,一定不浪漫。回过头来互联网企业赚钱不赚钱是以后的事,我天天给你献花,甜言蜜语,客户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客户体验上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是有巨大地差别。

第二,大数据提供新的信用和风控技术。传统的金融机构核心就是提供信息和数据,目的就是为了去做信用的评估以及控制这个风险。而在互联网时代是有可能通过大数据去发明不同的模型,开发一些新的信用技术以及风险控制技术。

第三,互联网平台使渠道能力大幅度地得到提升,获取客户的成本、效率、交易处理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我们举个例子,运营结算效率怎么得到大幅度提升。1、获取一个客户的成本。我们说商业银行获取一个信用卡客户要多少钱?普通的信用卡客户获取成本目前大约是400元,白金卡的客户获取可能要1000元。而我们看这次嘀嘀打车获取用户的成本,则为20元左右。2、审单。传统的客户合同要经过银行的合规等,审单要3—5天起码的,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这一环节基本上是以秒级或者分级来计算。3、上线。传统很多银行提供支付的商户上线时间大约5—14天,在互联网金融包括支付行业现在基本上是1天的时间,甚至T+0,上午的单子下午就上线了。4、交易的处理。T+0,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互联网金融进入理财之后,为什么余额宝包括其他的宝宝能够火起来,迅速地提供了一个T+0的解决方案,结算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四,通过支付,我们可以根据资金的流向打造跨界的金融产品。比如说根据这个产业链提供的信用支付以及保理支付。我们可以看到根据用户的需求打造的余额宝,你说它是存款吗,你说它是理财产品,都是也都不是,是一种跨界的东西。

第五,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的能力,在银行之外让各行各业得到一个金融级的账户,同时和所有银行打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证券行业前几个月也推出了第一个账户系统,这样一个账户体系的形成包括能力使得很多互联网金融成为可能。

观点五:互联网金融已在接受考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将成焦点

从今年1月份以来互联网金融确确实实在经受考验。第一个文件是国务院107号文发出来了,使得互联网金融开始酝酿一轮新的监管,监管机构的主体步入到根据不都的业务,按业务分业去监管。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个支付公司它的基础业务是支付,受人民银行监管。它可能要去做一些信用支付或者贷款类的,对不起,今后要银监会监管。你如果需要做一些理财业务,涉及到证券类、基金类的产品得到证监会监管。在107号文之后,一系列的文件从不同的监管机构出来,1月份央行的5号文要求规范银行卡的管理,3月份,人民银行出了一个叫停网上信用卡以及二维码。我们也可以看到79号文,很多机构的新增收单业务被叫停。上两个星期,我们看到银监会和央行联合与的一个10号文,赋予了商业银行对资金支付各种限额和客户信息获得的话语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经过一个蓬勃向上快速地爆炸式地发展之后接下来面临合规的检验。

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成为一个接下来的焦点。这里面多半缘由可能是互联网出身的企业对金融理解经验不足,可能很多信用的模型包括风控的模型还有待于检验。另外,所有互联网的金融各类产品我们都没有经过几个经济周期,可能对流动性风险的准备缺乏认识。我们可以看得到很多政策的环境和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还有很大的需要对接的。

比如说身份的识别,大部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身份识别都要求面签,你人必须过来,证件必须当场显示,合约必须当场签付。这是监管机构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基本要求,在互联网金融下大部分的身份识别都依赖于远程的技术,中国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为这块做好准备,美国是花了10年的时间,在1997年还是1998年专门出了一个法案,关于身份的认证。

我们也可以看到现有的互联网和传统的征信系统之间并没有对接,互联网金融要在它自己的圈子里面把这些信用评估做出来,如果有违约的话所有的违约记录不进征信系统,这肯定会造成很多在互联网金融获得资金的人不太害怕违约。另外还有很多偶发性的风险都会导致流动性包括等等风险的出现。

互联网金融在今年一季度开始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相信这样一个挑战的过程正是一个新规则形成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刚才可以看得到,互联网金融它的效率、成本以及提供出来的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我们也坚信他代表了未来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了某种历史的趋势,它更有效率,能够服务到很多原来传统金融机构化外之地。

在过去的时间当中也证明了理财、信贷标准的产品已经顺利地和互联网对接了。以前我们一直有这个观念,互联网金融做标准产品很好,做非标不太合适,但是我们看到最近有很多尝试,把非标的金融产品也放到互联网上进行销售,提供服务。越来越接近于我们讲的从B2C到C2B,可以为很多网上的客户做定制的理财甚至很多信贷的产品。所以互联网的市场包括空间进一步地扩大,所以这个新规则包括新市场让我们完全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观点六:互联网金融应瞄准普惠金融

从互联网金融来讲我相信未来会和以往一样,瞄准这样一些客户。那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长尾的个人客户,他既不在零售银行也不在私人银行的范围,包括很多小微企业,还有很多产业链当中末端的企业包括个人。这些群体加起来我们认为互联网有一个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天然的优势。

从科技来讲包括管理以及客户体验,它可以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所以从这个意义说来讲,今天我们的结论就是我们认为你无论叫互联网金融也好还是叫其他种类的金融也好,新兴的金融正在产生,我们也殷切地希望也欢迎在座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互联网金融以及各类新兴金融的创业过程。谢谢大家。
3533  Local / 中文 (Chinese) / 峰會後的飯醉,一個都不認識啊,大V嗎? on: May 11, 2014, 06:32:58 PM
http://ww2.sinaimg.cn/large/a7bb4521jw1egarx6tkrjj20qo0k079k.jpg

一個都不認識啊,大V嗎?  Grin
3534  Local / 媒体 / Re: 2014-5-11SEC 警告比特币信仰者可能参与欺诈 on: May 11, 2014, 06:18:01 PM
比特幣和飛機一樣,是中性的工具。問題出在人身上。

不能因為出了911事件就把所有飛機都禁飛吧。
3535  Other / Archival / Re: [CounterParty] IPO announcement. Mimex - UK bitcoin exchange on: May 11, 2014, 03:44:07 PM

Design 1 looks better
3536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FCBF启动3000万美元基金投资比特币公司 on: May 11, 2014, 11:58:08 AM
mark
3537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大会的作用 on: May 11, 2014, 11:45:36 AM
老李何必在大陸折騰,來找我一起在歐美玩
3538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财新网:比特币交易平台疑跑路 on: May 11, 2014, 11:41:19 AM
強烈支持大陸和北韓合並
3539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求主意!经济系在校生或者老师最好进来下 on: May 11, 2014, 11:36:46 AM
有新加坡公司已在做
3540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中国Hardbit硬件钱包开始销售 on: May 11, 2014, 08:13:45 AM
http://bitcoinowl.com/hardbit-bitcoin-hardware-wallet-launched-china
Pages: « 1 ...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