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May 30, 2024, 11:51:01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
41  Local / 离题万里 / 摩拜怼小广告,小动作指向大问题 on: December 28, 2017, 02:35:57 AM
12月14日,摩拜单车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起诉上海会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要求被告立即停止在摩拜单车上擅自安装和发布车座套小广告的侵权行为,对原告因其侵权行为遭受损失进行赔偿,并公开发布声明以消除不良影响。
鉴于共享单车覆盖面广、出镜率高,随时在城市各处游走,说实话我对其被商家盯上,成为一个个移动的广告位并不奇怪。只是,没料到的是会甲公司玩得太嗨,以至于惹火了摩拜:你想,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的大量共享单车座椅上,安装了印有其平台宣传信息的车座套小广告,宣称覆盖规模达到了20万辆。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摩拜与会甲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极易产生误导。
当然,以上这些还不是会甲公司被起诉的主因,根本原因还在于其不打招呼,贸然搭了摩拜的车。虽然共享单车放置在公众场合,但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共享单车公司的私产,单车企业享有无可争辩的物权,租车者可以使用,但不得涂抹、改造、损坏单车。所谓“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何况是商家的小广告呢?按理说,这样的教训也不是没有,比如泉州的一家企业就因为打广告被共享单车企业给告了,被判立即停止张贴,公开道歉并进行赔偿。可惜,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还不足以产生真正的威慑。
摩拜方面表示,将持续通过民事诉讼、行政举报等法律行动,严厉打击在摩拜单车车身上张贴小广告的违法行为,并在对方行为涉嫌犯罪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追究不法分子的刑事责任。从这一表态,尤其是从“持续”二字来推断,摩拜被小广告侵扰并不新鲜,深受其苦久矣,这才有如此鲜明之立场。另一个可为佐证的细节是,摩拜单车将推出共享单车行业首个“小广告举报专线”,建立“共享单车违法小广告信息库”,以便后续对违法企业采取多种措施。
想一想,小广告乱象由来已久,共享单车行业只是众多的受害行业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没有会甲公司充当促使摩拜起诉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迟早会有一个“会乙”“会丙”公司来扮演这个角色。会甲公司的侵权行为,衍生了摩拜公司一系列针对小广告的“后招”,普通民众如我也很庆幸,会甲公司成功地把事情搞大了。就目前来看,摩拜公司的出招能多大程度改善小广告乱象还是一个未知数,但至少让公众对此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期待。
小广告泛滥的根源也不是什么秘密,但就是没有注重源头治理。在我看来,源头治理小广告,关键无非是两条,一是要露头便打,一般小广告后都附有手机号或微信号,对此应仿照新加坡做法,一经查实便封号,让其GAME OVER。二是要罚得肉痛。比如德国一些城市制定了《户外广告管理条例》,非法张贴小广告的企业或个人将受到1000欧元乃至12万欧元的处罚,严重者还将被以破坏市容环境罪论处。有心打击小广告,不妨参考这两条,想必会有不错的效果。
42  Local / 离题万里 / 智能全球化时代:中国“直道超车”的机会 on: December 28, 2017, 01:41:55 AM
今天,以新IT智能技术为主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正在把人类带入“第三个轴心时代”,这一次将是包容和多赢的“正和”全球化,是我们“直道超车”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人工智能的时代就在眼前!但“人工智能很快将使50%甚至70%的工人失业”“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等话题,也令人议论纷纷。现本报面向各行各业从业者、学者专家征稿,将您对人工智能最直观的感受和思考发给我们,一起洞察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未来!
关于全球化,已有很多非常精辟的论述,但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我仍认为有必要再从技术的新发展和历史的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其影响及意义。简言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IT智能技术(Intelligent Technology)必将开启第三次全球化运动,其特征就是资源优化、智力调配、人机结合、虚实一体,从过去的“负和”和“零和”的全球化,走向包容和多赢的“正和”。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曾将公元前800到前200年间约600年人类文化的突破称为“轴心时代”。这就是以孔子和柏拉图等为象征的中国、印度、希腊和中东文化所代表的世界范围之“哲学突破”以及宗教的兴起和农业文明的巩固。而西汉兴起的古代丝绸之路,正是在这第一“轴心时代”之末开始了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可惜,全球化没有因为“丝绸之路”速成大气候,因为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无法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
尽管当代一些社会学者认为人类刚刚进入“第二轴心时代”,但我更倾向于人类社会即将走完这一时代:始于14世纪中期的文艺复兴,终于20世纪的现代科技和工业体系,差不多也是600年的时间。在“第二轴心时代”,人类经历了“科学突破”。
这一时代之末,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开始了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第二次“零和”全球化运动,不但保证了西方阵营的安全,还在全球范围促成了一个成熟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今天,以新IT智能技术为主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正在把人类带入“第三个轴心时代”:始于量子力学、相对论及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所引发的人类对物性、人性和理性的再认识,以及随之而来的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控制论、人工智能、智能科技等新学科,由此引发的“智力爆炸”必将导致世界范围的“智力突破”。或许,时下的“反全球化”正是“第二次轴心时代”的“回光返照”,包容与多赢的“正和”智能全球化已经开始了,人类将在“第三轴心时代”进入智业社会。
在第一轴心时代,人类解放了“物之力”,以“负和”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理要求,实现了“农业文明”,基本解决了社会上资源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二轴心时代,人类解放了“能之力”,以“零和”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基本的安全要求,实现了“工业文明”,基本消除了人们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三轴心时代,人类将解放“智之力”,充分利用虚拟的赛博空间,使全球化由“负和”、“零和”走向“正和”,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社会及自我实现方面之需要,进入“智业文明”,最终解决我们之间的智力不对称问题。
希望这一次,在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努力之后,中国能够在“第三轴心时代”里真正成为第三次“正和”全球化的时代开路先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认识并分享新的智能技术和智慧全球化为人类所带来的更加美好生活。这一次将是包容和多赢的“正和”全球化,是我们“直道超车”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是全球化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崭新境界。
43  Alternate cryptocurrencies / Announcements (Altcoins) / Re: [ANN][ICO][SSC] SELF-SELL——Share your excellence with the world on: December 27, 2017, 07:56:37 AM
I find that the selfsell was created basic on the Achain platform.
I think Achian was more value ,it need some time to develop,I would hold more ACT.
I agree with him that Achian is a worthwhile investment.
44  Local / 离题万里 / 苹果X又“脸盲”,人脸识别的安全底线在哪里? on: December 27, 2017, 06:23:11 AM
苹果X手机的人脸识别又出问题了。据看看新闻报道,上海一位刘太太的苹果X,可以轻松被儿子面部识别打开。苹果公司的客服回复称,这是小概率事件,暂时无法查明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是这位女士和“孩子长得确实太像”。
性别不同、年龄相差几十岁,即使是母子,用“太像”来解释只怕很牵强。而且,这并非苹果X第一次在国内出现类似事件了。几天前,南京颜女士的苹果X手机被毫无血缘关系的同事用脸成功开机,苹果店工作人员也并未给出解释,只是称“是个案,如不满意可退货。” 
苹果在新机型发布会上宣称,人脸识别成功率极高,被破解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比指纹解锁还要安全。但刘太太、颜女士等用户的遭遇让人无法放心。尤其是现在的手机储存有太多重要信息,一旦安保系统失守,损失与风险极大。即便对于厂家是“小概率”的事件,对消费者来说,危害都不容忽视。
以苹果手机为代表,人脸识别技术成了智能手机生产商竞相追逐的热门,似乎产品中没有运用这一技术,就不够代表最新技术,不够炫酷。而实际上,业界人士指出,目前这一技术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实际应用场景中都难以保证100%的准确率。手机生产商对此不会不知道,只是选择性放大了“技术优势”而故意忽视风险。
国内一些手机品牌为了免于纠纷,在手机系统内贴出“免责声明”,承认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难以解决的漏洞,但在手机的功能设置中,人脸识别仍可用于“应用加密”“文件加密”等重要功能。
风险当然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转嫁给了消费者。双胞胎之间、同事之间、母子之间可以互相“解锁”手机等案例不时出现,直指智能手机人脸识别技术在身份认证、金融支付、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缺陷。
手机人脸识别屡屡闹出的笑话,实则是隐患,理应给市场敲响安全警钟,给炽热的资本热情泼泼冷水——别忘了,技术狂欢的背后,是资本的鼓动。这个据说价值千亿的市场,早已引来多家资本大鳄角逐。手机生产商需要意识到,消费者的安全利益不应成为技术成熟过程中的试验品,这应该是商家持守的底线。
跳出手机领域,国内人脸识别技术早已遍地开花。很多机场、火车站开始采用人脸识别进行安检,2018年广东高考开启人脸识别报名,安徽安庆等地用人脸识别确定违章行为,北京天坛公园出现了“刷脸”免费领厕纸的公厕……人脸识别,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确实带来了诸多便利。
技术是中立的,是造福还是“造祸”人类,完全取决于如何使用它。正视问题,思考技术缺陷及可能带来的隐患,不是怀疑技术,更不是要走回头路,而是强调风险控制应始终与技术同步推进,而非滞后。在人脸识别的安全性未得到充分评估并合理控制前,我们不应过度乐观。
45  Local / 离题万里 / 让员工互扇耳光的“狼性文化”,该歇菜了 on: December 27, 2017, 05:56:44 AM
这两天,南昌一家公司的“狼性文化”在网上扬名了:多名员工两两一组,对面跪着,互扇耳光,场面十分激烈。该公司工作人员回应称,这就是一个培养“团队精神”的展示。视频显示,现场确实挂着“狼性团队”四个大字。
这队“战狼”一出,其他以“狼性文化”自我标榜的公司只能自惭形秽。更汗颜的应该是真狼。狼群若听说互扇耳光是“狼性文化”,它们一定会抬起前肢表示抗议。
正本清源的话,“耳光文化”肯定是“狼性文化”的“异端”。“狼性文化”虽然带有“对自己狠一点”的含义,但下跪、耳光这些带有明显人身侮辱和人格矮化的行为,体面的公司绝不会公然提倡。
不过我们可以借由这个“异端”探讨一下“狼性文化”是如何流传,又是如何走形的。
“狼性文化”可谓当下最流行的一种企业文化,唯有“家文化”能与之分庭抗礼。许多公司同时崇尚“狼性文化”和“家文化”,这两种文化可谓一体两面。对外向狼群一样抱团作战,对内像家人一样无私奉献,这是公司管理者对下属和员工的普遍期许。
“狼性文化”如此流行,以致人们忘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并不是一种招人待见的动物。中国古人对狼的主要情感是仇恨,从不会以狼为师。
根据文学史研究,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里,狼就多以恶的象征出现。到了隋唐之后,狼的正面寓意更是彻底消失,彻底沦为凶狠贪婪、人性沦丧的代名词。比如李白诗“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杜甫诗“汉北豺狼满,巴西道路难”。杜牧诗“太守政如水,长官贪似狼。”
在古代文化的语境里,“狼性”肯定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恶词。狼心狗肺、狼狈为奸这些成语中国人今天还在用。那么“狼性”又是如何洗清污点,登堂入室成为人人争相攀附的好词的呢?
简单来说,具有正面意义的“狼性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结果。西方文化一直有狼性血液,比如古罗马的母狼传说。狼性代表着一种打破束缚的原始活力。西学东渐,东方“静”的文明受到西方“动”的文明冲击。狼性对求新求变的中国人来说,成为一块可贵的他山之石。
比如鲁迅在《孤独者》中写道:“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声狼的嗥叫也被视为作家的精神象征。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街小巷都在传唱“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2004年,《狼图腾》出版,这本在严肃的思想界饱受争议的书,在民间却赢得拥趸无数。《狼图腾》将狼崇拜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狼的意义早已超出一种食肉动物的范畴。
商界流行的”狼性文化“则源于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引发的“狼来了”的忧虑。中国公司倡导“狼性文化”,是为了对抗外来的“狼”。华为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任正非说“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他解释说,“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公司一没技术、二没资本的时代,“狼性文化”是华为等中国公司在商场拼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过近年来,华为的许多“狼性”做法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
如果说“狼性文化”意味着奋斗文化,那么奋斗是不会过时的。但是在实际中,“狼性文化”通常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个人无条件为集体让道,比如只谈加班不谈加班费、只谈敬业不谈劳动保障。前段时间,有一位“求职导师”公然表示“招聘员工时最讨厌被问五险一金”。
在法治环境越来越完善,劳动者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带有强迫色彩、压榨色彩的“狼性文化”势必会失去人心。现在的年轻人即使渴慕做一头狼,也是要做自主的狼,而不是被规训、被牺牲的狼。
而个别公司把“狼性”曲解为奴性,更是只会招来众嘲。面对互扇耳光的“狼性文化”,嘲笑也是不够的,劳动保障部门其实已经有必要介入调查了。
46  Local / 离题万里 / 政府辟谣雾炮车作弊 为何民众依然怀疑 on: December 27, 2017, 03:13:09 AM
用雾炮车高频次、长时间对着环境监测点进行喷洒,这是想干嘛?据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零距离》报道,近日,江苏常州金坛被曝出有两辆多功能抑尘车(雾炮车),长期对着金坛区两处环境监测站附近进行喷洒,噪声扰民。当地民众就此怀疑是环保部门在作弊,试图用这种方式降低污染数据,从而交出漂亮的环境“成绩单”。
对此,常州市金坛区多个部门回应称,喷洒在监测点附近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操作工偷懒所致。同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没有受到影响。不过,这一回应并没有得到公众认可,“有人相信吗?”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等不相信或者调侃的留言,充斥着新闻评论区。
雾炮车喷射的水雾颗粒极为细小,的确可以发挥液雾降尘,分解淡化空气中的颗粒浓度、尘埃等作用。如果用雾炮车对着空气质量监测点采样口直吹,确实能够对采样的数据产生影响。雾炮车长时间停车喷洒的地方,刚好是金坛区的两个空气质量监测点附近。公众产生怀疑很正常,说到底,这符合经验常识。官方回应称原因是“两位操作工图省事,便在那附近长期停留喷洒,以起到降尘的作用”,虽然比较巧合,但也可能是事实,其实也符合逻辑。但为什么网友不相信官方的调查结论,而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判断?
官方觉得这就是调查真相,背后并没有那么深的水,他们为自己感到委屈。而民众则觉得这不是真相,拿这样的结论就想糊弄人,不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吗?政府好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不管干什么、说什么,动辄得咎。一些官方通报,即便是真相,也难以取信于民,甚至酿成新一轮舆情,甚而进一步损耗政府公信力。难道因为民众是一群不讲道理、不顾事实的“键盘侠”,只要是政府说的,都认为是错的吗?
显然不是。不久前,四川泸县发生了一起中学生坠楼案,当时引发舆论轰动,流言四起。但是,当警方拿出了细致入微的调查结论之后,质疑声便逐渐平息了,各种流言不攻自破,多数网民也都认同警方的调查结论。民众之所以在一些调查结论出来之后高喊不相信,或者是因为的确存在故意歪曲事实的现象,或者是官方通报在方式上、态度上出了问题。虽然是事实,却让人觉得有阴谋,明明拿着一手好牌,却给打烂了。
不少舆情事件中,官方反应速度明显加快,但陷入了只有论断、没有事实的误区,结论缺乏详实、客观、充分的论据作为支撑。一些单位更是希望通过“一次性答复”的方式为事件作出最终结论,而无视舆情的后续发展。一些单位虽然接二连三地发布通报,但是没有直面质疑,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这样的回应只能是让公众看到心虚。一些官方回应,内容空洞、态度冷漠、语言生硬,看不到丝毫的人文关怀和沟通的诚意,动不动就是要追究“造谣者”的责任,不仅无法消除民众的疑虑和不安,反而让民众在官腔官调和满满的套路后,看到了高高在上的权力。
就这次雾炮车事件而言,如果确实是操作工偷懒所致,官方在回应时,如果不是简单陈述结论,而是还原调查的过程、公开相关数据,用详实的细节和数据,向公众说明原因,并交代是否对空气检测数据产生了影响等,得到的反馈想必会大不一样。
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素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也愈发强烈。面对民众的质疑和不信任,政府部门不应该只是自叹委屈,抱怨民众“不善良”,而更应该从自身角度进行反思。回应质疑时,不仅要快速及时,更要完整、全面,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思维,用耐心的沟通取代单向的通报。要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要表现出对民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尊重,尤其是对民众智商的尊重。
47  Local / 离题万里 / 网络营销号无序发展必须终结 on: December 27, 2017, 02:34:34 AM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播也改变了营销。许多自媒体借助这些渠道打造营销平台,于是出现所谓的网络营销号。营销号“爆款”文章是如何产生的,其营销效果如何,普通网民对此并不知晓。日前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网络营销号多有推手且为团队操作,有的账号会通过凭空捏造、拼凑、组装素材等一系列流程性操作来打造所谓“爆款”。
网络营销号以自媒体的方式运作,它们撰写文章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运营者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社交媒体时代,如今的网民都产生了社交媒体依赖症——— 人们习惯于通过自媒体来获取信息,这场传播革命带来的结果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无论是内容的生产者还是公众,今天都在适应这样的变化。当然,变化的只是传播的方式,内容生产环节的法则却没有大的变化。和传统媒体一样,包括读者和题材的选定,网络营销号都会有自己的定位,读者喜欢什么,何种内容能够获得关注,写作者一般会有一套分析逻辑。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它意味着写作者必须了解网民心理,熟悉当下的社会情绪。
一篇文章是否兜售“私货”,有没有营销的成分,业内人士并不难判断。南都报道提及今年10月下旬一篇叫做《我的抗醛日记》的爆款文章,其中讲述一位3岁男孩疑似患上白血病之后,母亲深度解析了甲醛的危害,并开始尝试各种除甲醛的办法。在列举了活性炭、柚子皮之后,她进行了空气净化器的评测,并最终推荐了一款除甲醛最有效的产品。这样的文章之所以获得广泛传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涉及甲醛危害这个敏感话题。
再比如《生吃酱油会致癌》这类文章,就是通过编造耸人听闻或富煽动性的不实信息,依靠渲染紧张情绪来寻求病毒式的传播效果。显然,对这类文章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谬误,但是,对于很多网民来说,他们习惯于顺手转发,无法分辨信息的真伪,他们不知道这类文章带着营销的目的,仅仅是出于恐惧,或者以关爱家人、朋友的名义传播它们。
教育、养生、公益等领域,如今已经成了虚假信息的重灾区。除了各类鼓动恐吓情绪的虚假信息,南都记者调查还发现,很多营销号还依靠盗图、抄袭、“洗稿”、‘标题党’等方式批量生产“爆文”,有的甚至开发出“洗稿”软件。在传播环节也不乏造假行为,公众号刷阅读量早已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今年9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微信公众号刷量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营运类微信公众号中,86.2%运营者曾有刷量行为。
网络营销号经过长时间的无序发展,其负面影响如今逐渐显现。对于公众来说,有必要对其重新审视。其一,网络营销号的影响力需要重新评估,依靠大V转发甚至机器刷量制造的病毒式传播,是小部分人的狂欢,抑或真的如数字显示的那样是传播“爆款”?2016年9月底,微信平台通过技术升级,屏蔽了公众号刷量工具,不少公众号阅读量呈现“断崖式”下跌。当时舆论一片哗然,大量公众号被指虚假繁荣。网络营销号自诩精准营销,显然依靠刷量不会制造出精准营销的效果。其二,网络营销号的内容生产手段需要重新审视,虚假信息泛滥,通过造谣、发布不实信息来制造噱头,这种充满侵权嫌疑的行为,在传播上获得成功并不等于营销成功,毕竟一家企业或者一项产品,在自我推广的过程中必须兼顾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网络营销号的各种乱象,并非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也反映了治理机制和法律规范的缺陷。
商誉权损害违法成本极低,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相应的侵权行为,顺应时势做出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其运营,网络营销号野蛮生长该终结了。
48  Local / 离题万里 / “骑大象”当尽早从旅游项目中剔除 on: December 27, 2017, 02:12:54 AM
近日,泰国芭堤雅,一重庆旅游团领队为救游客被大象踩踏致死。这事最初就像许多涉及中国游客的新闻一样,走向了“熊游客”的路子。但传言很快被证并不确切,从泰国警方和目击者的还原看,没有中国游客故意拽大象尾巴,也没人违规合照,这是一次大象突然失去理智导致的悲剧。
这些年来东南亚大象伤人事件屡见不鲜。2015年,在清迈,一头供游客乘骑的大象突然发狂,用象牙刺死驯兽员,当时背上还驮着三名中国游客;同年,在泰国东部,一头大象在沙滩上,踩死了一名28岁的男性游客,并致其同伴重伤;2016年,在苏梅岛,一位36岁的英国人被大象踩死……
而作为东南亚热门旅游项目的大象表演和骑象,也是对大象的残酷虐待行为。
纪录片《黑象》告诉我们,被驯化的大象经历了残酷的训练过程,最初每天只能有少量食物,断水挨饿,并在持续噪音中不能入睡,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被象钩抽打一小时。这样的虐待要持续半年,直到它们身体虚弱到无法站立,精神也濒临崩溃时,才会得到足够食物,开始真正训练。一旦大象不听指令,象钩就会刺入身体。
驯象人说,“这是必须的,因为大象是很敏感且聪明的动物,如果不是这样残忍的训练,磨掉它们的本性,根本不能骑,更不能听指令表演节目。”
这种凝固了大象血泪的表演,满足了许多人的猎奇心理,充满着许多人热衷的“原始气息”,却与现代文明相距甚远。从动物权利的角度讲,有必要尽早将“骑大象”从旅游项目中剔除。
的确,当下并没有关于利用野生动物开展旅游项目的全球性法规,人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呼吁与源头切断。全球最大旅行网站之前就停售了多个景点的门票,因这些景点涉嫌虐待动物,其中包括骑乘大象、与海豚游泳和与老虎合影等,不少旅行网站也予以响应。在我国,也有三家旅行社已签署“大象友好型旅游”承诺,宣布将陆续停售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大象骑乘和表演”旅游娱乐产品。
要知道,一百年前的泰国有30万头野生大象,如今只剩下1500头野生大象,虽然人工驯养大象多达3500头。对旅游产业而言,将体验式旅游建立在残酷虐待动物的方式之上,不人道也不文明。
而对旅行社和游客来说,拒绝参观饲养环境恶劣的动物园,拒绝与经受残酷训练并服用大量药物的驯化野生动物合影或接触,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制成的食物,拒绝野生动物身体制成的纪念品,是种自觉,也是对这类不人性旅游项目“退场”的有力倒逼。
49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中商联媒购委通报119条虚假广告 食品药品违法宣传占6成多 on: December 27, 2017, 01:44:07 AM
虚假广告一直都存在,只是有关部门一直不管,导致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食品药物这方面更不用说,可以夸大的成分太多了。
50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基因治疗失明药物,定价100万美元高不高? on: December 26, 2017, 09:15:54 AM
对科研而言这或许不高,但一家平凡之家来说,这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价格,他们可能会尽他们所能凑出这笔钱,但他们的生活会因此收到很大的影响。
51  Local / 离题万里 / 马拉松报名费涨价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on: December 26, 2017, 08:35:52 AM
日前,某门户网站副总裁发布微博,表示如果马拉松赛事不能以报名费支撑运营,其生命力不会长久。与此同时,还推出一项问卷调查,北京马拉松要成为第一个报名费猛涨到500元的赛事,大众怎么看。结果引来众说纷纭。另据了解,虽然是一次调查问卷,但各地马拉松比赛的涨价潮已经山雨欲来。
调查显示,如果北京马拉松的报名费真的涨到500元每人,只有24%的人会选择“再贵也要报名”,而选择“坚决不报”的比例则占到了51%,选择“观望中”的占到了25%。单纯从调查数据来看,马拉松报名费涨价似乎是在“自讨没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提供了3万个参赛名额,但报名人数超过10万人,经过抽签后,没有被抽中参赛名额的大部分人,有的不得不通过黄牛,高价购得一个参赛名额,最高时,一个北京马拉松的参赛名额被炒到2000元。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人愿意花2000元从“黄牛党”手里购买参赛名额,又怎么会把区区500元放在眼里?这说明,马拉松报名费涨价的问卷调查尽管遭到大部分公众的反对,但这只是体现在情绪上,如果用实际行动投票,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围绕马拉松报名费涨价争论的背后,真正体现出来的其实是马拉松赛事市场化过程中所遭遇的质疑与争议。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异常火爆,全国范围内每年有数百场马拉松赛事,实际参赛人数达数百万之多,由此催生出数千万的消费市场。而现在国内多数的马拉松赛事,都是由政府来组织和主导的,本身含有提升和扩大城市形象,引导市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公益性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马拉松赛事完成了这样的“初级任务”,而且参赛选手当中有越来越多的“职业跑手”,其商业化、市场化就将成为一种必然。
所以尽管现在围绕报名费涨价到底会毁了这项赛事,把其变成一项有钱人参加的“贵族运动”,还是只有依靠报名费维持的马拉松赛事,才具有可持续性仍旧在争论不休,但是马拉松赛事逐渐退出政府主导,而步入商业化、市场化阶段,作为一种产品迎来属于自己的消费时代,跑者也从单纯的参与者变为消费者,则是大势所趋,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趋势。既然如此,对于赛事市场化、产品化,选手消费者化,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是。
而作为马拉松赛事市场化的组织者、运作者,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在涨价之后提高自己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其满足跑者作为消费者的心理期待。对于一般的市民百姓来说,没有马拉松也一样可以跑步,一样可以锻炼身体,就像没有各种专业运动会,我们也一样可以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必要非得花报名费去参加某项赛事。
52  Local / 离题万里 / 医保控费,不能耽误他人治病 on: December 26, 2017, 08:19:42 AM
年末将至,不少自媒体发布关于“多地医院年底严控医疗费、停用部分耗材”消息,引发关注。国家卫计委相关专家和学者近日受访时回应,所谓“年底突击控费”只是个别医院所为,并非普遍现象。
面对传言,权威部门的及时回应,有廓清迷雾、以正视听之效。但反过来说,尽管只是个别医院所为,也证明“年底突击控费”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不独此次被提及的四川、贵州等地,数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北京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控制开出医保药品,原因是“每到年末,医保额度的压力都很大。”
要彻底纾解公众焦虑,需厘清公众特别是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比如,药价、耗材价格虚高长期存在,为何到年底才想起控费?如果控费确是为了“切实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相关医疗机构更应未雨绸缪,合理安排好额度,提前做好答疑解惑。
对医保控费,公众无需过于敏感。控费政策本是国家层面早已形成的制度安排,2015年国办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与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均有相应表述。其初衷,正是为了让医疗费用增幅保持合理水平,量入为出,增强医保政策的可持续性。
师出虽有名,但在执行中会不会变形,乃至变异?如果该控的没有控,不该控的却控了,成本和代价只能转嫁给患者。还需注意的是,在“不控费就问责”的巨大压力下,某些医院会不会层层加码,索性将不该控的救命药、救命耗材也一并控了?
早在五年前,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其中提出:“确保总额控制实施前后医疗服务水平不降低、质量有保障”,明确了控费的前提:不降低医疗服务水平。换句话说,医保控费,不能耽搁、影响群众正常看病,不能出现“今年的额度用完了,要看病下个月再来”的尴尬。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去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日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依法实现、保护和尊重公民的健康权。”“公民有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和义务”。
不难看出,无论控不控费、怎么控费,应优先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生命权,不能让病情为“数目字管理”让路。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医保控费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不推行,又不可推行过激。从分级诊疗制度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从全民医保制度到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再到综合监管制度,只有这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均能实现突破,控费才能赢得民意支撑,也才能真正实现初衷。
53  Local / 跳蚤市场 / Re: 人工智能的未來 on: December 26, 2017, 07:29:34 AM
人工智能?现在有哪一个国家的技术能称的上是人工智能,充其量只是在初始阶段,人工智能的未来对人们是危害还是利益都未定,现在说,太早了。
54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公交司机没让老人从前门下车被骂15分钟 气得发抖无法开车 on: December 26, 2017, 04:12:58 AM
很多人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个别老人的不道德行为,让我们错误的认为老人都是会讹诈我们的,以致于我们有行善的心,缺没行善的底。
55  Local / 离题万里 / 日媒:跌怕了的日本人又开始买股票了 on: December 26, 2017, 03:24:04 AM
北京时间12月25日,据日经中文网报道,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海外投资者虽然净买入日本股票,但日本个人投资者则几乎一直在净卖出。

在日本股票市场,日经平均指数突破了26年以来的高点。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海外投资者虽然净买入日本股票,但日本个人投资者则几乎一直在净卖出。长期的通货紧缩让日本人形成了“股票=投机”的这种意识,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比率降至创历史最低的17.1%。但是,随着时光流逝,投资者的代际更替也在推进。在刚刚去的2017年11月,日本个人投资者的股票买入额创出约4年来的最高水平。日本还有小额投资免税制度(NISA),利用该制度的定投也突破了4000亿日元。日本年轻一代已开始改变不买股票的日本人的投资行为。

东京28岁公司员工大久保谅在10月末开始了股票投资。通过最低投资1000日元的证券公司,向任天堂和索尼等6只股票投资了1万日元,称“希望体验一下投资是怎么回事”。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股票的最大买家是海外投资者,日本的个人投资者一直在卖出。但这种趋势已开始出现变化。

“已经不想被账面亏损困扰”,东京的前公司员工横山明彦(71岁)11月认为,三越伊势丹控股的股价超过买入价格后立即发出了卖出委托。在上涨局面下出售股票的“逆势投资”,日本长期行情低迷导致的通货紧缩心理是原因之一。

从股票买入额减去卖出额的相抵金额来看,如今仍是个人投资者维持净卖出。但仅观察这个数字,将弄错实际情况。这是因为在日本老年阶层加快处置所持股票的同时,日本年轻阶层已开始向股票投入资金,买入额也在膨胀。

1~11月,日本个人投资者净卖出日本股票5万亿日元以上,但买入额达到119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3%。尤其是11月,比上一年同月增长40%,达到16.3万亿日元,作为月度买入额,创出2013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因股价暴跌而损失财产的伤痕痊愈,需要1代人的时间”,日本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清田瞭这样认为。这个时间就是约25年。与亲子的世代间隔重合。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已经过去27年,经过了因股票蒙受损失的老一代引退,新一代成为投资主角的年数。

“由于父母曾投资股票,也想长大后买股票”,就职于东京都内一家风险企业的斋藤佑辉(25岁)在5年前开始股票投资。最早买入的是由于利用SNS(社交网站)而产生亲近感的CyberAgent。还不断买入其它股票,持有额超过了100万日元。
日经平均指数开始计算是在1950年。如果是目前的股价水平,在每月买入一定金额与之联动的投资信托之际,不管在过去哪个时间点开始投资,都会产生账面收益。现在的日本工薪族不再为眼前的股价或喜或忧,长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趋势将扩大。Rheos Capital Works的社长藤野英人表示“年轻一代没有太多‘股票=投机’的意识”,支撑其管理的日本股票基金的是个人投资者的公积金。

Fidelity退职与投资教育研究所所长野尻哲史认为“美国由于个人投资者能通过股价走高获得财富效应,容易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日本人的投资行为的变化不仅将影响股价,还将影响经济的走势。

日本上市企业的净利润到2017财年(截至2018年3月)有望连续2年创历史新高。这是股价上涨的证据,但日本企业的业绩对世界经济敏感。如果中美等国的经济明显恶化,有可能最先遭到抛售。日经平均指数曾在1996年、2000年和2015年3次尝试站稳2万点大关,但都未能长久。这次能成功吗?
56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合肥一男子不满被看了一眼,用筷子扎眼致对方死亡获刑十年 on: December 15, 2017, 02:06:01 PM
这不是一时爽了,有些时候有些矛盾点双方是不同的理解意思的,比如宗教等,其次社会总是又一些”垃圾人“这些人对社会充满偏见,他们觉的社会不公平,想要报复社会,所以大家有时候还是远离这些人比较好,做好自己
57  Local / 山寨币 / Re: ae,有没有爆发的潜力 on: November 19, 2017, 03:36:25 AM
虽然很多人不看好,但是我个人对于AE还是抱着看好的心态,一是他们团队还在干活,二是AE做针对的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58  Other / Politics & Society / Re: Your opinion on recreational drug use on: November 02, 2017, 09:35:00 AM
I think entertainment is also dangerous, addictive things will be lost, lost self-loss of ideas, the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do not have to say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tertainment and real drugs, are bad things
59  Other / Politics & Society / R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November 02, 2017, 08:03:34 AM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is good and bad, faster to let everyone know the latest information, but so many people addicted to them
60  Other / Politics & Society / Re: Well educated nation is the key? on: October 26, 2017, 04:30:59 PM
Of course, well-educated have self-thinking and insight,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respected
Pages: « 1 2 [3] 4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