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14, 2024, 09:04:04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5 »
61  Local / 媒体 / 2023-06-26 ahr999 囤比特币 第十章 不要跟着感觉走 on: June 26, 2023, 06:58:55 AM
囤比特币其实是反复决策的结果,别人觉得简单是因为只看到结果,而看不到决策的过程。

人们常说:投资是反人性的。确实如此。

我们经常要做一些违背自己感觉的决定。比如:

放在长周期里,我如此地看好比特币,为什么又只投入三成资金?
放在短周期里,我认为比特币大概率会跌,甚至可能腰斩,为什么不先卖掉,等跌了再接回来?
既然其它币也可以百倍千倍,我又为什么连碰都不碰呢?


这些看起来都是反直觉,但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能够用理性战胜感觉,是一个投资者必备的素质。

囤币囤到今天的人,实际上都不简单。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反复跟自己做斗争,在囤与卖之间纠缠着。

我一直告诉大家,要把私钥藏得深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一时冲动做错事。但是,藏私钥只能拖延时间。

在冲动之后,如果我们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考虑清楚,做出让自己信服的决策,我们迟早还是囤不住比特币的。

那么以上那些反直觉的决策,都是如何做出来的呢?关于如何做决策,这个话题实在太大了,市面上也有很多书籍在讨论。在这里,我仅分享一个最简单的方法。

你仅仅需要懂一点概率论,并且理解预期收益率这个概念,并懂得如何计算它。

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首先,把某个选项的各种可能性列出来;
然后,计算它的预期收益率;
最后,对比各个选项,看哪一个预期收益率最高。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一:愿景那么大,投入那么小。
事实上,投入的资金量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一点,可以五成;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一点,可以一成。总体来说,不推荐超过三成。

根据我们前面计算的结果,20年后,比特币会涨到1.6亿元。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投入却不超过三成呢?

因为,比特币还是实验阶段,风险依然很大的。现在,我们假设比特币成功的概率是10%。实际上,这个概率值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牢记它不是百分之百一定成功的。

现在,我们计算一下,囤币和不囤币的预期收益率。输入条件如下:

10%的概率比特币成功,涨幅1000倍,即收益率100000%。
90%的概率比特币失败,归零了,即收益率-100%。


于是,

囤币的预期收益率:10%Χ100000%-90%Χ100% = 10000%-90% = 9010%
不囤币的预期收益率:0%


显然,我们应该囤币。比特币成功的概率虽小,但是成功之后,那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了。更何况,比特币成功概率绝对不止10%,怎么着也有三成吧。我故意写得这么悲观,是想告诉大家,哪怕只有一成的把握,比特币依然值得拥有。

但是,我们能把全部资金都投进去吗?显然也不能,毕竟长期来看,很大概率是要归零的。尽快实现财富自由固然重要,保证现在的生活不受影响也很重要。

最优决策应该是,拿出部分资金囤币,推荐不超过三成,最多不能超过一半。后面我们还会从心理的角度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一切顺利,一轮牛市过后,你就会变成接近于满仓。因为,你投入的那三成资金,翻了几十倍。到那时,你再去体验满仓的感觉也不迟。

就算一切不顺利,比特币不幸归零了。你完全可以用剩下那七成资金,随便投点啥,很快就能把损失赚回来的。对你的生活根本不构成影响。

例二:看空不做空。
根据《囤比特币:寻找合适的够买时机》的分析,我们可能正在迎来史上第三次最佳囤比特币的时机。我们大概率会进入一个比特币的筑底过程,先深跌到底,然后牛市开启。

其实,我认为短期后市,八成会跌,但是我的决策是不卖币。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个决策,认为我要么对自己的看法没信心,要么就是在忽悠别人。但是,八成会跌与不卖币其实是不矛盾的。

假设我对后市看法如下:

20%的概率涨,涨幅500%。这很正常,比特币这玩意的涨幅我们都见过,随便就是几倍。
80%的概率跌,跌幅50%。


于是,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持币和卖币的预期收益率。

持币的预期收益率:20%Χ500%—80%Χ50% = 100%—40% = 60%
卖币的预期收益是:0%


虽然大概率会跌,但是持币的预期收益率仍然更高,所以我选择继续持币。

出现这种反直觉的结果,是因为比特币涨的概率虽小,但涨起来就是暴涨;跌的概率虽大,但最多不也就是腰斩吗?

你坐在开往未来的高速列车上,列车突然停了下来,有八成概率要倒车,1个小时之后再启动,有两成概率突然发车,没赶上就再也上不来了。你会不会下车去玩1个小时,赌一把车不会突然发动?

建议不要赌,那1个小时玩不出花的,万一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后果可就严重了。

对于比特币而言,这小概率事件就是我们常说的黑天鹅事件。一旦某个经济体爆发巨大危机,比特币列车突然启动,而你恰好下了车,那么你以后就只有看的份了。

黑天鹅之所以是黑天鹅,就是因为它没法预测。既然不能预测,我们就不能下车。

就算币价腰斩了,也没啥了不起的,也就是亏掉三成资金的一半,我们还有充裕的钞票可以用于抄底。偷着乐吧。

例三:XX币收益可能更高,我也不碰。
我认为未来还有很多的币的涨幅可以超过比特币,但是,涨幅大我也不买,这其实也不矛盾。

如果你有一笔钱:

投比特币:20%的概率涨,涨幅500%;80%的概率跌,跌幅50%。
预期收益率是:20%Χ500%—80%Χ50% = 100%—40% = 60%
投XX币:10%的概率涨,涨幅1000%;90%的概率跌,跌幅90%。
预期收益率是:10%Χ1000%—90%Χ90% = 100%—81% = 19%


还是投入比特币的预期收益率更高。看起来,XX币涨幅可能更高,但是,它暴跌的概率也更高。而且,平均100个币里面,能有1个币的涨幅超过比特币就不错了。

更何况,你可能会买很多种币,有些会涨,涨幅能超过比特币,但另外一些肯定会归零的。所以,在总体收益上,你想跑赢只囤比特币的人,极其困难。强如李笑来,站台发币无数,也没有能够办到。

以上三个例子,总结就是一句话,做决策不能跟着感觉走。

感觉会跌就去卖,感觉会涨就满仓买,是最不明智的。大多数早期玩家没囤住币的原因是,只要行情来了,就完全忘记了比特币的巨大愿景,只盯着眼前的一点点得失,从而忽略了踏空的巨大风险。

作为一个囤币者,并不是任何情况都绝对不能卖币的,急用钱的时候当然应该卖。但是,无论你选择继续囤,还是立刻卖,你的决策都必须是理性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所幸的是,作为一个新人,相对于老人,在囤比特币的时候,是有巨大优势的。

通过《牛市起点的故事》,你应该也发现了,很多老人其实也没有多少比特币。如果你还有些经济积累的话,拿出一成资金,都比很多老人的比特币多。

币圈老人其实很不容易。因为面对的都是全新的局面,根本没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索,犯错的几率自然很高。而新人则可以充分借鉴和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做出合理的决策,尽可能地避免犯错。

很多老人在错误决策后,因为心理负担太重,就不会再回来囤比特币了,他们从此也就与人生最大的机会失之交臂了。而作为新人,大家是没有这个负担的。

回想起来,我写《囤比特币》系列,实属偶然。哪怕在两个月前,我也不知道我会写这东西。所以,大家能够读到这些文章,冥冥之中,或有天意罢。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shi-zhang
62  Local / 媒体 / 2023-06-25 ahr999 囤比特币 第九章 唯有比特币 on: June 25, 2023, 02:41:55 AM
看破一切,唯有比特币。

除了比特币,我不持有任何其它数字币。但我也不会黑任何币,因为从来没有哪个币可以通过黑别的币获得成功。

我相信,比特币只需要做好自己,根本不需要关心其它。但我也不认为所有其它币都没价值,相反很多都是有存在价值的,只是比特币更有价值而已。

比特币的分叉币,我全都卖掉了。有一些人宣扬所谓的1:1持仓,其实是没有自信,或者没有价值观的表现。分叉币的价值观与比特币在根本上存在冲突,一个对比特币有信心且知行合一的人,是不可能同时持有的。

但是,我也不反对任何人持有任何币,哪怕是传销币。

比特币是命最硬的
对于一个长期囤币的人来说,其实只关心一个问题:我囤的币在10-20年以后能否存活?

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比特币存活的概率最大,因为比特币是最去中心化、网络最健壮、系统最安全、功能最简洁的。这不是说比特币就一定能活到10-20年之后,而是说如果连比特币都活不到10-20年之后,其它币更加没有机会。

有些人会推销XX币,把买XX币比喻成给比特币买个保险,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比特币失败,XX币只会死的更快。XX币要存活,必须先祈祷比特币能存活。

换句话说,之所以今天大家还有机会发各种XX币,是因为各国还没有找到干掉比特币的办法。如果干不掉老大,就不值得干掉小罗罗,这就是小罗罗们还活着的原因。而一旦各国找到了攻击比特币的办法,你觉得你发的币还能活下去吗?私发货币一定是死罪。

既然是长期囤币,你就一定要选择命最硬的那个。

比特币是愿景最大的
市场上的数字币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货币类;一类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应用类。事实上,货币也是应用,而且是最大的应用,没有之一。

这两类的愿景存在本质性区别,货币类的愿景远超应用类。

前面的文章,我已经多次讨论过,比特币的目标是成为人类储值的首选。而储值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应用,是人人都有且与生俱来的需求,我们赚了钱就必然需要用某种方式存起来,储值是绝对的刚需。关于储值的总规模,我们也分析过,目前全球市值134万亿美元。

区块链应用的规模最终能做到多大呢?大部分区块链应用类的币,性质比较像股票。通俗的说,就是创始人要做一件事,需要融资,希望大家投钱。且不论这些项目是否值得投,就算做到比苹果和亚马逊还牛,也不过就是1万亿的规模。

所以,在愿景上,储值市场就比区块链应用要大至少100倍。

比特币会赢家通吃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两类数字币的发展趋势。

在货币领域,比特币必然赢家通吃。对于货币而言,只存活一种货币是总体成本最低的,也是最高效的。货币是度量衡的一种,种类越多越混乱,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要统一度量衡。

如果我要求比特币付款,而你只接受莱特币,那么我们交易时就需要通过交易所兑换。这实际上,降低了效率。因此,货币的未来一定是赢家通吃的。

由于比特币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上,遥遥领先,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开发者和坚定的储值用户。其它货币类数字币已经丧失了逆袭的可能。

但是,比特币要想完全挤掉其它币也不可能,因为很多币是有存在价值的。

一方面,它们可以为比特币开道。例如:比特币隔离见证之所以能够激活,就多亏了莱特币率先激活,证明隔离见证是安全的,击破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长期谎言。

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用于功能测试。一些高风险的功能,可以先在其它币上测试。但是,如果侧链出现,这种测试任务就会转移到侧链上。

所以,我预测未来会存活3-5种货币类数字币,但是,其它币的总和可能也只有比特币的零头。于是,持有比特币就足够了,因为你很难判断到底是哪几个其它币能存活。莱特币的位置也一样是危险的。

应用类会百花齐放
应用类就不一样了,它们大概率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今天你提出一个2.0,明天他整一个3.0,后天肯定有人整4.0的,你放心。

最初提出做2.0应用是BTS,请问现在它在哪里?做应用,要求又快又大,还要好玩,这种需求对技术的要求是无止境的。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苹果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才能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但黄金只需要维持稳定,就还是那个黄金。

货币的功能实际上是越少越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纸币上还附加一个签合同的功能,还开辟一片空白区域供你留言和画画,或者还带着一款游戏供你消遣,你会觉得这是创新吗?显然不是。你一定会认为它华而不实,画蛇添足。人们终究还是会选择那个“干净”的货币,而比特币就是这么的干净。

既然这样,我们是不是就不能玩其它币呢?

当然不是。难道大家就只能投资黄金,不能投资某个公司的股票啦?某潜力原始股被你抓到了,也可以实现百倍千倍的收益。

我为什么不投任何其它币?
我被比特币的愿景深深吸引,它会赢家通吃,而且命最硬。那些乱七八糟的币在愿景上都无法打动我,而我又不会去做违心的事。我不会明明不喜欢中医,还去买中医股票,仅仅就为了赚钱。

而且,我也没有必要去投其它币。当只持有比特币就能实现财富自由的时候,也没有必要花时间去折腾其它币。投资最大的成本实际上是时间和精力投入。更何况大多数人玩来玩去,比特币却越玩越少了,连李笑来都不例外,真是费时费力还亏币,何必呢?

再次,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你选中的股票大涨,你会怎么办?很多人会选择套现,换成货币。那么币圈的基础货币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比特币。

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去炒乱七八糟的币,就可以坐享其成。因为无论别人炒亏了还是炒赚了,他们投入的真金白银,最终都会流到比特币上的。你赚钱越多,你的储值需求就越大。你亏钱越多,赚你钱的那个人的储值需求就越大。无论如何,我等着就好了。

我为什么不反对别人玩其它币?
我甚至不反对任何人发币,也不反对任何人玩传销币。因为,我是自由主义者,我坚持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攻击别人的。

甚至你完全不看好比特币的话,我都支持你远离比特币,去买你自己看好的币。比特币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尊重个人财富的自由,而且是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我跟它的价值观完全一致。

在一个完全自由的世界里,人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姑娘非要跟渣男谈恋爱,通常你是劝不住的。如果用力过猛,她还会怀疑你对她有什么企图。唯有等她吃一次亏,她才有可能会长一智。

当然啦,还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她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深深地爱上了骗她的渣男。

无论哪种结果,你能做的都只有:祝她性福!

而且,你终会明白——给予一个人自由,哪怕她会走弯路,会受到伤害,也是你能够给予她的最大的尊重。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jiu-zhang
63  Local / 媒体 / 2023-06-24 ahr999 囤比特币 第八章 寻找合适的购买时机 on: June 25, 2023, 02:32:21 AM
我们都希望使用有限的投入获得更多比特币,那么何时是合适的买点呢?


很多比特币脑残粉会告诉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入比特币。这话既是正确的,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是因为,放在一个大的时间尺度,任何时间购买比特币,都能获得巨额回报。比如上一轮牛市的顶点是8000元人民币,或许真的套住了一批人,但是只要拿到了今天,仍然是N倍收益。

不正确是因为,每一个囤币者的资金量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控制得好,可以多获得好几倍的币,例如:你通过定投把平均成本降到2000元人民币,那么你的币量会是高点买入的4倍。那么,根据我们前面的计算,你可以提前1个周期(4年)实现财富自由,这显然也很重要。

我希望所有囤币者都能够以最低成本持币。为什么呢?囤币者是市场上的硬手,都是只买不卖的。我当然希望更多的币集中在硬手们的手中,而不希望那些炒来炒去的人拿到太多币,因为他们拿到了也没意义,迟早要吐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判断购买时机呢?

李笑来在《比特币世界简明生存指南》提出:

长期来看,我认为可以把矿工成本看做基本面。

但是,他从来没有解释过原因,因此很多人并不认同他的观点。

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上一轮熊市最低点的币价是900元,当时吴忌寒接受采访的时候透露,生产一个币的边际成本是800元。这其实间接支持了李笑来的观点。

我们先看看比特币的难度增长(图1),虽然比特币价格起伏很大,但是难度基本没有出现过回调,而是单向上涨。



图1. 比特币的挖矿难度增长(数据来源:btc.com)

这说明,比特币的价格从来没有跌落到当时主流矿机的电费成本之下,否则就会有大规模关机现象出现,算力就会下降,从而造成挖矿难度下降。因此,电费成本是比特币价格的硬支撑,这一观点,至少在历史上,都是有效的。

但是,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是不合理的,因为价格是需求决定的,与成本无关。在理论与事实矛盾的时候,我们需要修正理论,下面我个人的解释。

比特币的特别之处在于,任何一个人,包括你和我,在准备持有比特币的时候,都会考虑它的生产成本。因为每个人获得比特币都有两种途径:买币和挖矿。如果你可以通过挖矿以5000美元的成本获得比特币,你就不会用6000美元去买。

在这一点上,比特币与其它商品有本质区别。如果你要购买苹果手机,或葡萄酒,你主要关注的是商品的品质,而不是成本。但是,如果你要购买比特币,你主要关心的则是成本。

成本又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成本不一样,如果我去挖矿,成本可能是10000美元,所以,对于我而言,当然是直接买划算。

但是,总会有人掌握矿机或电力资源,越大的资金,越有动力与资源结合,实现低成本。而一旦比特币价格接近最低成本线,原本准备投入矿业的资金就不会再投入了,而会选择买币。于是,就解释了为什么比特币的价格从来没有跌落到主流矿机的电费成本之下。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比特币价格的下限是当前主流矿机的电费成本。

但是,即使知道这个,也仍然没有太多可操作性。如果这一轮熊市没有跌到成本线,怎么办?毕竟像上一轮那样跌到900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因此,我们必须在币价相对较低的位置先购买一些比特币,再留一些钱,或者去赚更多的钱,等待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什么叫相对较低的位置呢?我们再来看看比特币的历史价格(图2)。



图2. 比特币历史价格和200日定投平均成本

红色的线是比特币的价格,它符合指数增长模型,绿色的线是比特币价格的指数增长拟合线。理论上,只要你在币价(红色线)处于拟合线(绿色线)的下方购买比特币,都是划算的。

蓝色的线是200日定投成本,注意它与200日均价是有区别的。200日均价是算数平均值,200日定投成本是几何平均值。关于二者的区别请自行百度,几何平均值总是小于算数平均值的。

想象有这样一个人,他从200天以前开始定投比特币,每天固定投入1元。一直定投到今天,他的平均成本就是蓝色的线。

很多人推崇定投比特币,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定投成本(蓝色线)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币价(红色线)下方运行。也就是说,如果你坚持定投,你能跑赢绝大多数一次性买币的人。

那么,具体在什么区间内购买比特币最划算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比特币价格低于200日定投平均成本,意味着在这个时候买币,可以跑赢定投的人。
比特币价格低于指数增长模型的估值,意味着在这个时候,币价被低估了。
图2是指数坐标,看不清楚。我们现在定义两个比值,比特币价格/200日定投成本,比特币价格/指数增长估值。在这两个比值同时小于1时候,就是比特币价格被低估,并且直接购买比特币比长期定投更划算的时候。

我们看看这两个比值的历史走势(图3)。



图3. 比特币价格/200日定投成本和比特币价格/指数增长估值

历史上出现过两次,两个比值同时小于1。一次出现在2011年底,时间持续2个月;另一次是2015年上半年。在图3中以红色方框表示。

在这两个时间段之后,都有很长的时间(超过1年),比特币价格/200日定投成本 > 1,但比特币价格/指数增长估值 < 1,这意味着币价仍然被低估,但直接买币稍逊于定投,但二者差别并不大。在图3中以绿色方框表示。

无论是红色方框,还是紧接着的绿色方框都是非常好的购买比特币时机。时间窗口其实很长,没有必要急于一时,深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那么,我们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呢?今天,这两个比值都刚刚跨进小于1的区间,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正在迎来史上第三次最佳囤比特币的时机。

考虑到还有一年半比特币就要产量减半了,第三次最佳囤币时机的时间窗口可能有一年左右。最终能囤积多少比特币,差不多就取决于我们过去的积蓄和未来一年时间内的场外赚钱能力了。

对比上一轮熊市,在这个区间内,仍然发生过比特币价格的腰斩。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区间内进行定投,成本不会比抄到最低点高多少了。

总结一下,长期来看,我们可以把矿工成本看做基本面。在大多数时间,定投都是极佳的策略。比特币价格同时低于200日定投成本和指数增长估值的时候,就是比特币价格被低估,并且直接购买比特币比长期定投更划算的时候。现在刚刚进入两个比值小于1的区间,我们可能正在迎来史上第三次最佳囤比特币的时机,时间窗口大约一年。

李笑来在《韭菜的自我修养》中说过:

梭哈是交易参与者的大忌,任何时候都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现金。

我完全同意,也不推荐任何人梭哈比特币。如果你真的打算囤比特币,不建议资金量超过三成。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会反复涉及到。从各种角度看,梭哈都是不值得的。

《囤比特币》会分享我在过去几年囤比特币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写它的目的不是宣传比特币,而是帮助那些已经准备囤比特币的人。如果不看好比特币,最好取关我。是否看好比特币很大程度上与价值观有关,我无意改变任何人的价值观。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ba-zhang
64  Local / 媒体 / 2023-06-23 ahr999 囤比特币 第七章 基本价格模型 on: June 23, 2023, 02:07:11 AM
比特币的价格到底由什么决定?为什么产量减半会导致比特币价格暴涨?

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囤比特币的入门标准:明确了比特币的目标,愿意参与实验,自愿承担风险,并开始利用比特币储值,自己掌握比特币私钥,并进行冷储存。

那么,接下来,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了,等着就行了。

但是,傻傻的等确实太闲了,所以我们继续学点东西,本文分享我个人理解的比特币价格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我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所以你可以认为我是民科,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看看比特币过去的价格走势(图1)。



图1. 比特币历史价格拟合和未来价格预测(数据源:bitcoinity)

这个走势完全可以用指数级上涨来拟合,并且根据拟合结果,预测20年后的比特币价格应该在700万美元,即5000万人民币左右。与我们在《下车太早只因愿景太小》中预测的基本一致。

考虑到比特币储值相对于黄金、货币和不动产的绝对优势,每个比特币将涨到750万美元,折合5000万人民币。

那么到底比特币价格的根源在哪里?答案是:你。

我们可以简单把比特币市场分为3类参与者:囤币、矿工、炒币(图2)。



图2. 比特币市场参与者示意图

囤币是买方,矿工是卖方。最初也只有这两类人,由于这两类人有交易需求,才产生了交易所和第三类人:炒币。炒币摇摆不定,行情向上就去滑到囤币一边,行情向下就滑到矿工一边。

当然,某一个人可能同时是囤币、矿工和炒币。但是,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可以把他拆分成3个人来考虑。

囤币是比特币一切价值得来源。有人囤,才会有人挖;有人挖,才有了交易;有了交易,才有了炒作,才有了资讯、商家等等。如果没有人囤币,市场马上就会崩盘,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比特币了。

比特币持续不断流入囤币者手中。这是必然趋势,因为囤币是只买不卖的。在总量被限制的情况下,流通比特币只会越来越少,只有9%的币,其币龄小于1个月,只有2%的币,其币龄小于1天,(图3)。



图3. 不同币龄比特币的分布比例(数据源http://hodlwave.com/)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囤币呢?由于现在的你已经是个合格的囤币者了,你肯定有自己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我们的储值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努力赚钱总会有一些消费不完的钱,这些钱总是需要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我们越是富有,这个需求就越大。而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安全特性,使得它成为了我储值的第一选择。

世界上最大的囤币者是谁?是中本聪。据不完全统计,中本聪囤积了超过百万比特币,从来没有动过。

理解了比特币的一切价值来源是囤币,我们就应该自豪,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比特币一切价值的来源,我们赋予了比特币价值,我们都是中本聪。

而且,一旦开始囤币,很多长期困扰你的疑问就有了答案。

比如:既然囤币是比特币一切价值的来源,那么作为一个长期囤币者,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你一定最关心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去中心化保证比特币不被增发,不被冻结,安全性保证比特币不被破解。而主链交易是否够快,是否便宜,你其实是不太在乎的,毕竟你一年也转不了几次帐。这就是莱特币、狗狗币、XXX币、等等,永远无法超越比特币的根本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不亲自囤币,你是理解不了的。随便被人忽悠一下,你就跑偏了。不要看了中本聪的白皮书,就开始抠字眼。你不应该看中本聪怎么说,而应该看中本聪怎么做。

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每次产量减半,比特币价格必涨。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人炒来炒去,比特币的价格应该是囤币和矿工之间的平衡。例如:现在每天产出1800个比特币,那么每天囤币者需要1000万美元的投入,才能维持比特币6000美元的价格。1000万美元实际上非常少,如果全球100万囤币者,每人每天只需要投入10美元。

假设比特币价格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现在开始产量减半,每天产出900个比特币,请问价格会如何变化?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囤币者的投入又不会变,傻子都知道会涨。

上面我们只是考虑了每天的产量,你可能会问,难道存量比特币就不会被抛售吗?

图3显示,90%以上的币超过1个月没有动过,75%以上的币超过半年没动过,其实大家都在囤,根本就没有什么存量币会被抛售。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每次产量减半比特币都不止涨一倍,而是涨很多倍?

这就要从比特币的奇葩供求关系说起了。

首先,比特币的供给是完全固定的。任何一个实体商品,都是价格越高,供给越大。这很好理解,商品价格涨,利润空间变大,促使更多的人投入生产,于是就有了更多的产出,增大的供给会遏制商品的暴涨。黄金就是这样,价格涨导致供应增加。经济学上有个名词描述它,叫作供给的价格弹性,指的是由价格变化引起的商品供给的变化。比特币的供给的价格弹性是零,无论价格怎么涨,供给始终不变,这非常变态。

其次,比特币的需求更变态。任何一个实体商品,都是价格越高,需求越小。这也很好理解,商品价格升高会逼迫人们寻找替代商品。举个例子,你每天都吃肉,如果肉价涨了,你可能就会改变习惯,减少吃肉,隔天吃一次鱼,所以,你总体上对肉的需求就降低了。这个叫需求的价格弹性,比特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居然是负的,也就是说币价越高,需求越旺盛。因为盘子越大,越适合储值。

再加上每一次产量减半,人们都预期比特币会暴涨,于是炒币大军疯狂涌入,推波助澜。

总而言之,每一次减半都打破了供需平衡,而一旦平衡打破,供给不变,需求反而增加,再加上炒币大军涌入,怎么可能不暴涨?

那么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泡沫形成,比特币价格太高,矿工的抛压超过了囤币的投入,币价就会下跌。一旦价格下跌趋势形成,需求就会开始减少,因为盘子越小,越不适合储值。从而造成,比特币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囤比特币是只买不卖的,我们总是希望能用有限的资金购买更多的币。那么比特币的基本价格模型,能否帮助我们寻找合适的比特币购买时机呢?请看下回分解。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qi-zhang
65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币圈中文最大交流网 www·okba·tk on: June 23, 2023, 02:04:23 AM
建议版主开一个广告区 Grin
66  Local / 媒体 / 2023-06-23 ahr999 囤比特币 第六章 如何管理私钥? on: June 23, 2023, 01:52:15 AM
通过囤比特币实现财富自由,私钥管理是唯一需要掌握的技能。

通过前面几篇文章:

《比特币与理想主义》我们在参与一场社会实验,它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无怨无悔。
《下车太早只因愿景太小》这场实验的目标很大,如果一切顺利,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在20年后涨到1.6亿人民币。
《囤比特币:你离财富自由还有多远?》我们没有其他能耐,只能靠囤积比特币,并耐心地等待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
《囤比特币:冲动、孤独、无聊与矛盾》虽然会经历冲动、孤独、无聊和矛盾等心理考验,但是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囤币。
《囤比特币:手握私钥的快感》掌握私钥有点麻烦,但是我们仍然准备自己对自己负责。


我们终于下定决心要自己掌握比特币私钥了,于是我们立刻就会面临下一个问题:如何管理私钥?

这个问题很重要,不过我原本是不准备回答的,因为如果你不能通过自己搜索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你就不配拥有比特币。但是,因为问的人很多,最终我还是决定分享一些心得。

本文不会介绍详细的教程,也不会推荐任何钱包。这是因为比特币发展很快,各类钱包软件更新迭代也很快,教程也很快就会过时。如果你一定要教程,网上也是有的,虽然我也不知道它们是否过时了,你姑且可以尝试一下。

《比特币冷钱包到底应该怎么做?》
《“比太钱包”用户体验报告》


本文的重点是,分享私钥管理的一些原则,无论软件如何更新迭代,这些原则是永不过时。

根据安全性需求分级管理私钥
每个人对安全性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同一个人在不同应用场景对安全性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可能有一种通用的私钥管理方法适用于所有人或所有应用场景。

另外,安全性与易用性通常是一对矛盾,任何私钥管理方案其实都是在安全性和易用性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

于是我们就需要分级管理私钥。对于普通比特币用户而言,通常分两级就够用了:高安全等级和低安全等级。

比如,你现在拥有10个比特币,其中9个准备长期持有,几年都不会动,另外1个需要经常拿出来使用。现在,你有三种方案可以选择:

把10个比特币全部放在1个冷储存(安全);
把10个比特币全部放在1个热储存(易用);
把9个比特币放在冷储存(安全),把1个比特币放在热储存(易用)。

第三种方案,就是分级管理,既保证安全又兼顾易用。第一种方案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第二种方案将那9个长期持有的币置于不必要的高风险之中。

由于我们是囤币用户,大部分币都要囤到10-20年之后,因此接下来,我只介绍在进行高安全等级私钥管理时的原则。

管理私钥而不是管理钱包文件
长期囤币,必须直接管理私钥。很多人虽然已经开始使用比特币,但是仍然不知道私钥为何物。关于私钥是什么,私钥和地址的关系是什么,请参考:

《精通比特币 – 第4章 密钥、地址、钱包》
《比特币的私钥,公钥和地址是什么?》
在《囤比特币:手握私钥的快感》中,我简单讲述了我第一次制作冷钱包的方法,那时我还是小白,所以我在管理钱包文件。这个方案至今仍是安全的,但是我现在已经不用了。

为什么我们要直接管理私钥呢?因为软件迭代速度非常快,升级频繁,消亡也快。

4年前,我们很多人用的是一款叫作 multibit 的钱包(https://www.multibit.org/),现在这款钱包已经停止更新了。如果你当年存的是 multibit 的钱包文件,现在你就打不开这个文件了。就算你当时也备份了软件,仍然存在风险,因为软件长时间没人维护,漏洞也没人修复。

没有人能预测10年后的景象,也没有人能知道我们今天使用的钱包能否活到10年后。也没有人知道这10年间,比特币还会发生多少次分叉。

所谓得私钥者得天下,这天下也包括分叉币的天下。你在高点卖掉你不看好的分叉币,既可以获利,又可以让该分叉的操纵者痛不欲生。

所以,请直接管理私钥,而不是钱包文件。事实上,你甚至都不需要一个钱包,你需要的只是一个能随机生成地址和私钥的工具。这个话题要稍微高级一点,大家有空可以自学,其实也不麻烦。

冷私钥管理的基本方案
制作冷私钥的步骤如下:准备设备(废旧手机或废旧笔记本电脑),下载软件(钱包等能离线生成地址和私钥的工具),断网(甚至可以把网卡毁掉),离线生成地址和私钥,加密并备份私钥(直接存文本并加密)。

完成冷私钥制作之后,你只需要向该私钥对应的地址转账比特币,并使用其它联网设备在区块链浏览器中查询该地址的交易记录和余额即可。

至于选择哪个钱包工具,可以参考(https://bitcoin.org/en/choose-your-wallet),它对每个钱包都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图1. Bitcoin Core 钱包简介

最重要的是第一条,一定要选择“Control over your money”的钱包,凡是第一条不是这个的钱包都不要用。

实战之前一定要测试
由于冷储存的币一般数额都比较大,一旦出错,损失也非常高。所以,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方案,你都需要先使用少量的币,进行测试。测试也是加深理解的过程,通过反复测试你还可以不断地改进方案。直到你非常确定,方案安全可靠,就可以正式使用了。

需要几个备份?
备份少了很危险,因为私钥一旦丢失,比特币就全部损失了。备份多了也很危险,因为备份越多,私钥越容易暴露。经过我个人的长期摸索,3个备份应该最合适。这3个备份在形式要有差异,储存地点也要分散。

电子备份和纸质备份各有优劣。电子产品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出现故障而打不开。纸质版虽然不会出现故障,但可能墨迹会消失或者模糊。建议:2个电子版+1个纸质版。

如果3个备份放置在同一个地点,一旦发生火灾,或者遭遇盗贼,很可能一锅端了。建议:3个备份分别存在3个安全的地点。这一点很难,既要足够分散,又要足够安全。

私钥是否需要加密?
私钥加密有风险,因为一旦忘记密码就全部损失了。私钥不加密也有风险,因为一旦被盗就立刻损失了。建议:使用自己最常用、记得最清楚的密码加密。

你不必担心这密码不够强不够安全。加密的目的是防贼,密码并不需要特别复杂,能拖延足够时间即可。比如:某天你发现家里被盗了,由于盗贼破解密码需要时间,这样就为你争取了时间,去用其它备份把币转移了。加密工具有很多选择,即使使用压缩软件自带的加密也够用。

需要管理多少私钥?
随意。你既可以把币都存在1个地址,这样管理1个私钥就够了;也可以把币分散到N个地址,管理N个私钥。管理难度本质上没有差别,多1个私钥也就多1串字符。

把币分散到N个地址有优点。比如,你有9个比特币,分散到9个地址。某天你需要使用<1个币时,你可以直接把某1个私钥导入热钱包使用,而完全不影响其它8个私钥的安全性。对于囤比特币而言,大量卖币的可能性不存在,所以推荐把比特币分散到多个地址中。

防范自己出意外
什么叫囤在自己手里?有且仅有你掌握了能够动用这些比特币的私钥。这意味着一旦你发生意外,你的比特币也跟着全部损失了。这就是比特币的特性,真正属于你个人的财富,不能与他人分享。

但是,你仍然可以选择把私钥备份交给一个你百分之百信任的人。你需要特别叮嘱他,只有你出意外,他才能动私钥。

为什么呢?因为私钥管理是有难度的,共用私钥最终极有可能导致信任关系破裂。比如,某天你发现比特币被盗了,可能是你的疏忽,但你并不知道,你就会开始怀疑对方。当然,也有可能是对方背叛了你,但不承认。总而言之,这事就说不清了。

所以,对方在保管你的私钥时,需要非常明确的知道,他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反之亦然,如果你获得别人的信任,帮他保管他的私钥,你也需要非常明确的知道,你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而且,一旦你决定要把私钥备份交给他人,你不仅仅需要绝对信任对方,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万一被背叛了,你也无怨无悔。否则,你就不要把私钥交给任何人。但这并不代表,你不能把比特币分享给他人,你可以把比特币转给他人,让他自己保管自己的私钥。

还是觉得太麻烦?
那你就用硬件钱包吧,要买就买2个,加上1个种子卡,正好3个备份,有电子版有纸质版。

硬件钱包最大的风险是硬件被人做手脚,尤其是在运货阶段。曾经就有人购买二手硬件钱包,结果被人做了手脚,导致丢币。因此,请原厂下单,收货的时候仔细检查包装和封条是否完好,收到之后,先少存点币玩上个半年,币量逐步增加。

你仍然需要明白,硬件钱包还是没有直接管理冷私钥安全。但是,对于一个啥都不想学的人来说,已经是最好的方案了。

后记
刚开始,我是拒绝写这篇文章的。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连这都需要我教,可能也不适合比特币吧。看起来,财富自由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大嘛。

但是,问这类问题的人又很多。我也曾经小白过,也很希望得到前辈们的指点,这样就不用走弯路了。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于是就硬着头皮写了。或许还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详尽,真的很抱歉。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过钱包软件了,所以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推荐。除了电脑上还保留1个热钱包,用的是几年前版本的Electrum,存了点币以备不时之需,其它所有钱包全部卸载了。

事实上,囤比特币也不需要任何钱包软件,你们终究会明白的。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liu-zhang
67  Local / 媒体 / 2023-06-22 ahr999 囤比特币 第五章 手握私钥的快感 on: June 23, 2023, 01:43:55 AM
把财富储存在一串“虚幻的”私钥字符串上,是人类储值方式的重大革命。

如果你认同前面四篇文章的观点:

《比特币与理想主义》我们在参与一场社会实验,它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无怨无悔。
《下车太早只因愿景太小》这场实验的目标很大,如果一切顺利,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在20年后涨到1.6亿人民币。
《囤比特币:你离财富自由还有多远?》我们没有其他能耐,只能靠囤积比特币,并耐心地等待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
《囤比特币:冲动、孤独、无聊与矛盾》虽然会经历冲动、孤独、无聊和矛盾等心理考验,但是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囤币。


那么接下来,你会遇到一个问题:你到底应该把比特币储存在哪里?

如果我们囤积黄金,我们可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银行租个保险柜,把黄金存进去;另一种是在家里买个保险柜,把黄金存进去。答案可能需要视情况而定。

但是,对于囤比特币而言,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囤在自己手里。

什么叫囤在自己手里?有且仅有你掌握了能够动用这些比特币的私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此处特指囤币,而且是长期囤币。如果你只是想炒币,那么你可以把币存交易所,毕竟对交易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钱包”,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钱包,因为你并不掌握私钥。它们容易跟真正的钱包混淆,因为界面可以做到完全一样,甚至易用性还要更好一些。我不推荐你使用这类“钱包”囤币。【注:不是说这类“钱包”不能用,它们有它们的用途,比如放少量币供平时消费时使用。】

还有一些“钱包”会付给你利息,你需要时刻想想 p2p 理财的风险。感兴趣也可以百度“比特币存钱罐”。


如果你不愿意自己掌握比特币私钥,或许是两个原因,一怕风险,二怕麻烦。

所谓风险是与技能相关的,对于掌握了私钥管理方法的人而言,其实没什么风险,反而是不掌握私钥更具风险。曾经有个哥们存了900个币在 Mt.Gox,当然那会儿币也不值钱,后来币价涨到了1000美元,这哥们才发现 Mt.Gox 发生了挤兑,提不出币。原本是个美好的故事,结局却很悲惨,Mt.Gox 宣布倒闭,这哥们自杀了。

所谓麻烦是与意义相关的,对于有意义的事情而言,我们从来不会感到麻烦。关于私钥管理有多麻烦,我们以后再谈。本文想表达的是,无论掌握私钥多麻烦,都值得拥有。你之所以怕麻烦,仅仅是因为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有多重要罢了。

李笑来曾经说过:

比特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技术手段实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但它并不太好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比特币私钥的人而言。我个人的理解如下:

比特币第一次使得我们可以把财富储存在一串“虚幻的”私钥字符串上,这是革命性的,它意味着人类社会最大的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有的储存财富的需求,其方式发生了重大革新。

如果你用现金储存财富,当拥有巨额财富时,你的现金可能会放满1间屋子。实际上,你并不拥有这些财富,因为你拿不走。你的现金会慢慢发霉,或某天被人开卡车拖走,并且烧坏几十台验钞机。
如果你用银行存款储值,提取转账都很方便,但你的账户存在被银行冻结的风险。
即使你现金不多,能随身携带,存款也不被冻结,你依然存在被增发货币稀释财富的风险。20年前的1万元存单,放到今天还剩下多少购买力?
如果你用黄金储值,你同样无法拿走,于是你可能会跟某证券大佬一样,偷运44公斤黄金出海关被查。
如果你用不动产储值,那就不仅仅是无法带走的问题了,还有被强拆强征的风险。
如果你用股票储值,你也很危险,弄不好会意外死亡,股份被捐给慈善机构。
只有比特币,完美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无论是把私钥藏在书里,还是记在脑子里,你都可以携带财富,全球畅通无阻。而且,这些财富是正在属于你的,只要你不说,就没人能抢走,甚至都没人知道你拥有这些财富。

俗话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这话其实只适用于2009年之前。比特币诞生之后,钱财不再是身外之物。虽然生,还是不能带来,但是死,你却可以带走。

如果你不想把比特币遗传给子孙后代,你只需要毁掉私钥,其结果等同于捐了,因为全世界持币者都是受益者。

因此,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那它就是比特币。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自己掌握了私钥。

如果你不掌握私钥,你就无法享受这革命性的储值方式。
如果你不掌握私钥,你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场社会实验的意义。
如果你不掌握私钥,你就没有真正的拥有过比特币,更不要说什么长期囤币。
如果你不掌握私钥,你就体会不到那种“你再也不能把我怎么着”的快感。

当然,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掌握私钥也有代价,那就是一切后果自负。听起来很吓人,其实也没你想象的那么严重,我就从来没有丢过币。

假如你生活不能自理,那么放手让你自己照顾自己,风险确实很大。但是当你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时,放手就没什么风险了。

现在问题来了,你是想永远生活不能自理,一直依赖别人,还是想尽快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以便放飞自己,享受真正的自由呢?

几年前,我第一次制作冷钱包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作为一个小白,我当时使用了最笨的办法,在一台废旧笔记本电脑上重装了系统,下载Core钱包(那时候叫QT),断网之后安装钱包,生成新地址,备份钱包到2个格式化过的U盘,然后发币到钱包地址。从此,我拥有了冷钱包,我掌握了私钥,而且还有两个备份。我对当时既兴奋又怀疑,还有一点点不安的心情,记忆犹新。

直到很久之后,我才终于弄明白哈希函数、不对称加密和椭圆曲线,那种对安全性的怀疑和不安逐渐被打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1年,2年,3年,它一直很安全,我对它的信心越来越强,对私钥管理越来越有心得。

掌握私钥,你会渐渐对比特币产生全新的认识。你会不由自主地关注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因为对于你而言,这些才最重要。去中心化保证比特币不被增发,不被冻结,安全性保证比特币不被破解。而所有其它那些花里胡哨的属性全是次要的。你也终将明白,币王就是币王,其它那些花里胡哨的币,绝大部分是垃圾,是一些踏空比特币的人创造的垃圾。

你会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你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财富。你甚至会开始怀着怜悯的心情看待旧世界的人们,他们忙忙碌碌,却仍没有意识到,并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依然对比特币的价值持怀疑态度,或许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手握私钥的那种快感罢。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wu-zhang
68  Local / 媒体 / 2023-06-21 ahr999 囤比特币 第四章 冲动、孤独、无聊与矛盾 on: June 21, 2023, 07:24:59 AM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如果你认同前面三篇文章的观点:

《比特币与理想主义》我们在参与一场社会实验,它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无怨无悔。
《下车太早只因愿景太小》这场实验的目标很大,如果一切顺利,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在20年后涨到1.6亿人民币。
《囤比特币:你离财富自由还有多远?》我们没有其他能耐,只能靠囤积比特币,并耐心地等待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


那么你或许已经下定决心囤比特币了。从过往的经验看,绝大多数人没能成功。外部因素当然很重要,比如,出了一点意外,你需要急用钱。但是,决定性因素还是心态。

你可能以为最需要克服的是恐惧,其实不是,因为你早就对币价暴涨暴跌有了准备。

冲动
比特币价格的巨大波动,山寨币动则十倍百倍的涨幅,常常会让我们产生进去炒一把的冲动。这是一种非常非常不理性的冲动,但是我们常常难以抵抗。

人们天生对赌博就缺乏抵抗力,明知是个零和或者负和游戏,却常常忍不住要去ALL IN,多少人因此而倾家荡产。

炒山寨币就像是买彩票,中奖了十倍百倍千倍都有可能,但是概率极低。少数币确实收益很高,但是大多数最终都会归零。而且认真你就输了,你认为的“价值币”就是不涨,反倒是那些垃圾币涨得稀里哗啦的,他们管这个叫“市值管理”。

杠杆炒币就像是赌大小,赢了十倍百倍,输了倾家荡产。我不否认这里面可能有些技术含量,但是这明显是个零和或者负和游戏,你赢的必然是别人亏的币。

囤比特币则是个正和游戏,所有人都会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壮大而获利。过去十年里,比特币从未辜负任何一个相信它的人。

但是,我也很清楚地知道,说这些道理都没用,赌博这玩意历史悠久,多少血的教训,却依然火爆异常。人们骨子里的赌性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常常难以与之对抗。

我的策略是,交易所不放钱也不放币,把私钥藏得深一点。每当行情到来,冲动的时候,我没法立刻操作私钥;而当可以操作私钥的时候,行情已经过去,理性又占据了上风。

孤独
相信比特币的人都是孤独的。

你爱上了一个姑娘,她美丽温柔且善良,但她穿着前卫,特立独行,于是其他人就认为她品行不端,你的家人反对你们在一起。你该怎么办?

你相信自己的眼光,坚信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但是,你同时又发现,讲道理根本没人认真听,你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时不时还有好心人来劝你,让你回头是岸,号称是为你好。你该怎么办?

我从未跟周围的人提过比特币,这是一段地下感情,是一段煎熬。更煎熬的是,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周围的人也没有跟我提过比特币。

我是个双面人。一方面,我在网上很活跃,学习很多比特币相关技术,写很多的文章;另一方面,我在一个完全没有比特币的圈子里生活,也很活跃。

我时常会想象中本聪的生活状态。一方面,他在网上是神一般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他的生活圈子中,恐怕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中本聪吧。

我甚至能感受到你们的痛苦,即使非常认可我的文章,也不能点赞,更不能转发,因为你们不想让朋友圈知道你们囤币的秘密。

很多人感到孤独的时候,就会去参加币圈各种聚会。但是,相信我,那并没有什么卵用。你会发现,圈内跟圈外一样,真正的信仰者寥寥无几。

到了2017年,居然出现了那么两次,别人在我面前主动提比特币。但是,那时的我已经习惯了孤独,甚至开始享受孤独。

一次是公事会议。结束后闲聊,话题不知道怎么谈到了外汇管制问题,C老板年龄50左右,中年油腻男,一家连锁酒店的董事长,提到了比特币。另外有几个人似乎也感兴趣,就开始问问题。我装作一脸茫然的样子。C老板兴致勃勃的告诉大家,这玩意可以买一点,正在涨,估计还会涨。

另一次是私人饭局,老G管理一个私募基金,正在介绍他最近关注的机器学习和量化交易。他提到说,他有很多同行在进行数字货币的交易。

他们讲的时候,我就认真的听着。我发现他们的理解都非常的肤浅,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我也不能打断他们。他们或许永远想不到,我才是对这事理解最深的人。

不过那种感觉超好,因为傻子也能判断,牛市真的来了,赶紧回家再买两个币,呵呵。

对于孤独,我的建议是,疯狂写东西。有的事情你想跟别人说,别人又不认可,你憋着又难受,你就把它全部写下来。等到你适应孤独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仅你的思维更成熟了,而且你的文笔更好了。

无聊
囤比特币这个行为本身是极其无聊的。

你喜欢一个姑娘,你却要把她晾在一边,什么也不干。这TM是反人性的!

你热爱比特币,你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这种心情我很理解。但是,请相信我,囤币行为本身已经对比特币网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只有你相信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你相信比特币的安全性,你相信比特币的前途无限,你才有可能长期囤币,你才有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保存在比特币那一串“虚幻的”私钥字符串上。

你的这种行为,你对待比特币的态度,已经远超你对待爱人的态度。请问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无怨无悔的交给自己的爱人?

所以,你真的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如果实在感觉无聊,就去健身去养生,别等到财富自由的时候,你身体也挂了。给你嫩模,你也只能看看,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矛盾
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你既希望比特币涨,又希望比特币跌。

我曾经希望自己不要看行情,于是把所有比特币行情相关的APP都删了。但是,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手机或电脑浏览器打开网站也能看行情。

对于囤比特币而言,币价涨是没用的。长期囤币,又不准备卖,涨多高都是“浮盈”。但是,涨意味着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总是另人高兴的。

反过来,币价跌虽然心情上会有些郁闷,但是有机会抄底补仓,币量将成倍增长。

人会变得有些分裂。这是正常现象,你去看看某些币圈老人。他们一会儿跑出来唱多,一会儿跑出来唱空,被粉丝喷得不要不要的。

我个人的判断是,他们绝大部分币都是囤住不动的,既没有在做多,也没有在做空。之所以变来变去,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想要涨,还是想要跌,矛盾得很。

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为我至今也还是矛盾的。不过似乎问题也不大,因为并没有影响我囤币。

我们会经历心理上的考验:冲动、孤独、无聊和矛盾。但是,那些没有打倒我们的,终将帮助我们成长,就像那些没有打倒比特币的,终将让比特币变得更强大。

几年过去了,我跟随比特币一起成长,如果你一直读我的文章,你或许能感受到思维方式、写作风格和文笔上变化,甚至连我的性格都变得越来越温和呢。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si-zhang
69  Local / 媒体 / 2023-06-20 ahr999 囤比特币 第三章 囤比特币:你离财富自由还有多远? on: June 20, 2023, 02:32:36 AM
哪怕明知囤比特币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你可能还是囤不住,因为你不想等,你还想走捷径。

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应该首先认同我前面两篇文章的观点:

《比特币与理想主义》,我们在参与一场社会实验,它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无怨无悔。

《下车太早只因愿景太小》,这场实验的目标很大,如果一切顺利,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在 20 年后涨到 1.6 亿人民币。

如果你不认同上述观点,你就没有必要往下读了。

很多人读了《下车太早只因愿景太小》,留言说,我的预测太大胆。这篇文章会告诉你,我 的预测有多么保守。

如果 20 年后比特币可以涨到 1.6 亿元,那么它每年需要涨多少呢?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的供应每 4 年就会减半,每 4 年供求关系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供应变得 紧缺,而需求仍然持续增加,因此币价会迎来一次暴涨。过去的两次减半,都导致了暴涨。

如果 5 个周期后,也就是 20 年后,比特币可以涨到 1.6 亿元,每个周期需要涨几倍呢?

我做了两种计算:

一种我称之为“线性增长”(其实数学上并非线性),认为每个周期增长的倍数一样;

一种我称之为“指数递减”,认为刚开始增长倍数高,后面增长倍数低。

结果如下:



表1. 两种增长模型的比特币价格预测

如果是线性增长,每个周期仅仅需要涨到5.25倍。4年后,比特币价格21万元;8年后,比特币价格110万元;12年后,比特币价格579万元;16年后,比特币价格3039万元;20年后,比特币价格1.6亿元。

每个周期5.5倍,意味着,每年比特币只需要相对于上一年增长50%。请问,现在还有人认为我的愿景很大么?我真的很保守耶!

为什么20年涨到1.6亿元,人们会认为激进;而每年增长率50%,人们会认为保守呢?因为,人们往往会低估复利的威力。

当然,线性增长模型并不合理,事物的发展总是开始快,后来慢,最终趋于平稳。

如果是指数递减增长,每个周期的倍数依次是:11.8倍,7.2倍,4.85倍,3.54倍和2.75倍。这个模型预测,下一个周期(到2022年)比特币会涨12倍左右。考虑到上一个周期涨了几十倍,这个增长速度基本也是合理的。

囤币:我们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一线城市财富自由的门槛是2.9亿(请自行百度)。在这里,我们放宽一点要求,把门槛降低到1.6亿元,也就是20年后1个比特币的价值。

根据指数递减增长模型:

如果你想4年后实现财富自由,你需要拥有339个比特币;
如果你想8年后实现财富自由,你需要拥有47个比特币;
如果你想12年后实现财富自由,你需要拥有10个比特币;
如果你想16年后实现财富自由,你需要拥有3个比特币;
如果你想20年后实现财富自由,你需要拥有1个比特币;
很多人会告诉你,拥有1个比特币,未来你就可以财富自由。我认为我百分比认同。

但我的问题是,你是否愿意等20年?或者你到底愿意等几年?或者你现在能买得起几个币?

现实是,以今天的币价,绝大多数人拿出10%-30%的资产,只能拥有10个或更少的比特币。因此,想要通过囤币实现财富自由,需要至少12年。你是否已经做好了长期囤币的打算?

所以,哪怕你明知囤币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你也囤不住的,只因为你等不了这么久。

矛盾之处恰恰也在这里。你买1个币,需要等20年才能财富自由,你觉得太久,不愿意等,很懊恼。但是,如果你不买,4年之后,你可能连懊恼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那个时候,你连1个币都买不起了。

我们是否有捷径可以走?
首先,你可能需要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没有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性,能够实现财富自由的是极少数。囤1个比特币,等上20年,除此之外啥都不需要干,已经是捷径中的捷径了。

其次,疯狂提升圈外赚钱能力,多赚法币多囤币,可以缩短实现财富自由的时间。但是,要缩短1个周期,币量大约要翻3-4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我选择的就是这条路径,至少很稳。

再次,快速实现财富自由的途径永远存在,也可以不局限于币圈,但总体上概率极低。万众创新,那么多企业,又有几家能成为拼多多呢?我也在践行这条路径,但是我不抱什么希望。

人往往就是这样,其实已经走在捷径上了,还在拼命的到处找捷径。

在币圈各种折腾,行不行?
当然也行。很多币圈老人都在折腾,但是除去少数人,绝大部分人的结果并不算理想。

你需要明确一点,在币圈想赚币往往更难,甚至不如从圈外赚钱来买币。原因很简单,比特币总量有限,固定2100万。

圈内每个人都想赚币,而且入圈人数越来越多。10 万人玩的时候,平均每人 210 个币;等 到 100 万人玩的时候,平均每人只有 21 个币。这就是为什么,玩着玩着,大家手上的币都越来 越少了。反而是那个在圈外赚钱来买币的人,啥都不干,币却越来越多,成了收益最高的人。

很多人玩亏了币,不甘心,就需要做一些事情找补回来。这很容易理解的,原来几千币,玩 了一段时间变成几百个,是你你甘心吗?于是,你开始想办法赚回来,可是想赚回来又谈何容易呢? 于是你不得不去想一些损招。

圈内有几类人是赚币的,大家其实也都知道是哪几类,所以,下面是我的个人建议:

如果想玩山寨币空气币,你应该去发币,而不是给别人发的币接盘,帮别人实现财富自由。 很多币圈老人都在发币,虽然我很反感,但是我不反对,因为人人都有骗傻逼的自由,而道德只 能用来约束自己。

如果想玩杠杆期货,你应该去开交易所,在自己的交易所割韭菜,而不是去别人的交易所, 被别人割了还是小事,关键还要被别人骂傻逼,就很憋屈了,更有甚者,输了要死要活的,就更不值了。

如果想玩挖矿,你应该去造矿机,或者建矿池,或者有电厂,而不是买矿机或者云挖矿,行 情好的时候赚一点点辛苦钱,行情不好的时候自己承担了全部风险。

总而言之,在圈里混,你需要想方设法把别人的币弄到自己兜里来,争取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如果你没这些能耐,那你或许应该像我这样,耐心地等待。

最后,衷心祝愿我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最终实现财富自由。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san-zhang
70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比特币的价值 on: June 19, 2023, 06:47:52 AM
深入浅出的介绍
71  Local / 媒体 / 2023-06-19 ahr999 囤比特币 第二章 下车太早只因愿景太小 on: June 19, 2023, 03:10:56 AM
比特币十年,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的人走了又来了,有的人来了就不走了,有的人走了就不来了。

绝大多数比特币早期玩家都已经下车,还有很多人眼睁睁看着比特币暴涨就是没上车。这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因为如果他们现在都在车上,币价还能是几万块吗?

犹犹豫豫不上车,迫不及待要下车,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心中的愿景不够大。

愿景决定了视野,视野决定了行动。


比特币价格 10 元时,他们说,太贵了。
比特币价格 100 元时,他们说,太贵了。
比特币价格 1000 元时,他们说,太贵了。
比特币价格 10000 元时,他们说,太贵了。


比特币似乎永远都太贵,他们永远不舍得买。

比特币价格 10 元时,我们说,它还早。
比特币价格 100 元时,我们说,它还早。
比特币价格 1000 元时,我们说,它还早。
比特币价格 10000 元时,我们说,它还早。


比特币似乎永远都还早,我们永远不舍得卖。

心中没有愿景,或许还能扛过熊市,但绝对守不住牛市。一涨你就会卖的,千万不要不信,48 万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要做到无论牛熊,我自岿然不动,最需要想明白的问题是,它的未来到底有多大?

再涨个百倍?你太悲观,百倍太少,让我来分享我的愿景。

比特币最核心的应用是储值,它的未来目标就是成为人们的储值首选。

那么,在比特币出现之前,我们都用什么东西储值呢?也就是说,我们赚了一笔钱,除去消费余下的部分,我们会以什么形式来保存财富呢?它们主要是黄金、货币和不动产。



图1. 世界黄金、货币和不动产总量(修改自http://money.visualcapitalist.com/)

全球黄金的总市值是 7.7 万亿美元,广义货币总量是 90.4 万亿美元,不动产是 217 万亿美元。

黄金现在的主要用途就是储值,而论储值,比特币各方面都强于黄金,市值超越黄金只是时间问题。

广义的货币包含:现金、定活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除了现金(占比 8%)用于流通,其余部分都是用于储值。

不动产主要用途应该还是居住和使用,但是肯定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用于储值的。如果不是因为比特币,我应该也会把我的大部分资金用于买房子。由于没有比例可以查,我们暂时假设20% 比例的不动产是用于储值的(这个比例不影响最终结果的数量级)。

那么,全球总储值市场有多大呢? 7.7 + 90.4 Χ 92% + 217 Χ 20% = 134 万亿。

而比特币总量只有 2100 万,大约有 300 万永久丢失。考虑到比特币储值相对于黄金、货币和不动产的绝对优势,每个比特币将涨到 750 万美元,折合 5000 万人民币。

这就完了?当然没有。

世界财富总量在以每年 6% 的速度增长,10 年以后总量是现在的 1.8 倍,20 年以后总量是现在的 3.2 倍。因此,假设 20 年后比特币的储值功能得到广泛认可,那时它的价格应该是 1.6 亿元人民币。

以上计算,仅仅考虑了比特币的储值功能,如果考虑其它因素,比特币的总市值会更高。

换句话说,比特币依然有千倍的增长空间。每 4 年,当产量减半,供应突然减少之后,都会迎来新一轮暴涨。

有时候,我经过城市中最繁华的地段,穿梭于人流,看着人来人往。我就会想,这些人都是做什么工作的?他们的家庭怎么样?他们整天忙忙碌碌追求的是什么?他们中有多少知道比特币?又有多少能理解比特币的未来?

虽然比特币最高涨到过 10 万人民币,但是很显然,人群中的 99% 仍然不理解比特币,仍然没有持有比特币。这当然是好消息,这同样意味着,比特币的上涨空间仍然巨大。

目前,Bitcoin Core 客户端的版本号是 v0.16.2,虽然比特币网络稳定运行了近十年,客户端却仍然没有升级到 v1.0 正式版。我们其实只是一群测试版用户,真正的用户还没有来呢。

如果把比特币比做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现在还没有出生,还只是个腹中胎儿。虽然,从一个受精卵成长为胎儿,已经长了千万倍,但未来从胎儿到婴儿到儿童到成年,仍有无穷的成长空间。

原文链接: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er-zhang
72  Local / 媒体 / 2023-06-16 ahr999 囤比特币 第一章 比特币与理想主义 on: June 16, 2023, 07:55:14 AM
第一章 比特币与理想主义

比特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技术手段实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李笑来

在真正读懂比特币白皮书的瞬间,我的感觉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充满了惊叹、兴奋与懊悔。惊叹于中本聪巧夺天工的设计,兴奋于比特币即将引发的社会巨变,懊悔于自己竟然没有在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来读白皮书。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的初衷其实是想参与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实验。但也不可否认,比特币价格的暴涨是当初驱使我阅读白皮书的主要动力。

没想到的是,参与这场社会实验也改变了我的认知,我的人性也遭受到了巨大的考验。人性是脆弱的,往往经不起考验。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一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因为我本身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

我近乎疯狂的囤积着比特币,这到底是因为理想呢,还是因为贪婪呢?我已经分不清了。一方面,我仍然坚持着理想,或许实验最终会失败,但我无怨无悔;另一方面,我如此坚信它会成功,于是囤得越多,财富自由就会越快,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囤币的冲动。

最终,我不得不给自己订下一条死规则——不卖币。不卖币就意味着,我赚不到法币,也就意味着我的投入跟这个实验共存亡。

但是,我依然无法控制自己囤币的冲动。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其实我是中本聪,比特币就是我的孩子,我需要不断投入,以帮助它成长。

在投资和金融领域,理想主义者是无法存活的。比如:李笑来老师的经典录音中有一段经典的话:

“我操,你妈的整天讲价值投资,那他妈的,我就这么跟你讲个例子就知道了,我他妈天天骂中医,中医就是傻逼,但是中医上市公司股票,我真买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我知道傻逼信,傻逼众多,然后我知道我不买,别人会买,这钱我为什么不赚?在商言商。到最后没有什么世界比金融的世界更成王败寇的。”

话糙理不糙,理想主义者怎么可能在投资和金融领域成功呢?

你看,我不看好中医,我绝对不会买中医股票;我憎恨某幼儿园虐童事件,我绝对不会去抄底它的股票;我厌恶分叉币空气币,哪怕明知赚钱概率很大,我也绝对不会去炒。

我有时候也纳闷,我怎么就这么傻,怎么就这么倔呢?我也不知道。

还好我有比特币。不得不佩服比特币,它居然就是这么优待理想主义者。前段时间,李老师的基金兑现了,但 5 年收益率只有 40 多倍,收益尚不如我这个傻傻囤币的理想主义者高。想想都觉得好讽刺。

这说明,哪怕你牛逼如李老师,粉丝无数,挖过“烤猫 7BTC 以下随便买”大坑,和 BM 大神一起割完 BTS 割 EOS,给无数币站台,折腾得死去活来,号称自己很忙,七年就是一辈子,每天都兴奋地干活,为了利益与合作者撕逼。最终,收益还是没跑过比特币。

但是,如果你以为理想主义者就一定能很滋润,那你又错了。

事实是,很多理想主义者并没有撑到现在。他们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完全看不到圈子里其他人有任何理想,放眼望去全是贪婪,满眼绿光,伤心失望至极,选择退出。非常的可惜。

能坚持到现在的,或许都是因为能分得清失望的对象,到底是失望币圈的人呢?还是失望比特币本身呢?

很多人会把币圈的人做的坏事都算在比特币头上,比如:宋欢平和 VV 酱。这当然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把杀人犯做的坏事都算到枪头上,也不能据此认为枪不是技术革新。

比特币是人性的放大器,你想得到的骗局,你想不到的骗局,都会在这里发生,而且层出不穷。更可气的是,骗子骗完一次,还可以骗第二次,比如:朱荣。有时候想想也很无奈。

但不管怎么样,最初的理想我还在坚持。而且持有比特币时间越久,我就越乐观,我对比特币能够成功深信不疑。我希望大家也能坚持下去。

圈子越是混乱,越说明比特币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很强。有人不遗余力的黑比特币打压比特币;有人不遗余力的骗人,割韭菜把圈子搞得乌烟瘴气;有人不遗余力的想要控制比特币,却恶人自有恶人磨。但是,比特币只管自顾自的发展,高速的发展,加速的发展,完全不受影响。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是个理想主义者,那么我也有几条经验可以分享。

首先,不要过于兴奋。

不要逢人便夸比特币,不要谈任何话题都扯到比特币上,没必要把自己整成一个神经病,也没必要搞得跟个传销分子一样。而且,越是开头热的人,持久力越差,这样的先例真的很多。

有时间静下心学习一些经济学和密码学课程,网络课其实很方便,深刻理解比特币是需要时间的。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自己的实践,但不管怎样,都比民科科普和炒币攻略要靠谱得多。

实话说,我的兴奋劲不会弱于任何一个人,而且我很持久,多年过去,我仍然很兴奋。也许在字里行间,你也能体会到我的兴奋。但是,除了写文章,我平时是不谈比特币的。

其次,不要问底在哪里。

想像一下,若干年后,你已经从新人变成了老人,有新人私信你,请问大神,底在哪里?你该如何回答?

对于一个上不封顶的东西,没有必要总是纠结于底在哪里。你们来得虽晚,但并不用懊恼,来得晚是运气不好。

只有运气好没抓住的人,才该懊恼。知道吗?很多人在这里待了几年,但手上仍然没币。从8000元到900元,他们在纠结底在哪里。从900元到130000元,他们还在纠结底在哪里。从130000元到40000元,他们仍然在纠结底在哪里。你应该庆幸,他们一直在纠结。

5000元的币我买过,1000元的币我买过,130000元的币我也买过,40000元的币我仍然在买。我只关心终点的美景。

如果实在想低成本持币,猜底还不如定投。从8000元定投到900元,平均成本大概是2000元,虽然是最低点的两倍,但是只有最高点的四分之一,应该可以接受罢。

第三,不忘初心,保持耐心。

不要明知分叉币、空气币没前途,却去跟着炒一把;不要坑蒙拐骗,即使那样能赚钱;不要没完没了的撕逼,我们不需要打嘴仗,时间终能证明比特币的伟大。

一路走来,我感觉到很多人都变味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大染缸里呆久了,想独善其身很难。局外人看得很清楚的坏事,局内人总会编织各种理由来麻痹自己。

时常回想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要来。努力在理想和贪婪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理性的逐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期待4年以后,8年以后,12年以后,N年以后,我还能在这里见到你们。那时,你们经受住了人性的考验,实现了财富自由。我们是从未谋面的老朋友,或许不能一起喝酒,不能一起撸串,但是我们心意相通,隔着网络也能感觉亲切,只因为我们都是中本聪。

原文链接 https://coxxa.github.io/bitcoin-ahr999-HODL/#/di-yi-zhang
73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换钱包的时候有一笔BTC找不到了, 有谁能帮我看下. on: June 15, 2023, 02:47:39 PM
用助记词恢复带有1ANj9iJoiGFCpgK8BSXvjEQormZTNjDK14地址的私钥就能找回了。。
你可以理解为一套助记词用了两个路径,生成了不通的地址,coinbase只扫描了一个路径,或者coinbase里能自己选路径,那就不用折腾了
,不行,可以加我qq 1007945976 我晚上在线

谢谢了, 现在我总算有些明白了, 原来是用助记词导入的时候, 有些钱包是可以选地址类型和路径的(地址类型有segWit和Legacy,路径自己填写?(m/49'/0'/0'), 但是coinbase钱包是没有这个选项的,所以我就没有导入BRD钱包的这个地址的BTC.
现在我应该是换一个能选择地址类型和路径的的钱包来导入, 我想试一下imtoken钱包, 但是不支持中文助记词。
查了下可以用https://iancoleman.io/bip39/ 来转化助记词为英文, 但是这个网站安全吗? 因为要转换就要把助记词放上去, 那样不是很危险?
另外假设我能导入其他钱包了, 这个地址类型和路径该怎么选的? 现在那个BRD钱包是已经进不去了, 我也不知道那个地址的地址类型和路径是什么啊。

https://iancoleman.io/bip39/ 应该是安全的,你可以到这个网站对应的 github https://github.com/iancoleman/bip39 去下载 Standalone offline version 离线使用,这样更加安全
74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换钱包的时候有一笔BTC找不到了, 有谁能帮我看下. on: June 15, 2023, 02:34:38 PM
这个地址列出了不同钱包的派生路径 https://walletsrecovery.org/
其中 BRD (Bread Wallet)的派生路径,的确和其他钱包的派生路径不同

这个地址系统性的介绍了如何通过助记词恢复钱包 https://www.whatisbitcoin.com/security/recover-your-bitcoin-wallet
75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被质询以太坊是 commodity 还是 security on: June 15, 2023, 10:17:17 AM
76  Local / 媒体 / 2023-06-15 BTCStudy 比特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on: June 15, 2023, 09:46:11 AM
比特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步步回首
https://www.btcstudy.org/2023/02/12/bitcoin-past-present-future-part-1/

在本文中,我准备讲讲跟比特币有关的最重要的事实、比特币协议当前的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开发方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你可以听听 Giacomo Zucco 主持的播客 Il Priorato del Bitcoin 。

求道之心伴随宽容的美德(The priory is benevolent)。

注 1:本文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比特币的史前史,也包含了许多重新梳理比特币协议的起源的文章、论文、书籍和访谈。虽然读起来会有些枯燥,但对于理解比特币诞生的背景和理由,都有重要意义。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部分非常迷人。因此不推荐你跳过。

注 2:为了让解释更简单,我将以 “简化” 的方式处理一些材料。如果我必须解释每一个小细节(例如建立在有限域上的椭圆曲线),文章会变得很长,重点也会迷失。请记住,有些陈述你只能接受它作为行文的假设,至于它本身的真假,你当然可以自己验证,只要你愿意。

注 3:最后一部分处理的是 LNP/BP(闪电网络协议/比特币协议)未来的开发方向,它是完整的,也是自洽的,但考虑到最近几个月新出来的材料的数量,我计划大修大补一番。

请支持我!如果你想支持我的工作,你可以访问这个捐赠页面,里面也介绍了比特币社区中我最看重的人。每一笔资助,无论是大是小,都会帮助我花更多时间在写作、回顾和更新这些文章上。谢谢!

往事并不如烟
比特币是在 2008 年诞生的。但事实上,它是计算机领域数十年的学习和研究的结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比特币的起源,我们必须回到 1933 年。这段历史满是重大事件,为了理解我们今天的位置,我们必须花上一些时间。

从 1930 到 1940
1933 年,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签署了 6102 号行政令,禁止私人使用直接形式的货币(例如金杜布隆(doubloons)和金币)和间接形式的货币(例如代表抵押品的银行票据和金块)。那时候,美国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联邦财政正在崩溃,经济形势也很困难。因此,政府没收了所有公民的黄金。这件事对理解比特币的历史极为重要,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在所谓的 “自由大陆”、宪政自由民主政体的故乡,而不是在北朝鲜。

一个奇怪的事实是,中本聪将自己的出生日期写为 1975 年的 4 月 5 日:4 月 5 日正是罗斯福签署 6102 号行政令的时间,而 1975 年是 Gerard Ford(杰拉尔德·福特)总统取消这一行政令的时间。

比特币的难度调整算法是每 2016 个区块发生一次,这个数字正是上述行政令的编号(6102)的倒序。(难度调整算法的含义我们后文有述。)

时间跳到 1936 年,年轻的 Alen Turing(艾伦·图灵)发表了一篇名为 “论可计算的数字以及可判定性的运用”,为现实中的 信息革命 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如果没有信息革命,比特币当然就不可能产生。不久之后,1938 年,第一台使用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s)的计算机,叫做 “鱼雷数据计算机”,在一艘潜水艇上制造出来。虽然它只能执行三角函数的计算,远远不是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这种 通用 的计算机。1939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叫做 “Z2”,是由一名德国工程师制造的,不过,关于这台计算器的实际作者是谁,还有一些争议。

从 1970 到 1980
在 1971 年,另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了,人们后来称作 “尼克松冲击”。因为越南战争和普遍的衰退,美国联邦政府需要钱,而 Richard Nixon(理查德·尼克松)决定暂停美元与黄金的汇兑。

在此之前,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都基于这样一种方案:所有国家的法定货币都可以兑换成美元,而且各国的中央银行都承诺可以将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而美国央行则承诺可以将美元兑换成黄金。

尼克松声称要保护美元不受投机者的攻击,在电视直播上宣布美元跟黄金的兑换将 暂时停止。但现在是 2022 年了,尼克松的禁令依然在全面执行。

- - -

从经济学中抽身,我们回到技术。1974 年,Cerf 和 Kahn 发表了一份题为 “分组网络互通协议” 的研究,这份协议允许多个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 IP(互联网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 - -

在 1976 年,研究院 Diffie(迪菲) 和 Hellman(赫尔曼)发表了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

在此之前,加密程序使用的都是对称的密钥,其运作流程如下(举个例子):

Alice 写出了她想发送给 Bob 的明文,现在她想对这份明文加密;
Alice 将信件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换成其在字母表上前 7 个位置的字母,使得文字变成没有逻辑含义的字母块;
Alice 把密文发送给 Bob;
为了恢复出原文,Bob 必须把每一个字母都换成其在字母表上后 7 个位置的字母,这样就能找回 Alice 的明文。
(译者注:这是西方历史上流传久远的 “凯撒密码法”,即把每一个字母都换成另一个字母,并且替换关系就表现为字母表上的相对位置:假如 A 会全部替换成 D,那么 B 就会全部替换成 E,以此类推。在这里,3 就是用于加密和解密的密钥。)

在 1976 年以前,所有的密码系统都是这样的(对称的),也是不安全的,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个概念:“拿着密钥往一个方向运算(从明文到密文)” 跟 “拿着同一个密钥执行反方向运算(从密文到明文)” 是同样容易的(或者说同样困难的)。(译者注:因为加解密用的是同一个密钥,解密步骤跟加密步骤正好相反。)

而在迪菲和赫尔曼建构的 “密码学的新方向”(非对称密码学)中,“拿着密钥往一个方向运算(从明文到密文)” 依然非常容易,但 “使用同一个密钥执行反方向运算(从密文到明文)” 却近于不可能。

非对称加密的例子:

参与密码学交换的双方各有两个密钥,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私密的;
Alice 生成一个私钥;
Alice 运用数学,确定性地计算出跟这个私钥相关联的公钥;
Alice 可以把公钥发给任何人;
Bob 想要加密跟 Alice 的通信,他可以使用 Alice 的公钥,让文本变得没法阅读(即加密);
而密文只能用 Alice 的私钥来解密。
--


- 非对称加密的例子 -

两年之后,1978 年,Rivest(李维斯特)、Shamir(沙米尔)和 Adleman(阿德尔曼)发表了题为 “一种获得数字签名和公钥密码系统的方法” 的研究。这三位作者提出了一种算法,在实质上使 1976 年引入的非对称密钥密码学成为可能,它是基于质数的。

质数有一种重要的特性:如果我让你把数字3 和 5 相乘,你很容易给我答案;但如果我问你像15 这样的数的质因数,那算起来可就复杂得多了。你可能会认为,显然 15 的质因数就是 3 和 5,但要是我问你的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那你求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没有可以接近这类问题的简单算法。

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代表认为 F.A. Hayek(F.A.哈耶克)出版了一本影响力很大的书,名为 “货币的去国家化”。哈耶克非常反对国家对货币的垄断;在他看来,国家垄断的货币 “以前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存在过”。根据哈耶克的思想,全面垄断是破坏性的,而他的提议是,货币应该回到由市场参与者来发行(以及选择),杜绝任何形式的、可以产生腐败和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化。

某种程度上,哈耶克预言了比特币的完美概念 : )

视频:https://youtu.be/s-k_Fc63tZI

1979 年,数学家 Claus P. Schnorr(克劳斯·施诺尔)为默克尔树的想法申请了专利。(译者注:此处应有事实性错误。为默克尔树申请专利的是 Ralph Merkle(拉尔夫·默克尔),默克尔树的提出者。)简单来说,默克尔树的基本概念就是设计一种结构来验证一个数据集的完整性。其工作流程是将数据分成许多小块,然后为这些小块配对,并为这些数据对计算其哈希值(一种独一无二的、不可预测而且不可逆向计算的数值)。这样的步骤会不断重复(因为得到的哈希值可以继续配对、继续生成哈希值),直到所有的小块都蕴藏在一个根值中,叫做 默克尔根,这个根值就总结了所有的小块。

当你想要检查一个数据集的完整性的时候,只需要检查每个小块的哈希值,并检查它们是否跟默克尔树的值相等,即可。如果某个小块的哈希值与默克尔树上的有所不同,那就意味着这个小块已经被改过了。此外,默克尔树是非常高效的,因为它只需要少量的硬盘空间,而且允许数据的完整性得到验证,哪怕数据已经分散成了小块、分散到了网络中。

1980 到 1990
在 1980 年,Samuel Konkin III 发表了《新自由意志主义宣言》,在该文中他倡导一种激进的思想:

“光叙说自由的美丽和统治的丑陋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采取务实的行动,开发出能够抵御统治的技术工具。”

—— Samuel Konkin III

这种思想后来被 “密码朋克” 运动继承了。

1981 年还发生了另外两个重大事件:

互联网协议(IP)发行了第四版(IPv4)。有趣的是,直到 2022 年,这个过时的版本依然在服役(比如你阅读本网站,就借助了 IPv4),即使互联网早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骨架;
David Chaum(大卫·乔姆)先生设想了一种使用数字假名、无法追踪的电子邮件协议,并出版了《不可追踪的电子邮件、返回地址以及电子假名》。这份文件非常重要,因为他标志着使用非对称密码学来签名消息(而非加密文本)的用法的开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数字签名技术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区别,我们举这样的一个例子:

Alice 发送一条消息给 Bob,并希望证明她是这条消息的发起人;
Alice 使用自己的私钥签名这条消息;
Alice 把明文和使用自己的私钥 “加密” 过的密文(译者注:即签名)都发送给 Bob;
Bob 知道 Alice 的公钥,所以他可以使用 Alice 的公钥 “解密” Alice 给他的密文(译者注:即验证签名)
如果 Alice 真的使用她的私钥签名了这条消息,那么明文将与密文具有一致性(译者注:即 Bob 的签名校验会通过)
Alice 通过证明自己签名了信息,表示了许可这次通信。

从 1982 年到 1988 年,重要的步骤接连不断:

在 1982 年,虽然没有发生什么关键的进展,但有迹象表明,一种普遍的文化正在形成:在《自由的伦理》一文中,Murray N. Rothbard(穆瑞·罗斯巴德)(另一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建议废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回到市场化货币模式;

在 1983 年,大卫·乔姆出版了《用于不可追踪的支付的盲签名》,第一次提出了使用密码学签名系统来构造不可追踪的电子支付的想法;

两年以后(1985 年)Koblitz(科布利茨)出版了《椭圆曲线密码学》,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域椭圆曲线、替代 RSA(见上文 1978 年大事件)的公钥签名算法。

最后,1988 年,Timothy May(蒂莫西·梅)的《密码无政府主义宣言》问世。这位像 Konkin III 一样的无政府主义者在总结部分写道:

“在物理世界中,国家控制着我们,但在互联网的电子世界中,感谢密码学,只要我们开发出了正确的工具,国家就无法控制我们。我们可以创造假名、交换思想服务和产品,而不必忍受监视。”

—— Timothy May

1989 年,大卫·乔姆基于非对称密码学和盲签名开发了一个电子支付系统(以及专利),叫做DigiCash。

DigiCash 背后的想法是为支付提供安全、匿名和保证用户隐私的电子工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乔姆使用了密码学来保护交易,并保证只有发送者和接收者能知晓交易的细节,而且所有的东西都和一套 “数字签名” 系统绑定在一起,以验证交易的合法性及防止伪造。

DigiCash 系统基于电子货币 ecash,ecash 可以在网络中传输、用于完成在线支付。用户可以从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购买 ecash,实现快速和安全的支付。

这还不是比特币,但我们离它更近了。

从 1990 到 2000
1990 年,克劳斯·施诺尔为一种使用椭圆曲线密码学的签名算法申请了专利;这种签名被证明非常高效而且具备特定的属性,例如 形式化的可证安全性 以及签名的 可聚合性。如果 Alice 和 Bob 用自己的私钥签名了一份文本,然后加总他们的签名,结果将是对 Alice 和 Bob 的公钥之和(依然是一个公钥)的有效签名。看着头疼?没关系,这些技术对比特币的近期进展(例如 taproot)非常重要,我们会在后文详细解释。

在 2008 年,Satoshi Nakamoto(中本聪)并没有使用 Schnorr 签名,虽然那个时候施诺尔的专利已经到期了,但中本聪认为将这么重要的系统构筑在一种新的、未经生产环境考验、缺乏审计、测试和同行评议的技术上,可能有危险。相反,他选择了一种不那么高效的、叫做 “ECDSA” 的算法;ECDSA 还不像 Schnorr 签名那样支持签名聚合。

1991 年,也发生了两件大事:

Phil Zimmermann(菲尔·齐默尔曼)发明了 PGP(Pretty Good Privacy) 软件,它的作用就是为用户生成一对公私钥。公钥用来加密要发给其所有者的消息,而其人的私钥则用来解密这样的信息和文档。如此一来,就只有公私钥的转发可以阅读发送给他的消息和文档,因为只有 TA 拥有能够解密的私钥;
研究员 Haner 和 Stornetta 出版了论文《如何为电子文档添加时间戳》(中本聪在比特币论文中也引用了这篇文章)。在该文中,两位研究员发掘了证明一份文档在给定时间就已存在的技术,但比特币必须做到更多: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同时证明 存在性 和 唯一性。
1992 年,密码朋克团体在旧金山诞生,自由意志主义的积极分子主张大量运用计算机密码学,作为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路径,比如黑进证书档案中心,将某些令人不悦的真相公之于众。

著名记者 Julian Assange(朱利安·阿桑奇)也是这个团体的成员。

接下来两年,1993 和 1994 年,下面两份文件先后出版了:

密码朋克宣言:密码朋克和密码无政府主义的区别在于,后者主张使用密码学技术,作为在社会中支持无政府主义和个人注意的工具,但密码朋克是使用密码学来变革社会和政治的活动家。
The chypernomicon(直译为 “密码学”):也是蒂莫西·梅的作品。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预言,因为它探讨了密码学技术可以如何用来保护个人数据的隐私性、创建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的网络而无需政府机构的控制、在日益相互连接的世界中保护言论自由。
此时,一些密码朋克正投身于 “密码学战争(Crypto Wars)”:美国政府宣布实现密码学的系统和软件将被定义为军火,因此出口密码学将等同于出口军火。这就是关于 “非法数字” 的著名(荒谬)故事。

也是在 1994 年,乔姆的 DigiCash 的一种替代版本,“CyberCash”,由 Daniel C. Lynch(丹尼尔·林奇)创建出来。

CyberCash 跟 DigiCash 一样,也是基于法定货币的,但包含更多东西:它有一种测试系统,可以支配有限数量的美元。测试币没有价值,但因为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它们后来变得比 CyberCash 在生产环境中的美元更有价值 —— 这些测试币实际上成了一种收藏品。

两年以后(1996 年),律师 Barry Downey(巴瑞·唐尼)和肿瘤医师 Douglas Jackson(道格拉斯·杰克逊)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 e-gold,因为他们认为,美元不可兑换成黄金、中央银行印钞又没有限制,整个国家的货币系统必将内爆。但是,黄金与互联网时代格格不入,所以他们决定创建一家公司,以黄金作为担保品(受到严格的审计);只要有人希望以 e-gold 支付,他们就会开出电子支票(使用类似于乔姆的 DigiCash 的系统)、使之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他人。这个想法使得表示黄金的电子证券的交易成为可能。

同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US NSA)也出版了一篇关于创建类似于 DigiCash/CyberCash 的在线货币系统的论文,但无人知晓出版这篇论文的实际目的。

1997 年发生了三件大事:

Adam Back(亚当·贝克)为解决下列问题而提出了 HashCash。亚当·贝克是一位密码朋克,用(匿名的)电子邮件跟其他人交流,而且电子邮件都是一次性的。这就产生了滥发消息(spam)的问题。为了避免被消息轰炸,亚当使用了一种非常大胆的方法。我用一个例子来解释:

Alice 创建了一条电子邮件消息 哈喽,你好吗?,带上的当天的日期后,就开始对消息运行哈希函数;
Alice 给 Bob 发送文本和对应的哈希值;
Bob 检查消息的哈希值是否以 0 开头,如果是,他会打开邮件,如果不是,就直接丢掉;
如果 Alice 注意到她的邮件的哈希值以 1 开头,她直接就不发送这条消息了,她会稍微修改文字,以产生一个新的哈希值:如果新的哈希值以 0 开头,就发出去(然后 Bob 也会打开、阅读),不然她就继续修改;
等等。
要是 Bob 觉得自己收到的邮件还是太多了,他可以改变难度:他可以表示自己只阅读消息的哈希值以 00 开头(而不是 0 开头)的邮件。我要强调的是,难度不是变成了两倍,而是平方级上升。

这正是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

中本聪在论文中引用了亚当·贝克和他的 HashCash 论文,作为创造比特币的基础。

不过,出版于 1992 年的论文《通过运算来定价,打败垃圾邮件》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想法。

1997 年发生的另外两件大事是:

计算机科学家(也是密码朋克)Nick·Szabo(尼克·萨博)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到了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 的概念(这可以证明智能合约这个概念并不是某些垃圾币爱好者的新发明)。尼克在论文《在公用网络上形式化及保存关系》中表示:不仅可以做到把资金从一个公钥发送给另一个公钥(就像大卫·乔姆在 DigiCash 中实现的那样),这个问题还可以推广开去,表明使用密码学来保护线上通信和交易、进而保护敏感信息和电子资产也是有可能的。尼克引用了智能合约的概念:这种自动化的程序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条件执行特定动作,从而形式化网络中的关系,并保证用户的安全性,例如:可以实现时间检查或者多签名检查。

《主权个人》一书出版。这本书也很有先见之明。为了简洁,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主权国家的世界将走向末路,因为互联网将带来选择生活居所的可能性,主权个人将可以使用不同的国籍、身份、护照,游历四方。这样,个人就能选择最好的国家,国家将不再是 TA 的统治者,而是 TA 的服务商。”

经过火热的 1997 年,我们抵达 1998,这一年甚至更为繁华,因为尼克·萨博发明了一种可以去中心化的 DigiCash,叫做 “BitGold” 。他在 1998 年就完成了描述,但直到 2005 年才以完整和正式的形式公开。可以说 BitGold 非常接近于比特币的想法,只是还缺少一个基础的部分。

同时,一位非常著名的密码朋克,Wei Dai(戴维)发表了一篇创造 “B-Money” 的论文,虽然没有提供任何代码,但提出了使用一个智能合约系统来管理交易并保证系统安全性的想法。这些智能合约会成为交易的自动化中介,在执行交易之前验证前提条件得到了满足。如此一来,这样的系统不需要中心化的控制者,就能运行。但是,尼克·萨博和戴维的设想都受困于同一个问题:资金可能被 重复花费。

如果一个用户尝试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多次花费同一批电子货币,那会怎么样?如何防止这样的行为呢?

面对这个绝妙的问题,戴维提出为交易建立排序,为此,参与者需要投票,以确定哪一笔交易先到达、那一笔交易后到达。但是,这就有一种风险,一些假节点会参与投票,让交易看起来的到达时间早于(或晚于)实际的到达时间。此外,(在戴维的设想中)并非每一个节点都拥有相同的投票权。一些节点的票可能具有更多的权重,因为他们放置了更多的电子货币作为担保:投票的权重就取决于投票者放置了多少电子货币作为担保(stake)。

(译者注:这里的表述不是那么连贯。因为,你可以将所有的分布式共识都理解为一种投票机制,因此 上文所述的 “假票” 是所有的分布式共识系统都要面对的问题(正式的名称叫做 “女巫攻击问题”)。而 “提供了更多电子货币作为担保的节点拥有更高的投票权” 正是戴维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当投票需要提供担保品,就不能无成本地投假票。而比特币所用的办法 —— 也是 HashCash 所用的办法 —— 是将无成本创建的票判定为无效票,只有具备计算难度的哈希值,才算有效票。戴维方案行不通的部分原因见下文。)

在许多分析之后,我们终于可以得出结论:戴维方案行不通,因为这是一个循环机制;在这个系统中,决定交易排序的投票权重是由在押的资金存量决定的,但在押的资金存量又取决于上一轮的交易排序,这个排序又依赖于上一轮的在押资金存量,又依赖于上上轮的交易排序 …… 无限循环。这种逻辑循环会产生一个更弱的系统,很容易导致攻击和集中化。

戴维方案实际上就是 “权益证明(proof-of-stake)” —— 也就是说 PoS 早在 1998 年就形成了理论,并因为架构上的弱点而被抛弃了。

(译者注:有些聪明的人以为这是权益证明的唯一问题,因此只要能为系统设定一个初始状态,权益证明就没问题了。这是天真的想法。从技术上来说,权益证明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其验证时候的低效率,验证者必须获得投票者的押注情况才能了解其投票的权重。而从社会影响上来说,一种初始状态无能证明自己比别的初始状态更优,所以其他参与者会通过构造别的初始状态来吸引参与者、分裂原系统的网络效应;同时,此刻的参与者可以决定下一批交易的排序,自然也能决定其他人能不能参与进来,这就是它的集中化趋势的源头。)

1998 年的其它重要事件:

Bernard von NotHaus(伯纳德·冯·诺德豪斯)创建了 “Liberty dollar”,一种基于黄金和白银的电子货币。Liberty Dollar 系统可用于发行实体和电子的金币和银币,以及可以换成现金的信用卡和支票。这种货币基于黄金和白银市场形成的汇率,可以作为传统货币(例如美元)的替代。2009 年,美国联邦政府起诉他,把他送进了监狱,表明自由主义的故乡已经不允许竞争。

Peter Thiel(彼得·泰尔)创建了 “Coinfinity”,一种用于电子商务的在线支付系统,但他的愿景类似于比特币:

“在现实世界中,你需要跟你所在国度的货币打交道,但到了互联网上,你就是赛博空间的公民,因此是无国界的、无官僚主义的,你将用 coinfinty 货币来支付。”

—— 彼得·泰尔

1999 年,Elon Musk(伊隆·马斯克)入局,创建了 X.com。这是一种跟彼得·泰尔的 Coinfinity 有相似基本理念的支付系统;同一年,Milton Friedman(米尔顿·弗里德曼)给我们带来了另一段让人欣喜的预言:

“我认为,互联网将是削弱政府权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重大力量。但还少了一样东西 —— 我觉得很快就会有人发明出来 —— 一种互联网电子货币,允许 A 将资金转移给 B 且 B 不必认识 A。这样的系统还不存在,但一定会出现的,而且它会让互联网变成最伟大的变革。”

—— 米尔顿·弗里德曼

视频:https://youtu.be/leqjwiQidlk

77  Local / 媒体 / 2023-06-10 胡翌霖 《激进市场》书评:兼论加密运动应该是激进的 on: June 15, 2023, 07:11:22 AM
文/胡翌霖 2023年6月10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23/06/10/9292.html

这篇和之前的数字时代人的解放一文都是为PTADAO写的文案,最终文字被节选后形成一页知白,有兴趣可以移步,此处贴出原始版书评。


最近加入了一些Web3聊天群,时不时输出一些观点。

比如前些天和人讨论稳定币的意义,我说加密货币一开始就是要去颠覆央行和法币的旧体系,如果整个区块链市场回过头去还要围绕USDT作为标尺来运转,那么我们的革命革到哪里去了?在我看来美元稳定币的意义顶多只是在过渡时期吸引一些尚未思想解放的摇摆不定的观望者,从长远来看不可能成为加密市场的基石,如果加密市场最终还是以美联储调控的美元作为基石,那么整个加密运动就失败了。

又比如说昨天和人讨论比特币的POW机制究竟是有利于公平还是助长贫富分化。有和事佬认为公平问题并不是区块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交给其它社会机制来解决。而我也表示严肃反对:我10年前最初关注比特币时,我所关注的前辈们无不在讨论自由与平等。如果不是为了自由与平等,为什么要搞去中心化?我们又为何会被比特币吸引,从而在加密货币远远没有展现出庞大的“钱”景的时候就投身其中?

(再补充一条:这两天SEC起诉币安和Coinbase,我的评论是:“成天正如合规不合规的,既丢了独立性,最后也没合成规。加密货币从一开始就要革美联储的命,现在却成天对美国监管摇尾乞怜,不如早点撕破脸,回到加密运动的初心正规上来。”)

中本聪在创世块中的留言把矛头指向央行,早期的比特币布道者们大多是奥地利学派或无政府主义的信徒,他们都致力于用加密货币去改革现存的某些经济体系乃至社会制度。以太坊的创始人维塔利克也不例外,他在2018年给当年出版的《激进市场》撰写书评,把加密运动的初心说得明明白白:

维塔利克和大多数受到中本聪激励的人一样,把创世块留言视为对现存银行制度的讽刺,并认为加密运动的共识是:“无论筹划社会的最佳办法是什么,都绝对不是当前这种政治与金融的机构体制。”当然维塔利克也注意到随着区块链圈子影响力的壮大,参与者变得驳杂,有许多人只是抱着致富的动机加入其中,但维塔利克相信:“虽然加密货币遭受迅速致富的偷窃和欺诈之累,但是它原初的动机,也就是在真实世界里找出事物更好的运作方法,仍然存在。”(中译文引自《激进市场》繁中译本)

这本《激进市场》,我看到有人说应该翻译成“根本市场”,因为Radical这个英文单词既有“激进的”、“全新的”意思,也有“根本的”、“基本的”意思。事实上这两种意思并不矛盾,比如说,在当下的加密社区,特别是国内的各种圈子,我们这样坚持加密运动原初的、根本的动机的人,反而会显得非常“激进”。

“激进”也罢,“根本”也好,关键在于我们追逐的不只是吃饭和赚钱,而是追逐意义和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的态度,不同于随波逐流跟风赚点钱的墙头草态度、觉得改革太难了还是在现存体系下做点小事吧的妥协态度,还有对人类命运无所谓只想多吃两口猪脚饭的麻木态度。但激进的态度也并不一定总是显得富有激情或喜欢冲动之类。

希望让这个社会或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其实也不是多么稀罕的愿望,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改变世界的理想。看一看现在网络上出没的各路“键盘侠”就行了。当然也许会有一些人是为了赚五毛或赚美分之类的,但确实有海量的网民在各种行动时并不谋求具体的私利。那些蜂拥到看不惯的人的页面下辩经、谩骂、举报的人,图的是什么呢?我想他们多多少少也是在希望清除毒瘤、让世界变得更好吧。

我进入加密货币圈子,以及最近越来越多地参与各种DAO的活动,根本的动机始终是——“证明自己、改变世界”。但我并不觉得我是非常特殊、非常高尚、非常另类的人。我的追求其实和那些在某些时候追着我谩骂的网络喷子是一样的:“证明自己、改变世界”。区别在于,我自认为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突破口,同时我的行为也更加体面。投身改造世界、社会变革的事业并不需要你我具备任何特殊的品质,问题只是每个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行动着。

当然,“激进”不只是指改善社会的愿望,更多时候它特指以一种在根本上颠覆旧范式、旧玩法的方式来改革的主张。打个比方来说,有一群人主张端午节吃甜粽子,这是甜党;另一群人主张端午节吃咸粽子,这叫咸党;还有一群人甜咸都吃,这是中立派。甜党的人如果主张禁止咸粽子,只允许吃齁甜的粽子,这叫极端派。以上都没有激进派出现。激进派是谁呢?比如说又来了一个人,他说端午节咱们为什么非得吃粽子,应该吃饺子才好,这才是激进派。

在经济学中,长期以来也有甜党咸党之争,哦,是左派右派之争。左派更倾向于平均主义,注重社会福利,认为消减贫富差距是当务之急;右派倾向于(古典)自由主义,鼓吹自由市场,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而《激进市场》开宗明义,要打破传统左右之争的基本范式:“右派和左派的主张,在它们诞生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期,确实有其贡献,但是时至今日,它们已经黔驴技穷。它们不再是胆大无畏的改革,而是束缚我们的框限。为了开启社会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着眼于激进的再设计。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运用我们的所知,制定对策,而这正是我们在本书里所做的。”(参考繁中译本略改)

他们的激进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回归根源。当下左右之争的基本范式是陈旧的,但又不是特别陈旧,按作者所说它们诞生于十九世纪,总的来说是在工业时代的背景下发扬起来的,就其打破古老的王权和帝国的秩序而言是进步的且确实有效的。但在一百多年之后,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的新环境中,工业时代的观念谱系恐怕就不再是进步的、创新的,反而是束缚我们思想和手脚的枷锁了。

当然,我们希望人类社会继续进步,而不是完全另起炉灶,或者干脆回到古代。所以,我们需要分辨出工业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各种观念和秩序中,哪些才是我们根本的追求,哪些只是适应于特定时代环境的妥协。如果把那些原本因为时代环境的限制而不得不采取的方法,视作理所当然的惯例,那么它们就不是进步的成果,反而成了阻碍进步的桎梏了。

《激进市场》认为,左派的平等主义的理想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缺点在于为了实现公平的理想而过多地诉诸于政府的官僚系统和中央调控。诚然一个现代化的官僚系统肯定比古代封建王国的统治者更加开明和进步,但他们仍然不是社会公平的最终解决方案。而另一方面,右派对自由市场的崇尚也没有错,但缺点也在于他们的崇尚还远远不够,他们自欺欺人地认为完美的自由市场已然实现了,或者不愿意认真考虑进一步改革市场机制的可能性,所以右派又是“保守主义”的,对于更彻底的变革往往缺乏“胆量或想象力”。

《激进市场》的一个关键灵感,或者说“激进市场”的一个极简模型——正如维塔利克捕捉到的——是一个寻常的分配案例:二人分蛋糕问题。当两个人都承认公平分配原则,以及都相信自己分辨价值的准确性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一个人负责切分,另一个人来选择”。第一个人既然相信自己的切分是公平的,那么无论第二个人拿走哪一块都不会反对;而第二个人相信自己的眼光是准确的,就可以挑选自以为更大的一块蛋糕。结果就是两人都不会对分配结果产生异议。其实作为一个数学题,这种分配方式也可以推广到任意N人的情形,不过前提是切分蛋糕的动作本身不会造成损耗。

这种“绝对公平”的理想分配方式当然很难在现实中的各种实际场景中落实,但的确对于分配那些并非完全均质化的财产有启发意义——比如地产。原则无非是让每个人都主动参与进行估价,并以某种充分竞争的拍卖规则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选择。

“激进市场”试图把财产都纳入市场之中,而不是只限于被所有者主动拿出来标价贩卖的流通商品。特别是,对任何财产的估价行为也充分市场化。

《激进市场》引入了“哈伯格税”的机制来实现全面的市场化。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财产(特别是地产、矿产之类有利于生产的资源)都必须放到市场中标价售卖,以免资源的闲置或闭塞。同时,财产的持有人需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标价以一定比例交税,以避免胡乱标高价格从而在实质上拒绝进入市场。如此一来,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得到最充分的流通和利用,所有财产的估值也将趋于准确而公允。

最近国内正好有一个案例以极端的方式显示出某些东西的估价权是如何被一小撮人垄断的。就是据说中青旅旗下的企业买下一个苏州园林,然后把园林里的奇石评估成好几亿价值,然后勾结银行获得了巨额贷款。而哈伯格税要解决的就是“吹牛皮不上税”的问题——估价行为并不需要诉诸任何一个特定机构(任何具体机构都有沆瀣一气的可能性),而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你可以自己给自己的石头估价,但代价是得按估价上税。当然这样一来也许断绝了许多抵押借贷行为,但至少使得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和公正。

当然,我并不完全认同《激进市场》的具体设计,对“哈伯格税”本身也持保留意见,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条值得探索、值得试验的路径。

《激进市场》也许不适合工业生产为主导的传统世界,但是在网络空间,特别是在本身以去中心化为宗旨的区块链世界,也许大有希望。事实上,自维塔利克以降,Web3领域的探索者们已经做过了一些尝试。但已有的尝试似乎还并不成功,原因可能是因为“激进市场”的设计只有在一个相对整体的环境中才有可能,要探索和改良相关设计,需要一个相对封闭但又相对完整的经济系统来做试验。也许我们可以从创造一个“激进的游戏世界”入手?
78  Local / 媒体 / Re: 为什么PoS的以太坊不能成为本位货币|胡翌霖 on: June 15, 2023, 06:56:49 AM
评论区
Jet:
尊敬的胡博您好!再次感谢您对我们提问的详细回答。
首先文中引用的链接 “https://weibo.com/1967179897/LEqfJduJk”,提示被设置了权限,无法查看。
此外如果从去中心化央行的角度去看待,比特币与以太坊作为两种潜在本位货币。他们背后的 Pow 和 Pos 法币机制,能否理解为共产主义央行与资本主义央行的较量?前者无比平均,后者无限放大富人的优势。

胡翌霖:
首先微博我设置了仅半年内可见,所以更早的微博其他人看不到,我也不想这样,但现在环境比较恶劣。。。引用的是我22-7-28 22:55发的微博,内容是:“关于ETH转POS,无风险稳吃利息的机制是很可怕的,法币世界都做不到。别跟我说什么总量有平衡机制,所谓的平衡机制就是富豪负责货币增殖,普通人负责平衡总量。比如货币总量通胀了2%,那么巨鲸储值者的资产增量一定超过2%,他只要把超出2%的部分拿出来日常消费,就坐吃山不空,永生永世坐享其成了 ​​​”

其次我不认为这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比特币也不是所谓无比平均,共产主义也不是所谓无比平均。另外资本主义也并不是希望无限放大富人的优势,至少在理念上不可能如此主张。而且所谓共产主义央行和资本主义央行更加不知所云。POW和POS的共同前提就是反央行,他们都是致力于在没有央行的前提下维持有效的数字货币系统。他们的区别是采取了不同的机制和方法。我讨论的就是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你没有必要额外再引入两个更加暧昧模糊,你其实并不充分理解的概念,再来理解Pow和Pos的区别。

相比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POW和POS是更清晰明确的两个概念,他们在机制上很清楚。我们总是要努力借用更清晰的概念,去解读更复杂的概念,而不是反向行事。

我最近的一些文章,比如 https://yilinhut.net/2023/01/03/8658.html https://yilinhut.net/2023/06/10/9292.html 以及讲座。其实就在讨论“主义”问题,特别是某种“数字共产主义”的可能性。这个话题很多时候我不敢多谈,但至少我敢说,很多人对所谓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Jet:
谢谢老师,之后我会继续学习的
79  Local / 媒体 / 2023-06-10 胡翌霖 为什么PoS的以太坊不能成为本位货币 on: June 15, 2023, 06:51:26 AM
文/胡翌霖 2023年6月10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23/06/10/9297.html

关于加密货币的PoW与PoS之争,我经常表达看法,但似乎没有在博客上完整地表达。昨天正好有网友来信问起,我写了几段,也贴在这里。


问以太坊是否可能取代比特币成为未来社会的储值货币,我的观点如下:

以太坊当然可以储值,但我反对POS货币作为本位储值货币,这是出于政治立场。

POS提供了一种无风险生息的机制,储值者可以不断生息。哪怕是法币都不至于此,存银行都有银行倒闭的风险。

世界上的所有ETH,有一部分是生息的,另一部分是不生息的,前一部分不断增加,后一部分不增加甚至不断磨损减少。

ETH的持有者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富人,一部分是穷人。

那么很显然,富人持有的ETH有更多比例处于生息状态,而穷人持有的ETH更多比例不生息。

结果就是,富人趋于更富,穷人趋于更穷。

当然你可以说富人有挥霍无度的,穷人有发家致富的,阶层可以流动。但我们仅考虑货币本身的固有倾向,必须承认POS就是在底层机制上维护富者更富。

很多人计算POS的所谓通胀率或通缩率时只考虑总体情况,没有考虑贫富不平衡的问题。事实上,假设以太坊总体通胀率是x%,富人手中的储值货币生息率是y%,穷人手中的币生息率是z%,那么无论x是正是负,是多是少,我们都可以预见到:y大于x大于z。

在传统世界,政府还可能通过征收更高比例的财产税金融税地产税遗产税等等税收,为穷人提供种种福利,来平衡贫富差距。虽然实际上往往没用,但理论上不排除有用的可能性。然而在加密世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加密世界有一个默认的玩法:不以某个中心化现实机构来认定身份,而是通过自主生成和全权控制的“私钥—地址”来确定“身份”。

“身份”必须自主定义,这是区块链技术创立的前提。不然PoW和PoS根本就无从争起,直接按人头就行了,直接让50%以上的人头决定账本不是更民主吗?为什么要争究竟是50%算力(工作量证明)还是50%存款(权益证明)来决定账本呢?要绕开对现实“人头”的权威认定这一环节,才是区块链技术的起点(顺便说一下那种一个一个排队做虹膜还要按国别准入的worldcoin之类的玩意根本和区块链精神南辕北辙)。

在拒绝权威机构认定身份的情况下,当一个富人把财富存放在N个小钱包中时,每个小钱包中的权益应当与任何一个同样的小钱包一致。

所以说穷人的利息是不可能超过富人的,原因很简单:穷人能做到的事情富人都能做到,反之不然。一个大钱包可以拆成一万个穷人钱包。每一个钱包都应该享受同样的权益,因此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息是一致的,而富人可以让1个钱包中存放流动资金,另9999个钱包满额利息,还能利滚利。而穷人总共就1个钱包负责花销,难以吃满利息。

表面上看一些额外的玩法可以让穷人利息更多,但这一定只有是穷人更愿意冒险才有可能,如果风险一致,也还是富人优势,特别是富人的抗风险能力也强。那这就好比穷人买彩票,总体上还是劫贫济富。

然后一个超级富豪,比如他拥有总量10%的ETH,那么他只要每年从(y-x)%中取币消费,就可以永生永世吃利息,并且永生永世保持自己的总货币是全世界的10%。

这件事情在比特币本位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你现在拥有20%的比特币也没用,但凡花掉一枚你就少了一枚,持有的占比必定缩小。没有安全自动的生息方式。巨鲸生息甚至比普通人更困难。

比特币鼓励储值,但不鼓励生息,坐吃山空,这是正道。POS则从底层机制上保证坐吃山不空的可能性,这是法币金融体系也不敢做到的事情。法币体系至少保证了无风险吃利息不能跑赢通胀。

V神正在寻求长生不老。当然我既不相信以太坊能成为本位货币,也不相信V神能长生不老。但如果这两件事同时实现了,V神真就是永远的神了。

我不觉得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加密货币从一开始就是要反对法币,法币之恶无非也是富者恒富的问题,然后革命完了发现维持贫富差距的力量比法币还强,我们革了个寂寞啊。

有人说富豪吃利息也有风险啊,比如以太坊整体跌了呢。我反复重申:我的讨论是基于以太坊成为世界首要的“本位货币”展开的。不让以太坊独占鳌头,自然有可能避免这种情况。所以我的结论是比特币和以太坊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像法币也仍然与黄金并存。比特币是更好的储值货币,而以太坊更适宜用于投机和证券。这可能是一种分工方式。当然也不排除还有更新的币种崛起。
80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被质询以太坊是 commodity 还是 security on: June 14, 2023, 10:15:31 AM
问题:
Howey test 是什么?请从历史沿革开始详细回答,它是一个投资品是不是证券的标准吗?

GPT4的回答:
Howey Test是美国证券法中用于确定某种资产是否为证券的一种测试标准。这个测试的名字来自于1946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项裁决,该案件名为SEC v. W.J. Howey Co.

在这个案件中,W.J. Howey Co.公司在佛罗里达州出售了一些柑橘园的土地,并提供了一项服务,即他们会为买家种植、收获并销售柑橘。购买者并不需要自己管理或了解如何经营柑橘园,他们只需投资,并期待通过Howey公司的努力获取利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此进行了调查,并认为这种安排实际上是一种投资合同,应当按照证券进行监管。

案件最终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在其裁决中明确了如何确定一个投资合同是否为证券的标准,这就是所谓的Howey Test。

根据Howey Test,一个投资合同(即证券)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 投资金钱:这个条件很明显,投资者需要提供一些形式的资本投入,不仅限于现金。

2. 共同企业:投资的资金被投入到一个共同的企业或项目中。

3. 预期利润:投资者预期通过投资能够获得一些形式的回报或利润。

4. 第三方的努力:投资者预期的利润主要来自第三方的努力,而非投资者自己。

如果一个投资满足这四个条件,那么它就会被视为证券,并受到证券法的管辖。这个测试已经成为了美国证券法的一个重要工具,并且在很多关于新型金融产品(如加密货币)的监管问题中都有应用。
Pages: « 1 2 3 [4] 5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