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May 10, 2024, 05:06:42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1]
1  Local / 媒体 / 天宫一号即将返回地球 西方媒体为何“吓坏了”? on: March 14, 2018, 08:00:14 PM
  最近,天宫一号即将“谢幕”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近日,英国《卫报》网站的一篇文章引发外界对天宫一号所谓“失控撞地”的恐慌。报道声称:“2016年,在发射升空5年后,中国航天机构失去了对天宫一号的控制。”

  一时间,境外媒体纷纷跟风,不仅夸大天宫一号的“谢幕”风险,还大肆渲染中东、非洲、澳大利亚、欧洲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广阔海域都要“小心了”!

  一次毫无新意的“炒冷饭”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境外媒体第一次炒作天宫一号,让西方媒体恐慌的也并非天宫一号所谓“失控撞地”,而是另有原因。

  早在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天宫一号已经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彼时,原定在轨运行2年的天宫一号已经超期服役两年半。而西方媒体的炒作就此开始。根据《卫报》的报道称,美国航空航天公司的预测认为,天宫一号将在4月的第一周坠落,前后误差为一周。欧洲航天局认为天宫一号的坠落时间在3月24日至4月19日之间。英国媒体称,虽然欧美机构对天宫一号坠落的时间预测较为接近,但对其坠落地点几乎无法预测。由于被猜测到的地区较多,境外媒体想象力“大爆发”,一时间,“失控”、“带毒”、“撞地”、“危害”等词语都被与天宫一号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天宫一号失控的说法毫无依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此前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国一直在监控天宫一号,预计在今年上半年让它坠落。其坠入大气层后就会烧毁,剩余残骸将落入指定海域,不会危害地面。

  (推荐阅读:超美国整整两倍,统计局公开的这一数据,让中国认清了苏联和日本中招的陷阱! 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据参考消息网观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至今仍定期发布其轨道状态。官方发布的数据亦显示,天宫一号姿态稳定,形态未发生异常。

  此外,西方专家也承认,天宫一号残骸坠落地球人群聚居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援引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天文学讲师丹尼尔·布朗的话说:“轨道上的每样东西当然都会作自由落体运动。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失控的,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会遭殃。”

  折射西方“不自信”

  近年来,中国太空发展令世界瞩目。今年初,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曾刊载题为《中国2050年前可能成为一个主要太空强国》的文章称,中国一直在制订一些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这些计划将分阶段实施,并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样,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也刊文称,如今在外太空领域,中国正在加紧推进不逊于其他国家的卫星项目。

  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太空领域的发展,一些媒体展现出了失望态度。彭博新闻社网站就评价,较之于中国,美国的太空计划的确似乎停滞不前。这家美国媒体称,自1972年最后一次登月以来,美国人就没有离开过近地轨道。国际空间站——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科学仪器——利用不足,重返月球的计划在过去20年举步维艰。更糟糕的是,由于预算问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建造新火箭和乘员舱把美国人送出地球轨道的行动拖延了多年。

  有舆论认为,西方媒体反复炒作天宫一号所谓将“失控撞地”的假新闻,实际上折射了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太空发展的警惕和不自信。而这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与中国在太空领域合作的态度中便可见一斑。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在接受参考消息网采访时说,中美两国早期曾有过太空方面的合作。从历史上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美两国曾有过太空方面的合作。中国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商务卫星——亚洲一号卫星,就是由美国公司制造的。后来,由于美国国会限制,加之美国在相关政策领域没有任何松动,中美当前在太空领域便鲜有合作了。可以说,中美太空领域合作的“障碍”,主要在于美国国会。

  与美国愈发“警惕”与“保守化”相比,中国在太空领域则显得开放与自信得多。杨宇光也介绍道,就中国方面而言,包括政府及民间,都希望有机会能与美国方面合作。

  或许,对西方国家而言,与其渲染所谓“恐惧”,倒不如脚踏实地,以开放姿态真正让太空科技造福人类。(完)
2  Local / 离题万里 / 人们为何爱吃辣:杀菌?调节体温还是追求刺激? on: March 14, 2018, 07:52:21 PM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世界各地都对辛辣食物有着独特的情愫。泰国菜、墨西哥菜、中餐、印度菜、埃塞俄比亚菜等美食恨不得让你嘴中喷火,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给全世界最辣的辣椒排名次、给令人连连赞叹的美食定高下,是一种常见的消遣方式。但达到一定辣度后,区别其实就不那么明显了。有的辣椒在处理时必须戴上护目镜,还有的有“自杀辣椒”之称,很难说它们到底哪个更辣。

  使用辣椒的菜肴可谓多种多样,比如用了魔鬼辣椒的印度咖喱肉,以及四川火锅,辣椒在沸腾的肉汤中上下翻滚,汤里煮着鲜嫩可口的肉片和蔬菜。

  但在你享受这些炽烈的美味时,你也许纳闷过,为何有些菜肴竞相争夺“辣度冠军”的称号,有些菜则几乎一丝辣味也没有呢?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学家和食品历史学家一段时间。的确,气候温暖的地区似乎更偏好热辣的食物。而研究发现,这也许与部分辣椒具有抗菌特性有关。

  在一项针对世界各地烹饪书籍的调查中,研究人员指出:“全年气温(与食物未放入冰箱存储时的腐败率有关)越高,含辣椒的食谱比例、每道食谱中的辣椒数量、使用辣椒的总数、以及使用抗菌能力最强的辣椒数量均会随之增加。”在气候炎热的地区,食物若不放入冰箱储存,便会很快腐败。而辣椒也许有助于延长食品保存时间,或至少让这些食物更容易被人接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大多数人吃了辣椒后都会出汗,吃辣椒可帮助炎热地去的人们出汗降温。汗水蒸发有制冷作用,可有效维持身体热量平衡。但在非常潮湿的气候中,汗出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空气中水分已经够多了。一项研究显示,运动后喝热水的受试者的体温下降程度的确比喝冷水稍多一些,但只有在湿度低的环境中才有此效果。如果是八月份的泰国,那就别想了。

  但香料并非热带独有。虽然辣椒原产美洲,但这种“炽热”的口味在15、16世纪被欧洲商人传遍世界各地。其它香料可能不如辣椒那样辣,但它们浓郁的气味亦为菜肴增添了几分风味。几个世纪以来,生姜、黑胡椒和肉桂等东方香料一直在欧洲流传不息。

  过去,许多菜肴一度对香料青眼独加。比如,一本18世纪的英国烹调书中有多道菜谱运用了大量肉豆蔻和丁香。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可能性是,如今人们觉得在食物中添加过多香料显得过于俗气。典型的欧洲美食更爱用味道相近的调味料,而不是将一堆味道相冲的调味料混在一起。这可能与17世纪欧洲香料价格大幅下跌有关。一旦大家都用得起香料,美食家们就不再热爱它们了。

  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更高端的食物,更强调食物原料的天然本味,再佐以适当的香料、使食物的本味更加突出。也许正是这种势利的心态抹去了许多欧洲食物对香料的热情。

  人类文化在决定香料流行与否中所起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觑。就像动物一样,我们利用味觉判断某种食物是否安全,一旦我们习惯了某种味道,就会越来越喜爱它。因此,如果某人习惯吃辣之后便爱上了辣味的食物,大可不必吃惊。

  我们吃辣都是出于个人原因,也许与肾上腺素关系更大,而不是社会地位或口味偏好。吃辣产生的生理反应是口腔中温度感受器被激活的结果。人体会做出与口腔被焚烧时相同的反应,导致流口水、脸红、甚至呕吐等行为。

  这种强烈的刺激也被视为辣椒吸引力的一部分。并且,特别能吃辣还可成为人们自夸的资本。如今,辣椒的抗菌特性和体温调节功能也许已不再是它们受欢迎的原因。下次吃火锅前,不妨好好想想这点,衷心感谢一下幸运之神的眷顾。
Pages: [1]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