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1, 2024, 07:36:55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Pages: [1]
  Print  
Author Topic: 手机诈骗人均损失超个人PC端两倍 达7252元  (Read 348 times)
Jedidiah52 (OP)
Full Member
***
Offline Offline

Activity: 154
Merit: 100


View Profile
May 08, 2015, 01:19:30 PM
 #1

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但近来手机却成为不法分子的诈骗渠道。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联合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网络犯罪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第一平台,诈骗案件人均损失金额是个人电脑端的两倍,达7252元。手机诈骗已经严重威胁到网民的财产和信息安全,如何防范成为了网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手机诈骗愈演愈烈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与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联合发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网络犯罪数据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手机诈骗案件人均损失金额是PC(台式电脑)诈骗案件的2倍。网络诈骗最常使用的手段有木马病毒、钓鱼网站、诈骗电话、诈骗短信;在PC端,社交工具和电子商务网站是网络诈骗信息传播的最主要途径;而在手机端,用户遭遇诈骗的首要途径是诈骗短信,其次是钓鱼网站和诈骗电话;个人信息泄露是网络诈骗犯罪得以猖獗的重要原因。报道显示,在手机端用户报案中,虚假中奖以22.2%排在首位,其次是钓鱼盗号18.5%和虚假兼职12.8%。

  以今年最火爆的发红包为例。2015年春节,各大互联网商展开了一场红红火火的发红包热潮。网民们抢红包抢得更是不亦乐乎,但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假红包、伪装成红包的手机木马等纷纷现身。一些诈骗分子假冒微信或支付宝红包,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发布钓鱼网站链接,诱导用户点击或下载,然后骗取消费者的财务。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就曝光微信红包诈骗案,不法分子利用用户对微信AA收款功能的不熟悉,诱导用户转账。此外央视还曝光了骗子利用电话诈骗,欺骗用户转账的情况。

  目前,手机诈骗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

  手机诈骗为何屡禁不止?

  个人信息泄漏是网络诈骗得以猖獗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仅2011年至2014年底,已被公开,并被证实已经泄露的中国公民个人信息就多达11.27亿条。个人信息泄露为何频频发生呢?

  首先,不法分子截取信息的手段升级。目前,诈骗集团通过线下购买手机用户信息、通过诈骗电话套取个人信息、利用手机木马与恶意软件等手段获取个人手机信息。同时,随着4G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喜欢接入WiFi热点,很多不法分子通过WiFi截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其次,部分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的部门或企业对用户信息保护不够重视。近日,知名漏洞响应平台就曝光江苏、陕西、四川、浙江、山西等全国至少19省份的社保系统存在漏洞,让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遭遇泄露危机。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掌握用户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为了不法利益,充当信息泄露的“内鬼”,与骗子里应外合借机捞钱。

  再次,用户自己对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网民在互联网使用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

  个人信息安全需多方共治

  诈骗现象如此猖獗,防范诈骗任务依然很艰巨。而这离不开法制建设、企业管理和公众参与的多方联动。

  完善国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体制。目前,我国的法律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仍不够,对采集公民信息的机构网站缺乏相应的规定,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当务之急,应当加快立法,形成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同时需建立公民信息采集的准入制度,加强对公民信息使用的监管力度,并对泄露个人信息的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加强对各类拥有个人信息的政府单位、企业、个人的规范管理。规范行业内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及使用行为。同时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体系,提升行业间的监管力度。

  提升政府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水平。加大对信息安全行业、企业、项目的扶持,鼓励引导企业研发高安全性的业务和产品,从源头上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应当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依据分区域、按等级、多层次的防护思想进行了安全规划、安全评估、安全加固与安全维护,并且对过去已有的安全技术实施进行改进与增强。

  个人需加强信息保护意识。用户要避免随意透露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避免个人信息外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手机诈骗已经成为了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用户财产安全的一重大的隐患,防范手机诈骗的第一大关卡就是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产业链上的各方要提升对于个人信息的重视度,这样才能避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保障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Pages: [1]
  Print  
 
Jump to: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