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19, 2024, 02:38:01 A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Warning: One or more bitcointalk.org users have reported that they strongly believe that the creator of this topic is a scammer. (Login to see the detailed trust ratings.) While the bitcointalk.org administration does not verify such claims, you should proceed with extreme caution.
Pages: [1]
  Print  
Author Topic: 理想的互联网金融还未到来  (Read 342 times)
nextblast (OP)
Hero Member
*****
Offline Offline

Activity: 658
Merit: 500



View Profile
August 10, 2015, 08:24:55 AM
 #1

   对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将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互联网金融终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深入剖析。

   互联网满足了理想中无摩擦世界的条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信息海量增加,并且传播跨越时空限制,信息趋向完备,摩擦减少,交易变得更为便捷,完备的信息与无摩擦的条件最终使得市场达到最优配置的状态,市场也将最有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为这种理想状态铺垫了基础。只是,理想只是理想,现实与理想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第一,数字货币能否取代货币。

   货币是金融的根基,货币的重要职能包括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等。在货币发展史上,货币的形式从早期的实物,到贵重金融,再到纸币,理论上,也确有可能过渡到电子形式。

   货币使得交易变得更加容易达成,但是货币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各国货币交换与变动等障碍,并且货币总是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而贬值。显然,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无疑就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跨越国界、没有中央银行。在交易层面,可以即时、没有任何障碍地完成全球范围内的交易,这意味着货币的交易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显现。在储值方面,数字货币的量有严格限制,因而轻易不会发生贬值。但问题在于,这种交易通常只在互联网层面,更多的是游戏玩家,离一般的经济生活距离太远。没有中央银行,意味着缺乏必要的干预和监管,无政府状态将成为常态,这使得数字货币难成主导。现实地看,比特币更多成为黑客对黑客的游戏。

   第三方支付使得支付变得更加可行和便捷,这在中国得到了更为普遍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出现了时空分离的情形,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情形偏离较大。同时,交易过程中,匿名的需求及安全等需要越来越强。第三方支付较好地满足了这种交易需求。但实质是,在货币之外,再加一个支付链接,本质上是增加了一个环节,而这种环节增加更多地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不高所致。第三方支付本质上并没有货币的支付功能。

   第二,普通人能否在互联网金融中获益。

   互联网时代,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一般的投资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因而理想中,市场的效率会更高,一般投资者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但现实是,根据美国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低成本,一般投资者交易更频繁,而收益率反而下降。同时,交易过于频繁,市场交易量飙升,换手率增加。而最后随着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很大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中国的股市波动也可以看到历史会重演。

   第三,中小企业融资难能否得到缓解。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无解,互联网金融曾被寄予厚望,以P2P、众筹等新形式的互联网金融认为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更理想的状态是,这些新的金融形式直接建立资金需求双方的交易平台,无需金融中介。不仅资金借贷变得更为简单,资金的成本也有可能下降。

   但现实是,这些平台公司更多的从事集资业务,但自身并没有充足的风险管控能力。这就使得耐不住寂寞的同时又没有足够的风控能力,最后“跑路”层出不穷。即使是大的平台,向中小企业所收的贷款利率也是将近20%的水平,与往常的民间借贷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第四,金融机构是被颠覆还是触网融合。

   客观上,金融机构已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银行网点、证券公司的交易大厅等已经有没落的趋势,用途逐渐减少。理想的交易方式是,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完成交易,减少时间和空间成本。

   本质上,信息技术具有颠覆性的可能。从历史上看,山西票号是经典的案例:票号一度凭借其加密技术,充当了银行中介的职能,获取了丰厚利润。但由于排斥信息技术,最终为拥有更加可靠的电报等技术的银行所“创造性破坏”。所幸的是,金融机构实质上早已大规模地采用信息技术,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因而从现实看,金融机构将会更多地把互联网金融加以吸收,互联网会逐渐融入到金融机构的日常之中。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残酷。在理想远远没有到来之际,减少浮躁,提高耐心程度成为理性选择。从监管层面,一方面,需要鼓励创新,宽容理想的追求,一方面,现实地看,减少发生系统性风险、避免“借助互联网的马甲实施不良企图”成为政策的出发点,这也就是监管部门出台互联网规定的重要意图。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
nextblast (OP)
Hero Member
*****
Offline Offline

Activity: 658
Merit: 500



View Profile
August 10, 2015, 08:29:06 AM
 #2

网络安全与地缘政治变革

2015年08月08日 04:47 中国经营报

  孙兴杰

   “中美互联网大战一触即发”,这样耸动的标题再次出现在中国互联网媒体上,原因在于美国《纽约时报》披露,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局遭到黑客入侵,2000多万联邦雇员的资料被盗。调查了一段时间之后,美国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有极端的言论声称要对中国进行报复,攻破中国的长城防火墙。因黑客问题,中美之间在互联网领域的博弈不断,美国是世界上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两国有必要在互联网秩序的构建与维护方面进行合作。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互联网代表着人类秩序演进的最新阶段,由此会引起地缘政治秩序的大变革。

   互联网的治理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重点领域,换个角度说,中美两国是在互联网时代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互联网是不是改变了大国关系的性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将会给出结果。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也在形塑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简而言之,互联网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财富、资源开始向这个虚拟空间转移。而地缘政治通俗地讲,就是权力在空间中的分布及其互动,几千年来,空间的含义不断变幻,地缘政治的基本机理依然存在,互联网开辟这个虚拟空间,也被认为是地缘政治的第五维度,仅仅陆海空天已经不够,因为互联网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权力与财富。

   互联网早已存在,但是互联网时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时间用在这种“刷”的活动中来了,虚拟和现实的界线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说虚拟的空间里人活得更真实。因此,互联网带来的是一种时代的转换,在虚拟的空间中,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这对于近代以来出现的“主权”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安全”的概念。国家安全也被分解为无数个体的安全,如何在互联网的空间中获得安全感,不仅是中美两国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网民最直接的挑战。传统的国家安全的理念能不能投射到互联网空间呢?还是互联网时代正在重塑国家安全的观念呢?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但同时体现在当前互联网安全的治理之中。

   美国的联邦人事管理局被黑客攻陷,而美国则通过各种监听计划对包括自己盟友在内的政要进行监听,斯诺登揭开了美国互联网领域的双重标准和霸道的做法。最近美国副总统拜登又给日本道歉,因为日本的政要也被美国监听了。北约的盟友、日本都在美国的监视范围内,可见美国追求的还是一种传统的、绝对的安全,这一做法也让盟友们颇为“伤心”,破坏了信任关系。如果不是乌克兰危机,法国、德国等欧洲大国将不可避免地要跟美国讨个说法,为什么要监听默克尔、奥朗德呢?各国为了国内安全而设立不同程度的防火墙,也是将互联网“领土化”了,互联网附属于国家的领土主权,扎紧互联网安全的篱笆墙,也是对抗互联网霸权的防御性措施。对于美国的各种监听计划,即便盟友也只能多加防范了。

   然而,互联网空间的“领土化”却存在很大的挑战和漏洞。互联网塑造的是一个虚拟空间,领土化的成本非常高,另外,领土化并不符合互联网的属性,相互连通才能有网络效应,互联网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互联网使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数据化”,你的吃穿住用行已经数据化了,甚至心思也数据化了,无处不在的数据已经让隐私变成了奢侈品。安全的概念也不得不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别人不知道你的隐私,而是不能利用你的隐私,比如说,不能人肉搜索。安全变成了一种互联网的行为伦理,安全无法单方面地“捍卫”,而是需要相互之间尊重规范和法律。大数据时代,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于数据的泄露,而是“被预知”,也就是个体的“习惯”或者“潜意识”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被发掘出来。这简直是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要比奥威尔所写的《一九八四》更疯狂,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空间之中。为了隐私和安全,退出互联网,可行吗?似乎很难,技术的发展已经侵蚀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可穿戴设备”已经变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逃无可逃,人的自由意志也就被技术瓦解了。

   虽然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变得困难起来,但是互联网还是被很多国家变成了发展战略。原因何在?利大于弊。互联网是“高边疆”,也是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未来世界可以分为大数据国家、小数据国家和无数据地区,跟不上互联网脚步的国家难免被淘汰。德国提出并且实施工业4.0计划,其中的核心就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这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互联网将成为财富的主要载体。这一巨大变革与农业革命、大航海时代可以比肩,经济形态的变化必然带来地缘政治的革新,谁是互联网经济的引领者,谁就可能成为互联网空间的塑造者、规则的制定者,这也是中美两大国在互联网空间进行互动与博弈的根源所在。

   互联网安全,中美两国有不同的理解,各自的安全观也会投射到互联网秩序的构建之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近期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也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作为法律的基本宗旨之一。中国在互联网的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涌现了一批国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比如百度[微博]、阿里巴巴[微博]、腾讯等。而中国的互联网安全还是国家本位的,也是防御性的,这与美国所倡导的互联网自由有很大的区别。美国所认知的互联网安全主要是企业或者个人本位的,未经授权而侵入信息系统,尤其是核心技术领域的保密。

   互联网时代的财富形式从土地、工厂等有形资产变成了智能这种无形的资产,尤其体现在知识产权领域。美国的硅谷代表了互联网经济的制高点,创新已经成为常态,知识产权就是美国汲取和创造财富的主要渠道。Facebook、苹果这样的公司巩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掌控权。互联网自由符合美国的互联网安全观,如果全世界都被囊括到这张网络之中,那网络效应就会爆发出来,而美国就是这张网中最重要的节点。对美国来说,“脱钩”或者出现另外一个中心,那就是威胁。

   互联网,不但成为财富的载体,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未来影像。分享和交易是人类的本性,而互联网则顺应和极大便利了这种本性。Facebook、微博之所以产生如此巨量的数据,是因为每个人都愿意将照片、心情“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圈,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这些网络平台上的时候,交易的需求也产生了,商业活动被转移到虚拟网络之中。此外,网络还开辟了新的空间——游戏。一位喜欢玩游戏的经济学家发现了一场正在进行着的“货币革命”,比如游戏币、代金券等,这些正成为互联网空间中的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信任的网络,也是信任网络的符号。只要存在信任网络,被普遍接受的那个符号就可以成为货币。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的主权货币造成了潜在的冲击,各国央行[微博]都拒绝类似比特币这种互联网符号获得货币的功能。

   然而,互联网的符号要真正实现货币化,还面临着信誉的问题,缺少法律和执行机构,比如出现违约或者恶性通胀的问题。既有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建立国家层面的信任机制是实现健康公平的社会环境及稳健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哪个国家可以将自身的国家信用导入到互联网空间的交易网络之中,就获得了货币霸权,这可能是未来大国之间进行竞逐的主要领域。未来是人民币(6.2096, -0.0001, -0.00%)还是美元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信用背书,是个问题。

   我们还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初始阶段,它给各国提供了一个赶超比拼的新平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美是世界大国,各具有优势,携手构建一个可以容纳两国的互联网空间,还是各自构建排他性的封闭的互联网空间,已经摆在两国面前。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为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契机,基于传统地缘政治理念的外交政策和手段已经过时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必然与中美两国国家治理模式、新的地缘政治理论“协同演化”。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50808/044722911568.shtml
Pages: [1]
  Print  
 
Jump to: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