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3, 2024, 05:56:29 AM *
News: Voting for pizza day contes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Pages: [1]
  Print  
Author Topic: 制止地方违规举债 中央一口气查办70多名地方官  (Read 61 times)
bunca (OP)
Member
**
Offline Offline

Activity: 110
Merit: 13


View Profile
December 26, 2017, 03:12:08 AM
 #1

22日,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近期查实的多起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除责令限期整改,还依法依规对70多名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给予行政开除、行政撤职、降级等不同程度处分。

  这70多人中,有部分人的岗位与涉事时已不同,甚至有些已经被提拔,这意味着,无论是否在任,是否升迁,一朝违规举债,终身将被问责。

  2017年以来,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到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高级别会议都提到“地方债”,并释放严管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如今,中央终于祭起“终身追责”的严厉处罚措施。70多个官员到底犯了多大错?中央牵挂的地方债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长安君为您解读——

  中央三令五申

  有人心里还打“小九九”

  通报显示,江苏“有32个项目涉及地方政府及其下属部门通过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等方式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贵州“因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问题”。

  两省70多个官员受处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借钱没有按照政策法规要求的办,更没有按照自身实际能力和需要向外借钱。

  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规范管理: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

  2015年开始实施新《预算法》

  2017年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50号文)

  《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87号文)

  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只能以发放债券的形式举债。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控地方债务风险。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预决算机制将地方债务总量在能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通过债券的市场机制将资源优化配置——
而习惯了以前“八仙过海式”举债,突然关闭闸门,有些地方政府“不适应”,仍抱有侥幸心理。依然通过通过银行贷款、信托、私募债等方式融资,并向相关金融机构出具了确认函或者承诺函,实质上是拿政府的信誉“空手套白狼”。

  对一些人而言,钱借得多借得快,事情就可以越快越大得搞起来,政绩就越好看!

  而对一些金融机构而言,把钱借给谁都不如借给政府可靠,政府又不会破产跑路。政府钱借得越多,业绩就越好看!
要知道,能借到钱并不是因为地方官员“本领”高、“面子”大,实质上还是用党和国家的信誉做担保。如果地方政府把饼摊大了还不起,受损的将远远不只是一个县、一个市。

  这次江苏、贵州被问责的官员,就是因为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借钱”,越过了红线。坏了规矩,就要惩罚。

  更何况,如果不及时遏制地方举债“乱象”,各地纷纷效仿,最终就会导致地方债务失控。

  对“灰犀牛”视而不见

  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次不少官员被摘“乌纱帽”,有些还是已升迁离开了原岗位,“终身追责侧刀”重重落下。

  有人说,这些官员为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是为了搞活经济,实现地方发展。为什么批评教训一番不行,一定要处罚得这么重?

  这就不得不讲“灰犀牛”的故事。

  一只你看见身在远处、体形笨重、反应迟缓的灰犀牛,在你毫不在意的时候,突然狂奔而来,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这就是“灰犀牛”——爆发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2008年之前由于金融监管不到位,美国长期沉浸于由次级贷款衍化的日益膨胀金融泡沫之中,金融华尔街金融巨头赚得钵满盆满。

  问题有如庞大的灰犀牛般显而易见,然而大洋彼岸的管理者却抱着侥幸心理,沉浸在虚假繁荣之中。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一发不可收拾,波及全球引发金融海啸,全球经济长期陷入泥潭,给世界政治格局、社会稳定都带来冲击。

  近年来,中国开始有各种灰犀牛的传说。有不怀好意的制造恐慌,也有居安思危的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被谈及较多,被称为可能的“灰犀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政府债务27.33万亿元,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36.7%,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但如果任由地方举债不加规范,举债规模很快会失控,那么这头灰犀牛就会凶猛奔袭而来。那时,就会出现地方政府破产,金融机构出现巨额坏账,银行关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如同熊孩子胡乱借钱,借得太多,自己还不起,后来连家长都无能为力了。一旦信誉破产,一家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7月15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化解地方债风险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规范政府债务,并对防控重大风险作出具体部署。
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防控地方债务风险,是因为风险一旦失控,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就是一头奔跑的犀牛,对我国经济社会将形成危害极大的冲击。

  回过头再看那70多位被问责的官员,为了政绩和局部短期的利益,不顾国家无法承受的风险,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仍然任性举债,该不该处罚?

  不管什么债,欠了都是要还的。

  我们如果毫不在意远处的灰犀牛,最终就会酿成危险。为了遏制这头灰犀牛,必须早出拳,出重拳!

  地方债并不是洪水猛兽

  灰犀牛的可怕在于恐慌

  地方债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法律法规、中央的三令五申堵住的是违规违规地方债的“后门”,敞开的是合法合规举债融资的“前门”。

  事实上,除了合法发行债券外,中央鼓励地方在法定限额之内,试点发展项目收益和融资自求平衡的专项债券品种,建立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资产相对应的制度。

  这些措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打造中国版的“市政项目债”,保障地方合理融资需求。
灰犀牛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灰犀牛带来的恐惧感。

  恐惧会引发踩踏效应。灰犀牛只扑倒一个,但在这过程中,甚至在灰犀牛未到来之前,恐慌的群体相互踩踏,最终倒下一大片。

  一个体系,可以抗击灰犀牛的冲击,却往往难以承受伴随灰犀牛而来的恐惧感所造成的冲击。

  人民群众向往的幸福生活绝不能伴随着恐慌和焦虑,“终身追责的侧刀”“斩杀”的不是地方政府官员,而是试图奔来的“灰犀牛”,更确切的说是奔袭而来的灰犀牛恐惧感。

  这彰显了国家对“喝退”地方债务风险这一灰犀牛的坚强决心,彰显了国家对老百姓内心安全感和获得感的呵护。
越是繁荣安定的阶段就越要提防可能的风险,也要清楚地认识未来的经济发展绝非坦途,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因为稳定和发展最终会落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Pages: [1]
  Print  
 
Jump to: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