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8, 2024, 01:53:37 A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Pages: [1]
  Print  
Author Topic: 村民曾守护郑和墓近600年 因拆迁不得不离开  (Read 329 times)
tencentcoin (OP)
Sr. Member
****
Offline Offline

Activity: 364
Merit: 250



View Profile
April 11, 2015, 11:56:53 PM
 #1

光在南京,就有6个郑家村,这里是最特殊的一个。

  近600年来,牛首山下郑家村的村民一直有一个特殊使命——守护郑和之墓。村边的墓地是不是真的郑和墓,郑家村村民不知道,也从不去管,他们只是固执地执行着祖先的遗愿——一有空,就到郑和墓拜祭一番。

  只不过,这种延续要被打断了。郑家村已经拆迁了大半,剩下的村民,也要搬走了。

  六百年渊源,一个村庄的坚持

  记者要找的郑家村,和其他郑家村比起来,是有特别之处的。在这个村子里居住的这些村民,不仅都姓郑,还世代遵循着一个祖训:守护郑和之墓。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被赐予“郑”姓。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不好找的山村

  郑家村并不好找,从南京市区驱车半个多小时到达江宁区牛首山下,之后接连询问了三次,得到了三条不同的路线。兜兜转转又过了二十多分钟,才来到郑家村。

  村子正在经历拆迁。走进去满目都是断壁残垣。只有零星的几座房屋门窗还算完好。记者试着敲了其中一户人家的门,没有得到应答。一位正在废墟上捡拾砖块的工人告诉记者,郑家村不在这里,要继续深入到牛首山里。

  正当记者准备离开时,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从旁边一户的门中走出来,他叫郑贵祥,是郑家村的村民,这片正在拆迁的村子,就是记者寻找的郑家村。

  血脉相承的义务守墓人

  郑贵祥今年51岁,他的父亲叫郑善清,是郑家村的长房后代,在世时辈分很高。由于拆迁,村里不少人都已经搬走,他们家是留下来的几户中,最大的一户。郑贵祥说,村子距离郑和墓不过数里地,穿过一片树林,十来分钟就能走到。距离这么近,就是为了守护好郑和墓。

  这座郑和墓自1959年发现以来,学术界对该墓是否是郑和的真身墓,一直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当年指认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而郑和病逝于印度古里,应该葬在印度,南京牛首山这座“郑和墓”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

  郑贵祥说,他们“守墓人”也普遍认为,墓里面没有郑和的尸骨,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守卫这座墓园。“当年,郑和赐葬牛首山后,他的一些随从作为郑和义子自愿改姓郑,也就是我的先祖们,居住在这里。”虽与郑和没有血缘关系,但从此成了“坟亲家”,世世代代为其守坟。

  守护郑和墓是传承下来的祖训

  郑贵祥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大儿子已经结婚,过不了多久就要抱上小孙子了,他父亲郑善清在今年年初去世了。在郑贵祥的记忆里,父亲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和其他村民一起守护住了郑和墓。

  那是上世纪50年代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盗墓行为十分猖獗,位于深山中的郑和墓也没能幸免,时常被偷盗,郑贵祥说,那时候他也还小,只记得听父亲说过,盗墓贼几次偷盗,郑和墓周围出现了许多盗洞。这让村民们十分心痛。

  “有一次盗墓贼又来了,被我父亲发现,父亲和爷爷带头,领着村民击退了他们。”说出这段往事时,郑贵祥的脸上既有骄傲的神色,又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在郑家村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延续了600多年的祖训。

  “我刚懂事的时候,我父亲就告诉我,我们是郑和墓的守墓人,我们必须要守护好这座墓。”村里的每一个小孩子都会被灌输这样的教育,三四岁的小孩儿都会知道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而他是郑和墓的守墓人。

  “我的父亲就是这么教我的,我也是这么告诉我儿子的。”郑贵祥说道。

  村里老人去世后,也会被葬在郑和墓四周

  郑家村作为郑和墓的守墓村,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传统,也是来自于百年来的传承。每年的清明、冬至,以及7月11日郑和出海日,村里都会进行大型的扫墓祭祀活动。几百号村民一早就聚集在一起,到山上给郑和墓扫尘、焚香。

  此外,每年清明,他们还会取出郑氏宗谱,悬挂在厅堂里,进行祭拜。宗谱布制,面积有十几平方米。最上端、正中间写着:“郑氏门中郑和之位”,两边写有一副对联,曰:祖宗天长地久,教儿孙万代兴隆。之后是历代郑家先祖的名字。

  最后,如果上一年村里有老人过世,村民们还会在清明这一天,按照辈分,把老人的名字填到族谱中,这项活动叫做“添字”,是郑家村清明祭祀的内容之一。到如今,族谱已经有十几平方米,上面写了不少名字,然而这还只是一部分。

  原来,这并不是最初的族谱,“原来的写满了祖先的名字,而且比现在这个大许多,但在文革时期遭到焚毁。现在的族谱是上世纪80年代,凭记忆重新制作的。”

  和“添字”相对应的,以前的老人们在过世后,也会被葬在郑和墓周围,郑贵祥爷爷的墓就位于郑和墓下方百米远的地方,郑家村人认为,生前身后都要坚守祖训,这样的墓葬从风水上来说,也能更好地保护郑和墓。

  正在消失的郑家村

  守墓对于郑家村的村民而言,早已是一种日常活动,然而岁月流转,时代变迁,这种日常的传承竟然也变得艰难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拆迁和年轻人的出走。

  修缮后的郑和墓开始向村民收费

  修缮前的郑和墓不过是一个小土堆,每次祭扫,村民们还会为坟头添土。后来,政府拨款修缮了郑和墓,修缮后的墓地则呈长方形,南北走向,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墓园把原本泥泞的山路铺设成了石板砌成的甬道,还建设了一个陈列馆,展出郑和的生平事迹。这样的改变让守墓人十分高兴,但也有些苦恼。“现在我们老年人可以免费去郑和墓,但中年人甚至是小孩去郑和墓就要收门票了,20元一张。”

  从免费的守墓,到被收费的扫墓,一来一回的落差,在郑家村村民的心里,形成了一道不小的沟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村子

  这两年郑家村在经历拆迁,拆迁前,村里原本还有23户,百来个人,从去年7月份开始,最早的一户搬离了村子,陆陆续续地,村里人越来越少。到如今,只剩下7户。儿子儿媳加上自己,郑贵祥家是留守的村民中最大的一户了。

  这种村民人口的减少其实早已开始,最近的十几年里,村里一些年轻人不断地考出去,在谷里,在江宁,甚至在南京以外的地方学习、工作,继而定居在那里,离开了郑家村。“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也不能阻拦,只能叮嘱告诫他们,每年仍要回来,祭扫郑和墓。”

  郑家村早晚有一天会消失,那“守墓人”呢?

  郑家村正在走向没落,拆迁完成后,“郑家村”这个地名也将不复存在。郑贵祥说,他很担心那时候再也没有人记得,在郑和墓边曾经有个郑家村,村里人守护了郑和墓近600年;更担心因为时间的冲淡和空间的阻隔,郑家村的后人将无法继续传承守墓这个祖训。

  残酷的现实正如同他担忧的那样,越来越少的人知晓这个村子的所在,过段时间,可能连最后的村民也要搬走了。

  “就算搬了,我们也还是会定期回来扫墓的,”郑贵祥一面这样保证,一面又说:“可是这样算哪门子守墓?只能叫扫墓了。”

Pages: [1]
  Print  
 
Jump to: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