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2, 2024, 08:55:51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Pages: [1]
  Print  
Author Topic: 巴比特作者回乡见闻:我的一腔热情,遭遇冰冷的现实  (Read 80 times)
icelove (OP)
Sr. Member
****
Offline Offline

Activity: 711
Merit: 270



View Profile
February 24, 2018, 03:42:57 AM
 #1

2017年下半年,区块链一下子火了起来,各种自称是用了区块链技术的花哨项目层出不穷,靠私募或者ICO赚得盆满钵满的早期投资人自豪地晒收益,吸引着后知后觉的投资新秀亢奋地跑步入场,大咖专家如雨后春笋般一夜冒了出来。甚至是我微信朋友圈里之前报道过的一些创业项目方创始人也隔三差五转发区块链相关的文章。

号称万亿市值的“3点钟无眠区块链”在大年初二就开始在群里不眠不休讨论区块链,有人形容其火爆程度不亚于春晚。

既然区块链如此之火,远在家乡的父老乡亲感受如何?

在临放假前几天,我在巴比特论坛上发了一篇帖子:回家过年,我是如何向父老乡亲介绍区块链的?希望能够借助坛友的力量向家乡普及区块链。

然而遗憾的是,我得到的回答基本是这样子的:


寻求坛友无望,看来只有靠自己了。

回家前,我挑了几本不错的区块链书籍回家,如《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区块链革命》等,还特意在网上找了一些比如“如何向七大姑八大姨讲懂区块链”之类的科普文,希望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家人普及区块链。后来证明我太天真了。

一切准备就绪,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踏上回乡的列车。

到家就已经是年三十晚上了,以往这个时候,大部分微信群管理员会出来发红包庆祝新年。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一些群里出现了加密数字货币红包,领取很方便,通过小程序生成钱包地址,领取的红包就会自动转入进去。

大年初一天不亮晚辈们就早早起来给长辈们拜年,简单寒暄几句就匆忙赶往下一家。这是老家的习俗,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一般没啥要紧事儿的都会赶回家过年。

路上见了我伯父家的堂哥,他在河北当地经营一家超市,效益还可以。问及我的工作,我说在做区块链,可能是没听清楚,我又重复了一次并在后面补充“互联网的升级版”,堂哥似懂非懂地“哦”了一下。

初二去姥爷家走亲戚。姥爷在村里看学校,最近几年公立小学发展很糟糕,学生流失严重不说,学校还会从上级下发的物资补助中饱私囊。姥爷得知我是做记者的,见了我就说,“记者可厉害啊,学校老师都害怕,特意嘱咐我不要随便给记者开门,一定要出示证件和上级开的证明”。

其实我哪里算得上“记者”,自2015年11月国家网信办为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14家中央主要新闻网站颁发记者证以来,再无新增网站,而且还指出商业网站不具有新闻信息采编权,暂时不考虑在商业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或许,称我是一名巴比特“作者”更为合适吧。

初三下午去和初中老同学聚会,10多年过去只剩下10多号人保持着联系。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的话题是除了惯常的谁还单身,工作如何,再就是漫无目的胡侃。

这是个难得的普及区块链的机会,在轮流自我介绍环节,我说最近在做区块链,话音未落,同学A好奇地问“啥是区块链?”好吧,满以为区块链这和热词会引起大家共鸣,毕竟大家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没想到……

问我的这位同学A没读完大学就去新疆当了兵,去年复员回来去技校学了计算机知识,目前在上海一家公司做编程,俗称“码农”。部队内部实行外网管制,与世隔绝实属正常,那时候区块链还没热起来。

同学B在福建从事锂电池工艺设计,通过网络新闻了解到区块链是很火的概念,具体是啥东西,不是很清楚。我先是用大家都熟悉的互联网对比,互联网是印刷机,所有东西皆可复制,而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任何记录一旦生成便不可篡改,具有唯一性。互联网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而区块链可以安全地进行价值传递……然后他大彻大悟的“哦”了一下,我以为他听懂了,结果他说“还是没听懂”……

这时同学C说话了,他说他一位亲戚在新疆租了一片地放进了很多显卡在挖什么“以太币”的东东,问我这东西赚不赚钱。另一位从事软件开发的同学D突然冒出一句“你也炒比特币?”我一愣,还没等我反应过来,“看你每天在朋友圈发比特币新闻”,好吧,就当我是炒币的,不过终于遇到一位知道比特币的了。“我一位同事年前用所有积蓄买了一大堆山寨币,过年这几天亏了十几万了”,听到后我替他的这位朋友惋惜,只能让我这位同学转告他朋友尽量不要碰比特币外的其他山寨币,毕竟目前99%的项目很有可能会归零。

对于那位做编程的同学,我建议他可以考虑下从事区块链开发,“学不会,太难”,这位同学语气中提不起热情,“语言不是最难的,可以花时间学,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区块链思维,思维的转变是最困难的”,我极力劝我这位同学,在互联网世界里,代码是封闭的,码农是新时期的农民工,一段时间内只为一个公司或者一款产品服务。在区块链世界里,代码是开源的,开发者可以在全球各个角落分布式办公,甚至是同时为不同的产品服务,比特币开发者可以同事从事其他加密数字货币开发,没有公司的概念,不受中心化管理机构的层级控制,所有人的利益是平等的。

其他同学显然对区块链没有表现出太多兴趣,组队玩起了王者荣耀和“跳一跳”。我不由感慨,人的思维转变太难,即便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

这里说下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地处中原,是河南中东部一个还不算偏远落后的农村。



一年没回家,家乡的变化虽说不上日新月异,但看起来是越来越“富足”了,村里大街修上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有线电视,盖起来二层小洋楼,村里汽车明显多了起来,大街上不远就停一辆。以前村里通往镇上的柏油路,不知道是质量问题还是车辆碾压,前些年没修多久就烂掉了,一下雨就成了“水泥路”,后返修多次依然如故,今年回家发现也换上了2米多宽的平整的水泥路。

公路通,百业兴。沿途两边的超市、饭店多了起来,镇子上出现了第一家咖啡店。

尽管物质条件看上去丰富了,家乡人思想观念还是很保守。

我们村,自我记事起,就是男劳力农闲时外出打工,妇女待在家里看孩子种地。20多年过去了,这种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读书无用论”依然充斥着一些家长的头脑。靠出卖苦力勉强维持生计,赚不了大钱,家里自然没多少闲钱,即使有也会放在家里或者存银行。我临走之前,我姐从娘家过来送行,坐在一起看电视,电视上插播了一条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广告,我告诉我姐说,你可以把闲钱放在里面,利率要比银行高些。我姐认为这是骗人的,是非法集资,只有放在银行才安全,我费半天劲解释也没奏效。侧面可以看出,一部分农村人的观念依然停留在“远古”的时代,他们相信银行,因为银行有国家政府这种强中心化机构的信用作背书,互联网金融发展了七八年,我在杭州工作这半年,出门很少使用现金,无论是吃饭还是乘地铁、坐公交刷支付宝就可以了。互联网对他们而言无非是打打游戏,聊聊天,发发视频等等。

互联网普及尚且如此,更何况区块链。

1969年诞生的互联网,1994年才进入中国,2015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第一次超过50%,这个过程走了20多年。2009年区块链与比特币一起相伴相生,与互联网不同,全世界范围内的先知先觉的技术极客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接触到区块链,尽管科技的发展速度是非线性的,9年时间期盼一项技术成熟并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应用,我认为也是不现实的。从业者与其围观一些大佬在群里不眠不休论战,不如沉下心踏实做事。毕竟,改变历史的从来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另外,国家鼓励区块链技术,但现实状况是存在某些个人或者组织打着区块链的旗号进行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甚至煽动无政府主义,误导群众。就像一位朋友说的“现在很像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小心过些日子就焚书坑儒”。

 
文/邱祥宇
稿源:巴比特资讯(http://www.8btc.com/blockchain-passion)
Pages: [1]
  Print  
 
Jump to: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