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23, 2024, 08:54:03 A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 73 »
101  Local / 媒体 / [20150527]全球最大成人在线交友网站完整数据库黑市售价70比特币 on: May 27, 2015, 09:24:28 AM
    目前,成人在线约会服务网站Adult Friend Finder约390万会员的个人信息在黑市以70比特币(16800美元)的价格出售。
  网站服务订阅者的详细情况存储在15个Excel表格中,并且包括电子邮件地址、用户名、出生日期、邮政编码、性取向、性别及IP地址,成为垃圾邮件及钓鱼攻击的宝藏。
  该网站在4月13日前便被攻击,而且数据库(可能保留了部分数据)已经在Tor匿名网络论坛上可获取。不过自Channel 4在上周四爆出该新闻后,这些文件通过正常网络的社交媒体网站开始传播。
  黑客提供攻陷企业及站点服务
  周六,泄露该数据库的黑客(也就是ROR[RG])以70比特币的价格提供未经编辑的完整内容。声称来自泰国的ROR[RG]同时出租自己的入侵技术,任何想要在一周时间内入侵任何企业或站点的人都可以以750比特币(18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拥有成人约会网站的FriendFinder网络在周五发出数据安全事件更新公告时指出,已经采取措施保护用户,如禁用用户名搜索并且将受影响的用户用户名模糊化。不过用户还可通过之前的凭证登录网站。
  公司还表示开始于受影响的订阅用户沟通,为他们提供如何修改登录服务的用户名及密码。尚未有证据表明这些用户的金融信息或密码被攻陷。从另一方面来讲,黑客可能在提取了支付信息以备后用后才发布了表单。
  用户可查看邮件是否被攻陷
  有安全人士指出,虽然从某方面来讲,AdultFriendFinder遭入侵只是另外一件入侵事故,但它的特征非常显著:数据库中的个人信息会员遭泄露意味着家人、地位及生活的丢失。这说明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数据详情已被收录至收集安全事件中电子邮件地址的Have I Been Pwned网站中。该网站由安全研究人员Troy Hunt维护。任何人都可通过该服务查看自己是否被攻陷。
  Hunt对Adult Friend Finder泄露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包括 3,867,997份电子邮件地址。

http://mt.sohu.com/20150527/n413852064.shtml
102  Local / 媒体 / [20150527]Kraken推出杠杆性融资融券业务 比特币可对欧元进行交易 on: May 27, 2015, 09:23:07 AM
FX168讯 比特币可以对欧元进行交易,因Kraken启动杠杆性融资融券业务。

  过去的一年以来,北美地区将比特币作为一种有效付款方式的比例已经大幅增加,因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且有大型风险投资基金的技术基础设施支持。随着比特币受众群体基础的扩大,基于交易所模式的虚拟货币交易时代来临。

  本周二(5月26日)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比特币交易平台Kraken宣布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允许客户放大他们的交易利润和双向波动市场的收益。

  保证金交易适用于那些已经验证其账户至第3或第4级的客户,以及那些针对比特币/欧元进行交易的客户。与此同时,客户也可以使用他们的美元资产对比特币/欧元进行保证金交易。

  在推出期间,Kraken提供高达3倍杠杆,意味着保证金头寸可以获得高于比特币基础价格波动的3倍风险。如比特币价格上涨4%,则意味着3倍杠杆的多头头寸将获得12%的收益。

  与此同时,交易员也可以在市场价格下跌时杠杆化他们的收益,如比特币价格下跌4%,则意味着3倍杠杆的空头头寸将获得12%的收益。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orex/20150527/114022278773.shtml
103  Local / 媒体 / 希腊谈判意外推迟 否认征ATM取款税 on: May 27, 2015, 01:47:36 AM
    距离希腊潜在违约还剩10天,希腊和其债权人都努力达成某种协议,允许该国于6月5日偿还IMF的贷款。目前,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援助,希腊将不得不选择违约。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场原定于今天举行的欧元集团与希腊官员之间的会议被推迟。推迟原因尚未公布。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在希腊政府进行了“准备讨论”之后,双方将于今天晚些时候通过电话进行会谈。
  同时,今日有传言称希腊将征收ATM取款税,以鼓励使用信用卡刺激消费,并遏制希腊银行业存款外流。希腊财政部对这些说法及时进行了否认。
  希腊与欧元集团会议推迟的消息公布后,美国股市下跌。
104  Local / 媒体 / 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欲为圣明除弊事 on: May 27, 2015, 01:44:31 AM
原标题:【解局】谁是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我们这个国家,有为国分忧的传统。有人通过干事分忧,有人通过说话分忧,有人通过边干事边说话分忧。最后这种人,很多都是传说中的“权威人士”。
  这个词今天火了,因为昨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二版头条,专访了一个叫“权威人士”的人,谈当前经济形势。这两天股票坚挺,皆大欢喜,侠客岛(ID:xiake_island)当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知道也不告诉你,不过权威人士是谁,倒可以聊一聊。这个,我们熟。
  称谓
  先稍微普及一下人民日报的历史。
  这份中国第一大报,正史记录中开始自1948年。但1946年,这份报纸就在邯郸市创刊,报名么,当然是毛泽东亲自题写,虽然不是如今看到的版本。
  我们的故事要从1946年说起,那也是一个5月,就比今天早一个星期,初夏的延安应当也如今天这样,草木葱翠,掩盖住黄土地些许的苍凉。那是一篇发自延安的新华社稿件,议题并不重要,说的是美国权威人士认为,英国已拒绝将太平洋三个英属岛屿的主权让给美国。
  不经意间,这开启了一个绵延数十年的传统。从那时起,到昨天止,人民日报上共有1605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这个词共出现了1770次。首尾相接的这两次,跨越了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直到今天。
  简单说,在这份最高党报上,权威人士不绝如缕,生生不息。
  引起岛君兴奋的是第二次。
  在那篇叫《中共权威人士评论目前时局》的新华社稿件中,“中共权威人士”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态度坚定的评论,大家感受一下:
  与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业已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无论是在军事战线上,或者是在政治战线上,蒋介石政府都打了败仗;都已被它所宣布为敌人的力量所包围,并且想不出逃脱的方法。蒋介石卖国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他们曾经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人民的力量。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中国与世界,看成和过去一样,不许改变任何事物的样式,不许任何人违背他们的意志。自日本投降以后,他们决定要把中国恢复到过去的旧秩序。经过政治协商与军事调处等项欺骗办法,赢得时间之后,蒋介石卖国政府就调动了二百万军队,实行了全面的进攻。
  这文风,让你想起了谁?嗯,没错,岛君心中的答案跟你是一样的。而且这不是猜测,在《毛泽东选集》里,你能找到基本相同的表述。此后他几次作为“权威人士”纵论时局的报道,也同样能在他的文集里找到。相信你今天很少看到这样的报道,一大段完整的吐槽,带有明显的语气和自洽的逻辑,2000字一气呵成,记者做的主要贡献是加上了一个【新华社陕北三十日电】,以及重复“中共权威人士说”。
  自此以后,这个“权威人士”多次出镜。无论痛骂蒋介石还是美国,风格一如既往,吐槽从来高能。即便未必出自毛泽东本人的手笔,也无疑体现着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意图,甚至个性与风格。
  演变
  分析一种现象,离不开时代。
  如果翻阅从人民日报创刊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权威人士”的话语,会发现斗争的色彩一直比较浓烈。与之相对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权威人士”的形象要温和的多。
  中央党校的唐爱军做过一个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简单来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之前是革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革命思维占主导;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后,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这两个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在岛君看来,既有用词的差异,也有词内涵的变迁。既要注意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不再把“时刻不能忘记阶级斗争”挂在嘴边,也要意识到许多词本身其实早已今非昔比,比如“权威人士”。
  理解“权威人士”的这种变化,离不开对这个背景的把握。你会发现,以改革开放为界,能被冠以“权威人士”的,之前主要是因身份地位的权威性,之后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
  不过一个有趣的对比是,革命话语体系中的权威人士,并不全都是正面的。比如1948年3月10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就对一个“权威人士”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并进行了一番分析:
  一般相信,这个所谓权威人士,如此熟悉蒋介石匪帮的内情,显然不是别人,而只能是替南京傀儡在后台牵线的“权威人士”,很可能就是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华的第一号代表司徒雷登自己。
  尽管被骂,但司徒雷登的身份地位也如前分析,的确具备足够的权威性。
  后来的呢?随手一搜今年人民日报上出现过的“权威人士”,大都是诸如“人民网将推出9种外文报道,邀请政界、学界、业界等权威人士进行在线访谈”,两相对比,一目了然。
  在那时光的演变中,“权威人士”逐渐从战争谈到外交,谈到经济、文化、社会,谈到更细致的教育、工业、媒体,谈到更细致的棉花价格、两国贸易额、围棋、房价,大多数时候,读者都能在上下文中找到他们的名字。从神坛,走到了细分的岗位。从墙上的挂相,到了你的身边。
  继承
  加上昨天这两次,今年的人民日报上共出现了6次“权威人士”。再往前数,2014年,14次;2013年,11次;2012年,14次;2011年,18次;2010年,16次;2009年,10次;2008年,8次……
  这么多次加起来,也没有昨天这两次值得解读。
  是,这次看上去颇为神秘,新闻的5W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基本不全。何时是近日,何地是“北京电”,何事是点评当前经济大势,何因要看网上分析,何人是“权威人士”。人民日报的头版和二版所有流程的把关者们,显然对5W理论都了然于心,所以大可不必认为这是失误。
  虽然你很少会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但正因其神秘性,此文却更为动人。
  我们不能忘记革命战争年代时为何使用“权威人士”。用这个词,事实上可视为一种斗争策略。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
  如今呢?这两篇人民日报文章,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许多网站的解读大致没错,这是在向外界传递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为何这样做?其实文章里说得很清楚,国际上,全球供求格局变化了;国内,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文章里还说,经济运行中“几家欢乐几家愁”。
  也许你在媒体上会看到,经济学家、评论员们会用更为尖锐的措辞来形容当前形势,但所有这些说法,指向的其实是一样的紧迫感——到了必须有人站出来说经济形势的时候了,而且必须是高级别领导。
  同样是定调、鼓动,让人不禁想到4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那次会议的首要议题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一谈方略,一谈形势,这两次的人民日报头版,完全可以作为互文看待。
  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的是一种语言风格。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岛君前面引用的许多“中共权威人士”的话,可不是这个风格,而是具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并且一阵见血,落地有声。
  这次的两篇文章,却让人看到了一些类似的特质,随便找几句:
  经济增长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活干,有钱挣”,人民群众能够对当前增长态势充分理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底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一件东西摆近了看,往往会感觉很大,把它放远些看,就会显得很小。
  这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劲头,有的可能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不要说全面收获,可能早期收获都见不到。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创新是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现在势头很好,我们要浓墨重彩做好这篇大文章,激发全社会拥抱“创时代”。
  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毋庸讳言,这是一种“短、实、新”的文风。这种文风,代表了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文风要求的高标准。
  而这种在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做法,是沿袭自中共历史上一项悠久的传统。
  别问我,他是谁。我只知道,“权威人士”还会被人民日报继续使用,在建设而非革命的话语体系之下,在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海外网 司徒格子)
  中财网
105  Local / 媒体 / 携程吃艺龙VS去哪儿攻酒店,BAT控局OTA on: May 27, 2015, 01:34:42 AM
弈至中盘,“在线旅行”这一盘大棋的产业终局已经清晰可见。

这便是,携程吃下已经是明日黄花的艺龙,抵御去哪儿在酒店市场的狂野进攻。而阿里巴巴帝国注资携程也已经箭在弦上。阿里+携程系、百度+去哪儿系、腾讯+途牛系。

OTA的终局,终究还是BAT三巨头的代理人之争。我半年前断言的“三国时代”已经浮出水面。

吃下艺龙,只因去哪儿直签酒店太猛

昨天(5月22日),一个重磅消息震惊了中国互联网。

携程宣布出资4亿美元战略投资艺龙,持股37.6%并成为最大股东。交易完成后,两家公司将继续独立发展。据悉,携程本次与另外几家投资方共同参与购买了Expedia所持有的艺龙股份。艺龙CEO崔广福发布内部邮件,宣布携程成为艺龙的最大股东。

双方表态的真正题眼在于:“交易完成后,艺龙将继续保持独立发展,专注酒店预订。”这已经说的再明显不过了,其他的都是官样文章。

去年1月4日,去哪儿网成立了目的地事业部,前美团高管张强出任总经理。美团系擅长的地推能力迅速见效,该事业部从零开始,每个月在以新签2万家酒店的速度迅速推进直签酒店的扩张!地面部队在签约的同时,还手把手教酒店主如何使用APP以及其他软件。

据最新财报透露,截止2014年四季度,去哪儿网直签合作酒店数超过23万家“我们一年内干的活,要比携程和艺龙15年干的都多。”张强承认,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个小时。

事实上,去哪儿网目前在酒店市场的份额主要是在三星以下的低端酒店获得的;而且这些份额不是来自其他OTA,而是之前没有预订习惯的线下用户。目前中国市场上,很多酒店的无预订散客数量占总住宿人数的30%-50%;去哪儿网现在这么大力地直签低端酒店,相当于在携程和艺龙到达前先抢占了这个市场的用户。

而从全球的在线旅游来看,模式融合将是大势所趋。作为搜索比价平台,目前去哪儿网直签酒店数占比高达总数的66%,直签酒店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OTA对手携程和艺龙。

携程合并同类项,整合是一道坎

一句话,携程吃艺龙,只因去哪儿酒店攻击太凶猛,索性合并同类项。

但是,摆在所有并购的互联网巨头们面前的都是整合问题。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团队,何况双发互相血拼骂战多年。当然如果整合得好的话,和去哪儿犹可一战。只是心气儿不一样,一个是自己干,一个是整合的。

从网上爆出的消息看,管理才是真正的难题。过去几年,艺龙几乎所有的关键管理层都离开了,其中包括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和其他关键性岗位的高管。

关于艺龙,业内人士的基本共识是“增量少但存量大”,诛心一点说,就是只有现在。即便按此次收购价,艺龙整个盘子才大约十亿美元,也就是去哪儿体量的1/5。

因此,携程这次的动作为战略性防御。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不是因为自己束手无策的话不会选择收购。现在,携程+艺龙PK去哪儿用补贴战法疯狂抢酒店。

要知道,在线旅行的核心和入口就是“机票+酒店”,其他的都是依据于此展开的服务。城池不守好,再多的生态型收购都没意义。

阿里注资携程快了,BAT为何看重OTA?

更令人吃惊的消息还在后面:来自多个渠道的信息显示,阿里巴巴集团近期正与携程旅行网洽谈投资入股事宜!在中国互联网往往是无风不起浪,真正聪明人早就布局了,你看到的流言绯闻都是人家故意放出来的!呵呵。

友情提示如下三个关键信息:包括携程CEO梁建章在内的多个高管,最近频繁去杭州与阿里密会。携程财报亏损,但股价一直在涨突破100亿美金。携程创业团队持股分散,以机构持股为主。

另外,知情人士爆料:去年在出境休闲游上打得不可开交的途牛并购同程的可能性极大。别忘了,途牛的最大股东是京东,京东的二股东是腾讯,而同程的股东是腾讯。

去年12月,我公开断言中国在线旅行(OTA)正在进入三国时代。行业发展三个阶段的领头羊携程(标准品代理)、去哪儿(搜索比价)、途牛(私人定制)携上市之威,不断扩张强势巩固地盘。

看明白这一点,也就看明白了行业之间的口水。口水只能是口水,只有资本和实力才是最冷酷的。如果合作交易最终达成,将标识着在线旅游业也进入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三巨头阵营划分下的寡头竞争时代。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所有机票、酒店、旅行社等生态系统上的角色,都不得不在三大垄断集团之间纵横捭阖。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OTA行业突然加速了产业发展和整合狂潮,一场在线旅行的盛宴正在徐徐铺开。这是因为在线旅行是天然的移动应用!过去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O2O闭环。

于是,在整个互联网纷纷抢滩O2O的情况下,在线旅游便成了角力的下一个重要战场。所以,初具平台气象的新一代在线旅行公司先后成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这BAT三巨头并购或参股的对象。

结束语

昨天消息爆出后,许多人讥笑艺龙CEO发邮件表示拥抱新老板。我觉得这太正常了,昔日战斗檄文,今日拥抱新老板,这才是真正的职业啊,商业就是这样。

提醒许多摩拳擦掌的人,切记大佬们都是商人,围观的粉丝也好,媒体也罢,千万别入戏太深,否则正Hjgh的时候被切歌会很难受。

作为一个老兵,我由衷地希望,去哪儿们能够保持起家那种强劲的技术创新,那种饥饿感,能给已经进入大资本时代的行业带来更多驱动力和想象空间。

只要消费者得益,OTA就打吧!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56.shtm
106  Local / 媒体 / 互联网医疗跨界收购火爆,谁想掺一脚 on: May 27, 2015, 01:33:31 AM
互联网医疗创业项目引来诸多跨界收购者,对于那些一心寻求被收购的公司来说,这一趋势意味着什么?动脉网认为以下海外趋势或将上演中国版。一起来看以下Rock Health的美国市场观察。

随着医疗行业内部的兼并收购行为逐渐升温,非医疗机构也难免想来从中分一杯羹。在2015的第一个季度里,我们目睹了体育服装品牌Under Aromour用4.75亿和8500万美元的价格分别收购了MyfitnessPal公司、Endomondo公司。

而在去年,由非医疗机构Cognizant所发起的对医疗费用支付管理公司Trizetto的收购是已知的收购当中数额最大的一笔。这家外包服务公司以27亿美元的价格盘下了Trizetto。还有其他几家非医疗机构也不甘人后,接连收购了几家被风投公司Rock Health投资过的医疗公司。比如MyFitnessPal 收购了 Sessions, Weight Watchers盘下了 Wello, Google 兼并了 Lift Labs,而上述提到的收购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

为什么非传统企业主导的收购活动开始增多?

现今,非传统医疗企业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互联网医疗行业,这一趋势表明了这些投资者已经渐渐认识到,如果将医疗行业纳入他们运营模式,就将会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此外,无论是出于治病还是出于保持健康的考虑,消费者对医疗相关商品日益增长的购买量为“B2C电子商务模式”创造了一个恰当的市场。

从2013年开始,Rock Health开始统计发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的收购次数。到现在为止,在所有已统计的收购当中,由非医疗机构完成的收购已经达到了33笔,总额高达五十二亿美元,已经占到了收购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由传统医疗机构完成的收购占百分之二十三)。非传统医疗企业还大举投资到消费者个人健康领域,例如对个人健康工具和个人健康监控装置进行投资。

传统医疗企业又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传统医疗企业的政策已经注定要发生倾斜了,公司会更加照顾到消费者的健康。然而,有很多传统医疗相关的利益体,比如制药公司 ,医疗器械制造商,消费者和医疗服务商,在他们看来 ,互联网医疗扮演的角色不太明确。消费者轻轻点下确认按键就能看病就医,而某些医疗产业会彻底沦为看病中介机构,这种情景在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

时任Wello(现已被Weight Watchers收购,而且是其第一次试水收购)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现任Weight Watchers 产品管理部副总裁的Leslie Silverglide也这样评价数字医疗,她说道:“互联网医疗这个理念刚问世不久,在这个行业里甚至连一次成功的上市都还没有。公众也根本不知道这个行业的具体机制。所以我觉得,依然会有大量的人会对互联网医疗的前景持观望态度。

根据Abbott Vascular收购许可部门主任Jeff.Royal的说法,互联网医疗前途的不确定会让很多跟Abbott一样的医疗设备生产商不太愿意去施行收购,反而更愿意去寻求与合作,因为相对于收购,他们认为合作的风险更低。不过,虽然传统医疗公司对待创新的态度趋于保守,但是他们却拥有独有的竞争优势。它们在客户之间通常有着更广泛的影响力,也能在客户之间树立强大的品牌效应。这些公司还能利用它们在商业贸易中获得的大量实际经历与经验,为良好医疗监管环境的树立提供帮助。这些传统医疗公司所独有的作用,让它们变成了帮助新兴企业解决棘手医疗问题的好帮手。

Stifel投资公司的卖方股票分析研究师,Steven.Rubis则对制药公司的前景持有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制药公司能在医疗利基市场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它们能保证数字医疗技术在这种市场中的地位。制药业现在的职责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诊病,治疗和统计数据了。它们需要互联网医疗技术,并希望利用这些技术找到一个更全面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最终成功保持价格稳定。在2014年,有五家互联网医疗公司被制药公司收购。

那么,如果想要被收购,需要仔细考虑哪些东西呢?

能真正识别出哪些收购公司是真心想要收购的基本原则有五个,无论这些收购公司是非传统还是传统的医疗企业,这些原则都对它们适用。

1.和那些跟你有共同目标的公司走得更近些。

行为辅导公司Sessions的联合创始人,现任Myfitnesspal的产品负责人Nick.Crocker说:“如果我们和收购方没有共同的商业目标的话,我是绝对不会赞成它们对我们的收购的。而在我们的第一次谈判会晤上,收购方就已经明确表示,它们感兴趣的东西和我们一模一样。”Sessions在被MyFitnessPal公司收购后不久,Myfitness公司就被UnderArmour公司收购了。

2.去了解一下潜在收购方的收购动机。

任何一个收购方的收购动机都不尽相同。良好的伙伴关系和共同投资人的存在既能让双方在收购过程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关系,又能让你更加清楚的了解到收购方的收购战略和收购目标。

3.要能择机而动。

有时,一场成功的收购需要些许运气,至少你得对风云变化的市场形势有所了解吧。“当我们开始时,我们只是单枪匹马的奋斗。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看见了新兴医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了。“Sliverglied说道,”许多公司都举行了数轮的大筹资。看上去他们就在参加一场被市场开销所规定的比赛一样,而这场比赛的目的就是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从这一点来看,Wello被收购就合乎情理了。

4.为收购者营造一种紧迫感。

如果你只在和一家收购公司谈判,那么它就可能刻意拖慢收购的进度,以便它能对你进行彻底的估价,或者是通过拖延谈判来降低你的姿态。遇到这种情况,故意向其他买家示好也许会让收购公司加快完成收购的进度(风险投资中也有这一招)。然而,尤其是在跟大公司谈判的过程中,谈判的节奏会比创业企业熟悉的节奏慢得多。对于创业企业来说,知道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5.要向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富有巨大潜在成功能力的途径。

收购你的企业意味着能看得到投资退出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既包括帮助收购者的企业获得下一步的成功,也同样包括接着被更大的潜在收购方收购的可能性”Crocker说道。

作者:Stephanie Liu
107  Local / 媒体 / 第三方药店服务的机会在哪里? on: May 27, 2015, 01:32:10 AM
医药电商的思路现在有两种,一种是纯粹贸易型的,也就是把卖药从线下变成线上,从平台(如京东)到专业的网站(如一号药网),再到药企本身(天猫店等),核心还是销售。

另外一种则是服务型的,除了卖药,还为线下药店提供服务,或者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第二种类型的医药电商未来很有可能成为销售平台、服务平台加上控费中间方的结合体,成为第三方药店服务机构。

第三方药店服务机构的业务包括两块,一块是集中采购和网络销售,另一块是成为平台为其他药店提供如客户管理、采购、营销、数据分析的等方面的服务。

中国的药店有40%是单体药店,单个的采购议价能力较弱,也缺乏客户管理、营销互动、数据平台等功能,靠自身能力很难去做。此外,国家对药剂师的硬性规定让很多单体药店难以维系,他们缺乏资金和实力去雇佣自己的药剂师提供服务。这些药店的困境却可能是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机会。

单体药店如果组成联盟将获得量的优势,通过第三方平台去采购会拥有更强的议价功能。同时,这些第三方平台可以集中管理他们的客户、产品营销和数据。同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药店,可以通过远程药剂师的办法集中管理,提供标准化服务。

市场的另外60%是连锁药店,这些药店虽然有采购上议价的优势,但目前来说发展会员管理、产品营销策略和品牌、以及服务嫁接上都做的比较弱。因此,未来第三方药店服务公司在连锁药店上的主要机会是搭建服务平台,比如远程问诊的服务、会员管理和互动、产品营销以及数据分析等。

这些服务是目前药店缺乏的,而这些服务可以把线上线下连起来,有了产品和用户数据之后,这些平台可以成为移动医疗工具的载体,真正把产品和工具送到用户手中,而且通过线下的实体店长期留住用户。

第三方药店服务机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可以尝试两方面的机会。一个是作为医疗机构采购平台的机会,主要来自基础医疗。和单体药店一样,中国的基础医疗机构大都是单体,今后药店成为成本而不是收入中心,医院会非常在意药品的价格,是否能从产品方获得折扣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单体医疗机构不具备谈判力度,但组合成联盟却可以。这可能会是药企和第三方药店服务的另一个新渠道。

另一个机会则是PBM药方管理。当一个机构议价能力够强,量也够大,成为医疗机构和产品销售渠道采购的主体,那个时候就有可能通过用药管理去帮助支付方控制药品费用。控费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用仿制药代替品牌药,同类别的药品效果和价格比较之后做出的推荐,以及帮助支付方在医生开药方的时候鉴别错误或者过度用药。这些都必须基于比较庞大的数据体和服务量才能做到。

目前的服务型医药电商只是一个开端,今后一旦政策打开处方药,第三方药店服务很有可能成为药企的新渠道,医院的采购伙伴,同时也是移动医疗工具的平台。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54.shtm
108  Local / 媒体 / Re: 地图产品到底适不适合独立存在? on: May 27, 2015, 01:31:00 AM
大数据的世界里那些东西会很重要?

这样就可以对数据类产品的关键影响因素做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点可以叫数据源上的主动权。很多数据源并不像地图道路数据是可以重复开采的,而会很像WiFi,一家店装了A就不会装B。在这点上拥有传统资源的会更有优势,先发的会有优势。

第二点是是否可以独立整合出足够多的使用场景。前者决定自身是不是有价值,后者决定这是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行当。这会决定很多同类产品的命运。这就像行业内置的一种命运,并不会因为当事人的偏好而改变太多。滴滴和快的、58和赶集的合并未必是当事人特别愿意做的事情,但最终却都合并在一起了。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资本的力量,但其实应该不是,这是这种行业先天秉性所带来的结果。消耗资源多,又很容易充分竞争的行当基本都会如此。

小结

随着互联网变的万众瞩目,搜索引擎这类很容易在线上采集数据并且产生足够多的应用场景的点几乎被开采完了,剩下的往往是与真实世界相关,需要较多投入的领域,从这个角度看大数据这行当并不适合一般的创业者,而更适合拥有顶级入口的大厂。

反倒是在数据的利用上,如果能更好的利用大数据的通用工具(比如机器学习)那就会更有机会。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53.shtm
109  Local / 媒体 / Re: 地图产品到底适不适合独立存在? on: May 27, 2015, 01:30:35 AM
地图业务到底适不适合独立存在?

考虑地图到底适不适合独立存在,首先要判断的是地图到底是不是顶级入口。如果是顶级入口并能整合出属于自己的场景,那就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否则就不行。这里说的实际上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顶级入口,第二个得能整合出自己的场景。当前来看,地图、新闻还有某些垂直类的社交产品都可以满足第一个条件,但第二个条件似乎很难被满足。

前面提到过我们常见的使用地图的方式有两类,一种是直接打开地图做导航,一种则是用打车软件的时候间接使用地图的服务。

前一类场景越重要,地图就越像顶级入口,越可以独立发展;后者越重要地图就越像一种服务。越偏后者,就越会有人想收购地图。虽然理论上一家做地图给各方提供服务效率会更高,但实际上为了安全感,大家还是更愿意把它弄到自己的掌控下。

比较这两类场景,我们可以发现地图除了在导航上肯定是顶级入口并且可以整合很多其它东西之外,大多时候其实是处在被整合的地位上,也就是说更像一种服务。比如说:打车的时候需要用到地图,但地图是整个打车场景的一个环节,大家不会先看地图,再打车。别的场景与此类似,人们越习惯先找某个特定的服务,比如打车,地图的独立性就越弱。大部分O2O的产品都会与地图有关,但现在来看,这些产品并不能都归到一个以地图为入口的产品之下。

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地图公司要么像有些有核心技术的公司那样,比如高通、Intel收取“买路钱”;要么只能站队。前者通常需要某种垄断的东西做支撑,而地图上还是比较容易引入竞争的,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在中国,高德和四维图新是走在这条路上,眼下来看Here也是在这条路上,这有点像“怀璧其罪”。

总结来看,独立存在的地图公司会越来越少,除非能有某种独占的数据源,而这种数据源又是别人不得不用的。可以想象其它数据类产品一样需要面对类似的问题。
110  Local / 媒体 / Re: 地图产品到底适不适合独立存在? on: May 27, 2015, 01:30:14 AM
那谁适合投资进行这种数据采集的工作?

要想回答这问题,关键在于弄清地图这类产品到底是一种可以自己收支平衡的东西还是说需要补贴。

前阵高晓松讲拉斯维加斯时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他说拉斯维加斯的那种大Show是绝对会赔钱的,Show场一共也坐不了几个人,而大show投资则总是要数千万美元,所以不可能自己收支平衡,一定要赌场补贴。这和搜索引擎主要靠搜索广告盈利,但通常会做百科这类东西道理一样。单独做百科可以成功但很难成气候,但与其他产品放在一起就可能会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这类产品在PC时代最典型的是浏览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比较典型的正是地图。

这好像和我们说的问题没关系,但实际上正是这点决定了地图类公司的命运。如果地图必须做数据采集工作,而本身又不能达到收支平衡,那就只能靠补贴,进一步意味着这个行当本身不太会单独存在,所以独立地图公司最终的结果很可能都会被人投资或收购。当前没有详细数据来确定Here是因为这种原因被竞购,但从过去高德再到这次Here来看,很可能地图这行业是无法靠自己达到收支平衡的,就像高晓松说的那种拉斯维加斯的大Show。

所有与基础数据收集相关的公司都必须考虑同样的问题。是否能够依靠自己自行达成收支平衡则与下面要说的使用场景有关。
111  Local / 媒体 / 地图产品到底适不适合独立存在? on: May 27, 2015, 01:29:53 AM
前阵各大汽车厂商(宝马、奥迪和奔驰)、互联网公司(Facebook、百度等)竞购诺基亚Here地图的新闻把地图这事重新又推回到了人们眼球的中心。地图是一种有点特别的产品,直观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入口价值,稍微挖掘下则可以从地图产品的身上窥视出大数据产品的一些根本特征。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关注后者。

地图到底是怎样一种产品?

上线的产品很多,但抽象来看产品的种类却并没有那么多。

比如说:淘宝这类是平台型的产品,那就平台来考察就可以发现凡是平台就必有多边,对于淘宝而言这多边就是用户、商家。这样就要考虑启动的时候先让那一边有内容,接下来就要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补贴那一边等,平台类产品都需要解决这类问题,虽然问题的细节不同。

每一种类的产品总是有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特质,而不同特质正是代表了一种彼此不同的先天秉性,这种秉性差异也许并不太大,但在发展中却会对这类产品的走向有非常大的影响。

这在地图这里比较关键。地图虽然看着是平台,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是一种数据型的产品,更像搜索引擎,而不是更像淘宝那样的平台,虽然发展到后来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平台。作为数据型的产品其最核心的两个支撑点是: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场景。

对于搜索引擎,它数据采集的环节比较简单,主要是靠“蜘蛛”来爬数据,这样要解决的就是存储和快速访问的问题。

对于地图,数据采集这环节因为牵涉真实世界的具体状况所以就复杂很多。地图的数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变化频度低的,比如道路信息;一大类则是实时性的,比如那里堵车,再极端点比如那个饭店有空位。

在数据采集上固然可以靠人开着街景车来爬数据,但最好的方式很可能是与现在经常说的万物互联相结合。这样一来,数据采集成本并不低,并且需要持续维护。这点引申开来就是共享和专有的问题,也可以讲是谁投资谁受益的问题。

对于使用场景,地图类产品又有两类使用方式:一类是直接使用地图,比如用它来导航;一类是间接使用地图,比如打车或SNS里分享位置。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关键将直接影响地图是否会成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如果前者关键,那地图会成为独立一极,否则就很容易在博弈中被收购。

数据相关的产品总是要面对这两个问题:1、数据的采集;2、是否具有足够多的使用场景。基于UGC的产品通常可以不用考虑数据采集环节,因为数据在产生的同时就会被采集到服务提供方了,比如用户的购买记录,可牵涉到真实世界的数据产品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数据采集这环节的。

“活”的数据可以从那里来?

前面提到过地图所相关的数据其实有两类:一类是相对固定不太变化的,比如道路;一类则是需要实时信息的,比如拥堵。而采集这数据的方式眼下看也只能有两种:要么靠人;要么靠各种智能设备。靠人的话一类方式就是之前大家经常说的街景车;一类则是Here所提到的与物流公司合作。靠智能设备则更复杂点,会牵涉怎么部署的问题,并且还可能有排他性问题,尤其室内部分的数据。不过不管怎样维持这样一份“活”的数据并不简单。
112  Local / 媒体 / 小圆圈敲醒手机厂商,专利战会防不胜防? on: May 27, 2015, 01:29:00 AM
最近国内厂商中兴和魅族口水战不断,原因在于之前传出中兴向魅族发律师函,称魅族MX系列、魅蓝等外观设计侵犯中兴小圆圈的专利。不过随后中兴辟谣,称非官方所为。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中兴官方还是贴出了自己所持专利的截图,虽然外观专利显示中兴所持有的为“小红圈”而非“小圆圈”。不过,魅族似乎也早有对策。

虽然我们都知道魅族MX2首先在手机设计上采用小圆圈的设计,3个多月后中兴努比亚Z5采用了小红圈的设计,除了颜色不一样,两者的功能设计几乎一致,不过当时中兴给出的解释是,Z5很早就研发,不存在谁抄谁的问题。

话是这样说了,中兴虽然在发布会上晚于魅族,但是在专利申请上却下足了功夫。单独为小红圈的设计申请了专利。不愧是曾经“中华酷联”的首席,在国际上见过大世面。想当年,三星Galaxy S2因采用圆角矩形的设计,被苹果告上法庭,最后被逼的在S3改了外形。

不过,这场拉锯战终于落下了帷幕,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决,iPhone的整体“外观”已经融入其他触屏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因此苹果不能阻止三星使用同样的整体设计。

根据美国《专利法》的规定,只有非功能性设计专利才能受到保护,例如Logo的布局方式。

虽然,最后三星赢了官司,不过三星还是付出一定的代价,虽然逃掉了苹果9.8亿美元的索赔,不过由于三星同时还侵犯了苹果其它的专利,估计仍要面临巨额的赔偿。

所以在此之际,魅族突然宣称在魅蓝上采用全新的HOME键,让人不得不怀疑魅族是否被迫选择改变躲开中兴的专利战。

虽然马云前不久放出豪言称,魅族要成为国内前三,但是魅族毕竟才刚刚从一个家族式的硬件制造商转型互联网企业没多久,无论从体量还是技术上来讲,还处于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不过,我们都注意到随着智能机拼硬件的时代逐渐过去,设计、做工、体验等开始为用户所关注,在这个背景下,手机厂商对自身的外观也会越来越看重,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下,不排除会采用专利打击的手段。

其实,魅族也并不是没有考虑到专利保护的问题,在MX2发布时,魅族已经申请了整体外观的专利,只是没有专门针对小圆圈进行申请。并且参考三星和苹果的案件,类似小圈圈的设计,也成为许多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中兴如果真的想靠这个专利去打击对手,估计也困难。

魅族这样做,很有可能真如官方所说,是为了重新定义交互体验,毕竟之前魅族的smartbar、悬浮球设计,一定程度上对魅族手机的操作造成一定的混乱,魅族这次做有可能想彻底解决操作逻辑上的混乱。

所以,“小圆圈事件”最终有可能是一场不谋而合的炒作,魅族要开发布会,而中兴也刚推出自己的Z9 Max,双方都需要吸引足够多的关注度。不过“小圆圈”事件的出现更像是前奏,在智能手机大洗牌来临之际,厂商们应该要备足足够多的弹药,随着6月份来临,真正的厮杀才刚刚开始!

作者:麦可 | 来源:iDoNews 专栏
113  Local / 媒体 / Re: 迪士尼是如何赋予智能手环「魔法」的 on: May 27, 2015, 01:27:56 AM
隐形设计的年代

汤姆·斯泰格斯(Tom Staggs)有着笔挺的身姿,梯形的下巴,和一张你在高中学校聚会上会看到的前大学明星般友好的脸。我们在一次电话会议上相遇时,他正在加州伯班克的迪士尼公司总部,而我在隐藏于迪士尼乐园配楼的一间大房间里,我们之间隔了一个大洲。我身边围绕着各种图表,被投影仪投射到墙上,显示着乐园内的各种实时信息。这个房间有着斑驳的天花板,一张长长的折叠桌,就像家长会一样。在这里,你可以想象,迪士尼乐园正在呼吸,吸入的是人群,呼出的是数据。

斯泰格斯目前是沃尔特·迪士尼公司的COO,最近还兼任迪士尼乐园及度假村的主席,他被很多人看好将成为下一任CEO。正是他,让伊格和迪士尼董事会成员肯花钱押注魔法手环。像许多企业大佬一样,他很擅长将激进的思想隐藏在温文尔雅的斗篷之下,去抚平华尔街的情绪。但是他说的每句话听起来像公案,包裹着多年来对高科技不断扩张的咬牙切齿。

斯泰格斯把迪士尼在魔术手环上的的目标表达为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一句谚语:「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他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方式。如果我们能不走寻常路,就能为客人创造出更多的回忆。」

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名叫Fast Passes的程序曾经保证了一个游乐项目的时间。从前,那些通行证只能在这个游乐项目本身中有效,并标记了指定的返回时间。你必须在它开门的时候到达那里,因为通行证的时间很短,除非你是一个时间规划专家,否则很难依次集齐更多游乐项目的通行证。你会看到很多家庭在外面等公园开放,然后父亲冲刺到售货亭给每个家庭成员买到足够的通行证。“我也曾经为买通行证而百米冲刺过。“ 斯泰格斯说。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以及迪士尼——会如此热衷于魔术手环。富兰克林说,与其告诉你的孩子,你会尽力为他找到《冰雪奇缘》的艾莎,或者带他去「小小世界」玩,「你还不如去做他的英雄,事先承诺好要乘坐的游乐项目和要拜访的童话人物。然后你可以更自由地体验乐园,利用更多的游乐设施。」这里有一个优雅的商业逻辑:鼓励人们去体验最热门景点之外的游乐项目,公园的总体使用率会上升。人们排队等待的时间将减少。他们做得更多,这意味着他们会花更多钱,也会留下更多回忆。富兰克林去年7月已从迪士尼下一代体验的执行副总裁位置上退下来,他说:「整个系统给迪士尼一种方式去了解业务的运作。据此,我们了解到,哪里需要更多食物、人们游览公园的方式、以及人们如何消费这些体验产品。」

这也为迪士尼提供了优化员工的机会。他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系统,让员工基本上可以省去卖票、收款等无聊的事情,而把更多时间放在与游客的互动上。魔术手环和MyMagicPlus让员工把过去的业务「搬到了一个交互的空间,在那里他们可以为游客的体验增加更多人文因素。」克劳馥顿说。这个体量巨大的科技平台,已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体验的本质。

与此同时,数码世界以及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所带来的舒适,正用新的期望和无尽的娱乐来填满我们的生活。「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被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信息和日益增长的人性化需求所影响。」 斯泰格斯说。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主题公园,你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困境,面临着数码生活的挑战。「迪士尼乐园是广阔的。在这里,你能做的事情,比你一个月能做的事都多得多。这种选择是势不可挡的。」

当事情进展顺利时,接触点会发绿光,当有异常时会发蓝光,在迪士尼的神奇王国里不会看到红色的警示标志。

事实上,这被称为「选择的矛盾」:你让人们更快乐,并不是通过给他们更多选择,而是尽可能地剔除选择。重新设计过的迪士尼乐园体验正是这样,通过分散选择来限制选择,这个过程远在你到达乐园之前就开始了。「假期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斯泰格斯说。换句话说,迪士尼知道父母来到公园的想法:我们必须和辛德瑞拉喝茶,巴斯光年究竟在哪里?这样,公园不再仅仅是升级打boss的电子游戏。魔术手环只需要你设置一个议程,其他事情就会按照你选择的进行。斯泰格斯说:「它让人们的假期很自然地展开。做计划的能力和个性化成为了一种自发的行为。」那种舒适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都让你流连忘返。

将来,整个世界是否都有可能变成迪士尼乐园这样,装满了感知我们举动的传感器,从而来解放我们的行为?已经有这样的迹象了。它已经开始出现在迪士尼游船,还有像斯泰格斯说的飞机航班、体育联赛。球队们也开始四处咨询这种技术。「我们刚刚才开始了解,这一切究竟要如何实现。」还有斯泰格斯没有分享,但之前提到的团队成员正在做的,就是迪士尼已经在构思、设计和构建更多似乎只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功能,这些功能远比自动把食物送到你面前更加野心勃勃。

魔术手环中设有传感器,顾客只要刷卡去游乐项目,魔术手环就可以让迪士尼找准他们的位置。在「我们请客」餐厅中,魔术手环与安装在桌子和天花板上的广播对你的位置进行三角测量从而你的服务员可以找到你。如果迪士尼决定把这些传感器安装在整个公园,一个数据的新世界就开启了。他们可以让米奇和白雪公主找到你。

他们可能使用公园遍布的照相机抓拍你和家人不经意的某一刻:享受骑车或者遇到白雪公主,并且把他们拼接成一部个性化的电影。(产品团队称之为故事引擎。)他们也会在你排队等太久时通过Email给你发送一个冰淇淋免费券或者一张其他游乐项目的通行证。通过这些,他们已经抓住了客户服务的精髓:把消极的经历转化为积极的。它重塑了你在这里的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当你在赌桌上时输光时,赌场会给你提供免费的表演和饮料。

虽然富兰克林不会对这些可能的细节发表评论,但他对此做了一个有趣的总结。他说:「人们所说的物联网仅仅是一个技术基础,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关于互联网的体验。顾客并不需要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它(用户体验)就是关于食物如同有魔法一样到达顾客的手中。」

这些体验,将有更多的设计师为之奋斗: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简而言之就是司空见惯。这就是它本身的魔法。


本文原载Wired,机器之心翻译出品,参与成员:小琦Sylvie、WangYue、郑劳蕾、汪汪。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51.shtm
114  Local / 媒体 / Re: 迪士尼是如何赋予智能手环「魔法」的 on: May 27, 2015, 01:27:03 AM
该系统取代了通行证,卡片和地图。

要设计好这个可拆分的部位,需要花上一个工程师六个月的时间:它必须要容易撕下来,又不能一不小心自己脱落了。同时,识别器必须要设计得足够直观,以便人们可以立即知道怎么使用它们。

这包含一个新奇并且聪明的设计:你只要用腕带上的环形米奇标识轻轻触碰一下识别器上的米奇标识就行。如果配对成功,识别器会闪烁绿光并发出悦耳的音调;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它就会变成蓝色——永远不会是红色。红灯在迪士尼乐园是被禁止的。因为它们暗示着不好的事发生了。在迪士尼乐园不可能发生不好的事情。

在前厅之后,穿过一扇双开门,是一个摄影棚,能全方位演示顾客在乐园中的体验。这个洞穴状的空间占地8000平方英尺(743平方米),天花板高50英尺(15米)。2012年,它被从天花板悬挂下来的巨大黑色幕布 划分成了大约12个「房间」,每一个房间都是游客游览过程中的一部分, 从游客在网上预定的房间,到通往酒店的班车,到酒店入住,到太空飞车排队,到他们发明的未来主义餐厅预订系统。「我们使用了能够发挥最佳性能的界面和技术,」富兰克林说道。这是迪士尼乐园的X光版本,细致入微地展示了所有基础设施。

要实现摄影棚中的所有设计,董事会需要签署一份10亿美元的整体改进方案。彩排的效果很不错。迪士尼公司CEO鲍勃·伊格(Bob Iger)和皮克斯董事会成员约翰·拉赛特(John Lasseter,他对于迪士尼是个新人,正在改造动画工作室)等人,体验了两小时无可挑剔的完美游览。他们都爱死了。

接下来的两年辛苦工作中,他们把脚本原型转化为了真实的形象,然后又花了18个月才最终在公园中生产出来。摄影棚成为迪士尼的员工培训场地,这些员工被称为剧组成员。今天,这个摄影棚已经被拆除。由于这个项目的保密性,迪士尼又禁止人们泄露这个项目背后的混乱局面,现在几乎找不到可以反映当时情况的照片。

直到2013年夏,魔术手环首次进入公众测试。他们即将改变支配着迪士尼乐园运转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

在「我们请客」餐厅里,你的菜会找到你,而你根本不用询问。
115  Local / 媒体 / Re: 迪士尼是如何赋予智能手环「魔法」的 on: May 27, 2015, 01:26:40 AM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设计

迪士尼公司给它的创意覆上了神秘的面纱。这么做既是战略性的,也是行业惯例:公司不希望让它的魔术被布帘后面的杂乱现实所玷污。这在魔术手环上也体现得十分典型。想揭示魔术手环的内部机理,只靠十来次与迪士尼的部门经理们、设计者们和工程师们的访谈是不够的,而且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们都签过保密协议,只能匿名接受访问。

为了支持这个不断延展的平台,该团队最终膨胀到1000多人,但这个想法却是少数几个内部成员在几年前创立的。人们开玩笑称他们为「神奇五人组 (Fab Five)」——这称谓原指米老鼠、米妮、唐老鸭、高飞和布鲁托。2008年,时任迪士尼乐园酒店董事长的梅吉·克劳馥顿(Meg Crofton)要求迪士尼的团队彻底清除迪士尼乐园里的顾客不良体验。

她说:「我们当时在寻找造成不良体验的地方。是什么阻碍了游客更快地享受到乐趣?」神奇五人组不只是空想家,或者创立迪士尼乐园的快乐之神。他们之中也有公司庞大的业务部门里的高层资深人士和部门经理,这些人对乐园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不愉快事件都有亲身体会,比如逮住那些在游玩项目的预订上做手脚的人、以及帮失散的孩子找到家长。

但神奇五人组整日处理这些不愉快的事件是有悖迪士尼的长远宗旨的。「于是他们设计了一个各个项目入口不用十字旋转门的『神奇王国(Magic Kingdom)』,」克劳馥顿说。但她又补充说,做那样的修改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因为所有与之相关的设计都要大改动。」对此,约翰·佩吉特( John Padgett)最为清楚,是他力挺了这个项目。他是与MyMagicPlus相关的五六个专利的第一发明人。这一整套的新科技和对乐园的彻底改动虽然让一部分公司员工兴奋不已,却也让另一部分员工对其复杂性感到担心不已。

神奇五人组从当时时兴的配饰市场中吸取灵感。可用的设计方案千千万,但最终他们对耐克的SportBand情有独钟。SportBand是FuelBand的前身,能把心率传感器、鞋内计步器的数据同步到腕部的显示器。耐克将该产品用在虚拟活动中,比如「领跑人类(Human Race)」,一个使用佩戴人计步器数据的国际虚拟万米跑。神奇五人组想:迪士尼何不也这样做?何不用一个腕带作为畅游迪士尼的通行证?

于是,他们用东拼西凑来的零部件开始了十分粗糙的设计和组装。团队就游客喜欢的方案展开了激辩:手环,绶带,还是米奇帽子?他们的首款设计终于在2010年初出炉,诞生在曾经上演米奇现场秀的剧场改成的实验室里。同克劳馥顿一起管理团队的尼克·富兰克林(Nick Franklin)说:「那个实验室成为展出未来远景的地方。它是研发团队的雏形。」

神奇五人组驻扎在迪士尼乐园里,来建立一个外景制作室。该建筑本身就像一个上世纪50年代某小镇上的电影院,被一个镶嵌在璀璨灯光中的华盖覆盖。它前面的大窗子被刷黑,看上去似乎关着门。外面的长凳为精疲力竭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休息处,他们可以对撅着嘴的孩子们吼道:「我们经过了3000英里才来到这里,你们疯玩去吧!」

隐蔽在玻璃门后的前厅,能听见那些不请自来的游客声音。这里有大约30名整齐坐在临时书桌边上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他们总是十分紧张,时不时出去转一晚上来沉淀思绪。项目的一个顾问说:「我总是整星期整星期地待在奥兰多。每天晚上,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和同事们出去喝酒。」在筋疲力尽的工作中,唯有偶尔路过此处的游客家庭,才能分散他们一丝丝注意力。

一开始,他们的房间冷得出奇,因为空调关不上。所有人都怀疑这也许是玩具总动员空调的一部分。瞎捣鼓那个恒温器相当于砍掉一棵摇钱树。所以,为了补偿他们,迪士尼为他们提供了成堆来自迪士尼礼品店的运动衫,毯子和手套。尽管条件糟糕,工作却进展顺利,网站入口带来了时不时的订单,工作已经有了成果。手环也经过了精密的设计,每次刷它时,都会伴随着一段和弦亮起来。

这已经是一种伟大壮举了,尤其是魔术手环新奇的可拆分设计,确保它们适用于地球上的所有手腕。腕带看上去足够简单:一条彩色环带,镶嵌着鸽灰色的边。如果这个腕带是给孩子用的,家长可以直接撕掉灰色边缘。成年人则可以不用摘去那条边。一个设计师说:「我们的模型尺寸多种多样,从大鲨鱼奥尼尔的粗手腕,到小孩的细手腕,应有尽有。」迪士尼坚持,腕带必须具有两个核心价值:乐园里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将受到热烈的欢迎。
116  Local / 媒体 / Re: 迪士尼是如何赋予智能手环「魔法」的 on: May 27, 2015, 01:25:59 AM
一个畅通无阻的世界

沃尔特·迪士尼从他自己的积蓄中拿出钱来为迪士尼乐园做了最初的设计。据他的亲友讲,他从未这么开心过。这里变成了他的试验场。「游客会发现自己置身于过去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奇幻的世界,」他在乐园早先的宣传册上如是说,「现实中的任何事物在乐园里都不存在。」随着迪士尼帝国的扩张,迪士尼乐园于1971年问世。

在那个乐园里,未来世界主题园区(Epcot)得名于「未来社区的实验原型(Experimental Prototype Community of Tomorrow)」。迪士尼先生的想法是让游客们搬进来与科技为邻,这些科技是我们世人想也不敢想的。某种程度上说,魔术手环和他配套的在线平台MyMagicPlus,让这想法成为了现实,虽然这实现的方式和他预期的并不完全一致。

这种手环的设计让用户一目了然知道怎么使用。接触点有个圆环包围的米奇头像,和手环上的头像吻合。两个头像对接就能准许入园。

魔术手环看上去是简单而时髦的橡胶腕带。它有灰色、蓝色、绿色、粉色、黄色、橘色和红色的选择。每个手环里有个射频识别 (RFID)芯片和一个类似2.4GHz手机使用的无线电发射装置。手环的电池可以续航两年。

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手环却能将你和公园内庞大的传感器系统连接起来。然而这个手环最奇妙的地方是,当你畅游迪士尼乐园的时候,你丝毫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们就像晒斑或大号冻柠檬水一样无处不在。尽管未来感十足,但手环的外观却并不惹眼。

一部分秘诀在于,迪士尼用巧妙的方式教会你如何使用手环,以及如何使用整个乐园。当你在网上买门票并选择游玩项目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开始了。迪士尼的服务器会处理你的选择,为你生成一个最优的游园路径,以避免绕远路或走回头路。等到你快要游园的几周前,刻着你名字的魔术手环就会寄到,仿佛在说:「戴上我吧,我是你的。」对孩子来说,魔术手环就像放在圣诞树下的礼物一样,散发着令人期待的香气。对大人来说,魔术手环高冷地表征了准入乐园的超能力。

如果你提前注册了所谓的「魔法快速通道 (Magical Express)」,那么从你飞到奥兰多一落地开始,所有的游园手续都由魔术手环代替了。快速通道的用户可以登上通向公园的巴士,并入住园内的酒店。游客不必担心他们的行李,因为每个行李都在你登机的机场做了标记。它们会一路被送到你的酒店和你的房间。你开始游园的时候,也无须用门票。你只需要在大门口扫一下魔术手环,就可以直奔你预定的游玩项目。你只需在网上确定参加游园,魔术手环就是你唯一需要带的东西。

迪士尼的精心设计消除了大量繁琐的手续,实在令人称奇:你不用去租车或者为取行李浪费时间。你甚至不用带现金,因为魔术手环和你的信用卡直接连接。你不用去排长长的队。你也不用在孩子们想买一个雪宝 (Olaf)毛绒玩具,并且承诺以后会乖乖听你话的时候,费劲的去掏钱包。

这就是你作为游客会得到的体验。魔术手环、数以千计的与手环通讯的传感器和100个相互连接的系统构成MyMagicPlus平台。这让整个公园变成一个大型电脑——用实时数据发送顾客的所在位置、他们所玩的项目和他们想做的事。这是专为预测用户的需求而设计的。

这种收集客户数据、预测用户需求的事情也是苹果、Facebook和谷歌公司一直致力的方向。只不过迪士尼乐园不只是一个手机app或者一个手机——它是两者的结合,被使用在一个像雪景球一样封闭、与外部隔绝的地方。因此,迪士尼才被允许做这样的服务,而此类服务若用在其他地方,将是具有入侵性的。当然,很微妙的是:科技带给我们的每一个新体验都推动我们去接受曾经不被接受的事物和观念。

魔术手环内置 「射频识别 (RFID) 」芯片和无线电发射器,以便传感器确定佩戴者的位置。
117  Local / 媒体 / 迪士尼是如何赋予智能手环「魔法」的 on: May 27, 2015, 01:25:10 AM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手机已变成理财和身份识别的工具。如果你想知道几年后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别理硅谷,径直去奥兰多看看吧。到迪士尼乐园,然后用迪士尼乐园手机App从一个叫做「Be My Guest(我们请客)」的饭店里订餐。

这个饭店坐落于玻璃纤维巨石堆成的大门之后。巨石经过精心喷绘,制造出饱经沧桑的效果。走过一条卡通样式的吊桥,你会看到护栏延伸向远方,在那里,冰雪覆盖的山脊上耸立着城堡。当然,城堡和山脊都是微缩的图片。

入口的大门是哥特式,而且非常小。这种小小的感觉是沃尔特·迪士尼 (Walt Disney)本人发明的一种心理暗示,旨在让游客们觉得自己变得比平时要大。确实如此,你会觉得你走进了一本故事书的页面里。

如果你佩戴了迪士尼魔术手环,并且订了餐,一个主持人会在吊桥那欢迎你,并叫出你的名字——「欢迎你,张三!」她身后另一个满面微笑的侍者说:「想坐哪都随您呐,客官!」 但他俩都不会告诉你,你的饭菜会神奇地自动找到你。

「简像变魔术一样!他们是怎么找到我们的桌子的?」一位女士就座后对她的家人说。这个餐厅模仿了《美女与野兽》动画片中的场景,采用了巴洛克的设计风格,让人感觉是一个大而有序的自助餐厅。 一对夫妇的小儿子围着餐桌团团转,像个小蛾子似的。几分钟后,他停在了他的座位上,但并未坐下(熊孩子都这德行)。不一会,他们的饭菜到了,是一个微笑的小伙子推着雕琢华丽的餐车送上来的。这餐车就好像博物馆里展示珍宝的陈列柜一样精美。

那位女士的疑问还未得到解答,很就很快被法国洋葱汤和烤牛肉三明治的香气淹没了。其实这一切都是精密设计好的。当这一家人跨过入口的护城河的时候,他们就走入了一个科技的奇幻世界。这里的一切就是为了激发你的惊讶和好奇,却不告诉你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是怎么将每个餐桌对号入座的?其实是靠顾客手腕上的那个玩意。

魔术手环,是每个游客都能在Magic Kingdom迪士尼乐园买到的高科技小物件。它能向四周辐射半径超过40英尺(约12米)的无线电波。女招待持有经过改装的苹果手机,这样她能在距离游客几步之遥处收到信号:「张三一家就在附近!」厨房那头也排上了队:两个法国洋葱汤,两个烤牛肉三明治。

当顾客坐下时,桌上的无线电接收器会收到顾客所佩戴手环的信号,同天花板上的另一个接收器配合,用三角定位确定顾客的准确位置。侍者在顾客进入就餐区之前就知道顾客点的是什么,通过这些技术,他们也就能知道顾客所坐的位置。

这一切运行得天衣无缝,恰如魔术一般。

尽管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一次次傻眼,但只要它们总能预知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一直紧追科技的脚步。这在情景感知技术领域是经常发生的。在我们不经意间,谷歌地图现在已从Gmail中挖掘数据。谷歌地图里存有你搜索的地址,你和朋友约定的事件,还有你聊天里提到过的建筑物。这真的很美妙,而且实现得如此迅速。它的用途之广显而易见,你的满意也是顺理成章。

同样的创意也在迪士尼乐园里存在着:他们是怎么找到对应的餐桌的?
118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滴滴快的一路狂奔 10亿免费背后一箭三雕 on: May 27, 2015, 01:23:31 AM
三、10亿的真实目的:构筑技术门槛

如果按照一般的逻辑,这10亿有两个作用,拉用户和积累数据模型。

但是第一滴滴快的没有出台只有新客才能用的规定,因此就不是主要为了拉新用户,那么滴滴快的这10亿是要干啥?

咱们来算笔账,如果一个用户每天做两次快车,每次补贴15元,那么10亿元投入可以补贴3333.33万个用户。这10亿是用来做广告费圈人的,每个用户的获取成本是30元,如果他只打一次,那么获取成本更低——只有15元。

我觉得吧,这是滴滴快的准备为快车迅速训练系统所砸下的10亿。因为快车和专车不同,快车的车型没有专车那么高级,司机也不同,所以滴滴快的要扩展快车的用户,就要有一套不同于专车、出租车的派车逻辑。

这里面的逻辑其实是,滴滴快的是全用户平台,未来会覆盖几乎所有的出行交通工具,那么要做到各种产品之间的无缝调度,这对大数据的要求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滴滴快的为什么要成立研究院的原因。

好吧,还用我继续说下去么?

滴滴快的其实好不隐瞒自己这点——滴滴快的不是宣布要成立什么“机器学习研究院”么?

我个人认为,这是程维他们希望快速让滴滴快的拥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大规模数据智能分析能力。

滴滴快的自己的说法是,机器学习研究院成立后,会为滴滴快的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打下良好基础,提升该公司的数据挖掘能力,除了机器学习领域之外,在智能交通、数据挖掘、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领域滴滴快的也将投入重金进行研究。

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以滴滴专车业务为例,目前还要用到人为制定的规则,例如如何将信息推送给最适合区域内的司机、谁优先获得订单等等。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基于规则、人的经验来设定算法,但是在数据量更大更丰富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可能和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而在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后,可以自动设定合理的规则,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而且对机器学习来说,数据量越大,分析结果就越精确。

那么这场10亿元的盛宴,既推广了“快车”,又震慑了行业其他小公司的投资人,还积累了大数据迅速调教好智能调车系统……一箭三雕的事情,谁不愿意干呢?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350.shtm
119  Local / 离题万里 / Re: 滴滴快的一路狂奔 10亿免费背后一箭三雕 on: May 27, 2015, 01:22:59 AM
二、圈用户“渴死”其他小公司

好吧,为了避免滴滴快的说我夸张黑他们,我就简单一点带过:我认为这10亿射的第二雕,是那些近半年来不断冒出来的小出行公司。当然,这不一定是件坏事。

其实吧,这也很好理解,杨姐从投资圈听到的一些“风声”说,很多跟出行的小公司其实目的就是要圈投资人的钱——而投资人也冒着十赌九输的风险,希望给自己一个机会参与到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出行变革大潮中,借风借水借钱,看在这个变革中有么有机会分一杯羹!

但是我觉得吧,小公司的投资人很快就会意识到,滴滴快的砸10亿狂圈用户这样的项目,他们的项目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一个市场是容不下那么多player的,滴滴快的这样的对手,这样的资金和投入,这样的技术平台……ok,我觉得现在那些小公司是不是应该赶紧反省一下,如果投资人不再追加投资了,自己的下一步方向怎么走?
120  Local / 离题万里 / 滴滴快的一路狂奔 10亿免费背后一箭三雕 on: May 27, 2015, 01:22:26 AM
土豪的滴滴快的公司昨天推出了一个超级凶狠的一招:10亿免费坐“快车”。

根据杨姐一贯“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补贴”的理论,滴滴快的此次大出血一定是有很严重的理由的——严重到必须这么做!

咱们来看看滴滴快的这次的计划:从5月25日开始一个月的每周一,在全国12个城市推出“全民免费坐快车”的活动——看到了么,这10亿是给“滴滴快车”花的,既不是“专车”也不是“顺风车”哦!

周五杨姐由于单位有事,虽然没能当面跟程维探讨这件事的细节,但回家后仔细研究了一下后猛然醒悟:这是一个一箭三雕之计!

一、“快车”来袭,针对务实用车群体

坦白地说,我觉得此次滴滴快的推出“快车”必然是针对“我”的,因为像杨姐我这么抠门的家庭主妇,打专车觉得肉痛心疼银子是必须的,此前我唯一对滴滴专车的意见就是价格太贵,但是Uber的价格就低了很多。

而此次的“快车”显然就是为了夺回我这样的人来设计的:没起步费,每公里1.5元!艾玛,一下子打中了杨姐这样“务实”的消费者的软肋——谁整天像那些能公款报销的人那样能随便打专车啊,那些人对价格敏感度不高,要的就是你得好好为我服务的“范”的“有钱人”,而杨姐这样的,只要“快”来把我送到目的地就行了,对享受没那么高要求,千万别给我开车门,也不用准备什么矿泉水,我自己买更便宜……记者好苦逼吧?呃,回来回来。

理论上来说,这两个消费阶层其实并不冲突,但是我们都知道,按照金字塔理论,价格高的专车肯定比快车服务的人群更少,而这一点对于滴滴快的公司来讲,就形成了一个价格空当——这次10亿的免费坐车是啥真实目的?

推滴滴“快车”,补上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这块出行产品线——对于想做全民生意的滴滴快的来说,至关重要。

大家注意,我没有用“补齐”这两个字,因为快车的推出肯定远远不是滴滴快的全部产品线的阵容——滴滴快的要做的是“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咱们大家用脚趾头想想,滴滴快的未来还会推出:代驾、大巴实时线路、地铁运行线路等等产品,说不定未来还有别的奇怪交通工具——出租的自行车、电动三轮车、自平衡车……佩服杨姐我的想象力吧?

也就是说,高峰期出行时,滴滴快的可能会告诉你:您先乘坐999路到xx站,然后坐地铁到军博,出来后,方案1:地铁站东方20米处租一辆自行车,可以骑车25分钟至您要去的最终目的地“弃车博物馆”;方案2:您从地铁出来后,也可以乘坐222路公共汽车,该汽车还有5分钟到站……;方案3:从地铁出来后,呼叫快车、专车、顺风车……

而你真的到了军博那站的时候,滴滴快的又会提醒你:方案1你现在可以打专车,预估50元;方案2,打快车25元;方案3搭乘600米外的顺风车,价格10元;方案4租用公用自行车……;方案5,您可以散步,因为现在真的很堵车……

看,等到了这一天,我认为才是滴滴快的的理想达到了——真正做到了人民出行的全平台……

所以,现在的滴滴“快车”,要抓住的是最大部分的那个消费群体:像杨姐这样又抠门,又想快速抵达目的地,又不想挤地铁……尤其是夏天,一身臭汗味的普通老百姓。

OK,如果单纯是这个目的,那太小看程维也太小看柳青了,杨姐认为这招够狠的地方在于:对那些新成立的各种“用车”小公司来讲,好可怕啊。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 73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