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August 27, 2024, 04:45:54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1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 89 »
221  Local / 媒体 / 周教主搞手机,哪里来的“奇酷”? on: May 08, 2015, 03:32:37 AM
5月6日,北京的发布会成堆,小米、360、nubia扎堆请了媒体齐聚北京,小米是品鉴会,Nubia是发布会,而360只是发布了一个新的手机品牌,不是传说中的悟空,而是融合了奇虎和酷派的奇酷。

在360的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地产大佬,听到了周鸿祎不差于罗永浩的单口相声,调侃了雷军,唯独没有得到太多产品的信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后来者奇酷有戏吗?

一、奇酷手机会是个什么样子?

在发布会上,周鸿祎对于产品说到不多,但是多多少少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

首先,周鸿祎说5000元产品的概念,成本价格,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只要发掘一下酷派的产品线就可以找到答案。

所谓5000元的产品,在酷派的产品线里面一直存在,它就是酷派的大观系列。这个系列一直以大屏幕,高配置,优秀做工,高价格著称。

笔者曾经测试过酷派的大观最近两年的旗舰产品。大观系列最近的型号是铂顿,这款产品在配置上,做工上都是顶级的,铂顿用了双摄像头多帧合成技术来提升拍照水平,还用了不锈钢激光雕刻工艺来做边框,屏幕的品质,UI的流畅性都无可挑剔,就是价格贵了点。

而周鸿祎说5000元产品,成本价,估计会把酷派的大观系列旗舰拿过来,标一个成本价来卖。这会是周鸿祎说到三款手机中的高端系列。不过这款手机即使成本价出售也不会太便宜。

而周鸿祎在后来回答提问的时候又说到会让年轻人买得起,显然这三款里面也会有低价产品。按照现在供应链的情况,至少有一款是千元以下的手机,甚至会有红米2A定位的这种机器,这个价位是走量的。

因为360之所以做手机,就是要入口要量,只做高端会限制走量,所以低端机也是必须做的。

所以,奇酷会有高中低三款手机,高端机顶配顶级做工,会有一个惊喜价格,中低端机不会与竞争对手有很大差距,以价换量,帮助360占领智能手机入口。

二、靓点在于众筹

虽然酷派的硬件实力很强,虽然周鸿祎是用户体验的行家,但是在智能手机高度同质化的2015年,只靠产品想出类拔萃还是很困难的。

而各种噱头其他厂商这些年也是绞尽脑汁,锤子搞破碎险,迅速被其他厂商学习,华为靠自己运营商的优势搞WIFI流量免费,乐视则推自己的乐视会员,理论上也是免费拿手机,360可用的办法已经不多。

而你不得不佩服周教主的机智,在各种附加竞争手段机会被用遍的情况下,周教主想出来众筹股权。

今年股市好,大家看到了暴风科技连续涨停的神话,而在科技公司从初创到融资的阶段,估值增长也是很惊人的。小米从成立到现在,估值翻了200多倍。周教主如果允许用户购买股权的话,未来随着资本泡沫的升值,用户不仅仅是买到了便宜手机,甚至可能大赚一笔。

如果当年雷军允许买一部小米1,就可以再买100元人民币的股权,那么到今天,用户就有价值2万多小米股份,卖掉可以买n部iPhone6Plus,周鸿祎给出的办法足够诱惑。

而只要有了奇酷的股权,事实上用户就和奇酷成为利益共同体,他帮助奇酷卖越多的手机,他手里的股权就越值钱,他一定会不遗余力在亲戚朋友中推荐奇酷的手机,周鸿祎这招非常高明,而且只适合于初创公司,主要竞争对手没法模仿。(小米公司已经成长起来,即使跟进给股权,也没有太多升值空间了。)周鸿祎确实厉害。

三、奇酷的未来要看具体的制度设计

从产品上,奇酷有酷派的技术,周鸿祎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可以做到业内的同档次一流。而真正关键的是这个给股权的制度设计。

买手机给多少?怎么设计股权的回购?股权可以不可以交易?……这套东西设计好了就是创酷的核心竞争力。

对用户来说,手机2、3年就磨的差不多了,硬件也需要更新了,一定要换。而市面上的中国品牌手机同质化,价格、品质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买奇酷的手机有股权拿,未来很有可能大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奇酷能够成功的关键还在于这个未来这个股权分享的制度设计。这个东西设计好了,奇酷不难后来居上。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62.shtm
222  Local / 媒体 / 阿里又换帅,巨头的“中年危机”? on: May 08, 2015, 03:31:29 AM
昨晚发布的阿里2015Q1财报显示,巨头又度过一个丰收季。受益于此,阿里股价开盘大涨8%以上,最后收盘涨幅达7.5%,报86美元。

而在财报与股价之外,一则人事变动更令人关注。阿里COO“逍遥子”张勇取代陆兆禧,成为新一任CEO,5月10日完成交接。

这信息看去有些突然,表面上,业绩如此美好,好像没什么换帅理由。但从交接最后期限看,阿里一定早有准备。我能想到几个关键要点是:

1、2014年春天,张勇突然接替陆兆禧,全面负责阿里无线;

2、2015年春天,俞永福突然接替陆兆禧,全面负责高德,并担任阿里移动事业群老大。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宣布这项任命的,不是董事局主席马云或CEO陆兆禧,而是COO张勇。如果那时没有确定张勇职务变动,这不符合一家上市公司的正常流程。直觉告诉我,阿里将进行人事调整,逍遥子要出线;

3、马云对2014年的整体表现不满意,取消全员发放红包。这在经历了一个辉煌的IPO年份之后,是一次不寻常的信号。

一定会有人将变动归于阿里内部公司政治。早在张勇接管无线时,就有人说马云对老陆不满意,还吵过架。但在我看来,即使有竞争,也绝非公司政治结果,一定有马云多年的考量。

如果你回溯马云风格,尤其宏观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或其他关键时间窗口之前,你会发现,他跟中国任正非一样,往往在日子最好过的时候,总怀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只是他不像任正非那样说“春天”与“冬天”的轮回而已。

针对CEO职务调整,马云写了一封信,《这是年轻人的时代!!》,标题与感叹号传递出某种期望。他强调,这是一种文化传承:60后管理层淡出一线,70后管理层走向前台,80后已成公司最大主力。阿里90后竟然也有3000多人,几乎超过许多中型互联网企业的总人数。伴随60后陆兆禧卸任,王坚、王帅等阿里多名老将,也将卸去现有职务,将责任交给70后或80后。

你能觉察到马云与阿里身上的一种时间意识。过去多年,马云几乎每过一段,都会谈及“年轻人”,我简单统计了一下,大约有100多次。公众应该还记得,马云在2年前就说自己已经“老了”

陆兆禧出生在1969年,恰好是尾巴头上。你可能会怀疑阿里的人才梯度设置是否缺乏弹性,毕竟不能以年代人为区隔。

但在我看来,这是互联网行业一种宿命般的规律。这个行业的时间,比其他行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有着更大的密度。同样的一年,当传统行业的人抱怨自己经常加班时,他们没有看到,互联网那个行业的人们,一直在加速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加班”这个词几乎成了标配与底色。他们一年当成几年过。我的朋友圈里,深夜最后的刷屏者、去吃东西的几乎,几乎全部是阿里的人。

在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中,我们能看到70甚至80多岁的企业家仍处在前台。比如全球半导体代工巨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2008年11月我采访他时,他已77岁,白发苍苍;2009年年中,他重返一线担任CEO至今。而在互联网行业,年轻人的白发反而更多。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年岁不小的零售业的朋友说,跟阿里接触,怎么都是80后,还有些不适应。

你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里确实有一种铁一般残酷的时间法则。很多时候,不是你的经验老去,精神老去,而是作为一个时代群像特征的老去,当你的经验、认知、洞察力获得巨大突破时,往往意味着,你的行动力正渐渐老去。

它让我想起一位历史学家的话:如果你在30岁前没有成为出色的诗人,30岁后,就不要再写诗了。这里面就有一种想象力、认知、实践与行动的博弈。在互联网业充满了无数的想象,但是实践、行动、执行总是先于许多理性的认知。去年我写过一篇《互联网大佬为何不读书》,就分析了这个行业里知识更新的速度,赶不上梦想的号召,赶不上行动与实践带来的强大效应。当一个开始写书的时候,他已经老了。因为他总结的是过去的经验,而互联网总是面向未来。

60后的陆兆禧与70后的张勇之间不会存在一条真正的时间界河。但当人事变动公布时,我更愿相信,这是马云在阿里文化、价值观传承上的不妥协,不纠结,不苟且。当然,这里面,也有他一贯以来的强烈危机感。

马云很早就设计了人才梯度建设尤其是培养年轻人的航道,并确立为一种制度形式,带有刚性特征。

比如新人入职,都有严格培训,让高管或老员工分享经验,传承文化与历史,培养认同,塑造价值观。技能上,有罗汉堂培养基地,以情境化的方式启发思考,激发行动与执行力;侠客行则侧重管理经验传承,赛马会侧重内部项目竞赛。更有许多企业不愿公开谈及的接班人计划。12年前,阿里就开始对每一个岗位进行“接班人”培训计划,将文化、价值观及团队合作纳入员工业绩考核,2012年开始落实领导群体年轻化工作。至于曾引发巨大关注的合伙人制度,则自2010年始,18罗汉辞去“创始人”身份,启动合伙人制度,这不但是阿里在文化、价值观上的保障,也是公司未来决策、管理的制度设计。

一个公司总有一种个性的气质。你能看到,无论面孔菜色还是雍容,许多阿里人总有一种鸡血般的热情。在我所接触的企业人中,阿里人可能是直白谈论价值观最多的群体。不熟悉的人,起初会觉得很假,之后会体会到这是渗透在他们工作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几万人的阿里,素以创新与执行力出名,没有这层制度设计,简直难以想象的。

互联网从业人员年轻化特征,决定着具体互联网公司的管理、人才、组织架构的设计。许多互联网企业意识到这一点,很早在制度上有所规划,以求为年轻人打破天花板。比如,一些搞内部创业,更多是通过摊大饼的形式创造上升通道。这类效果不但不明显,反而会浪费巨大资源,导致公司形成官僚气氛。因为,链接他们的不是文化纽带,传递的不是文化,而是通过人为的岗位设计,为人才开拓出路,这种属于摊大饼,行之不远便会触礁。

要知道,互联网业比其他行业更具有文化离心倾向,没有一种制度设计,持之以恒的灌输,并且将它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侧重人与人格的提升,互联网企业一定会比传统行业更早碰到人才与组织管理的难题。最多的尴尬是,不是人才少,而是面对一大帮牛逼的人才,你不知道该如何安排。横向重复拓展业务,创造出路不会有多大意义,互联网企业只能通过文化与愿景的召唤,通过残酷的时间序列,给年轻人创造上升的通道。这里面一定会有人做出巨大牺牲。

阿里的动向,一定会引发更多互联网企业关注,并波及其他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层面。我相信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们会有类似的思考。张瑞敏、王健林们也会有同样的思考。过去“接班人”话题在大众传媒上一度很热,那其实正是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换。

阿里的动向,迎合了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它或许将引发其他企业追随,为新一代年轻人走向社会前台创造更大的声量与效应。这忽然让我想起昨日李克强总理跑到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事,他强调了青年人的价值。我觉得阿里昨晚的人事调整,与此异曲同工。这应该政府决策层、企业决策层对于一个时代集体无意识的迎合。

不过,马云讴歌年轻人的价值,背后一定也有更多产业考量。在我看来,这也是阿里危机感与机遇期的信号。

阿里已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上。IPO释放出巨大的效应,阿里的影响力已早已触达全球。许多区域国家的领导人都将马云视为座上宾。你能感受到,这里面渲染是互联网行业在全球范围的创新价值。

但这也等于给阿里戴上了一副“金手铐”。作为全球互联网巨头之一,你能否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这个不但需要马云的情怀,更需要阿里在微观经济生活里的革新。IPO前后,马云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强调社会责任,他知道,阿里的一举一动,带来的效应,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样子了。

经过16年的发展,阿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是2015年的阿里,必须给予外界确立新的信心,那就是它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巨大的创新能力。这个不但事关阿里上市公司股价,也事关阿里集团未来的命运。

斯坦福大学教授沙伊·伯恩斯坦曾追踪近2000家上市科技公司,最后给出这样一个数字:公司上市之后创新能力会下降40%。

过去几个月,阿里经历了诸多风波,尤其是来自各种监管部门甚至大众层面的评判。在我看来,这都是阿里微观业务层面面临创新困境的反映。当它的平台交易体量达到万亿规模后,已足以影响区域经济,甚至左右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命运。阿里的生态是很强大,但是,阿里的土壤,目前仍建立平台商户数量增加驱动增长的基础之上,若不能发展处更深的服务驱动模式,它一定会比其他同行更早遇到天花板。

马云在IPO、去年双十一、双十二都曾间接提到这一问题。他不断渲染IT到DT的转变,不断强调大数据时代,各种智慧行业的愿景,你就能体会到阿里在国际化、垂直化、无线化、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输出等方面的快速布局,都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而马云北京员工大会上的最新讲话,其实更是一个关键信号。服务的人群放大两倍,马云是在传递,阿里必须有更广的国际视野;强调7大板块业务,尤其是北京的互联网业务,传递出阿里深耕中国、加速拥抱实体经济的信号。

这一切,对于管理与人才会有新的要求:一是国际视野;二是更快更强的学习能力,掌握更多新的技能与管理工具;三、深入线下,强化落地的精神;四、与整个社会融入一体的文化精神。

这种诉求其实正是迎合着一个年轻人的时代。不打破人才天花板,阿里的重启战略,不太可能会实现。阿里的新一轮成长空间的打开,也会延迟。

2015年5月7日的换帅,70后逍遥子取代60后陆兆禧,走向前台,不是建立在界限明晰的时间界河上,但它一定有马云与阿里深深的危机感。我从中体会到,阿里正一面扎入现实,一面将自身置于一个国际化的舞台。这不仅是阿里的转型,也是中国互联网业打开视野、迈向成熟新一步,更是第二大经济体的融合经济模式撬动全球的微观昭示。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61.shtm
223  Local / 媒体 / 干货:How-old带给美图应用们的思考 on: May 08, 2015, 03:29:54 AM
干货结论:

1 技术是美图软件第一驱动力;

2 快时尚(如果用科技领域的转述,笔者认为是“快餐式创新”)注定是美图应用的保持热度的发展方向,因为美图功能已经是一种时尚;

3 在2的基础上,如果美图应用团队仅仅以为用户会只依赖一种“美图功能”或者换种说法对某种美图功能保持忠诚度,就会像Esprit那种服装品牌,认为用户在快时尚的选择下仍旧会选择一季度一更新的服装,最后被优衣库、Zara打的落花流水;

4 美图应用越来越不适合意图长期创业的团队,当然只为了火一把骗到融资就死的团队除外;

正文开始

How-old.net不出意外的火爆,而这个网站是微软开发出来的。

火爆的原因是因为它“亦真亦假”的年龄侦测,为什么说是亦真亦假?“真”的部分来自它所具有的相当可靠的识别准确率背后微软强大的技术支持(主要借助人脸侦测、性别侦测、年龄侦测三项技术),而“假”的部分则是供全民恶搞娱乐的笑料谈资。

无论怎么样,How-old.net火了,不用关心它会火多久,因为微软不会指望着这个网站实现用户粘性、O2O、盈利、IP等等,它只是一个微软用来展现阶段性技术进展的秀场而已。而仅仅是一次玩票的展示,就已经引发了相当可观,甚至有些美图应用一辈子也做不到的流量。不值得思考么?

态度和精力

这周笔者的App Store里同时推送了两个来自图片类应用的更新:天天P图和足记。笔者带着预设的想法没有看更新介绍,更新了两个应用。

结果和笔者所预料的一样:天天P图更新了测年龄的功能,一如腾讯的“研发能力”之强;而足记依旧还是只有大片模式。

天天P图的测年龄功能,几乎就是照抄How-old.net,甚至连Bing经典的橘色背景也不放过,仅仅壁纸的大部分改成了黄色。但是到了年龄识别的方面,笔者主观的得出结论:太垃圾,首先结果几乎等于瞎猜,其次还加入了一个看似Pony式创新,实则鸡肋无比的评价要素:“女神范”、“辣妈”、“撸Sir”、“国民老公”、“萌宝”、“小鲜肉”、“国民老公”等等十分Low的词语。

简单分析,天天P图几乎是不具备年龄侦测的技术的,大概也只是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原本疯狂变妆功能的脸部识别的技术把脸框起来给出一个大概齐的年龄罢了。

不过,再怎么垃圾,毕竟天天P图将这个功能做出来了,或者是为了赶上话题,或者为了启发没有使用How-old.net的人群来再次追捧引发热潮,总之这个应用的态度值得肯定。

时尚和忠诚

说句题外话:Esprit品牌在尝试着走快时尚路线之前和其他慢时尚品牌一样,是一季度一更新商品库,而Zara、H&M、优衣库这种快时尚品牌的更新速度,是平均一周三次。

“为什么我的用户会流失?”这句话放在美图应用的团队中的效果等同于放在已经过气的服装品牌上,答案都可以同样的一句回复:

并非你们的美图功能(服装)不漂亮,只是你已不再时尚。

人们发现,没有一个美图应用可以一次又一次的引爆舆论引发大量关注,几乎都是火一把就死,大概与设计团队坚信某一个核心功能,能够带来用户的忠诚度这个抽象的思路有关系。这个抽象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当它具体表现在美图类应用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矛盾,那就是:美是有时尚的。

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牵扯到美学,都与时尚脱不开关系,甚至是一个应用。最好的例子当属Snapseed这款谷歌推出的图片处理应用。在经历了1.0版本的功能完善期之后,Snapseed的2.0更新堪称是一次彻底的改变,界面变得具有设计感和科技感。这种改变实际上是一种向时尚靠拢的变化。

虽然一款应用,从架构到设计到最终提交到应用商店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像优衣库那样一周三次更新店面的商品那样频繁,但是如果有了时尚的概念,就不会再将某种单独的美图功能等同于用户的忠诚度,因为,在时尚面前,忠诚是几乎不存在的。

作者: 凯铭 | 来源:iDoNews专栏
224  Local / 媒体 / “互联网+装修”离风口还有一千公里 on: May 08, 2015, 03:29:00 AM
一到春天,北京的风沙成了吐槽的对象。

说某日傍晚,中关村附近,数百名互联网创业者自发走上街头,在黄沙漫天里狂奔不止,他们撕心裂肺地大喊,风口!风口!

“风口”对创业者来说,不禁心潮澎湃!“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曾成了创业者们的口头禅,到处找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改造传统行业。

但大佬们似乎更为冷静,不久前的IT领袖峰会上,李彦宏说“风口”是投机思维,都用这种思考方式,很危险;马化腾要在风口搭梯子,或卖降落伞和望远镜,防止大家上不去,或者上去了下不来;杨元庆更直言不往风口钻,要练好翅膀等风来了飞得更高!

大佬们的危机意识值得学习,国人爱凑热闹,但凡人扎堆,好事变坏事!对家装O2O来说风来了吗?还是风走了?这得从家装O2O的两个模式来看,对平台模式来说,风口期已过;而垂直模式而言,尤其是互联网装修,言风口有些早。

平台模式VS垂直模式

家装链条太长,信息过大,用户不懂装修,陌生消费,使得入住装修公司、工长、设计师及建材家具商等信息撮合的平台模式诞生,一定程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中介的本质,使其介入装修工程管控绝非易事。

而平台模式与垂直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核心产品的所有权。平台作为召集者,负责抓取用户流量、做用户交互,提供信息服务,也尝试涉入交易和监管,但不对装修本身向用户承担主要责任。土巴兔、天猫是此类代表。

另外垂直模式是对装修的一切向用户负责,专注于产品本身,同时也做交互、交易和交付平台。代表企业有蘑菇装修、爱空间及有住网。

长远来看,土巴兔这类的信息撮合平台,虽然也想对施工有所监控,但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垂直模式是行业趋势,信息平台也得做得更垂直;整包产品是用户的需求,虽然10多年前也有整包,但不透明、曾漏项多,无性价比可言。

别嚷了,平台模式风口已过

对家装O2O来说,风确实来了,但那是早期做O2O平台,做用户和装修公司、设计师、工长及选材料的中介风,他们的风确实来了,也走了。

一是PC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变化

平台模式是PC互联网时代解决装修用户对信息不对等需求的主要方式。如今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PC,而且家装行业也在逐渐信息透明化;用户也越来越聪明,不满足平台提供的有限服务。

二是平台们完成了原始积累,构建了发展壁垒

平台模式公司有积累,资源、内容和流量的储备到了一定的量,有了质的变化,这是时间和钱堆出来的;且装修公司、工长、设计师及建材家具商等平台都有领先者,难以超越。

三是原有用户群的消费方式在悄然改变

目前的平台型服务的用户相对更粗放一些,因为用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便宜、较多的选择性和一定的装修保障上,要求还相对低。而这类用户群体也在慢慢受到环境的影响,改变消费方式,也在寻觅简单、透明、轻松、高性价比的整包装修。

同时平台模式的也在谋求垂直化发展,如介入施工监理及交易保障环节。但对平台模式来说,在垂直化上主要着力点在监理、设计等第三方服务上。

跑快些,互联网装修风口未至

但对于互联网装修来说,风来了吗?看似投融资一个接一个,巨头也快速进入,但风还没来,最起码1年。这里有几个问题要回答:产品竞争力强吗?样板数据跑通了?样板市场做好了?用户服务口碑好吗?供应链和施工管控可以快速复制了?

首先,市场还需要教育

互联网装修是简单、透明和高性价比的标准化套餐,当然也会最大化的个性化,这种装修方式需要更多教育,最主要的是认可互联网对传统装修的改造和体验的颠覆,产生更多案例案后才会形成更大口碑的广泛传播。

还有审美的教育,很多人喜欢自己挑选花色、款型等,而不听专业设计师的建议,一是设计师根本不专业,无法说服客户;二是大部分消费者根本不懂得审美,需要全民的教育,这是社会问题。

其次,行业基础建设待完善

小米过去几年何以快速成长,雷军总结说,小米享受了过去15年互联网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红利,高度依赖电子商务,高度依赖社交媒体;以及高度依赖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制造红利;还有用户对产品有更高品质要求的消费红利。

这是基础建设的保障,大环境给了起飞的机遇。而标准化施工和产业工人可以看成是互联网装修的基础建设。虽然行业也有标准,但可执行差,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推动标准化施工建设,靠几个企业是不行的。

且标准化施工和产业工人相辅相成,只有标准化了,产业工人才会做大,像流水线一样,可复制性强,也是互联网装修能否真正成为一种装修标准和生活方式,并诞生一家类京东公司的基础。

再次,产品及数据没跑通

目前市场上的几家知名互联网装修,都还在跑通数据,快速试错,通过市场的跑马圈地最大化地将产品配置、标准流程及服务保障拉伸检验,不断优化升级, 而这些最快得半年时间做好;再有解决供应链管控和施工管理的问题,即最快一年时间,互联网装修才能到真正的风口。

另外,互联网家装行业第一阶段拼施工工艺和施工管控,产品得有一定竞争力,能否执行到位很关键。第二阶段就要拼研发和服务了,产品要升级,服务得优化,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

随着互联网装修对行业效率的提升,会提高家装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也会一定程度解决装修的契约化问题。而这一切在于产品有没有成熟,各项标准能否有效执行,以及用户口碑是否满意。如此,借助资本的力量、精细化的产品及供应链管控才会让同行间拉开距离。

互联网装修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做‘大而全’还是‘细分市场’?

在产品、施工、设计、供应链等还没完全跑通前还是做爆款产品,也就是单品,资源更集中,另外爆款是基于目标人群最大量消费的产品,只有这款产品做到极致,才能对所有的疑问、尝试做出准确的产品优化方向判断。

在链条跑通后,再尝试消费人群细分,但还是以爆款主打,作流量入口和用户基础。另外基于个性化与标准化,产业合作与自有工人也会牵扯细分市场的问题。

二、是追求“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现有互联网装修产品,追求最大化的“标准化”。个性化通过模块化实现,背景墙可以给你五套甚至十套方案。在互联网装修的市场教育到足够成熟的时候,个性化的需求会暴增,会增加个性化设计的溢价,套餐价格也会水涨船高。

三、产业链条是“整合”还是“融合”?

现有阶段是整合,设计师、施工、建材等没有太多嵌入彼此流程的环节,整合到位可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

当硬装入口价值完成,被市场广泛认可后,家具、软装、智能家居等的产品延伸会使得合作变为融合,因为捆绑销售面临的各种竞争压力大,为了提供销售力,得彼此产品跟硬装高度一体化设计融合才可以增强销售力。

四、第三方承包施工还是走‘产业工人’之路?

做大就要承包施工,抓施工标准化和工人管理,以及提高他们的收益,建立高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所有管控及施工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利益分配,没人愿意跟钱过不去。

做精细,做口碑,做高端用户,可以考虑自有工人,复制慢,资金密集度高。这也就是高端套餐的入口。

马云说: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因为你还是猪。每个互联网装修都要思考如何把控这个风,别去寻找风口,风口和机遇迟早要来,在到来前,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一点点风就能飞起来。

家装O2O平台模式之风来了吗?来了,也走了!其余的平台去做垂直吧,通过精细的第三方服务增强平台粘性。

家装O2O垂直模式的互联网装修之风来了么?没来,还好,大家都有机会,加速跑吧!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59.shtm
225  Local / 媒体 / 微软资产减记,收购诺基亚后悔了? on: May 08, 2015, 03:27:15 AM
前一段时间风传大诺基亚可能重现手机江湖,虽然到现在真相依然扑朔迷离,但诺基亚的情怀影响力可见一斑。而就在诺基亚再次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可能性让人无限遐想的时候,微软那边对自己收购的诺基亚手机业务开始不满意甚至有些后悔了。

日前,微软提交监管报告,向人们揭示了其手机业务的生存现状:第一季度收入为14亿美元,总体成本比收入高出了400万美元。微软每销售出一部手机,亏损12美分。这个亏损额,还并没有计入市场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等。微软提示投资人,将需要对手机资产进行资产减记。微软表示,手机业务未来的现金流将会下滑,手机销售增幅将会下降,这将导致手机业务部门的资产减记,这将给公司盈利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更为让人恼火的是,微软还不得不为诺基亚的专利旧账买单。近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裁定,微软手机侵犯了专利授权公司InterDigital持有的两项无限手机技术专利。而这项专利案,恰恰是诺基亚之前留下的旧账。

微软到底会为多少资产进行资产减记呢?是当初购买诺基亚手机业务的71.7亿美元,还是别的数字,我们尚不清楚,但资产减记给微软带来的负面影响肯定很大。在2012年,惠普发现自己以110亿美元高价收购的英国软件公司Autonomy存在着财务欺诈行为,不得不作出88亿美元资产减记决定,其中50亿美元以上资产同财务欺诈问题直接相关,当时的那次资产减记曾经使惠普当天股价暴跌12%。那今天微软的资产减记计划,也应该会产生惠普那时的效应,从目前的微软手机业务现状看,微软这样做纯属无奈之举。

这时候,我想起了也曾经被几度转手的摩托罗拉手机业务。昔日的摩托罗拉把谷歌拖累的那么惨,也没有到逼着谷歌进行资产减记的地步。而微软今天的尴尬,更能反衬出微软在诺基亚手机业务收购案中的的不精明。既然那时的谷歌可以很坚决的抛掉摩托罗拉手机这个自己手中的包袱,那今日的微软,为何不趁着诺基亚手机业务尚未把自己拖到更窘迫的地步,并且诺基亚手机的情怀威力尚存的时候,把诺基亚手机业务这个烫手山芋给处理掉呢?

今天的微软手机落后,已经似乎不是简单的生态系统滞后了。与其他手机厂商在外观、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开拓相比,微软手机已经全面落后。诺基亚手机业务,除了给微软提供了一支坚决使用自己WP系统的“子弟兵”部队外,几乎没有给微软手机乃至微软移动互联网业务带来太多的正面影响。前不久的数据显示,微软Window Phone份额仅为2.8%,这让微软追赶移动互联网主流队伍的步伐越发沉重。

微软在今天很需要诺基亚手机业务吗?不尽然。从去年开始,微软在软件方面尤其是Windows 10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其意图是想不通过硬件而是软件把自己的微软生态元素推销出去。今年4月24日有数据称,微软iOS和Android版Office的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亿次,这足以说明这一战略的可行性。那么,与其让诺基亚在自己这边不死不活的待上几年,让自己喘不过气来、影响士气和业绩,还不如干脆放手,把它卖掉。没有手机业务了,谷歌不是照样可以在智能手机领域呼风唤雨、发挥影响力吗?

说真的,在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我们也没见到微软推出过太让人震撼的产品。也许,微软本身就不具备做手机的优秀基因,即便收购了诺基亚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看看对手们,也曾经遇到过困难的三星,如今推出了双面曲屏手机,并且希望在全金属机身手机上再度取得新的业绩。相对而言,微软的诺基亚手机业务又做了什么呢?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摩托罗拉手机,被联想收购后至少在现在表现的很活跃,不知这对曾经的难兄难弟相逢之后还能否相识。

微软花了大价钱,却只买到了诺基亚手机的一个“躯壳”,尤其是无形资产方面水分太大,可谓得到了你的人却没有得到你的真心。据报道说,诺基亚现在美国有1.6万个通讯专利权、4500个待审通讯专利,在欧洲确定与待审专利合计达2万个。诺基亚持有4G LTE专利比重达19%,这也表示,任何手机厂商制造4G手机都已绕不开诺基亚。今天看来,微软的那些钱花的有所不值。趁着诺基亚手机业务还能值些钱,微软还是出手吧。像谷歌那样再过三年或者再待个四五年再出手?时不我待啊!

卖掉诺基亚手机业务?微软真的可以考虑了,也到时候了!

作者:姜伯静 | 来源:iDoNews专栏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58.shtm
226  Local / 媒体 / [20150508]代币众筹的赢家、输家以及互联网的未来 on: May 08, 2015, 03:24:27 AM
数字货币世界的根源在于技术领域的新思路和发展,初创公司也会碰到其他传统公司发展的常见问题,在人力资源和资金链,创新方案的驱动力等各方面。

让我们开启山寨币众筹之旅。这些“币首发”为新的加密货币提供多重功能。对于那些想在拥挤的金融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初创公司而言,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既能提高知名度又能筹集资金。对用户和粉丝们来说,在早期让人们热衷于一个新货币,也是一种更主动、更有参与感的参与方式。如果人们认为他们愿意支持的新币种将大有前途的话,那么对他们而言投资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他们也会向外散播这个信息。

我们罗列了五个山寨币众筹公司,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他们中的一些是如何试错的,他们的创始人现身在何方,并分析新一波的代币众筹是否从前浪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他们是否能赢得成功。

MaidSafeCoin (MAID)
ICO价值700万美元

MaidSafeCoin初次发布代币众筹时原本预计持续30天,但由于投资者们想尽办法要参与到这家苏格兰初创公司中来,实际上它不到5个小时就售罄了 。MaidSafeCoin注定要在被MaidSafe称为SAFE网络的去中心化互联网愿景中用来当作软件令牌,它以区块链为基础。

该代币的市场价值现在达到1.06千万,这使每一个MadeSafeCoin价值都维持在0.02美元左右,价值的增长显示出一次成功的众筹可以为这些早期投资者带来经济回报。

以太坊的以太币
ICO价值1.84千万美元

在“web 2.0”领域是以太坊,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Web应用平台,它推出了广为人知的“加密燃料(cryptofuel)”以太币众筹,在ICO期间以太币为以太坊带来了1.85千万美元的价值。但是众筹结束198天之后,/r/bitcoin上的用户注意到以太坊以每天10万美元的频率花光了所有资金,它现在几乎身无分文。这家初创公司还要承受将过多众筹资金放在比特币上的后果,当他们需要把这些钱兑换成美元时要损失近50%的兑换汇率差价。

尽管错过了产品推出的最后期限,但这个团队已经想办法理清思绪,他们正在安全地推进进程,而不是按照原计划进行,他们将在晚些时候推出一个更全面的产品,而不是按时推出一个漏洞百出的系统。


NeuCoin (NEU)
代币众筹价值94万美元

NeuCoin是这个榜单中最新的山寨币,其最新发售的币种只用了三天就售罄了,融资超过94万美元。基于一项权益证明原则,点点币(Peercoin)的分叉目的在于获得微额支付的广泛使用,对于那些要试试看的新用户来说,通过给“尝试者”提供一些免费的币让这个支付平台更容易为人所知。

NeuCoin的众筹和其它例子的两种方式也略微不同:第一种技术上并不是一次ICO,因为NeuCoin之前从其创始人和一群天使投资人处融资了225万美元用来作为这家初创公司的首轮融资,回报是第一批加密货币。参与的天使投资人包括King公司(糖果传奇开发商)的联合创始人、Uber公司的高级业务副总裁、Facebook公司的高层以及Hotwire公司的总裁,他们所有人都有可能对NeuCoin的发展有所帮助。NeuCoin一部分卖给这些投资人,而那些留在NeuCoin团队手里的货币据说是有转卖限制的,它们只能慢慢消耗超过5年以上才能卖完,这让这个众筹币在推出后更容易变现。

NeuCoin的另一个不同在于该初创公司承诺如果9月30号之前代币还未交付,用户众筹购买的资金将退还给用户。NeuCoin公司的联合创始人Dan Kaufman解释说,这是因为NeuCoin众筹的目的是让用户参与到加密社区中来而不是单纯融资。只有NeuCoin推出产品后提前购买收益才会发放给位于马恩岛的三人组成的独立基金会(专注于代码、实用工具和成长),他们支持去中心化的NeuCoin网络。


ZiftrCOIN (ZRC)

ICO价值87.5万美元,其中包括15万美元风险投资

Ziftr在ZiftrCOIN这个想法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之前是一个会员购物门户网站。Ziftr会根据他们带来的客流量去与线上卖家协商折扣,帮助他们的用户省钱。通过创建自己的山寨币,Ziftr不只是在系统上完成了闭环,还通过使用其关联业务获得的折扣在其购物网络上创建了一个有价值保障的山寨币。

以这种方式,ZiftrCOIN在其购物网络中设计的价值保障是每个ZiftrCOIN值1美元(多达一次交易价值的5%),即使在开放市场该代币的交易价格低于1美元。根据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该代币现在的价格在0.03美元左右。


PayCoin (XPY)
在此还必须提到的另一个代币众筹是Josh Garza和PayBase的PayCoin。他们从未对外公布其ICO的具体细节和相关数据,但是早期有PayBase网站传出的流言说PayCoin每个代币获得的“最低价”是20美元,关于这个价格下限的相关言论已经从网上消除了。

 
由于承诺“10万签约商户”没有出现在PayCoin的生态系统中,该代币的价格在很快就跌至4美元左右。根据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一个PayCoin现在价值0.14美元,而Garza自己已经搬到了香港来以Mineral 的名字重塑PayBase品牌,他现在正在被美国证券交易所委员会调查。


总结
山寨币众筹历经艰辛,但是从过去的每一次失败中我们都可以吸取经验。用户也更加懂得要承受的风险以及可能的回报,因此他们似乎不太可能像以前一样一头扎进一个新的山寨币。随着比特币的投机泡沫在记忆中消散,看好下一代数字货币未来的投资者和用户都指望着长期收获,而不是短期获利。

原文:http://cointelegraph.com/news/114160/a-brief-history-of-coin-crowdsales-winners-losers-and-the-future-of-the-internet

作者:Charlie Richards

译者:茶里的勿忘我

稿源:巴比特资讯( http://www.8btc.com/altcoin-crowdsales ‎)
227  Local / 媒体 / [20150508]比特币监管,疏胜于堵 on: May 08, 2015, 03:22:22 AM
5月8日美国比特币交易所itBit获得2500万美元A轮融资,还获得了纽约金融服务部门(NTDFS)分发的营业执照,成为纽约首家获得营业执照的比特币公司,其业务可以扩大到美国地区。

同一天,瑞典的数字货币交易所Cryex也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他们旨在传统金融市场和区块链技术之间搭建桥梁,重要是的他们向瑞典SFSA提交了监管申请,SFSA是瑞典负责监管和监督该国金融市场的政府机构。

比特币作为一种新兴的去中心化加密货币系统,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毁誉参半。

毁是因为其无需国家信用,不由央行发行,价格波动大,被人称为“宠氏骗局”或“郁金香泡沫”;另外由于比特币的匿名性,被非法人员和组织用于非法活动。例如:加密重要文档敲诈比特币的CTB-LOCKER病毒,其作者已经被FBI通缉,位列通缉榜第二位;暗网上的SilkRoad让用户使用比特币来购买军火和毒品。

誉是因为其以算法模拟货币,无央行增发风险,并且解决了国际支付的快捷性与便利性,因而被誉为“自由货币”;另外比特币区块链作为一种可信的安全基,以巨大的算力和维护成本为代价,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可靠的数据来源,因而可以被各个行业应用。如IBM和三星将应用区块链技术来开发物联网应用,BlockSteam将在区块链上承载更多的金融和数据业务。区块链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欧美国家对比特币的态度,先是深入研究,举行各种听证会,让比特币从业者、金融学家、平民参加,倾听来自各个阶层的意见和建议;而后再确定其对待态度。比特币未来可能是一个恶魔,也可能是天使,在此之前只要它合法,就让其健康发展,以免错过一个潜在的巨大变革机会。因而欧美国家承认比特币的合法货币地位,制定一系列政策,把比特币纳入监管之下。因而欧美投资人对比特币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从2013年到2015年5月,投资人把7.75亿美元投向的比特币产业链,共有30个以上的公司获得了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

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韩国,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中韩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如出一辙,承认比特币是虚拟商品,可以自由买卖,但不是货币,不能作为支付手段,并且把比特币与银行隔离开来。从2013年12月之后,比特币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从公开的数据来看,国内比特币企业未从国内投资人中获得超过1000万元的投资额度。因而2015年初,国内的比特币创业团队解散的比较多,其中深圳12个创业团队中,解散的和仅维持的团队占了7-8个。

中国式政府管理,对我们都不陌生。人多了,限生;车多了,限购;道堵了,限行;房多了,限购;比特币来了,隔离!安全是安全了,但是中国有可能错过下一个发展契机,毕竟,现在无论谁都不敢说,未来一定没有数字货币,一定没有比特币。

鲧治水,堵截水流,九年无功;大禹治水,疏导为主,最后成功。比特币监管也是如此,隔离就是堵截,制定相关法规,要求各企业合法合规,把比特币纳入监管犯畴,这才是真正的疏导之道。

对于比特币企业而言,同样要加强自身的合法性管理,在决不涉及洗钱以及其他非法活动之外,还要严格强化实名认证,而不是流于表面。近期出现一些洗钱新动向,不法分子通过各种诈骗手段获得法币后,通过银行转到比特币交易所买进比特币,再提现到国外交易所卖出。在这种情况下,警察一定可以通过银行的转帐记录查到比特币交易所,如果比特币交易所没法拿出涉案人员真实信息的话,将惹火上身,小则查封银行帐号,大则被诬陷洗钱。因而建议实名认证时,要通过权威的实名身份数据库来鉴别,最好像淘宝一样,让人举着身份证照相,人像与身份证相片都有了。

5月8日itBit和Cryex获得可观投资,给低迷的币市带来一些亮色。比特币发展的道路依然曲折,各个比特币创业企业面临的困难依然巨大。可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http://www.8btc.com/adminstrator
228  Local / 媒体 / 小米这样重新定义“机皇”? on: May 07, 2015, 07:01:04 AM
小米再次发布了小米Note顶配版,上一次发布小米Note顶配版是年初的1月15号,当时雷军预计顶配版在3月底推出。结果一等就是四个月。

雷军在鉴赏会上将这款手机定义为“安卓机皇”,其实按照小米Note顶配版在小米所有手机甚至是平板等一切安卓设备中,确实可以算是小米自己的安卓机皇。至少从下面几个方面:

这是小米第一款发布后直接开放购买的手机

如果昨天的鉴赏会算是发布会的话,那么小米Note顶配版几乎就是小米历史上第一款发布后宣布直接开放购买,不需要抢购的小米手机。为什么说是“几乎”?因为小米Note顶配版的手机摄像头是传言中索尼缺货最严重的IMX214。

四月末,网上曾爆出索尼手机摄像头订单突增所导致的产能严重不足的消息,并且点明指出缺货最严重的就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IMX214摄像头模块。虽然小米Note顶配版没有使用最新的IMX230/240系列摄像头与外界相比有点难负“机皇”的名号,但是可能由于对机身后部平整表面的需要和对于IMX214调教优化的自信使小米继续在Note顶配版上使用这款摄像头。那么如果这个摄像头模块缺货波及到了Note顶配版所导致手机产能有所影响,那么恐怕只能继续限量抢购了。

至少笔者相信小米不会再做出来一次像13年“换芯门”一样偷偷换硬件但是不告诉用户的事情,毕竟两个月前酷派的大神F2就因为更换了摄像头而遭受到诟病。

骁龙810,但是这次是2.1版本,所以理论上是小米再一次首发高通旗舰处理器的手机

雷军特意强调小米Note顶配版的CPU是小米与高通合作共同优化的新版本的高通骁龙810,并且给予了一个非官方的2.1版本号,虽然无论怎么看上去好像也只是小米用了更多的散热手段将这块发热控制的非常不理想的CPU控制在勉强不烫的水平上。不过索性我们就把它看成是新CPU,那么这又是一次小米首发高通旗舰CPU的手机了,其实这也是雷军想要委婉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里不得不多说一句,虽然手机厂商都意识到810的发热难以控制,但是又都纷纷采用,这其实是国内手机厂商过度竞争追求硬件配置、透支营销方式的结果之一,这个结果对于高通、对于国内的手机厂商都是一个很消极的因素。那么纷纷追逐高通CPU所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必然是骁龙810产能不足,届时又将导致一轮供应链的比拼:谁拿得到谁出货多,谁就赚钱。这种恶性循环恐怕将随着更多手机厂商转投三星CPU(例如今年大放异彩的三星7420 CPU)放弃高通而结束。

再看“机皇”,再看雷军

当我们回归正常的市场竞争的逻辑去看小米Note顶配版,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很难被大众认可为机皇了。而这次雷军大张旗鼓地将它推向战场并且推出一系列开放购买降价300的看似对米粉无限利好的策略,实则要感谢种种国内国外手机厂商的加速发展,不过与其说是加速,笔者更想用“催熟”这个形容,因为原本平静的手机厂商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激进、越来越盲目地强调“配置”、“性能”、“物料”、“供应链”,当每个发布会都会见到一样的说辞,只不过换了千万种表达方式;明明用一样的硬件,却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更好更棒仿佛别人用的就是山寨;这就证明手机的利润率已经开始进入到缓慢下滑的轨道当中,即使不下滑,这个行业也会慢慢淘汰掉仅仅只会拼硬件的厂商。

回归到小米Note顶配版的开放购买上,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小米如何辟谣如何澄清自己与黄牛没有任何关系,小米的成功都与黄牛是相辅相成的。小米的抢购模式既为小米积攒了热情度和受欢迎程度,也滋润了为数不少的黄牛群体。可是此次对小米Note顶配版开放够买,摆明了就是让黄牛没法赚这部分差价了,如此自断经脉的策略一方面笔者保留小米有勇气做出的怀疑,另一方面小米如果真的开放购买了,笔者也将其归结于小米的不得已:如果不开放购买,小米损失的是市场份额;如果开放购买,小米损失的是黄牛盟友和额外的加价利润,权衡两者,这是小米的战略了。

再看雷军,实际上雷军就像是中国手机界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将极致营销的火种带给一个又一个厂商,虽然雷军不想其他人学会但是其他人就是学会了。而如今遍地爆品“百家齐放”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小米第一季度的出货量继续下降,所以雷军实际上是焦虑的。今年恐怕会加速小米海外的布局以维持高速增长。

最后的话:

机皇这个词,使笔者想起当年诺基亚一年一款的N系或者E系机皇,只不过诺基亚并没有自诩机皇,而是诺基亚的用户推崇而称呼。但愿小米的下一个机皇能更出色。

思考题:

1 小米Note顶配版昨日一经发布就宣布开放购买,这个行为是否证明小米之前有意囤货继续搞抢购模式?

2 王自健的手机有多少胜算?如果使用三星7420 CPU又会有多少胜算?

作者:凯铭 | 来源:iDoNews 专栏
229  Local / 媒体 / 使用Uber打车的理由:乘客的尊严 on: May 07, 2015, 07:00:18 AM
是近期我写的第三篇关于Uber的文章,因为我真的一个非常重度的用户,每天上班、下班,都是Uber,从深圳到广州,也是用Uber,我遇到过的司机,不少于100个,很多都有截图,80%的司机是开心的,他们和BLUES侃侃而谈。

让我一直使用Uber的重要理由,不是我账户里面的25万乘车金,而是作为乘客的尊严,作为一款可以获得靠谱服务的用户存在感。

想起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刚刚推出,我们如此开心,终于可以在家里叫车,车到再出去坐车。后来,当我们看到周围几百辆车的时候,系统提示我们已经给几十位司机发出打车消息,但就是没有一位应答,眼睁睁的看着时间到了3分钟,还是无人应答,于是重新叫车,依然无人应答。

最远的距离,就是看着身边几百辆车,他们都知道你要去哪儿,就是没人愿意接单,或许是太忙,或许是不愿意去,或许是系统数据出错。

直到用了Uber,才感受到什么是打车的靠谱,只要看到地图上有车,90%情况是在1分钟内有应答的。

我也不用告诉司机,我要去哪儿,告诉他到哪儿等我,就好了。于是,我可以估计好时间,提前叫车,然后再走出小区,走出公司,上车,让司机开始行程,再告诉他我的目的地。

或许是因为司机需要乘客打五星,他们才能拿到更多的奖金,于是,服务,自然比出租车好很多,因为出租车,提供再好的服务,乘客或者公司也很难即刻给出现金的奖励,人,总是很现实,哪怕是10元一单的奖励,司机也是喜欢的。

Uber与滴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选择权给了乘客,从经济杠杆的激励上让司机获得平衡,各取所需。

今天为何又写此文,是看到一个视频,成都的Uber,貌似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打开Uber,定位到成都,红色的人民Uber,还在。

Uber,需要的,是冷静处理,产品成长不易,但愿,能取得多方的平衡与认同。

有人问:BLUES,你给Uber写文章,多少钱一篇?——对于我喜欢的产品,不谈钱。

我记得当时我说过,UBER在中国的发展,恐怕很难绕过现行法律体系的屏障。果不其然,他们动手了。

所谓非法运营,在法律上目前是这样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2万元的,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要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第八条 申请从事客运经营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检测合格的车辆。

(二)有符合本条例第九条规定条件的驾驶人员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其中的第三款,从根本上堵死了个人从事道路客运的可能,因为作为自然人的个体,不可能给自己制定一整套的安全生产制度,只有专门的公司才能获得道路运营许可。

而正是这一条,形成了行业的垄断和寄生在劳动者们身上的吸血鬼,寄生虫。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到全国各地出差,经常打车。

而听到最多的,就是出租车司机们对管理公司的吐槽。

最让他们感到压力的,是每天当车辆启动时,不得不缴纳的“份钱”

而这些道路运营企业最大的获利渠道,就是管理费用。

所谓蒙声发大财,无出其右。

道路的交通安全,是由警察和路政来管理的。

当一辆汽车行驶在道路上,出现了事故,帮助他们处理问题的,是交警,帮助他们挽回损失的,是保险公司,收了钱就消失了的,是道路运营企业。

我不知道这些企业把钱花在了那里,他们负担了多少交警的工资,承担了多少路政人员的补助,又给保险公司提供了多少帮助?

我真心希望有运营公司的从业者,来解答我的疑惑。

我不想否认企业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但是我想知道,你们的劳动和你们的收益,是不是相符。

你们把多少钱,花到了日夜辛苦运营的出租车司机们身上,又有多少钱,填进了自己的欲壑。

后来UBER来了。

这是自由市场对垄断经济的反动。

UBER有多少好处,我不敢多说,但是起码我了解到,他帮助发掘出了车辆的剩余价值,发掘出了驾驶者更多为社会服务的能量,拓宽了解决道路交通问题的渠道,在未来,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让道路运行更为合理有序,让更多的车辆发挥作用,而不是静静的趴在车库。

自由市场与垄断经济的斗争,将会是漫长的历程,而这一次,UBER站出来,成为战士,或者受害者。

UBER也许不需要中国,但是中国需要UBER。

对UBER的查处,是合法的,这个没有疑问。

但是禁止个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不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我一直在想,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是什么,我觉得并不复杂。

首先,我有一辆车,然后我会安全的开车,有人愿意坐我的车,我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

那么从准入的角度来看,有达到国家要求的安全标准的车辆,有依法获得的驾驶资格和驾驶技术,不强行拉客载客,在送到的路上保证安全,下车的时候,我收钱,我付出了劳动,负担了成本,为他人提供了便利,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如果出了交通事故,我有保险,有能力对客户做出赔付。

但是我发现我不能。

我有一些困惑,因为我觉得自己与出租车司机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我想去做这样一件事,但是你不允许我做。

因为我没有劳动能力吗?我的车比出租车司机的车更好,安全系数更高,我有十年的驾龄,模范遵守交通规则,极少违章被保险公司评为最喜爱的客户,我性情温和,能说会道,坐过我的车的人都很喜欢我,而在我拉他们之前,他们只能无助的站在路边。

我觉得我劳动的能力和热情,被剥夺了。

我记得之前,曾经有人发起过顺路搭车的活动,我也曾经尝试过,免费搭载别人,说实话自己上班也是一个人一辆车,如果能一次运送四个人,我觉得有很多的好处。节约了资源,缓解了运力紧张,满足了社交需求,我有一次在某个车站拉过四个等汽车的人,大家都很开心,到现在想起来,也是很温暖的回忆。

但是,你们不让我这样做。

WHY?

我需要一个能够说服我的理由,并且我发现,只要我不收钱,就毫无问题,只要收了钱,你们就会来罚我更多钱。

还说我让人搭车的事,他们都是很善良的人。

有个大妈问我,都是陌生人,为什么要主动让人搭车呢?

我说:“一个人跑也是用车,油费差不多,空间也富余,咱们也都顺路,免费搭车是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何乐而不为?”

有个姑娘问我:“要是被运管查到了怎么办?”

我说:“没关系,我是警察,我也不收你们的钱,他们不能为难我。”

有个大哥下车的时候,一定要留给我五块钱,我没有要,后来他给我留了个电话

他说:”你是个好人,我们交个朋友,也许以后有什么事,我能帮上忙。“

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是一个工厂的技术人员,也许哪一天有技术上的难题,我会需要向他请教。

最后下车的一位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士,她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她走后我才发现,她悄悄在座位上留下了五块钱。

我用这五块钱买了一个煎饼,两个蛋,很香甜。

但是,仅仅鼓励人们用自身的善意去帮助解决道路运营的问题,并不是长久之道,现在搭车的活动,我已经很久没听到有关的消息。

私家车不得进入道路运营市场,我不收钱,就没有进入这个市场吗??

我一样影响了司机们的收益,要不这四个人,每个人都要掏五块钱。或者被迫,挤在公交车上。

不好意思,因为我的善意,我吃掉了一块只属于出租车司机的蛋糕。

欢迎你们来处罚我,欢迎你们来剥夺我劳动的权利,欢迎你们,来伤害我们的善良。

反正我们所受到的伤害,已经很多很多。

就算我是为了挣钱,我也是在积极努力的劳动,而劳动,是上天赐予我的权利,也是我对这个社会应尽的职责。

蛋糕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我有能力,你不让我吃。

那么早晚有一天,我要把蛋糕扣在你们脸上。或者,看着你们自食恶果。

你们都在争论UBER的意义,都在争论他是不是合法,他是不是安全,但是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大量未能发挥道路运输作用的私家车投入到解决交通问题中来,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依照2012年的数据(我没查到最新的),只有不到7万辆出租车,而同时期北京的私家车是407万辆,如果能够让这400万辆车上,每辆车多拉一个人,我们能够减少多少尾气的排放?解决多少人交通的烦恼?又能缓解地铁、公交的多大压力?

我很悲哀的是,这样的办法,UBER先做出来了,只用了一个APP,他的意义就在于,捅破了私家车能不能参与道路运营市场这张纸,这一点,滴滴没做到,快的也没做到,当然我并不想为难他们,他们不敢做到,虽然他们也勇敢的进行了尝试,却还是不得不低下了头颅。

当法律不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是限制我们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个警察,我感到无比的困惑。

我想我们应该停止争论,让我们想一想,该如何解决问题,让更多人享受到车辆所带来的便利,而不是在雾霾中艰难的呼吸。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49.shtm
230  Local / 离题万里 / 周大炮Z9前后夹击,雷军are you ok? on: May 07, 2015, 06:59:01 AM
5月6日真的是个热闹的日子,从上午到晚上一共三家手机企业扎堆北京召开发布会,上午是小米Note顶配版、下午是360发布手机品牌、晚上是Nubia发布Z9无边框旗舰手机。媒体朋友们疯狂赶场,从早到晚忙的不亦悦乎。

这个五月是热闹的五月,同时也显示出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用周鸿祎的话说“这已经不是红海,是血海了!”。三家手机企业的发布会、产品都可圈可点,解析下来就听我娓娓道来。

小米Note顶配版号称“机皇”是否真实?

小米Note顶配版的鉴赏会在北京五洲皇冠国际酒店举行,这次没有选择798艺术中心说明没有准备搞那么大的场子,毕竟只是一款机型的发布。

发布会上,雷军开场先自黑一下,因为他在印度发布会上的那句“Are You OK”的经典英文已经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有句名言叫做会自嘲的人更成熟,雷总确实非常的成熟。

发布会仍然沿袭小米此前各场发布会的习惯,利用精美包装的PPT进行演讲。同时,PPT内容设置可以看到苹果发布会的影子,开场通过调研机构数据第一季度出货1400万台证明小米在2015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No.1,还将国外评测达人莫博士对小米Note的评价搬上PPT为小米Note加分。

在通过第三方数据、人物证明产品出色的同时,雷军仍然不忘与小米的老师——苹果iPhone6 Plus进行对比,这也是大多数手机企业发布会都要提及的对象,以此显示小米在摄像头上已经战胜了苹果,可以不让摄像头突出手机而保证更好的拍照效果。其实,在小米Note发布会上与苹果的对比,已经激怒了许多“果粉”,这一次估计也不会例外。

赶场的媒体们并没有空手而归,雷军现场送给媒体朋友一人一部小米Note顶配版、自拍杆,现场玩起自拍。有人猜测,之所以史无前例的“大出血”送这么多东西给媒体,是因为下午还有两场对手的发布会,送了大礼包后媒体在文章中会更多美言小米。

说完了发布会的细节,接着来看一看这款被称作是“机皇”的小米Note顶配版。与小米Note手机一样的外观设计,但在CPU、内存、拍照等方面都有提升,整体来看这仍然是硬件的“大跃进”。

同时,为了应对外界对小米手机可以当“暖宝宝”的批评,这次小米Note顶配版利用了小米的5项导热专利技术让手机在玩大型游戏20分钟手机背部温度控制在36.3度,或许这个夏天买小米Note顶配版的朋友不会吐槽手机烫手了。

在手机定位方面,雷军一直宣称这部手机为“机皇”,记得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号称“东半球最好的手机”被方舟子举报后不得不改成“第二好的手机”。现在小米Note顶配版号称“机皇”,是否有夸大宣传的嫌疑?是否真的硬件配置第一?在后面的文章中我将给出答案。

360发布奇酷手机品牌,周鸿祎调侃雷军

360的手机品牌发布会选址北京中国电影导演中心,并且给发布会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周鸿祎老友会暨全新手机品牌发布仪式”,以此拉近周鸿祎同参会人士之间的亲密关系,作为360手机品牌的首秀,与媒体、业界套近乎是自然而然的事。

开场周鸿祎先批判了手机发布会的三大潜规则:演讲者穿工作装、PPT精美、发布会漫长、老总批判苹果却私下里还使用苹果。周鸿祎身着红色T恤衫登场,并调侃自己的名字总被称作“周鸿伟”特别穿“红衣”上场纠正对自己名字的误读。

开场就是段子不停,看来360选择在北京中国电影导演中心开发布会是选对了地方,会后有人数了数周鸿祎整场会总共讲了43个段子,真可谓是相声演员。比如,对不起,这次我来给手机圈添堵了!

整个会会场设置相比小米简陋许多,也没有精美的PPT,发布会的其中一个环节是回答网友关于360手机的10个问题,这10个问题的许多答案老周都在调侃小米、乐视、锤子,比如,第五个问题:周大大我对你的手机很期待,但你会不会像小米一样卖期货?

周鸿祎回答:小米不是卖期货,只是产能不足。同时,他还表示“雷军发明了期货模式,很伟大的营销模式,雷总,是中国营销第一人。”这句看似吹捧雷军的话真的是话里有话,估计雷军听了会有许多感想。

调侃了小米之后,还要再调侃一次刚发布了手机的乐视。“老周,现在好多手机企业都喊着要做手机生态链,你怎么看?”回答:“这是屁话,手机用户多了,生态链自然就打造起来,360现在不谈生态链只看体验。”

此外,对于锤子手机,周鸿祎也有话说,罗永浩是自己的老师,如果与罗永浩一起站在台上辩论绝对不让他拿话筒。好了,手机圈的几个热点对手都被老周点评了一遍,看来“给手机圈添堵”的话是真实的。

但老周对两家企业表示尊敬,第一个是苹果,第二个是华为,当然表扬华为是为了说明360的合资公司酷派与华为一样都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

调侃“明星”对手可以引发了媒体、用户热议,让360这场发布会的声音更大,同时也会让360手机未出生就树敌,而“树敌”似乎是老周做企业的重要方法论。除了调侃对手外,老周还请来了任志强、潘石屹、王功权三位重量级“老名人”。之所以说老,是因为他们都50岁以上,而玩手机的都是年轻人。

在与三位“老名人”的对话中,周鸿祎开始调侃任志强和潘石屹之间的关系,甚至还爆出“弯了”这样的黄色段子,让现场的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当然这种段子在公开场合中讲,虽然可以活跃气氛,但是确实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显得有些Low,而手机目前是时尚的代言词。

说了发布会的形式,再来看360的手机品牌“奇酷”,Slogan叫做“好奇心改变世界”。对于“奇酷”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表示失望,因为没法与周鸿祎这个标新立异人物挂钩,倒是“悟空”这个名字还挺合适,但周鸿祎表示:“手机行业都在耍猴,我叫悟空岂不是被他们耍?”

虽然名字并没有达到让人惊讶的程度,但“好奇心改变时间”的论述我还是十分赞同的,确实人的成长与好奇心是成反比,人年龄越大越失去了好奇心,也就是去了创新和创造能力。

对于奇酷手机的售价,周鸿祎表示采取“硬件免费模式”也就是成本价,这其实已经不再是新话题,也不是新模式,因为在上午的小米Note顶配版上,雷军就借“友商”之口说手机的成本为2860元,而小米Note顶配版售价2999元。

同时,在4月14日的乐视发布会上,贾跃亭也宣城以成本价出售手机。所以周鸿祎以怎样的销售模式、销售价格卖奇酷手机这决定着这款手机的成败。

最后,周鸿祎说雷军上午送了小米Note顶配版,360也要送东西给“老朋友”。送了360智能摄像机、车载摄像机,同时还宣布拿出公司10%的股份进行“股权众筹”,并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大礼包”。周鸿祎说小米从创办到现在涨了187倍,奇酷能涨多少倍?

其实,老周这个“大礼包”看似是给参与众筹者,其实则是让这些参与众筹的人成为奇酷手机的推销员,走“全民营销”的路子,这正是众筹的精髓。假若有30000人每人拿出20000元参与众筹,可以募集到6亿资金用于生产,降低资金占用,同时这30000个股东都是公司的体验员、推销员、顾客,这何乐而不为?

或许股权众筹会成为360缩短与对手差距的最有利武器,但前提仍然是奇酷手机有足够出色的体验和设计。

努比亚Z9无边框手机,高售价是否高处不胜寒

Nubia Z9无边框旗舰手机发布会5月6日晚上7点在北京水立方举行,选择这个场地要比小米、360都高档许多。从发布会的布场看,也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努比亚的发布会似乎应验了周鸿祎下午对手机企业发布会模式的调侃,穿工作装、精美PPT,只是过程中没有批判苹果。整个手机发布会可谓是华丽丽,还有模特站场,中规中矩,这也符合中兴这样传统手机企业的作风。

Nubia Z9的功能创新上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拍照能力,前置800万,后置1600万,f2.0大光圈、定制专业级摄像头、光绘2.0技术等等,以显示拍照实力的雄厚;其次,音乐播放性能。顶级音乐芯片AK4961,Hi-Fi音质,4K录像+可视音场等,让其音乐播放能力更加强大;最后是侧边指纹识别技术,通过Fit技术实现在侧边指纹识别、音量控制、电源开关都是一个按键,目前的确是唯一利用该技术的手机。但很多人担忧在狭窄的边框进行指纹采集准确性、安全性是否可行,同时三按键合一会不会导致误操作、按键磨损,这都要在后续的使用中被验证。

除了以上三个新功能外,Z9同样搭载高通骁龙810顶级处理器,有3G内存、4G内存两个版本,再配合指纹识别,显然Z9确实要比小米Note顶配版还要强大,所以小米Note顶配版的“机皇”确实有夸大嫌疑,只是一种营销概念而已。

但是Z9除了强大的功能外,售价上也高于小米Note顶配版,3G+32G版本售价3499元,4G+64G版本售价3999元,这样高的售价能否获得市场认可,还需要由市场来验证。

写在最后

一天三场手机发布会,这预示着手机市场“血海”的到来。周鸿祎加入这场战争,虽然来得迟了3年,但这位从不按常理出牌、好斗的选手进场后,手机市场将永无宁日。

在互联网行业,360通过免费安全模式进入互联网市场,与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发生了战斗,现在360进入了手机领域,预计360会和所有手机企业发生战争,这要比小米与华为、小米与魅族的战斗更加激烈、刺激。

所以小米利用互联网营销独领风骚的时代或将谢幕,而传统手机企业更要准备好足够的弹药,这包括互联网人才、资源,甚至与互联网巨头建立联盟以应对突发事件。而且以硬件建立互联网入口的模式,最终都会从互联网巨头的手里抢走利润,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们所担忧的。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48.shtm
231  Local / 媒体 / 破坏性创新,是小米与Uber们的原罪 on: May 07, 2015, 06:57:24 AM
最近,Uber广州总部被查一事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政府强硬的声明与广大网友的力挺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不管讨论有多么激烈,绝大多数讨论的参与者都基本同意这样三点共识:

1、Uber的出现损害了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利益。

2、Uber的经营模式确实违反了我国的现行法律。

3、对于乘客而言,Uber确实是一种方便高效的通勤方式。

这样看来,争论似乎没有进行的必要,即便背后确有利益集团的黑手,广州市政府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然而,争论的核心并不在于明晰法理上的对错或者平息利益的冲突,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包容Uber式的创新。

这造成了一种尴尬,政府的行动与企业创新被人为地对立了起来。我认为这样是不妥的,Uber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破坏性创新,而破坏性创新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被政府禁止本身也是风险的一种,Uber理应做好准备。

从柏林到新德里,Uber已经在多国被封杀。在不久前的3月5日,Uber在日本推出的类“人民优步”的拼车服务,在上线仅一个月后,就被日本国土交通省紧急叫停。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难指责广州市政府的对策是在扼杀创新或者只是基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诉求。Uber作为跨时代的交通服务提供商,其所开创的模式无疑是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的。

但问题在于,这种创新很多时候是伴随着巨大破坏的,这种开拓也往往意味着将自家的推土机开到了别人家的耕种好的土地上。

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租车司机的事业同样是也建立在“法无禁止”的灰色地带上的。北京当年遍街的黄面的虽然不如Uber舒适,但在推动社会进步、搞活经济的意义上,并不比今天的Uber差。

即便现在出租车产业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掌握,Uber的反抗有着打破腐朽现状的正义,但谁又能保证打败了传统出租车的Uber不会被利益集团寻租,变成这新时代中的腐朽之物呢。

试图以一套未经证明的系统取代一个运行多年并且被证明行之有效地系统,这是Uber的原罪,也是破坏性创新的精髓。

类似的还有小米,小米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破坏性创新。

许多人将小米的“1999”视为击穿国产手机暴利假面的一记重拳。小米巧妙的销售与定价模式也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效果,迫使其他国产厂商,甚至国际厂商,不得不仓促跟牌,提前将智能手机市场推向了价格战的的深渊。

然而,即便没有小米,或早或晚,国产手机厂商也必定会展开残酷的价格战,小米的不宣而战,除了使其本身成为这场战役的最大的受益者外,对整个手机产业并没有什么好处。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认为,破坏性创新分为新市场破坏和低端破坏两种基本模式。新市场破坏并不会正面侵犯主流市场,而是与非消费者竞争,这些非消费者有对某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市场上的这类产品的价格往往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低端破坏是指在现有的市场和价值网络内,以低成本的商业模式,通过吸引主流企业不看重的低端顾客的消费而发展壮大,这些顾客之前也购买主流产品,但是由于价格对他们来说较贵,购买的量可能很小或者完全不买,而一旦有了价格可以接受的类似产品,他们将非常乐意购买。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小米的模式创新属于典型的低端破坏模式,而Uber则是介于新市场模式与低端模式之间的复杂结合体。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破坏性创新可以为他们带来10倍于维持性创新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但问题在于,指数级增长是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企业想在完成破坏性创新之后,如果想实现持续增长也只能采取维持性创新的模式,“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破坏性创新在遭遇竞争者时往往就变成了一个悲剧。

他们除了需要面对来自传统势力的反扑,互相之间的斗争也分外残酷。不管是Uber与Gett间的刷单纷争,还是滴滴、快的合并前的烧钱大战,都证明了破坏性创新企业不能容忍来自同行业的竞争者的存在,“赢家通吃,输家全亏”往往成为破坏性创新企业间竞争的唯一结果。

雷军曾经不止一次的表露出对《三体》的喜爱,他认为《三体》中的“黑暗森林”、“降维打击”很像中国互联网企业间无休止、跨领域的竞争状态。

对于普通企业而言,这样的世界观未免有些阴暗,也与互利共赢的商业精神相悖;但对于破坏性创新企业而言,黑暗森林状态是确实存在的,不是颠覆就是被颠覆。

生存或灭亡,他人即地狱!

文/大唐波斯将军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47.shtm
232  Local / 媒体 / 携程“十万微店计划”一点都不靠谱! on: May 07, 2015, 06:55:46 AM
全民微商的大潮之中,前一阵子传统零售业大张旗鼓的搞了一通微商之后,如今在线旅游平台也开始要“试水”微商了。

据了解,携程已经开始实施“十万微店计划”,目的是打造旅游业首个微信社交电商平台。携程旅行网近日上线“携程微商”平台,旅游线路、门票、机票、酒店等货源全面向旅行社供应商、旅游业内人员和普通个人免费开放,加入者可以100%自选打造个性化旅游微店,携程提供品牌、技术与售后服务支持,代理返佣最高达3%。

由卖面膜到卖百货,再到卖旅游产品,微商的三级跳速度也算得上不慢,微商的转型趋势也颇让人欣喜。只是携程做微商这个事情,我怎么看都不是太靠谱。

不靠谱之一:因为浓重的“传销色彩”而有些“臭了门市”的微商,目前名声日渐不佳,试问会有多少人相信微店上面的旅游产品呢?微商,利用的是朋友圈,因为卖东西,很多人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而旅游产品不同于面膜,不同于百货,旅游是要到天南海北、千里之外去体验的产品,有着有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殊风险,并且价格不菲。传统经销方式之下,游客与商家的旅游争端屡屡发生,那么经过微商这个“二道贩子”之手的旅行产品,在质量保证、权益保障方面有什么风险,是难以估计的。一旦发生争端,层层代理之间会很罗嗦,消费者会对这种营销方式望而却步。

除非旅游产品微商在一开始就树立很好的品牌形象,否则很有可能会在质疑中挣扎。

不靠谱之二:政策重压之下,微信推送广告已经成为难事,在线旅游产品微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网络电商虽然火爆,但其受政策影响的抗打击能力极弱。近日,商务部下发了《无店铺零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项对微信尤其是微商影响极大的条款:“未经消费者认可,不得以短信、微信、电邮等方式推送广告。”

很显然,没有哪个用户是喜欢推送广告的。而微商的推广方式,无外乎在朋友圈刷广告和给好友们推送广告。当然,作为微商的你可以不管这个“办法”,可如果微信官方针对“管理办法”推出自己的相应政策,比如对随意推送广告者进行惩罚甚至封杀的话,那这些包括旅游微商在内的微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不靠谱之三:如果旅游网站们纷纷进入微商行业,恶性竞争再起,“十万微店计划”还有什么意义?携程可以实施“十万微店计划”,那去哪儿呢?途牛呢?那么多旅游网站,本来就杀的已经红了眼,一看携程做微商,那本来就办法不多的旅游网站们,肯定也会以各种方式进来。

再加上旅游产品价码高、返佣也不低,微店经营者们也会热情极高。这样的话,由大家卖面膜转向大家卖旅游产品,这种同质化、恶性的竞争伤害性可能更大。

本来,各大旅游网站就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再将牺牲利润换市场的策略放到微商上来,“十万微店计划”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旅游产品销售中产生新的传销危机,那危险就更大了。

不靠谱之四:旅行社、酒店在“十万微店计划”面前,会甘为“鱼肉”吗?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旅行社、酒店与在线旅游网站之间的纷争此起彼伏,断供事件屡屡发生。根本原因,就是低价竞争给旅行社、酒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根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酒店市场的佣金率大概是14%~15%,而公司酒店业务整体佣金率大概是10%~15%。

而最近的断供事件说明,这个比例有可能在降低。如果“十万微店计划”成行,那么携程以及后来的加入者就要付给微商代理“返佣最高达3%”的奖励费用,甚至会更高。同时,携程们还要提供品牌、技术与售后服务支持。

这样一来,携程们的开发成本、运营成本有可能加大,这部分压力有可能会转移到酒店、旅行社那里。试问,旅行社、酒店在“十万微店计划”面前,会甘为“鱼肉”吗?大的争端有可能会在后面。

在线旅游网站的经营方式在事实上已经进入了瓶颈,手段贫乏,未来的洗牌已经不可避免。而微商战术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还不敢说,但总体来看却很不靠谱!

作者:姜伯静 | 来源:iDoNews 专栏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46.shtm
233  Local / 媒体 / 审美疲劳,国内手机厂商们的黔驴技穷 on: May 07, 2015, 06:54:37 AM
不出意外,昨天360和小米的手机发布会并没有给出惊喜,尤其是360,仅仅发布了一个品牌名。

如果非要说有惊喜的话,那就是小米Note顶配的定价从3299降到2999,话说跳票了这么长时间,降价也是合理,骁龙810、2K屏也不是什么稀罕的配置了,并且小米Note顶配炒作了这么长时间,大家也只是等待一个结果。

要知道,等待一个已知的结果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趣的事情。

360的发布会成为周鸿祎的脱口秀,30秒能说清楚的事情,老周用了1小时44分钟,并放言,如果罗永浩在场,不会让他有拿话筒的机会。难道老周会把老罗的手剁了不成?

调侃雷军也就算了,竟然有胆挑战老罗,喜欢“插嘴”的老罗可不是善茬,如果罗永浩真的在场,手机发布会有可能变成SM大战,我认为老罗有优势把周鸿祎压在身下……

话说,现在大家开发布会上瘾了吗?发个手机开个新闻发布会,发个UI开个新闻发布会,融个资开个新闻发布会,卖身了也要开个新闻发布会,最后连发布个品牌名都要开个新闻发布会!

你们有能耐开这么多发布会,就没有能耐认真做一款产品出来,别每一次出来,都是似曾相识的面孔,苹果的设计还没抄够吗?说吧,你们打算抄多少年!还有各种让人吐槽的创新“名词”,各种在发布会上隔空撕逼!

对于跳票的360新手机,闭着眼,你都能猜出它长的什么样。并且对于360手机的前景我一点也不看好,还有乐视所谓的超级手机,别以为刷遍朋友圈就能有前途,话说,你有什么创新吗?

难道所有的国产手机,都是一个团队做出来的吗?差不多的设计、差不多的配置、差不多的发布会,差不多摆了几次又差不多的姿势,用户早已疲劳,拜托,伟大呢!创新呢!东半球最好的手机呢?!

随着国内智能机市场的饱和,我认为新兴品牌智能机最终都会沦为炮灰。过多的选择对一个饱和的市场来讲,不是一件好事情,首先,用户已经心生倦意,除非是那种石破天惊一般的产品,不是吹破天的产品!

其次,后入者的品牌塑造难度会越来越大,推广难度成指数级的增长,即使老周在安全领域叱诧风云,可是在手机行业,有几个用户会关心你是谁呢?买红米的有几个知道谁叫雷军?

最后,手机拼到最后靠的还是线下渠道。乐视手机就是一个纯炮灰,而360手机倒是可以走一些出货量。你说小米不是?哈哈,现在还有人相信小米是一家纯线上的手机公司!

小米一直做线下,只是现在加强了自营线下渠道,比如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小米Note顶配版便可以在线下的小米之家购买!对了,雷军没有在发布会上唱他的代表作《are you ok》真让人失望!

总之一句话,没有卖点的手机到最后只能靠卖脸,只能暴露出国内手机厂商们黔驴技穷!

作者:科技快评段子手 | 来源:iDoNews 专栏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45.shtm
234  Local / 中文 (Chinese) / 用比特币作抵押搞A股配资交易,“火币网”希望借此扩展海外市场 on: May 07, 2015, 03:11:17 AM
随着A股的火爆,各种股票配资杠杆交易的网站多了起来。为了借这股浪潮扩展自己的业务规模并开发比特币应用的新场景,国内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火币网”联合做A股配资杠杆交易的“财猫网”推出了用比特币作为抵押物进行A股配资的业务。

该业务的运作模式是,用户在火币网上用自己手中的比特币作为抵押物获得相当于这些比特币市值60%的贷款,这笔贷款在财猫网上被放大最多5倍进行配资,用户可以用所配资金额度在A股交易。这项服务的月费率为1.2%起,配资交易后所得的利润归用户,若亏损则亏损达到一定数额会自动发出警告,亏损超过这个警告线达到平仓线会自动卖出所有股票(平仓)。

火币网的CEO李林告诉36氪,火币网这次推出的新服务在A股配资交易端(也就是在财猫网上进行的活动)和市面上其他配资交易网站一样,但是创新之处在于用户可以用比特币作为抵押资产获得资金额度,为比特币创造一个新的应用场景。


让比特币有一个新的应用场景自然好,尤其是现在A股处于牛市而比特币却处于熊市的情况下,A股的火热也许可以为国内冷清的比特币交易市场带来些许温度。可是,国内会选择使用比特币做抵押物来进行股票配资交易的人群是非常小的,因为国内本身拥有比特币且炒A股的人就不多,愿意用比特币作抵押做配资交易的就更少了。所以,真正对火币网这项业务感兴趣的人应该在海外。

李林表示,海外市场一直是火币网希望开拓的领域。传统情况下海外用户是不可以投资中国A股的,这次火币网推出的比特币配资交易可以让海外比特币持有者通过火币网交易A股,对海外投资者会很有吸引力。不过,这项新功能能否真的为火币网带来更多海外用户还是一个有待考量的问题。

作者:DingDing   http://tech.163.com/15/0506/23/AOVHGAA100094ODU.html
235  Local / 媒体 / 揭秘低价旅游团:导游垫付费用 购物返点45% on: May 07, 2015, 12:30:45 AM
      近日“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导游这一职业群体的争议。记者调查发现,在“拼低价”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下,一些低价旅行团被层层转包,底薪只有数百元的导游接团时往往需要垫付人均数百元的“人头费”,还没出团就已亏本。因此,他们往往千方百计通过诱导消费者购物以获得高额返点来“填坑”和盈利。有业内人士透露,多数购物、餐饮商家等会给导游返点,45%算正常,还有更高的。

  淡季带不到团就吃不上饭

  实际上,被报道的“恶导游”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新浪网近日关于旅游“强制消费”的调查显示,截至6日11时,69.4%的参与调查网友表示“旅行中遇到过强制购物消费”。记者调查发现,“胁迫消费”频发的导游行业背后是严重缺少基本生活保障。

  张家界导游李春霞告诉记者,专职导游的月基本工资,在张家界300元-800元不等;兼职导游甚至没有基本工资,靠发日工资。“没有底薪的导游,常常面临‘淡季带不到团就吃不上饭’的窘境。”黄山导游小薇(化名)无奈地说,每天带团费约200元,淡旺季平均下来,一年工资仅2万元左右。

  企业对导游的保障十分微薄。安徽一旅行社协会副会长洪琛透露,愿意给导游购买保险的旅行社微乎其微。“截至去年年末,当地156家旅行社中,大概仅两三家会给导游买保险。”湖南导游蔡妮娅告诉记者,2014年她身边有几位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受伤,但“出事以后基本靠行业协会募捐,几乎没有其他保障机制”。

  导游流动性过高是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安徽省一位旅游部门工作人员称,按规定,旅行社要有20%的固定导游,但出于成本考虑,许多旅行社不愿意“养”固定导游,仅在旺季聘请临时导游,这部分人挂靠导游服务中心并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没有固定薪酬、长期合同、社会保险,人多且散,工作稳定性差。

  对于很多游客经常投诉的导游服务不好,专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导游工资与服务质量并不直接挂钩。“干好干坏都这点钱,所以大家工作积极性不高。”小薇坦言。据记者了解,在国外,导游收入以小费为主,旅行社所付的报酬仅占一小部分。这就意味着,游客是上帝,影响导游的收入高低,导游必然努力让游客满意。

  由于正常收入低、缺乏保障、流动性高,导游群体难以留住人才,人员呈年轻化趋势。以皖中地区为例,调查显示,该地区70%的导游是毕业1年至3年的学生,普遍专业技能欠佳,仅10%导游有超过5年的工作经验。三亚春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王雪琴介绍,“2009年时我们公司有400多位专职导游,现在只有16位了。”随着“正规军”逐渐流失,越来越多无证黑导游充斥市场,队伍鱼龙混杂。

  争夺“刀尖上削下来的利润”

  安徽大学旅游系副主任李经龙分析说,那些习惯低价恶性竞争的旅行社,为控制成本,不断挤压导游基本工资待遇与游玩线路的服务质量,以拉低产品价格。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先靠低价争抢游客,再通过回扣等赚回利润的方式,被基层旅游部门称为“刀尖上削下来的利润”。

  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4日公开表示,“不合理低价”问题是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百病之源”。

  海南一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那些几百元甚至几元的低价团费用明显低于成本,往往是由组团社组织游客,地接社从组团社手中买团,导游再先自己垫付费用从地接社买“人头”。对于地接社和导游而言,是负债在接团,“人均数百元的‘坑’,不想亏本,就只能想办法捞钱填坑。”

  而诱导、胁迫游客购物,从商家拿返点就是主要捞钱方法。据了解,现在导游带团,购物、餐饮等环节一般都有返点,有十年执法经验的海南省旅游委质监局一名工作人员直言,“购物返点45%算正常,还有更高的。门票也有返点。”

  年初转行的云南导游小陈向记者讲述了“返点潜规则”,像珠宝、字画这些产品定价随意性大,卖价越高,返点越多,“最多一次是在去年春,有个游客花三万元买了个玉镯,商户按照利润30%返给我,好几千呢。”

  记者在安徽、湖南、海南等多地走访调查,业内人士反映,“低价团”如今在中国各地旅游市场层出不穷,比起《旅游法》实施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海南三亚某大型旅行社总经理直言,旅游法对“坑人低价团”的约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效果。“一些小旅行社反正也活不下去,干脆倾注所有捞一笔。劣币驱逐良币,导致自我约束力强的、积极转型的公司反而很难生存。”(北京晨报)

  观点

  对零负团费加大惩处力度

  旅游市场“百病之源”在哪里?在参与新浪“关于强制消费”调查中,截至6日11时,51.5%的网友认为,乱象背后是有关部门监管缺失。

  安徽一地旅游市场监管处负责人说,“并非看不见、管不了,而是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业内人士认为,规范旅游市场应依法从严,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一旦发现零负团费,第一次可以警告,第二次就应该撤掉相关资质。据新华社

  食物链

  组团社低价揽客

  地接社“买团”抢客

  导游胁迫消费赚返点来“填坑”

  数据

  购物、餐饮、门票一般都有返点,购物返点45%算正常

  游客单独消费的餐饮,导游可以拿到30%至50%的回扣

  有游客花三万元买个玉镯,商户按照利润30%返给导游

     北京晨报
236  Local / 媒体 / 友加创始人邹岭:从恶意炒作到95后社交 on: May 07, 2015, 12:29:08 AM
腾讯科技 相欣 5月7日报道

友加是一款以秀场模式为主、附带社交功能的应用,用户在个人秀场内提供照片、语音、视频等生活实录,互赠虚拟礼物,也可即时群聊。 在功能上,这款移动即时社交应用很容易被拿来和陌陌做对比;在形态上,它又与YY和9158有些相似。
然而,让更多人认识友加这款应用的理由,可能是去年10月被各路媒体炒得很火的“用身体换旅行”热帖,随后国家网信办对友加依法采取暂停接入服务的措施,并通知主要应用商店对其下架。
近日,在友加重新上架的这一天,腾讯科技对友加创始人邹岭进行了专访。回忆起这段经历,邹岭表示,最初以这种方式进行营销时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后来的事态发展没有及时控制。随后友加也及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隐患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让他和团队比较欣慰的是,开服的那天有将近一半的流量都回来了。“只是在自媒体上宣传了开服,没有给用户发推送,也没有通知,他们就自己回来了。”邹岭认为,这得益于其在长期与粉丝的互动中建立的远超产品与用户的关系。
独特定位:即时社交+即时互动
回想起友加最初的产品形态,它更多是一个纯粹的语音社交形态:秀主在秀场以语音方式和粉丝互动,或者将粉丝邀请成嘉宾一起聊天。邹岭说,很快我们发现平台上的年轻人很习惯在一个在线的环境里面进行实时的互动,所以一直在优化产品,使用户能快速找到朋友。同时,我们也发现95后更喜欢通过展示自己来获得朋友,而不是直接去挨个找朋友,他们对存在感的渴望比80后更强。
重新上架的友加,增加了秀场“快玩”功能,强化实时的互动,更快更高效的参与。粉丝和秀主能够通过实时游戏、各种话题方式进行互动。对此,邹岭表示,快玩这个功能,以及我们所做的所有功能基本都是顺着用户需求而来的,不是说我们自己发明一个东西硬塞给用户,而是让用户更简单的产生并沉淀有趣的轻内容,也更好的加强互动、深化关系。
邹岭曾经是中国早期职业社交网站若邻网的创始人,对社交产品也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除了内容表达和互动,用户还需要在平台上获得乐趣。“我们是一个侧重互动的社区,而不是侧重沉淀内容的社区。”
谈到移动社交,尤其是陌生人社交,已经上市的陌陌可以算是鼻祖。但在邹岭看来,年轻人群的陌生社交需求远没有被满足,在这之中,基于即时的陌生社交存在很大机会。他们把友加的用户定义在16-25岁人群。他们比80后更喜欢二次元愿意在网络上建立社交关系,而不是线下见面,因为他们是随着互联网出生成长的,习惯了依赖于互联网世界。对于二次元人群,即时互动才是重点。同时,16-25岁的年轻人移动端付费习惯良好,且与游戏等强变现应用用户的重合度很高。
如果你使用过陌生人交友的软件,就会发现这些产品的界面中满满都是美女照片,“约炮”也是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这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陌生社交还是个看“脸”的地方。
“我们最开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友加的做法是前期把‘找附近’这个功能前置,但后来很快就把这个功能放到二级菜单里去了。”邹岭说,在社交中这的确是个比较吸引人的点,也可能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它肯定不会是终点。
区别于传统秀场:更注重社交
在激烈竞争中,各秀场纷纷探索新的模式寻求进一步发展,其中,进入细分、垂直领域成为各家不谋而合的共识。
相比YY发力游戏直播、在线教育两大业务、六间房秀场、新浪秀场致力娱乐演艺等领域,知名音乐巨头酷狗旗下的酷狗繁星网则坚持主打音乐牌,更加强调“音乐的垂直属性”,并倾向于打造成一个音乐平台,探索数字音乐发展的新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中起家的蜜乐则专注于“造星”。
邹岭表示,在以前由于宽带、网络资费和用户习惯等问题,直播秀场的环境其实不太成熟,随着环境的优化,手机上的这种实时的直播平台正在兴起并已经形成一种趋势。
对于秀场模式火爆的原因,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在线直播秀场“社交+娱乐”两条腿走路的属性贴合了其主流用户需求密切相关。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直播秀场最吸引人之处,无疑在于超强的互动性消弭了粉丝与偶像的距离。
与上述这些秀场不同的是,友加更加注重“社交”这一属性。
“秀场只是我们社交的一个场景、一个元素,但是我们不希望它变成一个‘中心化’的、以利益为导向的专业演绎平台,这个不是我们希望做的”,同时邹岭也表示,他们不会造星。
传统的PC场景中,主播需要坐在镜头前进行长时间的表演,相对来说更加专业,同时对主播的素质和场地环境都有一定要求,门槛相对较高。
友加曾在早期阶段研究过这种模式,但并没有采用,“当时我们在等条件成熟的那一天。”邹岭说。随后,友加开始切入现在这种基于碎片式的语音的模式,用户可以随时拿起手机发布语音,不满意的话还可以直接删除,相对来说更加自由,门槛更低,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台上“秀”自己。他表示,正如新的slgon“全世界陪你说话”,让平台满足年轻人对参与感和获取他人认可的需求。
另外关于盈利模式,友加的收入主要由几部分构成:通过给一些高级用户提供类似于腾讯的黄钻、蓝钻可以享受的特权进行收费,这些用户可以享受更多服务,比如用户在搜索时更容易被其他用户看到,获得更多的照片存储空间;二是基于友加的游戏属性,用户之间可以彼此赠送一些小礼物,只需要用户为这些小礼物支付少量的虚拟货币。
邹岭计划的友加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既具备国外即时视频产品periscope、meerkat等人人参与的特点,又能迎合到国内年轻人的需求,具备本地化和娱乐化的特性,让即时社交走出男女社交和“红人模式”的桎梏,成为95后聊天交友的健康平台。

http://tech.qq.com/a/20150507/011048.htm
237  Local / 媒体 / 好产品不等于好销量 索尼电视亏损了十年 on: May 07, 2015, 12:27:00 AM
腾讯家电讯(李珅)每当提起索尼,索粉总会将其与黑科技联系在一起,似乎索尼可以创造出无数让人心动的技术,事实上也近乎于此。在影音影像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索尼有着极深的造诣,不用单独列举某一款产品,只需要说出索尼旗下曾经的奢侈级消费电子品牌Qualia,就具有十足的说服力。
Qualia是索尼2003年推出2005年停产的品牌,2年期间一共推出了10款产品,涵盖电视、投影、音响、耳机、相机、随身听等,这一品牌的最大特色就是不计成本和销量地追求极致的电器性能,并辅以最出色的设计。
我们甚至能想到索尼为什么会停产Qualia品牌,因为好产品和好销量并不能划等号,这种产品疯狂烧钱,除了消耗资源根本无法取悦市场。实际上除了Qualia,索尼其他的产品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虽然手握顶尖的技术,却难以将其转化为高销量。有人曾评价称,索尼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在技术上过于偏执,且无法将这种偏执商业化。日本纪实作家立石泰则甚至还专门写了一本名为《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的书来探讨这一问题。
索尼电视亏损十年终获盈利
日前,索尼发布了2014财年财报,财报显示,索尼整体实现营业利润685亿日元,预计2015财年可实现营业利润3200亿日元。具体到电视所属的家庭娱乐及音频业务部门,2014财年销售额为12073亿日元,比上年增长3.3%,营业利润则为201亿日元。而再具体到电视业务上,营业利润则为304亿日元,分摊到四个财季分别为79亿日元、49亿日元、93亿日元和83亿日元。
索尼电视业务上一次盈利还是在2003财年,随后十年,索尼电视业务一直处于亏损当中,累计亏损已经接近8000亿日元,而究其亏损原因,浮现出来的是四个字——“转型缓慢”,而造成转型缓慢这一现象的原因,绩效主义则首当其冲。
由于持续十年亏损,索尼电视也一直被出售的传闻缠身,加之2014年索尼电视业务独立,更让人认为索尼是在为出售电视业务做准备,此次的盈利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给了索尼最强有力的理由,证明电视是可以不必出售的。
扭亏策略三年之前就已经制定
在经历了十年亏损以及诸多出售传闻之后,索尼电视业务2014财年的盈利显得弥足珍贵,但实际上这样的盈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今村昌志从2011年其开始负责索尼电视业务,他从一接手,就定下了明确策略,一是瘦身,二是转型,三是增强产品吸引力。
从索尼电视历史财报数字来看,2011财年亏损2080亿日元,2012财年亏损147亿日元,2013财年亏损50亿日元,呈现出了逐年扭亏的趋势,一直到2014财年实现盈利。
1、瘦身
在瘦身方面,我们所能看到的主要是两点,一是脱离上游面板业务,走轻资产的路线,更加专注于电视本身,二是精简产品线,让产品线更简单。
索尼先是在2011年将与三星共同投资的S-LCD面板公司50%的股权出售给了三星,接着在2012年退出了与夏普共同合资的SDP面板公司。
精简产品线从2015年的电视新品上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索尼电视分为4K、曲面和高清三条线,4K是重中之重,粗略地可以分为面向高端的X9000系列和面向主流的X8000两大系列,而高清产品是缩减的重点,2015年索尼高清电视新品只有W850C、R580C、R550C、R500C四个系列,而此前索尼高清电视有六个系列,实际上今村昌志在接受索尼电视的第一年就对产品线进行了大幅缩减,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索尼电视型号比2011年减少了40%之多。
2、转型
转型也体现在两点上,一是架构转型,二是产品转型。
2011年索尼电视业务架构进行了调整,分为三个部门,分别负责索尼自有电视、第三方产品以及下一代产品,而2014年,索尼更是将电视业务进行了独立运营,以增强电视业务的灵活性。
产品转型更多体现在软件的灵活性方面,比如2014年索尼电视支持小米盒子,系统开放接口,实现可在主界面快速调用小米盒子。同年,索尼和谷歌(微博)达成合作,成为Android TV首批合作伙伴,2015年索尼电视新品率先用了谷歌专为电视打造Android TV系统,索尼工程师傲娇地表示,别家的安卓系统是给手机和平板设计的,我家的安卓系统才是专门给电视设计的。类似这样的产品思路的转变,在以前并不多见。
3、增强产品吸引力
对于“技术的索尼”来说,其产品的吸引力其实一直都在,索粉在谈及索尼产品的时候也多以“索尼大法好”来表达喜爱之情,但“偏执”的索尼会认为这还不够。这就有了索尼电视推崇音画合一、重视特丽魅彩显示技术、发力4K图像处理芯片一系列的动作。
BRAVIA是“Best Resolution Audio Visual Integrated Architecture”的缩写,意思就是最高品质的影音整合架构,索尼曾经因坚守CRT电视而错失液晶技术,在嗅到4K技术的趋势后就会显得格外激进,因此从一开始,索尼的4K电视就坚持立足高端、大屏市场,强调的则是音画、设计,去年开始又加入了智能。
据介绍,索尼2015年4K系列电视机型均搭配了4K图像处理芯片X1,在X1驱动下的4K迅锐图像处理引擎PRO效能更高,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发挥精锐光控技术和特丽魅彩技术的性能,即使是入门的X8300C系列也可通过4K迅锐图像处理引擎PRO让4K画质更清晰锐利。在索尼看来,量子点技术虽然现在大家都在用,但只有索尼能最大限度对面板进行驱动,将其效果发挥到最佳。
为何宁肯费力改造也不愿出售?
由于持续亏损,资本市场唱衰索尼电视的声音并不少见,出售传闻甚嚣尘上,即便是产品侧深受用户认可似乎也是于事无补。不少人都会觉得好奇,索尼为了大局考虑,对业务进行调整在情理之中,既然能卖掉VAIO,为何就不能卖掉BRAVIA呢?
索尼集团高级副总裁、索尼电视业务新公司总裁今村昌志曾表示,索尼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的承诺是给消费者提供情感性的体验,但是如果没有电视业务,索尼将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索尼公司总裁兼CEO平井一夫也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明确表示,电视对于索尼而言,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维系与用户的关系,二是对其他业务及品牌的影响。平井一夫认为,其一,索尼不经营白色家电,家庭中能够接触到“Sony”这一品牌的产品并不多,只有游戏机和电视机等。电视机在家庭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构建与顾客的关系方面也非常重要。其二,电视产品的影像处理技术对于智能手机等其他业务也有影响,虽然前提是赢利,但考虑到对其他业务的波及效果及品牌效应,索尼需要将电视业务持续下去。
去年年底,华尔街日报援引著名金融机构美银美林日本业务研究部门负责人片山瑛一的观点称,“如果索尼电视业务部门不能够给出切实的增长蓝图,那么索尼就应当将此部门看作是需要剥离的业务。”今村昌志也表示,如果电视业务再不发力,不排除将其抛售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电视业务不是一定不能卖,但这是后话,但凡能通过改造实现盈利,总比抛售是更好的方案。
“技术的索尼”若因技术而死是一种悲哀
近日,NBA季后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规则原因,西部第三快船和西部第六马刺首轮遭遇,在经过了紧张激烈的抢七大战后,马刺2分惜败,赛后保罗流泪拥抱邓肯,并表示,这样的比赛只是第一轮令人羞愧。
套用到索尼身上也是如此,在日本的电视企业中,人们常说“技术的索尼”、“销售的松下”,索尼在技术上的偏执是其立业之本,虽然出井伸之和霍华德·斯金格担任CEO时一度背离了盛田昭夫技术为本的创业精神,但索尼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还是源自于技术上的偏执,它可以去学习、去调整,但如果这样一家技术公司被其他轻视技术、更注重营销的公司打败,不得不说将是一种悲哀,也同样令人羞愧。
http://tech.qq.com/a/20150507/009426.htm
238  Local / 媒体 / 外媒:中国正在酝酿新的货币工具 全世界都没有见过 on: May 07, 2015, 12:20:27 AM
     据MarketWatch报道,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央行正考虑通过一种全新的货币工具向政策性银行提供贷款。如此一来,这些银行可以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
  消息人士还表示,此种贷款将至少是十年期的。目前外界尚不清楚该工具如何运作的细节,但该货币工具将是银行从未接触过的类型,“它是一个全新的货币工具,全世界都没有见过。哪种形式不重要,一切可能的手段都会被采纳。”
  他还表示,中国央行将通过该新工具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等其他政策性银行注入资本,通过这一做法这些银行就可以购买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
  财政部曾表示,今年,各地方政府可以发行一万亿元(1600亿美元)的债券,以偿还过往的债务。换句话说,就是让各地方政府更换已有债务,这些债务大部分是期限较长,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
  问题是商业银行对这些债券没兴趣。
  来自某股份制银行的人士称,“不是所有银行都对此种债券感兴趣,因为收益率太低,也没有可流动性。”他还表示,他所工作的银行曾买过一些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只因为该银行的分支机构想和地方政府维持良好的关系。
  国泰君安证券债券分析师徐寒飞表示,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利率通常在8%左右。地方政府为了避开直接从银行借贷的种种限制而使用这一平台。此类政府融资平台债券的收益率也大致如此。不过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通常会被减半。
  一位银行的金融市场部门人士表示,“商业银行不愿意购买地方政府债券,因为过低的收益率很难维持其资本成本。有很多其他资产投资的回报要比这多。为什么还要去买地方政府债券呢?”
  从最新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数据看到,2013年6月30日,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包括直接负债、或有负债)总值已达到近18万亿元。
  中国已经制定了部分解决方案,通过修改预算法,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借贷,允许其发行债券。分析师称,这是一种可持续的更加透明的政府融资运作方法。
  目前就地方政府如何偿还现行的融资平台债务,已经引发讨论。主流的观点是地方政府必须逐步用地方政府债券来替换现有债务。
  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刘玉辉教授表示,“如果没有额外的流动资金支持,整个债务互换运作将成为一座空中楼阁。”他表示,政策性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相当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所借债务转变成政策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的债务。“这迟早会发生的,央行不如干脆让政策性银行现在就做。”
  一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消息人士透露,“期望我们银行来接管所有1万亿元的债券是有点不现实的。能处理好其中的一半就不错了。”
  他还表示,央行最终可能会不得不让一些商业银行参与到这项计划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与银行研究所副所长尹剑锋表示,“让债务变成债券,将减轻地方政府的偿还压力,因为贷款利率和偿还期限都不同以往了。”

   凤凰国际
    http://cfi.cn/p20150507000055.html
239  Local / 媒体 / [20150507]数字货币企业又将迎来FinCEN大检查 on: May 07, 2015, 12:11:14 AM
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主任Jennifer Shasky Calvery在昨天的演讲中表示,机构正在调查数字货币生态系统业务。

Calvery 在参加旧金山举行的西海岸2015反洗钱论坛的第一天发表了主题演讲。之后, FinCEN发表了她的演讲稿,并承认“一系列的数字货币产业监督检查”已经开始。

就在前天,FinCEN宣布已与 Ripple Labs在违反银行保密法方面达成和解。作为协议的一部分,Ripple Labs和子公司同意支付70万美元,并对Ripple网络执行更加严格的监督。

在她的讲话中,Calvery 表示此次检查可能会导致未来的执法行动:

“我们正在与来自在国税局(IRS)的授权BSA检察官一起协作,FinCEN 近日推出虚拟货币行业一系列的企业监督检查。”
Calvery说监督将有助于FinCEN 确定虚拟货币交易机构会遵守合规义务。

“一旦发现问题,我们一方面会启用监管和执法部门对违规行为进行适当惩罚,另一方面对合规法律进行完善。”
Calvery也参与了Ripple事件的解决,FinCEN 也回应了Calvery 的一些言论。
Calvery说,创新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她指出数字货币企业在美国必须遵守联邦法规。
----

原文:http://www.coindesk.com/fincen-director-examiniation-digital-currency/
作者:Stan Higgins
译者:printemps
稿源:巴比特资讯http://www.8btc.com/fincen-examinie-digital
240  Local / 媒体 / 经济学家称中国劳动力人口已经见顶 on: May 06, 2015, 09:37:35 AM
腾讯财经讯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的劳动力队伍正在萎缩,驱动工业腾飞的“移民奇迹”几近枯竭。中国失去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他们警告称,这一转变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减少和竞争力的损失,改革寻找新的增长点变得更为紧迫。

过去30年,推动中国高速发展的是规模空前的劳动力迁移,他们从生产力低下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工厂和建设工地。

现在,经济学家们形成的共识是,中国已经到达劳动力拐点,曾经取之不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正慢慢干涸,工资水平迅速上升。

高盛(Goldman Sachs)香港私人财富管理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今年中国工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了72%的峰值,此后这一比例将加快下降,降速比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还要快。”

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估计,中国的潜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在2016到2020年间跌至6.1%。

自1978市场改革以来后,已有2.78亿农民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这一进程现在已经几近完成。

蔡昉说:“从2005年到2010年,农民工人数的增长率是4%。去年这一增长率仅为1.3%。今年这个数字可能出现缩减。”

http://finance.qq.com/a/20150505/044178.htm
Page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 89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