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都在测试一个 App 叫 Band,我比较惊讶于几个因素:第一,玩下来,它应该是近几年除 IM 外最好的社交 App 之一了,但我“百度”搜索了一下,竟然发现还没有一家中文媒体报道过它;
客观数据方面:2012 年 8 月上线,截至今年 1 月,Band 公开过数据:用户下载量 4000 万。也就是说:2.5 年时间做到 4000 万。换算下,加上互联网指数效应,它目前全球下载量,至少已超过 4500 万。这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社交 App 能做到的了。
第三,我竟然找不到它投融资信息。资料搜来搜去,应该是 Line 母公司 Naver Corp 旗下一个叫 Camp Mobile 公司推出,以好玩实用形象,在学校迅速以学生 Group 风靡,去年 10 月扩张至美国,公司地址位于 Palo Alto。
来看看 Band 是个什么东西。
1,进去第一个逻辑,就是引导你“建群”。
整个界面非常 Cute。我的第一个尝试是,建一个“硅发布”的群。选啥颜色呢?蓝色吧,虽然其它亮色,我也挺喜欢的。
但很快发现,Band 很强调“邀请”。进群的人,不仅需要建群者邀请,还需要有个“Approved”动作。这是 Band 做私密性群组的两道门槛。不过,它对“邀请入口”非常开放,除支持短信、邮件等渠道邀请外,我居然还发现了微信。
很快,赵春生同学进“群”了,也带着个巨大卡通图象。我点了下左上方那个“日历”,想看看这是啥东西?出来右边第二张图。汗,我第一次知道了赵同学的生日,5 月 26 日,双子座……
再点右图上方“Add”,出现一个 Event 流程设置。也就是说,我可以在这里完成,和团队里人约见面的情境: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然后还有提醒、分享功能。这点比较棒,美国人喜欢用 Gmail Calendar 做 Schedule,但不知是否符合中国用户习惯。
顺手,我又向团队另个成员发了个邀请。不料,她微信上发来一个图:“我手机屏幕昨天摔破了”,生活真是惊心动魄啊……
2,分清“群聊”和“私聊”
我测试建的第二个群,是一个朋友群,叫“Lynn’s Friends”,所以 James 就进来了,也有个“Approved”过程,也带了个卡通大头像。但 Band 虽然好玩,你若说它是个简单的 App,这是不公允的,因为我很快就给整糊涂了。
事实上,我飞快拉了四个朋友进来。其中一个,是 StarLink 创始人,要命的是,他也叫 James,而且也姓 Wang。所以当我还没搞清,哪个地方说话属私聊,哪个地方属公开,这两个 James 就已经聊上了,如果不是头像不一致,我根本没法分清是哪个 James 在说话……
最后才搞明白:如果是在一个群组,只有单独点某个人头像后,开始 Chat,像下面第一张图,才是“私聊”;而如果没这个动作,你对任何一个人的留言和评论,其它群组里所有人,都可以看见、评论和留言,比如第二张图。
3,Inbox 设计
Band 在每个群组的主界面设计,很像谷歌的移动邮箱 Inbox,也有个非常方便的“个人管理工具”入口。其中,“Event”用以创建“活动日历”;而比较有意思的,是第二个功能“Poll”。
它提供一个民主选项,当大家犹豫不决聚会在哪办,时间怎么安排,Poll 支持“简单粗暴”的投票(上面第二张图),Question?下面是 1、2、3 等 Option。这个需求,原在微信群里不能实现,微信群组里只有“聊天”,比较麻烦,每个人叽叽喳喳,意见很难统计。
当然,最后一个“Post”,也值得一提。我看到它非常强调支持视频、照片、卡通图像功能,包括支持 Dorpbox 这种大文件传输和展示,应该很适合年轻人的沟通习惯。
4,强调“线下活动”的线上社交
可能是 Band 的线上功能做得太好,说实话,这不是一个我刚拿到,什么也不看(因为概念新,Band 主界面在明显地方,反复有“Tip”提示,可能也是担心用户搞糊涂),就明白它对“线下社交”很重视的应用。
我前天,还发现了一个“Instant Band”功能。点一下,出来一个“创可贴”一样的东西,尼玛这是要干嘛?
原来应用场景是:假设某天,你在一个场合,认识了几个原不认识的人,像微信二维码扫下,大家立刻就建个群。这个 Group 也会出现在你 Band 主页面,像我周一晚,试验的一个群,它自个儿,就叫“Mon Night Group”了。
5,Group 大海洋
不过也像 Meetup,Band 支持用户漫无目的寻找原本不认识的群组。比如主界面,就有“Discover”功能。我进去看过,诸如“NBA”、“Dog Family”、“The Samsung Family”、“Hiking”等非常多玩意。
不过,冒然莽撞进去一个 Group,不一定有用,Band 允许/引导创建群组者自定义条件,比如用户加入后,是否需要有“通过”这关;甚至包括可以自设置问题,要求入群者回答。我逛到过一个和 Hair 及 Beauty 有关的群组,出来这么个问题:What's your favorite beauty product?我肯定不是这对类话题感兴趣的人,所以立马放弃、绕开。
总的体验下来,几个感觉:
1)自发性上,Discover 不会是我在这个 App 里最常用行为,我没像在 Meetup 语境下,那么感兴趣。Meetup 一个群组,据说成员经常达到几千人规模,但 Band 大概,不强调用户在 Group 间串来串去,而强调:从“个人”看问题,即以个人为逻辑,管理群组。
一个用户进来,要么被邀请加入已有 Group,要么是自己创建一个。目前所有 Group 都偏封闭,有固定人群和门槛,一个 Group 领袖,然后邀请所有人进来,这和 Meetup 很不一样。
2)从它 Logo“The Ultimate Group App”看,Band 是想把“群组”功能做到极致。和 Meetup 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它线上沟通也做得很强,也许有天,Band 也会从封闭,慢慢走向开放。
作者:杨琳桦
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621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