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只谈几种除了微调参数,还包含某些实质改变的币种:
1.域名币——副产品模式Namecoin(NMC)可能是最早的一款山寨币,它选择依附于比特币网络,采取“混合挖矿”模式,即可以一边挖比特币,一边同时挖一些域名币。早期的几款山寨币都采取了混合模式,因为当时比特币也处于较早前的阶段,挖矿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暴利,也没有太多的竞争,对密码币感兴趣的人当然会优先去挖比特币,没有明显的理由让他们放弃比特币改挖另一种币。所以混合挖矿模式,也就是作为比特币的“副产品”这一定位,是比较可取的方案。
所谓域名币一般译作“名币”,但其实这里的Name是域名之名,所以为了直观且通顺,我觉得不妨译作“域名币”。这提示出这一币种的一大创意在于,它还进一步提供了一个“副产品”——一套去中心化的域名系统。
我们说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但事实上互联网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某些不可忽视的“中心”,比如域名系统。我们要注册一个域名,就不得不去投靠域名提供商,在根本上各种域名是由ICANN这一国际组织主持分配的。虽然它名义上独立于美国政府,但事实上各国的域名都得服从中央政府的管理,而且ICANN本身也很难保证公平中立,无论如何,域名的分配仍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而去中心化的非网络结构。
受比特币理念的激发,域名币利用比特币所设计的模式维护一套域名系统:每一个参与者都保存有全部的域名所有权和指向的记录,而每一次新注册域名或变更时也会向全网络发布,得到51%的认可的变动会被记录下来。这51%仍然是与比特币一样的以计算力为准,参与验证的工作量将有机会得到一定数量域名币的奖励,而当我注册或续费域名时,则要消耗相应的域名币。
这一套机制非常巧妙地解决了域名的去中心化问题,传统上注册域名总是要向某个单位注册,而在这里我们不向某个中心,而向整个网络注册。当然注册并不是任意的,需要消耗域名币,而这域名币是参与维护网络的奖励,或者当然也可以用其它货币向其他用户购得。现在域名币支持.bit域名,当然这种域名不属于通用的互联网域名系统,而是需要特殊的方式(通过域名币网络或代理服务器)才能访问。
这个机制是绝妙的,唯一的问题是它发明得太晚了,主流的域名分配体制已经发展得足够充实和普及,以至于难以脱离,没有特别的理由多费周折使用一套额外的系统。所以域名币网络中的域名至今也罕人问津,我还注册到了philo.bit和510.bit两个域名。最近的客户端更新大大方便了域名注册,可能会吸引一些新注册,但这套域名系统目前还看不到普及的前景。除非ICANN被曝出难以想象的丑闻,否则人们仍然会信任它的服务。
另外,域名币因为“有用”,所以其价值恐怕不会有太多的飙升,因为它总是应当维持在域名的花销让人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当然开源软件的开发者可以在升级软件时调整域名售价,但这早晚会引起分歧。因此我对域名币的升值前景并不是太看好。但作为第一种流行的山寨币,而且极富创意,域名币是值得尊重的。
域名币的系统也提示我们,在比特币的思路下衍伸出来的副产品,未必总是货币,也可以是其它各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系统。例如新近出现的去中心化即时通讯系统比特信就是一例,这一系统保证通讯不会经过或保存在某一个中心服务器中,也不会被人截取和监听。
2.莱特币——抵制挖矿专业化不过现在山寨币中坐上头把交椅的,或者说密码币中的老二,无疑是莱特币(Litecoin,LTC) 。顾名思义,莱特币号称是轻量版的比特币,相对比特币而言,其区块生成速度更快,确认交易的时间也就更短一些,莱特币的总量为比特币的四倍——这些基本上是简单地改改参数,在莱特币之后,针对区块生成间隔和货币总量等数值换一换,就可以做出另一个新币来。
最大的不同是,莱特币与比特币采用了不同的加密算法,比特币是SHA256,莱特币则是scrypt。其实这两种算法也很难说有更可靠或更安全之分,主要区别在于后者计算时需要使用大量内存。
顺便说一下,莱特币并不是第一款使用scrypt算法的山寨币,第一款是tenebrix,但开发者不太厚道,公开发布前自己先挖了几百万币,这种行径在开源的系统中当然是隐瞒不了的,而且在开源社区中遭人唾弃。然后莱特币的作者只是简单地复制了tenebrix的源代码重新发布,改名fairbrix,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不预先挖矿。但此币在推出后马上就遭到了51%攻击,最后也被废弃。开发者痛定思痛,这次先在开源社区做足预热再发布,这就是莱特币,其实是第三款scrypt山寨币了。
我们发现,其实莱特币的技术含量并不是特别高,本身主要只是改了算法,而且这一改动也是直接拷贝过来的。当然在日趋火热之后开发者团队还是做了非常积极的维护工作的,但总的来说创新精神并不是特别强,莱特币的火热在我看来主要还是时势使然。
启用新算法,在当时是针对GPU(显卡)挖矿的出现。比特币最初只是利用CPU来进行算力竞赛的,后来有人发现利用GPU,特别是ATI显卡计算的话,效率可以提高上百倍。这便开启了比特币矿业史上第一次“军备竞赛”,挖矿显卡一时间炙手可热,一些人开始特意购置大批显卡布置强大的挖矿组,而只靠CPU挖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scrypt算法下 ,GPU虽然也有更高的效率,但CPU的产出还不至于忽略不计,本来已被技术革命淘汰的一批老矿工找到了新的寄托,莱特币可谓应运而生。
而最近,随着比特币ASIC专业矿机的出现,scrypt算法又一次被追捧,今年新出的山寨币已经没有再使用SHA256算法的了。因为ASIC矿机是为挖比特币量身定制的,除了计算SHA256算法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当然也就没法挖scrypt算法的山寨币了。因此,当ASIC矿机再一次把显卡的效率也远远地甩在身后的时候,被技术革命淘汰的第二批老矿工也投入了scrypt的怀抱。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scrypt算法之所谓被人青睐,简言之是对挖矿“专业化”的抵制。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如果把它作为莱特币的一项特别优势来看待,我并不同意。事实上,无论哪种算法,早晚都会趋于专业化,就好比无论哪种运动或游戏的竞赛,如果它发展得足够好,奖金足够高,那么早晚都会出现专业运动员和职业队伍,而经过定向训练的专业运动员的竞争力一定会把业余选手甩在身后。要避免专业运动员的出现,要么就只能不停地变换竞赛规则,要么就得保持该竞赛始终不那么火热。也就是说,专业化的出现恰恰是比特币足够火热,以及趋于成熟的标志。scrypt算法目前难以制造专业矿机表面上说只是由于内存配件价格过高的关系,而如果莱特币继续火热,大幅升值,那么内存根本不会构成制造专业矿机的障碍。复制了比特币机制的密码学货币的挖矿机制基本都是在一定时间内有固定的产出,也就是说随着参与者增多,单一参与者的收益一定会摊薄,收益将变得可有可无,最终专业化、规模化的矿工将成为维护网络的主力。
这并不是所谓背离比特币初衷的事情,去中心化并不表示一定要夷平任何层级结构和角色分配,就好比互联网也并不必要每台电脑都做服务器。大部分普通人只是网络的接入者,而并不需要担负维持网络的责任。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大部分人首先应该是比特币的使用者,而不是贡献者。
普通用户,特别是设备过时的普通用户,被比特币挖矿业淘汰是一个正常的趋势,这标志着比特币从最初爱好者小圈子内的新奇玩物,开始进入普及和实用的阶段了。早期参与者支持比特币的主要方式是挖矿,而现在的参与者如果要支持比特币,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来使用它,扩大它的流通范围。而对全民挖矿时代恋恋不舍,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我并不完全否认新算法的意义,事实上在比特币网络已然足够成熟的时候,新生的山寨币恐怕不得不采取新的算法,以保证较难受到51%攻击以及对老玩家的吸引力,所以scrypt几乎成了近期新出山寨币的标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创新本质上不算是创新,而只是在比特币矿业革命之时顺应了一部分老玩家的恋栈心理罢了。简言之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当然,莱特币赶上了天时人和,占据了极大的成功,出于惯性,它的地位很可能还将保持下去。但是就我更关注思想,而不是利润的哲学立场来看,莱特币并没有多大意思。
我现在也在用显卡挖scrypt系的山寨币,然后立即换成比特币,目前来说比直接挖比特币要多赚一些。现在新出了多币自动矿池,如
https://www.multipool.in/,它会自动监视所有山寨币在市场上的汇率(与比特币交易)和全网挖矿难度,自动选择产出价值最高的币种来挖。另一家矿池http://middlecoin.com/还可以自动兑换成比特币发送报酬,有好显卡的朋友还是可以挖挖的,但是当然不要为了挖矿特地去买显卡。 3.点点币——股权模式,节能与通胀PPcoin(PPC),Peer-to-Peer,点对点币。其实比特币显然也是“P2P”货币,所以其实作者Sunny King并没有给这款币起一个独特的名字。但Sunny King无疑是所有山寨币作者中最认真的一个,他最近又开发了一款素数币,采取了和比特币和点点币都不同的进路,稍后再说。
和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一样,Sunny King开发的新币首先都会给出一份白皮书,或者说一篇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这一新货币首先是一种思想,其开源程序是对一种理论探索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复制或跟风。而其它大多数山寨币,无非是在前人基础上改改参数,根本写不出什么论文来,顶多只能提供百科介绍页面(wiki)罗列一下各条参数,更无从论证这一新币的意义在哪里,究竟在探索什么。无论Sunny King其人如何,就冲这两篇论文,我就尊敬他,相信他与那些只为圈钱的山寨币开发者不是一个级数上的人物。
点点币主要的创新是全新的“股权证明(Proof of Stake)”模式。相对于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点点币采用PoS+PoS的模式来确认交易。之前我已经讲过了,比特币不是通过中心化的机构,而是通过全网络的51%来确认交易的合法性。而所谓51%,在比特币那里由计算能力而定,矿工们参与算力竞赛,最终以“工作量”为奖励的基准。而在点点币这里,初期仍然以工作量证明为主,而等到网络中持有的点点币日渐增多,将逐步变为股权证明为主,也就是说,按照参与者持有的货币数量来决定发言权。在PoS模式中,51%不是由算力,而是由持币量决定的。而通过PoS参与维护交易网络的报酬也按照持币量的比例分配,大致相当于年利率1%。
这样一来就有了几个“好处”。首先是51%攻击的成本更高了,不但要占据全网过半的计算力,更要占有过半的货币量才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将越来越难以企及。
第二,随着总持币量的增加,算力竞赛的收益将递减,因此长远来说挖矿业的“军备竞赛”不会无止境持续下去,因此维护点点币网络将是非常“节能”的。
第三,年利率1%左右意味着点点币的总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上限,但又不会被某个中央机构任意滥发,通胀是微量和可预期的(事实上黄金也有大概每年1%的增加,但基本上我们仍然把它看做通缩的)。
之所以把“好处”打上引号,是因为所谓好处总有相对性,我并不认为点点币的这些改进的思路是无效的或徒劳的,但也未必说这些改进一定让点点币比比特币更优越。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提过,我不认为光靠比特币一家就能够统治货币世界。去中心化是网络时代的特性,但多元化也是。
如果说未来的货币系统是一个生态体系,那么只有位于相同生态位的货币才会你死我活地进行生存竞争,而模式不同、定位不同乃至价值观不同的货币,将会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而这些不同的物种才是有可能共生共荣的。而在不同的位置上,衡量好坏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猎豹当然比树懒跑得快,但这并不证明猎豹这一物种比树懒优越,而跑得快对于猎豹来说是优点,但放在树懒身上却未必是优点。
即便是黄金的时代,银币和铜币也都作为补充与之长期共存。黄金也未必是适合做主要货币的最佳元素,黄金的地位也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偶然因素,但即便将来发现了更优越的金属,也不必把黄金的地位替换掉。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物种是完美的,也很难说有一种金属用作货币是最完美的,例如黄金虽然各方面性质优异但是过于稀缺以至于其开采太容易被垄断,日常小额交易也不太便利,而铜钱产量较 多且分散,但又容易泛滥且容易掺假,白银则相对平衡一些。如此各有长处各有缺陷的多种货币共存,相互平衡或此消彼长,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货币生态。
所以,我们可以把点点币的节能、微通胀等特性视作其优点,但并不是说在比特币那里一定存在相应的“缺点”。
那么比特币是否确实有严重缺陷呢?当然比特币并不完美,但一些问题未必是必须修正的。
首先说因为算力竞争而面临的算力垄断的可能性,这是确实存在的,但在经济学和全网维护者的自发调节下并不容易做到,而这种危机感的始终悬临有时候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耗能问题,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大问题,长远来讲,比特币的成本应当趋近于其挖矿产出,而一旦比特币的价值进一步飙升,那么其挖矿成本也将无限飙涨。但每台挖矿设备本身的成本和电费消耗是一定的,将来要耗费更多台相同的设备才能挖出同样的矿,这就意味着挖出同样的矿所耗费的能源将会不断上升。
这一机制并不是没有坏处的,挖矿投入和产出根据市场规律达到某种平衡,随着比特币新币产量的减少和货币价值的趋稳,挖矿业不会总是像最近这样爆发式扩张,一方面挖矿投入仍然会不断增加,但幅度不会过于离谱,随着技术进步降低计算设备的能耗,总的能源消耗也不至于失去控制。应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比特币交易网络的维持始终会比任何一国的法币体系的维持节能环保得多。
但在将来呢?如果竞争对手不是法币体系而是其它密码币呢? 那么,仅在“节能”这一点上,比特币的确是弱项。这就好比树懒肯定比猎豹节能,关键在于它采取了不同的生存模式。点点币要达到节能的效果,必须使用股权证明,年利率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并一定比比特币优越。
微通胀的特性又怎样呢?由于点点币通胀的新币完全是通过类似“存款”的机制获得而不是首先通过无中生有的贷款,所以这种通胀不太会泛滥成灾。而比特币总量趋近于定值,由于存在钱包丢失的情况,事实上长远来说比特币的总量是不断下降的。当然,总量恒定或下降都不会影响货币的实用性。哪怕世界上只剩下一百枚比特币,数字货币极易拆分,所以照样能够很好地流通。
但长远来说,总量不断减少确实会有某些问题,假设比特币能通行数百年,数百年后可能大半的币都遗失了,当然无论剩下50%还是10%,这个货币体系仍然能照常运转。但是也许突然一个考古发现从故纸堆里发现出一个大钱包的密钥,比如李笑来据说接近总量1%的纸钱包。而现在的1%可能在八百年后就变成10%了,结果是考古发现当年突发10%的通胀。
这样一来,随着时光流逝,比特币将越来越让人担忧,而且人们事实上不知道那些几十年不使用的货币究竟是被有意地囤积、暂时被遗忘,还是被永久地遗失了。这使得人们对比特币总量的估计越来越不可靠。这方面点点币就没有问题,因为1%的年利率事实上是需要始终开启客户端参与网络维护才能获得的,闲置和遗弃的币并不会自动增长。
当然这实在是太过杞人忧天了。互联网时代的节律以十年为跨度,百年乃至千年后时代早就变过无数次了。到那个时候,甚至可能就在几十年后,由于量子计算的发展,整个基于密码学的数字货币都将被全盘颠覆(也包括传统金融世界),如果幸存下来,比特币也将经历无数的修订和改进,现在就开始谈论百年跨度的缺陷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不过,毕竟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点点币的探索和实验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4.素数币——有科学价值的挖矿素数币(Primecoin,XPM)是Sunny King近期发布的新币,这款币的发布被我赶上了,我在发布后第一天就参与挖矿,挖得300枚。后来该币受到了极大关注,这300枚币一度可以卖到超过5个比特币(将近三千大洋),而现在也大约能卖得2个比特币。可惜我以更低一点的价格卖出了100多币,剩余近200币收藏观望。很明显我白捡了一个便宜。这也并非撞大运,我事先就看好这一币的前景。
这倒不是说我对素数币的意义真的特别认同,首先我相信无论素数币解决的是否是比特币的一个缺陷,但至少的确有许多人认为它是缺陷,就像有许多人认为矿机专业化是缺陷那样。既然有人支持,那么它就会值钱。
素数币解决的仍然是比特币挖矿的“耗能”问题,解决的方案不是减少耗能,而是试图让耗能变得有意义。
事实上比特币是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计算项目之一(应该没有之一吧),全网算力早已超过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总和的数倍。这么大的运算能力仅仅为了维护比特币网络本身,是不是太浪费了呢?而其它分布式计算项目,有的在计算蛋白质折叠,有的在寻找引力波,有的在搜索外星人,做的是各种科学工作。那么比特币网络坐拥如此庞大的算力,如果能做一些科学计算,该有多好呢?
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本来挖矿是为了维护交易的安全可靠,而采用计算随机的密码的方式来比拼算力,但如果竞赛的题目不是随机的解密,而是特定科学问题,那么可能更容易出现作弊的情况。
不过是否可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一点科学效应呢? 我想还是有可能的。一种办法可以是像域名币那样的副产品模式:既然可以混合挖矿,在挖比特币的同时做一些与比特币无关的域名币计算,那么当然也有可能附加其它计算。不过这不需要开发另一套货币,而是可以在比特币基础上开发一个附加应用来实现,然后由某个矿池来主持科学项目,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便只是比特币算力的一个零头,也足以让其它许多分布式计算项目眼红。(当然目前的问题是专业矿机只能进行SHA256计算,可能莱特币等还在用电脑挖的scrypt系货币更适合做类似的事)。
另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就是专门开发一套新币了。寻找蛋白质等需要有专门机构来设计和安排的具体研究项目似乎不太适合去中心化的模式,而数学问题似乎更加适合。
素数币顾名思义,旨在寻找大质数。同时由于素数分布的随机性、不可预见性,又有可预计的分布概率,用寻找素数证明工作量,似乎是个可行的方案。
当然素数币本身的技术设计未必完美,例如它寻找素数的方法似乎是不完备的,有一定程度的例外,而且在数学上似乎也不是最好的素数算法。具体的原理我不清楚,但估计是为了在寻找素数和货币验证这两项原本不相干的任务之间达成平衡而做了许多妥协。
但我认为不必过早苛责素数币的不完善,毕竟它首先是一篇论文,是一种新思路,其次才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实验。尽管有诸多妥协,但它确实把网络货币与科学计算嫁接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期待它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说,之前提到的作为副产品提供一些科学计算的附加应用,附加在比特币或莱特币上,都不如附加在素数币上更名正言顺。甚至我设想这种“额外科学计算”可以被嵌入素数币本体之内:网络上任何的参与者都可以发布某项计算课题,只要这一课题是可以以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布式计算,并且其难度是可预估的,研究者可以发布问题和悬赏,矿工们根据赏金和难度的收益率决定是否参与计算,而参与计算的矿工将根据工作量得到悬赏者支付的奖金。在没有人悬赏时,矿工们则继续处理素数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既可以向全网公开,也可以以加密的形式解出,只有悬赏者自己的私钥才能查看。这样一来,一种真正分布式的分布计算系统成为可能。当然这一设计在技术上恐怕还有许多问题,但素数币是打开思路的第一步。
bitcoin:1411wgvec6AKWa5cp7sYqNdo8bq6T4xpe6?label=yilinh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