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科幻电影《超世纪谋杀案》(Soylent Green)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22年的故事。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在影片中扮演纽约市警探弗兰克·宋(Frank Thorn),他生活在一个如同地狱般的地方,那里人口过剩、资源匮乏、环境污浊以及社会不平等。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气又湿又脏、日子漫长得令人发狂的夏天。真正的食物已不复存在,人们靠吃加工的合成食物度日。
影片非常著名的一幕是赫斯顿在片尾揭露的(请允许我剧透一下),影片中称之为绿色食物的东西,其实是用人做的。
数字货币其实也是如此。说起数字货币,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它的技术细节上,比如密码学、块链、散列算法、挖掘技术和虚拟中央存储库等,但实际上,数字货币的存在更多依赖于现实社会关系。
任何一种货币的核心都是信任:相互间的信任。毕竟任何稀缺物品只需征得所有人同意都可以作为交换的中介物,比如黄金、防伪纸、香烟、凤尾鱼罐头和巨石。
数字化货币(比特币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只不过是一种货币而已,与其他货币相比,它引起人们更多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三:
1.现代货币的发行依靠中央权力机构(比如美元依靠美国政府,欧元依靠欧盟),而数字货币不是,比特币依靠的是分布广泛的网络。
2.其他数字化的货币交易是透明的(比如信用卡支付),而比特币的交易可以匿名操作。
3.其他数字化商品,比如音乐文件,可以复制和共享,但比特币不能,它更像实实在在的物品。
比特币的这些属性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兴趣:希望确保货币不被任何人(尤其是政府)控制的无政府主义密码朋克(一群使用加密邮件系统、旨在保护个人隐私的人,多为IT精英编者注);谴责金本位结束后专制货币政策的自由主义者;控制资金流动的各国央行;致力于改善发展中国家无银行账户者金融生活的服务机构;需要决定如何对比特币征税的美国国税局;希望匿名网购非法毒品的人;寻求建立比特币协议业务的企业家。他们透过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来审视加密货币。
这些人对比特币的看法由来已久。毕竟比特币在2008年就已问世。它是由一位自称中本聪的匿名创建者(或者创建者们)提出的。
比特币的拥趸曾预测它将带来一场革命。那么,我们是否看到了革命的影子,或者未来革命的萌芽?
目前,市面上有三本书旨在解答上述问题。如果你想快速简要地了解这一新兴行业的来龙去脉,不妨阅读《华尔街日报》的保罗·维尼亚(Paul Vigna)和迈克尔·凯西(MichaelJ. Casey)合著的《加密货币时代:比特币和数字货币如何挑战世界经济秩序》(The Age of Cryptocurrency: How Bitcoin and Digital Money AreChallenging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它把艰涩难懂的技术细节娓娓道来。
纳撒尼尔·波普尔(Nathaniel Popper)的《数字黄金:比特币的内幕》(DigitalGold: Bitcoin and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Misfits and Millionaires Trying toReinvent Money)更侧重于人物描写,它详细描述了比特币的兴起及其背后的人物。卡比尔·塞加尔(KabirSehgal)的《货币铸造:货币的历史及其如何塑造人类》(Coined: The Rich Lifeof Money and How Its History Has Shaped Us)将数字货币的讨论置于一个广阔的大背景下,将读者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到钱币收藏家的隐秘世界,文风简洁、清晰,富有哲理。
你想知道我的读后感吗?读完这三本书,我认为假如数字货币真的会引发革命,那么革命尚在萌芽中。
我对大部分新技术都不感兴趣,也不准备把比特币当作货币,我觉得你也没有必要。除非有一天我可以用比特币或其他类似虚拟货币购买三明治,就像使用信用卡或现金那样,否则我才不会关心它。即便到那时候,我估计也不想去考虑比特币的后端技术。我喜欢简简单单的货币。
当然,我非常幸运,能够享受充分履行职责的政府和很多私营机构的服务。对于那些不像我这么幸运的人,比特币及其模仿品可能更有诱惑力。当然,我对比特币并非不屑一顾,它的基本原理深深吸引着我。它把无竞争性的东西(二进制数字)变成有竞争性的东西(无法复制)。
如果我今天发送一份数字文件给你,我仍然可以使用它;你的使用权并不具有排他性。但是如果使用比特币技术,我可以把数字文件变成美元那样:我一发送给你,就不能再使用。它就变成你的私有财产,你的所有权获得大家的认可。这一点可能更具颠覆潜质,特别是对那些销售数字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但是,就目前来看,数字货币不过是另外一场小概率的改变世界的宏伟实验。但我们也应从绿色食物中吸取教训:假如革命将至,等到我们察觉到世界变化时,可能为时已晚。(李茂 | 译 王晨 | 校 万艳 | 编辑)
蒂姆·沙利文是《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编辑总监。他参与合著《组织:办公室的潜在逻辑》( The Org: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Office,Twelve出版社2013年出版)。
==================
哈佛商业评论
http://www.hbrchina.org/2015-06-12/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