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coin Forum
June 14, 2024, 10:10:46 PM *
News: Latest Bitcoin Core release: 27.0 [Torrent]
 
  Home Help Search Login Register More  
  Show Posts
Pages: « 1 [2] 3 4 5 »
21  Local / 媒体 / 2015-07-26 胡翌霖 股市杂谈:自由与稳定 on: July 12, 2023, 02:18:04 AM
文/胡翌霖 2015年7月26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5/07/26/5444.html

最近中国的股市跌宕起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股灾”之后,中央又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强力出手维稳。

之所以想到写这一篇文章,不是为了当神棍预测走势。一方面是把之前的一些说法和想法汇总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股市的问题与政治哲学、自然哲学都有关系。另外,我相信这次股灾将会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无论如何,它都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虽然我一直都在鼓吹比特币,也一向反对投资中国的股市,但我不想以任何方式预测行情走向,除了偶尔劝自己爸妈两句(也基本没什么用)之外,给别人投资建议是一件非常不讨好的事情,特别是在股市正在发疯的时节,劝别人退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果他真退出了,那也几乎不可能是踩着高点退的,他退出了股市多半还会继续涨,他也多半会不高兴。即便再过十天半月股市暴跌了,那么他多半也只会记得因为听我话而错过的那些盈利,而不会感激我帮他躲过了暴跌,因为在他的想象中原本他是能够在高点退出的。

同理,忽悠人来买比特币更加危险,比特币要是涨了,我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要是跌了,有人会追在我屁股后面骂几年。万一有人倾家荡产买比特币亏了(我从来只建议闲钱投资),说不定我还有生命危险。

我在5月24日发微博说道:“其实现在才是我们最需要比特币的时候。如果我既不愿意为国接盘,没有胆子去股市做韭菜,但我又不愿意眼睁睁地等着钞票烂在手里,那我就迫切需要一种最安全的投资渠道。是的,你越胆小,越谨慎,比特币就越适合你。比特币玩家只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敢于开放,但在投资理念上恰恰可以是极端保守的,像我这样”

在7月11日 我又发了一条:“在任何时候放弃A股或买入比特币都是明智的,哪怕1800点走出A股,8000块买入比特币,也是明智的。好比一个人在任何时候戒赌都是明智的,哪怕被他放弃的第一把赌注就中了头彩,或者他戒赌后做的第一份实业最终倒闭了,都不能说明他戒赌这件事情做错了。如果真的认清了道路,就不会再因一时的运势而动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几乎没有在鼓吹比特币了,最近主要也就写了这两条,与其说是忽悠别人来买,不如说是自己发发感慨。比特币的意义已经说得够多了,虽然比特币这两年陷入低迷,但它的原理和意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也不必反复再说了。

我从来只是分析道理,以及谈我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我自己也一直在小额买入比特币,更没想过要卖给谁。结果还是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人在微博上骂我传销狗,我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仇恨,是当年买比特币亏钱了现在还没缓过气来么?如果是当时看我讲比特币感觉有道理才买的,那么现在究竟是哪个道理出错了呢?即便我眼光不准,但买币的钱都是自己掏的,也没送到我口袋里,亏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还是那句话,那么多人劝你学雷锋你不学,我劝你买比特币你为啥就买了?

这就是人性啊,成功了,都以为自己多了不起,眼光多好,判断多准。失败了,总想着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在最近的股市风波之中,这种人性体现得尤其明显。股市疯涨的时候,是个股民就自以为股神,暴跌的时候呢,不是骂政府就是骂不知道在哪里的“敌对势力”。

不光一般股民如此,整个国家也是如此。牛市的时候,都自信得不得了,甚至有人抛出“牛市是中国大国地位的体现”这样的说法,官媒更是喊出了“4000点只是牛市的起点”这样的口号。这也是股市暴跌之后最让股民们纠结的一句话。然而股民们在意的是,国家说话不算话,说好了的政策底却没有撑住。但问题是官媒扯过的大话、瞎话、假话还少吗?官媒让你去学雷锋你不学,忽悠你去炒股票你就去了?这究竟怨谁呢?

显然,把市场秩序弄得一塌糊涂,这是政府的问题;而投资失败,则理应是每个投资者自己的事情。

之所以说“理应”,是因为现实中的确不是如此。中国股民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得怪政府,因为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有试图维护一个自由的市场,没有着力培育自由的市场参与者,相反,他们拒斥乃至害怕个人的自由,他们认为市场是“有用”的,民众也是有用的,但从来没有想过市场应该是自由的。

所以中国股市会出现所谓的“政策市”,更有所谓的“为国接盘”的逻辑,还有政府用政治手段托市的逻辑。

无论是之前的牛市还是之后的救市,官方宣称和民间传说的各种逻辑都是完全不通的。比如在牛市之时,新华社指出“经济需要牛市,应呵护市场信心”,我当时就在微博上吐嘈:“曾几何时我们说股市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现在反过来,市场经济要靠股市托底了。这就好比说“我们要小心呵护温度计,以抵御寒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其实荒唐透顶。”立刻有人来教导我,说股市是经济的“输血机”,这是啥意思呢?反正就是说经济好的时候股市是晴雨表所以应该涨,经济差的时候股市是输血机所以应该涨,我倒是想知道啥时候股市应该跌呢?

因为经济不景气所以需要牛市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需要股民分担经济下行的压力,难道说因为经济不好所以必须给老百姓送钱才行吗?既然股民的使命是为国分忧,那么怎么可能大家都赚钱呢?当然有一个最蠢的说法是就是需要给老百姓送钱从而促进消费,但这个说法其实荒谬绝伦。在国家牛市中,老百姓有点儿钱就去投股市去了,效果反而是延迟消费而不是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如果真想给老百姓送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税,减税简政,藏富于民,这才是正道。只要少收一点税,商品自然会变便宜,民众手里的钱自然也会变多,经济自然也会活跃起来。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那些统治者在面临经济困境的时候往往反而加税而不是减税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是统治者。也许有人要喷我说我这个不懂经济学外行在胡说八道,但是有些道理真的太简单了,就好比理解勾股定理不需要你是数学家,理解杠杆原理不需要你是工程师,“国家牛市”救不了经济这件事情我认为是一般人都能够理解的,相反要相信“经济需要牛市”的逻辑可是必须有“专家”的水平才行。

救市就更加荒唐了,且不说这时候已经完全颠覆了之前牛市的逻辑,就看救市的举措,简直是耍无赖了。直接开出了空白支票,这是啥概念呢?就是直接送钱:你去赌博,输了算我的。举国之力去支持一群只准赢不准输的人,开着一家只许押大不许押小的赌场,而且连出千都不用,这就是公然的游戏规则,可悲的是散户还特别欢迎,偶尔出来几个押小押赢的立刻群情激奋,恨不得直接把他乱棍打死。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量的指责都指向所谓的空头,甚至是子虚乌有的敌对势力。但即便真有一群聪明的空头又如何呢?难道只允许全民做聪明的多头,不允许别人做空头吗?而且,多与空本来就是相对的。一个多头满仓的时候就自然变成了空头的势力,因为他满仓的股票迟早都是要卖掉的。在分红率极低的中国股市,绝大多数股民显然都是靠”卖“股票,而不是靠”买“股票赚钱的。每个人都幻想高抛低吸,但低吸的时候你在出钱,高抛的时候你才在赚钱。所以每个指望高抛低吸的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空头“,你可以卖,为什么不允许别人卖?无非是别人卖的时机比你更好罢了。杠杆交易也是类似的道理,当多头平仓的时候就成了卖空者,空头平仓的时候就成了买多者,没有哪个杠杆交易者是永远不需要平仓的。长远来说,多与空是对称的,没有哪个参与者是纯粹的空头或多头,只是选择先空后多还是先多后空的区别罢了。

有人讲救市是国际惯例,美国人也救市云云。我的回应是,首先,美国人救市,诸如QE之类我当然也不支持,问题在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人瞎搞有世界人民埋单,而中国人瞎搞最后倒霉的还是中国的老百姓。更何况美国的QE的结果是贫富分化的加剧,最大的受益者是1%的金融巨头。中国的救市又将会造成什么结果呢?显然,越靠近“印钞机”的人得益越多,中国不会例外。

“中国例外”的是救市的手段,无论西方人怎么救市,除了塞浦路斯和希腊这些个例之外,基本上也都是在尊重市场规则和各方参与的独立性为前提的,美国的QE归根结底也无非是增加钞票的供应,还是依靠市场中供需关系的改变而起到调节作用。而中国的救市使用的不再是市场手段,而是政治手段,通过“宣传”,通过“约谈”,通过限制一部分市场参与者的自由,通过举国动员……

总之,无论是牛市还是救市,官方讲的都是政治话语,讲“国家需要”、讲“大国地位”、讲“稳定压倒一切”、讲“别有用心”、讲“敌人是冲着五星红旗来的”、讲“信心”……人民日报更是宣称:“股市的最终走向,仍取决于我们对国家的信心和对自己的信心”。

如果说强调“对国家的信心”还有一定道理,那么“对自己的信心”就是典型的传销语言了。传销组织才会把市场的前景寄托于信心之上,大跃进的时候也会把赶英超美寄托于众志成城的信心之上,但根本来说市场的走向显然取决于供需关系和社会环境。如果这个市场偏离基本面太远,靠信心是维持不住的。

如果说一个扭曲的政治体系还能够靠民众的信心来维系的话,一个扭曲的市场是难以靠信心维持的。集体的狂热只会让市场陷入疯狂,而不会让市场趋于稳定。

并不是在政府以荒唐的手段救市之后,中国股市才变得政治化了,而是这次股灾把中国股市的本性充分暴露出来了。在这种逻辑下,救市确实是对的,因为中国的股市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投资者通过明智和远见自由博弈的市场,而是一个为政府和既得利益者谋取利益的工具。之所以必须救市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吴敬琏说中国股市连赌场都不如,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根本不能比。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股市连福利彩票都不如,其黑幕更大,而欺骗性更强。

也不是说只有中国的市场是政治化的,西方的市场和政治没关系。西方的市场也是政治性的,也映射了特定模式的权力关系。

一个政治体制的目的是什么?自由,还是稳定?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自由就容易受到压抑,而如果自由被过分压抑了,也就将成为一大不稳定因素。但这两者孰先孰后呢?在一个集权社会中,当然是维稳重要,因为对统治者而言,最坏的结果是失去统治地位,因而为了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当然必须优先保证体制的稳定。在这种社会中,自由并不是被维护的对象,而是被赐予的,民众首先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再由国家给予一部分,因此任何时候都需要“感谢国家”,因为没有国家给予的自由,个人如何可能取得成功呢?但在另一种社会中,自由才是首先被维护的对象,政治体制之所以需要被建立起来,就是为了以更好的方式维护个体的自由。所谓维护自由,因为自由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这种社会的逻辑是,为了更好地处理集体事务,每个人需要让渡出一部分个人的自由,让渡自由也是为了维护自由。所以这种社会中稳定是为了自由服务的。

我不想涉入过多政治哲学的讨论,一些左派学者很容易指出我懂得少想得浅,但其实许多概念都是很简单很日常的,关于何谓自由的哲学讨论可以持续几千年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懂得自己的自由。虽然中国大众由于社会背景和洗脑的关系,对“自由”的概念有诸多误解,但这也都是可以通过日常语言的交流澄清的。

扯远了……回到股市的话题,市场中也有自由与稳定的矛盾。有人问,股市有什么用?杠杆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好处,干脆关了。我想说的是,股市的确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促进创业,分担风险等等,但这些不重要。关键是股市的出现并不是为了被”用“来做什么,而是自由市场的必然产物,如果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资产的自由,如果每个人都有自由签订契约的自由,就自然会出现股票这类事物。所谓”证券“,其实就是一种某个单位向不特定对象签订的契约凭证,凭着这一证券可以享有某些权益,比如在特定时间得到还款,或者收取分红等等。而证券本身是有价值的东西,也能够作为商品交易,那么专门用来交易证券的市场就是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形成不是因为它有用还是没用,而是契约和交易的自由进行而自然产生的。管理者所做的无非是把契约格式化,比如要求在某一市场上交易的股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但一家公司的证券没有按照这家股市的规范来签发,也可能在另一家股市上进行交易,没有公开交易的股票也可以由股东之间自由交易,只要最初签订的契约允许这些交易。所以管理者对于股票的意义理应是非常次要的,证券市场的管理者只是提供一个自由交易的平台,至于这些证券本身蕴含的价值和权利,是企业及其股东的事情。

但在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就不是从自由契约和自由交易中自然形成的,从一开始就在纠结股市好不好,有没有用,要不要停。到现在也是在纠结融资融券好不好,要不要停。市场不是被当作一个维护自由交易的平台,而是被整个当作一个促进经济发展或有利于什么什么的工具而被看待。

当然中国的表现也只是特别典型而已,西方的金融体系也早已走上了歧路,西方的市场也被当作工具,而非自然来看待,因而才有了各种各样号称”维稳“的货币政策,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比特币的革命意义,在这里不多说了。

对待市场的态度与对待”自然“的态度类似,在现代人眼中,自然不再是自然的了,而是被看作了有利于什么什么的工具,所以人们也用维稳的逻辑去”保护生态环境“,试图把自然当作一个整体加以”控制“。”先污染后治理“的技术逻辑与”借新钱还旧债“的金融逻辑也是异曲同工。人类对自然毫无敬畏,对自己的控制力盲目自信,这是导致生态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
22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12个助记词安全吗? on: July 11, 2023, 03:51:15 AM
录了一个视频来讨论 12 个助记词的安全性,制作差,表达差,慎点 https://youtu.be/bpgTw7KM_RU
视频做的不错, 对刚学习加密货币的新手会带来帮助, 你老婆在视频里很专心听你解释, 很幸福的一对夫妻, 给你个赞

谢谢你的赞,谢谢我老婆的耐心,哈哈。
23  Local / 媒体 / 2015-01-29 胡翌霖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BitCNY on: July 11, 2023, 02:05:57 AM
文/胡翌霖 2015年1月29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5/01/29/5219.html

1、是革命不是升级
BTS是所谓“二代币”(全称第二代山寨币)中圈钱最多(目前来说)、名声最响(主要在中国)的项目之一,我在微博上偶尔黑它两句,总会有许多热心网友前来“指教”,谆谆教导我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开放包容,需要不断学习……所以我一般也懒得多说什么,这次巴比特约稿,我不妨再集中吐吐嘈,但不负责接受BTS粉丝的教学。

有一些善意的网友总觉得我不待见BTS是因为学习不够、了解不足,认为帮我补补课我就能接受了,奈何我观念陈旧、思想封闭,不愿意学新知识,让那些网友扼腕叹息,颇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但这种“意见不合是因为学习不够”的心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态度,这有点像教徒传教时的心态:你不信是因为你不愿意学习。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观点分歧,往往都不是缘于知识上的差别,比如我不待见跳大神,并不是说我学习了跳大神的各种跳法以及背后的各种神秘理论之后,就能够认同它了,当然我肯定对学习这些玩意儿没多大热情,但这也很难说是观念过于守旧或心胸不够开放造成的,在广义上说,当然这也可以算是思想封闭,但如果思想毫不“封闭”,见啥学啥,听啥信啥,那就根本没有思想了。

如果我从根上就否认跳大神的合理性或必要性,那么我就不需要去学习它的各种细节。当然,如果我完全不待见跳大神,也就没有必要混入大神们的圈子里去“教育”他们,敬而远之是一种起码的尊重方式。不过在我自己的地盘,远远看着另一边跳大神的在那里煞有介事不亦乐乎,我偶尔嘲讽几句,显然不算过分。嘲讽他们并不是为了驳倒或教育他们,而更多是表达我自己的观念,比如我要讲追求真理破除迷信,我就可能拿那帮巫师作为反面事例,这时候我面对的听众不是那些巫师,而是我自己的听众。

所以我从来不会跑到BTS或其它山寨币的地盘去“布道”,也排斥他们来我面前布道。不同信念的人之间的友善而激烈的交流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持有“布道”、“教学”的心态,这种交流就很难展开了。

我可以说是一个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支持且仅支持比特币,而不待见任何花里胡哨的山寨币或二代币。于是在我眼中“二代币”信徒类似于异教、邪教或新宗教。比如说伊斯兰教也承认摩西和耶稣都是先知,只是他们认为默罕默德是最新一代的先知,犹太教只认摩西,基督教承认摩西+耶稣,伊斯兰教承认摩西+耶稣+默罕默德,于是乎伊斯兰教是宗教3.0,比之前的版本更高级、更进步?显然没那么简单。我只承认中本聪的理念,然后有一拨人认同中本聪+PoS,再一波人认同中本聪+PoS+BTSX,于是我是1.0,他们是二代三代,比我更高级更宽容?也没那么简单。分歧背后涉及的是信仰、理念、心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能因为哪一方额外多加了一个X,就一定更高明。

比特币玩家对待来自传统金融世界的反对时,也应该持有这样的态度:我站在更合理的一边,而不是站在更高级的一边。比特币并不是对纸币的“升级”,而是“范式革命”,它在很多方面主张退回金本位时代的某些理念,反对者并不只是因为观念落后或知识匮乏,而更多地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果把比特币的革命看作单纯的更新换代,看作比纸币“高一级”的东西,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这比把伊斯兰教看作基督教的升级版更加可笑。

 

2、锚定法币只是画蛇添足
遗憾的是,许多“二代币”的信徒正是把他们的币看作比特币的“升级版”,这从“二代币”这一称呼上也可以看出。BTS更是其中的典型,他提供的BTSX,如BitUSD、BitCNY等,也恰好是试图提供法币的“升级版”。在我看来,这类努力——无论是对法币的“改进”还是对比特币的“改进”,都是画蛇添足,是给汽车装马鞍,除了看似花哨之外,毫无意义。

据说BTS本身不是货币,而是一种类似于股票的东西,基于它之上可以开发出林林总总好多项目,其中主打的项目是BTSX,再其中主打的产品是BitUSD(比特美元),以及BitCNY(比特人民币)等。

整个BTS是一个巨大的坑,这从它的圈钱模式就看得出来,但这方面咱们先不管,我们就说BitCNY是怎么一回事。

BTSX利用一套复杂的机制生成BitCNY,说复杂是因为其中的许多细节说来话长,但其实笼统地说来也挺简单,就是用户可以抵押BTS铸造BitCNY。而这套抵押机制达成了所谓“锚定”的效果,使得这种被铸造的BitCNY的价值大约与实际的CNY相当。于是,BitCNY变成了“比特人民币”,BTS的支持者们认为,这种电子化的比特人民币将让商家更好接受,因为相比比特币来说,它的汇率更稳定,可以当做人民币来记账。

BTS的批评者一般集中于质疑“锚定”的可能性。的确,锚定基于BTS的价值,如果BTS出现崩盘,锚定将会失效。当然BTS的支持者会拿出许多理由来回应,例如这种情况是多么极端,以及即便出现极端情况也有可能应对等等。但我关注的焦点不在这里。事实上,能不能锚定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命题,短期来看,在一个月内维持BitCNY汇率相对稳定也可以说是达成了“锚定”了,维持一周、维持一年,都可以说是锚定了,能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价并不稀奇。但长期来说,例如十年,几十年的跨度来说,我不相信锚定可以永远维持。当然,如果BTS一直非常小众,就几个粉丝自娱自乐,一直锚定下去倒是可能,但如果BitCNY流行起来,比如其总量占到人民币流通量的百分之一,那么它还能锚得定吗?国际货币竞争中,一些试图以举国之力锚定汇率的行动最终也都失败了,BTS真能做得到?这几个月来所谓的成功锚定的现实,是建立在流通量和应用面少到忽略不计的前提之下的,一些提供CNY买卖BitCNY的平台虽然貌似基本维持在0.95到1的范围,但成交量和市场深度都少得可怜,几乎只有象征意义,什么都证明不了。

不过更关键的问题是,即便我们说“锚定”能够成功,那么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锚定压根就没什么意义,那么关于能否锚定的争论就显得很无聊了。例如某些人想在汽车上装马鞍,那么当然会有许多质疑,比如说马鞍能不能装牢,马鞍用铁还是用铜,安车顶还是安车头……一撮人为这些技术问题殚精竭虑,争论不休。路过的我问了一句:为什么要给汽车装马鞍呢?恐怕就要被他们嗤之以鼻,乃至轰出大门了。

BTS的支持者认为,BitCNY与人民币锚定,有助于那些愿意接受电子货币提供的便利性,但不能接受比特币的汇率波动的商家们接受电子货币的支付。

这听起来似乎像那么一回事,但实际上那些商家多半是BTS支持者们臆想出来的。不说与比特币相比,就说和BTS相比,乐于接受BitCNY的商家为什么不直接通过BTS支付呢?据说因为BTS和BTC一样价格是波动的,BitCNY价格锚定人民币,因此适合被用来记账。但要注意,支付与入账是两个环节,现在那些不接受BTC汇率波动的商家,都是借助Coinbase、Bitpay等第三方平台支持比特币支付的,用户可以通过中介平台向商家发送比特币,而中介平台负责承兑,最后商家直接收到法币。这样一套以美元标价,以比特币支付,以美元入账的系统中,商家并不需要考虑比特币的波动问题。

如果你嫌比特币不好,认为BTS好,那么完全也可以做成BTS的支付平台,商家还是可以以法币入账。据说BitCNY能更容易劝服一些传统商家接受电子货币支付,但在劝服过程中你也得先劝服他理解BTS的机制。BitCNY的意义只适用于恰好能够接受BitCNY但又不接受BTS的商家,我想象不到这样的商家会有多少。

如果我搞不懂或不接受BTS的机制,我仍然愿意接受人民币,通过中介平台,我仍然可以享受去中心化密码货币带来的许多好处。但我为什么敢接受比特人民币?如果我收到比特人民币后立刻兑换为人民币入账,那么就和收取BTC或BTS兑换为法币入账是一样的,何必多此一举?如果我收到比特人民币后直接入账,储存起来,那我图的是什么?如果我偏好法币的稳定性,那么我为什么不储存稳定的法币,而要储存这种比特法币呢?

BTS支持者可能给出很多理由,例如商家们怕麻烦,既然收入了BitCNY就懒得特地去兑换成CNY了,但第三方支付平台完全可以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帮你完成兑换。又例如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中心化的,因此不可靠,但既然针对的是追求稳定的商家,我想他们对去不去中心化要求不高,对一家找得到人的正规中介公司的信任恐怕更多一些。又例如BitCNY囤着能产生利息收益,只有这一条原因似乎靠谱一些,但这恰是一大不稳定性,在目前小打小闹的环境下搞个10%的年利率也没啥大不了的,但如果BitCNY的应用真能达到一定可观的规模,一个特别的活期利率能够在法币金融体系中独善其身吗?须知比特币汇率之所以波动厉害,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和现存金融世界的纠葛,今天中国一个公告,明天美国一个动作,都让比特币汇率上蹿下跳。现在各国政府是没工夫管这种小打小闹的“伪法币”,但如果啥时候他们想管一下呢?BTC承受政策冲击的能力与BTS的承受力哪个更大呢?

无论如何,一个追求稳定的商家,恐怕不会选择用BitCNY入账,除非他本来就支持BTS,或者思路特别独特,我目前还很难想象。

 

3、比特币要颠覆的正是BTS固守不放的
我说道BTS画蛇添足的设计,其根源在于它对新货币的理解局限于某种“升级”,而不是革命。在它看来,电子货币的意义上更方便、更稳定,等等,但这些恰恰不是比特币的核心意义。比特币的基本理念是“自由”,是货币的“解放”。BTS沿用了比特币“去中心化”的旗号(实际怎么样容我呵呵),但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要说比特币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先要理解法币为什么是中心化的,据说法币的中心化正是为了“稳定”,政府和经济学家们殚精竭虑,时时调整利率,统筹规划通胀率和物价水平,推出QE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来控制货币市场,据说就是为了维持“稳定”,似乎货币的价值波动一旦超出了政府的掌控,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经济就将失去秩序。

而比特币就是要打破传统货币概念中“稳定压倒一切”的逻辑——放开控制,让自由市场决定货币价值的波动,又能如何呢?当然,许多建立在现存金融体系下的经济活动将面临困难,但如果说这一金融体系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呢?

另外,比特币还要打破货币的“虚拟化”。我已多次说过,比特币虽然是电子货币,但它恰恰比法币更真实。法币的产生就是通过虚拟的抵押铸成的,例如早期的用黄金抵押出钱,或者后来中国用美金抵押出人民币,或者像美国用明天的债抵押出今天的钱。用BTS抵押出BitCNY也是类似的逻辑,它还可以抵押出比特黄金、比特石油等等虚拟资产,这些资产与擅长无中生有的法币体系更为亲近,而与比特币世界格格不入。试图让金圆券锚定黄金,试图让人民币锚定美元,这些事业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技术不够(于是现在BTS带来了最新技术),而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纸是纸,黄金是黄金,纸不能也没必要锚定黄金,所有这些所谓的锚定不是一厢情愿就是某种阴谋。比特币看透了这一切,因此比特币不再是虚拟的代币,它不是什么的抵押或什么的对应物,比特币就是比特币,它是继金银之后卷土重来,对虚拟货币(法币)拨乱反正的又一种实物货币。

因此比特币最终要做的事情可比BTS激进的多,至于在过渡阶段的推广,靠Coinbase之类的平台就可以支持,BTS纯属画蛇添足,而在过渡阶段之后,比特币的理想是BTS之类难以想象的。

24  Bitcoin / Bitcoin Discussion / Re: Storing Private Keys with Colors, how safe is this? on: July 11, 2023, 02:00:20 AM
Do whatever you want with your private keys, just do not store it in a notepad file on a system connected to Internet or in your emails or in any place which is connected to Internet.
Make sure your private key stays offline. Register it down or write it down and store it in a locker. Also, do not ever store your private keys in a phone app which says it will keep it protected.

Anything that is connected to internet can surely giveaway your private key. Making an encryption like this and storing it doesn't save it either. Someone will crack it down.

agree, do whatever you want, do not forget how to recover, keep it offline.
25  Local / 媒体 / 2015-01-28 胡翌霖 哥白尼与中本聪——科技革命的范式转换 on: July 11, 2023, 01:49:43 AM
文/胡翌霖 2015年1月28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5/01/28/4999.html

之前的南都比特币采访问卷,我在巴比特和比特人转载时,都加上了一个标题“比特币作为范式革命”,毕竟有一个标题看起来传播效果会好一些,但其实作为范式革命也只是采访问卷中最后一个问题时捎带提了一下。现在不如专门把这一问题展开一下。

范式革命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有许多歧义和争议,因此我在这里先要花一些篇幅解释这一概念。

库恩的洞见始于一次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体验,当时作为物理学家的库恩因为一次机会需要对物理学史中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做一番介绍,库恩发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看起来荒唐透顶,不可理喻。但库恩没有像许多自大的现代人那样满足于时代的优越感,他清醒地认识到亚里士多德是那个时代中最博学和最睿智的人之一,他的智商显然不低于一个普通的现代大学生,但为什么他会犯下那些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错误呢?为什么古代的无数智者们会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推崇备至呢?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库恩认为,这种时代的隔阂当然不能归结为古人智能低下,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验的积累,因为对于许多古人和现代人都能观察到的日常现象,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方式在现代人眼中也是诡异的。最后库恩提出了范式转换的概念,大致来说,亚里士多德和现代人尽管拥有同样的理性能力,但有着不同的思想框架和运思模式,在不同的思想框架之下,人们的认知就像是发生了格式塔的转换,对于同样的事物,在一个范式下看是兔子,在另一个范式下可能就是鸭子,而兔子到鸭子的转换不是渐变积累的,而是一场整体的革命。

范式革命的理论不仅仅帮助我们理解科学史上的变迁历程,也让我们重新理解常规科学的形态。科学不仅仅是一条一条的概念和定理集合而成的,科学的进步也不仅仅是这些条目的增删,科学是有“结构”的,库恩发现的不仅仅是“科学革命的结构”,也是常规科学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并不是机械的,明晰的教条只是最表面的东西,更深层的内涵包括世界观、思维定势和时代精神等等复杂的元素。在我看来,生活世界或者说技术环境是范式的核心,之所以能够完成格式塔转换,不是因为观察的对象本身变了,而是因为它所在的背景变了,而这个背景就是我们的“环境”。造成神秘的格式塔转换需要许多前提和准备,例如你需要事先对兔子有所认知才可能看出兔子,但实际发生这一转换的契机很可能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动作,比如视野转过一个小的角度,或视线的焦点略微移动了一点点。

因此科技革命往往可以找出一些关键点,一个特定领域内的微小的突破成为整个变革的肇始,例如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机,例如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也许也例如中本聪的比特币。

我把比特币的出现看作一场范式革命的起点,为了理解这一革命,我们不妨把它与哥白尼革命相比较:

1.革命在不同的历史尺度下发生。

所谓历史的连续性和间断性其实取决于我们从不同的距离观察历史。在微观层面,这些突破看起来只是一个具体领域内的技术性改良,在宏观上看,这些突破也只不过是一连串剧烈变化中的一个小的环节。但的确在某一角度看来,某一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整个革命的可能性都蕴藏在这里了。哥白尼当然没有完成整个科学革命,甚至也很难说是革命的发动者——从更大的尺度来看,整个科学革命也是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这一系列历史变迁的一个部分。科学革命是整个古今变革的一个侧面,天文学革命是科学革命的一个环节,而哥白尼又是整个天文学革命的一个端点。但在哥白尼身上就蕴含了整个时代的缩影。从更大的尺度上说,比特币只是整个互联网革命中的一个侧面,而互联网革命又属于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环节,但比特币投射出整个时代变革的缩影。

2.革命开始于小圈子的技术突破

虽然天文学在古典科学中始终位于核心地位,但相比于后来全面开花的现代科学革命,天文学毕竟只是一个狭小的专门领域。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中,哥白尼的工作也是非常技术性的,除了序言中关于美好的日心世界的许诺,天球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的数学推演。哥白尼体系最初影响到的也只是一小撮能够领会其技术细节的数学家。但很快,它的影响力就超出了数学家的小圈子,其哲学后果逐渐取代技术内容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比特币最初也只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密码学圈子中传播,最初接触到的也都是能够领会其技术细节的一小撮极客而已。一个改变世界的大革命开始于一个颇为边缘的小圈子,这令人奇怪吗?恰恰相反,这样才合理。因为一个巨大的革命最终连整个社会的结构都改变了,原来不起眼的边缘人士,最后喧宾夺主,成为了引领时代的新世界的骨干。例如哥白尼革命前后科学家地位的变迁。通过比特币或者整个互联网革命,极客或程序员的地位恐怕也将逆转,成为时代的主导力量。

3.革命经常是某种复古

所谓文艺复兴就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重新发现,而科学革命最初其实也是复兴的一部分。哥白尼及其同时代的科学家深受复兴的柏拉图主义的影响。相比中世纪哲学家,哥白尼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柏拉图。哥白尼认为托勒密天文学是对柏拉图完美宇宙的背离,他认为他的日心体系的最大贡献在于去除了托勒密体系中丑陋的“偏心匀速点”。在科学革命早期,甚至直到牛顿,很多科学家都相信古人早已掌握了世界的真理,只不过都失传或者被歪曲了。而比特币的早期支持者们很多都是奥地利学派古典经济学的支持者,同时是金本位的支持者。在许多当代主流经济学家眼中,比特币是货币学上的倒退,而比特币支持者们认为他们只是丢弃了主流经济学完全误入歧途的部分,正本清源而已。

这种现象也并不奇怪。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人们立足于前人,把在传统中蕴含的可能性不断展开,这才可能有进步。但革命与一般的创新不同,它除了延续前人的道路之外,还发起了某种断裂。但这断裂也很难说是凭空降临的,古老的智慧都会成为创新的根基。但所谓的复古并不是简单地学舌,复兴本来就是选择性的,任何时代都蕴含着多样的可能性,而被复兴的只是其中一些特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一度被历史遗忘或歪曲了,经过在新的语境下的重新诠释,启示出一条新的道路。比特币早期支持者们认为主流经济学误入歧途,主张回归古典经济学。但是到革命的后期,一种更新的经济学范式将逐渐成熟,这种新范式既是古典经济学的某种再生,但其形态也将完全不同。

4.革命起始于常规科学的危机

既然有革命,那么在革命之间,往往存在范式相对稳定的时期,这就是库恩所谓的常规科学时期。在常规科学时期,范式本身一般是不受质疑的,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谜”,即用规范的方式解决一些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将会推进科学的领地,但不会颠覆基本的科学范式。例如当人们根据牛顿力学推测天王星的轨道时,发现观测与理论发生了偏离。解决这一偏离就是一个常规科学的课题,人们提出多种假说,其中天王星外存在另一颗行星的假说最受期待,最后海王星的发现证实了猜测,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构成对牛顿力学威力的确认而非颠覆。但如果一时没有发现海王星呢?人们也不会立刻否定牛顿力学,而是会检查观测条件,寻找未考虑的变量,或者试探其它的假说。但有些难题注定永远无法在旧的科学体系下解决,例如水星轨道的异常最终被证明是相对论效应而超出了牛顿力学。但是在新的科学成功之前,人们在何时能够确信一个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将构成当前科学体系的一个反例呢?事实是人们没有什么明确的方法能够预知。在新科学出现之前,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的难题始终还是在旧体系下被努力应对,一旦经历漫长的努力后解决了难题,旧的科学体系仍然会得到荣耀。但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构成了笼罩在旧范式头上的阴影,这就是“危机”。在危机面前,一些对旧范式失望的人就更容易去尝试跳出现成的框架。

在哥白尼之前,托勒密天文学并非坚如磐石,他本身的繁琐机制以及与自然哲学之间的各种不协调之处一直是经院学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难题一部分在新科学下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另一部分则压根不再成为问题。

比特币的背景同样是当代经济学/金融学的危机,但这些危机只是在对于主流经济学范式感到厌倦的新学者眼中才是革命的契机,而在旧范式下的学者看来,这些危机始终还只是有待解决的难题而已。他们仍在不断探索各种方案来解决危机,QE、前瞻指引等等,而这些手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但新学者却感到越来越不耐烦。归根结底,当代经济学解决货币问题的方案无非是发钱、加息、加税、减息……就好比古代西医的治疗方案无非是放血、催吐、再放血,如果效果不佳,就继续研究怎么样更好地放血,用什么技术,在什么部位放血。托勒密体系下的天文学研究也无非是如何设置本轮均轮和等点的位置和速率。当代经济学家们竭尽全力研究的也无非是用什么技术印钱,在什么时机印钱……但革命之后,人们很可能发现“放血”本身就是错误的,甚至许多原先认为的疾病压根就不是病(比如同性恋),也就是说,旧范式下许多学者毕生都在精益求精地研究的是针对莫须有的问题的必定无效的解法的改进。这也是为何旧范式下造诣颇高的学者们往往极力抵制新范式。

5.革命引起的是生态剧变

革命虽然肇始于某个具体的领域,但任何时代,人类知识中的任何部分都是互相关联着的,天文学与数学、自然哲学/物理学、乃至伦理学和政治学都有关联。哥白尼让地球动起来之后,基于亚里士多德有限宇宙的物理学模型受到了牵连,不再能够成立了。但这并不是哥白尼擅长的领域,因此哥白尼对其理论引起的力学问题并不是特别在意,但自然哲学家不得不认真对待,最终到伽利略和牛顿才把分裂的天文学和物理学重新整合起来。而进一步造成的物理学和伦理学之间的撕裂最终也没有得到弥合,各门知识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要重新建立起来,政治、经济和法律领域也受到深刻的影响。

在生态剧变之初可能是某些环境方面的新变化,某些物种抢先完成突变而适应了新环境,对于老的生态系统而言,这些新物种就像是入侵物种那样肆意繁衍,破坏着原先保持稳定的生态链条,同时创造着新的环境。其它物种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环境,势必消亡或者边缘化。

比特币产生的背景是互联网时代,是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物种。它不仅会在新环境下如鱼得水地疯狂繁殖,也会破坏旧环境下的许多生态关系,诸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乃至国际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关系都将受到挑战。更适应新世界的生存策略很可能在旧世界中处于弱势,但如果迟迟不能适应新世界最终也难免被淘汰。因此在这一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最优的生存策略,最好的办法可能只是顺其自然。

6.革命之初新技术并不更好用

革命既然是一个整体的生态剧变,那么在革命初期,新的生态结构尚未稳定下来之际,一些率先突变的物种在旧的环境下看并无明显优势,甚至经常处于劣势。

比如汽车比马车更便利吗?这不仅取决于汽车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相应的环境。在一个没有加油站,找不到停车位,只能找到马车夫而找不到驾驶员,公路也专为马车设计的地方,汽车恐怕并不比马车方便。任何技术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设备,背后总有一整套互相勾连的生态链条。蒸汽机、火车、电等等,最初作为一个新玩意孤立地出现时都不过是一些不知所谓的玩具。

哥白尼体系也是类似,它最初出现时,预测精度并不比托勒密体系高多少,而且它与旧的物理学割断了联系,无法解释许多原本不成问题的力学困难,恒星视差问题和恒星视大小问题都要等高倍率天文望远镜之后才得到破解。直到伽利略或牛顿之后,新科学才算是能够自圆其说,在此之前可以说“反例”颇多。

新生的比特币作为货币而言往往也并不好用,技术门槛、价格波动等等,使得它作为货币的职能发挥得并不优越。但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不得不等待整个生态链条的逐步完善。

7.最初的追随者并不都很理性

抵制革命的人并不总是食古不化的老顽固,事实上抵制革命的人往往比投身革命的人更加理智。前面说到,革命之初新技术并不显得更加优越,而且革命肇始于人们对旧范式下解决难题越来越不耐烦的危机状态,但究竟什么时候应该放弃旧范式而寻求其它方案,这本身并没有一个能够理性判断的标准,“不耐烦”往往是颇为情绪化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理性的人确实不应该过早放弃在常规范式下解决问题的努力,如果一遇到异常现象就想着要去推翻基础理论,那么科学根本难以发展累积起来。技术领域也是类似,多数技术创新都只是针对现有技术框架下的一些细微调整,例如如何让邮递更快速一点,让电话更清晰一点,让汽车更省油一点等等。至于要整个颠覆邮政业,整个改变电话的意义,这毕竟是少见的情况。如果大家都一门心思只想发明“新东西”而没有耐心慢慢改进现成的技术,技术的发展也将失去动力。

革命性的新科学乍出现时往往更像玄学,新技术乍出现时往往更像玩具,投身其中的人们未必都是出于严肃的理性权衡,带有某些非理性的狂热心态也并不奇怪。比如布鲁诺就是典型的因为狂热的异端信仰而追捧哥白尼的人(他是因为宗教异端而被烧死的),这些人实质上未必对哥白尼学说有充分的理解,但这批人也是新学说早期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比特币圈子可能稍微单纯一些,但也难免鱼龙混杂,极端的无政府主义、匿名者、黑客、毒贩等等当今世界的“异端”们成为早期传播的重要力量。

8.新旧范式不可通约

不可通约,又译为不可公度,也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同范式之间难以找到一个共通的衡量基准。科学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但什么是公认的事实,怎样讲理更有效,这背后的衡量标准本身也是某一范式之内的。例如哥白尼去除了匀速点,让数学结构显得更简洁,但放弃了自然哲学方面的圆满融洽,直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仍然没有解决自然哲学的破缺,而是最终以数学原理取代了自然哲学,用How的问题取代了Why的问题。即便到了现在,我们也很难说在绝对的意义上新范式一定比旧范式优越,而是只能说在某种标准下新范式更优越,而这种标准被现在的人们普遍认同。

比特币和法币体系的争执也是如此,法币体系所标榜的优越性,如所谓法偿性、国家信用,在比特币世界中恰恰是缺陷所在。政府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干预市场这一点也被法币世界认为理所当然的,而比特币世界认为压根不需要。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定是好事或一定是坏事吗?这一点很难有超越各范式之上的客观公断。我们认为自由是基本原则,而另一些人认为稳定才是头等大事,政府维稳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法币系统濒临崩溃,市场反而不稳定了,是不是证明政府不该干预了呢?当然不是,法币体系的信徒只会认为之前的干预政策不够好,接下来怎样制定一个更有效的干预政策,而永远不会想到压根放弃干预政策。就像古代的王朝更迭,再怎么民不聊生时,人们只会想到怎么换一个好皇帝,而总也想不到压根不要皇帝是否可能。即便没有皇帝的新制度出现,按照古代人的标准,这一礼坏乐崩、物欲横流的乱世也未必比之前的王朝更好。

比特币信徒相信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干预自由市场的行为压根是不需要的,但我们事实上没有绝对客观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点,首先这一新的自由市场尚未形成,而它在逐渐形成之初,由于整个生态链条尚未健全,很可能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原先的体系。即便到它最终形成之际,也未必在任何标准下都更加优越。

当然,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对话,不同范式之间当然也是可对话,甚至可比较的。比特币玩家可以去指点法币系统的”危机“,同时防御其他人对比特币理念的质疑。但任何争执都有其相应的语境和立场,如果脱离自己所站的立场而把自己的视角奉为客观,往往就难以互相理解。
26  Local / 媒体 / 2014-12-05 胡翌霖 谈CC协议 on: July 10, 2023, 02:48:57 AM
文/胡翌霖 2014年12月5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4/12/05/5181.html

这篇是巴比特的约稿,比特币圈天然地偏爱自由软件的精神,因此对CC协议理应是更容易接受的,但毕竟版权意识在中国普遍比较淡漠,CC协议更是陌生,因此抄袭现象频发,如巴比特之类的提了CC协议,在圈内也缺乏尊重。因此一些科普确实是有必要的。目前而言很难指望CC协议发挥法律效力,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于业界形成相互尊重和协作的风气,以及行业规范的自发形成,还是有益的。

我的博客采用CC协议(BY-SA),现在有越来越多新派的博客或资讯站使用CC协议,例如巴比特就用了BY-NC-SA)的CC协议,但无论如何,CC协议(特别是在中国)的知名度还不太高,我们习惯在网页底部看到的还是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那么CC协议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简单谈一下。

首先我们当然要知道”版权“(Copyright)的概念。所谓版权,或者说著作权,显然是印刷时代的产物,一方面书商可以通过大量复制和贩卖作品而获得盈利,另一方面这种复制和贩卖活动完全可以脱离作者进行,这就使得一旦作品流出,作者本人就可能无法从印刷品的庞大利益中获取任何份额,这总有哪里不太对吧,因此著作权相关法律的制定,就保护了作者本人在作品传播过程中仍然享有某种优先权利,印刷商需要作者的授权才能进行复制和传播。当然,更重要的是,版权也保障了印刷商的利益,一旦买断了版权就可以长期获取收益。另外,对读者而言,唯一的“正版”提供可靠的范本,既保证阅读质量,也便于检索和引用。

注意我始终强调“印刷时代”,我不否定版权的意义,但它的意义是历史性的,适应于以印刷术(也许可以包括唱片、磁带等)为主的传播环境。在抄本时代,让作品传世是非常难的,即便是那些流芳千古的名著,在作者有生之年也很难为其带来收益。为了让自己的见解更有机会流传,古人们乐意放弃自己的署名而假托名人写作。经销抄本以牟利的书商当然也是有的,但在抄本的价值中,抄写本身的份额更大,因此是否垄断某一本书的发行权对于书商的盈利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大多数抄本没有标准化,因而也没有正版和盗版的质量差别。于是,从作者、传播者和读者这三方面来看,都没有对版权的需求。

那么在网络时代又如何呢?信息传播的快捷与廉价,使得依靠贩卖信息载体赚钱不再那么有利可图,但作品的广泛传播本身无疑能给作者带来好处,无论是求名还是求利还是促进学术交流,作者不再需要委身于一个特定的出版商。对于传播者而言,当然传统的出版商仍然需要版权,但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就未必一定要掌控版权了,自由的转载最终亦能带来流量。对于读者而言,开放的文本更容易检索和引用,当然也更受欢迎。

但是,完全放弃版权也不妥当,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偏好更开放的传播方式,但如果这些传播过程完全与创作者脱离了关系,这也不是好事。例如一个作者可以从其作品的免费传播中获得名声,但如果在传播中作者的署名直接被抹去了,那又哪里来的名声呢?一个平台可以从内容的广泛转载中获得流量,但如果转载者都不保留链接,流量又从何而来呢?

关键在于,传统上的版权概念,要么就是完整地掌握版权,即所谓保留一切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要么就是无版权,比如作者死后五十年或七十年,作品进入“公有领域”,不受版权保护。但我们现在需要一种将版权部分地,遵循一定规则地放开的方式。

IT界显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先导者,因此新的版权形式最初由IT行业设计,这并不奇怪。事实上,这种新规则最初是由自由软件基金会发起的,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在80年代发起了GNU计划并成立自由软件基金会,最初GNU计划主要用于Linux这样的自由软件的开源协议,最流行的是GPL(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主要适用于软件,而推广到一般的文档,就有了GFDL即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GNU计划的基本理念是copyleft,这是一个明显针对copyright的略带戏谑的概念,中文翻译有很多,如著佐权、反版权、版责等等,我个人更倾向于“版责”,尽管撇去了戏谑的味道,但比较准确。权利与责任相对,与版权相对的是,copyleft规定的不是传播的权利,而是传播的责任。传播者不再是以取得权利为前提而可以传播,而是以承担责任为前提而可以传播。

事实上,copyleft与copyright并不矛盾,而是后者的补充。基于版权的保护,我们有“未经许可,不得翻印”,但关键在于“许可”如何达成。copyleft仍然以“未经许可,不得翻印”为前提,但提供了开放的许可证,也就是说,“翻印者”不再需要等待与版权方谈判来取得授权,而是只要接受许可协议所规定的条件,就可以自动完成协议,获得授权。

由自由软件基金会提出的copyleft概念是比较强的,它不但允许对完整内容的转载和复制,更允许对原文的改写和扩充,但改写者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必须保证新版本仍然保留原有的授权协议,也就是说,基于GFDL的文档在传播和改编之后仍然需要提供GFDL许可,这就是所谓的“传染性”。

这种开放的改写权是印刷时代下难以实现的,以至于在中国的著作权法中,“修改权”和“署名权”一道被列为不可授权他人的权利,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改写的开放使得不特定多人的共同协作成为可能。在软件方面,典型的成就就是诸如Linux、firefox、WordPress、比特币等开源软件;而在文本方面,最伟大的成就无疑是维基百科了。维基百科就是GFDL协议的产物,不过近年也努力与CC协议相互兼容。

CC协议是也遵循copyleft理念的一种拓展,它主要为文字作品(也延伸到图片、音乐等)设计,避免了GFDL的一些僵化问题,提供了权利—责任的多种组合,可以让创作者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授权方式。

CC是Creative Commons的简称,这是一个2001年成立的非盈利组织,也是这一组织推行的许可证的名称,在中国大陆被翻译为“知识共享”,也有翻译为“创作共用”、“共享创意”等,感觉”创作共用“似乎更准确一些。CC协议不是一个协议,而是复数的一组协议(licenses),除了提供6种主要的授权组合之外,针对不同地域的法律环境,CC协议还推出了不同的本地化版本,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各有相应的本地化工作。

CC协议提供四种主要的条件:(略)

其中”CC-BY-SA“许可与GFDL相近。如果不带SA条款,就失去了传染性,例如通过张三CC-BY发布的作品,李四可以自由加以改编,只需要注明出处,就可以任意使用,可以用来盈利,也可以附加BY-NC等其它条款。当然,如果加入了禁止演绎的条件,那么相当于只提供转载权,转载者不能改动作品的原有面貌,因此也不能改换成新的条款了。之所以SA与ND是矛盾的,就是因为SA是在进行演绎的前提下对改写部分所提出的要求。

至于NC,非商业性使用,这一条款是争议最大的,事实上我对这一概念也不太认同。关键在于,何谓商业性使用?这很难界定清楚,事实上即便是CC基金会官方也一直语焉不详。按照官方的FAQ, 商业性使用强调的是使用者的意图(primarily intended for or directed toward… ),而不是使用者的主体,也就是说,一个非盈利机构,也有可能对某作品进行商业性使用,而一个盈利性机构,也可能进行非商业性的使用。但是对主体的判断很容易,对”意图“的判断却很难,CC表示他们也无法指导你判断何谓商业性和非商业性,如果你搞不清,请你去找版权持有者澄清,或者干脆选择允许商业使用的作品(CC cannot advise you on what is and is not commercial use. If you are unsure, you should either contact the rights holder for clarification, or search for works that permit commercial uses.)。

可以看到CC在这里挺不负责任的:你搞不清楚我也没办法,去找搞得清楚的作品吧。在实际的纠纷中,很多人主张带广告的就是商业性使用,使用NC授权的作品必须没有广告。但这种判断其实有些自欺欺人,即便没有广告,许多商业网站引用CC作品也还是为了增加流量,最终还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另一些情况下,虽然页面上有广告,但载入CC作品的目的与广告收益无关。

其实我个人比较倾向的解释是:只要不为此内容收费,就算是非商业使用,比如说像中国知网那样,你需要支付费用才能下载论文来看,那么当然是商业性使用。而只要是内容本身不收费,不花钱就能看到,就不算商业使用。这个标准比较容易判断,但在很多人眼里就显得太宽了。

解决歧义的办法要么是不要使用NC条款,要么是在引入NC条款时附加清楚的说明。毕竟CC协议只是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条款范本,每一个创作者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颁布自己的许可证。例如,我建议那些固执地要求非商业使用的创作者明确说好,是所有商业机构都不允许使用呢,还是带广告的页面就不能用,或者是不就内容收费就可以了。总之CC协议应看做一个模式合同,创作者不能不明不白就完全照搬。

始终要记得的是,创作者永远是作品的主人,CC协议是创作者对传播者提出的授权条款,但不适用于创作者本人。创作者本人当然可以同时以多种协议发布同一部作品,也可以随时对特定的对象“弃权”,也就是说,只要“著作权人准许,则上述所有条件都可予以免除。”比如我按照BY-NC-SA发布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授权给某些商业网站使用。BY-NC-SA指的是以接受这一条款为前提使用我的作品的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他也可能在不接受这一条款的前提下获得我的许可。

当然了,一旦已经作出了许可,那么在对方没有违约的情况下是无法反悔的。比如说,我去年以CC-BY发布了一篇文章,你转载过去了,今年我把条款换成CC-BY-NC-SA,但你也不必改动任何东西,已经转载的东西该怎么用还是怎么用,我也无权撤回。

不过按我的理解,协议的生效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在使用者实际按照协议使用了作品时,才视为达成了协议,获得了许可。因此去年转载我的文章的人可以继续保留,但在我修改条款之后再来使用的人,就需要遵守新的条款了。由于固有的BY条款,即便你是在其它地方看到了我的旧文章,也可以且应当找到文章的原始出处,检查最新的许可条款。因为毕竟你需要向创作者获取许可,而不是从转载者那里获取的。

当然,CC协议的歧义和争议很多,与各国法律的磨合也远未完善,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在目前而言,CC协议的严密性和法律的约束力并不很强,更多地仍然需要诉诸作者与传播者之间互相尊重。
27  Local / 媒体 / 2014-08-18 胡翌霖 比特币交易所要不要100%准备金 on: July 10, 2023, 02:39:01 AM
文/胡翌霖 2014年8月18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4/08/18/5122.html

在沉寂多日后,最近比特币的大跌终于又让各社区活跃了一些,不少人冒出来哭爹骂娘,又或者幸灾乐祸一番,当然也有一些冷静一点的玩家出来反省问题,比如说重新开始检讨交易所的100%准备金问题。

市场有涨有跌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本来就没必要一暴跌就大惊小怪的。短线炒币者理应欢迎市场的剧烈波动,而长线囤币者也不必在乎这么些波动。至于借钱的炒期货的不幸爆仓了,那也是自己风控没做好,更不该出来怨天尤人的。

不过也正如黑庄东所说,在下跌期间把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翻出来再说说也是好的,因为牛市的时候一般币民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警示,更懒得去挑剔交易所的各种规则和做法——反正让我赚钱就行。到了大家跌懵了的时候,也许就能对这些老问题重视一些了。

在MtGox倒掉的时候,我就说过应当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交易所:能公开的不公开,就一定有黑幕。到现在看来,中国玩家基本没用吸取MtGox的教训,只有在暴跌的时候才偶尔想起来保证金的事,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交易所仍然得到最大的宽容。

那么这段时间比特币行情的低迷状态,真的是邪恶的交易所造成的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说不是,是因为行情低迷的根本原因还是时机未到,真的等到新一波大牛市来临时,任何交易所的小动作都是螳臂当车了,当年MtGox掌控比特币世界90%交易量,最终也没能呼风唤雨,拦不住上涨趋势最后玩火自焚。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如果所有交易所都保证100%准备金,币价一定不止现在的水平。

100%准备金有利于提振币价
之所以币价会被低估,是因为在没有准备金约束的情况下,许多自以为有币的币民其实根本没有币。我存放在交易所的币事实上根本不是属于我的,我所拥有的充其量只是一个“约定”——据说我可以在某些情况下申请提取这些币。但明天的工资不是今天的资本,据说能提出币不代表现在就拥有币,更何况能不能及时提出币来还得看交易所的脸色——反正我看下来没有一家交易所的服务条款中约定了如果不能及时提币又该怎样。

而且,同样只是一个“约定”,也有不同的形式,托管协议和借贷协议就大大不同。按理说,我们把币存入交易所只是希望达成一种托管关系,希望交易所暂时帮我保管这批币,方便我在平台上进行交易而已。但事实上这些不公开准备金的交易所都没有向我们保证他们是在帮我们托管。而如果他们可以动用我们所存入的币,那么这顶多是一种借贷关系。

所以交易所的100%准备金证明,也无非只是证明了用户和交易所的“托管”关系,但托管仍然只是一个约定,这些币仍然不被我自己掌握,交易所仍然有撕毁约定的可能。但无论如何,100%准备金至少能够保证1个币总是1个币,即便我仍然可能拿不回来,但它终究还是1个币。

而如果没有100%准备金的保证将会发生什么呢?那就是币的无中生有。交易所可以随意在他的账户中新增一笔币,而不需要真实的币的存入。

事实上,无中生有的手法未必需要刻意伪造,如果我们认可交易所有权动用存入的币,那么它们完全可以通过诚实合规的手法让币数虚增。比如说,A交易所把自己的1个币存入B交易所,然后B所再把1个币存入A所,A所再把1个币存入B所……这样存在存去,两家交易所账面上的币就可以无限增多,但实质上它俩加起来始终也只有那1个币而已。于是,用户们完全可能在实际只有1个币的交易所里买到10个币。如果不是所有用户一起提币,大家恐怕都以为自己拥有这10个币了。

如果自以为有10个币的人实际上只有1个币,那就意味着币的稀缺性其实被低估了10倍,一旦打破这一幻想,币价就将有10倍的上涨空间了。

当然,同样地,既然没有准备金要求,交易所也完全可以虚构人民币嘛,怎么我只说比特币被低估呢?因为比特币和人民币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交易所,从根本上决定比特币价值的并不是交易所,而是市场应用,是它作为货币的流通程度。而从整个市场上看,即便这些交易所以同等比例虚构比特币和人民币,这些虚构的人民币相比整个人民币的应用环境来说完全是忽略不计的,显然不会让人低估人民币的稀缺性,但这些虚构的比特币在比特币生态圈中的份量却不可忽视,足以让比特币的稀缺性大打折扣了。

强行要求100%准备金无利于比特币生态
所以说,交易所采取100%准备金,对于提振比特币行情而言,应当是有利的。但这里需要分辨清楚的是,首先,对行情上涨有利,并不代表有利于比特币的生态发展本身。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交易所的100%准备金不是经过自由的市场竞争后自然而然地胜出的模式,而是根据理想,借助某种威权或暴力强行建立起来的,那么它就未必是好事。

拔苗助长之所以糟糕,不仅仅是欠缺程序正义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市场参与者的文化习惯和思想理念不得不经过一个挣扎的过程才可能慢慢培养起来,“自由”是难以速成的。

虽然我们知道100%准备金有怎样的意义,但一般大众并不知道。MtGox的惨痛主要也只有老一批的玩家才可能经历,而随着央视宣传而进场的新一批中国玩家并没有切身的体会。只有到类似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边,亲眼看见自己或亲朋好友的财产如何一夜归零时,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为何资金安全比0.1%的手续费更加重要。而不经历这些,即便把100%准备金的平台送到他们嘴边,他们也还是无动于衷。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推广100%准备金并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只能等待下一个MtGox,或者慢慢期待新文化的形成。

我注意到许多币友都有类似的误区,那就是一方面似乎向往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自由精神,但另一方面看到当前市场的混乱和不理想时,就憋不住了,希望援引政府或某些强力去归束它们。他们总希望在乱象面前做些什么,一定要找到消除乱象的“建设性方案”。然而,最好的方案恰恰是不建设,放任自流。特别是在生态整体发生变迁的过渡时期,环境一定是混乱而不稳定的。

过早采用100%准备金对交易所无利
其次,即便说交易所采取100%准备金是大势所趋,但对于个别交易所而言,在现阶段的最佳策略恐怕也不是急于做到100%准备金。

因为就目前大众普遍对资金安全无所谓的环境下,实现100%准备金并不会带来多显著的竞争优势。相反,在当前的环境下,拒绝100%准备金的交易所的确拥有更大的优势。

无论是炒币还是期货,比特币交易所提供的本质上是一种零和游戏,你之所以能高抛低吸,就一定有另一个人低抛高吸了。但在这一零和游戏中,交易所本身如果参与博弈,多少总是占有优势的。首先是通过虚构的币凭空增加筹码,其次是通过对资金流向的提前把握预判市场风向。这里再插一句,有些无耻的交易所竟然把不公开100%准备金说成是对市场负责任的义举,因为公开100%准备金后,市场总体的资金流向就暴露在公众面前了。但我在MtGox杂谈中已经说了,这是扯蛋。既然同时暴露在任何人面前,那就没什么不公平的。相反,如果资金流向确实是一个影响博弈的重要信息,那么如果只是交易所自己独家了解,那么交易所本身就占得先机了。

总之,在零和博弈中,拥有无限筹码并且占得先机的交易所确实是有优势的,那么它们的最佳策略就是参与博弈。市场讲的是利益而不是道德节操,有利不图才是不合理的。

但为什么还说100%准备金是大势所趋呢?因为即便交易所占有优势,但总会有失手的时候。比如3家交易所有2价发财了,剩下1家玩砸了,成了下一个MtGox,那么这个倒霉蛋就会为转变民众观念作出贡献了。民众见到第二家、第三家MtGox之后,总会越来越意识到资金安全的重要性了,到那个时候100%准备金的交易所才会更有吸引力。而真的到那个时候,已经赚够了的那些没玩砸的交易所,再搞起100%准备金,也不迟。

从交易所出发看,在零和游戏中有2/3的机会胜出,当然应该赌一把去弄虚作假。但对于客户来说,如果醒悟到全部家当有1/3机会泡汤,那就足以让他们拒绝弄虚作假的交易所了。

所以我的结论是悖谬的:100%准备金是大势所趋,但对交易所而言弄虚作假才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佳选择。比特币的未来是诚实而光明的,但早期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却往往狡诈而阴险。这恐怕会让许多“正义的伙伴”感到无奈,但自由市场就是如此残酷。
28  Local / 中文 (Chinese) / Re: 感慨一下,中文区帖子的质量好差呀 on: July 10, 2023, 02:03:37 AM
你还可以发文... 我不知道怎的发不了(新手)

可能是新手的原因,随便回几个帖子应该就可以了
29  Local / 媒体 / 2014-08-08 胡翌霖 比特币多重签名技术的应用场景 on: July 08, 2023, 12:47:56 PM
文/胡翌霖 2014年8月8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4/08/08/5115.html


0.多重签名技术简介
一般来说一个比特币地址对应一个私钥,动用这个地址中的资金需要私钥的掌握者发起签名才行。而多重签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动用一笔资金时需要多个私钥签名才有效。比如说,某笔资金对应有3个私钥,而必须至少有其中任意2个私钥参与签名才能动用,只有1个私钥参与签名则是无效的。而这个2/3可以推广到任意的m/n,比如3/3、1/5、6/11等,当然m要小于等于n。

由于这是一篇征文(http://www.coineve.com/index.php/hyl-multisig/ ),关于这一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不多讲解了,下面我来举一些可能让多重签名技术发挥作用的应用场景:

 

1.中介担保
这正是币须网正在试探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支付宝的模式。顾客先进行支付,商家才发货,但支付后商家并非直接收到钱,而是要等待交易完成后才能确认。而在顾客支付之后,这笔钱既脱离了顾客的控制,也尚未由商家控制,如果交易发生争议,中介者可以进行仲裁,把资金退还给顾客。

以上所说的和我们熟悉的支付宝模式是一样的,但比特币多重签名额外的意义在哪里呢?也就是在,这笔钱在脱离顾客控制并尚未由商家控制的期间,它也同样不能由中介平台所控制,也就是说,中介平台不能随意动用这笔钱,更不能卷款跑路。

相比支付宝,比特币的中介担保交易限制了中介者作恶的能力。例如,在交易期间,中介者拿着暂时“冻结”的资金去赌博(或者说投资),然后血本无归,那么商家就收不到钱了。或者,中介者耍赖或者根据某些“法规”,没收了这笔资金,那么商家就得费心去找中介者讨债了,比如说淘宝网完全可能借口比特币是非法的,把交易双方已经达成的交易没收掉,卖家声诉无门,买家也爱莫能助(这种情况好像已经发生过了)。

简单来说,在传统的支付宝模式中,中介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一些让交易更可靠地元素,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是说,一方面你对交易对象的信任不需要那么高了,但另一方面却额外地需要无条件信任中介平台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而在多重签名的支持下,例如,顾客、商家、中介这三者形成“2/3”,那就意味着,中介者的加入对于可靠性的提升完全只有正面意义而丝毫没有新增任何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如果2人交易原本就能够成功,那么在新加入中介者的情况下必定也还是能成功。只要顾客和商家这2个私钥确认了交易,那么整个交易就完成了,中介者是否守信没有任何影响。而只有在顾客和商家出现分歧时,中介者才有了权力。

改变m/n的数字和私钥分配的权重,还可能设计出各种更复杂的中介模式,例如,同时引入3个担保人,当交易双方不一致时需要3个担保人中的2个才能裁决之类。

 

2.在线钱包
多重签名的在线钱包现在也已经有多家实例了。比如说,本地掌握一个私钥,而网站掌握另一个私钥,只有这两把私钥同时签名才能够动用余额。这种在线钱包当然比一般钱包更麻烦一些,但相对更加安全,它除了保证网站不能任意挪用客户资金之外,也保证了无论是网站被黑还是客户的电脑被黑,资金都无法被窃取,除非两边同时被同一个黑客攻破。

这类在线钱包的意义主要是双重的安全保障,但也可以扩展延伸出更多的服务,例如多用户共享的在线钱包。

 

3.共同财产/合伙经营
多人共享钱包当然也有各种m/n的模式,应用场景有很多。我们先来说1/2模式。也就是说,1个钱包对应2个私钥,其中任意一把都能动用其中的资金。

你也许要问了: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让两个人掌握同一个私钥不就行了?1/n的模式有何意义呢?1/2与1/1的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账目清晰。也就是说,虽然两个人都有相同的权限动用同一笔资金,但每一笔开支具体是谁签发的,却无法伪造。也就是说,你我都有权动用这笔资金,但我无权冒充你来动用。

简单的应用案例比如夫妻共同财产以及合伙经营。在正常情况下,夫妻或哥们两个不分彼此,共同管理资金,其中一方如果有些事故或意外情况,总资产仍能被及时动用。而一旦出现分歧和争议,要回过头来清算一番时,账目又是清楚分明的,哪笔钱是谁滥用的将是无法抵赖的。

 

4.监督管理/股份权重
对合伙经营的1/n模式进一步扩展到m/n,就可以实现更复杂的资金管理制度。例如在公司内部,动用资金时先由财务发起支付,而由总监审阅签署,总监想要动用资金时也需要财务来确认。这样一来,任何人想要卷款私逃都是不可能的了。

另外,根据私钥的分配,多重签名可以支持一些简单的权重分配机制。例如四个人合伙创业,老大占40%,三个小弟各占20%,那么可以设计3/5模式,其中老大掌握2个私钥,小弟们各1个,如此的话老大的决策只要争取到1个小弟附议就能启动,但3个小弟联合起来也可能推翻老大。类似的机制当然难以支持完善的股票形式,但对于初创企业或者特定的小项目来说,是一个简便而可靠的实现方式。

 

5.数字遗产
最后再提一下数字遗产的应用。老人在世的时候当然希望全权掌控自己的财产,一旦过早把密码交给后代,也许被不肖子拿去赌博一夜输光了呢。然而,如果在去世前未能及时移交密码的话,这笔数字财产可能就被带到棺材里了。许多数字资产都有类似的问题,但比特币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最简单的场景比如是2/2模式,老人掌握全部2个私钥,而把其中1个私钥交给儿子,另一个则交给公证机构或公证人,等老人去世后如果没能亲自移交私钥,那么就可以申请公证者移交遗产。而在此之前,除非儿子和公证人串通,他们任何一方都无法动用这笔钱。

 

总结
以上勾勒的场景都是比较粗糙简单的,具体实践中当然会有更灵活、更丰富的样式。在所有场景中,多重签名的意义无非也是比特币本身的意义:自由、透明、去中心化。通过对权力滥用施加限制,多重签名技术让权责更加分明,让每个人掌控且恰好掌控他所应当掌控的权力。
30  Local / 媒体 / 2014-07-27 胡翌霖 比特币与数学:密码学有多可靠? on: July 08, 2023, 12:45:43 PM
文/胡翌霖 2014年7月27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4/07/27/5096.html

很久没有写比特币相关文章了,之前是忙于毕业,但最近毕业之后倒不怎么忙,一方面是懒,最近效率低下,我正在调整回来,将会有一打积攒下来的文章要依次写出来。另一方面,关于比特币其实也没有太多可说的了,普及知识和基本问题该说的也都说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太大欲望新写什么。至于高潮迭起的各种所谓“二代币”,我也毫无兴趣,要喷呢别人又要说我不懂乱说,我也懒得钻研,所以就算了,捐钱的朋友们自求多福吧。另外近期看一些货币史和货币哲学、经济学思想等相关的内容,准备做一些讨论,但未必与比特币相关了。

不过为了进入状态,我感觉可以先写两篇小文章。没有多少原创性,无非是随便就搜索得到的老知识,但别人说的毕竟往往不合心意,要么说得过于专业,要么就没说到位。所以我再用自己的话组织一遍,大概也有点意义。

说起为什么信赖比特币,许多老玩家都会简单地回答两个字:数学。很多老玩家都是极客出身,言简意赅,很少有像我这样废话连篇的。但说得太简略也可能会给人带来误导,如果把比特币理解为像1+1=2那样可靠,那恐怕是误解了。

首先说“信数学”,指的只是在比特币的安全机制方面,我们信任的是数学。但就比特币的价值而言,数学当然无法向我们保证什么。数学只能保证一个比特币就是一个比特币,但它究竟值多少人民币或能买多少斤大米,这取决于实际的市场环境。所以我在第二篇比特币文章中就提到,比特币仰赖的是“市场、历史和数学”这三项,市场决定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而历史决定了比特币对后起的竞争币的优势,数学则确保比特币的安全性。

在这三大基石中,如果要说哪一项最为脆弱的话,反倒是这个“数学”了。因为在这里的数学,并不是像1+1=2那样久经考验的算术规则,而是指20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密码学”。所以比特币家族又被称作“密码学货币”,是因为它的去中心化安全机制完全建立在密码学基础之上的。

当代密码学最核心的突破就是“非对称加密”,简单来说,就是加密和解密分别使用两个密码,这也就是比特币中的“公钥—私钥”,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公开的公钥加密一段信息,但只有私钥的拥有者才能够解密。

这种非对称加密才使得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得以可能。一个中心化的系统是有可能不使用密码学技术的,比如我为了证明我拥有这笔钱,我只要掌握一个密码,而这个密码也同时被记账中心所掌握,那么我向记账中心展示这一专属与我的密码,记账中心就知道我有权动用相应的一笔钱了。也就是说,在中心化系统中,因为我只需要向一个单一的中心确证自己的身份,那么我只要和记账中心共同掌握一套密码并且绝不外传就可以了。

但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就没那么简单了,我并不是向某个单一的中心确证自己的身份,而是要向整个网络公示自己的身份,因为没有哪一个单一的节点是绝对的权威,所以身份的确证必须是一个公开的行为。然而我所持有的确证自己身份的密码,显然不可能同时向所有人公开,那样的话任何人都可以顶替我的身份了。

于是,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机制,能够让我在不公开私人密码的前提下,公示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别人尽管不知道我所拥有的密码,但是要让别人知道我确实拥有这一密码。

这就是非对称加密的用武之地了,也就是说,别人可以通过公钥来进行加密,“出一道难题”,而这一难题只有拥有相应私钥的人才能解开,那么只要我把这道题解开了,别人就能确信我的确是拥有私钥的人了。比特币的传递就是这种机制,每一笔交易其实都是一次解密和再加密的过程:A曾经对B发送了1个币,现在B要发给C1个币,他就要先解开A出给B的难题,证明自己是B,同时给C出一个难题,只有能够证明自己是C的人才能解开。

在这一过程中,全网络的任何人都在参与验证,只有当B通过解密证明自己是B时,他发起的新交易才会得到全网的传播和确认。很显然,这一验证过程同样要求“不对称性”,也就是说,一般人虽然解不开难题,但如果某人解开了,所有人都能验证这一解答是否正确。

这种作为密码学之基石的“不对称性”或者说“不可逆性”并不是很难理解。事实上我们都记得,在学校做数学题时,很多题目在求解的时候要绞尽脑汁,但如果知道答案,再代入进去验证则是很容易的事情。

比如给大整数分解质因数,做起来很慢,但如果给出几个素数求它们的乘积,那就要快很多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对称算法,也就是说,解出答案要远远比验证答案费时。只要找到类似这种非对称的算法,就可能设计出一套非对称加密机制了。事实上基于大整数因式分解问题的密码学算法即是影响最大的加密算法RSA的基本原理了。而比特币基于的是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具体细节没必要展开了,但基本上就是这一特点:求解与验证的不对称性。

但是这种不对称性是绝对可靠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说,我们之所以觉得解某道题比验证它的答案要慢得多,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尚未找到恰当的解题方法。一旦我们找到了诀窍,说不定算得比验证更快呢。刚学会加法的小学生也许觉得减法比加法难得多,但这并不是减法本身的性质,而只是人们没有掌握诀窍罢了。那么这些非对称加密所基于的非对称算法,有没有可能也只是因为我们尚未找到诀窍呢?

遗憾的是,的确如此。我们能够确信的只是“尚未”找到诀窍,但难以证明永远没人能找到诀窍。事实上SHA-0和SHA-1算法已经被“破解”,也就是说,找到了某些“凑答案”的诀窍,这些加密算法就不再可靠了。

那么,比特币所基于的加密算法有多可靠呢?答案是,中本聪选取了几乎是市面上最可靠的加密算法。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够一劳永逸地证明这些算法绝对可靠。

事实上,即便我们尚未找到诀窍,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求解,既然一旦知道答案就能够很快验证的话,我们就至少有一种求解的方法,那就是穷举法。所谓不对称、不可逆,也只是说在运算的时间上不对称,而不是绝对的可解和不可解的区别。但穷举法就注定比验证答案更慢吗?也许也只是我们尚未掌握穷举的窍门罢了?

这其实牵涉到七大“千僖年数学难题”中的第一难题:P (确定性多项式算法)对NP (非确定性多项式算法)问题。NP=P吗?简单来说,就是解开一个不确定的,也就是某些地方需要蒙的难题,能否像验证答案这样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能够确定完成的问题一样快。

既然是“未解之谜”级数的难题,现在我们当然是没找到解答了。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证明不确定性问题一定解得更慢,也不能证明找得到办法以相当的速度解出他们。

那么如果真能证明NP=P呢?那么包括RSA算法和比特币的相关算法在内,几乎所有的非对称加密几乎全部崩塌了。

这样看来,整个密码学貌似建立在一个极其脆弱的地基上,在祈祷特定算法不要有漏洞的同时,还要祈祷不要证明出NP=P来。不过数学本来就是如此难以捉摸的,我们甚至没办法证明算术系统的一致性,而只是相信它一致。又比如连续统假设已被证明不可解,NP问题的命运也有可能如此,很有可能我们永远都找不到让NP=P的方法,但又永远无法证明NP≠P。

另外,即便在数学上找不出“窍门”,但在物理上也许能有所突破,那就是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原理是通过量子效应进行并行计算,很多人应该听说过“薛定谔的猫”,也就是说在量子态下,猫的状态可能既不是活也不是死,而是处于某种神奇的叠加态中。而在这种“叠加态”下,并行计算可能同时进行。比方说原本需要两只猫各花一分钟解决的问题,靠那一只处于量子叠加态的猫就可能在一分钟内完成,因为在量子态下它不再是“一只”猫了。但这种神奇的事情说来简单,实际实现起来是异常困难的,在目前看来虽然技术不断都有进步,但量子计算的能力并没有进入指数增长的轨道,在可预见的将来还难以取代经典计算机,而且每一台量子计算机只能针对特定问题优化,无法通用于任何形式的并行计算。当然,万一突然有了某种技术革新,量子计算机来个大跃进,那是否可能呢?我们当然无法排除这些可能性。

所以说,我们不能指望比特币的数学基础绝对无懈可击。安全总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无法证明今天出门不会被陨石砸死,那么是不是就不敢出门了呢?

事实上,与其说我们总在寻求安全的保证, 不如说我们总是在规避危险。如果屋内有个挥舞砍刀的疯子,那么哪怕外面在下冰雹,我也宁可跑到屋外。选择依靠什么总是某种相对的权衡,当我们选择比特币时,我们躲开了集权者的意志,我们认为冰冷的数字总比虚伪的人心来得可靠,就是这么简单。
31  Local / 媒体 / 2014-03-28 胡翌霖 关于比特币禁令风波 on: July 07, 2023, 03:25:34 AM
文/胡翌霖 2014年3月28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4/03/28/5048.html

1、自由是残酷的

比特币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尤其是现在比特币的初生阶段,就好比狂野的西部,又如同大航海时代,一大片未知的世界等待我们去开拓。比特币世界脱离了旧的秩序,但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这一阶段是机遇最大,但也是风险最大的时间。一方面,在大西部策马飞驰,在大航路上扬帆远航,那是相当自由潇洒的事情,自由驰骋、开天辟地、建立不朽的功业,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但这种浪漫并非廉价的享受,要投身乱世,必定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不光是旧势力随时会来打压你,新的群雄也随时都会或名或暗地对你下狠手。商场如战场,战场上虚虚实实、尔虞我诈,是常有的事情。当然我们需要谴责和鄙视那些下三滥的手段,但正视风险又是另一回事。一些新手看到谣言就大惊小怪,更不用说如何面的各种欺诈和阴谋了。诚然,在乱世之中屌丝更有逆袭的机会,“织席贩履之辈”也可能开宗立国,但这可不是躺着就能得到的事情。机遇与风险相应,没有足够的远见和胆魄,不经历各种考验和磨难,哪能那么轻松就成功的呢?许多人觉得比特币早期玩家多么不劳而获,几乎零成本就身家千万,但他们经历的环境比我们现在更加严酷,常年下跌的绝望,不断出现的坑骗和偷窃,大多数早期玩家都已然折翼了。我们现在才加入的玩家,仍然不算太晚,这个意思是一方面我们仍然有巨大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我们将要面对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也同样巨大。这是所有比特币玩家都应当有所觉悟的事情——无论你是持有长远的信念,还是只想玩一票走人。这次的事情,无论是造谣者玩的尔虞我诈的计谋,还是旧势力的反扑,都没什么可奇怪的,这些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在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就早该有所准备了。

自由意味着自己负责,而不是动辄依傍别人或把责任推给别人。如果没有自由的觉悟,早一点远离比特币才是保身之道。

2、谣言是真是假重要吗?

当然,真还是假是重要的问题,但关键是在何种意义上对谁重要。对于平台老板和新闻记者来说,这条消息是真是假应当是他们首要关注的问题。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当务之急未必是去探求真假,更不是去找发布和传播信息的人去开骂。

首先,所谓谣言(关于谣言可以看我的旧文:”“谣言”赞“), 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有可能是真的。谣言不是真实的反义词,而是官方信息的反义词。谣言的传播首先是在官方信息缺失或官方权威缺失的环境之下,谣言其实就 是“民间消息”,是“群体在说话”。谣言的传播本身就反映着群体的意向。例如现在要传食盐限购的谣言多半传不起来,但在日本核泄露事件的时候,这种谣言却能够传播开来。不是因为谣言带来了恐慌,而是因为恐慌带来了谣言。中国禁止比特币的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也是因为恐慌的苗头早就在中国投资者心中埋好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都对比特币的环境深感不安,这样的谣言才能够传播起来并起到显著效果。无论是真是假,谣言都是把民意反映了出来。

因此无论是真是假,谣言都会刺激民意的释放和宣泄。因此如果你关注的是行情,那么谣言之真假并没有太大关系。甚至谣言如果是真的,跌得也未必有假的多。如果 确凿为真,当然会有一波下跌,把恐慌一下子释放出来。但释放完之后,该抛的都抛了,便是所谓“利空出尽”的局面,行情将回归基本面,多头也到了行动的时候 了。反而是像这样三天两头来一则利空,一阵一阵下跌,多头也不敢动作,即便是相信比特币未来的人也可能继续保持观望,最终的效果可能是行情更加低迷。

所以真正关心行情的人,根本就不该费力去声讨那些传播谣言的人,无论真假,谣言的传播已经提示了群体的意向,已经揭示了“势”的存在,你就可以顺势而为。你没能掌握时势,而是被大势驱赶着,结果玩亏了,那也是自己本领不够,怨得了谁呢?

3、中国真禁止比特币会怎样?

当然,严格来说比特币根本禁止不了,如果你觉得中国这么一禁比特币就将归零,那么你本来就不该投资比特币。但我的确相信中国政府或早或晚会出台某些管制政策。问题只是在于这些管制政策有多糟糕。事实上我们根本不怕“严格”的管制政策,政策无论多严格,只要明晰了法律边界,每个人搞清楚怎么做违法,怎么做合法,那么一切活动都可以放手开始了。但中国最糟糕的情况不是法律的严格,而是法律的模糊。例如我们号称拥有结社自由、游行自由,但实际基本上都做不起来。也很可能口头上说比特币可以在网上自由买卖,结果在或明或暗的重重管制下,结果你发现根本没有自由。

不过比特币和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等一样,并不惧怕集权国家的管制,它本身就是这样一种突破管制的解放力量。无论如何,在中国使用比特币永远不会比翻墙更难。

而且,中国的退出顶多只是让比特币的投机成分减弱,更早恢复到其基本面,更快专注于生态发展而已,未必是坏事。甚至在行情上,除了必然的一波大跌之外,也有可能很快恢复过来。中国真正的土豪们可以随时到伦敦买房产,到底特律买地皮,在国外买卖比特币又能是什么难事呢?受到影响的顶多只是一些小散和不懂英文的大妈,即便他们也仍然可以以各种渠道找到投资方式。真正会因为禁令而不得不抽离的资金其实不会太多,主要还是因为信心问题,一旦利空出尽,信心逐渐平复,行情不会再低迷太久。(当然,由于那边厢MtGox利空尚未出尽,怎么发展还不好说)。

但最大的变数还是比特币交易平台。如果他们平滑过渡,转移到海外,通过变通的方式绕过国内银行的管制,而且这种方式也得到许可,那么可能不会有大的变化。但如果有那么几家平台干脆不做了,但之前又挪用了用户的币,并非100%保证金,那么在接下来的挤兑中就有可能触发连锁反应。这种反应最近已经在MtGox演过一遍了,我也说过,如果国内投资者不能引起重视,这种事情早晚也将发生在中国。也许这次风波就是一个导火索。无论禁令是真是假,在某些情况下都有可能触发挤兑。

我建议的应对方式是尽早把比特币和人民币都从国内平台提出来,如果长线持有比特币,那就好好放在自己的钱包里,如果还想炒一把短线,那么也不妨转到国外平台上去做。国外平台也会随着国人的情绪而波动,而且现在相对国内还有一些溢价,在那边抛了拿回美金也不亏。无非是交易需要手续费,但是试问你真的需要那么频繁地交易吗?百分制零点几的手续费,与资金有可能完全泡汤的风险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4、如果谣言是虚假的将如何?

如果谣言是假的,根本没有禁令,或者只是加强管理之类的好事情,那就万事大吉了吗?也不要高兴得太早。我在”“谣言”赞“一文中引用了一则关于麦当劳汉堡添加蚯蚓的案例研究,实验者发现“谣言+辟谣”的小组在事后对于麦当劳的印象反而比仅传播谣言而无辟谣的一组更差,而没有辟谣反而再额外介绍了法式餐馆中吃蚯蚓料理的愉快经历的第三组得分更高。也就是说,即便谣言被辟,谣言对市场情绪的影响未必就会消退。因为谣言而唤起的对比特币未来的恐慌、忧虑、不安全感,以及对市场波动和谣言频发的疲惫,对不断追涨杀跌加剧亏损绝望……这些被激发出负面情绪并不会因为辟谣就一举消失。除非越来越多的人最终醒悟这样被消息牵着鼻子跑压根就不应该,醒悟到比特币的未来根本与中国政府的态度无关,这样市场才能最终走出谣言的阴影,不然的话中国的投资者们始终还是处于心理脆弱的状态,辟谣后他们再追涨,早晚再被庄家屠杀一番。因此我前面就说,真消息未必会比假消息跌得更惨。

因此无论如何,最好的心态是把谣言当作一次演习,因为这样的事情随时有可能真的发生。在许多时候,演习可能比真刀真枪更加激烈。真的开打起来,也许投几个导弹就消停了,而演习时反而要声势浩大全面动员。
32  Local / 媒体 / 2014-03-17 胡翌霖 MtGox杂谈:能公开的不公开,就一定有黑幕 on: July 07, 2023, 03:12:59 AM
文/胡翌霖 2014年3月17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4/03/17/5040.html

虽然最近比特币圈内波涛汹涌,但我最近一直在应付论文答辩,没多大心思紧追事件进展,Mt事件过去半个多月了,想到我好久没更新博客了,不如马后炮地谈几句感想。当然其中许多都已在微博上说过了。

上个月,法币提现早已越来越难的MtGox突然把比特币提现也暂停了,接着爆出了比特币存在“交易延展性”漏洞,造成市场严重恐慌。随后MtGox部分开通了法币提现,造成MtGox上比特币行情一泻千里,从前一阵刚刚重返四位数,一度跌到二位数。

比特币的交易延展性漏洞确实存在,这是一个2011年就发现的bug,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但它的影响是有限的,绕过也很容易。只要交易所以更严谨的方式核对提现记录,这个漏洞完全不会造成危险。因此除了MtGox之外,绝大多数比特币交易所都没有因此漏洞遭受损失,在MtGox事件之后也顶多只是经过短暂的维护就正常运营了。唯独MtGox始终不能恢复正常运营,只是三天两头更新一下公告,表示我们在忙,从没有许诺解决时限,也从来没有交代过他们究竟有没有因此漏洞或别的原因丢了币。

人们越来越怀疑MtGox将无法正常运营,认为MtGox的比特币——无论是因为黑客盗取、内部挪用还是虚增假账——不足以兑付给投资者。因此MtGox中的币价跌成了其它市场中的四、五分之一。但仍然有许多人非常乐观,相信MtGox面临的确实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重新编写网站程序后还会复原的。因此还有人愿意低价收购MtGox中的比特币,甚至还试图往MtGox充钱去买币。

正是MtGox和其它交易所的巨大的差价,让许多人相信币最终能够提取出来,因为MtGox内部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差价,以及利用对消息的控制,低买高卖,赚个盆满钵满,等赚够了自然就能恢复正常了。当然,最坏的情况是,他们一方面在操纵市场谋取暴利,但另一方面投资者的币还是不会吐给你。

Mt事件至今仍未尘埃落定,但真实情况看起来要比事先的任何恶意揣测都要更糟,假账、欺骗、操纵和黑幕一样都不少,甚至比特币基金会也卷入这一丑闻。

毫无疑问,无论是MtGox还是比特币基金会,它们的问题都不会破坏比特币的未来,比特币的安全性并未受损,它的去中心化开源特性使得它不会因任何一个“中心”的倒台而崩溃。但去中心化并不代表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态层面上没有相对意义上的中心,例如比特币基金会在现阶段就是比特币开发社区的中心,正如中本聪则是最初阶段时的中心,MtGox则是去年之前比特币和法币兑换的交易中心。这些“中心”都是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们随时也会被新的竞争者取代或超越。

这种意义上的“中心”事实上无非是业内“龙头”,而不是像传统的中央银行体系下的“中心”,即政府或央行,它的地位并非通过市场竞争取得,而是由法律赋予,它不参与市场竞争,反而要站在更高的地位去管理和干涉市场竞争。

但也始终有人相信,我们需要一个凌驾于市场之上的监管者,这次的Mt事件似乎也印证了他们的忧虑:你看看,比特币需要监管不是吗,不然谁能保证交易所不像Mt那样做假账呢?

的确,比特币市场也需要“监管”,但如果还是和以往一样,必须引入一个权威的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监管,那么比特币的革命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传统的黄金或纸币,谁存了多少谁取了多少都并不公开,金库也不可能随时向公众开放,一般人根本无从知晓银行或交易所的内部运作,看不到他们存着多少钱,更看不到他们是否挪用或虚报资金。因此,不得不依靠某些自上而下的监管制度,需要有专人去视察、监督和审计。

但是即便如此,监督和审计的工作也未必需要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上级机构来执行,事实上,监督者完全可以是市场中的另一家独立的企业或机构。比方说,市场中有好几家“政府”,每一家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监管方案,一套法律规则和审查机制,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监管者,向这一监管者纳税,选择自己需要服从的法律和监管,而监管者则向公众给出相应的认证。也就是说,有待选择的不仅是受监管或不受监管,还可以选择受谁的监管。不同的监管者之间也在自由市场中展开竞争,他们给出的认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也有高低。当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展开,相对的胜出者总会产生,会有一家或几家监管者获得最高的认同,占据着市场的中心,但和任何行业一样,相对的中心或暂时的垄断地位都不能永远维持,其它竞争者随时都可能取代其地位。

然而现在的政府把持了监管的权威后,再也不肯放手,即便公众早已不信赖政府提供的监管认证,但政府也不允许其它竞争者自由兴起,而虽然普通消费者不相信政府的监管,但另一方面也想不到去寻求自由的第三方监管。至于商家,由于被政府监管是完全强制的,他们也没有动力去寻求其它额外的监管者。政府的权威就这样维持下来,以至于人们说起监管就想到政府,说起政府就想到监管。但这是不合理的。

即便是在自由市场中,商家也仍然是需要监管的,但请注意,并不一定是需要政府来监管。例如在Mt事件之后,@洋洋访谈 就主动发起了她自己的监管团,她邀请各路人士加入,去实地考察交易所的内情,并提供“洋洋认证”的标识。这就是一种自由市场下的第三方监管机制。洋洋当然不是政府,但她要做的的确就是监管。商家也没有义务接受洋洋的监管,但如果洋洋认证的标识确实能够加强客户的信任,提高商家的人气和名气,那么商家就完全有可能乐于接受洋洋的监管。当然,别人也可以随时发起竞争。例如我也去搞一个“胡博士认证”,没准儿也有市场。采用洋洋认证的商家和接受博士认证的商家之间在竞争,洋洋与我也在竞争。自由市场不会缺乏监管,只要市场需要监管,就总会有人去实行监管。

以上这种自由市场的第三方监管即便是在传统环境下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政府的集权和公民意识的欠缺而难以推广,特别是在中国几乎无法想象。但是比特币能打开的世界远非如此。事实上,比特币不仅促使监管的市场化,更能支持监管的社会化。这种监管既不是自上而下的,也不是来自平行的机构,而是自下而上的,全民参与的。

传统的银行不能向公众开放他的金库,交易所不能向公众开放他的总账,这都可以理解。而且即便公开了总账,这些账目与实际收支是否吻合仍然需要专人去核查。但如果可以轻易地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呢?

传统上商家无法做到公开透明,无外乎三个理由:安全性、便捷性、真实性。把金库暴露在公开场合当然是不安全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账目的整编和发布都不容易,最关键的是人们没有办法确定发布出来的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吻合。而比特币一举解决了各项问题。比特币的全部交易都在以公开的区块链呈现,只是参与交易的地址是匿名的。只要交易所公示哪些地址是我用来存储客户所托管的比特币的,那么一切都摆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如果“露天的金库”无损安全性,那么何不露天摆置呢?

比特币的公开账目本身是确保真实的,但还不知道这些账目和实际的客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但这也有许多方式解决,或者把客户数据也匿名化公布出来,或者即便不建立精确的对应关系,公开出足够数量的资金储量也能够让人相信交易所并未挪用,或者说不会挪用太多。大户的实际操作和交易所的市场深度都可以侧面反映交易所应有资金的大致量级。

至于有人说这些数据涉嫌商业机密,这是可疑的,这里头能有什么商业机密呢?可口可乐的配方可以是商业机密,是因为保持秘密更能让他们赚钱,但如果公开配方更能吸引消费者,那么公司一定会公开它。如果消费者明明更希望公开,也不涉及被别的竞争者偷学的问题,但商家就是不公开,那么我们只能怀疑其中有鬼,也许有些见不得人的成分在里头。交易所的数据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公开数据并不会让自己陷入市场竞争的劣势,交易所仍不肯公开,那么恐怕其中也有鬼了。

有人说公开资金池会让人发现资金的流入流出,比如你看到一笔巨额的比特币存进来了,看起来必定是要卖,那么你就可以在该存款到账前在市场上抢先做空,这样造成不公平。但是这种说法更加可疑。如果这样算不公平,那么在公开数据之前也能够看到资金流动情况的交易所内部人员是否就更有机会掌握先机了呢?只有信息的垄断才会造成不公平,但公开透明的信息,每个人都能看到,每个人都能操作,对谁不公平呢?甚至多头也可以故意存入一笔巨额比特币,然后不卖反而伺机抄底。因为信息是公开的,所以市场上的各路玩家可以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斗智斗勇,这才是公平。

当然公开“金库”仅仅是第一步,只能保证交易所不虚增或挪用用户托管的资金,但只要金库的控制权在交易所手中,那么就总是无法避免交易所老板跑路的情况。当然这也有许多解决方案,一种是我早先提到的第三方监管,还可以有第三方保险、第三方存储等业务,以分担交易所和客户的风险。不过,比特币本身也蕴含了更精妙的技术空间,有可能用代码保证即便商家跑路,也难以带走托管的比特币。例如最近新出的greenaddress.it,似乎就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就目前来说,我们不能指望比特币世界一步登天,一下子把它所蕴含的可能性统统实现出来,像greenaddress.it之类的也是在探索阶段。但是路得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能号称走进了比特币世界,但行事方式完全还停留在中心化的法币世界。如果谁止步不前,拒绝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趋势,那么他要么是未曾接受比特币的理念,要么就是心中有鬼。

Mt事件应当给比特币玩家足够的教训,那就是要以恶意去揣测交易平台:能公开的不公开,就一定有内情。能透明的不透明,就一定有虚假。当Mt可以轻易地证明自己还有兑付能力时,他没有自证,那么他多半就是没有兑付能力了。当Mt可以轻易地指认黑客通过哪几笔交易盗取了多少比特币时,他没有指认,这就意味着丢币根本不是因为黑客。比特币世界共同尊奉的就是一本透明的总账——这本总账就是比特币本身,它不会说谎,每一笔交易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上面,别有用心的人就连伪装失窃都难以做到,因此Mt只能选择沉默,选择顾左右而言他。

善良的人们愿意替阴险的商人开脱,寻找一个又一个他们不愿意开诚布公的理由,但事实证明不公开的理由除了蠢就是贼。聪明而坦诚的商家根本没有理由不在比特币世界开放透明,因为这就是比特币应有的精神。

Mt事件之后,BitStamp选择了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这虽然是“前比特币时代”的做法,但也是起码的一步。而国内几大交易所,除了说几句空话之外,迟迟没有展开行动,甚至也没有郑重的许诺和明确的时间表,现如今甚至连空话都不怎么说了,变着法儿在转移话题。为什么?我们应该学会用恶意去揣测他们。现在即便他们再抛出方案,也已经晚了,我不会再信任。除非他们还能解释清这半个多月为了什么耽误了:密谋串通?改假账?补亏空?

我们基本可以确信,各大交易平台或多或少心里都有鬼,虚报、挪用、监守自盗……但还是有善良的投资者挺身为他们开脱,认为交易所本来就有权使用托管的资金,本来就不需要100%保证金。的确,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是否100%保证金,而是是否公开透明。如果我说我就是50%保证金,可以开交易所吗?当然可以,但你将面临与其它100%保证金的交易所自由竞争。如果100%保证金的交易所能够证明自己的确是100%保证金,那么客户会用脚投票,作出选择。

现在的尴尬在于,几大平台都没有底气宣誓100%保证金,投资者暂时还没有更好的选择。但我相信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如果市场没有及时转变风俗,如果人们还像Mt之前那样,对拒绝公开透明的商家加以纵容,那么下一个Mt迟早还会不断出现,投资者迟早会在惨痛的教训中不断转变观念。

事实上早在半年多之前,Mt的问题早已出现,它的法币提款越来越困难,表面上的理由是他存在两家美国机构的美金被冻结了,但这实质上也不过几百万美元的 量,顶多引起短暂的恐慌或挤兑,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兑付的速度,但不应该持续几个月。比特币中国和OkCoin都能拿到数百万的投资,MtGox引入投资来 缓解资金冻结问题理应是不难的。但Mt始终没有解决问题,更没有公开透明地展示为何解决不了提现问题。问题一直拖着,以至于Mt的高溢价成为常态,对此投资者长期保持纵容:即便明知道Mt内部完全可以利用如此高的溢价轻易地谋利,但投资者们仍然愿意继续陪着Mt玩,继续把币存在Mt的账户里。投资者明知有 内幕,有鬼,也不以为意,只要能分自己一杯羹就行,但到最后自己的资金也打了水漂时,悔之已晚。如果这次投资者再不吸取教训,仍然不把商家的开诚布公看作必须的要求,仍然不在乎公开性和安全性而只在乎表面上的利益,仍然纵容和默许商家进行暗箱操作,那么Mt的做法将是贪婪的商家们的榜样,会有更多的商家学习Mt的方法坑骗投资者,最后倒霉的还是投资者自己。

“能公开的不公开,就一定有黑幕”——只有这种“恶意”成为市场中普遍的态度,那么自然就能逼迫商家们开诚布公。如果说我这样的笔杆子能够为比特币生态的发展做出一些积极贡献的话,那么最近能够做的也就是努力传播“恶意”,继续对虚伪的商家和天真的用户进行无情的嘲讽,也许你觉得这没什么建设性,也许你觉得我想法很消极,但我相信我所贡献的力量最终是积极的。
33  Local / 媒体 / Re: 2013-12-23 胡翌霖 南都全媒体“比特币”专题采访问卷 on: July 06, 2023, 03:48:21 AM
19、作为一个科学哲学领域的研究者,你怎么评价“比特币是一场社会实验”的说法?

我能够从科哲领域联系上的,主要有两个理论,一是库恩的范式理论,他指出科学革命并非具体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更迭,而更是一个整体的变革,整个世界观和价值标准都在发生变化。在旧范式下衡量何谓科学问题,何谓真理,何谓科学对象等等方面的价值标准都会发生变革,在新范式下认为好的、对的的东西,在旧范式下可能是错的或根本不被考虑的。很难找出一套凌驾于两种范式之上的标准(这需要第三种范式)。联系到比特币,我认为,比特币不仅仅是一个比法币更有价值或更没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说在比特币世界中,整个价值标准本身也将发生变革。在现行范式下认为是必要的好事情,或者某些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比如政府对市场“流动性”的干预和调节),在新范式下可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而在新范式下认为好的东西,也很难翻译给以旧范式思考的人。而在科学革命期间,旧范式和新范式的雏形在一起竞争,相互间的争论往往是鸡同鸭讲,这和比特币领域的现状相似。而坚守旧范式的人往往最终也无法说服,只能等待他们老去。

另一个理论是技术哲学方面的,即技术(媒介)并非中性,而是有其价值偏向。人们有时说技术是双刃剑,能伤害好人也能维护正义,就取决于人怎么用。但这是比较浅薄的。但所谓技术的偏向也不是指某种技术一定是好的或是坏的。要害在于,关于好坏的衡量,本身也受到相应技术环境的影响。例如在剑的时代,在冷兵器的时代,形成了诸如侠义精神、武士精神、骑士精神等等价值倾向,但在热兵器取代了刀剑之后,这些文化和价值都变得无所依附了。因此当我们要衡量一种技术的价值时,除了引入一套现成的价值观去评判之外,还需要注意,这一技术本身内蕴着怎样的价值偏向。

就货币来说,它不仅是一个中性的交易媒介,同时也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甚至“价值”这个词汇本身也与货币息息相关。人们开始用货币的数值来衡量事物的价值,这也许是一种狭隘的拜金主义,但我们先不论这个。即便是在一个以货币数值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文化中,我们仍然可以问:以何种货币来衡量?

用美元衡量价值和用比特币衡量价值是有本质不同的。例如让你在当下获得80美元和在5年后获得100美元之间选择,你觉得那边更值呢?你很可能选择前者,因为美元不断贬值的特性,让人们更偏向于考虑眼前利益。而当下的80比特币和5年后的100比特币之间,选择可能就完全不同了。比特币让人们更倾向于目光长远、谨慎投资,而不是选择寅吃卯粮、借新钱还旧债、先污染后治理等等这样的生活方式。

34  Local / 媒体 / 2013-12-23 胡翌霖 南都全媒体“比特币”专题采访问卷 on: July 06, 2023, 03:40:05 AM
文/胡翌霖 2013年12月23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3/12/23/4995.html

1、比特币是如何进入你世界的?你是否认为自己完全了解比特币?

我在今年4月那一轮暴涨暴跌的时期进入比特币世界,虽然之前也有耳闻,但这时候才开始重视起来。我的专业是科技哲学,我发现比特币与我在科学革命、技术史、技术哲学等方面的思想暗合,是一个活生生的技术革命推动时代变革的例子,因此开始买入并学习比特币相关问题。说完全了解当然谈不上,但如果说自吹一下的话,学科哲出身的本来背景也比较杂,视野比较宽一些,所以了解比较“全面”还是可以说的。比特币相关的技术、思想、经济等诸多方面我都有一定理解,但每一个领域都谈不上专业吧。

 

2、有人怀疑比特币是一个“骗局”,如何证明它不是一个骗局?

不用证明,我可以说:对,它就是一个骗局。这没关系。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说比特币是骗局,那么法币(美元之类)就更是一个骗局——特点就是你必须找到另一个傻到相信这张既不能擦手又难以写字的破纸有那么高的价值的人接手,你手头的纸币才能花出去,如果没人相信了,纸币也会烂在自己手里,一名不值。

而对于比特币之前的货币来说,政府是信心的保证。有人觉得因为纸币是政府发的,所以它不是骗局。但事实上这恰是庞氏骗局的必要元素:一个信念中心。但一旦这个中心垮台,信心就会一下子崩塌,整个骗局就无以为继。但政府保证了什么呢?且不说政府总有可能垮台,即便政府永葆权威,但他顶多只能保证可以不停地印发货币(或者说我们能保证政府总是能有办法让货币贬值),他能够保证10块钱一定能值10块钱,但这10块钱究竟能买到什么,政府并没有保证什么。

但比特币取消了这个中心者,既然它压根不是金字塔结构,压根没有中心,那就不存在一个能够让整个骗局链条崩裂的支点。当然你可以说早期获利的矿工要把新人骗进来才能脱手,因此它们是骗局的中心。但比特币的总量是有限的,一旦它们脱手了,就不再是中心了。

比特币的可靠性由数学和网络来保证,这虽然不是绝对可靠,但总比政府要牢靠一些。而比特币的价值呢,和法币一样并不是由政府保证的,而是由市场信心决定的。

你可以把比特币理解为骗局,但要害是这个骗局很难会终结。你可以认为接受比特币的人都是傻子,但只要世界上始终会有被比特币思想所吸引的傻子,那么比特币就可以永远在这个傻子的世界中当作真金白银流通。这个傻子的世界至少要比任何一个政权更加稳固,比基地组织更难击破。

 

3、早期的比特币爱好者,是否有一个共同特点?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理性的思考者兼技术爱好者?或者,疯狂的极客们?

早期的比特币爱好者和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差不多,也都是多元的。早期互联网产生于军方,但极客、学者、商人、黑客等多种文化共同参与了互联网的崛起。比特币也差不多,既有无政府主义者,黑客,也有立场更温和学者和技术爱好者,也包括一些逐利的商人。在它发展的各个阶段,作为主要推动力的群体可能会交替,但从一开始它就是多元和开放的。

 

4、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但对于比特币,人们归根结底信任的是什么?

之前说了,人们相信政府,只是要相信他不会滥发货币,也就是说货币究竟有多么不值钱将取决于政府。但货币到底有多值钱这件事,是取决于市场。也就是说,不是相信“上家”而是相信“下家”,相信市场中有人会接受这一货币。在这个意义上,比特币与法币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都是信任“市场”,而市场应当是一个自下而上自由组织起来的环境,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开办出来的。没有政府的地方也会有市场,而有政府的地方反而未必有市场了。如果你真的相信政府会保护市场,那反而是更糟糕的局面,例如最近委内瑞拉就出动军队控制家电市场,禁止家电涨价。但问题在于,涨价这件事情本来就归功于政府超发货币,政府让钱不值钱,然后再来强行控制价格,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情。

任何市场行为都以信任市场作为前提,例如我要养猪卖钱,前提是我相信等我把猪养肥了市场上还会有人买。但万一突然之间大家都不吃猪肉了呢?比如大家突然就全相信伊斯兰教了,那你的猪肉就烂在手里了。你去生产足球来卖,但大家突然就全都不喜欢踢足球了,你的足球也烂在手里了。如果大家突然都全都不喜欢比特币了,那么你的比特币也会烂在手里,这没什么奇怪的。但因为市场是由许多人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而成的多元环境,所以这样的情况很难发生。

在比特币世界,市场本来就不再需要政府在背后支撑,所以我们只需要信任市场,只需要信任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自发形成的规则即可。

 

5、作为一个如果比特币想要成为一种社会化货币,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

首先是思想和应用的普及,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比特币,它就社会化了。事实上比特币现在已然社会化了,只是这个“社会”有大小之分,比特币早已有了自己的流通圈,在这些社区之内,比特币已然成为通货。那么问题就在于去扩大这些社区,扩大它的生态圈。

 

6、你如何看待山寨币,哪一种山寨币你比较认可,有屯币吗?

山寨币的存在是必然的,因为比特币的核心只是一种思想,而其载体也是一个开源软件。任何开源软件都可能有无数分支,许多分支都会夭折,但仍然会有一些竞争的分支与主线共荣共存。在未来,一些经过惨烈的淘汰后剩下的竞争币种可能与比特币共生,互相牵制也互相促进。

但目前而言山寨币大多只是简单地复制,稍微改一些参数,然后加以炒作。真正立志与比特币竞争的币种还比较少。我个人比较认同极客大神Sunny King的两款作品,PPC和XPM,他试图解决比特币的某些问题,寻求一种差异化。

我认为像生态系统那样,能够共生共荣的往往是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物种,而这些不同位置的物种很难有同一个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山寨币与比特币并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例如比如猎豹比树懒跑得快,但这并不证明猎豹这一物种比树懒优越,树懒比猎豹更“节能”,但这也未必是更好。在比特币之后,有越来越多各具个性的币种出现,对未来的货币生态都是丰富的作用。

不过我现在没怎么屯山寨币,因为我感觉现在还是比特币的高速成长期,首先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货币自由的思想,然后才谈得上新的货币生态圈的形成,所以其它币种在现阶段的发展很难追的上比特币,虽然因为盘子较小有更多炒作机会,但相应的风险也更大,所以我还是比较保守地以囤比特币为主。

 

7、有人说,比特币虽然伟大,但比特币必然失败?你认可吗?

我没看到这人的立论依据或运思逻辑,没办法评论。这一看法似乎比较矛盾。当然,说比特币虽然伟大,但“可能失败”,这无疑是对的,任何伟大的革命都有失败的风险,即便事后看来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实际的历史境遇中也可能有许多曲折和反复。因此我认为像我们这样,除了投资之外,还卖力解读和宣传比特币相关思想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都亲身参与在这一场伟大的时代变革之内,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这一伟大的事业。

 

8、越来越多人投资比特币,如今汇率已经超过600美元,其中不乏并不了解比特币的投资者,这会给比特币未来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这种局面你希望看到吗?

我之前提到,即便在比特币的早期参与者中间,也不乏并不了解比特币的投机者,有许多人可能2美元买进不到10美元早就套现离开了,有人可能在30美元暴跌到2美元的时候就割肉离场了,投机者的参与无论好坏,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也是比特币发展的必经之路。一直到比特币真正成功之后,我敢说仍然有大部分人不了解比特币——就好像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人民币或美元的发行机制和金融原理,大部分人也不了解互联网的来龙去脉和技术原理,最终决定大家使用的是周围的环境。而比特币和任何平台性的工具一样,它的技术机制,它的历史起源,它的思想和理论,都是隐藏在其应用环境背后的东西,自始自终就只有很少的一撮人会去追根究底、去全面地理解、研究它。

有人说投资者过多涌入造成汇率升值过快、波动过大,对于比特币作为日常货币的应用来说是有害的,这的确没错。但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升值更快,只有其体量达到足够庞大的地步,它的汇率才可能比较稳定。现在即便经历了几轮暴涨,比特币的总市值也不过70亿美元,不到500亿人民币,而A股市值就十几万亿的规模,光是一个中型券商光大的乌龙指就能瞬间让A股市值产生3400亿元的波动,相比下来比特币现在的这点波动从绝对值来说又算得上什么呢?按现在的市值,一个小型机构或一个大土豪的入场,就能掀起一波大涨,所以说现阶段不可能阻挡这些投资者对比特币市场的搅动。只有等待参与者日渐增多,市值盘大之后,汇率才可能稳定下来。

比特币要成为通用货币,其市值一定会远远超过现在的数量级,而这一量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靠这样一波一波地涨上去。但如果你非要说这一成为通用货币的必经之路(波动上涨),意味着比特币波动性太大,所以不可能成为通用货币,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实情是正因为要成为通用货币,所以必须一波波涨起来,这只能说是成长的烦恼吧。

我认为比特币的汇率因为投资者的参与而大起大落,这对比特币的未来是好的,一方面这种巨大的波动会引起更多人注意到比特币,例如我就是在4月份的大波动中进入的,另一方面,汇率的推高毕竟是让比特币朝向通用货币迈进一步。当然,除了重视短期套利的投机者之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比特币衡量自己的财富,参与到比特币应用的推广和开发中来。

但就我个人来说,你如果要问我这局面是不是我希望看到的,其实我是很矛盾的。因为我现在还是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更没有积蓄,所以只是拿奖学金和牙缝里挤出的一些零花钱买了几十个币,如果投资者来得慢些,币价涨得慢些,我还能够在开始工作后逐渐多拿些钱多买入一些币,但现在我论文还没写完,汇率就翻了好几番,感觉是挺惆怅的。

 

9、中国人为什么对比特币如此感兴趣?

这个问题要分阶段来论,你指的可能是最近这一波由中国市场带动起来的大涨行情,显示出中国人对比特币很感兴趣。但其实在更早的一个阶段,中国人对比特币的参与热情就已经挺高的了。曾经在矿机业独领风骚的阿瓦隆团队和烤猫团队都是中国人,许多相关领域也有不少中国人活跃的。其实中国的极客们视野和思维在世界来说并不差,对比特币背后的自由不羁的精神也颇为向往,对于市场经济的好处也更有切身体会。另一方面,中国人更偏好未雨绸缪,更爱储蓄而不是提前消费,像西方人那样靠借贷度日,寅吃卯粮。在中国人心目中钱的储值意义更受重视,因此对比特币这样一种保值货币更容易接受。而西方人本来就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借钱而偏爱存钱这件事情,一看到比特币会影响以超前借贷为核心的通胀体系,就本能地反应行不通。另外,由于Q币、支付宝等电子交易工具在中国更为流行,所以中国人对接受比特币已经有了更好的文化铺垫。

当然最近一个阶段,主要是以投资者的涌入为主,这可能和最近以央视为首的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也与中国人现在钱太多没处去的金融环境有关,我也说不好。

 

10、如果说中国人获得了太多比特币筹码,会不会影响比特币发展?

当然会有影响,但比特币本来就是趋向于去中心化的,“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中国人之间也有多元的分歧,同样是买比特币,目的和态度都不一样,很难说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去偏转整个比特币的发展趋势。

 

11、你认为比特币现在的产业链是否足够支持它的健康发展?你信赖在线钱包与交易平台吗?你怎样保护自己的比特币?

这几个问题好像不连贯啊?首先说产业链,其实产业链就是比特币的发展本身,问题其实是说现在比特币的产业链(我更愿意说生态圈)是否健康。说生态圈健康,那就是指平衡、协调的发展了,必须承认现在看来还不是特别平衡。比如前一段是矿业飙涨,但汇率滞后,这一段是汇率大涨,但知识普及和应用推广滞后一点。但这也没办法,因为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一个孩子可能一夜间变声了,但身高还没长起来,有可能身高很高了,但心智还不够成熟,等等。但总体来看,比特币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互相带动,还是处于一个比较活泼的状态的。

关于在线钱包,我认为blockchain.info和coinbase都算是比较可信的,其它的差一些,我把少量的币存在blockchain.info的在线钱包中,这方便我在手机或其它电脑时随时都能使用,但即便手机丢了也不会丢币。交易平台只是买卖的中介,我既然不做短线,也就不会把太多币存在上面。但主要的交易平台,特别是一些老牌的平台,还是比较可信的。

我的比特币有一部分保存在电脑上,另一部分以离线纸钱包方式封存,还有少量存在在线钱包上,平台上也有点零钱。

 

12、比特币在未来一段时期会有怎样走势?

我不清楚。当然我相信在没有大的事件的发生的情况下,仍然会持续短期波动,长线上涨的势头,短线会受到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决定大势的主要是矿业和应用。矿业决定新币供给的成本,采矿成本如果相比币价过低,那么币价走势将会趋熊,这就是今年五月份以来比特币汇率趋冷的主要因素,而现在采矿成本呈指数上升,已经不会再明显拖累汇率了。而应用的增加则是比特币升值的根本,因为如果人们永远只是要把比特币卖成人民币或美元才算兑现的话,那么整个交易市场就是零和游戏,有人赚就有人亏,币价的上涨是难以持续的(但仍能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如果说我不再需要换回人民币,而是可以直接使用——收入比特币、花出比特币形成一个生态闭环,只有人民币单向去买比特币,而不再需要再买回人民币,这样的话,比特币的汇率必定会形成单边上涨的格局。如果比特币的应用范围能与人民币相当乃至超出,那么汇兑的地位终将颠倒过来。

 

13、比特币投资与交易,买卖与流通,有无触犯中国现行法律?

的确,目前比特币方面的许多市场行为都是在法律的灰色地带运行,甚至的确有与现行法律相抵触的部分,监管部门虽然现在不管,但秋后算账的风险始终是存在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被法律束缚,像互联网之类新事物出现之后,法律中会有很多相对时代发展显得滞后的部分,如果完全一板一眼地遵照法律,很多创新都很难展开。还有一个例子,比如我们中国之前有一个叫“投机倒把罪”,这个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罪名直到1997年才在刑法中被废除,而且仍然存在于其它多条法规中,直到2008年才彻底删除。而可想而知,在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市场经济下的买卖行为严格说来都犯了“投机倒把罪”,如果完全只按字面刻板地遵守法律,市场经济的新秩序也很难发展起来。现在比特币市场的一些行为,的确是冒有法律风险的,也不排除被整治的可能,例如在80年代仍有许多人因投机倒把罪被审判,但另一些投机倒把的人却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的企业家。在时代的变革期间,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我希望相关执法机构能够更宽容一些,也希望创业者们更勇敢一些,去共同探索新的秩序。

 

14、交易平台被攻击事件频发,BTC用户财产安全从某种程度上说关系到比特币的存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虽然交易平台经常被攻击,但真正被攻破而丢币的也不太多,而且如果把比特币提取到自己手中,它恐怕比起一般的现金和网上银行更加安全。

 

15、你认为比特币最大的缺陷在哪里?影响它终极命运的东西是什么?

没什么最大缺陷,任何缺陷都是相对而言的,首先要说相对于什么谈缺陷。比特币总量固定,这在很多人看来是缺陷,但它将引发某种金融世界的范式革命,衡量价值的标准都会发生变化。

至于影响比特币终极命运的,我认为只有量子计算机。比特币所基于的密码学技术,在未来的量子计算机下是有可能攻破的。但目前谁都不知道,如果量子计算机逐渐发展起来,给比特币社区有足够的缓冲应对时间,那么即便是量子计算机真能攻破比特币的密码学机制,也不用怕。唯一可能的是高性能的量子计算机突然袭击,比特币社区措手不及,难以及时更新算法,不是没有可能全面失守。

 

16、比特币应用从技术角度看,能不能摆脱被监管的命运?

这也是相对而言的,首先是被谁监管,其次是被怎样监管。现在我们说到监管一般都想到政府,想到自上而下的强权监管,但未必只能这样。在比特币社区,监管是自下而上,自由组织起来的。比如一家新交易所开出来,比如GBL,他首先要在社区做广告。在当时社区的网友就自发起来检查,结果发现这家网站注册信息是假的,介绍内容是抄的,总之各种不可信。后来又有种种可疑举动,早就在社区曝光出来,无数只眼睛都在“监管”着他。问题就在于有一些不看或不信社区的人,又有一些明知是骗局但因为巨大利益驱使而投入赌博的人,他们还在那里参与,最后GBL跑路,他们损失了多少多少,其实都是自找的。整个GBL跑路事件事实上证明了社区自组织的机制是多么行之有效。比特币开源、开放、去中心化的特征,迫使商家更多地考虑对下负责而不是对上负责,要对社区开诚布公,以尽可能公开透明的方式运转,接受所有人无时无刻的监管而非只要应付一些上级机构的视察,这种生态如果发展起来,社会的组织结构也可能发生变革,从金字塔式自上而下的管制结构,转变为网络状的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形态。

 

17、再自由的工具,仍然将沦为专制者的工具?你认为呢?

并不完全是这样,专制社会本来也是相应技术环境的产物,在原始部落社会很难有大权在握的专制者,为什么?因为没有足够的工具维系一种专制。要维系专制,需要有施展强权的武器(例如铜质战斧),维系秩序的媒介(比如文字,口传社会的权力难以辐射到另一个城市)。而新技术的出现有时会破坏在原有技术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例如铁器的出现打破了古代的贵族制,而火药的普及又打破了西欧的封建制,印刷术让现代普选制得以可能(在洛杉矶的公民如何了解在纽约出生的候选人呢?),等等。相应的技术环境的变革将会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我相信在互联网和比特币所揭开的新的技术环境下,整个社会组织的形式都会发生变革,即便在未来社会仍难免有专制者,但专制的形式也会变化。

 

18、有人研究比特币节点交易分布,认为比特币贫富分化程度极其严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会不会与比特币的自由与公正本悖?

还是因为现在是比特币的高速成长期,大多数人都以囤币为主,特别是那些认同比特币的理念并相信它有远大未来的人。很显然,囤币最多的人一定是那些最相信比特币未来的人,那么在他们眼中比特币当然仍处于发展初期,升值空间还远着呢,当然不会急于套现,而是会越来越坚定囤币的决心。比如我相信比特币能涨一万倍,而它现在很快就涨了十倍,那么这一事实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我对其涨一万倍的信心呢?当然是加强了吧。所以它越涨我信心越坚定,就越是要追加投资。但那些缺乏信念和远大预期的人呢,它们浅尝辄止一下,他可能认为比特币会涨三倍,结果发现它涨了十倍,那么很可能就是赶紧套现离场。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有信心的人越囤越多,没有信心的人越分越少,这是很正常的。他们既是先行的探险家,又抱有坚定的信念,有投入那么多,他们更富有什么不妥呢?让更配享财富的人享受财富,这不是公正什么是公正呢?

而这只是初始阶段,设想未来比特币趋于主流的世界中,仍然还会这么贫富分化吗?不会这样了。现在的法币世界,由于整个货币自上而下地不断增发,越接近货币源头的人越富,具体来说就是金融业,就是华尔街。在美国1%的人掌握了50%的投资市场的资产,而且这些人依靠金融业,还在不断让自己的财富增殖。恰恰是“钱生钱”的金融法则让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但在比特币世界,这种法则就难以维系了,因为比特币本身就是保值资产,不会增发,拥有更多资金的人也无法仰央行的鼻息依靠“钱生钱”、“利滚利”来轻松增殖自己的财富。比特币很难依靠金融红利来自动增殖,而只能依靠实业赚取。积累财富的过程将是做加法,而不是乘幂。因此富人更有可能把钱越花越少,穷人则更可以凭借劳动积攒财富,而不必因为担忧积蓄贬值而不得不把辛苦所得投向金融市场而被金融大鳄们蚕食。所以在理想的比特币世界中,货币的流动将趋于平衡,富人花钱穷人挣钱,尽管现在看来还过于遥远,但肯定会比现在的世界更加“公正”。
35  Local / 媒体 / 2013-12-12 胡翌霖 为什么比特币不会跌到0元?——比特币行情杂谈 on: July 06, 2023, 03:28:42 AM
文/胡翌霖 2013年12月12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3/12/12/4964.html

前一阵比特币行情又抽风,从1242一路到腰斩以下,涨回1000然后又跌,很多新手都坐不住了,陆续也有不少人也来问我怎么看,我能怎么看呢?显然,我并不是K线专家,分析不了行情,这样疯狂的行情更加无从把握。我自己拿一个币尝试高抛低吸也未成功,反而丢了一些……我对行情的理解和都只是定性的。

虽然是坚定的长期持有者,我也保持对行情的关注,并且偶尔发表一些看法。老有人说你们既然是理想主义的比特币玩家,为什么又关注行情呢?和投机者有什么两样呢?事实上我认为比特币的理想主义货币革命,与投资投机本来就并不矛盾。但那些把我们指为投机者的人心里想的似乎是理想主义就应该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不顾一切,一旦谈钱谈行情,就是虚伪,和投机客没两样。这种心态很可能是被中国教科书的革命教育弄扭曲了。事实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自不用说,即便是宗教和政治革命,其主导者和参与者都未必需要舍身取义。现实的生活,对提高自身财富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与理想及其事业相矛盾。

所以说比特币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投机者,这也不错,区别在于理想者除了以现成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得失之外,同时也有着更远大的参考点。也就是说,除了当下生活的世界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在未来的比特币世界中,自己的财富和生活。具体来说,最明显的分别是,一个典型的比特币玩家将更偏重于用比特币数量衡量自己的财富和投资得失。同样是炒几把短线,比特币玩家以最终持币量增加为胜利和荣耀,而一般投机客只懂得以人民币衡量投资收益。

当然,也有一些人特别地淡泊名利,对行情涨跌不屑一顾。但即便是这样的人,偶尔关注一下行情波动也是正常的。我提到,如果说比特币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货币革命或者金融革命的帷幕,那么跌宕起伏的行情大概可以看作是这出大戏的“背景音乐”,虽然没有多少实质内涵可以关注,但任何沉醉于这一戏剧的人也免不了受其感染,牵动情绪。而在剧场之外的人,往往也是首先听到一惊一乍的乐声起伏,才进场一窥究竟的。

所以无论如何,投机者的疯狂也有好处,大起大落的行情会吸引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总有一部分人走进剧场,有些人看不懂更多的意义,听了一会儿就离场了,但总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懂了史诗般的剧情并陶醉其中,最终成为舞台的一部分。

而任何时候,那些只是路过,看个热闹起起哄的临时观众,也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他们总是大多数人。总有人说目前买卖比特币的大多是投资逐利所以怎么怎么着不好,但不然怎样呢?看看那些在外汇市场博弈的金融家们,他们买卖货币难道就不是逐利吗?买卖黄金、白银的人们也不大多是投资么?股票市场就更不用说了。什么好东西不会引来逐利者呢?崇尚自由的比特币又岂会拒绝自由的市场行为呢?无论是什么目的的逐利者,盘大市场、盘大体量,都是比特币成长的必经之路。

总有许多人说波动太快不利于比特币的货币属性——的确,在一夜之间就会暴涨或暴跌50%的情况下,任何人以比特币制定长期合同都是不明智的。但这是一个固有的缺陷吗?那些说涨太快也是罪的人,普通人就算了,这么说的学者我总觉得他不是装傻充愣就是别有用心。盘子达到足够大是价值稳定的前提,暴涨是加速接近稳定价值的必经之路。这些经济学家难道真不明白?在现在这点这个市值下什么东西能达到稳定?盘子越大,角逐的资本和势力越多,价值就会日趋稳定。一年多前可以从32美元跌到2美元,半年前可以从266跌到50多,现在从1242跌到500多,尽管波动仍然很大,但很明显随着行情的盘升,波动性当然是会日趋减小的。

政府要发行一个新货币,他可以颁布法令,规定一个死的兑换比例,从民众中收缴金银或旧货币。新货币一夜之间就具有了“稳定”的标价。这正是法币的特点。但比特币作为自由货币,它的稳定价值不得不在自由市场中通过所有参与者自发的博弈,逐渐确立起来。

这种在市场中生长起来的平衡如果最终达成,其波动性也许仍然比持续施加人工干预法币体系更大,但其“稳定性”恐怕会更加持久和可靠。就好比自然形成的生态平衡,尽管可能旱涝不定,难以预测,但更加稳定和富有生机。而人工营造的温室也许更加恒定,更容易控制和预测,但就生态系统而言其实是极其单薄和脆弱的。

那么比特币市值达到多少才能稳定呢?目前即便按1000美元算,比特币的总市值也不过百多亿美元,而A股市值就十几万亿的规模,光是一个中型券商光大的乌龙指就能瞬间让A股市值产生3400亿元的波动,相比下来比特币现在的这点波动从绝对值来说又算得上什么呢?按现在的市值,一个小型机构或一个大土豪的入场,就能掀起一波大涨,所以说现阶段不可能阻挡这些投资者对比特币市场的搅动。但我们已经发现,从10美元到100美元到1000美元,比特币每次崩盘的幅度都在减小。

如果说一定要定一个目标位,我的回答是:大概等市值2000万左右吧。当然,单位是B。只有到人们用比特币衡量价值的时候,比特币的革命就成功了。这时候比特币与一般商品的关系会比较稳定了,到时候我们要问的是法币跌到什么时候才是底?当然,没底。

那么凭什么说比特币一直涨下去就会越来越稳定呢?难道没有可能涨到一定时候一下子大崩盘,价格一路跌到0吗?就像质疑者总爱挂在嘴边的“郁金香泡沫”那样?

我从来不想辩护说比特币不是泡沫,比特币不是庞氏骗局。关键是就算它是泡沫又如何呢?如果说一个泡沫要几十年几百年才会破灭,或者说一个泡沫可以每半年就崩一次然后又吹得更大,那么它是泡沫又如何呢?要害在于,比特币是一种新型泡沫,它可能崩盘无数次,但永远不可能一下子覆灭。

传统的泡沫或庞氏骗局在两种情况下可能崩溃到覆灭:一是它的信念中心被剿灭了,从金字塔的顶端开始崩溃,例如庞氏公司的假账被揭穿,或者骗局的总上线被抓捕,那么整个骗局将失去动力,人们的信心会崩塌,从而无可挽回地破灭掉;第二种情况是全民参与:当几乎所有能发展的下线都被发展了,找不到下一波接盘侠了,那么整个链条也将无可转圜地崩塌了。

但比特币恰恰能够杜绝这两种情况。首先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而非金字塔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中心的破坏可能引起信心的全面崩塌。别说丝绸之路被查封,就算是中本聪被找出来枪毙了,或者中本聪站出来说咱们散伙吧,都不会击溃所有人的信心。一个网破了个洞,它还是一张网,破坏哪里都不会令他整个崩溃。

其次比特币如果真正达到了最终的高潮,全民参与了,能找的下线都找完了,大家都参与比特币了,那么怎样了呢?恰恰是比特币成功了。如果比特币真普及到千家万户了,那么就不再需要再找别人用人民币来买比特币了,比特币的接受者们互相之间都可以用比特币交易了。所以“全民参与”非但不是泡沫最终破灭的时刻,而是比特币最终成功的时刻。

而在此之前,比特币的普及之路可能遇到许多波折,可能最终也达不到全民参与,而总是限于小圈子内。但这个小圈子无论多小,也没有可能完全消失。

比如说,至少我会始终坚定地看好。我本人砸锅卖铁,大概可以保证比特币的价格不会跌过0.01元,因为如果低于0.01元,把全部比特币买下来也就10万多元,如果世界上有十个我这样的死忠粉丝呢,差不多就不会低于0.1元,再加几个土豪级粉丝呢?1美元总能保证的吧?

我不关注比特币的底部在哪里,我只是定性的结论:1和0的区别是巨大的,我们知道比特币价格不会归零就够了。

其实如果比特币颠覆法币金融系统的革命失败了,比特币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沦为小众玩家圈内的收藏品。但这样的话它的价格没准会炒的更高。因为它的流通量换手率都减小了的话,它的稀缺性会显示得更加明显。现在其实已经有许多粉丝把比特币当作收藏品,特别是在blockchain或coinbase上刻下自己的语言,一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花出自己的“处女块”,在不花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签名宣示自己的所有权,由此在爱好者圈内获得名誉。发行数百万(有人说80万)的庚申猴票单价已经炒到一万二,难道比特币爱好者的圈子将来连集邮圈也比不过吗?无论比特币最终命运如何,在互联网历史和货币历史上,它的历史地位绝对无可置疑,作为缅怀纪念货币革命或欣赏把玩技术杰作的收藏品,它的价值也不会归零。总有些欣赏者会以持有它为荣,也许你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欣赏比特币,正如我也不太理解为啥那么多人欣赏集邮,但实情令人无奈:世界上总有那么多“傻子”。

是不是说比特币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把所有人都变成比特币的死忠粉丝才行呢?这不必要也不可能。事实上正如大多数人也并不了解人民币或美元的历史及其发行机制,大多数人也不会完全了解比特币的历史与技术。即便如此,它们仍然可能在全社会普及。因为决定一般市场参与者信心的,往往不是高深的理念和思想,而是他的邻居们。是市场的习俗和环境。比特币的革命之路在明面上是其思想和技术在精英文化中的传播,但其冰山之下其实是整个社会潜移默化的“移风易俗”的运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进入比特币的世界,会带动起一股时尚潮流。这股潮流的追随者很多未必是理性的,而只是盲从。但只要这时尚确实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那么它就有可能流行起来。

因此我毫不害怕现在的行情参与者有多少非理性:很多人追涨杀跌,只是盲目从众。但这无关大局。从现在起一直到比特币成功普及的时候,“随大流”将一直是参与者的主要形态。越来越多随大流的人加入,最终才会推动潮流所向的东西获得成功。
36  Local / 媒体 / 2013-11-06 胡翌霖 为什么比特币不适用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on: July 05, 2023, 07:33:19 AM
文/胡翌霖 2013年11月6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3/11/06/4943.html

许多人质疑比特币的焦点都在其所谓“通缩”特性:由于比特币总量有限,趋于升值,所以人们都倾向于囤积而不是花出,于是流动性很差,不能成为主流的通行货币。

这里还有两个层面,一是时间的,二是空间的。首先,基于货币未来升值的考虑,我们对它的使用可能会尽可能保守,而更少进行投机、投资活动。在这一层面上来说,比特币将减弱所谓“流动性”是必然的,但这未必不是好事,我在之前的一系列文章(如比特币与环保)中都提过,比特币可能扼制资本的盲目扩张和过度投资。当然,人性还是贪婪的,人们仍然会进行投资,只不过会倾向于更节制、更慎重。

但这一问题暂时搁在一边,许多人还从另一个层面出发质疑比特币的流动性,那就是援引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认为当某人同时持有比特币和另一个更劣质的货币时,会更倾向于花出劣币,而比特币由于其各种优点,让人们不舍得花出,于是最终无法在市场上通行。

这个论点由于援引了所谓格雷欣法则这一不明觉厉的原理而显得煞有其事,但实际是非常牵强的,事实上,格雷欣法则与比特币根本没有关系。

所谓格雷欣法则产生于金属铸币时代,用以解释金银币的流通规律。这一法则通过以下两种原理起效:

1、面值与市值之别:

金银币有国家铸造,并规定了法定的“面值”,比如1块金币相当于15块银币之类。然而,金与银本身亦有市场价格,而市场的比价并不是定死的,而是浮动的,许多时候会与法定比值有系统性的偏差,例如,尽管1金币在面值上相当于15银币,但1金币所含黄金的价值可能相当于20银币所含白银的价值。也就是说,你需要20块银币才能在市场上买到1块黄金,但15块银币就能兑换1块金币。在这个时候,如果我手持金币,凭什么要把它当作法定的货币使用呢?如果我要把金币 用作货币去花销,那么按照法律,它只能相当于15块银币,而我把它化成黄金卖能卖出20块银币,那傻子才会拿金币当钱花呢。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金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流通性就会降低,人们倾向于囤积而不再使用。

2、成色优劣之差:

另一种情况在只有一种法定铸币的情况也会发生,因为古代的铸币有成色之分,有些货币可能缺了个角,但仍然可以按照其面值计算,甚至许多人都在花出金币前故意切下一角保存。更典型的情况是,国家在鼎盛年间发行质地和成色最佳的钱币,而到后来,铸造的钱币逐渐掺入杂质,工艺也不再讲究,但面值仍然一样。总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中有些是短斤缺两的,另一些是成色十足的,那么当我花钱时,自然就会选择尽快花出那些成色不佳的货币,而留下良币。

我们看到,这两种原理归根结底就是说,钱币的“面值”与其“真实的”价值不符。

当然,我们有可能对格雷欣法则加以推广,解释一些当代市场中的现象,例如老版1角钱含铝的价值可能高于1角钱,那么它一定会被新版1角钱取代。又例如政府强制绑定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但这一比例与市场实情不符时人们可能会大量囤积外币。但如果完全脱离了该法则之所以起效的基本原理,那就不该再套用所谓格雷欣法则来说事了。

而比特币与格雷欣法则的适用情形根本沾不上边,甚至比特币的特点恰恰从一开始就消除了格雷欣法则起效的可能性。

首先,比特币不是法币,因此,它没有任何外加的“法定面值”;其次,它也没有任何基于质料的内在价值,没有成色问题。它的价值来且仅来自于市场中的自由交换行为。

比特币摆脱了中央银行的发行体系,也不再依赖于政府或权威机构来颁行铸币标准。这在许多怀疑者看来是缺乏“政府背书”。但关键恰恰在这里,所谓政府背书究竟是背的什么书?政府从来不保证货币不贬值,从来不保证一块钱永远都能坐一趟公交,也不保证十块钱永远都能值一顿午饭,要保证这些事情,靠的是公交公司或餐馆老板,而不是靠政府背什么书。

那么政府保证的是什么呢?要害就是:政府为劣币背书,因此保证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发生。

当实际市场中一枚银币只值一枚金币的1/20时,由于政府的“背书”,一枚银币的面值仍然可以保持有一枚金币的1/10,。这意味着,如果商人偏爱金币,愿意以金币定价,那么他标价1金币的商品,也必须可以以10银币的代价支付。政府的背书保证了劣币的购买力,只收金币而拒收银币的商家将会遭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如果说商人希望用商品换来1金币的价值,就不得不将其定价为2金币,也就是20枚银币。当然,顾客也会不愿意支付2个金币,而是拿出银币来交易。

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下如果没有政府背书会发生什么: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将缺乏一个权威确定的标准,它们的汇率将是根据市场浮动的,如果今天市场的牌价为1枚金币换20枚银币,那么1枚金币就能够换20枚银币,20枚银币也能够换1枚金币,因为市场牌价是由互相平等的交易者自由交易而产生的,它就是实际能够发生的兑换,而不是任何人独断的规定。

在这种环境下,有些商家可能喜欢金币,有些商家则更爱好银币,但无论是以金币报价还是以银币报价,情况都差不多。当我报价1金币卖某件商品时,客户可以把他手头的20银币先在市场中兑换到1金币然后来支付,或者我也可以先收入20枚银币然后自己去市场兑换成金币。

因为没有政府背书,劣币的概念将不复存在,金币与银币在市场上处于对等的地位。

不过一些质疑者可能立即会指出比特币问题的特殊之处,与金币—银币的关系不同,比特币与法币的不对称性更加显著,关键在于,比特币总量恒定,是所谓通缩货币,而法币一般总会不断贬值。

但这有关系吗?因为法币不断贬值而能够驱逐其它竞争货币?这听起来就有点荒谬。

假设我手头有1个比特币和1万人民币,假设按照当前的市场汇率,它们大致相当——也就是说我可以随时到交易所用1个比特币换1万人民币,或者反之,无非是要支付非常少的利差和手续费而已。

那么现在我要去市场买东西,我是更愿意花掉1个比特币呢还是更愿意花掉1万人民币呢?由于我更看好比特币,更愿意囤积比特币,所以答案似乎是显然的,我更愿意花掉1万人民币而把比特币留在手里。

但问题在于,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更早就把这些人民币换成比特币呢?如果我早就持有这些人民币,而我又更偏好比特币,那么我可能早就把它们换成比特币了,为什么一定要到今天才来抉择呢?

而且由于交易的便利性,我可以随时,哪怕是在柜台前,通过我的智能手机把人民币卖出换来比特币,因此我更愿意花出哪种货币并不取决于我对两种货币的未来预期,而只取决于当前的市场报价——例如说,商家开出的价格。如果说商家愿意给比特币支付提供哪怕些微的优惠,以抵消我随时把人民币换成比特币时所需额外支出的手续费,那么我就没有理由拒绝这一优惠。比如市场汇率是1比特币换1万元,但商家开出的标价是0.99币或1万元,那么我与其花出1万人民币,还不如把它们先兑成比特币,付款后还多赚回0.01币。

那么商家可能给出这样的优惠吗?当然可能。事实上现在许多开通比特币支付的商家往往把汇率定在一个比市场偏高的位置而不是提供优惠,这是因为他们仍然偏爱法币,最终还要以法币结算。但试想如果情况倒过来,他们更偏爱比特币的话,当然可以为比特币支付提供更优惠的价格。

在传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模式中,商家们当然也是更愿意收入良币的,但在商家和顾客的博弈中,法律压制了商家的主张,令商家无法自由开价。但是现在,商家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偏好。作为顾客来说,我随时在人民币与比特币之间互相兑换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商家的兑换却相对麻烦,例如,如果他收入的是纸币,那么在把这些纸币存入银行之前无法随时兑换成比特币;或者,如果他通过信用卡刷卡机或支付宝之类电子平台收入人民币,往往需要支付另一笔手续费。最终兑换成比特币时商家也得支付一笔手续费。那么如果顾客能够让喜爱囤积比特币的商家免除这些中间环节,那么商家当然乐得提供优惠。而如果在市场中,商家们普遍都偏爱比特币,而顾客们也都偏爱比特币,那么顾客们也就没有理由非得捏着人民币等到用来购物,而不是趁早兑换成比特币了事。

到那个时候,人民币唯一优势可能是贷款消费,由于比特币的升值趋势和人民币的贬值趋势,人们可能很难借到比特币但容易借到人民币,因此顾客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信用卡透支消费而非使用比特币,哪怕后者有一定优惠而前者要支付额外的利息。但是,在比特币已趋于主流以至于能与法币分庭抗礼的情况下,法币现有的信贷体系势必遭受冲击。例如说,我如果借钱给你,最后得到的本利回馈超不过比特币的升值的话,他为什么要借钱给你而不是换成比特币呢?随着比特币的发展,一旦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以比特币计价,不仅将导致使用比特币的透支变得困难,而是将使得一切投资都变得慎重,一切透支都变得困难。而且,即便是在透支消费中人民币仍占优势,但作为现金的流通方面比特币不会被驱逐。除非到哪一天人们都没现金了,每个人的账户里都是负数,都拿不出钱来买比特币,只能以政府指定的方式透支购买指定商品,那么劣币的驱逐力也许还能发挥一些作用。但这顶多是法币系统走向崩溃的回光返照罢了。

总之,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并不是市场自然发生的,而是“政府用劣币驱逐良币”的缩略而已,一旦能够摆脱政府的控制,这一劣币法则就会失效,而比特币恰恰是要让货币摆脱政府的控制,而让良币重回市场。
37  Local / 媒体 / 2013-10-20 胡翌霖 比特币环保吗? on: July 05, 2023, 03:10:08 AM
文/胡翌霖 2013年10月20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3/10/20/4915.html

1.比特币浪费资源?
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也就是所谓的“挖矿”,经常被人诟病:那么多机器全力运转,耗费大量能源而什么都不产出,仅仅为了维持比特币网络的安全运行而已。这么多“白白浪费”掉的能源岂不是意味着比特币是很不环保的?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例如Sunny King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新币种PPC,就旨在解决比特币的耗能问题。诚然,在耗能方面,PPC的确比比特币更加节约,但也有另一些代价,PPC为了减少能耗而作出的某些改变未必是好事,但在这里我不想深入分析PPC和比特币的优劣得失,这已经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首先,我们要看看比特币的“能耗”究竟是否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对比的首先应该是传统货币,而不是作为衍生的同门密码学货币。

相比于传统的货币体系而言,比特币的能耗非但不是其致命伤,而且可以说是非常节约了。比特币的能耗看似巨大,但它维持了整个比特币网络的运行,货币的发行和交易都由这一网络支持。不需要印钞机造币厂,不需要中央银行和各级银行体系,也不需要复杂的国际汇兑系统。

光是一家“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就“下辖22个大中型企业和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拥有员工近3万人,净资产总额300亿元。”这些大中型企业及其员工的每天要耗多少电?“中国人民银行”一年的支出就在百亿级(而现在比特币的总币值都没那么多),光是三公经费中的公车开销就达到3亿。如果把全世界的印钞厂和央行都加起来,还不算各级地方银行和汇兑业务,维持传统货币的交易体系究竟要耗多少能源和资源?如果说比特币挖矿机空耗能源啥都不生产,那么央行又生产了什么呢?

当然,比特币网络目前还处于新生阶段,直接与成熟的央行系统相比较也是不公平的。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其能耗恐怕还会提升几个量级,也会出现一些衍生机构造成额外的消耗。但无论如何,比起庞大而臃肿的传统货币体系,总是小巫见大巫了。

比特币的新币产出每四年减半,用不到等百年后新币产尽,十几二十年后,新币在挖矿中的份额就将变得很小,挖矿的收入将主要由交易费构成,而每一笔交易费都是每一个交易者为了自己的交易更快得到验证而自愿支付给矿工的。于是,挖矿的能耗始终不是无限的,而是在市场自发平衡中得到限制的——挖矿的耗能不会长期超过挖矿的收入,否则矿工不会开动机器;挖矿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者额外支付的交易费,而这些交易费都是交易者觉得为了让这笔交易得到验证而值得付出的费用。交易者们认为为了验证交易值得付出多少额外消耗,矿工就会投入相应的能源去开采。总之,比特币网络的所有消耗最终将趋近于合理的市场价。但是在传统货币体系中,维持系统的代价并不是市场自发平衡的结果,相反,总是央行通过其垄断的权力试图用其货币政策去调节市场,央行总希望自己成为市场平衡的原因而非结果,央行的存在是一个超越市场的,天经地义的东西,市场无条件地供养着央行,它的消耗或浪费根本没有限制。

2.环保不止是节能
我们说比特币系统比传统的货币体系更节能,但这并不就意味着比特币更“环保”,究竟什么是“环保”,还有待追究,至少,环保不止是节能的问题。

甚至“节约能源”也未必是更环保的。例如节约用水,一定更加环保吗?这还得看具体的情况。例如我从河里打三桶水回来洗个澡,你就用一桶水就能洗澡洗衣服拖地,那么你是比我节约,但最终水都还得流回河里去。我用完的这三桶水对河水造成的污染未必比你的一桶水更多,甚至我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加温和。

除非我要去截取整条河流,而你只截流三分之一,那么或许你更环保一些。但人们之所以要截取整条河流,却也是出于某种节约的心态:河水 滔滔逝去,大量的能源白白流逝,开发水电站把这些白白浪费的能源利用起来,岂不是更节约吗?这似乎也挺有道理,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看法:水电站是清洁能 源,有利环保,所以要多造水电站。但多造一处水电站,就一定会少建一座火电站吗?事实绝非如此,多造一座水电站的结果往往只是促使水电站周围多建几个矿场、化工厂而已。

如果说比特币耗能是白白浪费,那么这些能源拿去炼钢就一定不是浪费了吗?因为这些钢材很有用?但它们将要用在哪里?用在了(比如说)大举的建设、开辟大量新城、新楼,新工业园区、新矿场、新电站、新炼钢厂……如此循环,不断扩张。但说到底这些建设活动又是不是浪费呢?你或许要说:这些建设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都是有用的。但人的许多需求本身也是在相应的技术、文化环境中被培育出来的,大量的建设和生产不会填补并减轻人们的需求,反而不断刺激着新需求的产生。而需求的更新一方面可以说是进步的标志,但另一方面,如果欲求陷入无节制的膨胀,就正是环境危机的根源。

其实古老的生活方式经常是更加“浪费”的,而现代人以效率的逻辑衡量万物,把一切自然物看作有待利用的资源,榨干一切可以产生效益的东西而不留余地,每一项资源都必须产生效益,这种文化倾向本身恰是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当然我也不是说只有现代人特别糟而古代人很环保,古代人同样也会造成环境破坏,许多文明都毁于生态灾难。但唯独到现代,环境问题变成了一个全球的、全局的问题,不再只是一些具体的,可以明确定位其前因后果的问题,也不再只是影响一时一地一部分人的问题。因此任何具体的举措,节约也好,治污也好, 在某些局部问题上造成缓解的同时,也许在更大的层面上反而加剧了问题。

3.专制和放任都无法解决问题
既然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的问题,是否必须一个掌控全局的权力,比如世界政府,来协调控制,才能应对环境问题呢? 显然不是这样的。当然,有些专制独裁政体,比如朝鲜,由于拖慢了工业化进程,或许真能减缓环境灾难的发生,但这一政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灾难。更不用说有些专制政体,例如苏联和天朝,更是成为奔向环境灾难的急先锋。

但是不是像许多乐观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就可以避免环境灾难了呢?那也未必。自由市场对环境灾难的扼制方式主要有两条:一是产权明晰,二是市场竞争。

如果说这座山这片河都是公家的,权责不明,大家都事不关己地尽情污染,出现问题时也互相扯皮,这样的确很糟糕,而如果这些土地和河流都是有具体的私人或企业所有的,那么他们就更愿意对其尽心照管,而其他利用或破坏这些私有资源的人也将有明确的谈判对象。这种明晰产权的做法被证明是利于环保活动的开展的,甚至中国也有些地方开始引入这种模式来治理污染了。但私产制也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很熟悉所谓“囚徒困境”、“公地危机”等寓言,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形下,每一个私人都出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在整体看来可能是最糟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环境问题是全局性而非地方性的,且不说臭氧空洞和全球变暖这样的大问题,光说一条河流,其上游、下游和支流等等都是互相牵扯的,上游的截流或排污将会直接影响下游的生态,更不用说许多难以精确测定的间接影响。自然环境之间互相牵扯影响的复杂性总是要高于个体和公司互相关联牵扯的复杂性,一些能够具体定位出破坏者和受害者的环境问题当然会在私产制下得到更好的化解,但更多难以定位出破坏者,甚至难以确定受害者的问题则仍然难以解决。

再说市场竞争机制,比如能源短缺了,能源就会涨价,如果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激励人们去开发和研究新的替代能源。现在替代能源成本还较高,所以难以推行,但依靠市场机制,等到传统能源真的濒临枯竭的时候,自然能够找出替代的办法。污染和环境破坏也会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等到生活成本高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激励人们去治理……总之许多乐观者相信市场能够自发地调整好一切。

比特币的拥趸们基本上不会支持专制制度,大多都是自由市场的支持者,包括我在内。但支持自由市场并不意味着迷信市场的力量,市场之手终究不是上帝之手。

要害还是在于,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而且许多环境破坏都是积累性的、不可逆的。环境灾难往往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以无可转圜的方式发生,事到临头再自发调节也许太晚了。例如复活节岛的生态灾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岛民们砍伐树木用作滚动装置来搬运石料和石像(相当于把滚木当作消耗的能源),等到岛上的树林被开采殆尽,石像的筑造工程当然要搁置了,但树林并不会很快恢复原样,相反,树林破坏造成水源流失、生物灭绝,最终整座岛变得无比贫瘠,岛民们自相残杀,最后文明失落复归野蛮——以至于西方人发现这座岛时还以为那些巨大的石像是外星人的杰作。要注意,森林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和环境灾难这一连串过程是缓慢的,在此过程中滚木的成本并不会显著地提高,岛民也没有足够的科技以预测危机,一旦发现危机,就已经到了无力逆转的境地了。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局部的生态灾难造成文明毁灭的情况在历史中经常发生,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生态危机都是局部的,一个岛的文明毁灭了,其它岛也许发展了起来,最后总有些文明幸存下来。但如果说复活节岛之于当时的岛民,就如同整个地球之于我们现代人,这个生存的环境如果遇到了全局性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我们可就无处可逃了。

有人会说,那些古代文明之所以自取灭亡了,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等等,而现代西方文明终于找到了生存的诀窍,所以不再会面临这样的灾难了。我当然愿意相信这一点,但何以证明这一点呢?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人类的力量日趋强大,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但力量越大、只能意味着一旦碰壁,遭到的打击也越大,速度越快,意味着在危机面前越难以刹车。何以保证我们一定能在致命的全局性危机发生之前总能够及时规避呢?我看到的一种最可笑的论证是:迄今为止的发展成就足以给与我们信心,但这就好比说“我从前没死过,这证明我将来不会死”,或者“前十八年年年都长高,于是我们可以预计将来也每年都会长高”。

4.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
总之,无论是专制还是放任,计划经济还是自由市场,都无法让我们在环境危机面前高枕无忧。但难道比特币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当然,也不能,没有任何一劳永逸地规避危机的手段。但我相信,比特币能够有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局性的。

比特币将首先影响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而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最终将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它们也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系统,市场环境总会与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理性经济人”的设定只是一个抽象的幻想,而从来没有真实存在。真实的市场参与者并不总是以趋利的效用逻辑来行事的,人们文化、信仰和思想的倾向也将决定市场的走向。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好恶,个人的偏向聚集在一起时不会完全抵消,而是会呈现出某些特定的“时代精神”、“时尚”、“风气”之类的全局性偏向。这些文化偏向不能简单地视作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噪音或干扰元素,而是应当视作市场经济之上的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

例如汽车市场中,有些车明明性价比更高,但因为中国普遍的反日文化,就可能滞销。转基因、有机食品等标签也会左右人们的选择,更不用说奢侈品、装饰品等“无用”的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文化偏好。那么如果“环保”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偏好,环保的观念和风尚深入人心,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环保的逻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效用逻辑,对经济系统产生某种全局性的影响——这种全局影响并不需要诉诸一个中心化的专制机构,而是借助于同样是自由开放的文化交流。

那么如果比特币能够促进一种更环保的文化或生活习惯,那么它当然能促进整个经济环境朝向更环保的方向扭转。

我们说决定市场关系的不仅仅是效用逻辑,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商品时不只是考虑“成本—收益率”,更会带入各种文化、时尚乃至信仰的衡量。而仅就“成本—收益”这一衡量方式而言,也并不是单纯、客观的。冷漠的人可以不理会反日或反任何什么的情绪,不被各种忽悠和渲染蒙蔽,只带着效益逻辑参与市场,但我们仍然要问:他以什么衡量效益?

人们以金钱来衡量成本和收益。且不论这种拜金主义是否狭隘,我们先要问:哪种金钱?

金钱从来不是脱离于时代和文化的某种外在标尺,金钱也是市场的一部分,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而不同形式的金钱所蕴含的文化倾向也是不同的。

例如,同样用效益逻辑来衡量:眼前的80块和五年后的100块哪个更值?如果你说的是人民币或美元,我会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如果你说的是津巴布韦元,我必须肯定选前者,而如果你说的是比特币,我就更可能选择后者。

这样的倾向当然会直接影响我生产和消费方面的决策。我在“比特币:常识与教条”一文中已经讲过了,通胀货币鼓励提前消费,鼓励寅吃卯粮的生活方式,从普通人到一国政府,大家都以借新钱还旧债为日常状态。借贷如此容易的确能够大大促进创业者前期扩张圈地的速度,但同时也把扩张的逻辑固化为一种文化定势。就个人来说,就是只顾眼前,朝生暮死地享受当下,而缺乏长远眼光;就国家来说,就是刺激其侵略性、扩张性的方面,例如金本位的崩溃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越南战争的后果(而根本不是因为许多经济学忽悠我们的所谓通缩之类的本质缺陷),现在战争预期也仍然与通胀预期直接关联(美国作势要打叙利亚时国际市场什么反应?);而就全人类来说,通胀逻辑的后果就是面对自然界的扩张态度——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起来,能源问题生态问题到时候总会解决的。我们倾向于先透支环境,把治理的责任留给后世,这种风范与借新钱还旧债的通胀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当然,如果能始终像现在这样,经济不断加速发展,科技不断加速进步,而市场环境或自然环境不发生任何超出预料的剧烈变化,那么这种借新钱还旧债的循环就始终能够持续下去。但问题在于,越是持续下去,我们就越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停下,一旦发展遭遇瓶颈或阻滞,新仇旧债一并涌上来时,我们可能没有任何办法。如果问题只是局部的,比如塞浦路斯,那么也许好解决,专制者一声令下直接在银行账户中增添或抹掉几个零就缓解了。局部的生态灾难也可能通过移民、殖民、或者干脆靠死一批人来解决。但全局性的灾难呢?如果美元体系的货币生态发生了全局性的崩溃,我们或许还能指望推倒重来,比特币来拯救世界。但如果地球生态系统全面崩溃,难道整个人类文明都要推倒重来吗?

而比特币带有的倾向,鼓励人们更慎重地持币——这并不会造成主流经济学家闻之色变的通缩危机,通缩这一概念本来就是通胀逻辑下的副产品,因为整个文化习惯了通胀,一时的停滞才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就好比吸毒者时而会遇到毒品不足的状态,而只有在这个状态下吸毒者才会感到不适,而在他所以为的“正常状态”,亦即毒品供应充足的状态下,他是完全舒适的,因此人们误以为问题出在毒品不足的状态,而不明白这一不适状态恰恰是被误认为正常的“舒适状态”的必然后果。吸毒者只会恐惧毒品不足,正如通胀文化只会恐惧通货不足。比特币并不会让人永远不把钱花出去,而是促使人们花钱和借钱都更为慎重,眼光更加长远。这当然可能在表面上减缓某些产业的扩张速度,例如神木的集资挖煤就不可能那么疯狂,鄂尔多斯的造城运动也不会那么迅速,但总体来说,庄重而长远的眼光不会是坏事,比特币不会真正阻碍发展,而是让发展以更稳定、更扎实、更环保的方式推进。

5.自大与迷信——环境危机的根源
在这里,比特币不仅是以间接的文化感染的方式促进环保,而且,更在某种意义上直指环境危机的根源:人类的自大与迷信。

事实上“环保”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着人类的自大——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但地球难道是需要我们保护的吗?哪怕人类全死绝了,地球还是照转,新的生态系统早晚还会生机勃勃地繁衍起来。不是我们保护着环境,而是环境保护着我们。

而现代人似乎取代了上帝的位置,自以为是地承担起了照管万物的职责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人类的科技,人类的力量,能够掌控一切。即便现在不能控制的部分,将来早晚都会有办法控制——这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同时也是人们看待市场环境的态度。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自以为他们在保护着自然环境,而经济学家和金融家们则自以为他们在保护着市场环境。美联储、各国央行为了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需要不断地刺激、调整、计划、指引,精密地操控着一切。然而,市场真的需要人们控制和保护吗?人们又真的能够成功地维持市场稳定吗?

是生态平衡保护着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保护着生态平衡,是市场保障着我们的经济生活而不是我们在维系着市场平衡。无论是中苏的“计划经济”,还是欧美的“前瞻指引”,人们总相信科学的力量不仅能够掌握市场的走势,还能在任何变化下应对自如。但这是自大,而且是个迷信。人类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当人的力量不断增强时,人的行动所激起的动荡和反应也就越大,当市场的领地拓宽时,其所面临的不可预知的边界事件也就越多。人永远总是活在“环境”之内,而不能活在环境之上去支配整个环境。

比特币能“保护环境”吗?能控制环境的未来吗?不能。但它有助于消解人们的自大和迷信——它要消灭央行,打消人们”那些英明神武的经济学家能够保护市场、控制一切变数“的迷信。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的本质就在于它总是某种外在于人类的自行其是的力量,人类的知识总有其边界,求知的事业与其说是为了消除知识的边界,不如说只是为了不断地拓宽它。人们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永远活不到环境外面。因此无论在什么环境下,”节制“、”未雨绸缪“的策略总是需要的,我们要发展,但也总要”留有余地“。在经济生活中,人们”留有存款“就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自我节制。这并不能让我们预知并规避所有的”不测风云“,但至少能让我们不至于跑得太快而难以转身、在危机临头时陷得太深、摔得太惨。
38  Local / 媒体 / Re: 2013-07-29 胡翌霖 比特币:挖矿与山寨币杂谈 on: July 04, 2023, 02:21:32 AM
下面我只谈几种除了微调参数,还包含某些实质改变的币种:

 

1.域名币——副产品模式
Namecoin(NMC)可能是最早的一款山寨币,它选择依附于比特币网络,采取“混合挖矿”模式,即可以一边挖比特币,一边同时挖一些域名币。早期的几款山寨币都采取了混合模式,因为当时比特币也处于较早前的阶段,挖矿并没有呈现明显的暴利,也没有太多的竞争,对密码币感兴趣的人当然会优先去挖比特币,没有明显的理由让他们放弃比特币改挖另一种币。所以混合挖矿模式,也就是作为比特币的“副产品”这一定位,是比较可取的方案。

所谓域名币一般译作“名币”,但其实这里的Name是域名之名,所以为了直观且通顺,我觉得不妨译作“域名币”。这提示出这一币种的一大创意在于,它还进一步提供了一个“副产品”——一套去中心化的域名系统。

我们说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但事实上互联网的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某些不可忽视的“中心”,比如域名系统。我们要注册一个域名,就不得不去投靠域名提供商,在根本上各种域名是由ICANN这一国际组织主持分配的。虽然它名义上独立于美国政府,但事实上各国的域名都得服从中央政府的管理,而且ICANN本身也很难保证公平中立,无论如何,域名的分配仍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层级结构,而去中心化的非网络结构。

受比特币理念的激发,域名币利用比特币所设计的模式维护一套域名系统:每一个参与者都保存有全部的域名所有权和指向的记录,而每一次新注册域名或变更时也会向全网络发布,得到51%的认可的变动会被记录下来。这51%仍然是与比特币一样的以计算力为准,参与验证的工作量将有机会得到一定数量域名币的奖励,而当我注册或续费域名时,则要消耗相应的域名币。

这一套机制非常巧妙地解决了域名的去中心化问题,传统上注册域名总是要向某个单位注册,而在这里我们不向某个中心,而向整个网络注册。当然注册并不是任意的,需要消耗域名币,而这域名币是参与维护网络的奖励,或者当然也可以用其它货币向其他用户购得。现在域名币支持.bit域名,当然这种域名不属于通用的互联网域名系统,而是需要特殊的方式(通过域名币网络或代理服务器)才能访问。

这个机制是绝妙的,唯一的问题是它发明得太晚了,主流的域名分配体制已经发展得足够充实和普及,以至于难以脱离,没有特别的理由多费周折使用一套额外的系统。所以域名币网络中的域名至今也罕人问津,我还注册到了philo.bit和510.bit两个域名。最近的客户端更新大大方便了域名注册,可能会吸引一些新注册,但这套域名系统目前还看不到普及的前景。除非ICANN被曝出难以想象的丑闻,否则人们仍然会信任它的服务。

另外,域名币因为“有用”,所以其价值恐怕不会有太多的飙升,因为它总是应当维持在域名的花销让人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当然开源软件的开发者可以在升级软件时调整域名售价,但这早晚会引起分歧。因此我对域名币的升值前景并不是太看好。但作为第一种流行的山寨币,而且极富创意,域名币是值得尊重的。

域名币的系统也提示我们,在比特币的思路下衍伸出来的副产品,未必总是货币,也可以是其它各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系统。例如新近出现的去中心化即时通讯系统比特信就是一例,这一系统保证通讯不会经过或保存在某一个中心服务器中,也不会被人截取和监听。

 

2.莱特币——抵制挖矿专业化
不过现在山寨币中坐上头把交椅的,或者说密码币中的老二,无疑是莱特币(Litecoin,LTC) 。顾名思义,莱特币号称是轻量版的比特币,相对比特币而言,其区块生成速度更快,确认交易的时间也就更短一些,莱特币的总量为比特币的四倍——这些基本上是简单地改改参数,在莱特币之后,针对区块生成间隔和货币总量等数值换一换,就可以做出另一个新币来。

最大的不同是,莱特币与比特币采用了不同的加密算法,比特币是SHA256,莱特币则是scrypt。其实这两种算法也很难说有更可靠或更安全之分,主要区别在于后者计算时需要使用大量内存。

顺便说一下,莱特币并不是第一款使用scrypt算法的山寨币,第一款是tenebrix,但开发者不太厚道,公开发布前自己先挖了几百万币,这种行径在开源的系统中当然是隐瞒不了的,而且在开源社区中遭人唾弃。然后莱特币的作者只是简单地复制了tenebrix的源代码重新发布,改名fairbrix,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不预先挖矿。但此币在推出后马上就遭到了51%攻击,最后也被废弃。开发者痛定思痛,这次先在开源社区做足预热再发布,这就是莱特币,其实是第三款scrypt山寨币了。

我们发现,其实莱特币的技术含量并不是特别高,本身主要只是改了算法,而且这一改动也是直接拷贝过来的。当然在日趋火热之后开发者团队还是做了非常积极的维护工作的,但总的来说创新精神并不是特别强,莱特币的火热在我看来主要还是时势使然。

启用新算法,在当时是针对GPU(显卡)挖矿的出现。比特币最初只是利用CPU来进行算力竞赛的,后来有人发现利用GPU,特别是ATI显卡计算的话,效率可以提高上百倍。这便开启了比特币矿业史上第一次“军备竞赛”,挖矿显卡一时间炙手可热,一些人开始特意购置大批显卡布置强大的挖矿组,而只靠CPU挖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scrypt算法下 ,GPU虽然也有更高的效率,但CPU的产出还不至于忽略不计,本来已被技术革命淘汰的一批老矿工找到了新的寄托,莱特币可谓应运而生。

而最近,随着比特币ASIC专业矿机的出现,scrypt算法又一次被追捧,今年新出的山寨币已经没有再使用SHA256算法的了。因为ASIC矿机是为挖比特币量身定制的,除了计算SHA256算法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当然也就没法挖scrypt算法的山寨币了。因此,当ASIC矿机再一次把显卡的效率也远远地甩在身后的时候,被技术革命淘汰的第二批老矿工也投入了scrypt的怀抱。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scrypt算法之所谓被人青睐,简言之是对挖矿“专业化”的抵制。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如果把它作为莱特币的一项特别优势来看待,我并不同意。事实上,无论哪种算法,早晚都会趋于专业化,就好比无论哪种运动或游戏的竞赛,如果它发展得足够好,奖金足够高,那么早晚都会出现专业运动员和职业队伍,而经过定向训练的专业运动员的竞争力一定会把业余选手甩在身后。要避免专业运动员的出现,要么就只能不停地变换竞赛规则,要么就得保持该竞赛始终不那么火热。也就是说,专业化的出现恰恰是比特币足够火热,以及趋于成熟的标志。scrypt算法目前难以制造专业矿机表面上说只是由于内存配件价格过高的关系,而如果莱特币继续火热,大幅升值,那么内存根本不会构成制造专业矿机的障碍。复制了比特币机制的密码学货币的挖矿机制基本都是在一定时间内有固定的产出,也就是说随着参与者增多,单一参与者的收益一定会摊薄,收益将变得可有可无,最终专业化、规模化的矿工将成为维护网络的主力。

这并不是所谓背离比特币初衷的事情,去中心化并不表示一定要夷平任何层级结构和角色分配,就好比互联网也并不必要每台电脑都做服务器。大部分普通人只是网络的接入者,而并不需要担负维持网络的责任。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大部分人首先应该是比特币的使用者,而不是贡献者。

普通用户,特别是设备过时的普通用户,被比特币挖矿业淘汰是一个正常的趋势,这标志着比特币从最初爱好者小圈子内的新奇玩物,开始进入普及和实用的阶段了。早期参与者支持比特币的主要方式是挖矿,而现在的参与者如果要支持比特币,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来使用它,扩大它的流通范围。而对全民挖矿时代恋恋不舍,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我并不完全否认新算法的意义,事实上在比特币网络已然足够成熟的时候,新生的山寨币恐怕不得不采取新的算法,以保证较难受到51%攻击以及对老玩家的吸引力,所以scrypt几乎成了近期新出山寨币的标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创新本质上不算是创新,而只是在比特币矿业革命之时顺应了一部分老玩家的恋栈心理罢了。简言之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当然,莱特币赶上了天时人和,占据了极大的成功,出于惯性,它的地位很可能还将保持下去。但是就我更关注思想,而不是利润的哲学立场来看,莱特币并没有多大意思。

我现在也在用显卡挖scrypt系的山寨币,然后立即换成比特币,目前来说比直接挖比特币要多赚一些。现在新出了多币自动矿池,如https://www.multipool.in/,它会自动监视所有山寨币在市场上的汇率(与比特币交易)和全网挖矿难度,自动选择产出价值最高的币种来挖。另一家矿池http://middlecoin.com/还可以自动兑换成比特币发送报酬,有好显卡的朋友还是可以挖挖的,但是当然不要为了挖矿特地去买显卡。

 

3.点点币——股权模式,节能与通胀
PPcoin(PPC),Peer-to-Peer,点对点币。其实比特币显然也是“P2P”货币,所以其实作者Sunny King并没有给这款币起一个独特的名字。但Sunny King无疑是所有山寨币作者中最认真的一个,他最近又开发了一款素数币,采取了和比特币和点点币都不同的进路,稍后再说。

和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一样,Sunny King开发的新币首先都会给出一份白皮书,或者说一篇论文,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这一新货币首先是一种思想,其开源程序是对一种理论探索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复制或跟风。而其它大多数山寨币,无非是在前人基础上改改参数,根本写不出什么论文来,顶多只能提供百科介绍页面(wiki)罗列一下各条参数,更无从论证这一新币的意义在哪里,究竟在探索什么。无论Sunny King其人如何,就冲这两篇论文,我就尊敬他,相信他与那些只为圈钱的山寨币开发者不是一个级数上的人物。

点点币主要的创新是全新的“股权证明(Proof of Stake)”模式。相对于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点点币采用PoS+PoS的模式来确认交易。之前我已经讲过了,比特币不是通过中心化的机构,而是通过全网络的51%来确认交易的合法性。而所谓51%,在比特币那里由计算能力而定,矿工们参与算力竞赛,最终以“工作量”为奖励的基准。而在点点币这里,初期仍然以工作量证明为主,而等到网络中持有的点点币日渐增多,将逐步变为股权证明为主,也就是说,按照参与者持有的货币数量来决定发言权。在PoS模式中,51%不是由算力,而是由持币量决定的。而通过PoS参与维护交易网络的报酬也按照持币量的比例分配,大致相当于年利率1%。

这样一来就有了几个“好处”。首先是51%攻击的成本更高了,不但要占据全网过半的计算力,更要占有过半的货币量才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将越来越难以企及。

第二,随着总持币量的增加,算力竞赛的收益将递减,因此长远来说挖矿业的“军备竞赛”不会无止境持续下去,因此维护点点币网络将是非常“节能”的。

第三,年利率1%左右意味着点点币的总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上限,但又不会被某个中央机构任意滥发,通胀是微量和可预期的(事实上黄金也有大概每年1%的增加,但基本上我们仍然把它看做通缩的)。

之所以把“好处”打上引号,是因为所谓好处总有相对性,我并不认为点点币的这些改进的思路是无效的或徒劳的,但也未必说这些改进一定让点点币比比特币更优越。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提过,我不认为光靠比特币一家就能够统治货币世界。去中心化是网络时代的特性,但多元化也是。

如果说未来的货币系统是一个生态体系,那么只有位于相同生态位的货币才会你死我活地进行生存竞争,而模式不同、定位不同乃至价值观不同的货币,将会占据不同的生态位,而这些不同的物种才是有可能共生共荣的。而在不同的位置上,衡量好坏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猎豹当然比树懒跑得快,但这并不证明猎豹这一物种比树懒优越,而跑得快对于猎豹来说是优点,但放在树懒身上却未必是优点。

即便是黄金的时代,银币和铜币也都作为补充与之长期共存。黄金也未必是适合做主要货币的最佳元素,黄金的地位也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偶然因素,但即便将来发现了更优越的金属,也不必把黄金的地位替换掉。

事实上没有哪一个物种是完美的,也很难说有一种金属用作货币是最完美的,例如黄金虽然各方面性质优异但是过于稀缺以至于其开采太容易被垄断,日常小额交易也不太便利,而铜钱产量较 多且分散,但又容易泛滥且容易掺假,白银则相对平衡一些。如此各有长处各有缺陷的多种货币共存,相互平衡或此消彼长,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货币生态。

所以,我们可以把点点币的节能、微通胀等特性视作其优点,但并不是说在比特币那里一定存在相应的“缺点”。

那么比特币是否确实有严重缺陷呢?当然比特币并不完美,但一些问题未必是必须修正的。

首先说因为算力竞争而面临的算力垄断的可能性,这是确实存在的,但在经济学和全网维护者的自发调节下并不容易做到,而这种危机感的始终悬临有时候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耗能问题,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大问题,长远来讲,比特币的成本应当趋近于其挖矿产出,而一旦比特币的价值进一步飙升,那么其挖矿成本也将无限飙涨。但每台挖矿设备本身的成本和电费消耗是一定的,将来要耗费更多台相同的设备才能挖出同样的矿,这就意味着挖出同样的矿所耗费的能源将会不断上升。

这一机制并不是没有坏处的,挖矿投入和产出根据市场规律达到某种平衡,随着比特币新币产量的减少和货币价值的趋稳,挖矿业不会总是像最近这样爆发式扩张,一方面挖矿投入仍然会不断增加,但幅度不会过于离谱,随着技术进步降低计算设备的能耗,总的能源消耗也不至于失去控制。应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比特币交易网络的维持始终会比任何一国的法币体系的维持节能环保得多。

但在将来呢?如果竞争对手不是法币体系而是其它密码币呢? 那么,仅在“节能”这一点上,比特币的确是弱项。这就好比树懒肯定比猎豹节能,关键在于它采取了不同的生存模式。点点币要达到节能的效果,必须使用股权证明,年利率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并一定比比特币优越。

微通胀的特性又怎样呢?由于点点币通胀的新币完全是通过类似“存款”的机制获得而不是首先通过无中生有的贷款,所以这种通胀不太会泛滥成灾。而比特币总量趋近于定值,由于存在钱包丢失的情况,事实上长远来说比特币的总量是不断下降的。当然,总量恒定或下降都不会影响货币的实用性。哪怕世界上只剩下一百枚比特币,数字货币极易拆分,所以照样能够很好地流通。

但长远来说,总量不断减少确实会有某些问题,假设比特币能通行数百年,数百年后可能大半的币都遗失了,当然无论剩下50%还是10%,这个货币体系仍然能照常运转。但是也许突然一个考古发现从故纸堆里发现出一个大钱包的密钥,比如李笑来据说接近总量1%的纸钱包。而现在的1%可能在八百年后就变成10%了,结果是考古发现当年突发10%的通胀。

这样一来,随着时光流逝,比特币将越来越让人担忧,而且人们事实上不知道那些几十年不使用的货币究竟是被有意地囤积、暂时被遗忘,还是被永久地遗失了。这使得人们对比特币总量的估计越来越不可靠。这方面点点币就没有问题,因为1%的年利率事实上是需要始终开启客户端参与网络维护才能获得的,闲置和遗弃的币并不会自动增长。

当然这实在是太过杞人忧天了。互联网时代的节律以十年为跨度,百年乃至千年后时代早就变过无数次了。到那个时候,甚至可能就在几十年后,由于量子计算的发展,整个基于密码学的数字货币都将被全盘颠覆(也包括传统金融世界),如果幸存下来,比特币也将经历无数的修订和改进,现在就开始谈论百年跨度的缺陷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不过,毕竟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点点币的探索和实验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4.素数币——有科学价值的挖矿
素数币(Primecoin,XPM)是Sunny King近期发布的新币,这款币的发布被我赶上了,我在发布后第一天就参与挖矿,挖得300枚。后来该币受到了极大关注,这300枚币一度可以卖到超过5个比特币(将近三千大洋),而现在也大约能卖得2个比特币。可惜我以更低一点的价格卖出了100多币,剩余近200币收藏观望。很明显我白捡了一个便宜。这也并非撞大运,我事先就看好这一币的前景。

这倒不是说我对素数币的意义真的特别认同,首先我相信无论素数币解决的是否是比特币的一个缺陷,但至少的确有许多人认为它是缺陷,就像有许多人认为矿机专业化是缺陷那样。既然有人支持,那么它就会值钱。

素数币解决的仍然是比特币挖矿的“耗能”问题,解决的方案不是减少耗能,而是试图让耗能变得有意义。

事实上比特币是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计算项目之一(应该没有之一吧),全网算力早已超过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总和的数倍。这么大的运算能力仅仅为了维护比特币网络本身,是不是太浪费了呢?而其它分布式计算项目,有的在计算蛋白质折叠,有的在寻找引力波,有的在搜索外星人,做的是各种科学工作。那么比特币网络坐拥如此庞大的算力,如果能做一些科学计算,该有多好呢?

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本来挖矿是为了维护交易的安全可靠,而采用计算随机的密码的方式来比拼算力,但如果竞赛的题目不是随机的解密,而是特定科学问题,那么可能更容易出现作弊的情况。

不过是否可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获得一点科学效应呢? 我想还是有可能的。一种办法可以是像域名币那样的副产品模式:既然可以混合挖矿,在挖比特币的同时做一些与比特币无关的域名币计算,那么当然也有可能附加其它计算。不过这不需要开发另一套货币,而是可以在比特币基础上开发一个附加应用来实现,然后由某个矿池来主持科学项目,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便只是比特币算力的一个零头,也足以让其它许多分布式计算项目眼红。(当然目前的问题是专业矿机只能进行SHA256计算,可能莱特币等还在用电脑挖的scrypt系货币更适合做类似的事)。

另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就是专门开发一套新币了。寻找蛋白质等需要有专门机构来设计和安排的具体研究项目似乎不太适合去中心化的模式,而数学问题似乎更加适合。

素数币顾名思义,旨在寻找大质数。同时由于素数分布的随机性、不可预见性,又有可预计的分布概率,用寻找素数证明工作量,似乎是个可行的方案。

当然素数币本身的技术设计未必完美,例如它寻找素数的方法似乎是不完备的,有一定程度的例外,而且在数学上似乎也不是最好的素数算法。具体的原理我不清楚,但估计是为了在寻找素数和货币验证这两项原本不相干的任务之间达成平衡而做了许多妥协。

但我认为不必过早苛责素数币的不完善,毕竟它首先是一篇论文,是一种新思路,其次才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实验。尽管有诸多妥协,但它确实把网络货币与科学计算嫁接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期待它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说,之前提到的作为副产品提供一些科学计算的附加应用,附加在比特币或莱特币上,都不如附加在素数币上更名正言顺。甚至我设想这种“额外科学计算”可以被嵌入素数币本体之内:网络上任何的参与者都可以发布某项计算课题,只要这一课题是可以以一定的规则进行分布式计算,并且其难度是可预估的,研究者可以发布问题和悬赏,矿工们根据赏金和难度的收益率决定是否参与计算,而参与计算的矿工将根据工作量得到悬赏者支付的奖金。在没有人悬赏时,矿工们则继续处理素数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既可以向全网公开,也可以以加密的形式解出,只有悬赏者自己的私钥才能查看。这样一来,一种真正分布式的分布计算系统成为可能。当然这一设计在技术上恐怕还有许多问题,但素数币是打开思路的第一步。

bitcoin:1411wgvec6AKWa5cp7sYqNdo8bq6T4xpe6?label=yilinhut
39  Local / 媒体 / 2013-07-29 胡翌霖 比特币:挖矿与山寨币杂谈 on: July 04, 2023, 02:20:06 AM
文/胡翌霖 2013年6月29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3/07/29/4842.html

从我开始买入比特币已经整三个月了,从第一笔1160元1个币的价位买了0.06个币,最低时在372元买了0.5个币,总的来说成本价大概在650元,然后买矿机消耗了5个币,买股票赚了5个币,各种低买高卖和博彩总体来说大约收支持平。

这段时间写了一系列比特币相关文章,还在巴比特上开设了专栏,在中文比特币圈子里有了不错的传播,同时在微博上也开始大量关注比特币相关信息,涨粉不少。

不过我的老朋友老读者中似乎还很少有被我忽悠加入比特币世界的,这有点让我失望……无论如何,买入比特币一方面是一个避险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一项学术实践,这一实践能够把我从科学史、技术哲学、媒介现象学等领域学到的东西串联起来,让我本人非常兴奋。当然,买亏了别怪我,我始终只是建议拿出闲钱中无关痛痒的一小部分,比如1%~10%的存款,赔光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的。

现在比特币市价在100美元之下(注: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个把礼拜,现在还是这个价…),也就是说比我的成本价650元低了不少,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说:还好我之前没听忽悠,不然岂不赔了。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一方面,只有我开始持有比特币,才能进行一系列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股票、博彩、期货等等,只是观望的话总是难以展开深入的了解(后面我会逐一介绍)。另一方面,我的650元成本价并不是一次性投入的,而是跌一点买一点,慢慢积累起来的。任何投资都不能入场即满仓,更不能持有我一定要抢到最低价的心理。分批买入,在大多数时间都留有余地,对下跌的风险有所觉悟,这是必要的心态。现在如果再下跌,我仍然会很高兴地继续买入。

对于尚未持币的新手来说,比特币价格下跌才是更好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的入门成本变低了。要注意我毕竟是在鼓吹大家买比特币,而不是鼓吹靠比特币赚人民币。衡量投资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比特币的增加,想通这一点很重要。

用比特币衡量收益,首先就将破除对“矿机”的误解。许多中国人投资比特币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囤比特币,而是买矿机,这让我非常捉急。无论如何,如果你被我忽悠而对比特币产生兴趣,那么我必须负责任地告诉你:现在不要买矿机,市面上大部分矿机都不值得买,不用听报价就知道一定不要买,无论现货还是期货——因为中国有太多小白推高价格,逐利的商家不可能大发善心地贱卖给你,除非是通过私人关系买到别人回本后发善心半卖半送给你的矿机,或者像我这样,为了好玩、实践以及装X的目的买一台小小的USB矿机。

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比特币挖矿的理解,顺路谈几款山寨币(NMC、LTC、PPC、XPM),因为山寨币所做的主要也都在于对挖矿模式的调整。

 

一、挖矿:维护网络的可靠性,兼论买矿机的不靠谱性
为什么矿机不值得买?什么是矿机?我稍微讲解一下。当然,细致的介绍请自行搜索,我只是讲一讲我所理解的关键点。

首先比特币的本质是一个无中心的记账系统。每一个完整的比特币钱包都保存有比特币发明以来的所有交易记录——目前来说已经达到10G之巨,当然普通使用者可以选用不带完整数据的简化版乃至在线钱包(如blockchain)。而只有我掌握相应地址的钥匙,可以动用自己的余额给其它地址发送货币。所谓的发送货币并不是一对一地发送一段数据,因为如果只是对接受者一个人发送数据的话,那么我同时也可以对另一个人发送同一段数据,谁来确认第一段数据合法而第二段数据不合法呢?也就是说,当我发送一笔钱之后,收款方应当知道我拥有发送这笔钱的能力,但其他所有人也应当立刻知道我已失去了向他们发送同一笔钱的权利。这怎么做到呢?

中心化的货币很简单,只需要由一个核心权威来审核每一笔交易就行了,但去中心化怎么做呢?比特币的方案是每一笔交易都同时向整个网络发布信息:“张三给李四发送了X个币”。那么整个网络的其他人立刻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确认这条消息的确是由拥有相 应钥匙的人发出的,别人可以在不知道这一钥匙的情况下确认我发出的信息的确经过特定的钥匙解密,这一过程如何实现是密码学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多说了;第二是确认我的账户里的确有足够的余额,这是根据有史以来的所有交易记录推算出来的。如果通过了确认,那么整个10G账目本就将再增添一条信息。

但任何货币都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防止伪造。如果我发送了超出余额的量,而我的同谋者作弊,帮助我确认这一发送是合法的,那怎么办。显然,在中心化的体系中,我们可以把裁决权交给某个权威,但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下,没有人有绝对的裁决权,当出现有人说合法有人说不合法时,最终胜出的只能是“多数”。如果超过50%都验证通过了,那么那些少数的异常者就会被排除。

然而问题是,什么的50%?所有用户的50%?但我一个人可以开很多台电脑,在每台电脑上跑很多个程序,同时操纵无限个“用户”,网络货币又不可能挨个检验使用者是否是活人,靠什么来界定50%呢?比特币的解决方案是:靠运算能力。

比特币规定,所有记账者都需要进行一场运算竞争,每个参与者要以某种特定的算法对一段时间内的账目表进行打包,两个人如果对账目有分歧的话,打出来的包当然会不同,他们互相不承认,而其它承认某个包的参与者会沿着这一个包继续打下一个包,以此类推,最终分歧会表现为不同的分支,作弊的人只能在错误的账目分支后面继续打包下去。那么一个中立的参与者会选择哪个分支呢?选择总的打包难度最大的那一支。每一次打包都是一个运算竞赛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包是在多少难度下被完成的,于是就可以计算出某条分支上所经历的总难度。

而运算竞赛的难度会随着参与者的增多而变难——比特币设计为无论参与者总的运算能力有多高,运算竞赛的难度总是会不断调整,以使得大约每10分钟才有一个包被算出来。也就是说,在参与者更多的主链上,竞赛的难度会越来越难,以至于算力较弱的作弊者不可能完成同样强度的账目分支。

简而言之,比特币世界的所谓50%取决于整个网络的运算能力,一小撮脱离主流的作弊者——无论他们设置了多少虚拟账户,他们的运算能力毕竟受到物理的限制,要完成作弊——所谓“51%攻击”——必须在现实中布置庞大的计算设备才有可能达成。

这件事情听起来非常困难,事实上现在比特币全网总算力已经超过全球五百强超级计算机算力总和的好多倍了。但51%攻击的危险是确实存在的,这是由于比特币矿业开始走向集中化规模化(稍后细说),现在业界老大烤猫公司(中国的哦)已经能够占据全网的20%~30%,而除比特币之外的许多后起的密码币更是经常处于或者有些已经经历过51%攻击了。

不过51%攻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事实上许多后起的密码币(国内一般称作山寨币,都是对比特币进行模仿和改动创造出的,后面细说)有许多经过51%攻击仍然存活,FTC最近经历过51%后价格不降反升,有人把51%说成山寨币的“成人礼”,顶过这一考验才算成熟。比特币本身也并非没有出现过故障,就在今年比特币的某次软件升级后,旧版本不认新版本生成的新币,造成了比特币网络的严重分裂,但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修补,比特币的汇率也在短暂腰斩之后很快恢复了回来。如果比特币网络真的面临51%攻击的危机,也是随时可能通过升级软件进行防止,但现在还没有必要。

总之,所谓挖矿就是争夺记账权的这一算力竞争活动,意义在于保障比特币交易的安全性。但参与者消耗算力参与比赛有什么好处呢?比特币的设计是,每次第一个成功打包一笔账目的人,可以奖励一笔新生货币,外加这笔账目里包含的所有税费。新生货币的奖励是逐渐减少的,前4年每打包一区块(约每10分钟)奖励50个币,之后每4年减半,最后趋近于0。不过同时,由于比特币交易的日趋活跃,交易中产生的税费可能日渐增多,参与挖矿的竞争者总是能够得到好处的。如果没有好处,没有人会参与,但如果没有成本,参与将失去控制。计算设备的购置和维护以及设备运行所消耗的电力就是参与挖矿的成本。总的来说,挖矿的收益应当趋近于挖矿的成本,略微高出一点。顺便说一下,最近由于新的ASIC矿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挖矿成本,因此比特币行情的下跌压力较大。不过随着大量新矿机正在和即将投入运转,挖矿的产出也将迅速变低(因为每10分钟全世界获得的挖矿奖励是一定的,参与者多意味着获奖率变低),因此相对而言挖矿成本又会很快飙升(挖矿成本是相对于产出而言的,也就是每挖出一个币所需投入的成本,这一成本长期而言应当接近于一个币)。

什么是ASIC矿机?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专门设计来进行比特币记账计算的机器,除了挖矿之外什么都干不了。但由于这种定向设计,使得它的运算效率相当之高。最近几个月一方面比特币的行情暴涨,另一方面矿机革命让挖矿成本降低,所以在某一个时期内挖矿形成暴利,挖矿者和矿机生产者把挖矿所得再投产新矿机,迅速扩大规模。但依靠挖矿而获得暴利的投资者,仅限于在专业矿机新发明之初的那批敢于为下赌的人,但现在早已错过了那个时期,现在你再有胆魄,也不可能通过买矿机暴利,甚至几乎不可能收回本钱(当然,你还可能通过卖矿机暴利),真想赌博的话不如去玩中本聪骰子。现在买矿机不叫赌博而叫送钱。

整个比特币网络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所有矿工的奖励是基本恒定的,现在是每10分钟25币,也就是每小时150币。那么有100台相同的矿机参与,每台就能平均分到1.5币,10000台的话就是0.015。随着参与人数之增多,投产矿机的增多,单位计算力能够获取的奖励就越来越少。而且按照现在的情况,以及在可预见的将来的情况,挖矿的难度将是呈指数增长的,前两个月就增加了一倍左右,也就是说收入减半。如果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事实上下半年的增速更可能扩大),现在花1个币买1G/s的算力也几乎不能回本,更何况许多厂家开出的八月乃至九月份的期货矿机也要高于这个价。

为什么不能回本呢?道理很简单,因为递减的等比数列之和是收敛的。1+1/2+1/4+1/8+1/16+……=2,这是中学就应当知道的数学常识,但许多人忘记了这一点,或者压根没有去想。也就是说,如果挖矿产出每两个月减半,那么某一个固定的算力在所有时间内能够挖出的币就大致等于开挖头两个月的产出的一倍,或者开挖之前两个月同等算力的产出。

当然,这没有考虑到真实的比特币全网算力增长可能出现停滞的情况,但也没有考虑到算力进一步加速暴涨,或者矿机损坏,矿机商跳票等情况。有人说我看好比特币,所以我买入矿机。这是搞反了。比特币发展得越好,参与者越多,矿机就越难以回本。只有指望比特币网络陷入停滞,矿机才能回本。又有人说,虽然比特币的产出少了,但将来比特币如果升值的话,我不是也回本了吗?这就是我开头说的,被法币迷惑的错觉了。现在花2个币买一个矿机,汇率是一个币500人民币,最终挖出了1个币,却涨到10000人民币,那岂不是赚大了?这种想法很搞笑:投入2个币收获1个币竟然说赚了。现在买入2个币,过一年,过两年都还是2个币,2>1,这恐怕是婴儿都知道的常识,但在许多矿机投资者那里却丧失了。

矿机市场在中国已呈爆炸式发展,许多靠谱的不靠谱的团队都做起了矿机生意,烤猫以令人咋舌的高价买现货矿机,但毕竟还算靠谱的公司——毕竟价格是市场定的,卖高价还脱销我有什么办法?难道要指望商人大发善心自觉少赚一点吗?现在还在做期货矿机一般都是不靠谱的了。但真正荒谬的是算力出租——我不卖矿机了,而是号称在部署机房,让顾客购买已部署的计算能力,例如1G算力出租一年卖多少钱,然后消费者免去了机器的调配、管理、维护等等工序,连电费都帮你包了,就是把相应算力的挖矿产出每个礼拜打给你。多好的方案啊,简直是为中国小白们量身定做的。一些提出较早的类似服务宣传的还是“矿机租赁”,而且需要上缴8%左右的产出,而新近的一些公司则直接按“算力”售卖,而且不需要抽成,甚至还有提供帮你兑换成人民币支付的服务。你只要交完钱坐享其成就可以了。哪有这样的好事?

理论上讲,同样的算力,买一个矿机自己去维护,显然不如买算力让别人帮你包圆。但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在于,商家压根不需要部署哪怕一台矿机,就拿顾客给的钱还给顾客就可以了。显然,你的投入是回不了本的,你投了2个币,我这周给你0.1X个币,你心想很好,20周回本。后几周收入下降了一点,但两个月就超过0.5个币了嘛,不过几个月后可能就每次只能收到0.0X个了,甚至大半年后可能只有0.00X个,最后一整年你可能总共只收到1个币,剩下的就是商家毫无成本的净赚……如果你真想买,我也能提供这一服务,给我13个币我卖你10G算力一年期~

我之所以说这么多矿机的骗局,是因为我确实对许多中国人投入矿机深感痛心。固然其中有一些活该被坑死的投机客,但还有不少其实是出于良好愿望的参与者,他们一方面看好比特币,另一方面希望做长线的,收益细水长流的投资。但这恰恰是错误的。看好比特币并希望长线投资的方式应当是囤币,而不看好比特币或希望短线博弈的人才应该去买矿机。许多购买矿机的人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与意愿相反的选择。这也难怪,因为在通胀的法币体系中,没有人会把持有货币看作一种长线投资,而一台“印钞机”的收益当然是长期的,人们宁愿买一只下蛋的鸡而不是一篮子鸡蛋。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比特币这里,我们的观念必须做出调整了。

痛心归痛心,对于新近入场的许多小白投资者,我也并没有多少同情心。之前在某个卖算力的淘宝店里看到许多成交记录和好评记录,赫然看到有好评者说:“老板真好啊,耐心教我怎么装比特币客户端……”@#$#^%#$……大哥,你连比特币客户端怎么装都没搞好,就跑过来花上千乃至上万大洋买矿机了?所以说这样的人用普通话实在缺乏恰当的形容词——“小白”只是指不明就里的无知者,但非但无知还特别无畏地冲在被宰第一线的,我只能用上海话来形容:耸头(冲头、葱头)。这种人就是活该被宰啊。

 

二、山寨币:探索不同的挖矿机制
我们已经说明,“挖矿”是比特币网络得以维系的运行机制,而现在比特币矿业已进入了专业化的时代。试图对比特币进行改进的努力也一直都在进行,当然一种方式是通过基金会和开源社区的努力,维护比特币本身的版本更新——至今比特币已经发布到0.8.3,大大小小的改进早已做了不少。同时,另一些人直接对比特币的源代码进行修改,发布出一个个新币种来,这些新币种也都基于比特币的思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结构,通过整个网络共同验证并记录每一笔交易的方式维持整个交易系统,而维护网络的参与者有机会得到新币和交易税作为奖励——绝大部分新币种都沿用了这样的模式,只是在某些方面作出了不同的调整。

因此这些新币被中国人称作“山寨币”,外国人当然没有这样好用的词汇啦,他们管这些币叫“Alternate cryptocurrencies”,直译过来是“替代的密码货币”。考虑到山寨币的贬义,“密码币”作为中性的称呼也许更恰当一些。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山寨币连山寨都不配称,只能叫“克隆币”。典型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杰作,中国币(CNC)、元宝币(YBC)、龙币、宇宙币,其中有许多奇葩我就不多介绍了。这些币只是把比特币或者前人改进过的币种的源代码拿过来,改几个参数,比如每几分钟产生一个块啊,每个块奖励给矿工多少币啊,币的总量和产出速度啊之类。甚至有一字不改换个名字就上线的。其中有些开发者只是出于娱乐精神好玩一把,但另一些开发者,特别是最近中国冒出来的大量新币种,简单说都是为了坑钱——中国的冲头太多了,国外的也不少。

很多人的心态是:我没赶上比特币刚发明的时候,那时候挖矿不就赚大了吗?那么现在也得让我从“原始股”开始抓起。我们可以看“元宝币”的宣传语非常典型地刻画了这种心态:“比特币已经在短短的两年内风靡了全世界,并在逐渐破坏旧的和重建新的金融秩序。最早得知并相信比特币的人如今已经成为了巨富。但是,比特币现如今面临着创始人所没有预料到的挑战,随着ASIC专业矿机的出现,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挖矿越来越困难,甚至连电费都无法收回,比特币进一步推广的动力已经逐渐丧失。 比特币早期的大户大都集中在国外,中国用户因为语言的关系,已经错过了比特币早期升值最快的阶段,只能站在高位上接盘;层出不穷的山寨币让人眼花缭乱,甚至一不小心就受骗上当,血本无归…”

这个理由听起来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当年比特币是用英文发布在国外论坛的,我们没看到,错过了,这不怪我们,这不公平。现在重新来过,咱中国人自己搞一套~但是这真的不公平吗?事实上比特币在英语国家也长期处于小众地位,而中文圈内的引介也好几年前就有了,目前比特币持有量名列世界前茅甚至数一数二的人物也在中国。俄罗斯等非英语国家在比特币的早期发展中也较为领先。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一些人先遇到,这并不是什么问题。而且,接触得更早有些时候未必更加占优,事实上早期比特币玩家很多都是挖出了几块矿后觉得没意思就把软件卸了,这些币就永远地丢失了,另一些早期用户看到比特币从一文不值到值得点钱乃至翻了几十倍时早就出手抛售了,反而是稍晚进入的,例如李笑来之类,才赚了大钱。

当然,你说咱们偌大个中国也搞一个自己的币出来玩玩,我也支持。但弄出一个完全抄袭复制的东西丢人现眼有什么意义?然后要么是操纵市场,卷钱走人,最好的情况也就是给泛滥成灾的山寨币谱系增添一个垃圾,岂不是给中国人丢人现眼?冠名“中国币”的那一款已经坑了不少人,有望摘得坑爹币桂冠了,不知道元宝币能否后来居上~

40  Local / 媒体 / 2013-06-20 胡翌霖 比特币:常识与教条 on: July 04, 2023, 01:56:25 AM
文/胡翌霖 2013年6月20日
原文链接 https://yilinhut.net/2013/06/20/4837.html

最近关注了一些比特币相关的微博和网站,围观甚至参与了一些相关的争论,比如围绕在这个微博下的争论非常热闹:http://weibo.com/1646744100/zBFt7q7D1

必须承认在紧张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关注比特币略显不务正业,不过我还是希望自我开脱一下:毕竟这不算完全偏题。

首先当然买入比特币毕竟还是希望赚钱,或者起码来说,希望避险。现在国际国内的金融和经济环境正在面临一个深刻的变局:美国正在纠结于所谓QE是否停止,无论结果是停还是停不下来,世界的货币环境都将发生变化。而中国虽然在之前的金融危机中还算平稳,但在经济降速、房价泡沫等各种因素作用下,在这次国际市场的变局中是否还能保持安稳,这是很让人怀疑的。A股已然作出了反应。无论如何,即便不算上政治方面的变数,未来几年内的中国经济前景已然阴云密布。

中国人讲究未雨绸缪,因此中国人乐于储蓄。但在可能的通胀危机之下,储蓄恰恰是最不可靠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的所谓抗通胀的投资产品,由于同属于一整套金融系统之内,一旦整个金融体系本身面临结构性危机,它们任何一种都难以独善其身。而只有旧世代的黄金和新世代的比特币有可能在现存体系之外独善其身。因此即便黄金接连下跌,我仍然相信它是一个还不错的避险投资选择,而比特币则比黄金更佳。

其次,我之所以在买入比特币并且连写数篇相关文章之后仍然保持关注,这是因为这的确与我的学术兴趣贴合。一方面,我高中时期就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高一喜欢哲学,高二转向历史,高三转向经济学,差点就去上海交大学经济去了。虽然大学之后把经济学完全放下了,不过总归还是有一定旧情的;另一方面,虽然在做着务虚的学问,但我对现实社会的关切是强烈的,比特币的问题牵涉到社会、国家和政治;最后,更重要的是,货币问题本来就属于媒介哲学的一个基本方面。

在媒介哲学的视野中,有两大媒介是最为重要的,一是语言,二是货币。广义来说语言包括其延伸品:文字、书信等,而货币从原始的通用商品到金银再到纸币等等。这两种媒介是构成整个社会结构,支持着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基本媒介。一般的媒介环境学对前者关注较多,但后者也同样重要。

媒介环境学的基本洞见是媒介非中性,媒介造就环境。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当然也不是中性的,不同形式的货币有其不同的倾向性。

最基本的倾向性不妨套用伊尼斯的分类: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有些媒介更倾向于长时间保存,使用它的人们倾向于以长远的眼光来考量价值;而另一些媒介轻便而易损,倾向于空间传播,使用它的人们更倾向于从眼下可见的增益和扩张来考量价值。

在这种视角下,美元就是一种最典型的空间偏向的货币,下面引用一篇不错的文章中的一段话:

“通胀社会中,既然钱在一天天贬值,早点花出去享受现在应该才是明智的,人们不再或者很少考虑未来,甚至透支未来的收入来享受今天。勤俭节约只能成为一个道德高竿,成为被嘲笑者的选择。这个背离人类普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世界难道真的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我们经常听到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一则寓言:说一个中国老太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终于在临死前买了一栋豪宅;而一个美国老太年轻时就贷款买了豪宅,一辈子还贷,到临死时终于还清了贷款。

而在现在这个美元的世界中,显然美国老太是明智的,中国老太显得愚蠢。中国人总喜欢考虑将来,不仅是自己防老,而且还得考虑子孙后代,而美国人注重眼前,不仅今天的钱今天花,而且明天的钱也得今天花。

但残酷的是,在现在的金融秩序下,眼光长远的中国老太就是愚蠢的,她的辛苦完全是吃力不讨好,别说最后临死前买上房了,甚至更可能攒到死也买不起房。而美国人即便还不起贷,无非是破产清算一下,更何况很有可能他们贷完款再倒卖房产做做投资发了财。

我父亲也是个传统的中国人,他主张有多少本钱做多大事,坚决不贷款,要买房都是攒到全款才会买。他当然也这样教导我要踏实本分,我有时想劝他想穿些,毕竟贷款和超前消费是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储蓄愚蠢贷款聪明,穷人存钱富人取钱,这就是现在世界的逻辑。但我内心深处还是认同他:是世界错了而不是他错了。勤劳者致富有什么错?目光长远有什么错?自力更生踏实做人有什么错?朝生暮死只顾眼前难道就更合理了?

但是这个世界就是鼓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就在于通胀的货币制度。货币每年都会贬值——据说在经济状态完全健康的时候,也得维持2%的通胀率,更何况其它的情况。钱总是越来越不值钱,因此你总是倾向于尽快花掉他们——当然,富人才有朝生暮死的资格,穷人还是被迫地,自觉不自觉地,拼命攒钱。

许多人质疑比特币集中于其通缩特性——当然,从这方面发起质疑的人已经算比较上道的了,比起那些动辄叫嚷庞氏骗局,或者拼命强调有没有国家背书的人来说,对通缩性的质疑是值得回应的。

当然,现实地说,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提过,我认为比特币会成为网络时代的黄金,和其它包括通胀性的货币一起构成一个货币生态。但如果说比特币的革命真正成功,以至于在这种新的货币生态中,是比特币等通缩货币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它的颠覆意义才会充分展现出来。

许多关于比特币通缩性的质疑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站在现存的金融体系的角度来思考,他们发现许多现有的金融和经济行为都将受挫。比如贷款,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所谓M0M1M2的贷款体系固然是难以运转了,私人的贷款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挫:因为货币长期来说总是升值,多年期的还贷压力会不断增加,那种年轻时买房临死时还清贷款的行为相对而言就难得多了。

比特币就是要打破以中央银行和集权政府为核心的中心化的经济体系,这一点我已在之前的“国家的消逝”说过了,另一方面,让美国老太的贷款受挫,让目光长远且勤劳踏实的中国老太获益,这难道不合理吗?

不是说比特币不能贷款,恰恰是比特币要让贷款还原于其本义:首先贷款需要依托于某种人际关系,我们向人借钱,而不是向虚无、向未来的自己借钱。现在的资本主义贷款制度就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地提倡寅吃卯粮,不是问任何其他人借钱,而是提前消费自己的将来。贷款就是为了迫切解决眼前的事情,因此贷款本质上是一种“救急”行为,除非有燃眉之急,为什么要借钱?以寅吃卯粮为日常状态的社会是正常的吗?

除了贷款,还有一种借用资金的方式叫做融资。比特币当然也支持融资,事实上现在就有了好几个比特币股票市场。虽然持有比特币本身就是一种保值增值的投资,但总有人还希望多赚一些,所以使用比特币进行投资是完全可能的。然而,以比特币为主导的金融市场的确会大大不同于传统的金融市场。在其中所谓杠杆、对冲等变戏法般的金融手段将会逐渐失灵,散户们也不再把股票市场当作规避通胀的投资方式。融资也将回归其本义:融资就是筹集资金嘛。创业者通过自己的魅力和远景来招揽投资者,而投资者通过选择有前途的公司进行投资,通过其经营成功后的红利来获得回报。这才是融资的本来意义吧。而在现在的金融市场中,金融大鳄们通过各种变戏法式的操作,无论实体的经营者是否成功,都能够从股市中套利。而散户们也根本不关心股息分红——特别是中国股民:整个中国股市只有“73只股票分红超一年定存利率”,有些股票靠分红解套需要一百多年,还有许多股票几乎从不分红。但为什么股民们还趋之若鹜?这才是真正的庞氏骗局:先入者总是期待再有后入者投入资金帮自己回本,这样的股市当然难逃泡沫破灭的一天。而比特币的融资就要显得诚实得多,我已经购买了多支比特币股票(以烤猫为主),就是冲着分红去的。

我们一方面通过投资或劳动来增加自己的比特币,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花出自己的货币。于是有人质疑了:因为比特币总量恒定,那么即便不考虑人口增长,有一部分人手中的币增加的同时,就总有另一部分人手中的币在减少,这怎么行呢?但关键在于,这怎么不行?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总有部分人手中的钱在减少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现在的经济体系中,也总是有部分人的财富在不断缩水,特别是那些把钱存在银行里的人,他们的钱事实上就在逐年缩水,只是由于通胀的货币让人产生钱不断增殖的错觉。

而这一错觉恰恰是致命的,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货币拜物教的一种表现:货币作为一种交易的媒介,异化成为追求的对象。抽象的货币不断增殖,人的贪婪就永无止境,货币的累积本身成为了目的。增殖的货币刺激着人们的贪欲,但人们几乎忘记了钱赚来就是为了花,钱的价值在于交换,钱的积累是手段不是目的。

一个在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人,到了比特币的世界的确有可能变成守财奴,因为他不习惯看到自己户头上的数字减少。但习惯了比特币世界的人最终将醒悟这些钱早晚得花出去不然就是一文不值的。穷人通过诚实的劳动拼命攒钱,而富人早晚会把积攒下来的钱花出去,购买生活用品并置换一些产业。由于比特币总量守恒,穷人的钱通过劳动而增加,富人的钱通过消费而减少,这才是合理的货币流动方式。

质疑比特币的人会搬出主流经济学家,讲出各种经济规律和金融秩序,然后说,看,比特币不符合这些规则,比特币就是个笑话。

但究竟谁才是荒谬的?我们首先难道不该问:这些玄妙的“规矩”,是不是符合我们的“常识”?劳动致富是好事,寅吃卯粮是坏事,这是常识;目光长远比只顾眼前更好,这是常识;创业者经营成功则投资者赚钱,创业者经营失败则投资者赔钱,这是常识;攒钱是为了花掉,这是常识……当代的这些所谓的经济规律和金融体系,它们违背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健全的常识。而这些荒谬的规则被高深的科学和数学包装之后成为了教条或信条,反而让那些正本清源的纠正者变得滑稽了。

 

bitcoin:1411wgvec6AKWa5cp7sYqNdo8bq6T4xpe6?label=yilinhut
Pages: « 1 [2] 3 4 5 »
Powered by MySQL Powered by PHP Powered by SMF 1.1.19 | SMF © 2006-2009, Simple Machines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